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學測公民與社會第29題試題回覆

pdf
801.28 KB
8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112學測社會考科(公民與社會)試題或答案之反映意見回覆
題號:29
題目:
27-29
某國政府擬推動全民換發數位身分證計畫整合戶口醫療租稅等資訊提供
人民更便捷的政府服認同此計畫的支持者期望藉此實「數位國家」願景
但有公民團體質疑政府缺乏審慎規劃,擔憂該政策將導致人民喪失個人資訊的
控制力主張必須先制定特別法律明訂授權範圍加密機制跨部門讀取資訊
的條件與監督機制因爭議擴大該國政府最後放棄換發計畫某高中生瀏覽相
關爭議的網路留言後,心生疑惑:「先前民間團體利用政府資訊製作疫苗數位
協助民眾查找疫苗施打場廣受社會稱許為何數位身分證卻飽受質疑?」
請問:
29. 依題文資訊,下列何者最可能是該國政府放棄換發計畫所產生的機會成本?
(A)政府整合資訊減低民眾申辦政府業務的交易成本
(B)政府為了保護民眾的個人資料所降低的外部成本
(C)政府蒐集民眾的資訊進行數位整合而投入的成本
(D)政府制定特別法規範自身行為所產生的額外成本
意見內容:
機會成本可分為外顯成本及隱藏成本,本題所要考的應是隱藏成本(所失利益)之概
念。若放棄換發數位身分證,則人民將會蒙受「無法節省申辦政府業務之交易成本」的損
失。
然而參考答案(A)選項「政府整合資訊降低民眾申辦政府業務的交易成本」是一個包
含主詞動詞及受詞的完整句子指的是『政府整合資訊』造成『民眾申辦政府業務之交
易成本』降低」整件事,並非一個描述代價的名詞。此選項用語使答題者認為,其所指的
是整件事而非單指放棄計畫所付出的代價文句敘述並不妥當本題公布之參考答案(A)
用語不當,易使答題者與出題者的認知產生歧異,故本題無標準答案。
意見回覆:
該國政府選擇放棄換發計畫所產生的機會成本,即「不放棄換發計畫原本可獲得的
益」,或如來函所述:「無法節省申辦政府業務之交易成本的損失」(A)選項「政府整合資
訊減低民眾申辦政府業務的交易成本」, 所指稱即因為取消換發計畫而致無法實現成本節
省的利益,正符合機會成本的定義,故選項(A)正確。
2
題號:45
題目:
42-45
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眉溪畔聚居許多賽德克族人,該部落於日治時期被統治者
強制遷居於此因部落常遭風災肆虐公所乃在易達性較高與安全條件較佳的
7近年該部落與政府合作一項計
由部落族人參與討論公共資源分配最後透過投票選出最需要投入經費在族
弓箭等傳統文化的傳承此外族人也以集體名申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
作專用權,讓該計畫充分發揮強化族人自治與文化復振的功效。請問:
45.題文中該部落申請之權利其性質和下列所舉的原住民族權利中的哪種權利相同?
(A)選擇信仰的權利 (B)傳統領域的權
(C)原住民傳統姓名權 (D)申請保留地的權利
意見內容:
此題詢問四個選項中,何者權利性質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相同,但並未明
確定義其所考之「權利性質」所指為何?蓋對於一權利之性質區分標準眾多,包含該權利
標的內容享有該權利之主體等故考生於作答時會產生不同的判斷進而選擇不同選項
詳言之,若回到此題引文,其中便有提到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的兩種不同權利性質:分別
為以權利主體為標準得出的集體權性質「族人也以集體名義申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
專用權」以權利標的為標準得出的文化權性質「申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
該計畫充分發揮文化復振的功效」。學者林孟玲(2015)認為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
「能反映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社群發展」、學者 Prott (1992)亦將民族擁有其藝術、歷史與文
化財產的權利列為文化權(轉引自王俐容,2006
道路
河流
避難所
7
3
考生若以前述第一個權利性質(集體權)判斷此題則可選出貴中心公佈之答案(B)
統領域的權利但若以上述第二個權利性質(文化權)判斷(B)傳統領域的土地權性質
與文化權不符反而選項(C)原住民傳統姓名權為正確答案因姓名權雖多以人格權視之
但「原住民傳統姓名權」應亦具備文化權性質:以我國《姓名條例》修法理由而言,原住
民傳統姓名權有「原住民應可依其意願登記本族姓名」(立法院1995「尊重各民族之
文化傳承」(立法院2015等立法目的可見傳統姓名權對於原住民族文化認同傳承之意
義,故該權利亦有文化權性質(性質或類於 Prott (1992)所作民族有抗拒外來文化加
上的權利、文化認同等文化權定義)
以法律文字本身而言《姓名條例》第一條第二項規定「臺灣原住民及其他少數民族之
姓名登記依其文化慣俗為之」可見傳統姓名在個人實現以外仍受該族群傳統文化一定
程度之限制,故除屬個人權利的人格權外,亦應含有族群文化意涵;以我國原住民姓名權
立法的歷史脈絡及法律實踐而言,還我姓名運動為原住民族正名運動一環,有著抵抗漢文
化霸權的意義且回復傳統姓名亦有族群認同上的價值(謝國斌何祥如2010由此三
點可推知(C)原住民傳統姓名權實與題幹的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相同皆有文化
權性質,亦應作為正確答案之一。
此外回到貴中心所公布之答案(B)傳統領域的權利若該選項與專用權之相同處為「集
體權」,或有商榷空間。因依《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第七條第一項規定,「智
慧創作經認定屬於申請人者,應准予登記,並自登記之日起,由申請人取得智慧創作專用
權」即該權利亦可為單一個人所擁有雖同法第十四條第一項補充「其智慧創作之收入
應以原住民族或部落利益為目的」,但這是否就必然證成該權利在單一申請人的情況下
為集體權性質有待貴中心解答因此在題目僅詢問該部落申請之「權利」而非該部落
申請權利之「方式」的前提下,是否可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全然歸類於集體權
性質,進而以(B)為單一正確答案,或仍有疑義。
綜上所述在此題題目未明確定義「權利性質」題目所詢問者為「相同」而非「最接
近、最佳」之權利性質、專用權的集體權性質仍有疑義的前提下,建議從引文脈絡下開放
選項(C)原住民傳統姓名權為正確答案保障以權利標的內容文化權出發思考作答之考生
權益抑或因專用權的非全然集體權性質而將答案改為(C)甚或在四個選項皆無與原住民
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權利性質完全「相同」的選項,僅有部分相似此一脈絡下開放整題
送分。
參考文獻:
王俐容(2006)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期,頁 129-159
謝國斌、何祥如(2010)。族群認同與社會結構的角力—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運動的社
會學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第三卷第四期,頁 47-69
林孟玲(2015)智慧創作專用權之性質與使用倫理—給原創條例的幾點建議《科技法
學評論》,第十二卷第一期,頁 191-227
4
意見回覆:
依本題題組主題文,該部落係以「集體名義」而非個人名義去申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
創作專用權本題題幹亦明文「原住民族權利」皆強調「集體權利保障」的面向因此考
量本題題幹中之「其性質」時,應以「集體權利保障」作為出發點。又,即使以文化權作
為思考出發點,從《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第 1「為保護原住民族之傳統智
慧創作(以下簡稱智慧創作)促進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制訂本條例」可知原住民族
傳統智慧創作權之立法精神在保障「原住民族」的文化,因此屬於集體權利保障性質的文
化權應無疑義,即使前述權利可依同法第 7條第一款規定,由特定申請人取得智慧創作專
用權,但仍可依同法第 10 條第 34項、第 14 條第 1項、第 15 條第 2項等有關保障原住
民族得以使用收益所屬部落、民族或全體原住民族之智慧創作;專用權人消失後,專用權
歸屬全部原住民族享有;以及限制專用權應以特定民族、部落或全體原住民族名義,使用
及收益其智慧創作之財產權等之規定,得出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權仍為原住民族集體文
化保障之本質不因申請人為個人而有所改變選項(C)所提及之姓名權依照大法官釋字
399 號解釋理由書可知,我國對姓名權係認為屬人格權之一種,而人格權之保障屬於個
人權利性質與文化權的集體權利保障性質有別因此即使以文化權的角度出發選項(C)
亦非正確答案。
5
題號:57
題目:
57-59
關於臺灣第一高峰玉(圖 9
I. 布農族傳說:以前有隻大蛇堵住海水出口,海水往上升。人跟其他動物逃
Usa viah(最終避難之山峰)……布農人下山後分離形成不 Siduh
II. 鄒族傳說鰻魚橫臥河中大地出現大洪水……人們請大螃蟹去夾鰻魚身體
因大洪水若淹到 Patungkuonu(玉山), 人也會全部淹死。
III.西方文獻記載:據說摩里遜山(玉山)是以第一艘駛入安平港的英國輪船船
長命名,也有人說,1845 年英國航海地圖早可見 Mt. Morrison
IV.臺灣省政府訓令:查新高山原名玉山,及日人據臺,因測玉山高度較其本國
請問:
57. 題文中 定名從統治權力運作的觀點來看下列哪項事件性質
最接近?
(A)雍正廢除清朝初建課徵的丁稅(人口稅),改為攤丁入地(畝)
(B)阿拉斯加被俄羅斯出售後,曆法制度從原有曆法改為公(西)曆
(C)臺灣省政府發行新臺幣,以取代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發行的臺幣
(D)南韓政府將首都官方中文譯名,以首爾取代獨立後即使用的漢城
9
公里
路線
玉山北峰
玉山
玉山東峰
0
0.25
0.5
玉山西峰
6
意見內容:
1. 本題詢問「玉山」最後的定名「統治權力運作的觀點」來看與何項事件性質最接
近。然而,「統治權力運作的觀點」指的是何者,題幹並未清楚表明,答題者僅能從各
選項中找尋與第 IV 則相關聯的特徵。根據第 IV 則紀錄,臺灣省政府之所以將「新高
山」更名「玉山」,是因為「新高山」之名具日本色彩,可知此次更名有「去殖民化」
之意味。
而選項(D)南韓政府將首都的官方中文譯名「漢城」改為「首爾亦有「去殖
民化」的意味。經查1394 年的朝鮮王朝將漢陽改為「漢城」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南韓已將此地改為「Seoul,但中文仍延續「漢城」之譯名,直到 2005 年官方才
將中文譯名改為「首爾」朝鮮半島自古深受漢文化影響,漢字長期作為當地的書寫文
字,絕大多數地方都有漢字名,因此對南韓而言,漢字本身即帶有殖民色彩。而 1948
年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後,逐漸推行「去漢化」政策,將「Seoul」的中文譯名改為「首
爾」即是其中一例。
綜上所述,本題(D)選項所述「漢城」改名一事,與題文中玉山的最後定名性質同
為「去殖民化」(D)項應為正解。
2. 玉山最後定名應是與國民政府戰後對臺灣實行的「去日本化」有關,然(B)所敘內容較
屬於基於「方便管理」的因素,不如(D)適合。(D)中提及「漢城改名首爾」的情形較可
能是基於政治上「去中國化」的因素,故比(B)更貼近題目所問。
意見回覆:
本題題幹敘明「從統治權力運作的觀點來看」以玉山名稱的變遷為例測驗考生是否
理解統治權力如何運作於具體生活中(地名的改變往往與「誰」握統治權力有關)。玉
山最後定名,是因為國家統治權力移轉所致(從日本轉為中華民國),選項(D)與國家統治
權力移轉無關故錯誤僅選項(B)是因為統治權力移轉所致(阿拉斯加被俄羅斯賣給美國
後,以致被改變曆法制度),故選項(B)正確。
7
題號:60
題目:
60-62
1918 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曾造成全球數千
萬人死亡。該疫情早 191 8 年春天,即在大戰
的西線戰場出現只是當時許多國家正值戰事
進行媒體審查隱匿本國及軍隊的疫情但西班
牙因未參戰也沒有媒體審查限制當地疫情報導
在其他國家大量轉載西班牙的新聞下致世人
誤以為該次流感是從西班牙開始。後來研究發
現,流感第一個病例 191 8 年春天出現在美國
堪薩斯城的軍營,隨後因美國參戰而傳播至歐
陸。表 31918 年底美國三個都市的流感死亡
人數。請問:
60. 西 西 牙,為 訛、
持續發生的認知錯誤問題,該生最適合使用下列哪個概念展開探究?
(A) (B) (C) (D)
意見內容:
1. 依本題敘述世人誤認「西班牙流感」源自西班牙是因為其他國家大量轉載西班牙關
於疫情報導的新聞,而發生以訛傳訛的持續性認知錯誤問題。而所謂「媒體再現」,是
指媒體將社會事件經由新聞產製流程再呈現給閱聽人媒體呈現的內容已經過篩選
並不完全等於社會真實「媒體守門」亦指新聞媒體從大量的信息中經過層層篩選
把關,最後決定哪些資訊應該要呈現在閱聽人面前。
本題敘述中其他國家轉載西班牙疫情相關新聞時並未一併呈現出他國的疫情資
訊,亦未表示第一例患者的來源表現出媒體呈現的內容是經過篩選的現象上述「媒
體再現」「媒體守門」個名詞均呈現「新聞訊息是經過媒體篩選的結果」之意涵
在此意義上,於本題並無差別。本題(D)選項亦應為正確答案。
2. (C)選項「媒體再現」定義為:經過新聞媒體產製過程,而將社會事實再度呈現給閱聽
人的過程;(D)選項「媒體守門」定義為:由新聞媒體的記者、主管、總編輯、或老闆
等守門人的過濾、篩選等審核流程。
因題幹有敘述1918 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曾造成全球數千萬人死亡……只
是當時許多國家正值戰事進行媒體審查匿本國及軍隊的疫情但西班牙因未參戰
也沒有媒體審查限制當地疫情報導……。(D)選項「媒體守門」的概念也能符合上述題
幹所敘述的媒體審查正因媒體審查不嚴謹媒體並未做好守門人的角色才會導致後
續以訛傳訛的事件。本題應採認(D)選項為正確答案。
3
都市
死亡人數(人)
堪薩斯城
382
洛杉磯
1546
費城
7024
8
3. 經查「媒體再現」是指媒體將社會事件呈現給閱聽人的過程中受到新聞產製流程中許
多因素的影響使得客觀真實(社會的真實樣貌)媒體真實(媒體所呈現的社會樣貌)
與主觀真實(個人對真實社會的認知)往往存在落差。「媒體守門」則是指媒體藉著一
道道的關卡對媒體內容進行一連串的選擇和過濾的過程並決定社會中的各種不同聲
音是否能在媒體曝光。
據選文所述,世人之所以誤以為 1918 年爆發的流感是源自西班牙,是因為許多國
家進行審查各國媒體為配合政府審查進而隱匿本國及軍隊的疫情所致亦屬新聞資
訊的生產經過媒體守門篩選的結果因此幹所述該生為探究此種以訛傳訛持續發
生的認知錯誤問題「媒體再現」亦可使用「媒體守門」的概念展開探究建請
參考答案調整為(C)(D)皆得分。
4. 此題述及西班牙流感起源地的錯誤傳播應可分兩方面討論1.媒體守門即針對戰爭
國家媒體的隱瞞和篩選行為進行討論2.媒體再現針對該題問題「以訛傳訛、持續發
生的認知錯誤問題」,可利用媒體再現討論,如下:
(1) 客觀真實:西班牙為最早發布相關新聞的國家。
(2) 主觀真實:起源地應位於最早發布且新聞量最多的國家,即西班牙。
兩者組合而成的媒體真實為「西班牙為西班牙流感的起源地故其有最多的相關新聞」
此一組合和轉化經媒體再現一再強化將該理論變為社會真實進入更多閱聽人的認知
即為題意「以訛傳訛」的情形該情形因持續時間長而加深了此錯誤認知符合題
目中「持續發生的認知錯誤問題」。故答案應可選擇(C)(D)
意見回覆:
題文資料顯示「西班牙流感」應該是源自美國,但因為此誤導名稱沿用已久,使許多
人誤以為疫情起源於西班牙依題文資料是因為 1918 年當時許多國家正值戰事進行
媒體審查隱匿疫情,導致其他國家的媒體僅能看見西班牙的疫情消息,其報導因而只呈現
了局部的真相,產生媒體再現導致的認知錯誤,但看不出媒體有意的篩選或隱瞞。媒體的
守門功能是指對報導內容有意的篩選,但過去西班牙流感起源的誤解源自部分國家隱匿本
國及軍隊的疫情,而非媒體刻意僅選取西班牙新聞報導,題文也無媒體把關報導內容的相
關敘述。本題提問為「最適合使用下列哪個概念展開探究」,選項(C)為最適合之概念,而
非選項(D)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