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黎明高中 高一 108 下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一次段考 期中考 其他 試卷

pdf
470.34 KB
6 頁
Asus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台南市私立天主教黎明高中(108-2)高一 歷史 一次段考 評量試卷
命題教師:陳明池 科目代號8 試範圍:B1T3~B2T1C1-2 日期:4/8
壹、單一選擇題:第1-50題,每題2分,共100分。
( ) 1. 這個組織的成立的宗旨是:「謀臺灣文化之向上,即互相切磋道德之真髓,圖教育之振興,獎勵體育,涵養藝術趣
味,以期穩健之發達。」請問這個組織最有可能是? (A)臺灣同化會 (B)臺灣文化協會 (C)臺灣民眾黨 (D)
灣地方自治聯盟。
《答案》B
《解析》臺灣文化協會主要從事啟迪民智,負擔起臺灣人文化啟蒙與提升政治意識的工作。
( ) 2. 高麗王朝曾模仿中國,推行各項政治改革。除了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之外,也為社會、文化方面帶來深層的影響。
下列有關此王朝的敘述,何者正確? (A)仿照漢朝制度行三公九卿制 (B)採取崇儒抑佛政策,避免佛寺影響財
政稅收 (C)配合中國傳入的小乘佛教,穩定社會秩序 (D)舉辦科舉制度招納人才,以儒學治國。
《答案》D
高麗王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建立中央集權,並兼用儒家思想與佛教鞏固統治。 (A)為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
兼採儒學與佛教,共同穩固統治 (C)中國傳入大乘佛教。
( ) 3. 中橫公路谷關到德基段自九二一大地震後已封閉18年,原本預計在20189月底可開通,但卻未能如願,請問:下
列敘述何者正確? (A)將原民的既有道路由官方整治為正式道路,始於清末丁日昌「開山撫番」 (B)日治時期
北、中、南三條橫貫公路,有助於臺灣東、西部的交流 (C)八通關古道,是劉銘傳留下的治績之一 (D)現今的
中橫公路,1960年代在美援的補助下順利完工通車。
《答案》D
《解析》(A)(C)由沈葆楨時開闢北、中、南三路道路,其中中路八通關古道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古蹟
(B)1960 年代完工,已非日治時期。
( ) 4. 我國政黨輪替的開始是在何時? (A)西元 1990 (B)西元 1996 (C)西元 2000 (D)西元 2004 年。
《答案》C
( ) 5. 臺灣某報刊登一則啟事,招募 18 歲以上,小學校或公學校畢業的青年,加入「特設勞務奉公團」,前往南洋服
務,這則啓事應出現於以下哪一時期? (A)日本佔領臺灣初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C)文官總督治臺時期
(D)推行皇民化運動時。
《答案》D
《解析》皇民化運動時期,臺灣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日軍進佔東南亞,同時也徵調臺灣人前往南洋服役或服
務。
( ) 6. 日據初期,雖然臺灣的財政並不充裕,仍需要日本政府的大量補助,但是殖民政府對某一職務費用的支出卻毫不
吝惜。據統計,該筆費用在整個民政費中的比例,1898 年為 41%1899 年為 48%19001902 年為 45%1903
年為 42%。且該項職務所擁有的權力與行政管理權有高度重疊的現象,原本只是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的特殊措
施,後因實行的狀況良好,臺灣總督府便將其制度化、日常化了。資料中所提到的為下列哪一種職務? (A)
(B)警察 (C)憲兵 (D)保甲。
《答案》B
《解析》日治初期的教育費用支出並不高,警察費用支出較高。總督府將臺灣建造成為警察王國,故投入大筆經費;保甲
不需日本付出經費。
( ) 7. 民國 83 年,200 多個團體發動遊行,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
訴求,獲得政府的重視與回應。請問這場遊行是? (A)四一○教改大遊行 (B)五二○遊行 (C)客家文化運動
(D)和平公義運動。
《答案》A
( ) 8. 某位巡撫在治臺期間,所鋪設的電報線規模,可從淡水經福州,連接太平洋海底電纜直達美國,使大稻埕茶商能
在第一時間內得知美國茶市的最新行情,有利於北部茶葉的進出口作業。請問這位巡撫是何人?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邵友濂。
《答案》C
( ) 9. 《上星期反省錄》「臺灣群眾為反對紙煙專賣等起而仇殺內地各省同胞,其暴動地區已漸擴大,以軍隊調離臺
灣,是亦一重要原因也。」請問這是誰的反省錄?反省哪一事件? (A)蔣中正,美麗島事件 (B)蔣中正,二二
八事件 (C)蔣經國,美麗島事件 (D)蔣經國,二二八事件。
《答案》B
《解析》關鍵字為「反對紙煙專賣等起而仇殺內地各省同胞」,故為二二八事件。
2
( ) 10. 蔡培火等發行《臺灣青年》月刊,他在發刊詞上寫著:「瞧!國際聯盟的成立,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
現,勞資協調的運動……無一不是這個大覺醒的賞賜。」此月刊發行的時間應在哪一時期?
(A)1900 年代 (B)1920 年代 (C)1940 年代 (D)1960 年代。
《答案》B
《解析》國際聯盟的成立與民族自決的盛行,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知識份子藉此展開政治與社會文化抗爭運
動。
( ) 11. 某一時期,日本仿照中國的制度,實施中央集權、班田制與租庸調法。在文教方面,日本依據漢字改造成片假
名、平假名。中央的太學與地方國學,都以儒學教育為中心。請問這是日本於哪一時期進行的改革?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解析》日本在大化革新時以唐朝為仿行的對象,顯示日本是一個唐化很深的國家。
( ) 12. 有關「東亞文化圈」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魏晉南北朝時形成 (B)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C)印度為東亞
文化圈的一環 (D)盛行小乘佛教信仰。
《答案》B
《解析》(A)隋唐時形成;(C)東亞文化圈包含日本、朝鮮、越南;(D)受中國影響,盛行大乘佛教信仰。
( ) 13. 台籍新菁英首次被起用為省主席,並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各部長等職務,政治出現本土化的趨勢,一時之間有所
謂「吹台青」的說法。請問當時政治風氣改變的背景為何? (A)皇民化運動,徹底落實日台一體 (B)退出聯合
國,外交孤立尋求支持 (C)民主進步黨成立,造成改革壓力 (D)李登輝當選總統,本省人獲重用。
《答案》B
《解析》1971 年台灣退出聯合國。蔣經國先生 1972 年擔任行政院長,開始展開一系列「鄭治本土化」的措施。擢用台籍
菁英。
( ) 14. 清領前期一位淡水廳的秀才如欲考上舉人,應前往當時的省城何處應試才能取得資格? (A)臺北市 (B)臺南市
(C)臺中市 (D)福建省。
《答案》D
( ) 15. 西元 1896 年,日本帝國議會制定法律第 63 號,授權臺灣總督擁有軍事、行政、司法和立法權;臺灣總督可以視
臺地狀況發布行政命令,不需要日本國會的同意。請問當時帝國會議制定此項法律的原因為何? (A)臺灣情勢
不穩定 (B)臺灣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 (C)臺灣人深具本土意識 (D)任命武官為臺灣總督。
《答案》A
《解析》因臺灣距離日本本土遙遠,且日本接收臺灣初期局勢不穩定,故制定六三法授予臺灣總督大權。
( ) 16.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同盟國與日本在締結哪一條約中,日本放棄對臺灣及澎湖群島的所有主權? (A)舊金山和約
(B)巴黎和約 (C)開羅會議 (D)雅爾達會議。
《答案》A
《解析》1951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但俄國與中共因抗議美國而未參加會議)與日本在舊金山締結《舊金山和約》
約中即規定日本「應放棄對臺灣即澎湖群島的權利、權限及請求權。」
( ) 17. 日本殖民臺灣的某時期,統治政策主要是:「鎮壓土匪恢復和平;建立文武官員的威信,完成從軍政到民政的過
渡時期;調查戶口與地籍,以確立行政統治的基礎。」請問此時期臺灣總督府的統治策略是 (A)內地延長主義
(B)無方針主義 (C)本土化主義 (D)同化主義。
《答案》B
《解析》題幹為兒玉源太郎時期的統治政策,總督府採取順應臺灣社會現實需要而隨機應變的無方針主義政策。
( ) 18. 綜觀日治時期的臺灣政治團體,陸續接於 1930 年代被禁止取消,請問下列原因何者正確?(A)太平洋戰爭才爆
(B)經濟大恐慌以後,為穩定局勢 (C)巴黎和會後,避免臺灣受到國際思潮的影響 (D)日本為鎮壓臺灣的
抗日行動。
《答案》B
《解析》(A)太平洋戰爭於 1941 年才爆發,所以與時間不符合;(B)1929 年世界經濟大恐慌後,日本經濟、社會也受到影
響,為穩定局勢,不願殖民地發生動亂;(C)巴黎和會為 1919 年,當時為民族自決思潮,使得日本政府開放臺人
的社會運動團體;(D)臺灣的漢人武裝抗日行動,約於 1918 年西來庵事件後,便結束。所以正確答案為(B)
( ) 19. 某本書中提到:「現在的中正官,他們評定人品的高下是依權勢的強弱為準,是非的判定是隨個人的好惡而定,
只根據現實權勢的興衰,而不論人才的實際狀況。權勢衰微者屈居下品,興隆者提昇上品。」請問這本書是?
(A)《史記》 (B)《漢書》 (C)《後漢書》 (D)《晉書》
《答案》D
《解析》此內容出自《晉書‧劉毅傳》,諷喻九品官人法的流弊,造成門閥政治的盛行。
( ) 20.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設立之宗旨即指出:「今後電氣事業之目的在供給廉價豐富電力,振興大工業,為歷來僅以農
3
業為中心之臺灣產業界,劃一革新時代,增進其財力而成為南進之真正基地。」請問:臺灣工業化的開始與哪一
建設完成有關?
(A)日月潭水力發電廠 (B)核能發電廠 (C)鐵路電器化 (D)縱貫鐵路。
《答案》A
( ) 21. 「規定市會議員、街庄協議會會員半數民選,半數由州知事派任;……臺灣舉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票。……
請問文中所述應是哪一年之事?
(A)1915 (B)1925 (C)1935 (D)1996 年。
《答案》C
《解析》臺灣於 1935 年實施首次地方自治選舉。
( ) 22. 鄭氏治臺與荷人治臺期間,對原住民採取什麼樣相同的治理方式? (A)設立番學校,強迫原住民接受漢文化
(B)保護原住民,禁止漢人入山侵擾 (C)多次侵入其生活空間,甚至嚴厲鎮壓 (D)善用其勤勞的特質,以之為
開墾的勞力。
《答案》C
《解析》(A)日據時期才有「番學校」(B)這是清朝的「土牛紅線」
( ) 23. 某年美國總統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討論是否同意中華民國政府派兵參戰的要求。這是在那一場戰爭中發生的
事? (A)對日抗戰 (B)印巴之戰 (C)韓戰 (D)波灣戰爭。
《答案》C
《解析》(A)選項,中華民國已是參戰國,比美國更早對日作戰 (B)(D)選項,均發生於臺灣退出聯合國之後,臺灣的國
際處境日益艱難,甚至連中華民國國號都被質疑,故不太可能討論中華民國政府的參戰與否問題 (C)韓戰,當時
臺灣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確有讓臺灣出兵的商討餘地。
( ) 24. 某一國際條約簽訂之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並積極參與朝鮮戰爭,與美國為首的諸國對抗,加上在國際間
缺乏正式承認,被排除參加該條約商議和簽署的機會,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51年間兩次發表聲明,指該
條約無效、絕對不能承認。請問該條約為? (A)舊金山和約 (B)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C)中日和約 (D)波茲坦
宣言。
《答案》A
《解析》由文中可知該條約出簽訂的時間,為韓戰爆發初期,加上中國並未參加,因此 1951 年的舊金山和約為正解。
(B)1954 年中華民國與美簽訂的防禦條約
(C)1952 年簽訂,乃中華民國與日本簽屬的和約
(D)1945 年發表的宣言,並非國際條約,且當時中共並未建國。
( ) 25. 「野百合學運」、「非核家園」、「還我客語大遊行」、「無殼蝸牛運動」等社會運動,請問都不約而同在哪一
事件後展開? (A)蔣經國推動本土化政策後 (B)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後 (C)美麗島事件後 (D)
除戒嚴令後。
《答案》D
《解析》1990 年野百合學運、反核運動於 1987 年展開、1988 年還我客語大遊行,1989 年民眾發起無殼蝸牛運動,由此可
知,這些都是在廢除戒嚴令後。
( ) 26. 日治時期的臺灣於 1925 年集體抗爭的「二林蔗農事件」後,出現了哪個組織,發動一連串的罷工運動,反映了
臺灣農工群眾自主意識的抬頭? (A)臺灣義勇隊 (B)臺灣工友總聯盟 (C)臺灣革命同盟會 (D)臺灣文化協
會。
《答案》B
( ) 27. 請願運動是民主政治的最重要標誌,尤其在殖民政府高壓統治下,更為難得,在日本統治時代,臺灣有志之士,
曾多次向日本總督府請願,請問主要訴求哪一事件? (A)廢止「六三法」 (B)成立「臺灣議會」 (C)成立
「臺灣民眾黨」 (D)廢止臺灣學童升學的限制。
《答案》B
《解析》(A)六三法將臺灣殖民地之立法原則上委予臺灣總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大權
(B)臺灣議會請願運動,至 1934 年為止,先後進行十五次請願
(C)臺灣民眾黨 1927 年成立,要求地方自治,教育機會平等,1931 年解放。
( ) 28. 我國歷史上有一個時代,統治階層多是一些「多無學術」的「貴族子弟」,他們喜歡「燻衣剃面,傅粉施朱,駕
長簷車,跟高齒屐坐碁方子褥,憑班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客出入,望若神仙。」甚至於「國家池苑,王公
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妾百室,僕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當然,他們這種優越的生活,要
靠百姓供養,因此人民負擔重,生活困苦,終於有人藉機起兵稱亂。起事者認為:「近歲以來,權倖用事,割剝
齊民,以供嗜欲……不奪百姓,從何得之?」亂事爆發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傷害。請問這次起事是指: (A)黃巾
之亂 (B)侯景之亂 (C)安史之亂 (D)黃巢之亂。
4
《答案》B
《解析》由題幹敘述可知,這是門閥政治所造成的流弊,故應選南朝梁武帝時所爆發的侯景之亂。
( ) 29. 某位歷史學者分析:「從西漢到東漢,讀經需備經書,當時書籍寫於竹帛,竹重帛貴,頗不易得。由於書籍流傳
不廣,一個官宦家族的子弟,自然有其讀經與仕宦的優越條件和環境。而仕宦家族間聲息相通,互相提攜幫助,
也屬理所當然。」請問這段話最可能說明下列何者的出現? (A)進士新貴 (B)清官與濁官 (C)仕紳 (D)累世
公卿。
《答案》D
《解析》東漢經學教育大盛,而經學的解釋權往往掌握在少數家族手中,進而有更多機會當官,而形成了累世公卿局面。
( ) 30. 漢初學術氣氛低靡,黃老無為思想為統治者所提倡,居主導地位。所謂黃老,黃指傳說的黃帝,老指老子。其學
說雖源於道家,又異於原始道家,故有新道家之稱。黃老之學是積極入世,不斷吸收各家思想以為現實政治服務
的帝王南面之術。請問哪一位皇帝掌權後不再尊崇黃老之學?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
帝。
《答案》D
《解析》漢武帝依董仲舒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 31. 相權的上升與下降,關係皇權的節制與擴張。下列對於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關係何者正確? (A)漢代宰相的設置
為三相,其意見常左右皇帝的決策 (B)唐代宰相的設置為一相,對於皇權頗有制約作用 (C)南宋時樞密使除了
掌握軍權之外,亦主政事,相權頗高 (D)明朝皇權的高漲,與廢相有關
《答案》D
《解析》(A)唐代為多個宰相,非一個宰相;(B)漢代為一個宰相;(C)南宋時期有左右丞相主政事。
( ) 32. 朝鮮半島上某君王意識到漢字多局限在上層社會,必須要有一套新的文字系統能使百姓易懂,同時也能配合韓語
發音,才可以宣達國家相關政令。因此在綜合雙方文字特長,以方塊字組合,創表音文字。這套文字系統最早紀
錄在下列哪本著作中? (A)《朱子家禮》 (B)《經國大典》 (C)《大寶律令》 (D)《訓民正音》
《答案》D
《解析》李氏朝鮮世宗深感漢字使用的範圍局限於上層社會,一般民眾不熟悉漢字,因此頒布《訓民正音》,結合漢字與韓
語的特色,形成現在韓國的文字,因此答案為(D)
( ) 33. 今天的鹿港地方若在鄭成功治理臺灣時期發生動亂,應由哪一縣的行政長官出面處理? (A)諸羅縣 (B)萬年縣
(C)鳳山縣 (D)天興縣。
《答案》D
( ) 34.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改派文官治臺,首任文官總督為何人? (A)樺山資紀 (B)安藤利吉 (C)田健治郎
(D)川村竹治。
《答案》C
( ) 35. 下列哪一美國總統及其作為的配對正確? (A)杜魯門─〈中美關係白皮書〉 (B)尼克森─美國國會通過〈臺灣
關係法〉 (C)雷根─〈上海公報〉 (D)卡特─〈八一七公報〉。
《答案》A
《解析》(B)卡特─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
(C)尼克森─〈上海公報〉
(D)雷根─〈八一七公報〉
( ) 36. 日治時期的臺灣被捲入日本對外戰爭的漩渦中,總督府更宣布實施三大治臺新方針。下列何者不屬之? (A)
民化 (B)農業化 (C)工業化 (D)南進基地化。
《答案》B
( ) 37. 十七世紀後期的中國政府,大臣們正對當時一熱門的議題發表評論,有人說道:「海外彈丸般的土地,不會讓中
國變得更廣大;裸體紋身的居民,不值得去共同防禦和守護。與其每天浪費朝廷金錢,而無所幫助,不如將居民
遷出,廢置該地。」請問當時應是哪位皇帝在位?討論哪一地方的處置? (A)康熙,臺灣 (B)乾隆,臺灣
(C)光緒,琉球 (D)光緒,越南。
《答案》A
《解析》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攻下臺灣,引發棄留爭議。
( ) 38. 假設同學為唐代皇帝,你想命令宰相協助修築年久失修的城牆塔樓,加以厚實長安城的防禦力量。你撰寫了一篇
公文詔令,詔令先後會輪流到何人手上? (A)皇帝→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 (B)皇帝→門下省→尚書
省→中書省→禮部 (C)皇帝→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戶部 (D)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兵部
《答案》A
《解析》皇帝與中書省草擬詔令,交由中書省副署,再交給尚書省執行,尚書省再給六部中的工部處理相關工程事務,(A)
為正確答案。
5
( ) 39. 以下是中國某些時代選才任官方式的資料,請選出依時代順序排列正確者:()梅長蘇與蔡荃、沈約等人商議政
事,只聽沈約推辭:「別別別,別看我,我母親乃清河郡主,故舊、族人一大票,我不能擔任中正官,壓不下那
個人情」()許武為了讓弟弟們也能以不愛財之名,由鄉里舉薦任官,故意自負污名強奪弟產,使兩名弟弟順
利進入仕途;()為了重視考試的公平性,本朝首創將所有考生試卷登記在冊,然後由謄抄員全部重抄一遍,才
交給考官評閱的辦法;()有人譏諷當朝的選才制度:「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
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A)甲丙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乙
(D)丁甲乙丙。
《答案》B
甲:提到中正官,所以為魏晉時期;乙:由鄉里舉薦任官,所以是兩漢;丙:首創謄錄制,故為宋;丁:原文嘲
諷八股取士,故為明清時期。
( ) 40. 某書言:「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
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或謂后
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試判斷這本
書可能的成書年代為? (A)兩漢 (B)隋唐 (C)兩宋 (D)明清。
《答案》D
《解析》關鍵在「宰相既罷」一句,明太祖罷丞相,而後內閣大學士僅有票擬之權,似丞相而非相。
( ) 41. 太平興國五年,一名臣子向中國皇帝上疏曰:「交州主帥被害,其國亂,可以偏師取之。」皇帝奏准後揮兵南
進,卻遭到對方頑強抵抗,進兵失利。皇帝憂心與北方外患可能藉機南下,遂下令停兵,與該國建立朝貢關係,
該國剛建立新的王朝,未平定國內動亂,亦樂於接受冊封,戰事遂告平息,請問:該國新建立的應是哪一個王
朝? (A)前黎朝 (B)李朝 (C)陳朝 (D)後黎朝。
《答案》A
丁朝末年黎桓篡位創立前黎朝,越南境內動盪不安,宋朝得知後宋太宗派兵南攻,未料受黎桓軍隊抵抗而失利,
考量當時北方與契丹在燕雲十六州一代的軍事威脅,宋太宗決定撤兵,與前黎朝交好。
( ) 42. 日治時期,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下,臺人菁英不滿差別待遇,遂發起政治社會運動,其努力的方向與目標是如何?
(A)從爭取同化於日本人轉為追求自治的地位 (B)從爭取民族獨立轉向追求族群統一 (C)從經濟農業臺灣進而
追求工業臺灣 (D)從一黨專政轉而追求政黨輪替。
《答案》A
《解析》林獻堂等人在日本籌組新民會,發起六三法撤廢運動,欲追求與日人相當的法律地位,然而林呈祿認為,一旦廢
除六三法,臺灣適用日本法律,如此將失去臺灣地位的獨特性,等於認同日本同化政策,故力勸林獻堂轉換目
標,爭取設置臺灣議會,採行自治主義;
(B)從意義上來說,臺人所追求的,比較是從族群地位的統一轉向民族地位的獨立
(C)當年的政治社會運動重心不在追求工業化發展
(D)日本殖民統治下所顯現的政治問題並不在一黨專政或政黨政治的輪替議題。
( ) 43. 「政事堂者,常於門下省議事,即以議事之所謂之政事堂。……至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書令,執事宰相筆,
乃遷政事堂於中書省。記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於天,反道於地,覆道於社稷,無道於黎元,此堂得
議之。」文中的「政事堂」創立於哪一朝? (A)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解析》由於中書省與門下省的意見常常相左,為提高行政效率,唐太宗乃設置政事堂。
( ) 44. 劉邦曾經透過白馬之誓,表達以下說法:「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
之。」由此可知,劉邦想將掌握天下的權力,局限於劉姓皇室之中。而如此局勢,必須搭配特定作法下才得以形
成,此作法為? (A)嫡子繼承制的採行 (B)忠君孝道概念的提倡 (C)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D)三綱五常理念的
推廣
《答案》A
《解析》史料指出漢高祖劉邦認為不是劉姓而統治天下者,天下將群起攻擊反對之,沒有建立功勞而稱侯者,天下將群起
討伐之。由此可知劉邦欲將統治天下的絕對權力局限在劉姓王室手中。但是若要使皇室被壟斷在劉姓王室,則子
嗣的綿延繁衍是最重要的手段,而且若要穩定繼承,防止繼承時的紛爭,嫡子繼承制為最重要的核心制度,因此
(A)為正確答案。
( ) 45. 總督府第三次發布《臺灣教育令》,將初等教育的學校一律統稱國民學校,在形式上統一義務教育的學制。規定
六年制的義務教育科目應為修身、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體操等。請問:第三次發布《臺灣教育令》
時,總督府的施政措施為何? (A)無方針主義 (B)同化政策 (C)內地延長主義 (D)皇民化政策。
《答案》D
《解析》1941 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總督府發布《臺灣教育令》,當時的施政方針是皇民化運動。
6
( ) 46. 日治時期某一個社會團體,1927年成立,該組織的目標在於要求言論自由、改革學制、改善稅制,1931年遭到日
本統治當局取締而瓦解,請問是哪一個社會團體? (A)臺灣文化協會 (B)臺灣民眾黨 (C)啟發會 (D)新民
會。
《答案》B
《解析》(A)臺灣文化協會,1921 年成立
(B)臺灣民眾黨,1927 年成立
(C)啟發會,1918 年在日本東京成立
(D)新民會,1921 年在日本成立。
( ) 47. 梁啟超曾經指導臺灣的抗日運動,他與林獻堂等人會面時曾指出:「三十年內,中國絕無能力可以救援你們,最
好效法愛爾蘭人之抗英。」林獻堂受到梁啟超的影響所採取的方式是? (A)成立新文協,從事啟迪民智的工作
(B)成立舊慣調查會,調查臺灣舊有習慣 (C)成立臺灣共產黨,採取激烈的農工抗爭 (D)以非武力運動模式對
抗日本。
《答案》D
《解析》(A)新文協是林獻堂脫離臺灣文化協會後改組而成;(B)(C)林獻堂均未參加。
( ) 48. 1958年爆發金門八二三炮戰,長達44天,砲火相當猛烈,然而至戰事末期,中共為何最後決定不強力拿下大金
門、小金門,乃至馬祖,終至緩和了衝突局面?其考量有可能是什麼? (A)中共內部不安,以致無力繼續作戰
(B)美軍出兵金門,強行介入戰事 (C)蘇聯授意,避免戰事刺激美國 (D)中共高層希望將我方軍隊及人員牽制
在金、馬,不致脫離中國大陸。
《答案》D
《解析》中共為避免我政府自金門、馬祖撤兵,固守臺灣,形成兩岸政治分離的局面,故減緩砲擊戰事,遂讓局勢緩和下
來。
( ) 49. 1987714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除臺灣、澎湖實施長達39年的戒嚴。解嚴對臺灣社會造成重大的影響,
請問那些包含哪些轉變:甲、萬年國會廢除;乙、開放大陸探親;丙、社會運動訴求議題更加多元;丁、民眾開
始關注與支持黨外活動;戊、解除宵禁、報禁、結社的禁令。 (A)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C)乙丙戊 (D)
乙戊。
《答案》C
《解析》甲、萬年國會廢除要等到 1991 年後;丁、美麗島事件後民眾便開始關注與支持黨外活動。
( ) 50. 在延平郡王祠的正殿中有一幅對聯,為上疏奏准建祠的清朝官員所題。其上寫到:「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
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根據上述資料,下列敘述何者
正確? (A)該名清朝官員是劉銘傳 (B)「遺民」指的是明朝遺民 (C)缺憾指的是三藩之役未能成功 (D)創格
完人指的是陳永華。
《答案》B
《解析》(A)應是沈葆楨;(C)缺憾指的是未能達成反清復明;(D)創格完人指的是鄭成功。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