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掌握數、量、形的概念與關係。
2. 培養日常所需的數學素養。
3. 發展形成數學問題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 發展以數學作為明確表達、理性溝通工具的能力。
5. 培養數學的批判分析能力。
6. 培養欣賞數學的能力。
五、 教學策略建議:
編輯教材時,適時納入各類評量問題與活動,希望能幫助教師在各種脈絡中適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同時在評量問題中,也適時納入學生與學生間及學生與教師間溝通的機制,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與
人溝通、分析與批判的能力。甚至納入學生與家庭成員共同學習的機制,一方面讓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的
學習狀況,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家長了解數學教育的走向。
六、 參考資料:
1.http://www.Mtedu.tmtc.edu.tw/教材資源/教案設計/解題取向與引導取向.doc
2.http://www.Mtedu.tmtc.edu.tw/reference-subtopic.asp?t=數學教育名詞釋疑&subt=教學
3.Mayer, R.E.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ative approach.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4.林珮如(1992):國小數學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8):國民小學數學科心課程概說(高年級)。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6.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量關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7.陳清義(1996):國小五年級學生因數、倍數問題學習瓶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灣)初等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8.Close, G.S.(1982)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Angles at the Primary/Secondary Transfer Stage. Lond South Bank
Polytechnic。
9.Dickson, L., Brown, M., and Gibson, O. (1984) Children’s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Recent
Research. Lond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0.Shuard, H.(1986) Primary Mathematics Today and Tomorrow. Londow: Longman。
七、 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1.能解決分數除法的應用問題;能解決分數(小數)加減乘除混合的四則問題;能解決分數與小數四則混
合計算的問題。
2.能做時間的分數與小數化聚;能用時間(或距離)的長短,比較物體在固定距離(或時間)內的運動快慢;
認識平均速率的意義及速率的普遍單位(如:公尺/秒、公里/時);能透過化聚作時速、分速或秒速之間
的單位換算及比較;能應用距離、時間和速率三者的關係,解決生活中有關速率的問題。
3.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中面與面的相互關係(垂直和平行)及線與面的垂直關係;能理解簡單直立柱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