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黎明高中 高三 108 下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一次段考 期中考 其他 試卷

pdf
871.7 KB
7 頁
dgcrbest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黎明高中 108 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段考 高三歷史《社會組》
代號:08 範圍:選修下 ch1~4 出題老師:楊綉珍 109.04.09.
一、單選題:85 (1~25 1分,餘 2)
1. 阿珍正在學印度史,發現西元前四世紀
到六世紀間,印度先後興起三個王朝,
卻將其疆域圖的順序弄亂,請為她指點
迷津。 (A)一、二、三 (B)一、三、二
(C)二、一、三 (D)三、一、二。D
2. 資料一:在笈多王朝時期興起,許多儀
式與修行方式可追溯到印度宗教傳統。
資料二:該教是通過布施、菩提心、曼荼羅、真言、灌頂、手印、瑜伽等方便和道修得佛果的,故稱
「方便乘」。如果沒有方便相助,難以修得成就。
資料三:該教很強調皈依上師,皈依上師可離「我慢」,並以嫡傳之方式一代一代傳授「皈依」之法。
請問:該教派所指為何 (A)上座部佛教 (B)婆羅門教 (C)密宗佛教 (D)摩門教。C
3. 右表為某國各宗教信仰人口佔全國人口的百分比。請問:這應是哪一個國家?
(A)馬來西亞 (B)菲律賓 (C)印尼 (D)巴基斯坦。A
4. 伊斯蘭教創立以來,阿拉伯人建立的政權曾輝煌一時,但九至十三世紀時卻先
後遭到外來游牧民族的挑戰。第一波的游牧民族,能征善戰,被阿拉伯人委以
重任,卻逐漸侵奪哈里發權力。第二波的游牧民族,武力更強大,滅了阿拉伯
人的國家,但這些游牧民族後來大多也接受了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請問:
這兩個游牧民族分別是指 (A)蒙古、維吾爾 (B)土耳其、蒙古 (C)波斯、土耳其 (D)波斯、維吾爾。B
5. 老師講解某地區興起的主義:「此思想的出現與西方新帝國主義的入侵息息相關。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
不僅讓該地區喪失政治獨立性,也失去了民族尊嚴。伴隨西方殖民勢力而來的文化入侵,更讓當地宗
領導階級深感壓迫。加上該地區普遍存在的失業、吸毒、色情、暴力等社會問題,發起者便都將其歸
於『對於信仰的頹廢和漠視』。進而主張信仰者團結一致,發動『聖戰』反對西方基督教國家的殖民侵
略。」請問:此地區是 (A)印度 (B)南非 (C)富汗 (D)印尼。C
6. 承上題,老師正在講解哪一思潮主張? (A)浪漫主 (B)民族主義 (C)不合作運動 (D)泛伊斯蘭主義。D
7. 甲政權:國王本是婆羅門教徒,改信佛教後將之提升為國教。為推廣佛教與宣傳政令、理法,在國內建
立了許多石柱。柱頭上刻有獅子,柱身刻有佛教教義、敕令和教諭,充分表現政教合一的精神。
乙政權:國王是印度教徒,但此時佛教也相當興盛。當時非常流行的印度教神像,與吃素、禁酒的習
慣,成為日後印度教徒的特色。印度的宗教與文化也在此時深入東南亞。
丙政權:帝國位處中亞絲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國絲綢、東南亞香料、羅馬玻璃製品等貿易的中繼站。
於國王非印度貴族出身,無法在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下佔有適當的地位,因此選擇以佛教治國。
上述三個政權都出自印度,請依其先後順序加以排列 (A)甲丙乙 (B)甲乙丙 (C)丙甲乙 (D)乙甲丙。A
8. 承上題,中國第一個「赴天竺尋求戒律」的法顯,返回中國後將其見聞撰寫成《佛國記》。請問:我們
以從《佛國記》的內容了解哪個政權的社會現象 (A) (B) (C) (D)以上皆非。B
9. 在穆斯林的藝術發展方面,他們是兼容並蓄的,其主要的靈感來自於□和○的藝術。伊斯蘭的建築深受
□建築的影響,特別是在圓頂、廊柱和拱門的構造等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繁瑣的與非自然主義
設計方面。而追求色彩鮮明、絢麗的潮流,既來自於□,也來自於○。請問:□與○各是 (A)印度、
波斯 (B)埃及、拜占庭 (C)拜占庭、波斯 (D)希臘、拜占庭。C
10. 老師講解某地區的統治方式:「外來政權籠絡早先的統治上層,保證其原有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同時
進行教育改革、推行新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力圖培養出具有現代思維的土著人,同時還充分利用
地宗教或種族之間的隔閡矛盾,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請問:這是哪一個國家及其統治地區?
(A)西班牙殖民美洲 (B)里蘇丹統治印度 (C)荷蘭人統治臺灣 (D)英國殖民印度。D
人口比例
伊斯蘭教
61.3
佛教
19.8
基督教
9.1
印度教
6.3
圖一 圖二 圖三
2
11. 學者描述某文明當代的宗教觀念:「世界各民族國家中,很難找到一個國家如此籠罩在濃郁紛雜的宗教氣
氛中:人人是信徒,處處有廟宇,村村有神池,戶戶有神龕。宗教從古至今頑強地支配著當地人生活
大到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小到人們日常衣食住行和婚喪嫁娶,無不與宗教密切相連、息息相
關。」請問:這位學者描述的是哪一個地區的文明? (A)印度 (B)南美洲 (C)中東 (D)非洲A
12. 達豪斯伯爵(1812-1860)擔任印度總督時,認為它是傳播英國權力與文明的關鍵,它整合了英國與殖民地
之間的文化、政治與經濟,它保障英國工業所需原物料的來源,然後換取衣物或其他工業製品,為英
製商品打開市場。請問「它」所指為何? (A)務教育 (B)大眾傳播 (C)鐵路建設 (D)開放政權C
13. 一個地區的社會結構有時會因宗教信仰改變而發生變動。3世紀時,南洋群島出現信仰「甲」宗教的國
家,受其理念的影響,社會階級嚴明。5世紀後「乙」宗教傳入,與「甲」宗教競爭,並 3個世紀
取代之而成為主流宗教。在新宗教影響下,該地區的社會階級泯滅。請問:「甲」「乙」宗教分別為何
(A)佛教;印度教 (B)教;伊斯蘭教 (C)伊斯蘭教;基督教 (D)印度教;佛教。D
14. 這部經典強調宇宙只有唯一且至高的真神,現世結束後人類都將受到審判。又強調命定說,認為「人
否能得救,上天已預先決定,並非透過個人力量所能改變。唯有努力為善,才符合上天的旨意。」有
者指出,「這個信仰的內容簡單而平實,強調信徒應履行具體的義務,亦無複雜的禮儀與教階制度,故
助於吸引不同族群的皈依。」有關上文的解讀,下列何者最為適當? (A)上述的命定說應為喀爾文派對
《聖經》的詮釋,此信仰為宗教改革後的新教 (B)由命定說、教義簡明與不具複雜的教階制可知,上述應
為《古蘭經》與伊斯蘭 (C)上述經典為《新約聖經》,學者提及的信仰為標榜正統與《聖經》權威的東
正教 (D)由一神信仰與強調個人無法改變命運來判斷,此應為強調輪迴觀的錫克教。B
15. 「印度此時期的文化成就,以繪畫與建築藝術為主。在繪畫上引進、改良地中海沿岸流傳很廣的古老
種『細密畫』,透過精緻細密的筆法來表現宮廷生活、人物肖像、民間故事、花草動物等。改良後的『
密畫』更注重現實,體現強烈的內心表現和君王們英武的支配力量,或是利用明暗對照及透視法表現天
空的風景等,極具寫實性。此外,出現許多偉大建築並留存至今,成為重要文化資產,如宮廷、陵墓
等。」上文描述的是哪一個時期的印度? (A)孔雀王朝 (B)笈多王朝 (C)兀兒王朝 (D)英國殖民C
16. 歐洲人的傳統衣著使用毛料和麻布。十七世紀以後,英國商人從海外「某地」引進棉布,因價廉物美
穿著舒適,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卻使本土毛紡織業深受打擊。英國國會遂於 1700 立法禁止進口
布,以保障本土毛紡織業的利益。請問:「某地」是指 (A)印度 (B)埃及 (C)中國 (D)北美A
17. 右圖甲、、丙四個域,者既古代太基、又當代
茉莉革命的起之地 (A) (B) (C) (D) C
18. 源自印度的佛教教義內容廣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兩大教派
當佛教傳入中國且經「佛教中國化之後中國社會普遍流行
的是大乘教義。對於這個現象,以下解釋何者較合理? (A)印度
佛教裡大乘的勢力較大,影響所及,使中國也接受大乘佛教 (B)
大乘佛教流傳於印度上層社會,傳入中國後,才為中國君主接受
(C)小乘佛教講求渡化個人,而大乘強調忠君,所以受中國君主歡迎 (D)大乘佛教的主張與中國士人理
較相合,所以中國選擇大乘義理。D
19.
度孔王朝阿育在位期多征戰,擴張版圖但西元前261年他的人生了重的轉變:服東
沿海的陵迦國時因目該地15萬人被強制擄走,10人死戰場,還有多人稍後死,阿
心摒戰爭傳播行之,只進行精神征服。育王此一轉與他日後哪政策接相 (A)
帝國 (B)宣揚教義 (C)國際貿 (D)設置差大B
20.
信仰這個宗教的國家,都會準備或指定一個地點供教徒祈禱,非信仰該宗教的國家則就地鋪上乾淨的
布。信徒根據太陽的位置推測朝拜方向。例如在英國的信徒祈禱時,要面對著東南方;在巴基斯坦,
對西方;在摩洛哥,則面對東方。這種作法為信徒提供精神與社會焦點,在他們心中產生一種團結感
我們應如何理解上文才適當? (A)這是對禪宗結社念佛的描述 (B)這是對道教驅邪儀式的描述 (C)是對
伊斯蘭教祈禱的描述 (D)這是對基督教聖餐禮的描述。C
3
21.
學者指出:在這個地區,隨著商人的通商貿易,傳入了印度的宗教文化,此區出現許多與印度相仿的
宇與神祇。本地統治階級在該區印度化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他們聘請婆羅門擔任顧問,引入印度
儀式、習俗與相關法論。這些法論構成一個框架,此區許多國家的地方習慣法就是在此框架內形成。
個地區最可能是 (A)東南亞 (B)東北亞 (C)西亞 (D)東非。A
22.
阿珍想完成「伊斯蘭現代復興運動」的報告,老師建議她從人物傳記著手,請問:何人的傳記對這份
無濟於事 (A)《凱末爾傳》 (B)《何梅尼傳》 (C)《賈邁勒丁‧阿富汗尼傳》 (D)《玻利瓦傳》D
23.
十三世紀以後,東南亞島嶼地區的人民,經由阿拉伯人、波斯人與印度人的媒介,逐漸接受了伊斯蘭
仰。請問:阿拉伯人、波斯人與印度人等最主要是以何種方式傳播伊斯蘭教? (A)透過貿易接觸 (B)
由軍事征服 (C)倚賴外交壓力 (D)利用物質引誘。 A
24. 「吠陀經」和「奧義書」都是古代印度婆羅門信仰的重要經典。「吠陀經」是婆羅門信仰的基礎,「奧義
書」則是針對婆羅門信仰流弊而起的反省與改進。請問:從「吠陀經」到「奧義書」,婆羅門信仰出現了
何種變化? (A)從一神到多神 (B)從犧牲獻祭到哲學思辯 (C)從出世到入世 (D)從有神到無神。B
25. 某史家稱伊斯蘭世界為「居於中間的文明」,因其地理疆界處各文明中間,兼納許多文明的元素,如印
的阿拉伯數字、中國的造紙術。然而,伊斯蘭社會卻遲至十八世紀才逐漸接受印刷術,且早期印製的
屬辭典、數學類作品。請問:其原因最可能為何 (A)懼怕褻瀆經文 (B)輕視學術發展 (C)施行愚民
(D)鄙視異國發明。A
26. 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判讀右圖,下列何者最適合做為此圖主題?
(A)十七世紀全球人口分布圖 (B)現今 WTO 會員國圖 (C)十九世
紀新帝國主義國家與被侵略地區圖 (D)現今穆斯林分布圖。D
27. 學者介紹某地豐富的文化資產時,將該地從古以來的宗教信仰
比喻成一座房屋。他說:最下層居住的是法老,上一層是亞伯
拉罕,再上面一層是基督,最上面一層則是阿拉。這是何地的
情況? (A)麥加 (B)德里 (C)開羅 (D)君士坦丁堡。C
28. 印度在二次大戰後獨立建國,但建國初期內部仍面臨許多挑
戰。當時一位加爾各答律師感嘆說:「假設歐洲可以經由某種方式統一在一個政府之下,只有一個議
和一位總理。現在剝奪她四分之三的財富,但留下全部人口。讓西班牙人講西班牙語,保加利亞人講
加利亞語;讓義大利人不信任德國人,法國人怒沖沖對待英國人。你將得到什麼呢?對了,老兄,一
同現代印度十分相似的東西。」從這位律師的角度,當時印度面臨的最大困境為何? (A)財富分配不均
(B)國家認同缺乏 (C)民族信心喪失 (D)政府效率不足。B
29.
某書描述歷史上某一勢力:「它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經濟強權,經由遍布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廣大
務網及交通網,交易種類繁多的商品:從非洲進口奴隸和黃金,從歐洲進口奴隸和羊毛,並與亞洲文
國家交易糧食、香料和各式各樣的織品。」這個勢力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二世紀時的羅馬帝國 (B)
十四世紀的拜占庭帝國 (C)九世紀的阿拔斯帝國 (D)十九世紀時的大英帝國。C
30. 一本教科書描述某地區的宗教生活:「在這個地區,它一直是居於主流地位的宗教,現在仍是大多數人
虔誠信仰。過去,年輕男人幾乎都按慣例,到寺院度過兩年時光,現在這樣做的人也很多。他們要剃
頭、披黃色袈裟、捧討飯缽。成年以後,他們也要為正道做出許多犧牲。」這個地區盛行的應是下列
一種信仰? (A)小乘佛 (B)婆羅門教 (C)大乘佛教 (D)藏傳佛教。A
31.
一位信徒表示,他原本所信奉的宗教,自出生開始便決定他的身分,他想擺脫貧困的處境,祭司卻告
他只能安於現狀,期待來生。直到有天,外族到來,告訴他不如改信另一種宗教。該宗教強調在唯一
神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沒有祭司平民之分,也沒有輪迴來生,使得這位信徒決定改變信仰。請
問:這位信徒的身分應為何? (A)即將改宗錫克教的印度教徒 (B)即將改宗錫克教的穆斯林 (C)即將改
宗佛教的印度教徒 (D)即將改宗伊斯蘭教的印度教徒。D
32.
某書以城市為主題,討論伊斯蘭世界的發展。按時序,先後討論麥加、大馬士革、巴格達、哥多華四
城市。這些城市既是當時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同時也反映了伊斯蘭政權的演變。請問:該書討論的應是
何時的伊斯蘭歷史? (A)四至七世紀 (B)七至十世 (C)十至十三世紀 (D)十三至十六世紀。B
4
33. 西亞某個建於十六世紀的清真寺,以繪有人像等各種圖形的瓷器碎片作建材。幾位同學對此發表意見
何者說法是對的? (A)這些瓷器來自中國與日本,因為長途運輸破損,才被改作建材使用 (B)這些瓷
掠自拜占庭,伊斯蘭教義禁止使用瓷器,故改為建材使用 (C)些瓷器因為繪有人像,被反對偶像崇
的回教徒敲碎,作為建 (D)這些瓷器來自印度,因上有印度教的符號而被敲碎,作為建材使用。A
34. 1883 年,某穆斯林啟蒙運動先驅說:「如果英國人都從印度全面撤走的話,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這兩個族
有可能同坐在一張寶座上,享有相同的平等權利嗎?當然不能,那時必然是爭奪寶座搶得你死我活,
不兩立。」請問:下列哪事件可以印證這位先驅的說法? (A)1885 年,印度國大黨宣布成立 (B)1920
年,甘地提倡不合作運 (C)1947 年,印、巴脫離英國統治 (D)1950 年,印度共和國正式成立。C
35.
「歐洲國家在世界的殖民,最初是各地沿海的商貿轉運據點,□人拔得頭籌,是十六世紀的贏家。十七
世紀,□的海上霸權幾乎讓位給○,但△緊追在後,並逐漸超越○。此霸權轉移的趨勢,正巧反映在
度半島的殖民勢力上。」請問:□、○、△各是指哪個國家? (A)葡萄牙、荷蘭、英國 (B)西班牙、英
國、法國 (C)西班牙、荷蘭、英國 (D)葡萄牙、西班牙、英國。A
36.
資料一:在位期間,窮兵黷武,軍事貴族和軍隊的數量擴大幾乎四倍,為其妻修築舉世聞名的泰姬馬
陵,費時22年,動用2萬民工,人民負擔沉重。
資料二:在他統治時期,帝國的版圖及財富擴張了三倍。廢除向非穆斯林徵收的人頭稅,任命非穆斯
為高級的軍政職位,建立了帝國多元文化的基礎
資料三:他是虔誠及熱心的穆斯林,企圖使印度完全伊斯蘭化。將印度教徒逐出政府。這些短視的政
策,導致帝國境內的矛盾,並演變成鬥爭。
判讀上述蒙兀兒帝國統治者的資料,請問:其統治的先後順序應為何? (A) (B)
(C) (D)二。C
37.
印、巴分治時,旁遮普人因擁有政治、軍事的人才優勢,因此掌控巴基斯坦大部分的軍政組織。其中,
又以拉其普特人的地位最高,他們是無堅不摧的戰士,擔任軍中大部分的高階職位。請問:拉其普特人
是如何形成的? (A)達羅毗荼人中的武士階級 (B)歷代入侵印度族群的後裔 (C)阿利安吠舍階級的後代
(D)英國人與當地居民的混血。B
38.
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曾於印度東南部的一個海港取景。此地由於曾被法國殖民,因此街道景觀深
具法國色彩,迥異於鄰近的城市,被稱為印度的「法國城」。至今該地的語言、節慶、飲食,均處處
見法國文化的影響。請問:此地是指 (A)本地治里 (B)果亞 (C)孟買 (D)加爾各答。A
39.
「他所說的境界,令人動心羨慕,卻又不知所以,於是信徒對他只能尊敬、難以效法,所有的宗教形
都在他死後一一建構,只為嚮往者有所依據、不致落空,然其結果卻是教理的消沉。一般教徒希冀有
確的教儀教規可循,他們對於空無自在的義理,感到不安而紛紛他求;傳統宗教稍作調整後,又得復
興,繼續扮演他作為立國精神與生命態度的角色。」關於上文的解讀,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他」
是釋迦牟尼 (B)傳統宗教是佛教 (C)「他」是穆罕默德 (D)傳統宗教是伊斯蘭素尼派。A
40.
某社會運動領導人在「戰爭」爆發後,寫信給該地區的長官:「在帝國的緊要關頭,我願讓我們『地
區』將其所有強壯的兒子作為供品奉獻給帝國。…我們只能全心全意地致力於從即將來臨的危險中解救
出帝國,從而加快我們達到『地方自治』的目的之進程。」但戰後不久,該地區卻通過法案,准許政
不經審判就能拘押宣傳鼓動者,授權法官不用陪審團即可判案。該領導人於是激勵社會運動,任務就
要教育和訓練人民實行非暴力的消極抵抗。關於上文的解讀,下列何者不當 (A)「戰爭」是指第一次
世界大戰 (B)「地區」是指印度 (C)此社會運動領導人是甘地 (D)其消極抵抗成功完成了自治的進程。D
41.
美國是塔立班政權的早期支持者,美國的目的一是為了遏制甲國,另一是要削弱乙國在中亞的影響力
與乙國爭奪中亞的戰略資源,並阻止其勢力南下1994年,美國提供塔立班大量的金錢與武器,並支持
塔立班在□建立新政權。請問:甲、乙、□分別代表哪些國家? (A)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 (B)俄羅
斯、中共、伊拉克 (C)伊朗、俄羅斯、阿富汗 (D)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C
42.
二十世紀初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庫」,追根究柢其原因是來自於複雜的種族與宗教信仰,造
此現象的背景是因為此地區受兩個國家長期統治。這兩個國家所指為何? (A)俄羅斯與塞爾柱土耳其
(B)阿拔斯王朝與伊兒帝 (C)拜占庭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 (D)亞歷山大帝國與帖木兒帝國C
5
43.
旅遊頻道為中東國家製作一系列的專題節目,請問:以下節目內容何者符合狀? (A)科威特:當地
美麗的女記者帶領主持人尋找道地美食 (B)沙烏地阿拉伯:受嚴格的伊斯蘭教法影響,首都的街景呈現傳
統風貌 (C)伊拉克:至大學取景,介紹該國1970代教育的成功 (D)敘利亞:有便捷的現代化交通系統,
但近年處於內戰狀態不建議前往。B
44.
英國學者馬考萊對推行印度教育的意見:「我們可以將印度人教養為優良的英國式學者一批能作為我
們與廣大印度群眾之間的翻譯者這批人以後應可從事於提升印度地方語文的工作,待其成功後,印度
民眾自然逐漸可以透過方言去了解西方的文化。」關於其意見的解讀,下列何者需要修正 (A)這位學
者的主張,顯示西方人的文化優越意識 (B)這個政策的目的,是建立印度知識分子階層 (C)此政策造就的
印度知識分子,可能成為推翻英國統治的獨立運動領導人 (D)學者主張在印度應全面推行義務教育。D
45.
史家指出:對大多數穆斯林激進分子來說,伊斯蘭最主要的敵人來自內部。包括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及的法魯克國王、納瑟總統和沙達特總統,敘利亞的阿薩德總統,伊拉克的海珊總統,伊朗的巴勒維
王等,都曾被譴責是伊斯蘭最危險的、窩裡反的敵人。多數穆斯林激進分子視這些伊斯蘭國家領袖為
「最主要的敵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 (A)支持與以色列和平共 (B)推動內部的世俗化改革 (C)共產
主義的蘇聯結盟 (D)容家族壟斷政治利益。B
46.
此時印度發生了兩件大事。在西邊,來自西方的大帝國征服印度河流域,這是印度史上第一次遭到大
政權的侵略。在東邊,新的宗教誕生,他們不滿婆羅門教的階級制度,重視個人的心靈修養,反對繁
的外在儀式。關於上文的解讀,下列何者最為合理? (A)此時為西元前六世紀,帝國指的是波斯帝國
(B)此時為西元前四世紀,新的宗教指的是佛教 (C)此時為十四世紀,帝國指的是德里蘇丹 (D)此時為
十六世紀,新的宗教指的是錫克教。A
47.
九一一事件後,相傳幕後主使者賓拉登寫了一封信,解釋為何要發動恐怖攻擊:「你(美國)透過監督、
同意與訂單,將我們國家的政府作為自己的代理,每天攻擊我們。政府以暴力、謊言阻止我們遵循伊
蘭教法,政府向猶太人投降,我們反對政府與反對你是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允許高利貸的國
是一個允許賭博的國家你的舉止、紀律與價值就只有兩種:一個是你,一個是別人。」關於上文
的解讀,下列何者適當 (A)信中批評美國「允許高利貸」「允許賭博」,可見賓拉登反對資本主義
傾向社會主義 (B)由於「政府向猶太人投降」,導致國家石油被猶太商人壟斷 (C)九一一事件之所以
生,與美國干涉中東事務、導致穆斯林的反美情緒有關 (D)賓拉登非常認同基本教義派的主張:在維護伊
斯蘭教法權威的前提下,現代化並無不可。C
48.
當伽色尼王朝在十二世紀征服阿富汗時,巴米揚大佛及壁畫未遭破壞。其後,一些穆斯林損壞了佛像
一些細微部位;蒙兀兒帝國君主也曾試圖用炮火摧毀大佛;2001226日塔立班領導人宣稱要毀掉所有
的佛像,在動用大炮、坦克後,發現佛像比想像中還堅固,最後,於312用炸藥將大佛炸毀。請問
巴米揚大佛八百多年來屢遭破壞之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伊斯蘭教嚴禁偶像崇拜 (B)這尊佛像座
落於伊斯蘭教的聖地 (C)塔立班政權在為九一一事件作準備 (D)古蘭經及聖訓指示要滅佛。A
49.
丁香、肉豆蔻等貴重的香料只生長在印尼群島的某些島嶼,胡椒在東南亞的廣泛種植,將阿拉伯商人
引至東南亞。到了十四世紀,阿拉伯和印度西海岸的穆斯林在蘇門答臘和爪哇島北岸建立了星羅棋布
貿易據點。由以上資料可知,下列何者應為當時伊斯蘭教的傳播路線? (A)開羅喀布爾麻六甲 (B)
德里麻六甲麥加 (C)耶路撒冷麻六甲德里 (D)麥加德里麻六甲D
50.
「恆河流域原本是古代佛教的傳播中心,著名的那爛陀寺即位於此地。此時的統治者卻不再推崇佛教
轉而提倡印度傳統文化,這對於佛教的發展產生相當大的衝擊。」上文最適合的標題是? (A)婆羅門教
的誕生 (B)貴霜王朝入侵的影響 (C)笈多王朝的宗教信仰 (D)印度教的外傳C
51.
佛教傳到日本後發展迅速且影響甚深。如七世紀時,日本聖德太子在手諭的十七條憲法中要求全體臣
「皈依三寶」,請問:此三寶最可能是 (A)釋迦牟尼、佛教教義、佛僧團 (B)毗濕奴、佛教經典、
佛教教義 (C)釋迦牟尼、日本法律、佛教經典 (D)摩訶毗羅、佛教教義、佛僧團體。A
52.
某人為調和宗教衝突,宣揚新型態的宗教:提倡一神,反對偶像崇拜與種姓制度。他認為比起繁瑣的宗
教儀式與神職體制,個人的修養更為重要。這種修養是入世的,藉由社會勞動來體現,而非消極的出
苦修。請問:這個新型態的宗教是指 (A)伊斯蘭基本教義派 (B)大乘佛教 (C)耆那教 (D)錫克教。D
6
53.
「恆河下游一帶,具有絕佳的地理位置。恆河的河水,有助於內陸物資往外輸送。從恆河下游的港口
海後,往東沿著海岸而行,便可抵達新加坡,再過去不遠即是香料群島。這是荷蘭人選擇在恆河下游
立殖民據點的原因之一。」關於上文的解讀,下列何者正確? (A)荷蘭人在恆河下游的胡格利欽蘇拉建
立了殖民據點 (B)十八世紀,荷蘭人在印度掌握絕對的貿易優勢 (C)十八世紀中後期,荷蘭人在恆河下游
的商貿地位被法國人所取代 (D)荷蘭人在印度建構起殖民據點,體現了新帝國主義的強勢侵略。A
54.
十六世紀起,西方國家陸續抵達印度,佔領沿海港口,進一步向內陸擴張。其中英國於十八世紀中期成
為印度最重要的殖民勢力。在英國殖民印度的歷史中,史家一般1857年的印度兵變作為分界點,其依
據為何? (A)這場兵變讓蒙兀兒王朝便成為英國傀儡 (B)兵變結束後,英國政府直轄印度 (C)英國完全
驅逐法國勢力,從此獨霸印度 (D)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關鍵的棉花貿易利權,獲利大幅上升。B
55.
犍陀羅佛像是將希臘太陽神阿波羅的頭部與披著長袍的羅馬元老身體結合在一起,佛陀的面容與希臘
男子的特徵相同:橢圓臉型、細長的眉毛、筆直的鼻梁、眼睛半閉,強調沉思與內省的重要性。請問:
犍陀羅佛像具有希臘風格的原因為何? (A)歷山大帝國占領後東西文化的融合 (B)貴霜王朝融合印度
與希臘風格的藝術 (C)雀王朝崛起之後積極引進希臘文化 (D)波斯帝國占領犍陀羅後引入希臘藝術。B
二、多選題:15(每題3)
56.
資料一:「此時的對外擴張,與其說是受到『吉哈德』的驅使,不如說是為了解決內部的紛爭。當時
哈里發,面對內部愈來愈激烈的繼位問題,鼓勵大家向外征戰,企圖以對外擴張來轉移問題。此舉使
伊斯蘭勢力迅速佔據波斯與北非一帶,卻未能解決內部的紛爭。
資料二:「『吉哈德』意指『作出一切努力』或『竭力奮爭』。廣義的意思是:為了實現真主阿拉的
意以及伊斯蘭教的事業,穆斯林個人或團體,需付出一切的努力和代價,當然也包括武力手段。」
資料三:「伊斯蘭國(IS)近年來中東快速興起的組織,以聖戰的名義招募了許多外國人加入,希望在中
東地區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他們堅信可以成功,因為大多數穆斯林都跟伊斯蘭國屬於同教派。」
關於三段資料的解讀,下列何者正確? (A)資料一描述的是正統哈里發時期 (B)從資料二延伸,「每天
都要進行五次禮拜,可是早起好痛苦」,但仍一邊努力早起,這就是吉哈德 (C)資料一描述的是阿拔斯
朝時期 (D)從資料三研判,伊斯蘭國應屬什葉派 (E)從資料三研判,伊斯蘭國應屬素尼派。ABE
57.
史家解釋西元七、八世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甲:「阿拉伯人朝向單一目標:征服世界,使所有人皈
伊斯蘭教。」乙:「穆斯林社區的統一可藉由對外攻擊而獲得維持,這也會提升哈里發的權威。」丙
「一開始的大征服並非伊斯蘭的擴張,而是阿拉伯民族的擴張。」以下解讀何者為是? (A)甲不同意
教性因素 (B)乙強調是政治性因素 (C)丙著眼於宗教性因素 (D)丙不同意甲的解釋 (E)甲和乙的說法沒有
差別。BD
58.
者指:十世紀期起歐洲對鄂圖曼帝國的述論調開始變,從先前嘆帝富饒疆土
人力沛,而批鄂圖統治專制、暴政,強調它缺乏合法、貪污嚴重司法公。種觀
變與七、八世哪些展有 (A)鄂圖曼帝國在歐洲的勢力開式微 (B)曼帝大舉
內基教徒 (C)立近國家發展遠洋貿易,趨富 (D)洲發生啟運動帶來由、
義思 (E)曼揚棄歐洲文化影響,回歸斯蘭土化ACD
59.
「所有人彷彿突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的獎勵者,一般人為求學而遊歷歐亞非三洲,然後猶如蜜蜂一般
蜜而歸,把他們儲蓄的保障分給發奮的學生,並孜孜不倦的編輯許多典籍。其卷軼之偉大與內容之豐
富,不亞於現代的百科全書,對於現代科學的貢獻,遠非一般人想像所及。」請問:上文描述的現象,
會發生在中世紀前期的哪些地區? (A)開羅 (B)巴格達 (C)哥多華 (D)羅馬 (E)君士坦丁堡。ABC
60. 下表是阿珍整理近年來中東地區的「泛阿拉伯主義與泛伊斯蘭主義」,請問:哪些項目需要修正CDE
泛阿拉伯主義
泛伊斯蘭主義
(A)背景
以色列建國
伊朗革命
(B)興起
1940 年代
1980 年代
(C)重要主張
強調信仰,主張政教合一的國家體系
強調不論宗教信仰、民族,講阿拉伯語的都是一家人
(D)代表人物
賓拉登
何梅尼
(E)美國態度
反對
支持
7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