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Ⅰ、Ⅱ教學綱要

pdf
639.92 KB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Ⅰ
Ⅰ、
、Ⅱ
Ⅱ教學綱要
教學綱要教學綱要
教學綱要
一、科目名稱:國中歷史Ⅰ、Ⅱ教學綱要
二、科目屬性:一般科目(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三選一)
群共同修習科目 技能領域修習科目
三、學分數:2/2
四、建議開課學期:第一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五、先修科目:無
六、教學目標:
1.認識中國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其
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2.認識世界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3.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4.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與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1
5.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6.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七、教學大綱:
單元主題 內容項目 分配節數
備註
() 史前文化與
原住民族
1
.史前時代的定義及史前時代分期
的依據
2.史前文化的命名方式
3.進入舊石器時代的時間與人類
生活情景
4.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時間與人類
生活情景
5.進入金屬器時代的時間與人類
生活情景
6.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以及族群
分布情形
7.原住民各族群的社會制度
8.環境對於臺灣原住民經濟活動
的影響
9.原住民不同族群的維生方式
10.
仰及文化特色
11.
要意義並能尊重不同族群的社會
文化特色
6
第一學年
第一學期
()國際競逐的
時代
1.
宋朝漢人在澎湖的活動情形
2.明元明時代澎湖和臺灣兩地歷
史地位的不同
3.近代中國與日本在臺澎地區的
6
2
海商活動
4.大航海時代臺灣在西太平洋航
線的重要地理位置
5.基督教與天主教傳入臺灣的歷
6.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分占臺灣南
北兩地的背景
7.荷蘭占領臺灣的過程
8.西班牙人在北臺灣的活動,西班
牙人退出臺灣的原因
9. 西
的遺跡遺址
10.
式及臺灣漢人對荷蘭人不滿的原
11.
人在臺灣的貿易盛況,以及荷蘭人
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
12
化的衝擊
13海上貿易移民墾殖是臺灣漢化的
動力
() 鄭氏時期的
1.
退荷蘭人的經過
2.衰亡的歷程
3.期的政治制度及文教建
與文教發展情形
4.與土地拓
墾的情形
5.鄭氏時期的軍屯墾的主要
6.期的海上貿易活動與
時臺灣對關係
7.貿易的商
內容
8.鄭氏臺灣的歷史意義
6
()領前期的
政經發展 1. 代臺灣宗族組織的變化
2.領前期的社會組織與信仰
3.領前期的商業活動
4.領前期的臺灣文教事業
5.領前期的臺灣社會
6.領前期治臺的考量
6
() 領前期的 1.代臺灣宗族組織的變化 6
3
社會發展 2.領前期的社會組織與信仰
3.領前期的商業活動
4領前期的臺灣文教事業
5.領前期的臺灣社會
6.領前期治臺的考量
() 期的
與變 1.的經濟貿易發
展情形
2.商對臺灣社會文化的影
3.開港通西方宗教文化在臺
灣的傳情形
4.臺灣開港通國領事、
行設置的情形、能與意義
5.朝在十九治臺政
與影響
6.對臺灣歷史發展的
影響
7.力入臺灣的情況
8.沈葆楨劉銘傳在臺灣
的建貢獻
9.臺灣代化的經過與內容
6
() 日治時期的
政治發展 1. .臺灣民主國的成立背景及其經
2.
過程
3.社事發生的背景經過與影
4.日治時期的專制
5.
6.制方式及其
組織
7.日治時期無方主義內地延長
主義、民化動三時期的不同
8.臺人成立臺灣民主國的
9.臺灣武裝抗動的情形
10.制對臺灣人民的
影響
11.
制下的恐懼心
12.
壓迫
6
第一學年
第二學期
() 日治時期的 1. 日本建臺灣的背景因 6
4
經濟發展 2.期在臺灣進調查工
內容
3.日治時期的金融整頓措施
4.
內容
5.於臺灣的經
濟統治政
6.
的原因
7.程的原因
及其影響
8.業的歷程
與影響
9.日治時期的業發展歷程
10.日本在臺積極發展業的原因
11.
影響
12.
史意義
13.
14.
受剝削的不滿
15.日治時期在臺事的基
() 日治時期的
社會與文化 1.
與特色
2.日治時期社會不平等的情況
3.日治時期對臺灣社會文化
的影響
4.臺灣人民社會生
活與風俗差異
5.動展開的
背景
6.動與臺灣
文化會形的背景過程及其影
7.時的政治活動
中所演的角色
8.
的情形及其意義
9.發展對臺灣社會文化的影
6
5
10.
對於代生活的重要性
11
化發展的精神
12 放足斷髮運以及標時間
制對臺灣社會與文化的重要性
13 了解重視衛時與守法的重
要性
14
化的力與勇氣
15 在殖民統治下的情與無
珍惜自由民主的代社會生
()戰後台灣的
政治變 1. 國民政在臺灣光復後接收
情形與治臺措施
2.二二發生的背景、過程、
影響與政善後措施
3.政府遷政治局勢的演變
4.制定動員戡亂時期條款
戒嚴令的背景、內容及影響
5.戰後臺灣實地方治的過程
6.臺灣政治民主化的過程與民主
政治各項改革
7.二二的歷史傷口
8.族群衝融合利弊得失
9.臺灣政治民主化的成就願承
啟後予以發揚光
10.今臺灣社會的族群關係與政
政治的發展
6
() 戰後台
外交與兩
關係
1.韓戰的背景及其對臺灣的影響
2.外交挫敗對臺灣的影響
3.臺灣在國際間的處境與政
外交上的
4.兩關係從軍事對抗到和平對
的演變
5.兩岸立場差異流的情況
6.臺灣在國際間的艱困處境
竭盡國民義以開
7.前兩岸存在的特關係
6
() 戰後台
的經濟與社
會發展
1.光復初期經濟蕭條困苦
2.對臺灣社會經濟重
的影響
3.臺灣經濟轉型的發展過程
4.的內容及
6
6
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5.的因果關
6.傳統業面危機
7.貿化與國際化的發
8.兩經濟貿易關係依
9.的文化特色及其時
代背景
10.
與影響
11.臺灣教的演變
12.光復初期的困苦生活
13.
資源
14.臺灣經濟由貧窮到富裕
15.對社會生活的衝擊與
影響
16.下臺灣社會與文化的
發展
17.
內容與意義
、實
()材編
1.育部審合格之教科
()教學方
1.以課堂講授為課教師除講課程內容補充相
識,以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內容。
2.以生活學習經結合實際應用發學生學習動
3.內容及運用各項教學媒體務必求學活吸引學生
力,教學果。
()教學
1.總結並重期中
隨堂、習題及業。
2.掌握學生學習作為教學
()教學資源
1.運用各項教學備如網路材資源
教學。
2.可採取協同教學方式,間互支援
()關配事項
1.本課程補充各項幫助熟悉課程學習
提昇教學果。
2.可辦關教學觀活動,展學生
7
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Ⅲ
Ⅲ、
、Ⅳ
Ⅳ教學綱要
教學綱要教學綱要
教學綱要
一、科目名稱:國中歷史教學綱要
二、科目屬性:一般科目(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三選一)
群共同修習科目 技能領域修習科目
三、學分數:4/4
四、建議開課學期:第二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五、先修科目:第一學年歷史課程
六、教學目標:
1.認識中國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其
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2.認識世界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3.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4.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與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2
5.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七、教學大綱:
單元主題 內容項目 分配節數
備註
() 遠古三代
1.中國代文明的多元發展
2.朝的建及其歷史意義
3.重要意
4.商朝衰亡的歷程
5.商文化的發展成就
6.中國歷史的
7.是先民
不同環境的生活
8.中國先民建國家的艱苦堅持
繼往使
9.商時代各種青銅
10.族的商的過程
11.代的建社會與宗制度
12 春秋霸的歷史背景
13.建社會解的歷史
14.
15.
16.
與平等風氣
17.諸子的主
6
第二學年
第一學期
() 國的
1.漢國的衰亡原因
2.秦始與漢的建興革
6
8
3.漢時期的對關係
4.王莽制的背景與失敗的原因
5.
6.西
重要性
7.上的大一統
8.
主流地位的關係
9.漢時期的科學技等方
面的發展
10.
二世亡之
11.
間的
12.西
13.漢時期的開拓土對中國
的影響
() 魏晉南北朝
的分 1. 三國立局面的形
2.西晉短暫統一的
3.族與漢族的衝
4.北魏孝改革內容
5.魏晉南北朝九品官的影
6.南朝北朝的演變過程
7.東晉南朝世族政治形的原因
8.清談之風的原因及其影響
9.北朝時期南方地域的開
發以及影響
10.教在南北朝的發展情
6
()隋唐五代的
1.隋末耗損民力,導致帝衰亡
2.開對南北交通的重要性
3.安城計規畫
4.天可汗的意義
5.的盛世
6.唐帝國的亡之
7.
8.絲路的大致路
9.西的重要
6
9
10.隋唐時期中西文化流的內容
11.隋唐社會文化的蓬勃發展
12.教信仰在隋唐時期的變化
13.隋唐文化對亞文化的影響
14.隋末耗損民力人民的
15.
16.安城井然規畫
17.盛世的繁榮
18.思想在中國的重要性
() 金元的
融合 1. .宋代開國採集、重文
的背景與影響
2.宋朝與西間的和平
3.王安石變的背景與
4.北宋與南宋偏安的經過
5.元國的
6.宋元時期商發展經濟繁榮
盛況
7.宋元時期社會層的變化
8.宋元時期理學、史學、
成就
9.
10.
11.宋元時代的經濟成就
12.並岳飛忠報國的精神
13.
精神
14.宋元時期的文學與藝術
15.
文化的影響
16.宋代明上河圖》
民社會與城市生活
6
()明代與盛
的發展 1. 明代獨裁專制政的形背景
2.和下西洋的時代意義
3.明權交的原因及其經過
4.發展的影
5.康雍乾盛世的形背景
6
第二學年
第二學期
10
6.主專制對中國歷史
的影響
7.歷代變法革新不能成功的原因
8.明時代對關係
9.明中西文化流的
10.西
11.明科技發展的
12.明關係的特及影響
13.
14.明民文化方面的成就
() 的變
1. 代中期所面威脅
以及朝的因
2.鴉片的原因、果與影響
3.軍產生的背景及其造成
的衝擊
4.鴉片朝政所面
外交困以及列強對中國力的
5.太平天國發生的背景與條件
6.太平天國的制度與特
7.太平天國所造成的影響及中國
局勢
8.鴉片中國不平等
9.末東西文化的差異
生的
10.內政外交所面考驗
的處事優劣
11.太平天國
的主
6
()改革運動的
展開 1.
2.與重要制
度,及其影響
3.
的因果關係
4.日本明治維新的始末及日本與
中國變圖強
5.的重要性與續效
6. 列強瓜
因,以及門戶
6
11
背景和目的
7.戊戌法產生的背景
8.戊戌法失敗的原因及其意義
9.
10.
的對外侵要性。
11.情境下對於
國的渴望定不同挽救危亡
12.與西方
來策方面的
()從改革到革
1.
與影響
2.
的內容
3.動的背景與重要
內容
4.的背景與
5.的背景與過程
6.
中會與同
7.武昌義的過程與重要意義
8.中國人「仇思想
與情
9.動的價值與意義
10.士為犧牲的情
11.
同理識分的處境與遭遇
6
()的政治
與文化 1. 民政治局勢的變化與發展
2.演的政治角色
洪憲帝
3.民場反政治活動
4.的背景
與過程
5.民社會的重要變
6.
7.民的新文化發展情形
8.白話動的提倡與其影響
6
12
9.
與舊思想
10.
影響
11.民主政治發展的境與
12.中國傳統發展的
13.
權運動進展的過程
14.新文化動所帶來思想衝擊
15.西
影響
16.層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17.五四動中學生的精神
()
抗戰 1.
2.國民政的過程力與
3.政時期的由來府體架構
4.
貢獻
5.的影響
下發生的西事變
6.中日發、經過與
7.第二世界大期間中國國際
地位的原因與
8.
9.
的情
10.西
中共等立場的不同
6
()人民
共和國的建
1.
漸高漲的原因
2.國共內國共情的原因
3.中共建國期的統治情形
4.
5.及其發展
過程
6.
6
13
7.中國人民進民主動的始末
8.
9.動和六四天
10.
的歷史背景
11.
以能中共的政治
、實
()材編
1.育部審合格之教科
()教學方
1.以課堂講授為課教師除講課程內容應隨補充
識,以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內容。
2.以生活學習經結合實際應用發學生學習動
3.內容及運用各項教學媒體務必求學活吸引學生
力,教學果。
()教學
1.總結並重期中
隨堂、習題及業。
2.掌握學生學習作為教學
()教學資源
1.運用各項教學備如網路材資源
教學。
2.可採取協同教學方式,間互支援
()關配事項
1.本課程補充各項幫助熟悉課程學習
提昇教學果。
2.可辦關教學觀活動,展學生
14
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Ⅴ
Ⅴ、
、Ⅵ
Ⅵ教學綱要
教學綱要教學綱要
教學綱要
一、科目名稱:國中歷史教學綱要
二、科目屬性:一般科目(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三選一)
群共同修習科目 技能領域修習科目
三、學分數:4/4
四、建議開課學期:第三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五、先修科目:灣史 中國史
六、教學目標:
1.認識中國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其
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2.認識世界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3.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4.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與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3
七、教學大綱:
單元主題 內容項目 分配節數
備註
() 文明的發
1. 西區的理環
2.西主要化與
3.文化
4.的政演變
5.化的色與
6.人統
7.文化
8.教與教在的發
9.文明豐富的文化遺及其對
10.的影
6
第三學年
第一學期
()洲的
文明 1. 明的
2.色與
3.
4.的文
5.的形
6.的意
7.歷史
8.
9.化的
10 , 的經
11.
12.化文化的內
13.亞精神
14.精神
6
15
15.社會風氣
()中世
伊斯蘭世界 1. 民族情形及影
2.社會與內
3.濟的因與
4.中世基督教世界形的原因
5.發展
6.的重
7.文化影響
8.伊斯的內
9.阿拉伯國的展與伊斯蘭教
10.
11.
12.
與中轉型的關
13.能特色
14.能
要力
15.中
6
() 近代洲的
1. .興運原因
2.中產階級在近代洲文化的重
3.動的
4.義的容以要性
5.文復興時期重要的文學家與
6.基維的政治理與專制
7.、西等國家的形
8.六世地理大發宗教上與
9.重要
10.世界歷史的
11.時期的文學與
12.
13.信仰本
14.人們的
6
16
的重
15.
16.重要
17.
18.原因
19.新
20.新
21.
22.新教與舊教教義以及
23.宗
()近代洲的
1. 學的
2.新方、新器及研究
的重
3.的背
4.動主
5.命及影響
6.業變
7.的背
8.明專
9.會政的演
10.
11.發生在
12.洲政治及經濟上
13.意義
14.
15.革帶
16.意義
17.專
18.成就
19.的影
20.生活
6
() 近代國家的
1.
2.國的民主制度及其所建
6
17
3.界的與影
4.原因
5.
6.的時獨裁統治
7.失敗原因
8.維也納會議的意義與會
9.國大命過程中
與影
10.命時
11.人
()十九
政治局勢
發展
1. 立運動的背景
2.羅宣言國以及
地區的意義
3.巴爾幹半島地區成為火藥
庫」的原因
4.義大的建國歷程
5.日本明治維新的過程與
6.十九的主要思潮與代
7.立運立自
主的精神
8.洲事
主義風格
9.義大與日耳曼地區建國
國情
10.巴爾幹半島宗教與複雜
的影響
11.列強干預國際事利弊得失
12.能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就
13.主義與實主義的
6
第三學年
第二學期
()國主
第一
世界大
1.新國主義的
2.新國主義在各地的擴張
3.第一世界大的原因、經過、
影響
4.性在近代社會地位的
5.巴黎和會的影響
6.國際聯盟的重要
7.二紀初科學與藝術的發展
6
18
8.各國的民族主義
() 間期與第
世界大
1.朝三一動的背景與
2.度不合作運動的背景與內容
3.土其民族主義的發展
4.戰後國的主義
5.經濟大的背景經過與影響
6.羅斯福新政的內容與影響
7.國共的建與發展
8.與史達林的統治措施
9.戰後洲的經濟危機
10.西權興的背景
11.墨索勒崛的經過
12.第二世界大
13.第二世界大的特
14.第二世界大的經過與影響
15.國的重要
6
() 戰後世界的
演變與
世界文化
1. 的意義
2.各區域的經過
3.戰後阿拉伯地區民族主義的發
4.阿拉伯與以色的背景與
發展
5.第三世界的角色
6.的經過
7.區域性國際組織成立的原因
8.成立的過程及其合作範圍
9.亞洲的區域統合組織
10.科技變對人類生活生的影
11.全球化的意利弊得失
12.全球化社會的形及大文化
的內
13.業文明帶來生活舒適便
14.代科技文明造成多影響
15.世界以組織合作成協商與
流的
6
、實
()材編
1.育部審合格之教科
()教學方
1.以課堂講授為師除講課程內容應隨補充相
19
識,以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內容。
2.以生活學習經結合實際應用發學生學習動
3.內容及運用各項教學媒體務必求學活吸引學生
力,教學果。
()教學
1.總結並重期中
隨堂、習題及業。
2.掌握學生學習作為教學
()教學資源
1.運用各項教學備如網路材資源
教學。
2.可採取協同教學方式,間互支援
()關配事項
1.本課程補充各項幫助熟悉課程學習
提昇教學果。
2.可辦關教學觀活動,展學生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