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年度校訂課程 五年級 第一學期 自然探索 課程 教學活動設計

格式
doc
大小
36.21 KB
頁數
9
上傳者
課程組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06-16,离现在 4 13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11學年度校訂課程

年級 第一學期 自然探索 課程 教學活動設計10903

主題名稱

科學探究1

跨域合作

語文 ■自然與科技 □社會

數學 □健康與體育 □本土語

英語 □藝術與人文 □生活 □綜合活動

節數安排

校本20

原設計者

陸家玲

修訂者

林韋岑

教學者

林韋岑

適用年級

五年級

課程設計理念

「探究」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歷程,因此能培養探究精神的課程設計,是符合學生知識建構與學習的方向。利用實驗、實作訓練學生學習科學研究需要的過程性技能、熟悉實驗驗證並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建構新的知識。

領綱

核心素養

-E-A2

能運用好奇心及想像能力,從觀察、閱讀、思考所得的資訊或數據中,提出適合科學探究的問題或解釋資料,並能依據已知的科學知識、科學概念及探索科學的方法去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理解科學事實會有不同的論點、證據或解釋方式。

-E-A3

具備透過實地操作探究活動探索科學問題的能力,並能初步根據問題特性、資源的有無等因素,規劃簡單步驟,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進行自然科學實驗。

-E-B1

能分析比較、製作圖表、運用簡單數學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自然科學資訊或數據,並利用較簡單形式的口語、文字、影像、繪圖或實物、科學名詞、數學公式、模型等,表達探究之過程、發現或成果。

-E-B2

能了解科技及媒體的運用方式,並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或獲得有助於探究的資訊。

-E-C2

透過探索科學的合作學習,培養與同儕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學習表現

po-Ⅲ-1

能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

po -Ⅲ-2

能初步辨別適合科學探究的問題,並能依據觀察、蒐集資料、閱讀、思考、討論等,提出適宜探究之問題。

pe-Ⅲ-1

能了解自變項、應變項並預測改變時可能的影響和進行適當次數測試的意義。在教師或教科書的指導或說明下,能了解探究的計畫,並進而能根據問題的特性、資源(設備等)的有無等因素,規劃簡單的探究活動。

pe-Ⅲ-2

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能進行客觀的質性觀察或數值量測並詳實記錄。

pa-Ⅲ-1

能分析比較、製作圖表、運用簡單數學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資訊或數據。

pa-Ⅲ-2能從(所得的)資訊或數據,形成解釋、發現新知、獲知因果關係、解決問題或是發現新的問題。並能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和他人的結果(例如:來自同學)比較對照,檢查相近探究是否有相近的結果。

INc-Ⅲ-1

生活及探究中常用的測量工具和方法。

INc-Ⅲ-2

自然界或生活中有趣的最大或最小的事物(量),事物大小宜用適當的單位來表示。

INc-Ⅲ-3

本量與改變量不同,由兩者的比例可評估變化的程度。

INc-Ⅲ-4

對相同事物做多次測量,其結果間可能有差異,差異越大表示測量越不精確。


學習目標

學生能依據觀察、實作、思考所得的資訊或數據,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釋資料,並能依據實驗數據,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進而理解科學事實會有其相對應的證據或解釋方式。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家庭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 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法治教育 資訊教育

安全教育防災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議題內涵

能源教育:E4 了解能源的日常應用。(1-3太陽與生活)

環境教育:E16了解物質循環與資源回收利用的原理。(3-2-3酸與鹼的作用)

教材資源

教師教學PPT、學習單、IPAD、科學文本

活動名稱

學習目標

學習活動歷程

(學習任務學習策略融入議題說明)

教學時間

評量方法/工具

觀察現象

1.

學生能夠觀察現象並加以描述

2.

學生能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

1.老師提供一個觀察的對象,讓學生進行觀察。(例如:觀察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

2.學生能利用感官(眼、耳、鼻、手等),或是用簡單的儀器(高度角觀測器)等,將觀察到的現象描述出來,且觀察結果不只一個。

3.老師需要事先思考學生可能發現的現象和可能忽略掉的現象,並適時引導。

4.可以讓學生在觀察前預想自己會觀察到什麼,當他們發現觀察結果與預想不同時,可以引發好奇與學習動機。

5.將學生觀察發現的現象改成疑問句,就會變成問題。

2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蒐集資料

能收集與分析與問題相關的資料

1.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改成疑問句,讓學生蒐集資料來解答這些疑問。(例如:為什麼會有太陽?

2.老師也可以根據「觀察現象」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蒐集更多觀察結果。(例如:沒有太陽,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2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提出問題

形成假設

能提出和觀察現象有關的問題並形成合理的假設


1.老師先引導學生提問,希望提出一個以上的問題。

2.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和觀察的現象有關,且具有科學價值。(例如:為什麼宇宙裡的太空站不會因為沒電而無法使用?)

3.能夠提出問題可能的答案。(例如:可能是因為有裝設太陽能電池。)

2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尋找變因

分辨實驗設計中需要加以控制的變因和想要得到的結果變因是

1.對於想要驗證的問題,分辨實驗設計中哪些變因需要加以控制(控制變因),哪些變因是要加以變動及調整(操縱變因),哪些變因是想要得到的結果(應變變因)。

2.能說明操縱的變因和應變的變因之間會有什麼關係,並預測觀測結果。

2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設計實驗

能擬定實驗進行的計畫

1.依照設定的變因,設計實驗,擬定實驗進行的計畫。(例如:有陽光、沒有陽光對植物成長的影響。)

2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收集資料數據

能設計觀察記錄表並操作實驗器材

1.設計表格,紀錄觀察數據。

2.瞭解實驗器材的操作,注意觀測結果的正確性。

3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分析資料與呈現數據

能將觀測結果轉換成統計圖表

1.將觀測資料整理,並考慮呈現的方式。以折線圖、長條圖等方式作圖。)

2.能夠找出不合理的資料。

3.能夠比較自己的觀測結果和其他人或理論的觀測結果。

3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解釋與推理

能夠合理解釋觀測結果

1.能夠合理解釋觀測結果。(例如:陽光越充足,植物生長越茂盛。)

2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提出結論或解決方案

能根據觀測結果提出結論或改善方法

如果觀測結果大致符合理論與預期,可以提出結論。

如果觀測結果不如預期,可以提出可能的問題以及改進實驗方法或理論依據。(例如:為什麼有些植物陽光越充足,植物生長越茂盛;有些植物陽光越充足,植物越長越小株?)

2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撰寫參考資料https://pse.is/PXRVR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10學年度校訂課程

年級 第二學期 科學探究課程 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名稱

科學探究2

跨域合作

語文 自然與科技 □社會

數學 □健康與體育 □本土語

英語 □藝術與人文 □生活 綜合活動

節數安排

校本課程20

原設計者

陳家聲

修訂者

林韋岑

教學者

林韋岑

適用年級

五年級

課程設計理念

以校內科展競賽為課程主要目標,教師從報告製作、口語表達等面向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科學實驗結果進行統整與歸納,訓練學生團隊合作與產出作品的能力。透過科學實驗課程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領綱

核心素養

-E-B1 能分析比較、製作 圖表、運用簡單數學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自然科學資訊或數

據,並利用較簡單形式的語、文字、影像繪圖或實物、科學名詞、數學公式、模

型等,表達探究之過程、發現或成果。

-E-B2 能了解科技及媒體的運用方式,並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

境、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或獲得有助於探究的資訊。

-E-C2 透過探索科學的合作學習,培養與同儕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學習表現

tc-Ⅲ-1 能就所蒐集的數據或資料,進行簡

單的記錄與分類,並依據習得的知

識,思考資料的正確性及辨別他人

資訊與事實的差異。

tr-Ⅲ-1 能將自己及他人所觀察、記錄的自

然現象與習得的知識互相連結,察

覺彼此間的關係,並提出自己的想

法及知道與他人的差異。

pc-Ⅲ-1 能理解同學報告,提出合理的疑問

或意見。並能對所訂定的問題、探

究方法、獲得之證據及探究之發現

等之間的符應情形,進行檢核並提

出優點和弱點。

pc-Ⅲ-2 獲得之證據及探究之發現等之間的

符應情形,進行檢核並提出優點和

弱點。能利用簡單形式的口語、文

字、影像、繪圖或實物、科學名

詞、數學公式、模型等,表達探究

之過程、發現或成果。

INc-Ⅲ-1

生活及探究中常用的測量工具方法

INc-Ⅲ-3

本量與改變量不同,由兩者的比例可評估

變化的程度。

INd-Ⅲ-2

人類可以控制各種因素來影響物質或自然

現象的改變,改變前後的差異可以被觀

察,改變的快慢可以被測量與了解。


學習目標

1.報告撰寫

1-1能閱讀科學文本並找出關鍵字。

1-2能完整主題報告摘要撰寫。

1-3認識研究目的與動機。

1-4完成主題報告研究目的與動機。

1-5認識研究方法與架構。

1-6完成主題報告研究方法與架構。

1-7認識圖表與應用。

1-8將主題報告實驗數據統整與量化。

2.口語表達

2-1能摘要報告內容作為口語表達大綱。

2-2能了解並應用各個口語表達重點。

2-3能摘要報告內容作為口語表達大綱。

2-4能了解並應用各個口語表達重點。

2-5能小組合作完成報告大綱。

2-6能完成主題報告發表。

2-7能給予主題報告回饋。

2-8能根據文章與故事進行提問。

2-9能完整表達主題報告內容。

3.成果發表

3-1能小組合作完成報告大綱。

3-2能完成主題報告發表。

3-3能給予主題報告回饋。

4.成果展現

4-1能小組合作規劃主題報告展覽。

4-2能將主題寶告完整呈現。

融入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 □國際教育

議題內涵

閱讀素養教育:

E3熟悉與學科學習相關的文本閱讀策略。

E4中高年級後需發展長篇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

E7發展詮釋、反思、評鑑文本的能力。

環境教育:

E1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E8 認識天氣的溫度、雨量要素與覺察氣候的趨勢及極端氣候的現象。

科技教育:

E2 了解動手實作的重要性。

E5 繪製簡單草圖以呈現設計構想。

E9 具備與他人團隊合作的能力。

教材資源

教師教學PPT、學習單、IPAD、科學文本

活動名稱

學習目標

學習活動歷程

(學習任務學習策略融入議題說明)

教學時間

評量方法/工具

報告撰寫

1.

能閱讀科學文本並找出關鍵字。

2.

能完整主題報告摘要撰寫。

  1. 準備活動:

  1. 科學文本閱讀:
    (1)
    教師準備與該組實作作品有關的科學報

告,讓各組閱讀。

(2)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文章重點與關鍵字。

(3)教師發下學習單,各小組組員閱讀後以列

點的方式摘要出文章核心重點與觀念。

二、發展活動:

1.重點摘要

(1)同組內各自觀摩他人摘要重點,經由教師

引導後,小組討論出最終成果。

(2)根據所學套用到小組科展報告,進行關鍵

字找尋與重點摘要。

  1. 綜合活動:

1.教師依據學生學習成果給於建議與調整。

閱讀素養教育:

E3熟悉與學科學習相關的文本閱讀策略。

E4中高年級後需發展長篇文本的閱讀理解

能力。

E7發展詮釋、反思、評鑑文本的能力。


1

80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1.

認識研究目的與動機。

2.

完成主題報告研究目的與動機。

3.

認識研究方法與架構。

4.

完成主題報告研究方法與架構。

  1. 準備活動

  1. 認識研究目的與動機:

  1. 研究目的:此項研究要探討的方向,條列式

的方式敘述出來。

  1. 研究動機:強調此研究的背景及其重要性,

要用較多的文字來說明。

  1. 完成目的與動機撰寫

二、發展活動

1.研究方法與架構

(1)請學生依據實驗時所使用的方法,進行統

整與歸納。

(2)利用表格與圖表將架構呈現。

2.各組根據主題完成方法與架構撰寫

三、綜合活動

1.各組互相給於建議。

2.教師根據各組作品給與修改與調整。

3

120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1.

認識圖表與應用。

2.

將主題報告實驗數據統整與量化。

一、準備活動:

1.數據統整注意事項:

(1)使用圖的時機:複雜的數據或需表達趨勢

與相關性時。

  1. 數據應經過整理。

  2. 刪除多餘的元素。

  3. 符號、線條的使用。

  1. 圖表應用:

教師講解各種圖表用途與適合使用時機。

  1. 折線圖:強調數據隨時間變化的趨勢。

  2. 長條圖:強調每隔時間點兩組數據的不同。

  3. 散佈圖:圖中加入趨勢線可表達數據之間

的關係。

(4)圓餅圖:比較不同數據比例。

(5)舉例:對降雨量及氣溫數據進行統計。

二、發展活動

1.數據統整與量化示範:

(1)教師擷取各組作品中的一個實驗數據,示

範如何將數據整理成表格或圖表。

(2)請各組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實驗數據,嘗試

以表格或圖表方式呈現於學習單上。

(3)各組將所完成的學習單傳至雲端,教師協

助進行修改與建議。

  1. 完成科展數據統整:

各組根據自己作品數據的需求,找出最適

合的呈現方法並完成數據統整。

  1. 綜合活動

  1. 教師給予各組成果建議。

環境教育:

E1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

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E8 認識天氣的溫度、雨量要素與覺察氣候

的趨勢及極端氣候的現象。


2

80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1.

認識研究結果。

2.

完成主題報告研究結果歸納。


  1. 準備活動

1.研究結果呈現

(1)將統計分析後的資料用表格或圖示的方法

表示出來。

(2)摘要式或是條列式的型式

  1. 發展活動

1.歸納結論練習

(1)教師準備相關科展報告。

(2)請學生從教師範例中嘗試自行做出結論。

(3)教師根據學生成果給予調整。

2.歸納實驗結果

(1)請學生依據先前所學,從主題報告實驗數

據做出分段結論。

(2)將所有分段結論歸納總結。

三、綜合活動

1.教師給予各組成果建議與調整。

2

80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表達訓練

1.

能摘要報告內容作為口語表達大綱。

2.

能了解並應用各個口語表達重點。

一、準備活動

1.複習關鍵字查找:

從完成的報告中摘要出重點做為口頭表達

的內容。

  1. 將語詞延伸成完整的句子

  1. 發展活動

1.口頭表達重點:

(1)描述真實步驟

能將實驗步驟整理,並完整表達。

  1. 善用圖文:

口頭分享時能以數據或圖表為佐證,讓聆

聽者更容易理解

  1. 分段結論:

能將各個實驗的結論串在一起,做統整性

的報告。

  1. 講出結論大綱:

能將複雜結論用不同方式呈現給聆聽者。

  1. 注意相關知識:

能了解與主題報告相關的知識,在報告時

補充。

三、綜合活動

1.教師給予各組成果建議與調整。

2

80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1.

能根據文章與故事進行提問。

2.

能完整表達主題報告內容。

  1. 準備活動

  1. 創造提問:

(1)教師講述一個自然生態故事。

(2)請學生針對故事對老師進行提問。

(3)教師依據學生提問給予修正並給於較精準

的答案。

  1. 發展活動

1.表達訓練

(1)請學生兩兩一組(不同小組),根據先前所

學的口頭表達要點,分享自己的主題報告,

一人兩分鐘。

(2)聆聽者在聽完故事後,能完整摘要故事並

給予回饋與提問。

  1. 教師藉由學生問答中,培養得體應對。

  1. 表達禮儀訓練:

  1. 報告內容簡潔、清晰。

  2. 報告與回答提問時要有禮貌。

3.主題內容報告

(1)完成主題報告大綱。

(2)將內容完整表達。

(3)根據他人的提問完整回答。

三、綜合活動:

1.教師給予各組成果建議與調整。.

2

80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作品發表

1.

能小組合作完成報告大綱。

2.

能完成主題報告發表。

3.

能給予主題報告回饋。

一、準備活動

1.完成報告大綱

(1)各組依據前面表達課所教的要點,完成報

告大綱。

(2)教師將各組大綱呈現並給予建議。

二、發展活動

1.作品發表

(1)各組輪流上台報告上學期科展成果,一組

5分鐘報告,5分鐘同儕回饋。

  1. 其餘每位學生則須根據報告者的內容進行

摘要與同儕互評。

  1. 未報告組別須於報告組別報告後給予一個

問題提問或是回饋。

三、綜合活動

1.教師根據報告內容給予回饋。

6

240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成果展現

1.

能小組合作規劃主題報告展覽。

2.

能將主題寶告完整呈現。

  1. 準備活動

1.展覽規劃:

  1. 請學生共同規劃展覽形式與尋找展覽地

點。

(2)教師依據學生的提議給予建議。

二、綜合活動

1.成果展現

(1)請學生共同設計班級大主題,同時根據主

題進行初步規劃。

(2)各組別分別佈置自己的作品

(3)各組完成簡易介紹

(4)教師進行同儕互評,同時開放其他班級進

行投票與回饋。

三、綜合活動

1.教師統整各組得票數與分數,給予鼓勵與增

強。

科技教育:

E2 了解動手實作的重要性。

E5 繪製簡單草圖以呈現設計構想。

E9 具備與他人團隊合作的能力。

2

80

1.口頭評量

2.討論活動

3.紙筆評量



撰寫參考資料https://pse.is/PXRVR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