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黎明高中 108 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段考
高一「公民與社會」試題
範圍:犯罪與刑罰、民主國家常見的政府體制 科目代號:11 命題老師:莊英傑 109-04-07
01-04 為『是非題』:正確者劃「A」;錯誤者劃「B」, 05-25 為『單選題』:每題 3分,不倒扣。
01.「總統制」的總統,固然可以發揮行政效率,甚至形成強勢政府,但如果沒有多元開放的公民社會做為基
礎,很容易造成強人統治,甚至出現總統變成獨裁者的政治衰敗現象。
02. 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為民主共和國,其元首為總統法蘭克-華特·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
行政首長為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故其體制為「總統制」。
03.「總統制」是一種行政與立法分權而制衡的政治制度。
04.採行「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向人民負責,而採行「內閣制」的國家元首向國會負責。
05.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下列選項何者最為貼
近詩句主旨?(A)從善如流 (B)自食惡果 (C)濟弱扶傾 (D)獎善嫉惡
06.檢察官及相關執法人員在偵查過程中,雖可為尋求證據而進行通訊監察,但不可過度侵害當事人的秘密通
訊與隱私權等基本人權,若因此做出違法或逾越的監聽行為,所取得之證據不得使用。依上所述,主要是
基於下列何種概念?(A)偵查不公開 (B)無罪推定 (C)毒樹果實 (D)類推適用
07.振義某日將其身分證影本上之出生年月日欄,以電腦打字換貼日期,再至便利商店,將其變造完成之身分
證影本傳真至影視公司,足生損害於戶政機關對身分證管理之正確性及公信力,嗣為警察查獲,坦承犯行,
移送地檢署後,檢察官認為振義偽造文書犯行明確,但因振義犯後坦承犯行,態度良好,擬給振義一次自
新的機會,下列的檢察官處分,那一項對振義最有利?(A)提起公訴 (B)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C)緩起訴
(D)緩刑
08.死刑之存廢爭議已久,有些人認為,剝奪生命的嚴刑峻罰。並無助於遏阻犯罪,因此反對死刑。請問此種
觀點較傾向於何種刑罰理論?(A)應報理論 (B)罪刑法定( C)一般預防理論 (D)特別預防理論
09.「沒有法律明文規定,就沒有犯罪;沒有犯罪,就沒有刑罰。」此即下列何者之意涵?(A)阻卻違法 (B)
罪刑法定 (C)無罪推定 (D)刑法謙抑
10.《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此語之
意,近於下列何者? (A)法令者,治之具,而非政治清濁之源也 (B)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
民者也 (C)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D)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聽之盡也
11.日前新聞報導指出,某位女士在醫院女廁疑遭人偷窺,事後提出妨害秘密告訴,然而檢方認為嫌犯沒有使
用工具和設備,不構成妨害秘密罪要件,最後以不起訴處分,引發當事人及社會譁然。依上所述,下列何
者是檢察官不予起訴的原因?(A)偵查不公開(B)無罪推定原則(C)阻卻違法事由(D)罪刑法定主
義
12.依我國刑法規定,下列何者可免除刑事責任而不受罰?(A)19 歲自幼瘖啞的阿明,因失業在街上行竊被
捕 (B)81 歲的阿輝開車撞傷路人 (C)18 歲的盧蠻為躲避警察追捕,將警員打傷 (D)5歲的小新好
奇玩火不慎引起火災,造成傷亡
13.刑事訴訟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而去追究犯罪者的責任,給予犯罪者處罰的訴訟制度。但須依據那一項原
則,執法機關必須找出被告犯罪的證據,不能要求被告證明自己沒犯罪?(A)無罪推定原則 (B)自
由心證原則 (C)罪疑唯輕原則 (D)證據排除法則
14.1957 年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描寫 12 位陪審員決定少年是否為殺父兇手的過程。剛開始 11 位陪審員因目
擊證人指認及少年在貧民窟長大的背景,尚未討論就認定其為兇手,最後卻因 8號陪審員鍥而不捨的質疑
而改判被告無罪。若依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判斷,上述陪審員的作法,是違反下列何項原則?(A)無
罪推定 (B)罪疑唯輕(C)罪刑法定 (D)證據排除 1
15.甲在百公尺外埋伏欲射殺仇人乙,當時乙、丙站在一起談話,甲明知可能會誤射中丙,仍執意開槍,丙果
真中槍死亡。甲對丙之死亡應負何種罪責?(A)過失殺丙既遂 (B)故意殺丙既遂 (C)過失殺丙未遂 (D)
故意殺丙未遂 *「既遂」之意為「犯罪行為完成」
16.凡那比颱風肆虐之際,有民眾赫然在網路上看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宣布,全國各縣市停班、停課「一年」。
原來一名 17.歲的吳姓國中生一時好玩下載人事行政局天然災害停止辦公及上課情形查詢網頁的原始檔
案,全部改成今日起停班、停課一年的版本,然後上傳到自己架設的網站。經人事行政局向警方報案,這
名國中生被依偽造公文書罪(《刑法》第 211 條:「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 l
年以上 7年以下有期徒刑。」)函送法辦。有 4位學生在下課時討論著吳姓國中生這樣的行為是否應受刑
罰,請問:在這四人的分析中何者對於《刑法》的觀念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