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Ⅰ
ⅠⅠ
Ⅰ、
、、
、Ⅱ
ⅡⅡ
Ⅱ教學綱要
教學綱要教學綱要
教學綱要
一、科目名稱:國中歷史Ⅰ、Ⅱ教學綱要
二、科目屬性:一般科目(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三選一)
群共同修習科目 技能領域修習科目
三、學分數:2/2
四、建議開課學期:第一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五、先修科目:無
六、教學目標:
1.認識中國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其
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2.認識世界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3.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4.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與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1
5.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6.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七、教學大綱:
單元主題 內容項目 分配節數
備註
(一) 史前文化與
原住民族
1
.史前時代的定義及史前時代分期
的依據
2.史前文化的命名方式
3.進入舊石器時代的時間與人類
生活情景
4.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時間與人類
生活情景
5.進入金屬器時代的時間與人類
生活情景
6.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以及族群
分布情形
7.原住民各族群的社會制度
8.環境對於臺灣原住民經濟活動
的影響
9.原住民不同族群的維生方式
10.臺灣原住民不同族群的宗教信
仰及文化特色
11.宗教與文化對臺灣原住民的重
要意義並能尊重不同族群的社會
文化特色
6
第一學年
第一學期
(二)國際競逐的
時代
1.
宋朝漢人在澎湖的活動情形
2.明元明時代澎湖和臺灣兩地歷
史地位的不同
3.近代中國與日本在臺澎地區的
6

2
海商活動
4.大航海時代臺灣在西太平洋航
線的重要地理位置
5.基督教與天主教傳入臺灣的歷
史
6.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分占臺灣南
北兩地的背景
7.荷蘭占領臺灣的過程
8.西班牙人在北臺灣的活動,西班
牙人退出臺灣的原因
9.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臺灣留下
的遺跡遺址
10.荷蘭人對臺灣原住民的統治方
式及臺灣漢人對荷蘭人不滿的原
因
11.蘭人在臺灣拓墾的事業與荷蘭
人在臺灣的貿易盛況,以及荷蘭人
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
12 殖民統治對臺灣原住民社會文
化的衝擊
13海上貿易移民墾殖是臺灣漢化的
動力
(三) 鄭氏時期的
經營 1. 鄭成功攻取臺灣的原因以及攻
退荷蘭人的經過
2.衰亡的歷程
3.鄭氏時期的政治制度及文教建
設與文教發展情形
4.鄭氏時期的行政區劃與土地拓
墾的情形
5.鄭氏時期的軍屯、官墾的主要範
圍
6.鄭氏時期的海上貿易活動與當
時臺灣對外關係
7.鄭氏時期臺灣對外貿易的商品
內容
8.鄭氏政權經營臺灣的歷史意義
6
(四)清領前期的
政經發展 1. 清代臺灣宗族組織的變化
2.清領前期的社會組織與信仰
3.清領前期的商業活動
4.清領前期的臺灣文教事業
5.清領前期的臺灣社會概況
6.清領前期治臺的考量
6
(五) 清領前期的 1.清代臺灣宗族組織的變化 6

3
社會發展 2.清領前期的社會組織與信仰
3.清領前期的商業活動
4清領前期的臺灣文教事業
5.清領前期的臺灣社會概況
6.清領前期治臺的考量
(六) 清領後期的
建設與變遷 1.臺灣開港通商後的經濟貿易發
展情形
2.開港通商對臺灣社會文化的影
響
3.開港通商後,西方宗教文化在臺
灣的傳播情形
4.臺灣開港通商後,外國領事、洋
行設置的情形、功能與意義
5.清朝在十九世紀時,治臺政策的
變革與影響
6.牡丹社事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
影響
7.清領後期外力入侵臺灣的情況
8.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在臺灣
的建設與貢獻
9.臺灣現代化的經過與內容
6
(七) 日治時期的
政治發展 1. .臺灣民主國的成立背景及其經
過
2.日治時期的漢人武裝抗日行動
之過程
3.霧社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與影
響
4.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專制體制
5.日治時期的警察制度與保甲制
度
6.日治時期的社會控制方式及其
組織
7.日治時期無方針主義、內地延長
主義、皇民化運動三個時期的不同
8.臺人成立臺灣民主國的心情
9.臺灣武裝抗日運動的情形
10.總督府專制體制對臺灣人民的
影響
11.臺灣人民在警察制度與社會控
制下的恐懼心理
12.日治時期原住民所受到的剝削
與壓迫
6
第一學年
第二學期
(八) 日治時期的 1. 日本建設臺灣的背景因素 6

6
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5.產業升級與經濟成長的因果關
係
6.傳統農業面臨的危機
7.臺灣經貿自由化與國際化的發
展
8.兩岸經濟貿易關係依賴日深
9.臺灣各階段的文化特色及其時
代背景
10.臺灣社會文化多元發展的背景
與影響
11.臺灣教育政策的演變
12.光復初期的困苦生活
13.農業社會價值觀,知道愛惜土
地資源
14.臺灣經濟由貧窮到富裕的努力
15.經濟變遷對社會生活的衝擊與
影響
16.反共國策下臺灣社會與文化的
發展
17.臺灣多元社會與多元文化的豐
富內容與意義
八、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1.選用教育部審定合格之教科書。
(二)教學方法
1.以課堂講授為主,任課教師除講解相關之課程內容外,隨時補充相關
知識,以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內容。
2.以生活學習經驗,結合實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3.視內容及需要運用各項教學媒體,務必求教學活潑化,以吸引學生專
注力,增加教學效果。
(三)教學評量
1.總結性評量、形成性評量並重;配合期中考、期末考實施測驗,搭配
隨堂測驗、習題及作業。
2.掌握學生學習成效,作為教學改進參考。
(四)教學資源
1.充分運用學校各項教學設備如投影機、多媒體、網路教材資源庫以支
援教學。
2.可採取協同教學方式,老師間互相支援觀摩。
(五)相關配合事項
1.本課程可隨時補充各項相關資料,以幫助學生熟悉課程,學習知識及
提昇教學效果。
2.可辦理相關教學參觀活動,擴展學生視野。

7
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國中歷史
國中歷史Ⅲ
ⅢⅢ
Ⅲ、
、、
、Ⅳ
ⅣⅣ
Ⅳ教學綱要
教學綱要教學綱要
教學綱要
一、科目名稱:國中歷史Ⅲ、Ⅳ教學綱要
二、科目屬性:一般科目(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三選一)
群共同修習科目 技能領域修習科目
三、學分數:4/4
四、建議開課學期:第二學年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五、先修科目:第一學年歷史課程
六、教學目標:
1.認識中國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其
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2.認識世界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3.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4.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與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2
5.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七、教學大綱:
單元主題 內容項目 分配節數
備註
(一) 遠古到三代
1.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發展
2.夏朝的建立及其歷史意義
3.二里頭類型文化的考古重要意
義
4.商朝興起與衰亡的歷程
5.殷商文化的發展成就
6.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
7.史前時代各種文化類型是先民
因應不同自然環境的生活成果
8.中國先民建立國家的艱苦、堅持
繼往開來的責任與使命
9.商周時代各種青銅工藝之美
10.周族的興起與滅商的過程
11.周代的封建社會與宗法制度
12 春秋霸主興替的歷史背景
13.封建社會解體的歷史現象
14.封建與宗法制度對穩定社會秩
序發揮的功能
15.東周時期封建解體後的社會亂
象
16.東周時代封建解體後社會的開
放與平等風氣
17.諸子學說的主張
6
第二學年
第一學期
(二) 漢帝國的興
亡 1.漢帝國的衰亡原因
2.秦始皇與漢武帝的建樹及興革
6

13
7.中國人民進行民主運動的始末
8.中共自建黨到建國間的勢力消
長
9.五四運動和六四天安門事件的
異同
10.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不易充分
建立的歷史背景
11.農村在現代中國發展過程中何
以能為中共的革命提供「政治」價
值
八、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1.選用教育部審定合格之教科書。
(二)教學方法
1.以課堂講授為主,任課教師除講解相關之課程內容外,應隨時補充相
關知識,以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內容。
2.以生活學習經驗,結合實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3.視內容及需要運用各項教學媒體,務必求教學活潑化,以吸引學生專
注力,增加教學效果。
(三)教學評量
1.總結性評量、形成性評量並重;配合期中考、期末考實施測驗,搭配
隨堂測驗、習題及作業。
2.掌握學生學習成效,作為教學改進參考。
(四)教學資源
1.充分運用學校各項教學設備如投影機、多媒體、網路教材資源庫以支
援教學。
2.可採取協同教學方式,老師間互相支援觀摩。
(五)相關配合事項
1.本課程可隨時補充各項相關資料,以幫助學生熟悉課程,學習知識及
提昇教學效果。
2.可辦理相關教學參觀活動,擴展學生視野。

18
8.各國的民族主義
(九) 戰間期與第
二次世界大
戰
1.朝鮮三一運動的背景與結果
2.印度不合作運動的背景與內容
3.土耳其民族主義的發展
4.戰後美國的孤立主義
5.經濟大恐慌的背景、經過與影響
6.羅斯福新政的內容與影響
7.俄國共產政權的建立與發展
8.列寧與史達林的統治措施
9.戰後歐洲的經濟危機
10.法西斯政權興起的背景
11.墨索里尼與希特勒崛起的經過
1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13.第二次世界大戰雙方陣營的特
色
14.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與影響
15.聯合國的重要功能
6
(十) 戰後世界的
演變與當代
世界文化
1. 冷戰的意義
2.各個區域戰爭的經過
3.戰後阿拉伯地區民族主義的發
展
4.阿拉伯與以色列衝突的背景與
發展
5.第三世界的角色
6.東歐共產政權解體的經過
7.區域性國際組織成立的原因
8.歐盟成立的過程及其合作範圍
9.亞洲的區域統合組織
10.科技變革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
響
11.全球化的意涵與利弊得失
12.全球化社會的形成及大眾文化
的內涵
13.工業文明帶來生活舒適便利的
成果
14.現代科技文明造成的諸多影響
15.世界以組織合作達成協商與交
流的功能
6
八、實施要點:
(一)教材編選
1.選用教育部審定合格之教科書。
(二)教學方法
1.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師除講解相關之課程內容外,應隨時補充相關知

19
識,以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內容。
2.以生活學習經驗,結合實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3.視內容及需要運用各項教學媒體,務必求教學活潑化,以吸引學生專
注力,增加教學效果。
(三)教學評量
1.總結性評量、形成性評量並重;配合期中考、期末考實施測驗,搭配
隨堂測驗、習題及作業。
2.掌握學生學習成效,作為教學改進參考。
(四)教學資源
1.充分運用學校各項教學設備如投影機、多媒體、網路教材資源庫以支
援教學。
2.可採取協同教學方式,老師間互相支援觀摩。
(五)相關配合事項
1.本課程可隨時補充各項相關資料,以幫助學生熟悉課程,學習知識及
提昇教學效果。
2.可辦理相關教學參觀活動,擴展學生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