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8. ( )一九三○年代之前,臺灣的製造業幾乎全是農產加工業;到了西元 1940 年,工業產值已經提升到全臺生產總值的
30.1%,之後又不斷的增加比例。請問:工業產值的不斷增加和下列哪一事件最相關?
(A)土地與林野調查 (B)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完工 (C)南北縱貫鐵路通車 (D)發展新式製糖工廠。
29. ( )日治時期,豐田汽車 TOYATO 在臺北的中崙設有維修工廠,牆上掛著「一滴汽油一滴血」的戰時口號,呼籲民眾
物資的使用應以戰爭為優先考量。請問:這段敘述與下列哪一史事最有關連? (A)牡丹社事件 (B)劉永福抗日
(C)西來庵事件 (D)皇民化運動。
30. ( )附表為二十世紀初,日本及其統治下的朝鮮與臺灣所配置的警察比例比較表。根據表
格資料顯示,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臺灣治安良佳警察比例最低 (B)日本內地派
駐警察比例最高 (C)日本透過警察嚴密控制臺灣 (D)警察為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長。
二、題組:31-50 題,每題 2分共計 40 分
1. 臺灣割讓給日本後,臺灣人不願落於異族統治,在臺灣各地興起了大大小小的抗日活動。請回答下列
問題:
( )(31)在附圖中的丁地曾經發生過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抗日事件,這個事件的領袖
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唐景崧 (B)余清芳 (C)丘逢甲 (D)莫那魯道。
( )(32)承上題,這個抗日事件是以何種名義為號召? (A)效忠天皇 (B)宗教信仰 (C)反清復明
(D)恢復中華。
2.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日本軍警常以鞭打、毆打或殺戮等殘酷手段對待臺灣人,不時激發臺人的抗日事件,但日本政府卻
以「匪賊橫行」的罪名來抹黑這些抗日志士。請回答下列問題:
( )(33)西元 1915 年,臺南地區發生以宗教為號召的抗日事件。這是指下列哪件史事? (A)霧社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
西來庵事件 (D)牡丹社事件。
( )(34)西元 1919 年,臺灣總督府出版《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由時間來推算,總督府此舉最可能是受到何人起事的影
響? (A)唐景崧 (B)余清芳 (C)丘逢甲 (D)莫那魯道。
( )(35)今日南投縣仁愛鄉有一紀念公園,門口題有「碧血英風」四字,裡面陳列一位當地抗日英雄的銅像。這最可能是
在紀念下列哪位歷史人物? (A)劉永福 (B)余清芳 (C)羅福星 (D)莫那魯道。
3. 右圖為西元 1911~1940 年的臺灣輕工業生產指數圖。請問:
( )(36)由圖中資料判斷,一九三年代以後,臺灣輕工業生產大幅上升,這與
哪項政策的推動有關? (A)推動林野調查的成果 (B)總督府積極發展臺灣的
糖業 (C)西部縱貫線鐵路完工通車 (D)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 )(37)承上題,這一政策的推動,是為了配合日本的發展。當時日本是為了哪
項因素而再次改變對臺灣的經濟政策? (A)日本天災,工業發展受阻 (B)日
本發動侵略戰爭 (C)臺灣農業生產過剩 (D)臺人教育水準普遍提升,產業逐
漸轉型。
( )(38)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配合此種政策,曾將工業朝向何種發展? (A)
有關軍需的重工業建設 (B)有關民生的基本工業 (C)有關通訊的高科技工業
(D)有關交通的經濟工業。
4. 日本殖民統治之初,臺灣總督府確立殖民地型態的經濟政策,將臺灣當作糧食的生產地。因此,西元 1900 年前後即開始
積極建設臺灣。請問:
( )(39)日本殖民統治不久,總督府確立「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基本經濟政策,將臺灣當做哪兩種作物的生產地? (A)
稻米和蔗糖 (B)茶和樟腦 (C)茶和蔗糖 (D)稻米和茶。
( )(40)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是什麼? (A)樟腦製造 (B)鴉片生產 (C) 製茶業 (D)製糖業。
( )(41)我們現在所食用的蓬萊米是在何時培植成功,且為臺灣稻米生產帶來劃時代的意義? (A) 鄭氏在臺時期 (B)清
帝國時期 (C)日治時期 (D)戰後臺灣。
5. 西元 1930 年,莫那魯道率領賽德克族人襲殺日人,總督府出動軍警鎮壓,並使用大炮、飛機等武器,造成原住民死傷慘
重,由於地點位於今日南投縣仁愛鄉霧社,史稱霧社事件。請問:
( )(42)有關霧社事件,下列何者可能為事件起因? (A)日軍強制徵召原住民從軍,遠赴海外戰場作戰 (B)日本糖廠壓
低甘蔗收購價格,使原住民生活困難 (C)強制開發山區,使原住民生活空間被壓縮,被迫以勞力換取生活物資 (D)建造
日月潭水力發電所,使原住民被迫遷移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