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黎明高中附設國中 七年級 108 下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一次段考 期中考 其他 試卷

pdf
581.55 KB
5 頁
Asus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黎明中學 108 學年度第學期第一次段考
範圍:康軒版 B 2 (L 1 ~ L 2 ) 考試日期:109 . 04.09 命題老師: 劃卡科目代號:10
一、選擇:1-30 題,每題 2分共計 60
1. 日治時期總督府積極推動臺灣的基礎建設,下列何者並不是其主要目的? (A)奠定統治基礎 (B)造福臺灣民眾
(C)供應日本基礎物資 (D)建立殖民經濟體系。
2. 日本治理臺灣期間,進行嚴密的社會控制,以穩固對臺灣的控制,關於日本對臺灣社會控制的手段,下列敘述何
者正確? (A)創立保甲制度,主要負責練兵,平定變亂 (B)利用保甲制度取代警察制度 (C)實行警察制度,協
助宣達政令,無所不管 (D)完全以警察為主力穩定統治基礎。
3. 日治時期總督府為發展經濟在農業上選擇哪兩種作物從事農業改革增加生產以因應日本國內經濟之所需?
(A)稻米、樟腦 (B)樟腦、茶葉 (C)茶葉、鴉片 (D)稻米、甘蔗。
4. 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權概念十分彈性,以達悟族為例,除了私有地外,尚有家庭共有地、部落共有地等區分方式。
然而如此具有彈性的所有權卻與政府的統治秩序不相容,因此,在日治時期無法直接證明產權的山區土地便直接
轉為國有地。請問:這是在哪一項政策施行之後所發生的狀況? (A)戶口調查 (B)語言調查 (C)林野調查 (D)
財產調查。
5. 這是一位日本官員的演講:「我們會保護你們的產業,在原料上我們會強迫劃分原料採收區域,該區域的農民不
能種植其他作物,他們負責供給你們這些會社的原料,至於原料收購價格你們決定,我們還會做關稅減免,並且
禁止國外資本家投資這項產業。」請問:這位官員所說的產業是下列何者? (A)製茶業 (B)紡織業 (C)製糖業
(D)水果罐頭業。
6. 關於日治時期的農業發展下列何者正確? (A)為了提高蔗糖產量發展新式糖廠讓全臺蔗農獲利 (B)為了讓
臺灣民眾能豐衣足食因此改良稻米品種 (C)八田與一主導嘉南大圳的設立增加灌溉面積 (D)宣揚耕種稻米,
但大家興趣缺缺。
7. 高雄的舊名是打狗「Tacau」,但自從西元 1908 年縱貫鐵路完工以後,執政當局將打狗念成「Takao」,就變成高
雄了,也避免犬字邊的歧視意味。請問:當時的執政當局是為下列何者? (A)西班牙總督 (B)清帝國巡撫 (C)
臺灣民主國 (D)臺灣總督府。
8.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推動殖民經濟所做的措施,不包括下列何者? (A)戶口調查,建立完整戶籍
制度 (B)調查臺灣土地、山林 (C)加強海運與通訊 (D)成立中央銀行,發行新貨幣。
9. 日治時期對於殖民地的控管是採取嚴格的方式進行請問總督府的統治是在哪兩種制度的相互配合下進行?()
教育制度 ()議會制度 ()警察制度 ()保甲制度 (A)甲乙 (B)甲丙 (C)甲丁 (D)丙丁。
10. 西來庵事件發生在西 1915 年,是一次大規模的漢人抗日事件,被日本平定後,遭逮捕審判者有一千多人,判處
死刑者一度曾高達 866 人,因而引起國際關注。請問:有關這次事件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領導人為劉永
福、丘逢甲 (B)自此之後,臺灣未再發生抗日事件 (C)又稱為噍吧哖事件 (D)起事於中部的苗栗、臺中一帶。
11. 西元 1895 年甲午戰爭慘敗,朝廷不得已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為了抗拒日本接收,臺灣官紳倡組「臺灣民主
國」,表明事平之後重歸中國。請問:其年號應為下列何者? (A)永臺 (B)永日 (C)永美 (D)永清。
12. 出身臺南的阿輝是一九二年代的蔗農,他的生活在日本統治之後出現相當大的改變。下列關於他的生活敘述何
者不可能出現? (A)因種甘蔗讓會社收購利潤很高讓他生活無虞 (B)若要到高雄拜訪親戚可以搭乘火車 (C)
若要寄信給遠居臺北的朋友,可以利用郵便局 (D)因政府實施定期的戶口調查,家中人口被政府確實掌握。
13. 小琪的爺爺指著一張照片(如附圖)回憶道「這張老照片是你曾祖父和我的合照,
時因為家裡被選上國語家庭,所以生活環境比一般人家好。」請問:這張照片最可能
與下列何者有關? (A)皇民化運動 (B)理蕃政策 (C)推動保甲制度 (D)實行警察
制度。
14. 行政命令不能超越法律,可是臺灣史上的某部法案第一條卻規定:「得於管轄區域內,公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
令。」此應該是指誰? (A)日本警察 (B)臺灣巡撫 (C)日本議員 (D)臺灣總督。
15. 一九三年代以後在總督府的政策推動下,臺灣成為日本重要的工業生產地,區域
分工如右圖所示請問圖片中「甲」應是指何者? (A)中國 (B)東南亞 (C)韓國 (D)
美國。
2
16. 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加強殖民統治和經濟活動的進行在交通方面進行了多項的建設
其中在附圖中的哪兩個地方,整建了港口,成為貨物進出口的重要門戶?
(A)甲乙 (B)甲丁 (C)乙丁 (D)丙丁。
17. 右圖為日本統治臺灣後,財政收支的變化。從圖中可見,原先臺灣的支出是
大於收入的,於是總督府透過多項政策來增加財政收入。請問:下列哪個政
策最相關? (A)專賣制度 (B)設立郵局 (C)統一度量衡 (D)與建水利工
程。
18. 為因應西元 1935 年地震造成的災害……主要以協助維持秩序運送分配各
項救濟物資、炊煮飲食、修復道路、協助救護班以及搭建臨時房舍,在此一
緊急狀況下,成為警察能夠動員的主要力量。這批人可直接與當地災民的溝
也成為震災期間協助警察穩定地方秩序的重要力量根據總督府的統計
震災期間的救災主要以下列何種組織的成員為主?
(A)軍人 (B)神社僧侶 (C)壯丁團 (D)學生。
19. 樟腦的用途很多,民間一般使用來驅蟲、除臭,在早期塑膠較不普及時,樟腦為製作底片的重要原料。請問:日
治時期購買樟腦的管道為何? (A)在一般商店即可買到 (B)要經由政府的專賣局購買 (C)只能向居住在山區的
原住民購買 (D)列為禁賣商品,所以無法取得。
20.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推行的「保甲制度」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以取代警察制度為目的 (B)原本是清代
地方上的自衛組織 (C)所有的臺灣人都編入保甲 (D)保甲內的人民一人犯法知情不報全體受罰。
21. 胡適曾經提到,他父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因臺灣巡撫邵友濂上奏而調至臺灣,但兩年後臺灣割讓給日本,父親也
因腳氣病加劇而離臺不久便死於廈門成為東亞第一個民主國的犧牲者胡適所提到的「東亞第一個民主國」
指的是下列何者? (A)臺灣民主國 (B)中華民國 (C)大清帝國 (D)日本。
22. 附圖為日治時期輕工業指數請問為何在西元 1935 年之後指數突然飆升? (A)
度量衡建立 (B)林野調查完成 (C)嘉南大圳設立 (D)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完工。
23. 西元 1895 5月底,日軍由澳底(今新北市貢寮區)登陸「臺灣民主國」的抵抗
旋即失敗;當時曾被推舉為「大將軍」的某人,仍誓言「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
地,萬死不辭。」抗拒日本接收臺灣,後因寡不敵眾而離開。請問:此位大將軍
是下列何人? (A)劉銘傳 (B)劉永福 (C)唐景崧 (D)丘逢甲。
24. 茵茵在臺東參觀布農族文物館時,看到一張攝於西元 1942 年的照片,底下解說這是當時部落族人赴南洋打仗前與
家人的合影。請問:下列關於這張照片的歷史背景敘述,何者正確? (A)徵召原住民去南洋打仗的是中華民國政
(B)部分原住民自願接受徵調組成高砂義勇隊 (C)這場戰爭是因朝鮮問題而引發的甲午戰爭 (D)原住民因不
願被徵召打仗而發生霧社事件。
25. 根據資料顯示,總督府在西元 1943 年開徵「臺灣大東亞戰爭特別稅」,以西元 1936 年到 1944 年而言,臺民每人
每年的賦稅負擔增加了十倍之多這是因為下列何者所造成的影響? (A)將臺灣視為前進南洋的補給基地 (B)
落實警察政治所需要的基本經費 (C)南北縱貫鐵路籌募鉅額建設經費 (D)興建水利設施和發展新式製糖廠。
26. 附表為四個年份的臺灣稻米產量和輸出量,西元 1938 年的產量與輸出量與西元 1900
年相比,增加的數量幅度相當大,這種情形應與下列何者有關?
(A)嘉南大圳的完工 (B)全臺人口數暴增 (C)蔗糖產量供過於求
(D)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米被徵收送日。
27. 日治時期,保甲制度是控制地方的組織。當時一位保正負責管理多少戶居民?
(A)十戶 (B)一百戶 (C)一千戶 (D)因地而異。
年代
產量
輸出量
1900
286
44
1909
460
98
1934
900
450
1938
982
520
3
28. 一九三年代之前,臺灣的製造業幾乎全是農產加工業;到了西元 1940 年,工業產值已經提升到全臺生產總值的
30.1%,之後又不斷的增加比例。請問:工業產值的不斷增加和下列哪一事件最相關?
(A)土地與林野調查 (B)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完工 (C)南北縱貫鐵路通車 (D)發展新式製糖工廠。
29. 日治時期,豐田汽車 TOYATO 在臺北的中崙設有維修工廠,牆上掛著「一滴汽油一滴血」的戰時口號,呼籲民眾
物資的使用應以戰爭為優先考量。請問:這段敘述與下列哪一史事最有關連? (A)牡丹社事件 (B)劉永福抗日
(C)西來庵事件 (D)皇民化運動。
30. 附表為二十世紀初,日本及其統治下的朝鮮與臺灣所配置的警察比例比較表。根據表
格資料顯示,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臺灣治安良佳警察比例最低 (B)日本內地派
駐警察比例最高 (C)日本透過警察嚴密控制臺灣 (D)警察為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長。
二、題組:31-50 題,每題 2分共計 40
1. 臺灣割讓給日本後臺灣人不願落於異族統治在臺灣各地興起了大大小小的抗日活動請回答下列
問題:
( )(31)在附圖中的丁地曾經發生過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抗日事件,這個事件的領袖
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唐景崧 (B)余清芳 (C)丘逢甲 (D)莫那魯道。
( )(32)承上題,這個抗日事件是以何種名義為號召? (A)效忠天皇 (B)宗教信仰 (C)反清復明
(D)恢復中華。
2.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日本軍警常以鞭打、毆打或殺戮等殘酷手段對待臺灣人,不時激發臺人的抗日事件,但日本政府卻
以「匪賊橫行」的罪名來抹黑這些抗日志士。請回答下列問題:
( )(33)西元 1915 臺南地區發生以宗教為號召的抗日事件這是指下列哪件史事? (A)霧社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
西來庵事件 (D)牡丹社事件。
( )(34)西元 1919 ,臺灣總督府出版《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由時間來推算總督府此舉最可能是受到何人起事的影
響? (A)唐景崧 (B)余清芳 (C)丘逢甲 (D)莫那魯道。
( )(35)今日南投縣仁愛鄉有一紀念公園,門口題有「碧血英風」四字,裡面陳列一位當地抗日英雄的銅像。這最可能是
在紀念下列哪位歷史人物? (A)劉永福 (B)余清芳 (C)羅福星 (D)莫那魯道。
3. 右圖為西元 19111940 年的臺灣輕工業生產指數圖。請問:
( )(36)由圖中資料判斷一九三年代以後臺灣輕工業生產大幅上升這與
哪項政策的推動有關? (A)推動林野調查的成果 (B)總督府積極發展臺灣的
糖業 (C)西部縱貫線鐵路完工通車 (D)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 )(37)承上題這一政策的推動是為了配合日本的發展當時日本是為了哪
項因素而再次改變對臺灣的經濟政策? (A)日本天災,工業發展受阻 (B)
本發動侵略戰爭 (C)臺灣農業生產過剩 (D)臺人教育水準普遍提升,產業逐
漸轉型。
( )(38)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配合此種政策曾將工業朝向何種發展? (A)
有關軍需的重工業建設 (B)有關民生的基本工業 (C)有關通訊的高科技工業
(D)有關交通的經濟工業。
4. 日本殖民統治之初,臺灣總督府確立殖民地型態的經濟政策,將臺灣當作糧食的生產地。因此,西元 1900 年前後即開始
積極建設臺灣。請問:
( )(39)日本殖民統治不久總督府確立「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基本經濟政策將臺灣當做哪兩種作物的生產地? (A)
稻米和蔗糖 (B)茶和樟腦 (C)茶和蔗糖 (D)稻米和茶。
( )(40)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是什麼? (A)樟腦製造 (B)鴉片生產 (C) 製茶業 (D)製糖業。
( )(41)我們現在所食用的蓬萊米是在何時培植成功且為臺灣稻米生產帶來劃時代的意義? (A) 鄭氏在臺時期 (B)
帝國時期 (C)日治時期 (D)戰後臺灣。
5. 西元 1930 年,莫那魯道率領賽德克族人襲殺日人,總督府出動軍警鎮壓,並使用大炮、飛機等武器,造成原住民死傷慘
重,由於地點位於今日南投縣仁愛鄉霧社,史稱霧社事件。請問:
( )(42)有關霧社事件,下列何者可能為事件起因? (A)日軍強制徵召原住民從軍,遠赴海外戰場作戰 (B)日本糖廠壓
低甘蔗收購價格使原住民生活困難 (C)強制開發山區使原住民生活空間被壓縮被迫以勞力換取生活物資 (D)建造
日月潭水力發電所,使原住民被迫遷移居住地。
地區
警察比例
(警察/當地人口數)
日本
11228
朝鮮
1919
臺灣
1547
4
( )(43)霧社事件後日本和國際輿論紛紛譴責此次的鎮壓行動總督府因此改變了那些統治手段? (A)不設警察改以
保甲制度管理原住民 (B)提高甘蔗收購價格禁止任意壓低收購價格 (C)強調警察應善待原住民並將山區原住民集體
往山下遷徙 (D)設置學校教化原住民,引進現代化文明。
( )(44)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曾派出高砂義勇隊前往南洋叢林作戰,這顯示了原住民在霧社事件後有何改變? (A)
逐漸調適心態接受日本教化 (B)加入軍隊增強自身武力 (C)前往南洋作戰爭取國際認同 (D)藉由參加世界大戰以逃離
臺灣。
6. 寒假時,小夫到臺灣糖業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前身同時也是臺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廠。製糖工廠舊建築整修為製糖設備
實體展示館,提供參觀者了解一座糖廠如何在甘蔗運送到工廠後,經過壓榨、結晶、分蜜等製成糖的過程。請問:
( )(45)小夫參觀的臺灣糖業博物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第一家現代化的製糖工廠,其位於何處? (A)臺北 (B)臺中 (C)
高雄 (D)花蓮。
( )(46)小夫在博物館中看到一句俗諺「第一憨,種甘蔗予會社磅」說明當時蔗農面對什麼樣的情況? (A)傻傻的種
甘蔗才有錢賺 (B)糖價上升,收購價也會跟著上升 (C)蔗農可以選擇收購價較高的會社出售甘蔗 (D)會社刻意壓低收
購價格,使蔗農吃大虧。
7. 伊藤博文在戰後談判時,曾對李鴻章說:「日本統治臺灣後,必使鴉片禁斷。」但日本治臺第二年(西元 1897 ),認可
鴉片吸食者共五萬五千人。到了西元 1900 ,便追加到十七萬人。日本當局甚至在今天臺北市南門附近設立鴉片製造工
廠。請回答下列問題:
( )(47)文中提到的「戰後」,指的是因為哪場戰爭的失敗,導致中日雙方的談判? (A)英法聯軍 (B)中法戰爭 (C)
午戰爭 (D)牡丹社事件。
( )(48)承上題,清廷和日本簽訂哪項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 (A)《北京專約》 (B)《南京條約》 (C)《天津條約》
(D)《馬關條約》。
( )(49)日治時期政府為獨占經營權將哪些商品列為專賣? ()蔗糖 ()鴉片 ()樟腦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 )(50)臺灣吸食鴉片的人在日本統治後不減反增其原因最有可能為何? (A)政府為增加稅收獲取更多利益並沒有
嚴禁鴉片 (B)臺灣人口在短短三年內大增所以吸食鴉片者變多 (C)鴉片很便宜許多人都買得起因此吸食者眾多 (D)
總督府經營臺灣採消極態度,放任人民販賣鴉片。
5
黎明中學 108 學年度第學期第一次段考 解答
範圍:康軒版 B 2 (L 1 ~ L 2 ) 考試日期:109 . 04.09 命題老師: 劃卡科目代號:10
一、選擇:1-30 題,每題 2分共計 60
2
4
6
9
C
C
C
D
12
14
16
19
A
D
B
B
22
24
26
29
D
B
A
D
二、題組:31-50 題,每題 2分共計 40
32
34
36
39
B
B
D
A
42
44
46
49
C
A
D
C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