主題:「下雨了」
設計者:陳春秀、陳桂蘭、蘇秀芬
~「下雨了」~
「雨」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自然現象,且與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關,然而,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小雨外,颱風季、豪大雨時,它卻也可能帶給我們不便或災害,對它,我們真是又敬又怕,又愛又恨,有鑑於此,本教學模組乃欲從「下雨」作為課程的起點,期待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習「下雨」的相關知識,對雨有清楚的概念與認識後,知道該以何種態度看待它並與其和平相處。
◎內容說明
1、學習主題:認識和「下雨」有關的相關概念
2、適用學習階段:第一階段(國小一~二年級)
3、教學節數:約共12節。(視需要自行調整學習活動內容並增減教學時間)
一、模組架構網…………………………………………p.3 二、模組架構……………………………………………p.4 三、設計理念與構想……………………………………p.5 四、學習目標與能力指標對應表………………………p.7 五、活動流程表…………………………………………p.9 六、教學評量……………………………………………p.11 七、各活動主題 A下雨的原因………………………………………..p.11-22 B下雨的益處及災害………………………………….p.23-29 C記錄天氣…………………………………………….p.30-32 D雨量的測量………………………………………….p.33-36 E雨具的功能………………………………………….p.37-41 F詩情話(畫)語……………………………………
八、設計參考資料………………………………………p.46
九、教學模組發展歷程與省思………………………..p.46-48
十、附件一:學習單
十一、附件二:學習歷程照片分享
一、模組架構網:
★雨具的演進與功能
★ㄅ一ㄤˋㄅ一ㄤˋ雨具大競賽
★我和雨的故事 ★雨的新詩仿作 停聽看!小雨的樣子 ★雨量知多少
★下雨了! ★雨是怎麼來的? ★「我是一顆小水滴」 ★水在哪裡? ★記錄天氣
★雨是好朋友?! 雨是壞朋友?! 小小水災搜察員
二、「下雨了」教學模組架構: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近年來台灣水災狀況不斷(90年的納利颱風、93年的敏督力颱風等),水土保持不良或其他人為疏失的結果,只要一遇豪大雨或颱風變造成水患(淹水或土石流),百姓苦不堪言;然而若當年颱風未來襲,降雨機會減少時,卻又得面臨無水之苦,稻米休耕、限水措施等又造成民生困擾。「下雨」是如此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鑑於此,本教學模組希望孩子從自身出發,透過對「雨」的日常生活體驗,引發其對「雨」相關概念的關心與認識(包括認知與情意部分)。
你知道雨是怎麼來的嗎?雨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如果你是一顆小水滴,你會去哪裡旅行? 雨對我們生活有哪些影響? 為什麼我們對雨是又愛又怕呢?它是我們的好朋友還是壞朋友? 5.要如何記錄天氣和測量雨量呢?
6.雨具具有哪些功能?你會設計一件有創意的雨具嗎?
7.你會將你對雨的感覺寫下來,成為一首新詩嗎?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下雨的原因: 藉由繪本與肢體扮演,讓學生瞭解雨的形成、雨的循環與水的無所不在。 評估解決、行動實作 相關教學活動探究 1.綜合討論、歸納「雨」的相關概念。 2.肢體創作、新詩仿作、與雨相處的故事、對雨的體驗、雨具創作設計等學習經驗之分享。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延伸問題:
1.要下雨前,大自然會有什麼變化?有什麼方法可以預測天氣? 2.在大自然中,可以發現小水滴的存在嗎? 3.雲是怎麼形成的? 4. 教學評鑑 學習檢核 評鑑展望 下雨的益處與災害: 藉由水旱災圖片、以及小小搜查員的報導,勾起學生對水旱災的回憶與經驗,進一步探討雨對人類的影響。 記錄天氣: 讓學生透過對天氣的實際觀察與記錄,瞭解天氣的變化。 雨量的測量: 讓學生透過對雨量的實際測量與記錄,瞭解雨量的分佈與變化。 雨具的功能: 讓學生透過雨具的演進中,瞭解雨具的功能,並進一步發揮創造力,設計多功能雨具。 詩情話(畫)雨: 藉由新詩的賞析與對雨的概念,進行新詩仿作,表達對雨的體認與經驗。
三、設計理念與構想:
自古以來,人類對自然現象充滿了神秘的想像與好奇心,尤其天氣的變化更是被賦予許多的傳奇故事,似乎在風雨交加的時刻,總是意味著有驚天駭世的事件即將發生。
而「雨」也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自然現象,在雨天,人們一如往常的工作、上班、上學,可能會帶來許多不便。然而,在不便之外,雨卻也可能會帶來許多嚴重災害。近幾年來台灣只要一遇到颱風與豪大雨,水災似乎必然會發生,如90年的納利颱風,雨勢來的有快又急,無法及時宣洩外,卻「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抽水機故障,捷運漏洞造成大台北嚴重水患;以及93年敏督力颱風,捷運涵洞疏失造成南港、三重、新莊地區大淹水;而新竹、南投山區更是土石流連連,不論天災或人為疏失,百姓們的生活經驗似乎和水患已結下不解之緣….無法擺脫了。然而,台灣地區主要的雨水乃來自於颱風,若當年颱風未來襲,台灣卻又馬上進入缺水階段,稻米休耕、第一、二、三階段的限水,造成民眾民生的不便。除了水患、乾旱外,「水」對人類而言亦是重要的生存要素。人們的生活,每日必定使用到它,而我們的生活周遭也是充滿水的蹤跡。
既然「下雨」是這麼的讓我們又愛又怕,又是最貼近兒童生活經驗的自然現象,以它作為教學模組的探究主題,自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因此,本教學模組乃以「下雨了」作為課程的起點,希冀透過學生的生活經驗,瞭解「下雨」的自然現象,學習「雨」的相關概念與知識,瞭解人類對雨天的因應措施,並且發揮創造力設計避雨的工具。由於低年級的孩子肢體動作仍處活躍狀態,配合小水滴的角色扮演,希望能引發孩子肢體伸展以及創造力的想像空間。再者,除了認知部分,其實雨天也可以是一個詩情畫意、觸動心弦的時刻,有許多文學作品、音樂創作、藝術創作都是創作者在「雨天」完成的結晶。因此,除了認知部分,在本學模組的設計上,亦希冀帶入情意的部分,讓學生對雨也能有另類的想像與思考空間,對自然現象流露真情的感受與關懷。因此,在課程安排上,教師的引導語、學習單的內容與新詩的仿作上,設計者均努力朝向此方向對學生進行引導。
本教學模組主要以學生對「下雨」的生活經驗做課程起點,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由於低年級學生對圖畫故事仍充滿濃郁的想像空間,因此設計者乃在課程初始,便多以繪本導入,作為學生生活經驗與雨的認知概念之間的橋樑,並藉此引發學生對「下雨」探索的好奇與興趣。
本課程規劃第一階段(1-2年級)之學習主題,以國小一二年級學生為主要實施對象,屬於生活領域的教學,亦即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主軸,提供學生學習「下雨」的相關概念,並從事延伸性的探究學習活動。課程設計中延伸「語文」領域、「數學」領域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統整,並融入「環境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議題。
1.本教學模組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主軸,讓學生從自己對「下雨」的生活經驗出發,透過繪本的引導,瞭解雨的相關概念。
2.透過肢體伸展與創意,想像自己是一顆擬人化的小水滴,到處旅遊與冒險。
3.除了認知的理解外,引發學生對「雨」的情意覺知,並能以各種方式表現自己內心的感覺。
四、學習目標與能力指標之對應表:
單元名稱 | 學習目標 | 能力指標 | 融入領域 |
A-下雨的原因 | 1.瞭解大自然中「下雨」的自然現象。 2.瞭解「為什麼會下雨」。 3. 體認自己在大自然中和雨的關係,並藉由文字與圖畫加以表現。 4.能透過角色扮演並運用肢體表現,想像自己是一顆小水滴水,從事水滴的冒險旅程。 5.瞭解水是無所不在的。 | 【生】7-1-10嘗試由別人對事物特徵的描述,知曉事物。 【藝】4-1-2運用視覺、聽覺、動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生】9-1-1能依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語】能寫出自己身邊或鄉土有關的人、事、物。 | 語文領域、 藝術與人文 |
B-下雨的益處與災害 |
| 【生】3-1-4舉出重要環境問題,並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生】7-1-7覺察事出有因,且能感受到它有因果關係。 | 環境教育、生命教育 |
C-記錄天氣 | 1.能觀察天氣的變化,並分辨晴天、陰天與雨天的天氣型態。 2.能於每天的固定時間,觀察、紀錄天氣型態,並維持一個月之久。
| 【生】8-1-1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覺察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狀態變化,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運用現成的表格、圖形來表達觀察的資料。 【生】8-1-5觀察現象的改變(如天氣變化),覺察現象的改變必有其原因。 【數】D-2-1能報讀生活中分類資料的統計圖表。 | 數學領域 |
D-雨量的測量 | 1.指導學生利用保特瓶自製雨量測量工具,並加以使用之。 2.瞭解若欲測量雨量,必須在在下雨的日子,於固定時間測量當日的降雨量。
| 【生】8-1-1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覺察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狀態變化,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運用現成的表格、圖形來表達觀察的資料。 【生】7-1-5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的變動的事件。 【數】D-2-1能報讀生活中分類資料的統計圖表。 | 數學領域 |
E、雨具的功能 | 1.瞭解雨具的歷史的及雨具功能。 2.發揮想像力,設計並繪製超ㄅ一ㄤˋ雨具。 | 【生】7-1-10嘗試由別人對事物特徵的描述,知曉事物。 | 藝術與人文領域 |
F-詩情話(畫)雨 | 1.能感受自己日常生活中與雨的經驗,並以圖片與文字呈現與分享。 2.欣賞和「雨」有關的新詩作品,並加以仿作。(嘩啦嘩啦下雨了-方銘作) 3.能在下雨的日子,透過五官體驗與心靈感受,欣賞雨中的小雨即景。 | 【語】1-3-3-1能認識並欣賞童詩。 【語】1-2-1-2能仿寫簡單句型。 【生】9-1-1能依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 語文領域 |
五、活動流程表
活動項目 | 學習重點 | 節次 |
A:下雨的原因 A-1下雨了! A-2雨是怎麼來的? A-3「我是一顆小水滴」 A-4水在哪裡? | 1.瞭解大自然中「下雨」的自然現象,並引發「為什麼會下雨」的好奇。 2.透過「小水滴的旅行」繪本,瞭解「雨的形成」的循環概念。 3.扮演「一顆小水滴」,想像小水滴旅行的冒險歷程。 4.觀察、發現我們生活周遭:「水在哪裡」?體會水是無所不在的。 | 4節 (160分鐘) |
B:下雨的益處及災害 B-1雨是好朋友?! B-2雨是壞朋友?! B-3小小水災搜查員 | 1. 透過「嘩啦嘩啦下雨了」新詩欣賞,瞭解有人會因下雨而高興,但有人會因下雨而煩惱。 2.瞭解水對我們(包括動、植物)的重要性: 2-a人類需要水,如果久沒下雨就會缺水—這是「高興」的部分,並且要「有水當思無水之苦」; 2-b.但是如果雨太多了,就會造成水災—這是「煩惱」的部分。並且瞭解平日該如何防範雨水帶來的災害?或是思考將災害減至最低的方法。 3.建立行動方案,將「省水」、「防災」觀念納入生活實踐中 4.透過資料的蒐集與訪問,瞭解台灣曾經遭受的水災,並將資料製作成檔案記錄。 | 4節 (160分鐘) |
C:記錄天氣 C-1記錄天氣 | 1.討論三種天氣型態(晴天、陰天、雨天)的記錄方式和內容。學生利用下課時間進行天氣型態的實際觀察與紀錄(記錄的時間必須每天一樣,並持續一個月)。 2.指導學生將每日的天氣型態記錄,從記錄紙上轉換成長條圖,並能透過長條圖比較天氣型態。 | 1節(80分鐘) |
D:雨量的測量 D-1雨量知多少 |
3.學生利用時間進行雨量的實際觀察與紀錄(記錄的時間必須每天一樣,並持續一個月)。 4.指導學生將雨量的測量和紀錄,從記錄紙上轉換成曲線圖,並能將每日降雨量的多寡進行比較。 | 1節(40分鐘) |
E:雨具的功能 E-1雨具的演進與功能 E-2ㄅ一ㄤˋㄅ一ㄤˋ雨具大競賽 |
| 2節(80分鐘) |
F-詩情話(畫)雨 F-1我和雨的故事 F-2雨的新詩仿作 F-停聽看!小雨的樣子 | 1.配合教學活動A-1:「下雨了」,引發學生曾經和雨發生的經驗,並能以文字與圖畫表現之。 2.新詩內容欣賞與仿作-「嘩啦嘩啦下雨了」-方銘作品(配合教學活動B-1「雨是好朋友嗎?!」與B-2「雨是壞朋友嗎?!」),能簡單的運用文字仿作新詩,表達自己的感受。 3.透過五官(耳、眼、皮膚)的體驗,實際感受雨的存在,並能加以欣賞,以擬人化的方式和雨進行對話。 | 1節(40分鐘) |
六、教學評量:
為使評量方式與教學情境緊密配合,故以另類評量替代標準化紙筆測驗或多重選擇式測驗,評量方式包括實作評量與卷宗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主要在要求學生表現從脈絡中學得知識、與實際生活經驗相符的工作。此次課程以觀察、體驗、問題討論、肢體創作、個人口頭報告、資料蒐集等評量方式結合教學活動,評量人員包括師評、互評、自評與家長回饋。
卷宗評量
卷宗評量的目的為蒐集每個學生學習相關之系列作品,以呈現學生各方面
能力進展之情形。學習單、檢核表、書面報告、個人討論記錄等,均可收入檔案資料夾,而個人反省記錄更是不可或缺的資料。教師可自行設計適合班上學生程度之學習單;學習單之編寫重質不重量,學生依上課時間順序完成活動學習單,由教師檢核完畢,並請家長簽名或回饋後,透過師生討論決定是否放進檔案夾,以瞭解自己的思考歷程和發展水準等。本單元結束後,由教師引導學生做總結回顧與省思,以檢視學生能力之進展,供未來學生學習與教師課程設計之參考。
七、各教學活動主題:
主題A-下雨的原因
「為什麼會下雨」?這樣的問題可能存在於低年級孩子心中,在他們的認知中,對於「下雨的原因」亦呈現模不清糊狀態,因此,本課程第一個主題,乃欲澄清學生對下雨原因的概念。在引導過程中,由於低年級學生對繪本故事仍保有極大的興趣與想像空間,因此,本主題四個教學活動中,設計者即運用了三本繪本,並盡量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自由發表。在課間進行時,老師要以提問方式進行引導,而非不斷的說明,才可引發學生的思考潛力與想像空間。
另外,低年級學生很適合肢體動態的表演,他們喜歡活動式的課程,喜歡讓自己的身體獲得舒展,因此,設計者在教學活動三,刻意配合課程內容,設計一個讓學生可以自由伸展發揮的肢體活動:「我是一顆小水滴」,藉由此活動,亦強化學生對「水循環」的概念。
活動A-1下雨了!教學時間:40分鐘
活動流程 | 學生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下雨了」故事繪本 | (1)引起動機:老師給予任務。老師表達遇到困難要請學生幫忙: (2)快速瀏覽圖片一次: 透過圖片的連續展示,讓學生大略知道圖片內容。 (3)接著,從第一張圖片開始一張張觀察、比較: ◆你知道這些圖片發生什麼事?
| ★這是一篇沒有文字、純圖片的圖畫書。老師先不要說出故事內容,但表示遇到了困難:「不知故事內容在說什麼?」請學生幫忙解難。藉由任務與提問方式,引起學生對故事內容的好奇,迫不及待要幫老師解答。 (配合教學資源p owerpointA-1:「下雨了」故事繪本) ★引導學生能具體說出繪本故事內容:(有太陽….天氣很好…..烏雲出現了…..雲越來越黑…..開始下雨了…..雨越下越大了……雨越來越小了……雨停了…..出現彩虹了…..天氣變好了……太陽出來了) |
二、這是一篇「下雨了」的故事 | (1)引導學生說出:「這是一篇『下雨了』的故事」: ◆你們知道這些圖片在說什麼嗎? ◆請想一想,圖片裡,什麼樣的天氣出現最多次?(晴天兩張、下雨五張) ◆晴天有兩張,雨天有五張,「雨天」的圖片最多,那你覺得這是一篇有關什麼的故事?(「下雨了」的故事) (2)揭露答案:將封面標題「下雨了」呈現出來。 | ★不用告訴學生這篇故事的標題,透過圖片內容呈現的順序進行比較與提問,讓學生說出「下雨了」三個字。 |
三、學生分享自己曾經和「雨」發生的故事 | (1)提問故事中哪一隻動物和雨有發生故事? ◆故事裡的青蛙,一遇到下雨天就跳進池塘裡游泳,那你曾經在下雨天和「雨」發生過什麼故事呢?(自由發表) (2)請學生回憶並發表他曾經和「雨」發生的故事: | ★老師可以先拋出自己和「雨」的經驗,引發學生回憶過去曾經和雨發生的舊經驗。例如:「曾經在大雨中騎摩托車」;「為了躲雨,在雨中快跑」等等。 |
四、學生分享自己以後想要和「雨」發生的故事 | 除了過去曾在雨天發生的故事外,請學生想想,未來他也想在雨天做什麼事?想和雨發生什麼故事? ◆想一想,如果下雨了,你會想要和雨發生什麼故事? | ★關於學生「以後想和雨發生的故事」:老師也可以將學生往情意方面引導,如,「下雨時想聽雨唱歌」、「想看雨跳舞」、「想和雨親親」、「想看大樹洗澡的樣子」等等 ★注意:由於教學對象為低年級孩子,因此教師用語要儘量兒語話,貼近他們的生活世界與使用習慣,使學生能對此提問產生興趣與共鳴。 |
五、完成:「我和雨的故事」學習單 | 完成一篇我和雨的故事學習單 ◆除了你曾經和雨發生的故事外,你也可以畫出你以後想要和雨發生的故事。 | 學習單A-1:我和雨的故事 |
評量:學生能透過故事繪本說出「下雨」乃是大自然中的現象,並表達自己和「下雨」曾經有過的生活經驗。 教學資源:powerpointA-1:「下雨了」故事繪本、 學習單:A-1:我和雨的故事 |
活動A-2雨是怎麼來的?教學時間:40分鐘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
一、雨去哪裡了? | (1)回憶並再一次快速瀏覽上節課「下雨了」故事繪本,引導學生對「雨從哪裡來?」以及「雨又跑去哪裡了?」提出疑問: ◆「本來是晴天,後來下雨了,雨是從哪裡來的?」 ◆「到最後太陽出來了,雨停了,雨又不見了,那麼雨究竟又跑到哪裡去了?」 | ★展示繪本中「晴天轉雨天」以及「雨天轉晴天」的關鍵圖片,讓學生發現「天氣的變化」 (教學資源powerpointA-2「小水滴去旅行」故事繪本與「水循環」) | |
二、欣賞「小水滴去旅行」繪本 | (1)針對「雨從何處來,又跑向何處」之問題,引發學生欣賞「小水滴去旅行」繪本的動機。 ◆「我們來看看小水滴旅行的故事,就知道雨究竟跑到哪裡去了?」 (2)透過「小水滴的旅行」繪本擬人化的故事,讓學生對「水的旅行」有概略的瞭解。 |
★「小水滴的旅行」繪本包含幾個重要概念,必需加以強調,讓學生對水的循環有粗略的概念:水遇太陽會被蒸發回到天上變成雲;白雲、烏雲聚集凝結後就會下雨。 | |
三、討論「水循環」 | 繪本欣賞完後,再介紹「水的循環圖」。 ◆讓我們來換一張圖仔細看一看小水滴究竟是怎麼旅行的? | ★透過循環圖,讓學生瞭解「水經過循環之後,會再回到原來的地方」。如:河流—瀑布--水庫—污水池蓄水池—家裡(水塔、水龍頭—廁所馬桶—水管….)--地下水管---污水處理場—海洋---天空(白雲—烏雲)--山上(下雨了)--又回到原來的小河中。 ★補充:「水庫」乃為集水的重要地方,可以帶出(1)「現在缺水,乃是水庫的水漸漸短少」所致;以及(2)下雨要下在「水庫集水區」才有用。所以(3)雖然現在偶爾有下雨,雨卻下錯地方,對解除乾旱沒有多大幫助。為下一個概念「雨的益處與壞處」鋪陳。 | |
四、如果我是一顆小水滴,我會去哪裡旅行? | 讓學生以擬人化的方式,想像自己如果是一顆小水滴,可以怎麼旅行?(以擬人化的方式,畫出簡易的水循環圖)。 ◆如果你是一顆小水滴,你旅行的地方會跟故事裡的小水滴一樣嗎?
◆最後,你又會回到哪裡? | 帶著學生以小水滴的身份,簡單的瀏覽「水循環圖」,使學生瞭解:「小水滴旅行的出發地從哪裡都可以,但是,最後都還是會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這就是一個循環)」 學習單A-2:「如果我是一顆小水滴」 | |
評量:1.能說出水的循環歷程。2.能以小水滴的身份,畫出具有簡單循環概念的示意圖。 教學資源: powerpointA-2「小水滴去旅行」故事繪本與「水循環」 學習單:A-2:「如果我是一顆小水滴」 |
活動A-3 「我是一顆小水滴」肢體扮演教學時間:40分鐘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我是一顆小水滴:在地上的小水滴 | (1)按照繪本故事的內容大綱進行引導,但是老師可以在過程當中,製造繪本沒有的情境,如此學生會充滿驚奇與興趣:當然,老師擬人化、兒語化的指導語,對兒童的引發亦是有加分的效果。
| ★配合「小水滴去旅行」繪本,進行肢體扮演。由於前一活動,即利用此繪本進行「水循環」概念教學,學生對繪本內容仍記憶猶新之際,以此繪本內容作為故事主軸,自然增添幾許樂趣。 ★本活動必須以空曠的室內場地為佳,干擾少,學生活動也較安全。 ★在活動之前,老師必須針對安全事項,與學生先約法三章,避免有的學生因玩得過興奮,而追撞他人,造成不愉快。 (教學資源:輕柔的音樂) |
二、在天空的小水滴 |
◆天黑了,小水滴感覺到好冷好冷喔,變成小冰點了(身體與表情:寒冷狀,)...天亮了,太陽公公出來了,小冰點又變成小水滴,滑到河流裡去了……。 | ★前面小水滴的遭遇,可能會讓孩子表演的相當興奮,此時,透過此一情節-「小水滴遇見太陽向上飄」,老師以較輕、較慢的聲音引導學生,除了可以緩和學生興奮情緒外,亦可以將扮演情境稍做改變,讓學生有另一種的扮演體驗。 ★這時,扮演小水滴的小朋友,必須要聚在一起…..。 ★此時,學生必須表現出「動彈不得樣」,連面部表情都可以提醒學生表現之。 |
三、在河裡的小水滴 |
|
★老師這時可以故意製造一些狀況題,製造一些高潮的情境,如:遇見大鯊魚;遇見一股被污染的臭水流過來…….。 |
四、洗衣機裡的小水滴 |
| ★表現待在黑黑水管的樣子 ★又是一個老師可以發揮的狀況題:在洗衣機中,小水滴被攪動,攪的天昏地暗,老師可以用聲音的表情,製造一些情境,讓學生肢體盡情的活動。 |
五、等待下一次旅行的小水滴 |
| ★對學生而,肢體扮演活動考驗著他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然而對老師而言,亦是一種想像力的挑戰,老師必須根據情境,偶爾製造一些讓學生意想不到的故事情境,使他們快樂、興奮與好奇,而教學的樂趣也在存在這種師生互動與挑戰之中。 |
評量:1.學生能根據故事情境,展現出肢體的創意與表演。 2.能遵守遊戲規則,仔細聆聽,注意安全。 教學資源:輕柔音樂 |
活動A-4水在哪裡?教學時間:40分鐘
主題B-下雨的益處與災害
水災與旱災都是因為「雨」的緣故,一個是太多,一個則是太少,而這兩個天災都是目前學生可能面臨到的生活經驗。有鑑於此,「雨的益處與災害」必然得納入課程中,透過此主題,讓學生養成正確的防災觀念,且能夠加以實踐。另外也透過學生資料蒐集的活動,除了增加參與感外,亦可讓學生瞭解水災在台灣所造成的歷史。因為「生於斯、長於斯」,對於台灣的瞭解自是不容忽視。
教學活動B-1:雨是好朋友嗎?!教學時間:40分鐘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嘩啦嘩啦」新詩欣賞 | (1)以新詩—「嘩啦嘩啦」中「有人為它高興」之語句進行引道,帶出「台灣會面臨的缺水問題」,所以才會有人高興。 (2)引導學生思考:有誰會因為下雨而「高興」?又有誰會因為下雨而「煩惱」? | ★台灣近兩三年來,只要一到冬季即可能進入枯水期,分段限水措施的生活在學生經驗中仍有深刻的印象,以此為出發點,配合新詩內容,引發學生對缺水問題的思考。(教學資源powerpointB-1:新詩「嘩啦嘩啦」、雨是好朋友嗎?) |
二、討論缺水時的煩惱 | 從枯水期台灣的缺水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缺水不好?
| ★選取一則「水荒」報導與若干張台灣旱象圖片,從記者的報導中,引導學生發現:台灣在冬季進入枯水期的缺水問題。 |
三、水的重要 | (1)從缺水問題帶出「我們的生活都需要水」的概念(包括動物、植物、人) (2)那…..什麼時候會需要雨?
| ★上一節「雨在哪裡」的繪本內容,提及許多「水存在的地方」,在此可以提示學生回憶繪本內容並加以思考與回答。 |
四、缺水時怎麼辦? | (1)當我們需要水時,水卻不夠時(缺水),怎麼辦?我們應該怎麼做? (2)概念澄清:無論如何,節約用水都要從個人自己開始做起。 (3)建立學生個人日常生活的省水行動方案與實踐行動:自己可以如何做?家人可以如何做?在家可以如何做?在學校可以如何做?在外面可以如何做? | ★引發學生思考: 有水時的作法: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平日該如何節省用水(參考經濟部水利署的「省水36計」)以及沒水時的作法。 學習單B-1:我是省水小尖兵 |
五、統整歸納:水是我們的好朋友嗎? | (1)水對我們是這麼的重要,進一步讓學生思考:「水是我們的好朋友嗎?」
(2)讓學生自由發表,並透過學生的回答帶出「水是好朋友」的概念。 | ★必須注意:由於水也可能是我們的壞朋友,它有可能為人類、大自然帶來破壞(下節會討論),因此,水究竟是我們的好朋友或壞朋友?呈現的是相對性而非決定性的概念,端看它與人類呈現的關係而定,因此,在此,只要讓學生下一個暫時性結論:「水可以是我們的好朋友」即可,至於是「好朋友或壞朋友」此相對性的概念,必須待下節再一併討論。 |
評量:學生能說出水的重要性,以及「水是好朋友」的概念,規劃省水撇步並進一步將其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 教學資源:教學資源powerpointB-1:新詩「嘩啦嘩啦」、雨是好朋友嗎? 經濟部水利署的「省水36計」 學習單:學習單B-1:我是省水小尖兵 註:新詩內容:嘩啦嘩啦下雨啦---方銘 嘩啦嘩啦下雨啦! 媽媽說:「出門別忘記帶傘喔!」 農夫說:「看哪!我的農作物長得更高啦!」 嘩啦嘩啦下雨啦! 有人為它高興, 有人為它煩惱。 |
教學活動B-2:雨是壞朋友嗎?!教學時間:40分鐘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嘩啦嘩啦」新詩欣賞 | (1)引起動機:讓學生觀察投影片內容,自由發表:圖片裡發生了什麼事? (2)以新詩—「嘩啦嘩啦」中「有人為它煩惱」之語句進行引道,帶出「台灣近年面臨的水災問題」,所以才會有人煩惱。 (3)引導學生思考:?有誰會因為下雨而「煩惱」? | ★選擇若干張九十年納利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淹水圖片(地下捷運大淹水造成捷運大癱瘓,許多街頭車子慘遭滅頂,水淹至一樓),以及南投土石流照片。(教學資源powerpointB-2:新詩「嘩啦嘩啦」、雨是壞朋友嗎?)
學習單F-1:「嘩啦嘩啦下雨啦」新詩仿作(配合教學活動F-1:「雨的詩篇」) |
二、什麼時候雨水會過多? | 引導學生思考並自由發表:水災的相關問題: ◆什麼時候雨水會過多?(颱風、豪雨、) ◆為什麼會造成水災?(人為的疏失..雨下的又快又急無法及時疏通、水溝不通、山坡地濫墾濫伐、水土保持不良、種太多檳榔樹、亂丟垃圾、) ◆當雨水過多時,會造成什麼災害? | ★九十三年七月敏督力颱風來襲,造成北市南港地區與北縣新莊、三重大淹水,都是導因於捷運工程涵洞的處理疏失所造成,水災除了可能是大自然造成,也可能由於人為疏失而造成更大的損害。 |
三、如何防止水災? | 引導學生思考:要如何防止雨水過多造成的災害?
| 引導學生從水災造成的災害,反向思考解決之道:如:如何避免人為疏失?山坡地該如何保育?水土保持該如何做?…..等等。 |
四、雨究竟是我們的好朋友還是壞朋友? | (1)最後要統整歸納:雨會造成這麼大的災害,它究竟是我們的好朋友或是壞朋友?(由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 ★在上一節,學生可能因為水對人類重要而下了「雨是我們的好朋友」的結論,然而在此節,卻因為水患,而產生認知衝突:「怎麼一下子雨是好朋友,一下子又會是壞朋友呢?」因此,在此節要讓學生自由發表,讓學生自己提出相對性的看法:「雨有時是好朋友,有時又會是壞朋友」,並提出其理由與想法。 ★對於學生的任何回答,教師都要給予肯定與鼓勵。 |
評量:1.學生能以相對性的概念表達出,「水究竟是好朋友或是壞朋友」的想法,並能說理由。 2.能知道如何避免水患的方法與作法。 教學資源:教學資源powerpointB-2:新詩「嘩啦嘩啦」、雨是壞朋友嗎? 學習單:學習單F-1:「嘩啦嘩啦下雨啦」新詩仿作 |
教學活動B-3:小小水災搜查員 教學時間:80分鐘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課前準備 | (1)請小小水災搜查員事先收集有關下雨造成災害的相關資料與圖片,準備上課報告分享用。 (2)蒐集台灣重大的水災歷史紀錄。 (3)老師可以在學生報告前先將學生蒐集到的水災照片處理成powerpoint,以便在課間,提供學生欣賞,輔助學生報告的進行。 | ★可以事先擬好給家長的一封信,請家長協助學生做資料蒐集的工作,提醒資料蒐集來源:報章雜誌、書籍、電視、電腦網路….或其他等。 ★此時,教師亦可趁機審核過濾學生資料蒐集的適切性與完整性,若不足,可在報告前請學生再補強。 |
二、小小水災搜查員:分享台灣水災的歷史紀錄 | (1)每一位學生只要選定一個事件進行分享即可,內容分享的主軸包括: ◆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發生的時間) ◆發生了什麼事?
| ★由於低年級學生還無法有邏輯性的、完整的報告一個事件,因此,教師必須提供幾個報告的主軸,請學生根據主軸說明事件的內容。 ★針對左列最後一項「相關人員的想法與看法」,乃是指學生可以專訪親朋好友,對報告主題事件的相關記憶或實際參與的想法(如欲報導的主題是1959年的「八七水災」,便可訪問阿公、阿媽對當年事件的記憶)。 ★當學生報告完畢時,教師要適時的針對學生報告的主題進行補充,並和學生做討論。 |
三、製作一個水災檔案記錄 | (1)各搜查員針對其報導的事件,做成書面資料,彙整後成一記錄檔案,內容可以根據上述的提問主軸進行書寫,最後還要附上學生對此一事件的心得。 | ★檔案記錄完成後,學生可再次相互觀摩相關的主題的內容。 |
評量:1.能請家長協助完成資料的蒐集。 2.尊重、聆聽他人的報告,並能觀摩學習他人「水災檔案記錄」所呈現的內容。
|
主題C-記錄天氣
「雨天」是一種天氣型態,除此之外,還有「晴天」與「陰天」,為了讓學生對天氣型態的變化有所瞭解,學習如何記錄是需要的。教學活動亦希望透過記錄活動讓學生有身體力行親身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因此設計出讓學生為期一個月的紀錄活動。
教學活動C-1:紀錄天氣教學時間:40分鐘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天氣的類型 | (1)在說明記錄的方式前,必須先瞭解三種基本的天氣型態:晴天、陰天與雨天。 (2)讓學生自由發揮創意,發表三種天氣型態的表示法:(圖示法與文字法均可) ◆如果晴天時,你可以怎麼表示? ◆如果陰天時,你可以怎麼表示?
(3)最後老師必須針對學生的創意進行歸納。找出標示三種不同天氣型態的共識。 | ★請學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天氣型態的標示方式。教師要記得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 例 陰 雨 |
二、開始紀錄天氣囉 | 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天氣型態紀錄(時間可以選擇早自習時間,每日撥出5分鐘即可,另外教師也必須每天做檢閱工作,以瞭解學生是否有正確且確實紀錄。 | ★教師除了發下記錄紙給每位學生外,也可以在教室裡張貼大張-全開的書面紙,師生共同記錄。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學生校正用。(教師用的全開紀錄總表,可以讓學生每日輪流紀錄,以培養責任感與參與感) |
三、將紀錄表轉換成長條圖 | (紀錄一個月後…….) (1)先請學生根據記錄總表上的紀錄,說出:「哪種天氣型態比較多?」 ◆你能從記錄紙上知道哪一種天氣型態最多?哪一種天氣型態最少? (2)接著,老師再將紀錄轉換成長條圖的紀錄形式。 ◆老師教你們一種記錄方式,可以讓你簡單又清楚看出哪一種天氣型態最多?哪一種又最少? |
★教師運用傳統的投影設備,先將空白投影片畫出長條圖的格子,再於課間以投影的方式,立即將紙上的紀錄以油性筆劃記到投影片中。如此學生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教師是如何將記錄紙轉換成長條圖。(教學資源:傳統投影機、空白投影片) |
四、討論與歸納 | (1)透過長條圖,師生共同討論這一個月以來天氣型態的分佈情形。 (2)引導學生發現:若記錄內容呈現分散狀態時,可以運用長條圖進行統計與歸納,讓記錄結果可以一目了然。
| ★在這個階段,一年級學生只要能學會解讀長條圖的意義即可,並不須刻意要學生能完成長條圖的繪製。但是若是二年級學生,即可嘗試之。 |
評量:1.能清楚知道晴天、陰天、雨天三種天氣型態,並會以圖形表示。 2.能確實且正確地完成一個月的天氣記錄。 3.能正確解讀長條圖在天氣型態上所代表的意義。 教學資源:記錄總表紙(學生用與教師用)、傳統投影機、空白投影片。 |
主題D-雨量的測量
「雨每次下著下著….怎麼知道下了多少雨?又怎麼知道雨水會過多?」透過著個活動可以讓孩子瞭解雨量其實是可以測量的。由於教學對象是低年級學生,因此,只要準備簡易的測量工具即可,當然,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亦是此課程重要的課題。
教學活動D-1:雨量知多少教學時間:40分鐘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自製「雨量計」 | 請學生拿一個空的保特瓶,做成「雨量計」,以測量每日降雨量的多寡。 | ★請學生在家中先收集好空的保特瓶,並請家長幫忙將保特瓶瓶身切成兩半,把上半部倒過來套進下半部的瓶中即可。(參考教學資料:D-1雨量計製作圖) |
二、說明測量的方式和內容 | 教師準備記錄總表,請學生於每日同一時間9:00進行雨量的測量:
| ★為避免記錄時間過於冗長與繁瑣,教師可以視教學情況,將「記錄天氣」與「雨量測量」兩個教學活動的紀錄時間,合併在同一個月裡進行。之後,再分別處理說明「天氣型態的長條圖」與「雨量測量的曲線圖」。 ★必須注意的是,為了讓教學活動進行順利,教師若要將兩個教學活動的紀錄合併舉行,最好選擇雨量較多的4-5月梅雨季進行,以避開台灣枯水期長期不雨,無雨可測的窘境。 |
三、開始測量與記錄囉! | 開始為期一個月的雨量的紀錄。教師遇見下雨的日子,就必須做檢閱工作,以瞭解學生是否有確實且正確的紀錄。 | ★教師若將「記錄天氣」與「雨量測量」兩個教學活動的紀錄時間,合併在同一個月裡進行,那麼教師只要發下一張記錄總表即可,亦即記錄總表必須設計成「記錄天氣」與「雨量測量」兩用的記錄總表。 ★同樣的,教師亦可讓學生每日輪流將雨量多寡紀錄於全開的紀錄紙上,以培養學生責任感與參與感。 |
四、將紀錄表轉換成曲線圖 | (紀錄一個月後…….) (1)先請學生根據記錄總表上的紀錄,觀察分析:「哪一天降雨量最多?哪一天最少?」 ◆你能從記錄紙上知道哪一天降雨量最多?哪一天又最少呢? (2)請學生試著思考,從記錄總表上是否可以清楚看出「每日雨量量的分不與變化情形的降雨情形」 (3)接著,老師再將紀錄轉換成曲線圖的紀錄形式。 ◆老師教你們一種記錄方式,可以讓你簡單又清楚看出這個月降雨量的分佈與變化情形喔! | ★由於記錄總表上的降雨量是分散記錄的,學生雖然可以從總表馬上歸納出誰最多?誰又最少?但是無法對每日雨量的分佈與變化情形有概括性的瞭解,因此必須透過轉換的方式將分散的降雨量以曲線圖方式統計與歸納。 ★教師運用傳統的投影設備,先將空白投影片畫出曲線圖要記錄的格子,再於課間以投影的方式,立即將紙上的紀錄以油性筆劃記到投影片中。如此學生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教師是如何將記錄紙轉換成曲線圖。(教學資源:傳統投影機、空白投影片) |
五、討論與歸納 | (1)透過曲線圖,師生共同討論這一個月以來降雨量的分佈情形。 (2)引導學生發現:若記錄內容呈現分散狀態時,可以運用曲線圖進行統計與歸納,讓記錄結果可以一目了然。
| ★在這個階段,一年級學生只要能學會解讀曲線圖的意義即可,並不須刻意要學生能完成曲線圖的繪製。但是若是二年級學生,即可嘗試之。 |
評量:1.能利用雨量計收集雨水,並讀出量杯刻度上正確的降雨量。 2.能確實且正確地完成一個月的雨量記錄。 3.能正確解讀曲線圖在記錄紙上所代表的意義。 教學資源:記錄總表紙(學生用與教師用)、傳統投影機、空白投影片。 |
主題E-雨具的功能
自古以來,「雨」一直伴隨著我們生活,雨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然而,是遇到下雨天,老祖先們究竟是如何避雨的呢?是如何發揮其智慧發明許多避雨工具呢?有鑑於此,雨具的演進與功能,成為此課程的重要主題。除此之外,更設計「雨具設計」活動,讓學生可以仿效先人,發揮想像力,設計一件多功能的雨具。
教學活動E-1:雨具的演進與功能教學時間:40分鐘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看圖說話 | (1)引起動機:教師將蒐集來有關雨具的圖片,以看圖說話的方式,讓學生觀察圖片後,發現「傘的」存在。 (2)教師先呈現第一張圖片:圖片中的傘乃由古代皇帝所撐,雖為傘在古時卻稱為「蓋」。 ◆請觀察一下這張圖片這張圖片裡有什麼? ◆有傘,傘在哪裡?是什麼形狀? ◆誰用?(皇帝) ◆用途?(遮陽擋雨) ◆以前的傘,不稱作傘,而是「蓋」 | ★教師蒐集雨具的歷史與演進相關資料。內容包括:古代皇帝御用的「蓋」、蓋的演進圖、蓑衣、斗笠、油傘、雨傘、陽傘、雨衣等圖。 (教學資源E-1:雨具的演進與功能) |
二、雨具的演變與功能 | (1)請學生思考:「以前的傘只有皇帝可以用,那平民老百姓,要用什麼遮雨?」請學生自由發表後,教師呈現蓑衣、斗笠圖片。 ◆蓑衣和斗笠,是古早的遮陽擋雨用具。現在的小朋友可能都不認識了,它們可是阿公阿媽時代的好朋友! (2)請學生思考:「後來蓑衣、斗笠一直進步,最後變成現在的什麼?」請學生自由發表後,教師呈現雨傘、雨衣圖片。 ◆雨具到現在愈來愈進步,從剛開始的紙傘,到現在有自動傘、折疊傘…傘的設計。 (3)請學生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思考並自由發表:從古時到現在各種雨具設計與發展所想要呈現的功能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 ◆古時皇帝撐的「蓋」? ◆從前的蓑衣、斗笠呢? ◆傘就是傘,為什麼還要設計成自動傘、折疊傘、奶瓶傘…甚至大小不同的傘呢?骨頭與要尖尖的頂功用是什麼? ◆雨衣呢?一般人穿的和機車騎士穿的有何不同? | ★讓學生自由發表,不論學生是從功能、安全性、美觀性、簡便性進行問題的思考,教師都要給予肯定與鼓勵。 |
(4)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請學生思考,大自然界中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用來當作傘的? ◆如:龍貓故事中,龍貓所撐的姑婆芋。 ◆只要葉片夠大,能遮陽避雨均可。 | ★讓學生自由發表,只要學生能清楚表達自己所思考的理由,教師都要給與肯定。 | |
三、歸納與整理 | 請學生發表要作為一件雨具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想一想,若要成為一件雨具的話,一定要具備什麼功能? ◆可以遮陽、擋雨、好看、攜帶方便、穿脫方便、保護安全、 | ★可以請學生回溯powerpoint中雨具的圖片,從當中思考「作為一件雨具的必要條件」。 ★從學生所思考的:「雨具的必要條件」,為下一個教學活動E-2:「ㄅ一ㄤˋㄅ一ㄤˋ雨具大競賽」鋪陳。 |
評量:1.學生能清楚知道雨具的歷史及其演進。 2.能知道作為一件雨具應該具備的功能為何? 教學資源:教學資源powerpointE-1:雨具的演進與功能。 |
教學活動E-2:ㄅ一ㄤˋㄅ一ㄤˋ雨具大競賽教學時間:40分鐘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回溯雨具的功能 | 接續前一個教學活動所做的總結:讓學生再次思考雨具應該具備的功能為何? | ★因為本教學活動目標乃是要讓學生設計一件超ㄅ一ㄤˋ的雨具,因此學生必須對雨具的基本功有清楚的認知,如此才有利於此一教學活動-「雨具設計」的進行。 |
二、「超ㄅ一ㄤˋ雨具」的欣賞與設計 | (1)請學生欣賞若干件超ㄅ一ㄤˋ的雨具,並針對這些作品的功能與特色和學生進行討論: ◆想一想,你覺得這件雨具最特別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 ◆如果是你,你也會這樣設計嗎? (2)欣賞他人設計的雨具後,請學生自己設計一件超ㄅ一ㄤˋ的雨具。 | ★在學生進行設計之前,教師可以以powerpoint展示若干件超ㄅ一ㄤˋ雨具的作品,分享此一雨具所具備的功能與特色,讓學生能較清楚且具體瞭解:要設計什麼樣的雨具。(若沒有現成的作品,教師可以自己先設計若干件,以利於引導學生) (教學資源powerpoint E-2:創意雨具的分享) ★提醒學生,在創意設計雨具過程中,必須考慮其:安全性(顏色、尖銳處…)、能否發揮功能(遮陽、擋雨)、方便性(方便雨衣、折疊傘、奶瓶傘)等。 學習單E-2:ㄅ一ㄤˋㄅ一ㄤˋ雨具設計 |
三、「超ㄅ一ㄤˋ雨具」的分享 | (1)課後,教師將收集而來的學生作品,處理成powerpoint,再尋一空檔時間,與學生分享大家的作品。 (2)可以請學生針對同學作品的特色與創意構想進行提問與討論:
|
(教學資源powerpointE-2:創意雨具的分享) ★學生可以針對同學的作品進行提問,一方面可以引發學生對作品的好奇心,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答問間說話的邏輯性。 |
評量:1.能清楚知道雨具設計時該具備的功能為何? 2.能發揮創造力與想像力設計一件「超ㄅ一ㄤˋ雨具」 教學資源:教學資源powerpointE-2:創意雨具的分享 學習單:E-2:ㄅ一ㄤˋㄅ一ㄤˋ雨具設計。 |
主題F-詩情話(畫)雨
「雨」的教學,除了可以是認知方面的學習,情意引發亦是不可忽視。因此,在前述所進行的主題中,設計者會配合教學內容進行語文類的引導,讓學生除了認知學習外,亦可以用「心」、用「靈」感受雨的的存在,並抒發對雨的情感。
教學活動F-1:我和雨的故事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配合教學活動A-1:「下雨了」 | ||
一、學生分享自己曾經和「雨」發生的故事 | (1)提問故事中哪一隻動物和雨有發生故事? ◆故事裡的青蛙,一遇到下雨天就跳進池塘裡游泳,那你曾經在下雨天和「雨」發生過什麼故事呢?(自由發表) (2)請學生回憶並發表他曾經和「雨」發生的故事: | ★老師可以先拋出自己和「雨」的經驗,引發學生回憶過去曾經和雨發生的舊經驗。例如:「曾經在大雨中騎摩托車」;「為了躲雨,在雨中快跑」等等。 |
二、學生分享自己以後想要和「雨」發生的故事 | 除了過去曾在雨天發生的故事外,請學生想想,未來他也想在雨天做什麼事?想和雨發生什麼故事? ◆想一想,如果下雨了,你會想要和雨發生什麼故事? | ★關於學生「以後想和雨發生的故事」:老師也可以將學生往情意方面引導,如,「下雨時想聽雨唱歌」、「想看雨跳舞」、「想和雨親親」、「想看大樹洗澡的樣子」等等 ★注意:由於教學對象為低年級孩子,因此教師用語要儘量兒語話,貼近他們的生活世界與使用習慣,使學生能對此提問產生興趣與共鳴。 |
三、完成:「我和雨的故事」學習單 | 完成一篇我和雨的故事學習單 ◆除了你曾經和雨發生的故事外,你也可以畫出你以後想要和雨發生的故事。 | 學習單A-1:我和雨的故事 |
四、作品分享 | 將學生作品掃瞄成投影片,利用單槍進行內容討論與分享。 | (教學資源:powerpointF-1:新詩仿作內容分享) |
評量:1.能理解新詩的內容,並進行仿作。 教學資源:教學資源powerpoint F-1:學生作品「我和雨的故事」。 學習單:F-1:「我和雨的故事」。 |
教學活動F-2雨的新詩仿作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新詩仿作:「嘩啦嘩啦下雨了」 | 配合教學活動B-1與B-2:「雨是好朋友或壞朋友」中的新詩欣賞,之後再引導學生進行仿作。 | 藍字處即為學生新詩仿作內容: 嘩啦嘩啦下雨啦---方銘 嘩啦嘩啦下雨啦! 媽媽說:「出門別忘記帶傘喔! 農夫說:「看哪!我的農作物長得更高啦!」 嘩啦嘩啦下雨啦! 有人為它高興, 有人為它煩惱。 |
二、新詩仿作的分享 | 將學生作品掃瞄成投影片,利用單槍進行內容討論與分享。 | (教學資源:powerpointF-2:新詩仿作內容分享) |
評量:1.能理解新詩的內容,並進行仿作。 教學資源:教學資源powerpoint F-2:新詩仿作內容分享。 學習單:F-2:「嘩啦嘩啦下雨了」新詩仿作。 |
教學活動F-3:停聽看!小雨的樣子教學時間:40分鐘
活動流程 | 教學活動 |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
一、聽一聽 | (1)先不告知學生這節課要進行的教學內容,請學生閉上眼睛安靜趴下,並用耳朵聽一聽,聽到了什麼聲音?
(2)當孩子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聽到的聲響後,老師要適時地將「小雨的聲音」帶入討論。請學生想像一下,小雨為什麼會發出聲音?它正在做什麼? ◆有人聽到小雨的聲音,想一想,小雨現在做什麼?(小雨正在輕聲地和樹媽媽說話;雨媽媽不讓小雨出去玩,小雨現在在哭呢!…….) | ★本節教學時間必須在一個下雨的日子中進行。 ★此活動可以訓練兒童對聽覺的專注力:當全班安靜趴下,仔細聆聽時,孩子可以發覺到許多平常不會注意的聲響,除此之外,亦可以訓練孩子對聲音來源辨識的敏覺性。 ★低年級孩子的想像力是無窮的,有時的答案會令人莞爾或讚嘆,老師必須把握住每一個刺激他們想像力的機會,進行引導。擬人化的方式,是讓他們擴展無限想像的好方式。 |
二、看一看 | 聆聽完小雨後,接著請學生到不會淋到雨的走廊上,看看小雨在做什麼? ◆那麼現在請你看一看,小雨正在做什麼呢?(小雨正在快樂的跳著舞、小雨在幫樹伯伯按摩呢?…….) | 雖然是站在室內欣賞小雨落下的樣子,但是,此時仍強調孩子想像力的發表,亦即請學生以擬人化的方式,表達小雨正在落下的樣子。 |
三、身體好體驗 | 看完小雨後,教師可以請學生著雨衣,進入校園中,和小雨來個零距離的接觸,讓學生靜靜的體驗小雨打在身上、手上或頭上的感受,並請學生發表,小雨跟他說了什麼話?
| ★此時要非常注意學生的身體狀況,一定身著雨衣,並且確實保護好自己,注意有無調皮的孩子故意去淋雨。 ★在出教室前,亦可以針對雨天著雨衣的安全性與必要性稍做討論。 |
四、總結與歸納 | (1)請學生發表今天和小雨接觸的感受(在教室聽、在走廊看、在校園體驗):
(2)接著再請學生發表,自己是否喜歡下雨?在下雨天時,會選擇從事什麼活動呢?
| ★本活動著重在情意方面的感受與探討,引發學生內在對雨的體驗與情感,並能以語言來加以表達。 學習單F-3:「停聽看!小雨的樣子」 |
評量:1.能用運用五官(耳、眼、皮膚)感受到雨的存在。 2.能清楚用語言表達自己五官體驗後的感受。 學習單:F-3「停聽看!小雨的樣子」 |
八、設計參考資料:
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index-f.htm
施政廷(民78)。下雨了。
柯昱琪(民86)。小水滴去旅行。
(僅列出部分,其餘略….)
九、教學模組發展歷程與省思
此課程是在一個「下雨」的「浪漫」日子創作出來的。雨除了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也是貼近老師們的,所以,老師們才會在下雨的日子,聽著雨聲,而發展出這麼一個課程。也因為聆聽著滴答答的小雨-對我們傾訴的聲音,讓老師們在進行課程設計時,不斷強調對學生情意方面的引發與陶冶。教師擁有一顆浪漫的情懷,學生自然也能在課間透過教師的言、行、態而有所感受。
要將「下雨」主題成為教學模組課程,第一個必須思考的就是「學生生活經驗」問題:如何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將學生引導至我們的課程當中?於是,繪本就成了我們連結學生生活經驗與「下雨」課程的最佳橋樑。於是團隊教師們便開始從事資料蒐集,在圖書館蒐集到的豐富資料,提供我們課程設計許多靈感,於是第一部就讓教師團對感覺到相當的踏實。
Stenhouse不斷的鼓勵「教師要成為一位研究者,教室要成為實驗室,而課程亦是一種研究假設」。雖然我們在課前,自認以為學生發展出「適合」他們的課程,然而學生的表現、現場的狀況,課程內容的適切性,並非我們事先就能精確掌握的,因此在課程實施歷程中,老師必須發揮「教學的藝術」,視現場狀況而做調整與修正,如此課程才會真正的成為師生間共同的語言與體認,並適合班上的學生。
至於繪本引導方面:透過繪本,小朋友興致很高,而且也比較容易理解教師要切入的概念。尤其在繪本介紹時,老師不要介入太多,只要讓學生「看圖說話」,重視引導語(如:誰來說說看,這個圖是在說什麼?這個圖和前一張有什麼地方不一樣?),不要幫學生說,也不要說給學生聽。學生看圖說故事的表現與能力,往往是超出我們大人之外的。充滿想像力與敏銳的觀察力,是小朋友最棒的能力表現。
在課程實施完後,團對教師會針對實施的過程進行檢討,而教學省思的書寫亦是重要的一環,透過教學省思,老師可以更深層的檢討課程實施的問題,並對課程進行自我評鑑的工作:
如,在「下雨了」這個部分,春秀老師便這麼紀錄著(92.12.30):
「延宕兩節,乃因不熟悉投影機操作。因而課程內容壓縮到星期五的一節課完成(從兩節變成一節)(1)留給學生書寫的學習單太少。不要讓學生將學習單帶回家完成(時間不足)。(2)第一次快速瀏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對前兩張讓學生比較,發現天氣的變化。(3)從繪本的「雨天」到「晴天」的圖片,稍微帶出循環的概念。為下一次課程(水循環)鋪陳。
至於秀芬老師在「雨具的演進與功能」部分他寫著(93.1.13):
「在引導的部分自己還不是很肯定,因此上起來有些心虛,不是很順暢、很仔細,如在提到以前的雨具及之後的雨具,在過程中應先說某時期到某時期的雨具演變內容,還是在說某一時期時即說明雨具的功能、方便性等問題。其次,在雨具的這個部分,自己要帶給孩子的到底是什麼?自己在用字淺詞上還無法很精準!而技術性問題:字的顏色、字的注音、會引起失焦的圖片儘量避免等方面都還有再改進的空間。問話的方式、說話的技巧、從一個點要如何牽到另一個點要再磨練,如說到現代的雨傘(為什麼形狀會是圓弧形、彎彎的)可以將其與以前的蓑衣的形狀作比較。在課程的最後可以在做總結性的複習,如將”蓋”與後面的雨具作連結,如此孩子的印象會更深刻些。問話不要是”二選一”,問題的形式最好是:「你怎麼知道的?誰來說說看!有沒有人有不一樣的想法?有沒有人可以再說清楚一點?」…。不錯的一點是,先將孩子的名字記下來,如此在與孩子的距離上似乎又拉近一些!」
十、附件一:學習單
A-1:「我和雨的故事」
A-2:「如果我是一顆小水滴」
A-4:「水在哪裡」
B-1:「我是省水小尖兵」
板橋市莒光國小 主題統整教學- 「我是省水小尖兵」
一年十五班座號: 姓名:
雨對人類有很多的功用,我們每天需要它。有水的時候,我們要好好的節約。現在請你想一想,在家裡、在教室裡、在學校裡,我們可以怎樣做好省水的工作呢?請你動動頭腦,想出四個好方法,並且將它畫下來喔!也要請你反省一下,你有沒有做到這些行動呀? 二、你覺得省水的好處是什麼? 。 我做到了嗎?( ) 我做到了嗎?( ) 我做到了嗎?( ) 我做到了嗎?( )
E-2:ㄅ一ㄤˋㄅ一ㄤˋ雨具設計。
F-2:「嘩啦嘩啦下雨啦」新詩仿作
十一、附件二:學習歷程照片分享
主題A:下雨的原因
主題B-雨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