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 ) 作者在一家手語餐廳的誕生文中介紹兩間主題餐廳,想要表達的主旨為何?
(A)臺灣也能開設為身障者服務的餐廳 (B)人們能發揮同理心並關懷弱勢族群 (C)能多介紹加拿大
多倫多人
富有愛心 (D)店家能僱用身障人士以增進其福祉。
16. ( )
某日一位盲胞去拜訪了朋友,離別時,因天色已暗,他的朋友就給他一只燈籠,好讓他可以順利回家。盲
者謝絕朋友的好意說道:「我不需要燈籠,無論明暗,對我都一樣。」朋友卻解釋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燈籠
照路,但少了燈籠,別人也許會撞著你,因此你還是帶著吧!」
下列哪一選項最適合形容文中盲者朋友的行為?
(A)胸無城府 (B)深思熟慮 (C)多此一舉 (D)強人所難。
17. ( ) 從一家手語餐廳的誕生文中得知,多倫多手語餐廳開業後,最令老闆感到欣慰的是什麼?
(A)別開風氣,一炮而紅 (B)廣受歡迎,門庭若市 (C)初衷得報,善念得償 (D)聽障者安,視障者喜。
18. ( )
馬克.吐溫應邀到小城演講,在演講之前,他先去理髮。
那位理髮師一面為他理髮,一面說:「您的面孔很陌生,一定是外來的旅客吧?您來得真巧,今晚大文豪
馬克.吐溫要在本鎮演講。」
「那我倒要去聽聽呢!」馬克.吐溫說。
「真遺憾!」理髮師說:「您只能站著聽,那裡不會有任何空位,票早在一星期前就銷售一空了。」
「站著沒關係。反正每次他演講,我總是只能站著。」馬克.吐溫笑著說。
上文中馬克.吐溫說:「站著沒關係。反正每次他演講,我總是只能站著。」由此可看出他的什麼特質?
(A)幽默風趣 (B)裝模作樣 (C)故作瀟灑 (D)禮數周到。
19. (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所要闡明的主旨為何?
(A)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B)逆來順受,隨遇而安 (C)悲天憫人,推行仁政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 ( )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所要表達的道理,與下列何者最相近?
(A)自作孽不可活 (B)業精於勤荒於嬉 (C)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1. ( )
哲學家:一提到「追求卓越」,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它是「想比他人優秀」的欲望,或是為了飛黃騰達而不惜犧
牲別人的行為,會有一種排擠他人、一步步往上爬的印象。其實所謂「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出
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
年輕人:您是說,人生不是競賽嗎?
哲學家:是呀!不和任何人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
年輕人:唉呀!這不可能吧!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去和別人比較,所謂的自卑感不正是這樣才產生的嗎?
哲學家: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因為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節錄自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被討厭的勇氣)
關於上述兩人對話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哲學家認為自卑感是超越他人的動力 (B)哲學家所謂的「追求卓越」是從眾人中脫穎而出 (C)「健全的
自卑感」是因不斷想自我超越而產生的 (D)哲學家認為與人競爭時,受到排擠會產生自卑感。
22. ( ) 蘇東坡突圍文中說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脫胎換骨」指的是什麼?
(A)體魄鍛鍊後,由文弱變強健 (B)已漸漸懂得與小人周旋應對 (C)由鋒芒畢露轉變為沉穩內斂 (D)深切
地悔悟過去的政治立場。
23. ( ) 余秋雨
蘇東坡突圍:「蘇東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地從黃州帶出
去,卻換不回一丁點兒友誼的信息。」此段話透露出何種訊息?
(A)朋友不了解蘇東坡書法的價值 (B)朋友擔心被波及刻意保持距離 (C)黃州太過偏僻,書信難以到達
(D)朋友分散各地,書信聯絡不易。
24. ( ) 余秋雨 蘇東坡突圍:「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
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有關本段文句的旨意,下列何者最貼切?
(A)求人不如求己 (B)出淤泥而不染 (C)孤獨使人絕望 (D)困厄使人成熟。
25. ( ) 「導演摩根想探美國的速食文化,決定自行擔綱主角,拍一部連續三十天三餐只吃麥當勞的低成本紀錄片麥胖報
告。開拍前其健康狀態良好,但三十天後他被診斷有憂鬱症和肝臟衰竭。影片一發行即引發爭議,有人開始檢討
速食對消費者的身心危害,但也有人認為此片僅從個人經驗著手,不但缺少廣泛證據,其焦點也不夠清晰。」關
於本文,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A)麥胖報告是摩根斥資鉅額,自導自演的紀錄片 (B)麥胖報告紀錄片中,摩根僅僅改變了生理狀況 (C)麥
胖報告上映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與肯定 (D)麥胖報告遭人詬病,認為這只是個案而非通例。
26. ( ) 根據我們的饕餮時代一文,作者不斷地吃著爆米花的原因為何?
(A)爆米花太可口,讓她愛不釋手 (B)作者飢腸轆轆,以致狼吞虎嚥 (C)因友人的分享,一時盛情難卻
(D)不由自主的反射動作藉以紓壓。
27. ( ) 蔡珠兒 我們的饕餮時代:「這年頭到底什麼是主食,什麼是零食?小時候媽媽總是說,正餐之前不可以吃零食
,但是這條原本清楚嚴明的分界線,現在逐漸變得漫漶模糊,甚至互相錯位了。」這段話主要想表達什麼?
(A)人們分辨主食、零食的標準,已隨著時代演進而不同 (B)以往母親管教過於嚴格,現今作者已不再遵循此
要求 (C)現代食物的成分標示不清,讓人不清楚自己吃了什麼 (D)零食的營養價值高於主食,已逐漸取代了
主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