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混合題密碼:以〈師說〉提升讀寫策略

pdf
7.42 MB
36 頁
USER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343
有效破解混合題密碼的閱讀策略——以〈師說〉為例
溪湖高中 林芳均
平鎮高中 陳玉嘉
平鎮高中 李靜雯
平鎮高中 黃惠芳
壹、設計理念
一、以混合題測驗為起點,提升學生讀寫能力
無論教育政策如何改變國語文教學目標永遠離不開「閱讀」「寫作」兩個面向透過
閱讀學生可以擷取訊息建構知識透過寫作學生能夠展開表達進行溝通這兩項能力
不僅是國語文重要的學科本質,同時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素養能力。
為呼應108課綱「核心素養」的概念大考中心於111學年度調整國語文測驗題型在原
有的選擇題測驗中加入混合題型,期待學生嘗試以自己的語言,寫出對文本理解、分析甚至
推理的結果,此種「精準閱讀,適切表達」的測驗目標
1
,正是「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綜
合展現因此若能以「提升學生作答混合題能力」為課程目標步驟明確的閱讀寫作策
略為課程主軸,相信對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必定有所助益。
二、從學科本質出發,選用科技輔助資源
運用科技資源輔助教學活動已是目前教學現場的常態然而現今科技資源種類多元
數量不勝枚舉,如何篩選切合教學目標與學科本質的軟、硬體才是教師真正的挑戰。
本課程選用「因材網適性學習平台」作為主要輔助工具,是因為「因材網」系統的建置
是立基於國語文領綱的學習重點,將學習重點的內涵再細分為許多知識節點。這樣的建構邏
輯,跳脫了國語文傳統教學以課次為主的框架,改從「能力」的角度出發,更符合素養導向
教學的精神,也更適用於素養導向的課程活動設計。
除「因材網適性學習平台」之外,本課程尚運用多項軟、硬體資源於課堂互動、學生回
饋與學習成果驗收,俾利在有限的教學時數中,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用「以終為始」思維,建構課程脈絡
本教案依照「以終為始」的課程設計邏輯:期待學生最終能正確的作答混合題,故設定
「精準解讀文意,適切以文字表達」為學習目標。並按以下步驟建構課程脈絡:
2
1
見大考中心〈選才〉電子報第 311 期〈精準閱讀,適切表達——談國文科混合題型的評量精神〉
2
「發展課程脈絡」請見 五、課程架構,「實施課程活動」請見 參、教案設計
分析測驗考點
掌握學習目標
選定教學策略
結合科技資源 發展課程脈絡 實施課程活動
344
()分析測驗考點,掌握學習目標
為增進學生混合題測驗的作答能力,研發小組首先針對111112年度學測、110年試辦
考試與兩份研究試卷進行分析、統計,發現混合題欲測驗的能力以「B2文意理解、比較、分
析、統整」為大宗,其次為「B1訊息檢索與擷取(含摘要)與「A4表現手法、表述方法的辨
識與應用」,而且此三項能力出現的比例極高
3
。考量「訊息檢索」應是學生已具備的基本能
「表現手法的辨識與應用」需要長時間的涵養故本教案將學習目標聚焦於「摘要」
「推論」兩種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選定教學策略,結合科技資源
1.選定「摘要」、「推論」策略為課程定錨
「摘要」「推論」能力都不可能憑空而至需要步驟明確的策略引導與長時間的練習
本課程結合〈師說〉範文教學試圖以摘要策略(套用句型提取概念)掌握文意脈絡以推論
策略(因果關係推論對比關係推論)理解深層文意並希望學生在習得策略後能夠繼續遷移運
用到混合題作答上。
4
2.結合「因材網」平台資源輔助學生學習
「因材網」國語文的教學資料庫分為「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三大類而其
中「閱讀」類的分項又搭配文體、閱讀範圍與閱讀能力三項標準再細分為許多節點。教案緊
「摘要」「推論」此兩項核心能力「因材網」中選定「議論文段旨」「議論文推論
作為學生自學的影片單元,藉此導入閱讀策略的學習。並從相關的節點
5
挑選試題做為前、後
測,希望借助平台強大的智慧診斷功能,呈現學生學習狀態的前後差異。
貳、教學研究
一、教材分析
本課程選定以十五篇核心古文中韓愈〈師說〉為教授內容。〈師說〉為唐宋古文八大家
之首韓愈的代表作品,韓愈為了導正唐代士大夫恥於從師、師道淪喪的現象,因此寫了〈師
說〉,希望士大夫恢復從師問學的風氣。
()教材重點
本文為議論文本,議論文是以事實、理論為論據,達到說服、建構、批判等目的的一種
文體,通常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師說〉一文完整包含這三個部分,本文論點明
「師」字貫串全文開門見山即提出「學必有師」的論點調學習的重要性接著說
明擇師的標準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道所在之處即為老師所在之處,與年齡、地位無
關。然後進一步以三組對比論證,強調從師的重要性:首先,韓愈以古代聖人從師問學與今
3
分析五份混合題試(11 個題組,總 42 )的考點,出題率前三名依序為B2 文意理解、比較分析與統
(23 )B1 訊息檢索與摘要(10 )A4 表現手法的辨識與應用(6)
4
本課程所使用的摘要與推論策略,取用自國語文學科中心研推小組所研發的閱讀理解策略課程
5
前後測組卷各 10 選用的節點有段落與篇章訊息(白話記敘文)段落推(白話議論文)複句摘要與段旨
(白話議論文)
345
之眾人恥學於師的態度做對比,結果導致「聖益聖,愚益愚」,從而推測聖人或愚人的差別
在於是否能從師問學;接著,透過士大夫只為子擇師,自身卻恥學於師的現象,對比出自己
在從師態度上的矛盾從而批判士大夫「小學而大遺」本末倒置的錯誤價值觀再來以當
代不同階層的族群做橫向對比,舉出百工之人能夠不恥相師,而士大夫之族卻恥學於師的不
智,凸顯士大夫的見識淺陋和愚蠢。最後以聖人孔子為例,闡述「學無常師」及術業有專攻
的道理,再以說明寫作本文的動機收束全文。全文論點明確,運用三組對比以及孔子之例作
為論證及論據,達到鞏固論點的目的,實是學習議論文的典範。文中所談論到「師道」的內
涵,在今日社會仍深具思考意義。
()教材特點
〈師說〉一文主旨明確,從不同的角度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文章有幾個特點:
1.立論精闢獨到,論據深刻有力
〈師說〉一文以「從師」為全篇立論重心闡述「學必有師」「道存師存」的論點
章先說明老師的重要性及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破除以長少貴賤來擇師的陋習由此
帶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道理深刻批判
了唐代士大夫恥於從師的社會現象。在論據方面,韓愈以聖人孔子從師的言行為證,萇弘、
師襄老聃等人「其賢不如孔子」孔子仍能以之為師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立論更
加穩固。
2.善用對比論證,氣勢深刻充沛
〈師說〉善用對比,更加凸顯論點。本文以古今從師現象、士大夫擇師標準的矛盾、及
士大夫階層恥於從師的心理,以士大夫恥學於師的事實烘托出恢復從師問學的必要性。這三
組不同層面的對照比較,深刻揭露出唐代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恥於從師問學,清楚映照出
振興師道的用意及必要性。
3.句式靈活流暢,修辭豐富多變
〈師說〉一文以散句為主,說理明確;也運用整齊的排偶句,讓文句整齊化而產生明快
流暢的效果。駢散兼用,造成文句上抑揚頓挫的節奏美感。
本文亦善用各種修辭豐富文章的變化性除以對比映襯使文章氣勢充沛外亦善用如「古
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孰能無惑?惑而不從……」的頂真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回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的激問
等,使文章充滿豐富變化的層次感。
()教材難點
〈師說〉乃韓愈代表名作,文中具有充沛的邏輯力量及情感力量,使得文章充滿雄渾奔
放的氣勢。但是文中亦有一些難度較高的句子需教師仔細梳理,如對比映襯在文中所造成的
效果、部分段落因省略主語需帶領學生圈補主語以釐清文意外,其他如「句讀之不知,惑之
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的錯綜句法「惑而不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的雙重否句「夫庸
知其年之先後先於吾乎」的長難句等,都需要教師帶領學生仔細說解,學生才能進一步瞭解
346
其文意另外〈師說屬於說理類的議論文邏輯性強但對於學生而言文本較硬較難理
解,也需要教師去設計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進而探討深層意涵。
二、學生先備經驗分析
本課程實施對象為桃園市立平鎮高中國際科技雙語實驗班,本班學生入學國文成績均在
B++以上寫作成績皆為45級分語文程度中上課程實施時學生甫升上高二全班35
中,有7位學生選擇社會組28位學生選擇自然組(本班採不分學群、分組上課機制)在未來
升學取向上,以數理傾向居多。
()文本與閱讀策略
文本部分,學生在高一時已學習過〈師說〉,對於寫作背景與動機、段落文意與寫作手
法均有基本認識閱讀策略部分學生對於基本的詮釋策略(斷句圈補主語還原省略
換句話說)與簡單的推論皆能熟稔的運用但是較難的詮釋策略(還原特殊句型化長
難句)與深層的文意推論,則需要透過教師引導與同儕討論,才能有所掌握。
()混合題測驗
學生於校內段考時有混合題測驗,教師亦會在考後進行試題解析與作答方式引導,但是
平時課堂上,受限於課程時間緊迫,無法針對混合題解題進行有系統、完整性的學習。學生
認為混合題作答上的困難之處,就題型來看,普遍認為簡答題最難。就需要增強的作答能力
來看,以「無法理解文本深層意涵」與「無法用自己的話適切表達」的比例最高。
()因材網平台
本班學生在高一時,國文老師每週會搭配授課進度指派相關任務,讓學生在因材網平台
進行自學,因此多數學生對於因材網平台的操作是熟稔的。並且,透過因材網,學生對於國
學知識、閱讀理解與語法修辭也多有涉獵。
三、教學重點與策略
本課程的教學重點在針對混合題解題進行有系統、完整性的教學,以韓愈的〈師說〉為
授課內容,希望學生在課程中學到的能力,能遷移到其他的文本當中。課程中運用多項教學
策略,說明如下:
()閱讀策略
本課程的閱讀策略主要聚焦在摘要策略及推論策略。扣合大考混合題的目標為「精準閱
讀,適切表達」,因此能否將考題文本做精準的閱讀後,依據考點做合乎題意的適切表達是
課程的重點。有鑒於此,因此選定以摘要策略幫助學生掌握文意脈絡,再以推論策略理解深
層文意,希望學生在習得策略後能夠繼續遷移運用到混合題作答上,同時增進學生「閱讀」
及「寫作」的能力。
()探究策略
探究式教學法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給予他們充分發表、討論與操作的機會。在教學過
程中運用適當的探究策略,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還可以培養
347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與人溝通的技巧。本課程所運用的探究策略
6
說明如下:
1.光譜定位:
運用有程度差異的事例,排出順序,以聚焦對概念的理解。運用「光譜定位」請學生將
各種大考題型的難易度加以排列,可以看出學生對於混合題難度屬性的概念與理解,教師再
加以釐清。
2.麥肯錫矩陣:
在四個概念形成的橫向與縱向座標,讓學生將事例排列在座標中,看出事例的差異,以
聚焦對概念的理解。課程中請學生將大考中心的11項測驗目標根據「熟悉、陌生、出現頻率
高、出現頻率低」的XY軸四象限加以排列,藉以整理出學生對大考中心測驗目標的瞭解,
也歸納出混合題的測驗目標是學生較為陌生的文意理解與表現手法。
3.T型圖:
將圖表的中間一分為二以便做為資料之整理分析與比較本課程以T型圖討論分析大
考考題中的重要測驗目標及可以何種閱讀策略來解題。
4.SWOT+USED分析:
SWOT針對其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
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等四個面向來作分析,對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及競爭優勢的定位而在SWOT分析之後進而需用USED技巧來產出解決方案,分別
是「如何善用每個優勢」「如何停止每個劣勢」「如何成就每個機會」、「如何抵禦每
威脅」。透過這樣的分析,讓學生更能掌握自己作答混合題中的優勢及不足之處,進而找到
調整自己的方向。
(三)因材網
利用因材網的學習資源,提供學生自學的材料和路徑。
運用以上教學策略學生透過閱讀策略培養「閱讀」「寫作表達」的能力在探究策略
習得與人討論溝通表達的「聆聽」「口語表達」能力而運用因材網的資源學生可
以充實自學的能力。
四、科技輔助 (教學平台、軟硬體)
本課程所使用科技輔助教學相關媒材可分為:平台、軟體、硬體三方面,試以文字與表
格說明如下。
()教學平台:
課程設計所使用的平台以「因材網」為中心,利用因材網中豐富的閱讀素養教育影片,
配合本課程內容節點,讓學生線上自學、觀看影片。並組織因材網中相關試題,組成前測與
後測試卷,於課程前後讓學生施測,教師得於因材網後台數據分析學生學習成效。課程相關
連結則使用Googleclassroom平台,發布訊息予學生,便於課堂中直接點選操作。簡報則加
6
本課程所運用之探究策略及其定義,參看陳佩英《探究策略 55》一書
348
Peardeck互動式平台,讓學生於課堂中直接回覆,教師展示學生作答成果於教師導學時
進行回饋。課堂進行中之流程掌握與作答計時,則使用Classroomscreen台,以及其抽
功能,保持隨機抽點之公平性與趣味性。
()教學軟體:
軟體則運用了Google表單KahootGoogle試算表Google表單搭配因材網前後測之
填答結果請學生作質性描述使教師獲得更多學生作答思考的細節Kahoot的即問即答
功能,配合因材網之影片內容,驗收學生線上自學的成效,提升學習動機與學生課堂中的專
注力。Google試算表用於學生進行學測混合題同批改之時,將全班於Google表單作答
的結果Google試算表匯出,將試算表的連結發布給學生便於全班線上觀看所批改同學
答案,在教師指導下,同步進行批改。
()教學硬體:
硬體部份,需準備一間多媒體教室,教室內設備包含單槍、投影布幕、克風、教師與
學生所需Chromebook數台,善用「生生有平板」政策資源,達到課堂學習中教師導學、學
生自學組間互學、組內共學的良好成效。學生另需攜帶個人手機便於Kahoot測驗即問即
答,與教師互動。
使用目的
工具名稱
平台
線上自學影片/前測/後測
因材網
發布互動/回覆連結
Googleclassroom
互動式簡報
Peardeck
計時與抽籤
Classroomscreen
軟體
質性提問
Google 表單
自學影片驗收/即問即答
Kahoot
學測混合題共同批改
Google 試算表
課堂學習/教師導學/組間互學
多媒體教室
課堂學習/學生自學/組間互學
Chromebook
課堂學習/即問即答
個人手機
五、授課規劃(學習脈絡、課程架構、大綱)
學習
活動
策略
運用
四學
科技
融入
1.因材網前測與表
單質性描述混合
題學習難點
2.認識混合題屬性
1.探究策略:
光譜定位
2.閱讀策略:
摘要意義段
學生自學
組內共學
教師導學
google 表單
349
3.〈師說〉段落摘
要與文意脈絡
統整
整併
1.瞭解混合題作答
重要能力
2.認識推論策略
3.〈師說〉深層文
意推論
1.探究策略:
麥肯錫矩陣
2.閱讀策略:
推論
學生自學
組內共學
教師導學
kahoot
1.以大考考題為
例,瞭解混合題
的題型、架構及
常見考點
2.〈師說〉混合題
實作,小組討論
後作答
3.教師說明答案,
學生進行批改
1.探究策略:
T型圖
2.閱讀策略:
詮釋、推
論、摘要
教師導學
組內共學
組間互學
表現任務
1.因材網後測與表
單質性描述困惑
2.學測混合題作
答、互評與表單
質性描述作答困
3.學測國寫知性題
問題()關鍵字
審題與
peardeck 分享
學習成果與困惑
1.探究策略:
SWOT 分析
USED 分析
2.閱讀策略:
詮釋、推
論、摘要
組內共學
組間互學
教師導學
學生自學
chromebook
生有平板
Classroomscreen
google 簡報
google 表單
google 試算表
peardeck
350
參、教案設計
教師姓名
林芳均 李靜雯
陳玉嘉 黃惠芳
教學年級
高二
學科領域
國語文
授課時數
4節課
授課單元/主題
師說/混合題評量、閱讀理解
學習
重點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5--1 辨析文本的寫作主旨、風格、結構及
寫作手法。
5--2 歸納文本中不同論點,形成個人的觀
點,發展系統性思考以建立論述體系。
5--4 廣泛運用工具書及資訊網絡蒐集、分
析資料,提高綜合學習和應用能力。
6-V-3 熟練審題立意等寫作步驟寫出具說
服力的文章
Ac--1 文句的深層意涵與象徵意義。
Ad--1 篇章的主旨、結構、寓意
與評述。
Bc--2 描述、列舉、因果、問題
解決、比較、定義、引用、 問答等
寫作手法。
Bd--2 論證方式如歸納演繹
果論證等。
學習
目標
學生能認識混合題之測驗屬性體認讀寫能力對混合題測驗的重要性並以〈師
說〉為文本「因材網平台」為輔助工具透過教師導學與學生自學習得「摘要」
(套用句型、提取概念)與「推論」(因果關係推論、對比關係推論)兩項核心能力。並
將之遷移運用於混合題解題上,完成學測混合題的作答,並延伸學習至性質相近的
學測國寫知性題問題()
評量
重點
表現任務
學生運用所學閱讀策略完成表現任務——112 學測混合題作答及困惑填寫。學
生先在 google 表單上填答學測混合題 36-37 題,並寫下作答困惑,教師再以
google 試算表整理學生作答結果,在教師指導下運用閱讀策略,由題幹提取訊
息,並進行推論。學生理解大考中心參考答案與評分原則後,在 google 表單上完
成學測混合題互評,並說明自己評分的理由。後續輔以 SWOT+USED 分析表,思
考將來面對學測混合題的優勢與劣勢,接下來更進一步,運用因材網所習得的摘
要、推論能力,能以文字適切表達國寫知性題問題()
評量規準
學測混合題及國寫知性題批改之規準,參考大考中心公布答案與評分原則:
1.能歸納綜整寫出參考答案大意,且敘述完整,能得到滿分。
2.答案敘述部分錯誤或不完整者,得到一半題分。
教學
資源
因材網前測、因材網影片、因材網後測、Classroomscreengoogle 簡報/表單/
試算表、kahootPeardeck、大考中心參考試卷、學測 111 112 年混合題
111 國寫題、大考中心〈選才〉電子報第 310/311/330/336 期、軟磁白板
351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壹、 準備活動
一、前測與學生學習難點分析
()使用因材網系統進行閱讀理解能力前測
()google 表單作質性提問,題目如下:
1.混合題中,我覺得作答難度最高的題型是
(1)選擇題(2)填充題(3)簡答題
2.混合題測驗中,我常遇到的困難是(多選):
(1)閱讀:無法理解文本的基本文意
(2)閱讀:無法理解文本的深層意涵
(3)審題:抓不到題幹的考點
(4)書寫:無法用自己的話適切表達
二、評量題型光譜排排看
()以「光譜定位」引導學生對各種評量題型(單選題、多選
題、混合題、國寫簡答題、知性題作文)進行思考
1.就「評量難易度」思考
(1)教師以「難易度」為概念(容易/困難)為光譜兩端
請學生將單選題、多選題國寫簡答題、知性題作文等
題型,依討論結果放置於光譜線上排定位置後,請學
生說明安排的理由。
(2)教師再增加「混合題型」一例,請學生重新排序,並說
明如此排序的理由。
2.就「評量能否準確反映學生語文能力」思考
(1)教師以測驗效度為概念,以(無效/有效)為光譜兩端
請學生將單選題、多選題國寫簡答題、知性題作文等
10
10
因材網前測
google 表單:
混合題作答難點
(前測)
軟磁白板
352
題型,依討論結果放置於光譜線上排定位置後,請學
生說明如此安排的理由。
(2)教師再增加混合題型一例,請學生重新排序,並說明如
此排序的理由。
三、教師總結說明混合題型屬性
()分析學生排序出來的光譜,就評量的難易度與評量效度
加以統整說明。
()就評分的主客觀而言,選擇題重視客觀性的評量,國寫
允許作答者主觀性的呈現,混合題型居中。
作答混合題型時考生「嘗試以自己的語言寫出對文本
理解、分析甚至推理的結果。」
(以上內容節錄自大考中心〈精準閱讀,適切表達 ──談國文
科混合題型的評量精神〉
貳、 發展活動
師說文意複習
※本教學活動結合範文〈師說〉,接續在文意脈絡爬梳之後,
繼而進行自然段摘要與意義段整併的介紹,以幫助學生掌握
文本架構。
一、自然段摘要
()運用因材網自學
學生觀看因材網影片:段落(十一) 段旨:議論文()
認識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論證方式 (事例
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與摘要的方法。
()小組討論〈師說〉自然段摘要。
學生以影片自學習得的摘要方法:斷句→小段落摘要→
整併小段落摘要為全段摘要。
二、意義段整併
()教師介紹意義段概念
5
5
10
大考中心
〈選才〉電子報
311
因材網影片:段
(十一) 段旨:
議論文()
Ad--2-11-08
(4 55 )
353
()小組討論〈師說〉意義段整併並上台報告整併理由與結
果。
※教師視學生學習需要可輔以其他摘要方法說明套用
句型、分類訊息、提取概念等。
參、 綜合活動
一、〈師說〉意義段摘要
小組為討論出來的意義段進行摘要
二、教師指派課後自學任務
學生課後觀看因材網影片(段落推論)學習如何透過「因果關
係」「對比關係」進行推論以利銜接第二節課學習內容
影片的三個知識節點請見「教學資源欄」
10
因材網影片:
1.段落() 段落
推論議論文()
Ad--2-10-13
(8 30 )
2.段落(十一)
落推論:議論文
()
Ad--2-11-13
(7 29 )
3.段落(十二)
落推論:議論文
()
Ad--2-12-13
(8 20 )
壹、準備活動
一、混合題作答需要哪些能力?
()運用「麥肯錫矩陣」搭配「大考中心測驗目標」,引導
學生思考:混合題作答需要哪些能力?而諸多能力中,
何者是自己熟稔的?何者是陌生而有待加強的。
()請學生將下列11項目標,排入四個象限中
※學測國文科測驗目標
1.國語文知識的認知與應用
A1.字形、字音、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A2.語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A3.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A4.表現手法、表述方式的辨識與應用
10
軟磁白板
354
A5.具備重要文學作家、作品、體類、流派的知識
A6.具備重要學術思想、文化的知識
2.文本的理解與探究
B1.訊息的檢索與擷取
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B3.內容的延伸與反思
B4.形式的推究與分析
B5.結合文學、文化知識的詮釋與鑑賞
二、混合題評量需要的能力
教師展示歷屆混合題分析結果:混合題的測驗目標以文意理
(推論)為大宗其次為訊息檢索與表現手法(修辭)諸項
能力中,文意理解與表現手法對學生而言是相對陌生而需要
學習加強的。
貳、發展活動
一、認識推論策略
()kahoot 驗收學生因材網自學「推論」的成果。
()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難點加以說明、澄清。
二、〈師說〉深層文意推論
教師以〈師說〉文句為例,引導學生進行推論策略的練習:
() 因果關係的推論
1.教師介紹因果關係四種句型(因果、轉折、假設、條件)
相關信號字。
2.教師以〈師說〉文句舉例,引導學生推論深層文意。
5
5
20
kahoot
推論 ppt
355
3.學生推論、導出作者觀點
()對比關係的推論
1.教師以〈師說〉文句舉例,請學生找出對比。
2.教師以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
3.學生推論作者觀點
綜合活動
一、〈師說〉深層文意推論練習
()教師準備〈師說〉文意推論 2題供學生練習
()小組運用「因果關係」與「對比關係」等策略,討論
〈師說〉深層文意與觀點,並上台發表。
10
壹、準備活動
一、認識大考及參考試卷混合題類型
()先請學生閱讀參考試卷二混合題-〈世說新語〉題組。
()教師提示前次課堂介紹之重要考點類型及閱讀策略,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T型圖」討論並歸納出此考題為
何種閱讀策略,
10
PPT大考中心參
考試卷,學測
111112 年混合
題自編學習單、
PPT
356
重要的考點(測驗目標)為何。
二、說明大考混合題常見考點
透過實作練習,分析後確認大考混合題考試重點大多是
測驗 B1 訊息的檢索與擷取及 B2 文意的理解、比較、分
析、統整這兩類題型。若能結合閱讀策略,更能掌握答題方
向。
貳、發展活動
一、教師說明習作混合題的審題重點及作答
()介紹參考試題的題型:
1.參考試卷一:
(1)超商男孩題:文句檢索+寫作手法
(2)語題:解釋因果
(3)橋題:推論觀點-半封閉、勾選+理由說明
2.參考試卷二:
(1)世說新語題:解釋因果
(2)雲門舞集題:時間軸、排序+訊息檢索
10
大考中心參考試
卷、111 年及 112
年學測試題
自編學習單PPT
357
()介紹大考題型:
1.111 年:
(1)勞山道士題:文句檢索+文意理解
(2)假裝題:文意理解簡答、推論觀點簡答
2.112 年:
(1)古典題:摘要+文意理解改寫
(2)獅子王題:文意理解+觀點說明
由各試題中再次歸納混合題的測驗重點多以訊息檢索、文
意理解及推論觀點為主。
()答題:先判別題目的考試重點,再決定作答的方向—
看到題目時先判別為擷取訊息、摘要、詮釋還是推論,
再結合前二堂課所學到閱讀策略的概念去解題。
()提供學生答題的步驟:
1.審題:清楚界定作答的範圍、重點及限制。
(1)範圍:指的是作答時的文本依據或材料來源。
(2)重點:指的是答題的內容。
(3)限制:指的是作答時在形式上的限制。
2.考點:判定考試重點及類型。根據對題目的瞭解,思考題
目要測驗學生怎樣的能力。如:擷取訊息、摘要、推論還
是詮釋。
3.作答:注意題目中是否可以相互參照或與答題有關的提示
或示範。
自編學習單PPT
358
二、教師帶領學生以參考試題卷一〈晚遊六橋待月記〉對讀
題實作講解答題步驟
()教師複習前節課教授的摘要策略,喚起學生的印象。
()請學生閱讀完題幹後,將〈晚遊六橋待月記〉及〈雨後
遊六橋記〉這兩篇文章做摘要,並抽籤請學生口頭發
表。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適度的修正,說明兩篇文章
的摘要及重點。
()請學生先閱讀參考試題卷一的34題,並進行審題,將題
目中的「範圍、重點、限制」圈畫出來後,進行小組討
論,再抽籤請學生說明此題的考題重點(測驗目標)為
何。教師根據學生答案適時加以修正,並說明考點及應
答重點。
10
自編學習單PPT
359
三、學生以教師自命〈師說〉混合題進行實作
()教師發下〈師說〉混合題讓學生作答。
()學生作答完畢後,教師發下參考答案及評分原則表。教
師先說明答題的方向、答案及評重點,再由學生相互批
改。
15
自編學習單-
〈師說〉混合題
試卷單選題 2
+非選擇題 1
360
參、綜合活動
一、教師統整〈師說〉混合題
教師統整總結說明〈師說〉混合題的考點及解題重點。
二、將〈師說〉混合題扣合閱讀策略
將〈師說〉混合題與大考題做比較,並且扣合二堂課所
學習之閱讀理解策略,使學生更加瞭解混合題的作答方向。
5
壹、 準備活動
一、運用因材網系統進行閱讀策略學習成果之後測
()學生登入因材網作答本教案所選定的知識節點(因材網資
源使用)題目。
()後測題數共 10 題,計時 5分鐘完成。
二、輔以 google 表單,請學生作質性描述
教師課前先將第 4節課所使用的連結放上
Googleclassroom 平台「作業」區
5
5
chromebook
生有平板
因材網後測試題
因材網試題分析
(知識節點請參閱
附件)
後測質性分析
google 表單
教師導學
361
()那一題的題目最難理解?
()承上題,難以理解的部份是:
()承上題,請用 10-30 字說明難以理解之處:
()同承上題,做選項時你有猶豫嗎?猶豫的原因是什麼?
請用10-30字說明。
* Google
作答表單:
有效破解混合題密碼的閱讀策略-後測
* 教師導學 PPT
有效破解混合題密碼的閱讀策略
三、教師綜合因材網後測試題作答分析結果與表單中質性描
述,作為課程補強或個別指導的依據
()教師展示學生作答結果:
* Google 試算表:
有效破解混合題密碼的閱讀策略-後測 (回覆)
()隨機抽點 2位同學說明自己作答的情況。
貳、 發展活動
一、學生運用所學閱讀策略完成表現任務——112學測混合
題作答及困惑填寫
2
8
google 簡報
Classroom
screen 計時
學生自學
Classroom
screen 抽籤
組間互學
112 學測混合題
google 表單
學生自學
362
()google表單作答112學測混合題36-37題及作答困
惑:
* google 表單:
有效破解混合題密碼的閱讀策略-學測混合題
207
()教師以google試算表整理學生作答回覆,展示作答結果
予學生稍後批改。
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學測混合題互評批改
()教師說明評分原則以指導學生進行批改
1.批改第 36 題:
依閱讀策略由題幹提取訊息,並進行推論。
5
112 年大考中心
學測試題研討會
資料
教師導學
363
2.批改第 37.(1)題:
依閱讀策略由題幹提取訊息,並進行推論。
364
3.批改第 37.(2)題:
依閱讀策略由題幹提取訊息,並進行推論。
4.教師補充說明大考中心本題評分原則:
()學生在 google 試算表上互評
1.每人評後面座號同學 2
* google 試算表:
有效破解混合題密碼的閱讀策略-112 學測混合題 (回覆)
2
組間互學
google 試算表
365
2.學生在 google 表單上用 30 字說明評分的理由。
* google 表單:
有效破解混合題密碼的閱讀策略-112 學測混合
題互評
三、教師以SWOT+USED分析表,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
題:
()教師引導學生於 peardeck 平台思考
1.我作答時的優勢
2.我作答時的劣勢
3.我如何提高優勢
4.我如何降低劣勢
()教師展示、檢閱學生分析結果
參、 綜合活動
由於混合題之簡答題性質近似國寫知性題問題(),據此進
行學習遷移。
一、學生能運用因材網所習得推論能力,圈出111國寫知性
2
3
2
3
google 表單
組間互學
Peardeck 互動
式簡報平台
SWOT+USED
分析表
組間互學
學生自學
111 國寫知性題
Peardeck 互動
366
題問題()的答題關鍵詞
()閱讀第一大題題幹,在peardeck上寫出4個關鍵詞,並
歸納本文主旨。
()閱讀問題(),在peardeck上圈出關於「範圍」、「重
點」、「限制」的答題關鍵詞。
二、教師輔以提問設計,確認學生具備審題與答題技巧
()以提問法確認關鍵詞
()學生作答成果展示及檢核
三、組內共學及組間互學,彼此分享自己的作答結果與答題
技巧
說出你認為其中關鍵差異是什麼?用意有何不同?
2
2
4
式簡報平台
組間互學
大考中心選材電
子報 330
組間互學
組內共學
組間互學
便利貼
彩色筆
367
四、教師導學,綜整大考中心評分原則與本單元學習成果
()教師說明大考中心評分原則後,請學生舉手自評等第,
了解學生得分概況。
()請學生在peardeck平台寫下課程學習成果、反思與疑問
後,教師展示作答結果,後續進行課程滾動修正與差異
化延伸教學。
2
3
大考中心選材電
子報 330
教師導學
Peardeck 互動
式簡報平台
組間互學
368
肆、教材、教具呈現
一、PPT
▲第 12(如下 QRcode 2張示例)
▲第 3(如下 QRcode 2張示例)
▲第 4(如下 QRcode 2張示例)
369
二、學習單(如下QRcode2張示例)
伍、學習成效與檢核
一、前後測成果比較與分析
()因材網前、後測分析
本次施測學生人數28人,於課程前、後各施測一次。測驗內容乃根據大考混合題型最常
出現的三種測驗目標能力(分別為:訊息檢索、摘要與推論三大類),再搭配本次文本〈師說〉
為議論文本(但考量高一學生程度故改選白話文)以此篩選施測節點挑選試題共10
進行測驗。學生在前、後測各個節點的作答情形請見下表:
待補救人數
年級/節點
前測
待補救人數
後測
待補救人數
績效
10 年級 /句子摘要(複句)
11(39%)
5(18%)
減少 6
10 年級 /段落訊息:記敘文(白話)
9(32%)
4(14%)
減少 5
10 年級 /段旨:議論文(白話)
13(46%)
1(4%)
減少 12
10 年級 /段落推論:議論文(白話)
4(14%)
5(18%)
增加 1
11 年級 /篇章訊息:議論文(白話)
1(4%)
1(4%)
無增減
11 年級 /段落推論:議論文(白話)
0(0%)
0(0%)
無增減
12 年級 /段落推論:議論文(白話)
8(29%)
0(0%)
減少 8
學生的前測表現在十年級「段旨」「複句摘要」「段落訊息」三個節點的需補救人
數較多而課程考量「摘要」「推論」為較進階的能力亦是混合題測驗常出現的考點
以將之設為課程重點進行教學活動學生的後測表現除十年級「段落推論」微幅退步外
其餘節點須補救人數均有減少或維持不變。
370
()後測表單「質性描述填答結果」:(QRcode及表列所示)
後測表單「質性描述填答結果」
學生填答結果下載
「難以理解處」摘錄:
感覺每個選項都很合理。
有些文言文的部分難以理解,比較不好抓到本體重點。
題目字數太多,有時候會找不太到重點,或沒看到關鍵詞。
看完文章後看題目時,會忘記文章的內容和細節,沒辦法抓到文章想傳達的資訊,導致要
再重新閱讀文章尋找正確答案。
閱讀完選項之後,無法找到文章中符合的文句。
「選項猶豫原因」摘錄:
有些模稜兩可的地方會讓人猶豫,一直反覆考慮答案。
選項從文章中找不到答案,要自己推論。
因為選項相似且錯誤的選項具有誘答力。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沒有完全了解文章想表達的意思,導致我會猶豫那個是正確選項。
因為選項的內容有很多相似之處,需要多看幾次選項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因材網後測」10 題:學生質性描述-餅圖顯示
371
二、學生作業範例
▲第一、二節課
自然段摘要與意義段整併
用因果關係推論
▲第三節課
學生以閱讀策略摘要大考混合題文本
學生實作〈師說〉混合題
372
▲第四節課
() SWOT+USED分析表,學生自我分析結果:(2張為例)
使用SWOT+USED分析表,於學生作答學測混合題與互評後,自我分析結果,做為調整
進步的參考,學生填寫成效如下:
我作答時的優勢:
部份同學感覺到自己缺乏優勢,部份發覺自
己的閱讀理解力或答題速度佔優勢。
我作答時的劣勢:
同學對自己劣勢的分析,找到的因素有:閱
讀理解力不足、無法推論因果關係、無法精
準表達、速度太慢、粗心等。
我如何提高優勢:
關於提高優勢的方法,同學想到的有:廣泛
大量的閱讀、提高閱讀速度、多做題目練
習、發現問題針對問題解決等。
我如何降低劣勢:
關於降低劣勢的方法,同學想到的與提高優
勢相似,除了多閱讀多練習,還需完整、專
注的讀完題目。這部份學生還有困惑,教師
更需引導學生就自己的難點去解決問題
()寫下111國寫知性題問題()題幹「關鍵詞」、「主旨」:(2張為例)
使用PearDeck互動平台,練習抓住題幹重點,學生作答成效如下:
多數學生都能抓到文本「樂齡」的主旨,並找出「台灣、丹麥、不老騎士、出遊、不便、
志工」等關鍵詞。
()圈出問題()的答題關鍵詞:(2張為例)
使用 PearDeck 互動平台,練習抓住考題的關鍵詞,學生多能就「範圍、重點、限制」圈
出關鍵詞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