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指考國文解析:單選題與詞語辨正

pdf
833.86 KB
9 頁
chialin.lo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09 指考 國文考科 1
109指定科目考試詳解
國文考科
一、單選題:
1. (A)「及」時新聞→即;(B)不可「獲」缺→或;(D)流言「斐」語→蜚。
2. 「一面之緣」指僅見過一次面的緣分「偶然邂逅」則指碰巧無事先約定而相遇從前
句「安排引薦」可知並非碰巧相遇,故選「一面之緣「親臨賜教」指某人來到自己的
地盤給予指導「登門就教」指自己到給予指導之人的地盤請教從前句「弟方轉調越南
分公司……無法」可知是沒辦法親自到經理那裡拜訪請教,故選「登門就教」「心領墾
謝」指委婉拒絕別人的好意或禮物「藉申賀忱」是書信結尾祝賀對方的應酬語從前句
「敬備薄禮」可知並不是要拒絕他人好意,故選「藉申賀忱」,故答案選(B)
3. 甲、從「自我修正、調適」等詞彙中可看出中國菜是要依照外國的習俗與社會規範來調
整與改變,故選「順應」
乙、從「荒涼的段落」「永不相干的孤獨情懷」等敘述可知有不與他人接觸之意的「隔
絕」較為貼切。「空洞」指事物空虛、文章內容貧乏,不適合填入。
丙、從後文的「只要一位」,可推測哲學類書籍無任何一位知音,故選「孤寂」「茫然」
指悵然、迷茫的樣子,不適合填入。
綜上所述,故答案選(D)
4. 首句提出「一個強者一旦洩漏人性軟弱的一面」由選項可知只有接(丁)(戊)
「洩漏人性軟弱一面」「凡人畏懼」不合邏輯,故知接(丁)(甲)「如此巨力」承接
(丁)「巨力」之後表在巨力前凡人畏懼符合邏輯故接(戊)接著說明這就是
當時諸將皆泣的原因故接(乙)最後說明項羽與虞姬的情感已足糞土王侯因此接(丙)
糞土王侯,指視王侯為糞土,末句旨在說明在項羽及虞姬的愛情面前,名利與地位不過
是像糞土一樣不重要的東西,故答案選(A)
5. (A)出自陸希聲〈陽羨雜詠十九首‧梅花塢〉語譯為:「梅花凍結的花蕊凝聚著花香
開時的色彩也相當艷麗,它在深山幽谷裡伴隨著隱居的高人。知道你是有意要超越清寒
而綻放,羞於與千百種花朵一樣在春天盛開。」表達梅花不隨著千花一同綻放的情志,
符合敘述;(B)出自孫元衡〈羞草〉,語譯為「似乎草木真的多情,它討厭人碰觸它的葉
子,不願有人嘲笑它我知道這樣的美人用花言巧語討好她是沒用的,只是想問問她是
為了誰這樣的害羞。以含羞草不願被人觸碰的情況,表示自重自愛的性格,不符合敘
述;(C)出自鄭如蘭〈雞聲〉,語譯為「傳說東方日出之處有百尺高的扶桑,使眾樹木相
形之下更為低矮,而五色鳳鳥連同雞隻一起棲息於山之東。雞隻主掌報曉之事,總是喚
醒上千戶人家,牠們等待著黎明,常在百鳥鳴叫之前,早早就開始啼叫了。」藉雞隻破
曉先鳴叫醒眾人比喻忠臣直言敢諫的態度不符合敘述(D)出自李綱〈病牛〉語譯
「病牛耕耘千畝換來了裝滿千座糧倉的勞動成果然而牠自身卻筋疲力盡又有誰
來憐惜牠力耕負重的勞苦。只要能讓大眾百姓都得以溫飽,即使病倒在殘陽之下也在所
109 指考 國文考科 2
不辭。」此詩是詩人自喻,描寫牛竭心盡力耕作,換來糧倉的豐實,雖然功績至偉,卻
沒有人同情哀憐牠,並非呈現牛的自信,不符合敘述。
◎第 6題翻譯:
笑也有很多種方式,然而孩提時笑得真誠,壯年時笑得快樂,老年時笑得難受。海上憨
先生(屠田叔晚年自號憨先生)已經老了歷經許多寒暑,看透了天地之間的事情,舉凡人
世間所有的蝦蟆、傀儡、馬牛、魑魅,都處在紊亂忙迫的狀態,用醉眼的一個縫隙,全都看
在眼裡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的積累,不知不覺在胸中隆起了五嶽想要嘆息氣息卻太短,
想要咒罵惡聲卻有限,想哭卻認為這種行為接近婦人。因此破涕為笑,窮極笑的各種變化,
每種各作一詞,用它來概括天下的苦悶之事。(王思任〈屠田叔笑詞序〉
6. (A)只有在孩童時代笑才是真誠自然的展現而非年老時(B)文中僅提到憨先生以醉眼
將人生百態盡收眼底,並未提及在醉中以笑紓憤的情形;(C)在經歷了人生種種不平事、
憤慨事之後的苦笑是無力改變周圍環境的無可奈何的笑並非能掌握笑的樣態(D)
「欲嘆則氣短,欲罵則惡聲有限,欲哭則為其近於婦人。於是破涕為笑,極笑之變,各
賦一詞,而以之囊括天下之苦事」可知,笑可概括世間萬事,敘述正確,故答案選(D)
7. (A)「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並未對仗且不符合七律格律為古詩的格式
後人認為此詩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在於其氣勢酣暢、意境超凡敘述錯誤(B)詞原本
是歌伎在酒席間演唱助興之用李煜在遭逢亡國之痛〈浪淘沙〉等後期作品開拓了詞的
題材與意境,將其提升為士大夫抒發感情、寄寓懷抱的作品,但風格仍不脫婉約。開後
世豪放詞風之人應為蘇軾,敘述錯誤(C)「點鐵成金」指將前人詩句變換語序、增刪字
句後,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我居北海君南海」化用《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
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寄雁傳書謝不能」化用漢書蘇武傳》「雁
足傳書」之事皆為點鐵成金之例,敘述正確(D)元曲中的襯字是用於補足語氣或描摹
情態,字數與文句長短無關,敘述錯誤。
8. (A)從乙文「追逐的是奇語,要擺脫的是常語整體而言,此時期以尋字為主,偏於語言
策略」可知「一句數日得」意指將時間花費在經營詩的語言文字上。而甲文認為「張力
雖見於語言的安排……過分經營張力,往往會犧牲整體去成全局部,變成所謂『有句無
篇』,可知乙文「一句數日得」過分經營詩語言的創作方式,可能會造成甲文「有句無
篇」的情形,敘述正確;(B)從乙文「對語言的糾纏遂感不耐,亟欲掌握的是事物本質,
眼光逐次拔高。此時多從謀篇著手,常以妙觀逸想的情思去捕捉所寫,靈感所注非在字
句而在尋意」可知,作者認為不用再執著於詩的表面文字經營,轉而深入捕捉詩的情意
和內涵。從甲文「句句動人字字爭先」則認為在詩的字句上精雕細琢反而會造成「效
果互相抵消,結果是一句也不可愛」,與乙文想要擺脫經營文字的情況不同,敘述錯誤
(C)從甲文「老現代詩認定詩的語言必須有『張力』張力一失垮做一堆便成了散文
不過,張力雖見於語言的安排,卻不能不符合主題的需要」可知,老現代詩的寫作觀點
認為詩的語言要有張力,張力則來自於詩的語言安排,是無法避免乙文「對語言糾纏的
不耐」的情況,敘述錯誤;(D)從甲文「把張力從主題之中抽離出來,在絕緣之中加工經
109 指考 國文考科 3
營,很可能引起一種病態現象:那便是不必要的緊張、急促,甚至做作」可知,作者主
張要把注意力放在對文句的雕琢。而乙文「始於汗水,終於淚水」的原因則是「跳過尋
直接尋意結果意不新情思平凡始於失意,終於哀傷」認為不管文字經營而直
接追求內涵的深入,和甲文把注意力放在追求文字的情形不同,敘述錯誤。
9. (B)甲文認為過度的文字經營往往會偏離對於主題的掌握乙文僅敘述跳過尋字直接尋意
卻不得的情形並未強調寫詩應以尋意為主(C)甲文主要討論過度追求文字經營對於詩
的主題會產生影響,但未說明何謂主題。乙文主要討論詩人創作上可能經歷孕育詩句到
孕育情思的兩階段歷程並非論辯兩者的異同(D)甲文論述過度追求語言張力可能造成
的後果,乙文分析詩人可能歷經的創作階段,並未對如何掌握事物本質作進行說明。
10. (A)從甲文「翻譯不只是把作品移植到另一種語文還涉及作者與譯者雙方的文化」『人』
能使翻譯在文化交流上產生重要功能與意義」與乙文「翻譯從來不是兩種語言的等值替
代,而是原文的再創作」可知,敘述正確;(B)從甲文「譯者若採『歸化』策略,遷就譯
作語言的文化背景,或顧及譯作語言的順暢表現而調整文意,可能被質疑犧牲原文特色
與含意」「若採異化』策略將文意與表達方式按原作樣貌重現往往被批評為生
硬不通」可知,歸化手法可能會招來犧牲原文特色和含意的批評,而異化手法則可能會
有生硬不通的批評,並無完美跟易遭受批評的說法,敘述錯誤(C)從甲文「譯者,既是
易者,也是益者」的敘述可知,兩者應同樣重要,敘述錯誤;(D)從乙文「翻譯中文古典
詩,有可譯和不可譯的範疇」的敘述,僅能得知翻譯上有可譯和不可譯的範疇,但甲
乙二文均未提到中譯英、英譯中之間可譯與不可譯的範疇差異,敘述錯誤。
11. 所謂「歸化」意指翻譯時以譯文的語言文化背景或譯文的順暢為主要考量,但可能因此
無法保留原文的特色與意涵(A)保留古典英詩韻腳來維持了原文特色非歸化策略(B)
譯者試圖保留中文古典詩簡潔含蓄的特質非歸化策略(C)譯者試圖透過句式詞類的
平行對應呈現原詩對仗的部分樣貌非歸化策略(D)譯者根據譯作語言背景調整原文
使其呈現譯作語言的風格,屬於歸化策略。
12. 由「這不是一項認知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關鍵在於人的自覺」「孔子曰:『我欲仁,
斯仁至矣』可知,段主要在討論的核心是價值實現,因此應填入「價值實現需
求」,故答案選(B)
13. (B)「先將人生重心放在謀生之上,再漸漸過渡到正視人的存在問題轉以價值實現為
重心,西方文化的發展似乎就是如此」可知,西方認為人存在的尊嚴在於價值的實現,
並非免於匱乏與恐懼;(C)「先將人生重心放在謀生之上」可知,西方將生存需求視為
首要目標(D)「西學的兩大要項科學與民主法治就是針對人性的初級需求而設的」
「中華文化的發展卻非循這自然進程以行,而是在絕大多數人民尚困於衣食之時,少數
文化菁英便已直看到人性的終極需求,並以此來教化百姓」可知,中西文化的差異,在
於西方文化先著重人性的初級需求,中華文化則先著重人性的終極需求。
109 指考 國文考科 4
14. 「特殊的中華文化形態」指「在絕大多數人民尚困於衣食之時,少數文化菁英便已直看
到人性的終極需求並以此來教化百姓」意即重視「價值實現需求」更甚於「生存需求」
(A)出自《管子‧牧民》,語譯為「當衣食富,人們才會重視榮譽和恥辱。」說明滿足
生存需求後,才有可能去重視價值實現需求不符合題幹所述;(B)出自《論語顏淵》
語譯為「糧充足食軍備充足,才能使人民信任政府。」說明為政之道是滿足人民的生
存及安全(生存需求)不符合題幹所述(C)出自《論語衛靈公》語譯為「君子擔憂
道是否能夠施行,不擔憂自己是否生活貧困。」說明君子比起生存需求,更重視價值需
求的實現,符合題幹所述(D)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語譯為「不用細密的網子在水
池裡捕魚,魚鼈就吃不完了。」說明依照時令取用自然資源,人民便可衣食無虞,與題
幹所述無關。
◎第 15 題翻譯:
子路擔任蒲的地方行政長官時候,為了預防水災,和當地百姓一起修築溝渠。因為百姓
勞動十分辛苦,所子路發給每人一小簍飯、一小壺米汁。孔子聽說此事之後馬上派子貢
去制止子路子路非常生氣前去見孔子說「我因為暴雨即將來臨怕有水災所以和大家
一起修築溝渠作準備。而許多百姓是餓著肚皮前來的,所以才給每人發一點食物和米汁。老
師您卻派子貢阻止我,老師這是在阻止我施行仁愛呀。老師用仁愛的思想教化別人,卻禁止
別人施行仁愛我不能接受孔子說:「你知道百姓挨餓,何不直接報告君王讓他派發倉
庫裡的糧食供百姓食用?反而私自用自己的糧食贈送百姓,你這樣做是彰顯君王沒有恩
並且凸顯了你個人的仁德趕快停止還來得及否則一定會被加以問罪的。《孔子家語
致思》
15. (D)「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可知,子路認為孔子宣揚仁愛卻制止自己
施行仁愛,言行之間有所矛盾。
16. (D)「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可知孔子認為子路私自贈
送糧食給百姓,看似是仁愛之舉,實則凸顯君王未賑濟百姓的失德之舉。
17. (A)因為/用;(B)用來/用來;(C)用/無義;(D)認為/無義。
18. (A)唐武宗廢佛時將照護機構改由各州錄事地方耆壽管理非全由僧尼操辦(B)孤獨
殘疾者需經過知州、通判縣令、縣丞等地方官審核資格才由國家養護(D)歷代並未
明定政府需擔負養護之責,到了明太祖才將照護機構載入律法之中。
19. 照護機構曾經由寺廟操辦,明、清以後,民間照護機構逐漸變多,作法近似甲。明、清
以後,朝廷開放民間設立照護機構,藉此分擔財務壓力,作法近似丙。南宋以後,收容
貧病者的居養院與救療貧病的安濟坊合併,作法近似戊,故答案選(B)
20. 由第二段黛玉往見賈赦,由「出了西角門,往東過榮府正門,便入一黑油大門中,至儀
門前方下來」可知最東邊的丙為賈赦的宅院。第三段見賈政黛玉從賈赦宅院的儀門離
109 指考 國文考科 5
開後往東轉,再由「一條大甬路,直接出大門的」可知賈政宅院直通正門,因此乙為賈
政宅院。扣除乙、丙,則剩下的甲則為賈母宅院,故答案選(A)
21. 由第一段「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轎。林黛
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可知垂花門內為女眷的活動區域,藉由「垂花門」告知
男性不得入內,故答案選(A)
22. 「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一條大甬路
直接出大門的」可以得知,故答案選(D)
23. (C)從文中可知垂花門後為女眷主要活動區域因此賈母居住於垂花門內的宅院,和隱
退與否無關。
◎第 2425 題翻譯: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立身而治理天下,必須根據他能力適宜、形勢安穩來差遣,所以人
都能發揮他的才能,而愉快地出任。現在我的才能不足以承擔重任,而且又多疾病,不敢有
所隱瞞,多次上報給大人。然而閣下一定要命令這樣的人擔任此官職,並處理刑獄之事,這
並不是適才適所的做法啊。我的母親老了,有咳嗽氣喘的疾病很長時間了,近幾年還增加了
眩暈症狀,我勢必不可以離開她身邊。您一定要命令人跋涉忙碌,無法經常在父母身邊,這
並不是順應形勢求安穩啊。希望閣下從君子之道來治理天下,因此我才陳述自己的想法。有
人認為事君之道就是讓他往左就往左讓他往右就往右即使有危害致死的可能都不敢逃避
有勞苦致病的都不敢推辭,認為這是身為人臣的大義,但我認為並不是這樣。在上位者差遣
人們,已經依據了他能力的合宜、形勢的習慣,讓他往左就往左,讓他往右就往右,這樣是
可以的。在上位者差遣人們,沒有依據他能力所適宜、形勢安穩,那麼對上將無法報答君
王,對下將無法安撫我的親人,哪裡僅只是向左或右地被驅使,是不知義也不知命,而只是
姑且取悅您而已。(王安石〈上曾參政書〉
24. 由「閣下必欲使之察一道之吏,而寄之以刑獄之事,非所謂因其材力之所宜也」可知,
曾參政原本要讓王安石任官,但王安石認為這個職位並不適合自己的才能,因此以「某
材不足以任劇,而又多病」「某親老矣,有上氣之疾日久,比年加之風眩,勢不可以去
左右」為由,婉拒長官的任命,故答案選(C)
25. 由「古之君子立而相天下,必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而役使之,故人得盡其材,
而樂出乎其時」可知,王安石認為在上位者應該依照每個人不同的才能與當時的現況,
經過權衡思量後,妥善任用人才,這樣被任用的人才能發揮才能。再由「上之使人也,
既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則使之左而左,使之右而右,可也」可知,如果在上
位者有妥善任用人才,那麼被任用者自然會依照命令聽候差遣,故答案選(D)
109 指考 國文考科 6
◎第 2630 題翻譯:
齊王聽信了秦國和楚國毀謗言論的挑撥,認為孟嘗君的名聲比高於自己,而且又獨攬齊
國的大權於是就罷免了孟嘗君的職務孟嘗君門下的食客看到孟嘗君被廢紛紛離他而去
馮驩對孟嘗君說「您給我一輛車子讓我到秦國去一定能讓您重新受到齊國的重視並且
還能增加封地您看好不好?」孟嘗君一聽立即準備好車子讓他帶上了禮物送他出發
馮驩到了西方的秦國對秦王說「天下遊說之士凡是駕車奔走趕到秦國來的沒有一個不
是想叫秦國強大而使齊國勢力削弱;駕車奔走跑到齊國去的,沒有一個不是想讓齊國強大而
使秦國勢力削弱。秦國和齊國是兩個難分雌雄、不能並立的國家,誰要是稱雄,誰就可以擁
有天下秦王一聽立即跪坐起來問道「您有什麼辦法能夠使秦國成為雄國而不成為雌國
呢?」馮驩說:大王聽說齊國罷免孟嘗君的事了嗎?」秦王說:「已經聽說了。」馮驩說:
「能使齊國受到各國尊重的,就只有孟嘗君。可是現在齊王聽信挑撥,把孟嘗君罷黜了,孟
嘗君心裡不高興,一定想離開齊國;如果他能離開齊國秦國來,那麼齊國的國家形勢、軍
民的真實情況,也就跟著一齊帶到秦國來了,到那時連齊國的土地都可以奪過來,哪裡只是
稱雄而已呢?您應該趕快派人帶著聘禮去悄悄地迎接孟嘗君,不要錯過這個大好時機。否則
齊王一覺悟,恢復孟嘗君的原職,那麼今後誰雌誰雄就還是未知數了。」秦王聽了很高興,
立刻派出了十輛車子帶著黃金百鎰去迎接孟嘗君。
馮驩告別秦王先行趕回到了齊國,對 齊王說「天下遊說之士凡是駕車奔走趕到齊國來的
沒有一個不是想叫齊國強大而使秦國勢力削弱;駕車奔走跑秦國去的,沒有一個不是想叫
秦國強大而使齊國勢力削弱。秦國和齊國是兩個難分雌雄的國家,如果秦國一強大,那齊國
就肯定要衰弱,不可能並立稱雄的。現在我聽說秦國已經派了十輛車子載著黃金百鎰來迎接
孟嘗君了。孟嘗君不去秦國就算了,一旦他去了秦國,肯定會當秦國的宰相,天下各國也就
會都去歸附秦國,到那時,秦國稱雄,而我們變成軟弱的雌國,那臨淄即墨就危險了。您
為什麼不趁著秦國的使者還未到趕緊把孟嘗君官復原職增加他的封地向他表示歉意呢?
您如果這麼做孟嘗君肯定會高興地接受秦國即使強大難道還能把人家的宰相請了去嗎?
只有這樣才能挫敗秦國的陰謀打掉它稱霸天下的計畫齊王說:「好。於是就派人到
境上去探聽是不是真有秦國的使者到來,正好碰上秦國的使者剛剛入境,齊國使者趕緊跑回
臨淄向齊王報告,齊王趕緊召回孟嘗君,恢復宰相的職務,除了還給他舊有的封地以外,又
多增加了一千戶。秦國的使者聽說孟嘗君又官復原職,只好掉轉車頭回去了。史記‧孟嘗
君列傳》
26. 「跽」為跪姿,由前文馮驩提到秦、齊的形勢後,秦王改用跪姿,表示想要更靠近詢問
稱雄之道,可知其態度應為敬慎關切,故答案選(B)
27. (A)創立、建造,為一般動詞;(B)「使……活」,使動用法;(C)以……為異」,意動用
法;(D)「以……為小」,意動用法。
28. 馮驩之意,指齊國有孟嘗君這樣傑出的人才卻不任用,反而任由他去秦國任官,將反過
來壯大秦國而削弱齊國等於做了有利於敵人的事情(A)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指借助別人的力量,卻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的行為和題目要求不相符;(B)出自李
〈諫逐客書〉,指把兵器獻給匪徒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幫助了敵人而損害自己,和
109 指考 國文考科 7
題目文意相近(C)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指狡猾的兔子有三個巢穴才能免於
死亡,強調凡事要預先做準備,和題目要求不相符;(D)出自《孟子‧萬章》說明有
賢才的人臣,能夠輔佐君王,使君王的威名遠播,和題目要求不相符,故答案選(B)
29. (A)孟嘗君是因為齊王聽信讒言認為他過於位高權重會影響王位而被廢除(B)孟嘗君
被廢後門下食客紛紛離開馮驩卻留下自請前往說秦(D)馮驩以利說秦以害說齊處
之,向秦國分析任用孟嘗君帶來的好處,向齊國說明不任用孟嘗君,任由他前往秦國
對齊帶來的危害,使秦、齊爭相邀請。
30. 孟嘗君才能出眾、門客眾多,卻因齊王讒言而被廢。馮驩掌握各國國君想要國家富強的
心理,強調孟嘗君的才能足以使國家富強,選擇與齊國勢均力敵的秦國為遊說目標,更
能凸顯延攬孟嘗君的重要性,故答案選(A)
31. (A)文中僅提及兩人肯定走路有助於活化思考並未提出身體坐於書桌前思考的成果沒有
價值(B)由「 笛卡兒主張心智和身體是兩種不同的實體」可知敘述錯誤(C)肢體語言證
明感覺與情緒可以透過身體表達與心能否控制情緒並無關係;(D)由梅洛龐蒂說憤怒和
身體「緊密相繫」尼采所言:「身體即是全部的我,此外無他」可知,兩人皆主張心智
是透過身體運作,敘述正確,故答案選(D)
32. (A)出自丘遲〈與陳伯之書〉,語譯為「使心懷疑慮的眾人安心」「安心」意指「使心情
平靜安定」屬於身體的感覺符合題幹所述(B)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語譯為
「用兩手撥開雜草。僅為單純的身體動作,不符合題幹所述(C)出自歐陽脩〈醉翁亭
記〉,語譯為:前面的人高聲乎叫、後面的人大聲回應。」僅為單純的身體動作,不符
合題幹所述;(D)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語譯為「登上高山,進入林中。
為單純的身體動作,不符合題幹所述,故答案選(A)
◎第 3334 題翻譯:
黃州東南方三十里是沙湖,又叫作螺師店,我在那裡買了田地。因為前往看田地而染上
疾病聽說麻橋人龐安常醫術高明卻耳聾我就去找他看病龐安常雖然耳聾但聰明過人
我在紙上寫字,字還沒有寫完他就深知別人的意思我開玩笑地說「我用手當口您用眼
當耳,我們都是與眾不同的人啊!」疾病痊癒後,我邀約他同遊清泉寺。寺廟在蘄水城門外
二里多的地方。那裡有王羲之的洗筆泉,泉水非常甘甜,泉水下面靠近蘭溪,溪水竟是向西
流動我寫了一首詞「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蘭草嫩芽浸在溪水裡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
得一塵不染,在黃昏瀟瀟的雨聲中傳來杜鵑的啼叫聲。誰說人生不能再年輕?您看蘭溪的流
水還能向西行流動,不要因為年老就唱起悲觀的調子,像催曉的黃雞一樣。」這一天,兩人
痛飲盡興而歸。(蘇軾〈遊沙湖〉
33. (A)「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可知,作者是前往沙湖看
田而得疾,認識龐安常並結交為好友,才會有同遊沙湖的行程;(B)由「疾癒與之(龐
安常)同遊清泉寺」可知二人同遊清泉寺是在蘇軾病好之後(D)「君看流水尚能西
109 指考 國文考科 8
休將白髮唱黃雞」可知,蘇軾對人生抱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認為不必因為日月變
遷、人生衰老而嘆息。
34. (A)「蘭芽短」「子規(杜鵑)啼」可知應為春季(B)詞作在抒發「奮厲有當世志」
懷抱,與白居易感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情懷不同;(D)興發「逝者已矣來者可
追」的激情。
二、多選題:
35. (A)格局/格局;(B)此,指示代名詞/此,指示代名詞;(C)關入、進入/不如、低於;
(D)計謀/馬鞭;(E)旁邊/依序。
36. (A)吉光為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吉光片羽」本 指神獸的一小塊皮毛後用來比喻殘餘的
珍貴文物,可用於形容古代文明;(B)「壓卷之作」指詩文優秀,凌駕於眾人作品之上,
可用於表示文學獎中最優秀的作品;(C)「韋編三絕」比喻讀書勤奮,刻苦治學並非用
來形容電影熱賣的情況;(D)「開門揖盜」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並非用來表示警民
通力合作的情況(E)使人信服。「 不孚眾望表示沒有使眾人信可用來表示不被
上司、下屬信任的情況,故答案選(A)(B)(E)
◎第 37 題翻譯:
民間流傳,疾病會互相傳染,得病的人,鄰居皆和他斷絕往來,不聯絡慰問,甚至親屬
家人,也會捨棄離去,傷天害理之事,沒什麼能超過它。有人討厭這種情況,於是寫作告訴
大家,說疾病其實不會傳染,不用害怕迴避病人,出發點雖然是善良,但其實不是這樣,所
以聽聞的人並不相信。我認為欺騙民眾不會傳染而不用避開,不如告訴他們雖然疾病會傳染
但不應該避開。沒有感染而不需避開,是從利害角度出發;疾病會傳染但不應避開,是由恩
義角度出發。告訴他利弊,就不避開病人的人,只是相信自己不會被傳染而已,不知道恩義
之重,萬一遭到感染,那樣的說法就不被相信,眾人將避之唯恐不及。告訴他恩義,不避開
的人,是因為知道恩義之重所以不忍避開。知道恩義的重要而不忍避,雖然有感染者,也知
道我的話並沒有欺騙大家,而相信這個道理不可違背。感染與否,似乎與人心的正邪、精氣
體力的虛實有關係,不可以用相同標準看待。( 朱熹〈偶讀謾記〉
37. (A)文中並未提及關於隔離所以及對病人照顧的部分(C)作者認為從利害角度出發民眾
不明白恩義之重會因為害怕被傳染而避開病人;(D)作者反對使用利害方式宣導認為
利害方式有違恩義,並且有欺騙的嫌疑。
38. (A)作者因眼前遺跡憶起歷史人物事蹟,並非想起自身經驗(B)單純描寫景色(C)描寫
建築物的模樣與歷史(D)因月光而想起幼年讀過的詩句符合題目要求(E)因眼前景色
回憶起過去的旅程,符合題目要求,故答案選(D)(E)
39. (D)《水滸傳》屬於「因文生事」,可以「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因此其並非在
以文運事的基礎上加入虛構成分,而是全由作者自己安排,富有戲劇性的特性;(E)《水
109 指考 國文考科 9
滸傳》著重人物的刻劃和市民生活的描寫,並無詭譎幻怪的鋪敘,體裁上屬於白話章回
小說,並非傳奇。
40. (A)出自《詩經‧小雅‧蓼莪》,語譯為「沒有了父親我要依賴誰?失去了母親我要倚靠
誰?」「何怙」即「怙何」之意、「何恃」即「恃何」之意,為疑問句賓語前置用法:(B)
出自《論語‧陽貨》,語譯為「光陰流逝,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我與」即「與我
意,指等待我,為賓語前置的用法(C)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語譯為「君王不要怪
罪於荒年那麼天下的人民就都會來歸附了。」為一般敘事句(D)出自《莊子養生主》
語譯為「連枝脈經絡骨頭上的肉和筋肉盤結的地方都不曾觸碰到何況大骨頭呢
「技經肯綮之未嘗」即「未嘗(觸碰到)技經肯綮」之意,為賓語前置的用法;(E)出自
朱熹〈觀書有感〉,語譯為:「若要問池塘的水為何會這樣清澈呢?那是因爲源頭有源源
不絕的活水注入。」為作者自問自答,使用了提問修辭,故答案選(A)(B)(D)
41. (A)「一個重視企業倫理議題的經理人,當然應該盡最大力量尋求『兩全其美』的解決
方法,但是不管如何解決,總是或多或少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可知,在企業決策中
經常是難以兼顧利潤與道德兩者(B)「重視企業倫理並不能為經理人鋪陳出合理的
解決方案,一個不將企業倫理議題納入決策考量的經理人,要解決這些問題反而簡單多
了」可知,重視企業倫理的人,考慮時需要思考的面向較多,因此在決策時會變得更
加複雜;(C)由「企業倫理的基本理念,是企圖將道德準則納入企業決策的考量因素中,
使經理人的決策除了重視利潤,也關心並維持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可知敘述正確
(D)『道德素養』並不是經理人必要的訓練因為在企業營運的範疇中只要遵從市場
上既定的『遊戲規則』則經理人的作為基本上就盡到了對相關利害關係人負責的要求」
可知,企業營運的首要考量為是否能在市場獲利,敘述有誤;(E)「重視企業倫理的經
理人,不會因為法律規章的存在而故步自封,相反地,他們會以更高的標準、更合乎人
性的需求、更健康的競爭心態,來處理日常的管理決策工作」可知敘述正確,故答案選
(A)(B)(C)(E)
42. 根據引文,重視「企業倫理」的經理人在追求自身利潤的同時,也會維持其他利害關係
人的利益。(A)出自劉向《說苑‧談叢》,語譯為「君子如果不貪求利益與爵祿,就不會
危害到自己說明不貪求利益就不會受到傷害和題意觀點不相符(B)出自朱熹《孟
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語譯為:「君子並非完全否定對利益的追求,但假如把心思都
集中在利益上這就是有害的。」說明對利益的追求應有所權衡評估與題幹觀點相近
(C)出自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語譯為:「上天的法則,是利於萬物而不造成妨害。
聖人的法則,是有所作為而不與人爭。」以天道喻人道,點出老子無為的思想,和題意
觀點無關;(D)出自劉向《說苑‧貴德》,語譯為「君子羞於談論名利,談論名利尚且感
到羞恥,更何況存心謀利呢。」說明貪求名利會敗壞人的美德,和題意觀點不相符;(E)
出自《荀子‧不苟,語譯為「見到自己認為有利的地方,一定要前後思考到它有害的
地方,兼顧全盤進行衡量。」指出面對利益時,應該多方衡量和謀慮,與題幹闡所述的
觀點相近,故答案選(B)(E)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