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 39. 以下是中國某些時代選才任官方式的資料,請選出依時代順序排列正確者:(甲)梅長蘇與蔡荃、沈約等人商議政
事,只聽沈約推辭:「別別別,別看我,我母親乃清河郡主,故舊、族人一大票,我不能擔任中正官,壓不下那
個人情」;(乙)許武為了讓弟弟們也能以不愛財之名,由鄉里舉薦任官,故意自負污名強奪弟產,使兩名弟弟順
利進入仕途;(丙)為了重視考試的公平性,本朝首創將所有考生試卷登記在冊,然後由謄抄員全部重抄一遍,才
交給考官評閱的辦法;(丁)有人譏諷當朝的選才制度:「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
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A)甲丙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乙
丁 (D)丁甲乙丙。
《答案》B
《解析》甲:提到中正官,所以為魏晉時期;乙:由鄉里舉薦任官,所以是兩漢;丙:首創謄錄制,故為宋;丁:原文嘲
諷八股取士,故為明清時期。
( ) 40. 某書言:「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
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或謂后
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試判斷這本
書可能的成書年代為? (A)兩漢 (B)隋唐 (C)兩宋 (D)明清。
《答案》D
《解析》關鍵在「宰相既罷」一句,明太祖罷丞相,而後內閣大學士僅有票擬之權,似丞相而非相。
( ) 41. 太平興國五年,一名臣子向中國皇帝上疏曰:「交州主帥被害,其國亂,可以偏師取之。」皇帝奏准後揮兵南
進,卻遭到對方頑強抵抗,進兵失利。皇帝憂心與北方外患可能藉機南下,遂下令停兵,與該國建立朝貢關係,
該國剛建立新的王朝,未平定國內動亂,亦樂於接受冊封,戰事遂告平息,請問:該國新建立的應是哪一個王
朝? (A)前黎朝 (B)李朝 (C)陳朝 (D)後黎朝。
《答案》A
《解析》丁朝末年黎桓篡位創立前黎朝,越南境內動盪不安,宋朝得知後宋太宗派兵南攻,未料受黎桓軍隊抵抗而失利,
考量當時北方與契丹在燕雲十六州一代的軍事威脅,宋太宗決定撤兵,與前黎朝交好。
( ) 42. 日治時期,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下,臺人菁英不滿差別待遇,遂發起政治社會運動,其努力的方向與目標是如何?
(A)從爭取同化於日本人轉為追求自治的地位 (B)從爭取民族獨立轉向追求族群統一 (C)從經濟農業臺灣進而
追求工業臺灣 (D)從一黨專政轉而追求政黨輪替。
《答案》A
《解析》林獻堂等人在日本籌組新民會,發起六三法撤廢運動,欲追求與日人相當的法律地位,然而林呈祿認為,一旦廢
除六三法,臺灣適用日本法律,如此將失去臺灣地位的獨特性,等於認同日本同化政策,故力勸林獻堂轉換目
標,爭取設置臺灣議會,採行自治主義;
(B)從意義上來說,臺人所追求的,比較是從族群地位的統一轉向民族地位的獨立
(C)當年的政治社會運動重心不在追求工業化發展
(D)日本殖民統治下所顯現的政治問題並不在一黨專政或政黨政治的輪替議題。
( ) 43. 「政事堂者,常於門下省議事,即以議事之所謂之政事堂。……至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書令,執事宰相筆,
乃遷政事堂於中書省。記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於天,反道於地,覆道於社稷,無道於黎元,此堂得以
議之。」文中的「政事堂」創立於哪一朝? (A)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
《答案》C
《解析》由於中書省與門下省的意見常常相左,為提高行政效率,唐太宗乃設置政事堂。
( ) 44. 劉邦曾經透過白馬之誓,表達以下說法:「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
之。」由此可知,劉邦想將掌握天下的權力,局限於劉姓皇室之中。而如此局勢,必須搭配特定作法下才得以形
成,此作法為? (A)嫡子繼承制的採行 (B)忠君孝道概念的提倡 (C)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D)三綱五常理念的
推廣 。
《答案》A
《解析》史料指出漢高祖劉邦認為不是劉姓而統治天下者,天下將群起攻擊反對之,沒有建立功勞而稱侯者,天下將群起
討伐之。由此可知劉邦欲將統治天下的絕對權力局限在劉姓王室手中。但是若要使皇室被壟斷在劉姓王室,則子
嗣的綿延繁衍是最重要的手段,而且若要穩定繼承,防止繼承時的紛爭,嫡子繼承制為最重要的核心制度,因此
(A)為正確答案。
( ) 45. 總督府第三次發布《臺灣教育令》,將初等教育的學校一律統稱國民學校,在形式上統一義務教育的學制。規定
六年制的義務教育科目應為修身、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體操等。請問:第三次發布《臺灣教育令》
時,總督府的施政措施為何? (A)無方針主義 (B)同化政策 (C)內地延長主義 (D)皇民化政策。
《答案》D
《解析》1941 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總督府發布《臺灣教育令》,當時的施政方針是皇民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