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課程 類別 | □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 □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其他類課程 | ||||||
實施年級 | □7年級 □8年級 □9年級 □上學期 □下學期(若上下學期均開設者,請均註記) | 節數 | 每週 節 (課程對開請說明,例:OO與OO上下學期對開) | |||||
設計理念 | 建議從以下方向敘寫(以下所列項目,不必全部都寫出): . 與學校願景/在地資源/情境經驗的關聯? .對於學生學習有何重要貢獻?促發怎樣的學習遷移? .包含哪些跨領域學習?促成怎樣的跨領域共通及持久性理解? | |||||||
核心素養 具體內涵 | 1.根據設計理念與學生學習需求,選擇呼應該教育階段總綱 /領綱核心素養或校本素養指標(若採領綱,需涵蓋二本領綱以上)。 2.建議聚焦主學習,以1-4則為原則,以利學習的浸潤與深化。 3.將核心素養編碼及內容完整複製(若使用領綱請註明領域簡稱),但可以畫底線方式擇取相關內容(擇取後的語意還是要完整)。 | |||||||
學習重點 | 學習 表現 | 1.學習表現可從該學習階段相關領域的學習表現擇取(請註明領域簡稱),或校訂素養表現中擇取。 2.若擇自領綱,整學期課程設計應涵蓋至少二本以上領綱。 | ||||||
學習 內容 | 1.學習內容可參考擇取相關領綱學習內容(請註明領域簡稱),亦可自行發展本課程期望學生學習到認知、技能與態度的相關知識(主要以名詞形式呈現)。 2.若擇自領綱,整學期課程設計應涵蓋至少二本以上領綱。 | |||||||
課程目標 | 1.將選取後的該教育階段核心素養與設計理念、學習重點結合,敘寫課程目標。 2.目標基本形式為動詞+名詞;另可加副詞或形容詞表達其狀態。 3.可運用各核心素養內動作性質的字詞做為參考「動詞」,結合主題內容(名詞),建議以完整句子串連敘寫(可整段話敘寫或重點分列),以引導統整性探究與整合活用。 | |||||||
總結性評量-表現任務 | 1.扣緊課程目標,讓學生整合活用並表現出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總結性作品或行動)。 2.宜提出任務說明/引導/要項,以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扣緊目標+總結性作品或行動+任務說明……)。 3.參考形式,例如:報告、發表、導覽介紹、寫作、評論、報導、圖表或模型製作、媒體製作、概念圖、方案設計、實驗操作、展演、活動策辦、參與活動、各式創作等。 | |||||||
學習進度 週次/節數 | 單元/子題 單元/子題可合併數週整合敘寫或依各週次進度敘寫。 | 單元內容與學習活動 | 形成性評量(檢核點)/期末總結性 | |||||
第 1 學 期 | 第 1-○ 週 |
| 請設定形成性評量(檢核點),並敘明用何證據檢視目標的達成(用什麼工具或形式?希望看到什麼?) | |||||
第 ○-○ 週 | (欄位可自行增刪) | 彈性學習課程如有定期評量的規劃,課程進度不宜空白,宜寫該週學習進度。 | ||||||
第 ○-○週 | ||||||||
第 2 學 期 | 第 1-○ 週 | |||||||
第 ○-○週 | (欄位可自行增刪) | |||||||
第 ○-○週 | 期末總結性評量參見「總結性評量-表現任務」欄位,簡述即可。 | |||||||
議題融入實質內涵 | 應適切結合單元/主題內容融入相關議題。議題融入實質內涵請參閱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109年10月版)。 | |||||||
評量規劃 | 依上下學期,敘寫評量項目、配分比例等 | |||||||
教學設施 設備需求 | ||||||||
教材來源 | ||||||||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