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
之眾人恥學於師的態度做對比,結果導致「聖益聖,愚益愚」,從而推測聖人或愚人的差別
在於是否能從師問學;接著,透過士大夫只為子擇師,自身卻恥學於師的現象,對比出自己
在從師態度上的矛盾,從而批判士大夫「小學而大遺」、本末倒置的錯誤價值觀;再來,以當
代不同階層的族群做橫向對比,舉出百工之人能夠不恥相師,而士大夫之族卻恥學於師的不
智,凸顯士大夫的見識淺陋和愚蠢。最後以聖人孔子為例,闡述「學無常師」及術業有專攻
的道理,再以說明寫作本文的動機收束全文。全文論點明確,運用三組對比以及孔子之例作
為論證及論據,達到鞏固論點的目的,實是學習議論文的典範。文中所談論到「師道」的內
涵,在今日社會仍深具思考意義。
(二)教材特點
〈師說〉一文主旨明確,從不同的角度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文章有幾個特點:
1.立論精闢獨到,論據深刻有力
〈師說〉一文以「從師」為全篇立論重心,闡述「學必有師」及「道存師存」的論點。文
章先說明老師的重要性及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破除以長少貴賤來擇師的陋習,由此
帶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道理,深刻批判
了唐代士大夫恥於從師的社會現象。在論據方面,韓愈以聖人孔子從師的言行為證,萇弘、
師襄、老聃等人「其賢不如孔子」,孔子仍能以之為師,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立論更
加穩固。
2.善用對比論證,氣勢深刻充沛
〈師說〉善用對比,更加凸顯論點。本文以古今從師現象、士大夫擇師標準的矛盾、及
士大夫階層恥於從師的心理,以士大夫恥學於師的事實烘托出恢復從師問學的必要性。這三
組不同層面的對照比較,深刻揭露出唐代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恥於從師問學,清楚映照出
振興師道的用意及必要性。
3.句式靈活流暢,修辭豐富多變
〈師說〉一文以散句為主,說理明確;也運用整齊的排偶句,讓文句整齊化而產生明快
流暢的效果。駢散兼用,造成文句上抑揚頓挫的節奏美感。
本文亦善用各種修辭豐富文章的變化性,除以對比映襯使文章氣勢充沛外,亦善用如「古
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的頂真
法、「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回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的激問
等,使文章充滿豐富變化的層次感。
(三)教材難點
〈師說〉乃韓愈代表名作,文中具有充沛的邏輯力量及情感力量,使得文章充滿雄渾奔
放的氣勢。但是文中亦有一些難度較高的句子需教師仔細梳理,如對比映襯在文中所造成的
效果、部分段落因省略主語需帶領學生圈補主語以釐清文意外,其他如「句讀之不知,惑之
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的錯綜句法、「惑而不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的雙重否句、「夫庸
知其年之先後先於吾乎」的長難句等,都需要教師帶領學生仔細說解,學生才能進一步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