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試題回應:第1題意見反映

格式
pdf
大小
1.1 MB
頁數
50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4-07-26,离现在 1 9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113 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考科試題或參考答案之反映意見回覆
題號:1
題目:
1. 某國研究指出障礙兒童就學期間鮮少參與畢業旅行因為學校規劃畢旅時常習慣性
略過討論障礙兒童需要的支持措施而障礙兒童也少有參與意願從社會規範之作用來
檢視此現象,下列敘述何者最適切?
(A)將障礙兒童的不願參與視為理所當然,將限縮其自我發展
(B)校方未能輔導障礙兒童提升人際互動之自信心,顯有失職
(C)若校方強迫障礙兒童須參加畢旅,反而未能尊重其自主性
(D)學校未提供畢業旅行替代選項,已構成對障礙兒童的歧視
意見內容:
1. 本人認為此題題目之敘述過於精簡,讓考生選擇答案時毫無頭緒。再來是選項的部分,
本人認為四個選項皆有其合理性,如此極具爭議的題目每個考生的答題出發點只會由個
人主意識來判會由題幹述來判斷此爭議已考生們的權益應送
2. 這題我認為(A)的語意不清可能造成疑慮(而(B)(D)與題幹無關故先不談)因為(A)
兩種可能涵義:
1如果(某國學校)視障礙兒童的不願為理所當然,障礙兒童的自我發展會受限。
2(某國學校)視障礙兒童的不願為理所當然,所以障礙兒童的自我發展會受限。
直述句
註:依照題意「社會規範之作用」來友善理解,(A)省略的主詞較可能如上,因為如果
學校普遍這樣想,那的確可能形成一種無形的社會規範。
如果 A的意思是1,那(C)可能更適切因為 A的真假難以判斷且(C)敘述無誤
(且若(A)可以理解成跟社會規範有關(C)或許也可理解成「若某國學校普遍這樣做
會形成某種社會規範,進而不尊重其自主性」的論述。)
如果 A的意思是2,那(A)(C)一樣適切A敘述無誤至於 C則如之前所言)
3. 社會規範種類包含習俗宗教、道德與法律。歧視定義基於不正當的理由區別對
待不同族群的人們或如此對待「被視為」不同族群的人們限制他們的權利和機會
我國已在 2009 年三讀通過兩公約施行法,因此學校略過討論障礙兒童需要的支持
措施也為提供畢業旅行替代選項確實構成歧視違反兩公約施行法即題幹中所提
及法律層面上之社會規範,因此(D)選項應開放答案。
4. (C)選項敘述正確,校方若忽略兒童不願參予畢旅背後的原因及脈絡,強迫其參加之,
當然是不尊重其自主性。
2
題文提到「從社會規範之作用來檢視此現象」
第一:題目想表達的社會規範是什麼?這樣的敘述不清楚,造成作答障礙。
第二:檢視此現象,這邊有兩個現象,一為校方忽略障礙兒童所需的支持設施。
二為障礙兒童少有參與意願。
(A)選項為何不能是最適切的選項呢?題目說「校方習慣性略過討論」
想請問貴中心校方略過討論的原因只能是因為「將其不願參加視為理所當然」嗎?
是否也有可能是障礙兒童人數過少若要另外提供支持措施額外付出的成本和效益不
成正比,校方審慎考量後才做出此決定呢?
此現象當然可以解釋成校方將不願參加視為理所當然,但是也可能有其他解釋與
理解題目敘述並未將校方做此決定的前後脈絡表達清楚所以要考生去做這樣的連結
是不精確且不適切的更不該會有(A)(C)選項敘述皆無誤(A)選項為更適切的答案
應選之」這樣的解釋。
(C)選項確實回應了「第二個現象」也就是兒童少有參與意願。
當校方發現兒童少有參與意願時若以強迫參加的方式來解決這個「題目提到的現
象」,顯然未能尊重不願參加兒童的自主性,推論合理,邏輯通順。
綜上並簡述之,(A)項的敘述縱然正確,但是推論過程草率且有邏輯瑕疵,應以
(C)選項作為正確答案,或是(A)(C)皆可。謝謝
5. 無適合答案,應送分,理由:
(A)題幹題及學校規劃畢旅時會習慣性略過討論障礙兒童需要的支持措施,此略過行為
的原因可能是刻意、也可能是無意,在題幹中並未說明學校略過討論的原因,但選
項認為學校是將障礙兒童的不願參予視為理所當然,為過度推論。
(B)與社會規範之作用無關。
(C)學校規劃畢旅時應關注到障礙兒童之需要,才是解決之道。
(D)學校應照顧到障礙兒童的需求,並非給予替代選項,而是應讓障礙兒童和其他同學
有一樣的畢旅参與權。
6. 根據題文「而障礙兒童也少有參與意願」,僅依題文所述,無法判斷障礙兒童參與意願
低落原因為何(可能有與身心障礙無關的其他因素),強逼不願參與者參與畢旅(不論
不願參與的原因為何),確實未能尊重其自主性。故 C選項應無誤。
7. 本題選項(C)應予給分;並選項(A)模稜。說明:
1)依本題題幹所述,障礙兒童在參與畢業旅行時,在參與意願上低,並在學校規劃
時忽略討論選項(C)提及「強迫」二字,意即在參與意願上不考量障礙兒童
需求,因此未能尊重障礙兒童之自主性,即為是否選擇參與畢業旅行之權。此選
項與意明確,有具明確性之詞彙,如強迫,自主性,足以推論其為正解。
3
2選項(A)模稜之問題與選項後句之「自我發展」四自知明確性有關自我發展之
定義涵蓋,影響酸廣泛,正因如此,單指障礙兒童參與意願,並不足以推論將限
縮其自我發展如因此推論其自我發展已受限將使考生無法判斷究竟所指為何
是個人的身分認同?或是發揮潛能?以上兩點皆屬於自我發展的定義之一,卻貲
無法完整回應及解釋選項(A)所指相對於選項(C)言及強迫自主性等明確詞彙
選項(A)有其詞彙相對不明確之疑慮。
8. 社會規範是指一個社會或群體中規範接受並遵循的行為標準價值觀和期望這些規
範指引人們在特定情境下應該如何行事並在個體之間建立起某種程度的一
致性和協調性。
意見因為學校規劃畢旅時習慣性忽略障礙兒童需要的支持措施而障礙兒童也少
有參與意願。
(A)若為此選項,答案略顯單薄
(D)學校未提供畢業旅行替代選項已構成對障礙兒童的歧視理由題幹有那麼重要的
一句話「因為學校規劃畢旅時常習慣性略過討論障礙兒童需要的支持措施」
心應該是學校態度的忽才導致後面的發展學校是主動性的單位理當注意各
種狀況,起因應是學校過失。因此(D)選項,從社會規範的作用來看,學校未提供
畢業旅行替代選項確實是歧視的表現才會導致(A)(D)也應答案
建議:(A)(D)都是答案
9. 我認為本題出題有瑕疵但就算一定要選擇答案也不應該是(A)而應該選擇(D),原
因如下:
首先我認為本題題目敘述不清所謂「社會規範之作用」想表達的到底是何意?
是以國家訂定的法律來限制人民以維持社會最基本的安定狀態?還是以道德宗教
習俗等更高層次的個人內心自我規範來約束自身行為?再者在本題第四個選項中
認為沒有一個選項的內容與前述之各種社會規範有關連性。
退一步來說,若必須選擇一個選項作為本題答案,選項(D)也會比(A)更適合做為
正解。
根據題幹內容障礙兒童鮮少參加畢業旅行之因是學校規劃時習慣性略過身障兒
童的需求同時障礙兒童也少有意願參與這兩項都是促成障礙兒童就學期間鮮少參
與畢業旅行的原因,且從題目敘述中並無法看見這兩項原因之間的因果關係。
校方是因為「習慣性忽略障礙兒童需要的支援措施」才沒為障礙兒童規劃不是因
為障礙兒童少有意願參與(如前段所述,從題幹中無法看出兩者的因果關係),更不是
因為「將障礙兒童的不願參與視為理所當然」。題目內容完全看不出校方對障礙兒童參
與意願的態度,也沒有提及任何關於沒參加畢業旅行會影響兒童自我發展之描述,(A)
選項兩句話的內容都無法從題幹內容推論以得知,故在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以(A)
項作為正答一點也不合理。
4
反觀選項(D)「學校為提供畢業旅行替代選項」是題目所述不爭的事實且學校會
有如此舉動,背後的原因是「習慣性略過討論障礙兒童需要的支持措施」,這代表校方
在規劃時,內心就已經認定了「只有身體健全的人才『可以』參加畢業旅行」,若校方
心中並無此想法即應該為障礙兒童提供支持措施與替代選畢竟身障兒童也是有權
參加畢業旅行的人就算身障兒童沒有意願參與校方也應該為身障兒童特別規劃
提供身障兒童選擇,讓他們有選擇的機會、尊重他們的權利。
然而學校卻沒有為障礙兒童特別規劃就是因為校方內心已認定只有身體健全
的人才『可以』參加畢業旅行」,且這樣的想法顯然已經在校方腦中根深蒂固,所以才
「習慣性略過障礙兒童的需求」而這就是一種對身障兒童的「歧視」校方完全沒有
為身障兒童提供選擇剝奪了身障兒童的選擇權就是因為校方認為身障兒童無權參與
畢業旅行,這樣的想法與行為即是一種對身障兒童的歧視,故選項(D)並無任何缺漏,
也完全符合題目所述意涵。
綜上所述,我認為此題若非要選擇,選項(D)是比選項(A)更適切的選擇。
10. 此題參考答案為(A),但 (C)選項尚難謂有錯誤題中提及「障礙兒童也少有參與意願」
倘強迫障礙兒童須參加畢旅,確有侵害其自主性之疑慮。
註:【自主性】成員自主決定其行動,除了受相關法律約束之外,不受政府或其他團體
控制。
意見回覆:
根據來函意見,綜合回覆如下:
1. 來函意見提及,「題幹提及學校規劃畢旅時會習慣性略過討論障礙兒童需要的支持措施,
此略過行為的原因可能是刻意也可能是無意在題幹中並未說明學校略過討論的原因
但選項(A)認為學校是將障礙兒童的不願參予視為理所當然為過度推論實則不然
因為社會規範不支持便導致相關行動者也否認自己的權益此為課綱學習內容並非
過度推論。公民與社會課綱學習內容明確列出「社會規範對個人追求自我實現以及社
群的資源分配,會產生哪些影響?」,也具體說明此項學習內容為擇例探討社會規範對
特定群體較為不利時(如身心障礙群體等),會進一步影響該群體成員個人的人生目標
設定。
2. 另來函意見提及,「是否也有可能是障礙兒童人數過少,若要另外提供支持措施,額外
付出的成本和效益不成正比,校方審慎考量後才做出此決定呢?」,這是一種可能的猜
測與解釋如果是採用此項解釋那麼採取的不是社會規範觀點而是成本效益觀點
3. 選項(C):由於題幹已經敘明,障礙兒童少有參與意願,實際上是因為校方沒有安排相
「支持措施」所導致並非真的沒有參加意因此校方的「強迫」是否違反其自主
實難判定題文的此一現象的特色在於校方某些做法「看似」符合障礙兒童意願
實則不然,所以不是正解。
5
4. 選項(D):如來函意見所述,此題與國際公約思考相關,但並非兩公約,而是身心障礙
者權利公約CRPD)。 CRPD 強調維護障礙者權益應針對公共服務措施提供合理調整
讓障礙者獲得同等權利而非讓障礙者無法跟同學一樣去旅行僅能採取替代措施
舉未能從根本消弭社會規範對障礙兒童自我限縮的作用,故選項(D)並非正解。
5. 題文指出障礙兒童鮮少參與畢業旅行活動主要是因為學校在規畫旅行時常常會忽
略提供不同障礙別兒童參加畢旅的支持性措施而行程中的景點外在大環境也忽略提
供障礙者親近景點的相關設施導致障礙兒童自我限縮表現於外容易出現「少有參與
意願」。在社會規範影響下,障礙兒童將這樣的社會規範內化,未來遇到類似的情況,
也會表現出「少有參與意願」的態度,限縮其自我的發展,故選項(A)正確。
6
題號:3
題目:
3. 有學者想了解就讀不同類型大學之學生政治參與度,並進一步分析其對高等教育政策
的啟示。表 1為該學者的調查結果,依據表 1資料,下列哪項分析最適切?
1
就讀的大學類型
政治參與度(%
總和
公立一般大學
2.5
39.8
57.7
100
私立一般大學
4.7
41.1
54.2
100
公立技職大學
6.9
58.7
34.4
100
私立技職大學
8.1
67.3
24.6
100
(A)公立大學學生政治參與度較私立大學高,凸顯出高等教育並未能促進政治平等
(B)一般大學比技職大學學生政治參與度較高,這是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果
(C)私立大學學生的政治參與度都較低,顯見私立大學學費負擔過重造成負面影響
(D)技職大學學生的政治參與度都較低,反映技職大學宜強化民主公民養成之規劃
意見內容:
1. 表一可見技職大學的政治參與度中還是遠高於低許多,可知技職大學學生並非沒有公
民素養而是應該回到教育資源內容來看由陳素秋教授的<<呼喚民主公民?高職教
科書中公民養成內涵之探究>>可看出職校學生訓練「依循特定論述型構亦即介紹
公民權利鮮少討論權力行使強調政府功能運作良好故無須公民参與……」我運用
高中公民所學之衝突論角度來看待這題認為這是為了培養方便管理的勞動者而使教
育資源集中在一般大學階級的結果,因此(B)選項應開放答案。
2. 本題(D)選項有語意上的問題「技職大學學生」的政治參與度並非「都」較低技職大
學學生中不乏政治參與度高者「都」這樣的字眼顯然過當大考中心可能出題本意
是指公私立技職大學整體政治參與度都較公私立一般大學低這裡的「都」應是指「公
私立技職大學」。但本選項根據語意卻不一定代表這個意思,而是每位技職大學學生的
政治參與度去和一般大學生比較,因此(D)顯然不適切。
意見回覆:
1. 根據表 1資料一般大學學生確實比技職大學學生政治參與度較高但是無法推論此現
象背後因素,是因為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所導致,故選項(B)錯誤。
2. 表中資料呈現的是四種不同類型大學學生政治參與度的「整體」比較並無法得知個別
大學學生的政治參與情形,因此考生作答即須以整體情況判斷,因此選項(D)的敘述正
確無誤。
7
題號:4
題目:
4. 我國障礙者依法可向政府申請補助僱用助理協助生活小天提出申請政府依據既有
預算額度及權限核定部分而非足額補助小天認為這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因該
公約要求政府應保障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依據我國法律體系對本案政府作為的評論
下列何者最適當?
(A)政府核定補助應依既有預算額度及權限,而非依國際人權公約
(B)依該公約施行法精神,政府應盡量補助讓小天能夠自立之費用
(C)須經國際專家建議,政府才應補助讓小天足以自立生活之費用
(D)基於個人自我負責理念,政府不應該補助小天之自立生活費用
意見內容:
意見:答案改 A。理由:
(B)中華民國非聯合國會員國對於公約內容無需為相同保障雖我國在民國 103 年通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將公約國內法化但國際公約本身對我國並沒有拘束力
依本題題幹,政府給付沒有「應」的義務。
(A)我國政府原本就有預算額度與權限之限制不用依國際人權公約限制就實務而言
(A)(B)更恰當。
意見回覆:
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理解國際公約在我國法秩序的效力。
2. 依據《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19 條規定「本公約締約國體認所有身心障礙者
享有於社區中生活之平等權利以及與其他人同等之選擇,並應採取有效及適當之措
施,……包括確保……(b)身心障礙者享有近用各種居家住所及其他社區支持服務
括必要之個人協助,以支持於社區生活及融合社區,避免孤立或隔離於社區之外」。該
公約第 5號一般意見書,也強調締約國應能提供身障者個人自立生活所需的個人助理
補助《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已於 2014 12 3日開始施行該公約第 2條,
明示「公約所揭示保障身心障礙者人權之規定具有國內法之效力可知其內容已是
我國國內法的一部分我國政府受其拘束所有政府機關行使職權應符合公約有關身
心障礙者權利保障之規定避免侵害身心障礙者權利保護身心障礙者不受他人侵害
並應積極促進各項身心障礙者權利之實現(施行法第 4條),因此我國各機關有遵守並
執行此公約之義務,並無疑義。
3.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第 9條規定,「各級政府機關執行公約保障各項身心障
礙者人權規定所需之經費應優先編列逐步實施不能依預算及權限自行決定而不
管施行法規定,故選項(A)錯誤。
8
題號:5
題目:
5. 某公司與甲簽訂業務員工作契約並要求甲同意接受切結書約束。切結書要求甲在工作
期間不得無故拒絕加班。針對該切結書的權利義務關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切結書不屬甲與公司簽訂之勞動契約內容,不會發生法律效果
(B)為避免雇主欺壓勞工,勞動契約不應該限制勞工在職時的行為
(C)依據私法自治原則,甲須受到該切結書的拘束且不得表示反對
(D)甲如果認為切結書內容不當,可依據勞資爭議處理法請求調解
意見內容:
1. 正答為 D選項,然而根據高中公民課綱內容,勞資爭議處理法為「集體」勞動法,由
於高中課本強調勞資爭議處理法為集體勞動三法之一故審題時認為「個別」勞工無法
適用之。且題文所述為1.加班(工時)問題 2.資方與甲(個別勞工)簽訂切結書。
據高中法律知識,判斷此案例應適用勞動基準法。
2. 高中課能內容中並無提到切結書老師也沒有教到相關的契約意涵及法律效力反而是
在講契約自由與勞動權益保障時,時常針對個別勞權與集體勞權加強著墨。
就考生而言針對課綱內容所習得的知識是個別勞動法」定義為保障「個別」
工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並有相關法規例如 勞動基準法、就業服務法、勞動事件法。
「集體勞動權」在高中階段定義為集體勞工或工會所享有的權利並以勞動三權
與勞動三法來闡述「如何以團體方式爭取勞動全」
三權之中的爭議權裡,高中階段確實是教學生若勞資雙方經調解仲裁等程序仍無
法達成共識工會有權力以公開集體行動表達訴求例如遊行罷工等方式而其適用
法規為<勞資爭議處理法>
課程內容中勞資爭議處理法就是劃分在集體勞動權中的部分而根據課綱所出的
學校段考、全國模擬考等大小考試也都強調勞資爭議處理法是為處理勞團發起罷工遊
行等爭議活動的爭議權。
綜上所述考生難以回答此題因為三年來學習的就是如此課綱將個別與集體勞
動權分開教學其權力及適用法規亦是如此而此題的勞方為「甲」一個個別勞工
生以為考點在於個別或集體,而刪去 BCD 後的 A選項又是一個從來沒有學過的切結
書,造成考生無法回答。
因為教科書的分類不明確導致高中生對這類法規的認知缺乏A選項又有超綱爭
議,因此此題應予送分。謝謝。
9
3. 1 依據課綱內容,當工會與雇主協商時,勞資雙方調解或仲裁等程序仍無法達到共
識時勞方可藉由採取罷工或妨礙事業正常運作等爭議行為(南一版第二冊第 150
頁)課綱本條目與重點在於因個別勞動權有期限故須集體勞動權但本題文中
的題幹屬於「個別勞工」遇到的困境,以勞資爭議處理法作為答案顯然超過課綱
的範圍,雖依勞資爭議處理法,個別勞工於特定事項仍可與雇主協商,但什麼事
項可協商、什麼事項須由工會協商,並非課綱精神,課綱中勞資爭議處理法的重
點在於「工會協調不成可以罷工作為最後手段」
2(B)為避免雇主欺壓勞工勞動契約不應該限制勞工在職時的行為題文已設定在
「針對該切結書的權利義務關係」故選項中「在職時的行為」應是指本次切結
書關係「不得拒絕加班」的要求,故依契約自由限制的精神,資方不得契約中明
「不得拒絕加班」的規範,此答案無誤。 D選項未臻完善B選項設計則有
解釋空間,故 BD應均為答案。建議本題 B選項送分。
意見回覆:
1. 依照,切結書是在簽訂業務員工作契約時被要求簽署屬於工作契約的一部
份,沒有超綱問題。
2. 根據課綱學習內容條目公 Cd--2 「個別勞動權益」「集體勞動三權」的內涵為何?
為什麼政府需透過個別與集體勞動法制相關規定來保障平等的市場勞動參與?
說明 1:擇要討論個別勞動權益保障和集體勞動三權的內涵。說明 2:透過個別與集
體勞動法制的相關規定,探討國家為什麼要保障勞動權益。說明 3:舉例明參與工
會的必要性以案例說明受僱者自主成立或參與工會,處理勞資糾紛的重要性如理
解勞機制、建立勞商機制、夥關係成社對話。並沒將《勞資爭
議處》與集體利等同,照坊教科容,亦有版本到《勞資爭
處理法》的調解相關內容此本綱問
3. 選項(B)勞動契約不應該限制勞工在職時的行為敘述錯誤,勞動契約仍得訂立限制勞工
在職行為之內容,例如差勤規定、請假規定、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等等。
10
題號:7
題目:
7. 某國一個少數族群音樂團體經過激烈競爭獲得該國政府頒發音樂界最高獎項發表
以下感言「感謝這個獎項支持多元族群文化在這片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創作沃土
不但讓許多的『我』,可以是不同的『我』,也讓許多的『我』願意在這個國家成為
『我們』」。從國家政策及其影響的角度,該團體的感言與下列哪項論述最吻合?
(A)鼓勵多元文化自由競爭的國家政策,有利於文化創新發展
(B)肯認不同族群文化的國家政策,最能滋養多元創作的沃土
(C)文化的多元認同與國家政策關係密切,後者能夠促成前者
(D)多元文化與自由民主息息相關,兩者皆仰賴國家政策支持
意見內容:
1. 本人覺得此題答案(B)(C)都可選依題幹敘述在這片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創作沃土
不但讓許多的『我』可以是不同的『我』也讓許多的『我』願意在這個國家成為『我
們』可知政府若能贊同並承認多元文化之不同族群的創作內容可讓創作民眾受到政府
及外界肯定,以此來滋養多元創作的一片沃土。此題具有爭議,應送分。
2. 此獎項為該國政府頒發,故為國家政策,感言敘述到:「獎項支持多元族群文化……
意在這國家形成『我們』以此敘述來看便可得知為 B此獎項彰顯國家政策不禁止
不同族群的創作而非認同認同不須以創作為門檻不須政策相輔且得獎創作為得獎
團體所有不代表全為多元認同相關政策促進的是創作的多元而非認同的多元
3. 題文的「獎項支持多元族群文化」,顯示國家政策肯認不同族群文化;以及「這片多元
自由和民主的創作沃土讓不同的我成為我們」,展現不論是如何的創作,都被認為是我
(我們)的創作不應此音樂團體是少數族群就不被沃土滋養呼應了最能滋養多
元創作的沃土,因此我認為(B)選項也應視為一個合理的解答。
4. 該感言提到「讓許多的『我』,願意在這個國家成為『我們』,我認為文化的多元認同
和國家政策是相輔相成的因為肯認不同族群文化的國家政策決定了這個獎項也是
因為國家政策的認同,讓該團體願意成為「我們」並創作音樂,因此我認為(B)肯認不
同族群文化的國家政策,最能滋養多元創作的沃土,讓更多文化能盡情創作,故(B)
該開放答案。
5. 截自題文「感謝這個獎項支持多元族群文化……願意在這個國家成為『我們』說明得
獎者感謝獎項對於多元文化的認可定認為此能促成多元創作的沃土而獎項由該國政
府頒發代表該政府的國家政策頒獎及代表該政府獎項肯認不同族群文化及多元文化
選項(B)並無錯誤。
6. 此題大考中心公布的正解為 C但若仔細考察答案 C隱含了對少數族群的「微歧視」
BC更接近該團體的發言情境與論述內容,因此 B應該是更正確的答案,而不是
C。申請人理由:
11
1)答案 C隱含了對少數族群的「微歧視」microaggression。說明:
根據題目該獎項既然是「音樂界最高獎項」自然並非獎勵特定族群的音樂
獎項;此外,音樂獎的本質是獎勵最優秀的音樂作品與音樂人,該團體既是「經
過激烈競爭」才得到殊榮,自然也是因為其音樂的傑出表現,而不是因為其特定
的族群認同。將其得獎的事實與其族群做認同做因果關係或相關性的連結,而非
肯定其音樂創作的卓越無論說話者的用意如何友善(如答案 C所欲表達的「國
家政策可以促進多元文化認同」,其實都隱含了對少數族群的微歧視。
2)答案 B最符合音樂獎得獎感言的脈絡背景,而且回到音樂人的創作與創作環境,
因此沒有犯下答案 C的「微歧視」的錯誤。說明:
I. 若逐字分析該音樂團體在音樂獎項上的感言,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詮釋結論:
「感謝這個獎項支持多元文化」的語意分析
詮釋該獎項為政府所舉辦而且「支持」是正面積極的肯定亦即學
界常用的「肯認」recognition一詞因此我們可以將該團體的這
一句話理解為「感謝國家政策辦理下的音樂獎項肯認多元族群文
而非獨尊主流的族群」
「在這片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創作沃土不但讓許多的『我』可以是不同
的『我』,也讓許多『我』,願意在這個國家成為『我們』」的語句分析
詮釋前半段的「在這片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創作沃土」可以被理解為前
premise或原因cause「不但讓許多的『我』,可以是不同
『我』也讓許多『我』願意在這個國家成『我們』這一句話
則是結論conclusion或結果result兩者之間確實有條件關係
或因果關係。
「在這片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創作沃土」的語句分析
詮釋做為前題或原因的「在這片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創作沃土」這句話
「多元自由和民主」應該被視為是「創作沃土」的制度條件或結
構因素。換言之,該團體是指出這個「創作沃土」具有「多元、
由和民主」的制度條件或結構因素。
「不但讓許多的『我』可以是不同的『我』也讓許多『我』願意在這個
國家成為『我們』」的語句分析
詮釋因為該音樂團體是在音樂獎項的脈絡下發言而且是銜接著「創作
沃土」這個前題或原因來講結論或結果,因此「我」「我們」
然有音樂創作概念的延續而非跳脫上下文脈絡與音樂創作無關
的族群認同。「我」其實就是「個人」「個體」,放在上下文的脈
絡下就是指「音樂人個體」「不同的『我』指出的就是有所差異
「個人」「個體」放在同樣的脈絡下該是指彼此不一樣而
充滿差異的「音樂人/音樂個體」「成為『我們』」則是指「成為音
樂社群的一份子」
12
若仔細考察音樂團體的發言背景與情境這一整句感言應該詮釋為
在這一個確保多元自由與民主的制度性條件的創作環境下不但讓許多
「音樂人/音樂個體」可以成為不一樣的與充滿差異的「音樂人/音樂個
體」也讓許許多多「音樂人/音樂個體」願意在這個國家成為「音樂社群
的一份子」
根據以上符合發言情境脈絡的逐字詮釋我們可以把該音樂團體的音樂獎
項得獎感言權是如下:
「感謝國家政策辦理下的音樂獎項能肯認多元族群文化(而非獨尊主
流的族群)在這一個確保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制度性條件的創作環境下
不但讓許多的音樂人可以成為不一樣的與充滿差異的音樂人也讓許許
多多「音樂人,願意在這個國家成為音樂社群的一份子。」
II.結論:根據()( )的分析與詮釋,以及()的總結,我們可以發現,B
C更佳的答案因為 B是更符合上下文與音樂獎項脈絡的答案C
是完全脫離音樂獎項脈絡的族群政治宣稱。答案 B「肯認不同族群文化
的國家政策最能滋養多元創作的沃土」中所謂的「多元創作」是指
作的多樣性與多元性」的意思因此答案 B的這句話可以詮釋為「肯認
不同族群文化的國家政策,最有機會能夠創造一個鼓勵創作多樣性的環
境」,與()的感言詮釋「感謝國家政策辦理下的音樂獎項能肯認多元
族群文化(而非獨尊主流的族群)在這一個確保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制
度性條件的創作環境下,不但讓許多的音樂人,可以成為不一樣的與充
滿差異的音樂人,也讓許許多多「音樂人,願意在這個國家成為音樂社
群的一份子」用意相通。
7. 從該音樂團體感言可以看出,他們強調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在自由和民主的環境
中的創作沃土他們提到「願意在這個國家成為『我們』暗示著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
各種不同的個體可以共同發展形成更大團結從提供的選項中最能與這個感言相吻
合的是:
(B)肯認不同族群文化的國家政策,最能滋養多元創作的沃土。這個選項指出,國家政
策如果能夠認可和支持不同族群的文化,將有利於多元創作環境發展。這與該音樂
團體所強調的「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創作沃土」是一致的此題的(B)選項也應該成
立,雖然題幹中有敘述到「最吻合」,但本題選項設計太過相似導致在解讀上,(B)
選項應該也要給分。
8. 考生選項(B)是基於對多元族群文化的肯認和支持,這與團體感言中感謝支持多元族群
文化的內容高度一致。文中強調團體中特別感謝支持多元族群文化,這與選項(B)中的
肯認不同族群文化接相關,而(C)則較為泛泛,故考生認為(B)也可成為正確答案。
盼貴中心重新考慮正確答案。
13
9. 我認為此題有爭議的選項是(B)
題幹的得獎感言中已述感謝政府頒發的獎項支持多元族群文化那依題意可知選
(B)的前段敘述是為正確但後段部分「最能滋養多元創作的沃土」我認為其中的「最」
字較模稜兩可且沒有判斷標準。
因考生僅有題幹得獎者的感言作為判斷正確選項之依據,而題幹中又以肯定面向
表達該獎項﹝政策﹞得以讓少數族群的「我」變成「我們」,是一很好鼓勵多元創作的
方法之一。
故我認為(B)選項後半段亦可以。不只是因無標準得以判斷政策非「最」能滋養多
元創作的方式﹝若可以再多加資料以呈現其他方法對鼓勵多元創作之成效﹞,題幹亦
對此國家政策給出正面評價。考生僅以題為難以判別選項(B)為錯誤。
10. 「我」變成「我們」是身分上的認同且音樂團體認同這個獎項持多元文化進而讓
他們得以自由的創作依照推論「得獎肯認並支持多元文化」讓其可以「自由創作」
(B)選項無誤,(C)選項並無足夠的資訊可判斷。建議本(B)(C)選項送分,且未
來應減少這類單純閱讀測驗出題者主觀解釋的題目此舉讓公民與社會考科無專業可
言,淪為文字敘述各自解讀。
11. 7題選項應為(B)肯認不同族群文化的國家政策,最能滋養多元創作的沃土。按,文
中少數族群音樂團體致詞感謝此一獎項支持多元族群文化殆無疑義另查從國家政策
及其影響的角度觀之該團體得獎感言惟一論及的滋養多元創作因素係肯認多元文化
﹝即不同族群文化﹞之國家政策。
7題選項不應為(C)文化的多元認同與國家政策關係密切,後者能夠促成前者。
按,文化的多元認同語意不明,究竟係「文化的」多元認同或認同「文化多元」(多元
文化、多元共存)?命題及答案均有疏失。
12. (B)肯認不同族群文化的國家政策,最能滋養多元創作的沃土。理由:
若重點聚焦於:「該團體的感言」與下列哪項論述最吻合,應該從得獎者的角度出
發,因為創作者能夠獲得認可,才可能站在領獎台上發表感言,(B)亦可以是答案。因
為:以不同族群文化認可為主,支持多元文化創作。建議:(B)(C)都給答案。
13. (A)選項應正確,感言提及該國政府所頒發的這個獎項支持多元族群文化,其之所以得
到此獎也是經由激烈競爭而脫穎而出因此「鼓勵多元文化自由競爭的國家政策」正確
而感言中「多元自由民主的創作沃土」確實有利於文化創新發展整句話的敘述
吻合該團體的感言。而(C)該團體的感言中是否能看出國家政策「促成」文化多認同仍
有待商榷他們是獨立自主的創作者不是國家政策所「促成」此多元文化認同現象
而是如(A)所言,因政策的鼓勵,讓他們更有利於發展多元文化。
14. 我認為此題的 BC選都符合正確選項,理由如下:
題文中敘述該國發表音樂獎項支持多元民族文化促進多元創作和多元身分認同
但整段題文都無法反駁B選項敘述的「肯認不同族群文化的國家政策最能滋養多元創
作的沃土」,因此我認為並無理由將B選項排除在正確答案之外。
14
15. 此題參考答案為(C),但由題幹「該國政府頒發音樂界最高獎項」感謝這個獎項支持
多元族群文化」「在這片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創作沃土」可判斷,選項(B)洵屬有理,
且根據我國《文化基本法》之規定,「國家應肯認多元文化,保障所有族群、世代與社
群之自我認同建立平等及自由參與之多元文化環境「國家應保障與維護文化多樣
性發展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務鼓勵不同文化間之對話交流開放及國際合作。」
有吻合選項(B)之敘述。
意見回覆:
根據來函意見,綜合回覆如下:
1. 本題測驗的學習內容是「公 Ac-V-3 為什麼多元身分認同的建構肯認與保障和國家
政策關係密切?」,同時結合部定加深加廣選修「探究與實作」課程(2學分)的社會
探究要項和「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之探究取徑(探究與實作命題的重點請詳
見本中心於民國 108 9月公告的「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考科考試說明」,旨在測驗
考生能否運用學科知識以分析歸納題文,並選出最能統整解釋題文不同資訊的最佳選
項。
2. 題文指出該團體是少數族群音樂團體該國是自由民主國家獎項由政府頒發且該
團體感謝獎項支持多元族群文化顯示整個脈絡並非僅涉及純粹音樂人身分的問題
涉及多元族群文化的問題感言後半段「讓許多的『我』可以是不同的『我』也讓
多的『我』願意在這個國家成為『我們』則是文化多元身分認同連結(依感言內容
發表者指出的是在這個國家成為「我們」非在這領域成為「我們」不應狹隘化為僅
指音樂界)。因此,統整全部題文,顯示文化的多元認同與國家政策關係密切,且國家
政策可以促成文化的多元認同,因此正確選項是(C)
3. 其他選項並非最佳選項之說明:
選項(A)「鼓勵多元文化自由競爭的國家政策有利於文化創新發展」並非正解因僅
連結題文的音樂獎項之競爭,屬於片段訊息,無法統整解釋題文後半的從不
同的「我」到「我們」之多元認同議題。故非最佳選項。
選項(B)「肯認不同族群文化的國家政策,最能滋養多元創作的沃土,僅連結題文的
「感言」一、二句感謝這個獎項支持多元族群文化在這片多元、自由和
民主的創作沃土」,屬於片段訊息,無法統整解釋題文後半的從不同的「我」
到「我們」所涉及的多元認同。故非最佳選項。
選項(D)「多元文化與自由民主息息相關,兩者皆仰賴國家政策支持」,亦僅是片段擷
取題文「在這片多元自由和民主的創作沃土」題文並未論述多元文化與自
由民主兩者的關連且無法統整解釋題文後半的從不同的「我」「我們」
故非最佳選項。
15
題號:11
題目:
11. 某國有數家油品供應商組成協會該協會定期公告一致的汽柴油售價被該國政府認定
為影響油品市場而依法開罰。下列何者亦可能因相同的理由被該國政府判定違法?
(A)水泥業者互設監視器查核出貨數量及地點,以控制產品供應
(B)疫情期間有廠商囤積口罩及酒精等防疫用品,試圖哄抬價格
(C)廠商於廣告謊稱產品獲得多國專利權的認證,擴大銷售市場
(D)地緣戰爭油價大漲,航空業者於旅遊旺季紛紛調漲機票價格
意見內容:
題幹中的行為是受到公平交易法中的「聯合行為」而受到開罰,而選項 B中並無清楚
表示有囤積物價的廠商是否為單一廠商,而以前幾年缺蛋事件為例,檢調單位表示有多家
雞蛋中盤商囤雞蛋藉此哄抬物價,因此符合公平交易法中的聯合行為,故 B選項應給分。
意見回覆:
1. 本題旨在以能夠理解的情境,測驗同學對於聯合行為及相關法規之了解。
2. 依題文所述,油品協會定期公告一致性汽柴油價格,類似我國《公平交易法》 14
所規範的聯合行為該法定義為指具競爭關係之同一產銷階段事業以契約協議
或其他方式之合意同決定商品或服務之價格數量技術產品設備交易對象
交易地區或其他相互約束事業活動之行為而足以影響生產商品交易或服務供需之市
場功能者。
3. 根據上述定義,僅有選項(A)所述,業者互設監視器,查核出貨數量及地點,可以推論
具有合意的共同行為,以控制產品的供應選項(B)敘述內容為廠商藉機哄抬價格的行
為,並無法看出涉及不同廠商之間的合意行為,而廠商囤積防疫用品哄抬價格違反
傳染病防治法第 61 條有關囤積特定防疫物資或哄抬價格罪非屬聯合行為故選項(B)
錯誤。
16
題號:12
題目:
12-13為題組
研究顯示區域內的工會密度(勞工參與工會的比率和該區域內全體人口的生活
水準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相較於工會密度低的區域工會密度高的區域有以下特徵
1最低工資水準較高;2家庭收入中位數較高;3)勞工失業時可獲得較高
4)投;(5合法遊行運動申請較多此外,也有專家觀察到政黨為
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該區域工會的勞工運動因而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
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請問:
12. 下列有關工會體制影響力的敘述,何者最能反映題文所描述的現象?
(A)工會越能爭取勞工權益,越能影響勞工的投票支持對象
(B)工會存在的目的,係為保障生產力較低落的弱勢勞動者
(C)工會參與度愈大愈有影響力,可提升個人與公眾的福祉
(D)工會提供反制與對抗的手段,有助政黨政治的蓬勃發展
意見內容:
12 題選項應為(A)工會越能爭取勞工權益,越能影響勞工的投票支持對象。按,題
文主體係積極參與工會的勞工,工會積極為勞工爭取權益,自能影響勞工及其所支持之政
黨,至為灼然。
選項不應為(C)工會參與度愈大愈有影響力可提升個人與公眾的福祉題文「工
會參與度愈大」究竟係指工會密度?量的概念或質的概念(積極參與)?文義不明
按,各種不同性質工會相互競合,且勞方、資方利益顯難相容。熱心參與工會活動者眾,
或可提升工會影響力及工會成員個人福祉,惟與公眾福祉無涉,亦非題文所言。
意見回覆:
1. 依題文所述勞工參與工會比率(即工會密度越高當地勞工基本工資較高家庭收
入較多勞工失業獲得給付較高選民投票率高合法遊行活動多印證工會密度越高
個人或區域的權益與福祉也越高,故選項(C)正確。
2. 依據題文所提供資訊,無法判斷工會能夠影響勞工的投票對象,故選項(A)錯誤。
17
題號:13
題目:
12-13為題組
研究顯示區域內的工會密度(勞工參與工會的比率和該區域內全體人口的生活
水準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相較於工會密度低的區域工會密度高的區域有以下特徵
1最低工資水準較高;2家庭收入中位數較高;3)勞工失業時可獲得較高
4)投;(5合法遊行運動申請較多此外也有專家觀察到政黨為
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該區域工會的勞工運動因而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
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請問:
13. 依據題文,該專家最可能支持工會採取下列哪個政治參與的立場?
(A)工會透過勞工運動影響政黨政策偏好,擴大勞工政治參與
(B)工會應致力舉辦遊行以彰顯自身自主性,並爭取勞方權益
(C)工會與政黨如果運動的目標一致時,即可接受政黨的領導
(D)工會是壓力團體,應自行提名候選人參與選舉來實現目標
意見內容:
1. 本人認為正確答案(B)因依題幹說明: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
自身自主性此句來看工會成員應保持自身自主性來確保不受政治政黨與資方影響
並且藉由舉辦遊行來確保自身勞方權益達到保障此題目敘述不完整且問題的出發點
容易造成學生混淆,應送分。
2. 題目敘述為專家最可能支持的立場應可由題文之「因而提醒……維持自身自主性」
出,故(B)選項之「遊行彰顯自主性」可看出。(A)選項的主旨為工會應去影響政黨以
改變之偏好,依照題文中專家之觀察發現政黨會影響工會之敘述可推知(A)選項的作法
亦無不妥,在擴大勞工政治參與的同時也可在勞工運動中彰顯其自主性。總結:本考生
認為(B)選項以遊行抗爭亦不失為一表達自主性的形式,因題目並非要考生選一項最有
可能成功而為可彰顯自主性之方法,故(A)(B)兩者應皆為正確。
3. 我認為(B)沒比(A)更不適合做為答案。該專家僅提醒工會運作不應受政黨與資方影響,
應維持自主性。首先,(A)的立場甚至有降低工會自主性的疑慮,因為若工會應透過勞
工運動影響政黨政策偏好那表示工會應依賴政黨這與「維持自身自主性」相抵觸
(B)與專家的提醒至少沒有牴觸而且這種更能彰顯自身自主性的立場或許才是「提
醒工會應該維持自主性的專家」更可能支持的。
4. 本題組題文最後敘述專家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
因此專家最可能支持的工會政治參與立場應為選項(B)
工會致力舉辦遊行可以理解為工會自主籌措並以工會為活動主體自發性的舉辦
遊行而避免特定立場的資金贊助或是藉由支持活動來增添政治色彩題文最後強調工
會應維持自主性,(B)項確實敘述工會致力達成維持自身自主性的行為。因此選項
(B)敘述合理,應為正解。
18
(A)選項所述知工會透過勞工運動影響政治偏好,雖然邏輯上不是由政治影響工
會,而是工會影響政治,但這僅是不違背專家提醒之事而已,並不符合專家的立場。
工會與政治的交互影響是具有雙向性的工會可以影響政黨政黨也會反過來影響
工會為了影響政策走工會可能面臨極端立場利益交換政治工具化等嚴重影響
工會自主性的情況,進而使得工會核心目標與價值被模糊、西式甚至扭曲。
工會應專注於勞工權益不應和政黨政策及政治有過多的依賴與掛勾若該黨的影
響力及立場改變或消失時工會此時又得重新與更有影響力的政黨合作而新政黨對於
勞工權益的立場我們亦無法預判進而增添許多不確定性工會若欲維持自身主體性
不宜將勞資權益過度寄託於政治更符合專家所支持的立場應是致力舉辦工會遊行
非擴大勞工政治參與。
綜上所述,本題答案應為(B)(A)選項為錯誤。謝謝。
5. 依題文中末段描述「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主性」13 題應選項
(B)更為合適(B)中說明彰顯自主性的方法相較之下(A)並無提及勞工運動與維持自
主性的關聯,因此本人認為(B)是更符合題幹結合題文的答案。
6. 意見:無適合答案,應送分。理由:
(A)從題幹最後三行來看政黨為爭取選民支持,會積極參與工會的勞工運動,工會可以
透過勞工運動影響政黨政策此句正確,但工會的運作是以爭取勞工權益為目的,並
非擴大政治參與,且專家的提醒僅提到工會運作要避免受政黨和資方影響,並沒有
提及勞工要擴大政治參與。
(B)學者有提到要工會運作要注意自主性,但沒有強調要致力舉辦遊行。
(C)學者提醒工會運作要注意自主性,並非接受政黨的領導。
(D)工會主要透過勞工運動來實現目標,並非提名候選人參與選舉。
7. 1引述題幹「專家觀察到政黨為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該區工會的勞工運動」
因而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的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
2No13該專家最有可能支持工會採取下列哪個政治參與的立場?解答為「工會透過
勞工運動影響政黨政策偏好,擴大勞工政治參與」
3)題幹中專家指出兩點:一、政黨會積極參加勞工運動、二、工會要注意政黨和資
方影響;故如何推導出專家認為「工會應該透過勞工運動影響政黨政策偏好」
4)而(B)選項「彰顯自身自主性、爭取勞工權益」,更能夠回應專家文中所述「不受
政黨和資方影響」的說法,以此作為公民社會政治參與的角度更為合宜。
8. 專家認為工會運作應維持自主性,此敘述與 B選項相近;同時,專家提醒工會運作應
不受政黨影響然此敘述無法證明專家認為工會應影響政黨兩者並無因果關係 A
選項有超譯之虞。
19
9. 依據提文專家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合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大考中
心提供的答案為(A)但是題文中的維持自主性和答案的擴大勞工政治參與無直接關聯
答案描述透過勞工連動影響政黨政策偏好並無法確保工會能維持其自主性反而會因
其政策跟著政黨走。故答案應是更貼切題文的(B)
10. 申請人意見此題大考中心公布的正解為(A)但是若仔細考察答案(B)比較接近題目
所陳述的文章上下文脈絡,因此(B)應該是更正確的答案,而不是(A)
申請人理由:
1)答案(A)是一個沒有彰顯勞工運動自主性的答案,沒有正視專家的「提醒」
明:第 13 題的問題是「專家最可能支持工採取下列哪個治參與立場?
答案(A)「工會透過勞工運動影響政黨政策偏好,擴大勞工政治參與」,因
為答案中沒有連詞按照語句結構來看答案(A)其實就是表達「工會透過
勞工運動影響政黨政策偏好」來「擴大勞工政治參與」,所以答案(A)的具
體主張就是「透過勞工運動影響政黨政策偏好」。而根據專家的觀察,「政
黨為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該區域工會的勞工運動」,因此答案(A)有符
合專家這個部份觀察然而真正的重點應該是擺在專家的「提醒」因為
根據上下文語氣轉折,專家正是因為觀察到政黨會參與勞工運動(以世界
各國的社會運動經驗來看,所謂的「參與」其實有可能是政治力量的「滲
透」「因而提醒」工會「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
但答案(A)卻沒有回應專家對於工會自主性的「提醒」
2答案(B)有凸顯專家所提醒的工會運作的自主性而且舉辦遊行亦是重要與有效的
政治參與。
說明:題目的陳述是「也有專家觀察到,政黨為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該區域
工會的勞工運動,因而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
自身自主性」,這段話有明顯的語氣轉折,「因而」與「提醒」這兩個語詞
都是在告訴讀者,真正的重點在後面,也就是「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
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因此順應對題目文字的詮釋該專家會
建議工會採取的政治參與方式,應該會是更能彰顯出工會自主性的方式,
也就是(B)所說的「工會應致力舉辦遊行以彰顯自身自主性並爭取勞方權
益」,亦即台灣社會運動常說的「自己的權益自己救」
11. 考生意見專家觀察到政黨為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該區域工會的勞工運動因而
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取自題文﹞
考生選項(B)於專家強調自主性重要末專家特別提公會應避免被
黨影這與(B)項中彰顯自身自主一致對比之下選項(A)有明確提自主
性的要性,故考生認為(B)可視為正確答案。貴中心能重新慮此題正確答
20
12. 我認為此題的(B)選項同樣為正確答案,原因如下:
由題目「也有專家觀察到政黨為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該區域公會的勞工運動」
得知,該區域的政黨積極參與工會的勞工運動。
根據教育部教育百科勞工運動為「一種爭取保障勞工權益增進勞工福利等為訴
求重點的社會運動。」由此可知,選(A)工會透過勞工運動影響政黨政策偏好,擴
大勞工政治參與」和選項(B)「工會應致力舉辦遊行以彰顯自身自主性,並爭取勞方權
益」的勞工運動和遊行皆符合此定義(A)選項和(B)選項的工會所爭取權益的方式皆
是該區政黨所積極參與的勞工運動。
根據題目中專家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響,維持自身自主性」
可知13 題的答案應為與政黨和資方關係最不密切最不受這兩者影響的選項首先
根據定義工會屬於利益團體而利益團體最常見的活動方式之一是舉辦遊行根據課
本所述利益團體會藉由示威遊行抗議以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增加宣傳的效果以獲
取大眾的支持。
再者根據教育部的教育百科遊行的定義為「群眾為表達心意或達成特定目的
成群結隊在街上行走示意的行為」再根據我國《集會遊行法》遊行的定義為「遊行
係指於市街道路巷弄或其他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之集體行進由此可知
遊行此事為人民團結力量由下而上發聲並試圖引起更多民眾共鳴獲得大眾支持
以影響政策或是爭取權益的方式其目的應為影響政黨或向資方等上位者爭取權益
可知應是工會以遊行的方式集結群眾聲音影響政黨與資方而非政黨與資方影響工會
舉辦遊行。
最後,選項(B)工會應致力舉辦遊行以彰顯自身自主性,並爭取勞方權益」並沒
有提到工會舉辦遊行有受政黨或是資方影響,再依據上述定義,選項(B)工會與政黨
和資方的互動關係應為「工會舉辦遊行向政黨和資方示威以爭取勞工權益「工
會以遊行影響政黨與資方」而不是「政黨和資方影響工會舉辦遊行」此關係完全符合
題目所求。
綜上所述,此題的選項(B)應同為正解。
13. 根據題文描述專家提醒工會應該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的自主性因此
該專家最可能支持工會採取下列哪個政治參與的立場:
(B)工會應致力舉辦遊行以彰顯自身自主性,並爭取勞方權益。這個選項強調工會應該
透過自主舉辦的遊行來表達立場,進而爭取勞工的權益,而不是依賴於政黨或其他
外部勢力的影響,而選項 A由工會主動影響政黨反而容易無法彰顯工會的主題性,
因此答案應為(B)
14. 13 題選項應為(B)工會應致力舉辦遊行以彰顯自身自主性並爭取勞方權益
文強調工會遊行運動及自主性工會遊行運動(走上街頭抗爭)有助於彰顯工會本身職
業特色及專業自主性,從而提升勞方權益,與該專家意見合致。
21
13 題選項不應以(A)「工會透過勞工運動影響政黨政策偏好,擴大勞工政治參
與」為排他之唯一選項。該專家僅言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
自身自主性」。工會積極爭取勞工權益或能影響其投票選項,但非必然如此,亦非該專
家所言另按惟有勢力強大高度團結且積極與各政黨及資方協商的工會方能擴大
對其成員之影響力。
15. 意見專家觀察到政黨為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該區域工會的勞工運動因而提醒
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
理由:專家更加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B)
會應致力舉辦遊行以彰顯自身自主性並爭取勞方權益是工會彰顯自身自主性
並爭取勞方權益是工會影響政黨的支持政黨是為了自身利益會運作應注
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何以這個答案不能選(A)為答案(B)更應該是專家重
點吧。建議:(A)(B)皆為答案。
16. 主旨:選項(A)(B)皆為正確應予給分。說明:
1本題選項(B)敘述以遊行進行政治參與彰顯自主性和爭取勞方權益兩者分別對
應專家所述之工會運作維持自身自主性和運作不受政黨,資方影響。可推斷專家
應最支持工會採取此立場以進行政治參與。
2選項(A)在專家言論中並未有有關提及,雖可依選項(A)所闡述之語意,亦即工會
改變政黨政策,政黨受工會影響,而非工會受政黨影響,所退論得知,但此選項
若正解為(A)則明顯成為純閱讀理解並推論無須利用公民科學習之知識如其
目的與手段是否有效或正當工會之團結權與協商權等學科知識而選項(B)考生
將會因學習工會之存在為爭取勞動權益等而易從此推斷而非倒而如選項(A)
應勞工與政黨相互影響之關係。再者,遊行亦為一種政治參與之形式,因此,選
(B)以遊行並彰顯工會自身自主性爭取勞方權益是一種不受政黨資方影響
而進行政治參與的形式,為正確,而選項(A)亦正確。
17. 本題問專家最可能支持工會採取下列哪個政治參與的立場?根據題文專家認為「工
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而答案(A)工會透過勞工運動
影響政黨政策偏好,擴大勞工政治參與,此選項是「工會影響政黨」,與「不受政黨影
響」無關也未提「維持自主性」的概念且題目說政黨會透過積極參與勞工運動爭取
選民支持,所以(A)選項中工會可透過勞工運動影響政黨與學者看法相悖,反而可能是
勞工被政黨影響因此(A)不應是學者支持的方法若大考中心仍認為(A)正確那麼(B)
也應是答案,因為「遊行」也是勞工運動的一部分,「影響政策偏好」也不是學者的主
張。若(A)(B)卻錯,實在說不過去。
22
18. 我認為此題最合適的答案應為選項(B),而非選項(A),原因如下:
本題題目所問為「專家最可能支持工會採取下列哪個政治參與的立場」,而在上述
題文中,專家所給予的提醒是:「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
性」且會給予本項提醒的原因是「政黨為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該區域工會的勞工
運動」。由上述內容可知,說是因為政黨已與勞工運動扯上關係,並因此影響了工會的
自主性,專家才會給予該提醒。
工會設立與行動的目標應是「爭取自身利益」,而非影響政黨政策、與政黨扯上關
但選項 A的內容即是要工會與政黨扯上關係且選項(A)中舉行勞工運動的目的是
影響政黨政策偏好,而政黨「為了支取選民支持」,便會積極參與工會的勞工運動,甚
至因此改變政黨政策偏好就如同題文中專家所觀察到的現象一般這是專家內心所擔
憂的現況,所以專家不可能還會支持工會成員以此方式進行政治參與,以(A)選項作為
正答並不合理。
反觀(B)選項在選項敘述的部分即明確地把「彰顯自身自主性」寫出來,「維持自
身自主性」就是專家提醒工會成員應注意的重點且舉辦遊行的同時也會爭取勞方權益
此選項的參與方式依然可以讓工會成員爭取自身利益,這就是符合工會設立與行動目
標的參與方式。
綜上所述,選項(A)的目的是影響政黨政策偏好,如此一來,並沒辦法維持自身自
主性,因為若有政黨採行與該工會相同立場,工會便會投靠、支持該政黨,但選項(B)
即明確寫出專家所在意的「自身自主性」維持自主性的同時也爭取勞方權益選項(B)
才是本題最適合作為正解的選項。
19. 題文中專家提到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13 (B)選項「工會應致力舉辦
遊行以彰顯自身自主性並爭取勞方權益」舉辦遊行是政治參與的一種方式所以「舉
辦遊行彰顯的自身自主性」也可以成為專家支持工會採取政治參與的方式。
20. 我認為此題正確選項應為(B)選項,而非(A)選項,理由如下:
題文中提到專家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
由此可知該專家最支持的參與立場是工會要得以維持自身自主性。
我認為(A)選項並非最佳答案,若工會的目的是為影響政黨政策偏好,則難免會受
到政黨立場的影響或未獲得政黨的支持則須將政黨的立場和條件納入工會行動的考
難以維持自身自主性此情況顯然不符合專家所提醒的「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
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主性。」
相較之下,(B)選項會是更好的答案,工會舉辦遊行彰顯自身自主性,符合該專家
所說的維持自身自主性的觀點而舉辦遊行的目的為爭取勞方權益則將勞方權益為優
先,不受政黨與資方的影響,完全符合該專家所支持的政治立場。
21. 此題參考答案為(A),但題文中提及「有專家觀察到,政黨為爭取選民支持,積極參與
該區域工會的勞工運動因而提醒工會運作應注意不受政黨與資方影響維持自身自
主性此題幹之專家強調不受政黨影響的獨立性質與自主性題目係詢問該專家
有可能之支持的立場,故選項(B)仍較為適切。
23
意見回覆:
根據來函意見,綜合回覆如下:
1. 本題從題文中專家的觀察與提醒,可知專家重視工會運作的自主性。工會運作彰顯
自主性,強調的是讓勞工自身意見與意志得以展現,故此題提問,是測驗學生能否
理解工會運作應透過何種方式彰顯勞工自主性,而選項(B)所說的致力於舉辦遊行,
並不會直接等同於有自主性,工會的社會運動如何在倡議過程保持自主性,尤其
如何避免被政黨或利益團體所影響,乃社會運動研究的重要主題檢視相關研究,
未曾見過研究指出只要致力於遊行,即得以彰顯自主性的研究發,故選項(B)本身
(A)針對題文中專家指出政黨積極參與工會的勞工運動,
故提出工會要主動影響政黨之政策偏好,且強調讓更多勞工投入參與;此正是能更
為彰顯勞工自身意志得以被展的運作方式。故選項(A)選項(B)適合為正解。
2. 外,根述,專,正
(B)「工
會應致力舉辦遊行」的行為,正是政黨可以藉此著力影響工會自主性甚且模糊遊行
主題而被專家提醒之處不能僅因為選項有出「自主性」認為本選項正而應
該整體掌握題文敘述以答。
24
題號:15
題目:
14-15為題組
2依序為小華去超級市場買材料,回家包粽子給家人吃的過程。請問:
15. 若僅從肉粽市場價格變動如何影響小華自包粽子的誘因來思考,下列哪項政府政策
最可能減少小華包粽子的次數?
(A)加強肉粽店家稽查抽驗,以利追溯原料來源
(B)調高基本工資,使得肉粽攤販人力受到影響
(C)增加進口原料關稅,因而影響相關食材價格
(D)健全肉粽店家的自動化設備,增加生產效率
意見內容:
考生意見考生選擇(C)選項的原因是根據經濟學概念增加進口原料關稅會使當地產
品價格上漲,若當地原材料上漲,根據供需法則小華也會減少包粽子的次數,因次考生認
(C)選項也可給分。
In other words, domestic producers raise their prices when their foreign competitors are
forced to raise due to higher tariffs
Amiti, Mary, Stephen J.Redding, and David E. Weinstein. 2019. “The impact of the 2018
Tariffs on Prices and Welfar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4): p204.
The paper finds evidence that domestic producers change their prices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foreign prices even if their own marginal costs are unaffected. For example, a tariff on steel,
which raises the prices of imported steel, alsi enables domestic steel producers to increase their
prices while still staying competitive relative to foreign-produced steel.
家裡
買在地材料
只花
600
超級市場
超級市場
家人認為小華包
的粽子共值
3000
家裡
I
II
III
IV
好貴喔!
2
25
圖表來源於美國勞工統計局,顯示了關稅政策對洗衣機價格的影響。該圖顯示在
2018/1/22 後國內洗衣機市場價格有上漲趨勢圖表右側的 CPI 變化從約 85 上漲到 92,證
明關稅會影響國內市場價格。
意見回覆:
1. 本題目一開始即明確指僅從肉粽市場價格變動如何響小華自包粽的誘因來
考」而選(C)的進口原關稅提高了在地原價格使得小華減少自包肉粽此分
角度係從原料市場的角度切並非從提問所指出的肉粽市場價格高低的角度思考
關稅提高增加店家生產成本將提高肉粽價格反而提供小華少買肉粽的誘因
造成小華多包肉粽。兩種效果無法判別哪一效果較大,所以選項(C)無法直接推論出小
華自包肉粽次數減少。
2. 選項(D)健全肉粽店家的自動化設備,增加生產效率,將使得店家的供給增加,肉粽價
格下滑增加小華買肉粽的誘因因而減少自包肉粽的次數。故選項(D)是比選項(C)
要合適的答案。
3. 因影響小華自包肉粽的誘因眾多故本題僅限縮由肉粽市場價格變動的角度思考讓分
析過程單純化。而分析市場價格變動對誘因的影響也符合學習內容條目 Bm-V-1(價格
高低對誘因的影響)的核心要旨。
26
題號:17
題目:
16-17為題組
各國皆有老年犯罪現象據媒體報導有些高齡犯罪者因貧窮無法養活自己或因
其他社會、經濟原因流落街頭,迫使他們以犯罪換取監獄的免費生活與照顧。學者甲
表示因老年犯罪成因眾多以刑罰手段來解決此問題有其侷學者乙則指出此犯罪
現象的出現,印證某學派的主張:社會結構之運作往往偏向維護優勢群體利益,忽略
處境不利群體需求,使其處境更惡化。請問:
17. 下列何者最可能是學者乙引用之學派特別重視的主張?
(A)能力屬弱勢之群體,往往在社會競爭中落入不利處境
(B)市場競爭有助提升動機,將促使能力較佳者更有成就
(C)確保才能優異者獲得高報酬工作,始可促進社會發展
(D)看似合理的社會資源分配,常潛藏機會的壟斷與排除
意見內容:
1. 我認為此題最適合的答案應為 A,而非 D,原因如下:
學者乙引用之學派的主張為:「社會結構之運作往往偏向維護優勢群體利益,忽略
處境不利群體需求,使其處境更惡化」,而此主張包含三項重點,分別是:社會結構運
作問題、處境不利者的需求被忽略,以及處境不利者的處境因此更加不利。
若要以選項敘述完整性而言:
選項 D僅提及了社會資源分配問題,也就是該主張所提及的第一項重點。反觀選
A不僅提及了該主張所重視的主角處境不利群體也提及了造成處境不利群體處
境更加不利之背景社會競爭(也就是題文內容提及的社會結構之運作),還提及的現
處境不利者的處境更加惡化。
選項 A完整地包含了該學派主張的三項重點,相較於僅提及一項重點的選項 D
A應比 D更適合作為本題答案。
若以選項與學派關注的重點而言:
選項 D關注的是社會資源分配問題,關注點只停留在資源分配,並沒有提及資源
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影響,而選項 A關注的重點是弱勢群體在社會競爭下的處境變得更
為不利。
我認為該學派關注的重點應為「忽略處境不利群體需求,使其處境更惡化」,因為
若沒有人因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受到影響、處境不利群體並沒有因此而落入更不利的境
則社會資源分配問題就無需如此重視因為大家並不會受到社會資源的分配問題影
但就是因為有人受到影響了「處境不利者的處境因社會結構而更加惡化」該學
才需要去關注社會結構運作問題故此學派更重視的應該是「處境不利者的處境在社會
運作下更加惡化」的問題。
27
以此觀點而論,相較於將重點放在資源分配的 D而言,重視「處境不利群體因社
會競爭而落入更不利處境」的 A更適合作為正答。
綜上所述不論是以選項內容敘述的完整度而言還是以選項與學派關注的重點而
言,選項 A都比 D更適合作為正答。
2. 選項(A)能力屬弱勢之群體,往往在社會競爭中落入不利處境。
這個選項描述了弱勢群體在社會競爭中面臨的困境,暗示社會結構中存在著對弱
勢群體不利的因素學者乙所引用的學派可能特別重視這個觀點運為社會結構的運作
使得弱勢群體更容易陷入不利的處境,而老年犯罪現象的出現可能引用的學派特別關
注的主張之一。故 A選項應予以給分。
3. 文末述明了學者乙引用之學派的主張社會結構之運作往往偏向維護優勢群體利益
略處境不利群體需求,使其處境更惡化。而(A)能力所屬弱勢之群體,往往在社會競爭
中落入不利處境恰恰符合了學派的觀點且此學派不一定認為此社會資源分配「看似合
理」,即便此選項有一點語意上的瑕疵,整體看來仍是可能的答案。因此本題答案應該
(A)(B)皆對
4. 我認為此題正確選項應為 A選項,而非 D選項,理由如下:
某學派的主張為社會結構之運作往往偏向維護優勢群體利益略處境不利群
體要求,使其處境更惡化。但無論試題文或是某學派的主張,都沒有提到 D選項所說
的看似合理的社輝資源分配、潛藏著壟斷與排除弱勢群體的機會等線索。而 A選項的
敘述弱勢之群體在社會競爭中落入不利處境反而更符合學派重視的使處境不利群體
的處境更惡化的主張。
意見回覆:
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功能論與衝突論對社會不平等解釋的理解與應用。
2. 社會學家對於社會階層存在的探討主要分為功能論與衝突論功能論者主張1
過分工維繫社會穩定運作與發展2透過職務報酬反映工作的價值3階層之間的
不平等不可避免且有其功能衝突論者主張1社會不平等將阻礙個人才能的發揮
2)職位的報酬不必然能反映其價值,甚至成為既得利益者維繫資源的工具;3)階
層之間的不平等有可能造成對立與衝突。
3. 依據題文資訊乙學者認為社會結構之運作往往偏向維護優勢群體利益忽略處境不
利群體需求,使其處境更惡化,較偏向衝突論的主張。各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在社會中能力屬於較弱勢的群體,因為能力無法符應社會需求,在社會競爭
機制中容易落入不利處境,較偏向功能論學者主張,故選項(A)錯誤。
選項(B):透過競爭,才能使能力出類拔萃者脫穎而出,獲得成就,同時提高其參與動
機,較偏向功能論學者主張,故選項(B)錯誤。
28
選項(C):社會發展過程中,某些工作需要能力較好者勝任,為使人們願意來從事這些
工作,因此社會設計這些工作屬於較高報酬,才能吸引才能優異者來爭取,
較偏向功能論學者主張,故選項(C)錯誤。
選項(D)社會資源乎依每個人的力高低來分配社會競爭制常常被某些得利
益階所操其他階層在機制往往無法參或被淘汰隱藏機被壟
斷與除異己的現象,較社會階層理論的衝突論觀點故選(D)正確。
4.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D)
29
題號:18
題目:
18-19為題組
某協會受政府委託舉辦教師進修課程但課程中不僅塑造「男女應有舉止」的性別
刻板角色且有歧視同性戀者的內容某公民團體發現上述情況後透過各社群媒體
批判該課程違反性別平等理念。在引發關注後,又進一步邀請民意代表共同召開記者
會,呼籲政府正視問題嚴重性。
在各方呼籲下主管機關檢視該協會的課程實施認為該協會的作為不合規定
依據相關行政命令,廢止該協會開設教師進修課程之資格。請問:
18. 下列有關社會運動如何運作並產生作用的敘述,何者最能說明該公民團體的行動?
(A)社會運動強調由下而上,因而致力批判政府施政且避免與官方合作
(B)社會運動目標在於改變法規,故重視爭取輿論支持以取得執政權力
(C)社會運動無論能否立即改變政策,若能引發公眾討論即屬發揮成效
(D)社會運動重視減少社會成本,應盡量透過媒體推動以避免街頭衝突
意見內容:
題目設計為臺灣的社會運動與公民團體之互動,經整理後歸納為以下:
公民團體未以街頭抗爭方式,而是以召開記者會來推動
記者會中邀請民代,並呼籲政府正視該問題
提出以下疑點,並主張正確答案應更改為(D)
1. C選項的「即屬發揮成效」過渡消極社會運動不僅只爭取輿論關注由該公民團體「進
一步邀請」民代可見該行動已上升至政治場域的議體並已形成一股體制內有一定影
響政策能力的力量,故(C)不足以詮釋該題。
2. D選項的避免街頭抗爭的確是台灣晚期的社會運動發展趨勢去除紅衫軍太陽花等
政治性質重的社運外絕大多數的社運幾乎以媒體議會等社會成本低的方式運作
本題題旨亦相符,故(D)可以做為正確答案。
意見回覆:
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社會運動意涵與運作之掌握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是人
民由下而上發起的一種持續性集體行動其透過各種策略與行動改變或維持社會現狀
藉此達成其目標。
2. 題文中某公民團體發現該協會違反性別平等理念雖無法直接要求該協會關閉課程
但透過社群媒體揭發該協會課程不妥邀集民意代表召開記者會引起社會大眾關注
於引起政府部門重視積極處理社會運動是一種持續性集體行動若能引起公眾討論
進而形成輿論,即已發揮功能,選項(C)最能說明該公民團體的行動,為正確選項。
3. 社會運動往往造成社會成本如街頭衝突但相較於目標達成所促成的社會進步仍有
其改革之意義但此運作模式無法由題文判斷為該公民團體的行動故選項(D)錯誤
30
題號:25
題目:
25-27為題組
亞洲某小國於 21 貿WTO
開放農產品進口。該國入會前原本是稻米自給自足的國家,卻被 WTO 要求開放稻米
進口,該國農業團體因而參加全球農運組織,至 WTO 部長會議會場外抗議。
全球 WTO,認為歐美等大國透過 WTO 控制國際貿易並箝制小國,不
但未促進貿易或刺激經濟成長,反使各國糧食自給計畫淪為空談,更擴大國家之間和
內的貧富差距。該組織主張,各國應依不同的發展條件與社會需要,支持國內的農民及
WTO 應立即解散以杜絕富有國家繼續危害小國農民的
25. 依據題文推論全球化對國家治理帶來的挑戰,下列哪項論述最合理?
(A)經濟衝突取代政治競爭,改變國家主權運作
(B)全球連動加深,影響政府控制環境變局能力
(C)非政府組織跨國運作,削弱國家的治理能力
(D)全球貿易更加互相依賴,改變國家治理疆界
意見內容:
我認為此題正確選項不應為 B選項,理由如下:
B選項中的「環境變局」一詞定義不明,網路上也找不到任何明確定義,且題文中也
沒有提到各國政府為控制環境所做出的具體行動和其效果為何?由此難以判斷政府控制
環境變局的能力到底有沒有變化。而題文的第二段,大幅篇章都集中在討論大國在全球貿
易下對小國造成的不利影響。若僅以一句「反使各國糧食自給計畫淪為空談」就認定答案
B選項,我認為太過於偏頗。
意見回覆:
1. 測驗考生能否依據題文 WTO 化對家治
挑戰
2. 題文主要描述某亞洲小國因加入 WTO,被迫開放自給自足的稻米市場。該國農業團體
參加全球農運組織一起反對大國藉由 WTO 控制國際貿易並箝制小國甚至希望 WTO
立即解散,由各國依各自發展條件與社會需要,扶持該國農業。
3. 由題文情境以及課程中有關 WTO 的運作可知WTO 的運作以及持續發展的國際貿易
糧食供給貧富差距等問題即所謂環境變局皆涉及全球連動深化並非單一國家政
府即可解決,故選項(B)正確。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