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雙素養:閱讀與數位解鎖學測混合題

pdf
10.1 MB
48 頁
USER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380
未來雙素養——閱讀與數位同行,解鎖學測混合題評量
高雄中山高中 邱靖宜
高師大附中 陳燕秋
高師大附中 李慕慧
高師大附中 許靜宜
壹、設計理念
一、幫助學生從記憶背誦,走向高層次的作答
大考中心宣布 111 年起學測加入混合題型研擬混合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題組題允許
較為結構化的設問,藉由同一題組內不同評量層次的試題,深化學生對問題(或主題)的理
解,以及強化對於考生表達說明能力之評量。
圖一、大考中心研究發展混合題型目的(引自大考中心:
111 學年度起適用之學測考試說明、參考試卷及混合題型簡介)
混合題的出現,讓紙筆評量從傳統記憶背誦的層次進入到高層次的說明表達、分析比較
和歸納統整。但要面臨的問題是:學生敢回答嗎?要如何作答?
在教學現場上,我們看到的是學生在選擇題中,很快就能從選項中找到正確答案,當題
目要求學生用自己話說出答案時,學生常常支支吾吾,不是不敢作答,就是語帶含糊,答不
到重點。很多時候,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不懂如何精準的作答。因此筆者們思考,是不是
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學,幫助學生在記憶背誦之外,更能進行高層次的表達。
二、幫助學生建構學習與思考鷹架,聚焦問題核心,精準作答
因為學生常無法對焦題目重點,答出接近的答案,因此,我們研擬此份教案,運用四學
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分析大考混合題,了解它要測驗的能力後,利用象限式思考與筆記
教學建構學習鷹架,並以科技輔助教學,讓學生從因材網中自學,提升讀寫、摘要與解題能
力,期待學生在面對混合題時能快速寫出正確答案,更能學習遷移,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理解
與表達,都能有所助益。
381
這份教案由四位教師分別在2個學校裡進行實作想觀察同一份教案在不同學校施作的狀
況,以及學習上的成效,是否有所差異。
貳、教學研究
一、教材分析
我們期待運用四學模式幫助學生建構解答混合題的能力,而混合題能力的
核心為檢索摘要提取主旨文意推論分析比較與歸納統整等因此在教材的運用
上,重點如下:
()學測混合題試題
本份教案的目標是提升學生解答混合題型的能力與成績,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上,我們
聚焦在大考中心的混合題試卷,唯目前大考中心僅111年、112年學測及110年的試辦考試有
混合題型,因此我們以112年學測試題為前測,111年學測混合題為教師導學的教材,以110
年試辦考試的題目為後測,檢視學生解答混合題的能力提升與否。
()因材網知識節點
學生在確認混合試題檢測的能力後我們提供因材網的學習平台從中選取【國語文108
10-12年級中的【第2單元:閱讀】中291個知識節點為教材,讓學生於課餘時間進行自主
習,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筆記術教學
筆者們蒐羅市面上較常被使用的筆記術進行教學,說明如何利用它們進行摘要與提取重
點。筆記術的介紹如下:
解鎖學
測混合
試題
聚焦目標
發展能力
善用象限式思考
與筆記術, 建構
閱讀與摘要能力
運用四學
強化自主
學習
科技輔助教學,
強化閱讀與摘
要、推論能力
382
筆記術名稱
圖示
功能與特點
康乃爾筆記法
1在筆記欄條列書寫文本重點—訓練
學生摘要重點
2從條列的筆記中提取關鍵字或下標
題—訓練學生提取關鍵字或主旨
3總結處寫出自己的想法—訓練學生
推論、歸納與評析能力。
六何法
利用 whatwhowhenwherewhy
how 抓出文本的人
物,就能看見文本的敘事脈絡
心智圖
心智圖是資訊的串連及整合將碎片
化的資訊透過「分類」「歸納」
將他們結構化進而促進我們大腦的
思考記憶也可以更方便在未來提取
需要的知識內容
魚骨圖
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因果圖」。
結果(或問題),而組成此魚身的大
骨,即是造成此結果之主要原因。
樹狀圖
樹狀圖可以用來釐清事物的構造
析文本時用樹狀圖可以快速呈現文
章結構與脈絡
383
流程圖
流程圖是用來顯示程序步驟的圖表
通常用於培訓記錄和規劃也適用
於決策流程圖通常使用箭頭來說明
步驟的先後次序。
文氏圖
文氏圖由兩個以上的圓圈重疊而成
用於顯示其中的關係(主要是顯示相
似處和差異),並以直觀的方式整合
資訊。
()〈師說〉、〈諫逐客書〉、〈赤壁賦〉
有了筆記工具後,重要的就是大量練習,才能形成習慣,慢慢建構學生檢索、摘要、提
取主旨和文意推論的能力我們的教案落實在暑輔期間因此就以暑輔中要複習的課文〈師
說〉〈諫逐客書〉〈赤壁賦〉3篇文章進行筆記術練習在學生做完筆記後檢視筆記
觀察學生的摘要、提取主旨能力,也能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二、學生先備經驗分析
本篇教學實施的對象為高雄中山高中高二學生及高師大附中高一的學生5個班級
在此篇教案中我們以中山高中高二學生及高師大附中高三學生的班級作為最後數據分析的2
個樣本。
兩校學生的學習特質都是活潑多元喜歡創意及發表在閱讀理解學習上表現較為被動
閱讀文本常有跳讀或略讀,以及沒有耐心讀完長文的現象。進行重點檢索也較為片面零碎,
欠缺比較分析與統整歸納的能力。從學校段考混合題評量答題情形來看,常見有未達到規定
字數的簡答、缺乏主語或完整句型的表述、沒看清題幹要求而憑感覺回答,以及答案缺乏與
核心概念的對應。期待經由此份教案的教學方式,有效地引導,協助學生搭建學習的鷹架,
也希望能看見在同樣的教學模式下,不同年級、不同學校的學生,學習狀況是否有差異。
三、教學重點與策略
依據大考中心選才電子報 311 期,說明國文混合題的特色與內涵如下:
1.混合題是素養導向化的紙筆評量,可同時評量學生的閱讀與表達力。
2.紙筆測驗中加入混合題可以完整評量的譜系,增加試題鑑別度。
2、評量的譜系(大考中心 311 期電子報)
384
簡言之,選擇題與非選擇題混合題型,為高強度閱讀理解能力或表達能力的評量,更能
評量學生統整、歸納、說明、分析的重要核心能力。本篇教案以此為聚焦,發展教學重點及
策略如下:
()筆記術教學
在眾多教學策略中,我們側重筆記術教學。因為筆記能簡化我們的學習過程,將大量信
息轉化成關鍵重點進行記錄。在形成筆記的過程,需要:
1.選擇性思考:在記錄信息之前,需要選擇性思考,選擇要記錄的內容,這需要專注
於主題,辨別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以及辨別什麼是有價值的內容。
2.組織思維:在筆記過程中,需要思考如何最有效地組織信息,包括選擇適當的標題
和子標題,使用清晰的標記方式,以及確保筆記的結構具有邏輯性。
3.合成思維:筆記不僅僅是拷貝信息,還應該是對信息的合成和理解。這需要思考和
分析所記錄的信息,並嘗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4.評估思維:在筆記中,還需要評估信息的可靠性和重要性,選擇是否作答。
在混合試題的能力中,最需要培養的是學生對於題目的理解及作答時如何完整表達,而
筆記術的訓練,正能加強學生組織能力、注意力及表達力。
()象限式思考
象限式思考同樣是訓練學生提取關鍵字及梳理作答重點的訓練利用圖像組織方式,幫
助同學梳理題幹敘述裡必要的資訊,找出答題的重點,再經由討論,釐清與聚焦最後答案內
容。透過象限式思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能力:
1.格式化思考:象限式思考提供了一個結構,幫助學生有條理的整理資訊。
2.全面性思考:透過每個象限不同的角度與任務,幫助學生在歸納資料時,做更深度
的思考。
整體而言,我們可以用象限性思考幫助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愈來愈快速而精準的提取關
鍵字,並能尋找並歸納出對焦問題的答案。
385
()四學策略
教案設計以四學「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為主軸,希望提引學生
「自主學習」的動機,在建立目標後,建構學習模式,進行能力的提升:
透過四學,我們可以幫助學生:
1.促進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獨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合作與溝能技能:透過組內共學和組間互學,加強學生間的合作,有助於培養
學生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
3.個人化學習:學生自學搭配教師導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與學習節奏訂定學習
計畫,滿足個人需求。
4.培養批判性思考:透過四學鼓勵學生思考、質疑和分析訊息,培養批判性思考和解
決問題的能力。
5.提高學習動力:透過四學建構的自主學習方式,讓學生能時時保持學習動機,也因
為能參與決策感受更多責任,從而增強學習的深度與持久性。
總結而言,四學方式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性與個人化學習,能有效提高教育的
效率與質量。
()科技輔助 (教學平台、軟硬體)
教學過程中,會使用因材網平台、padletgoogle表單等科技輔助教學:
386
1. 因材網
以課程包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整個單元的學習脈絡。透過派發因材網的知識節點,
讓學生透過影片,自學提取句義、句子摘要、句子推論、段落訊息、段旨、段落推
論、篇章訊息、篇旨、篇章推論等,並透過練習題,檢視學習成果。
2. Padlet
學生於每次學完課文後,做出學習筆記,之後拍照上傳padlet,一來同儕可以彼此
觀摩,二來將筆記放上雲端,方便日後檢視。
3. Google表單
透過Google表單對學生進行意見的蒐集,透過提問,幫助學生進行反思,並寫下
感想。
3、課程中所使用的科技媒體
因材網
知識節
padlet
展示筆記
GOOGLE
表單回
饋與分
387
四、教學大綱
教學
主題
四學
教學
目標
教學
活動
科技
輔助
388
參、教案設計
教師姓名
邱靖宜、陳燕秋、李慕慧、許靜宜
教學年級
高二、高三
學科領域
國語文
授課時數
200 分鐘
授課單元/主題
學習
重點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5--1 辨析文本的寫作主旨、風格、結構及寫
作手法。
5 --4 廣泛運用工具書及資訊網絡蒐集分析
資料,提高綜合學習和 應用能力。
Ac--1 意涵象徵
意義。
Ad--1 篇章的主旨、結構、寓
意與評述。
學習
目標
1 學生能學會仔細閱讀、分析和理解學測試題中的不同題型,包括選擇題、解
答、應用題等,以確保對問題的理解達到深度水準。
2 學生能透過教師搭建的學習鷹架進行自主學習,善用科技輔助以強化閱讀理解
能力。
3 學生能透過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討論、思辨,並統合眾人想法以進行發表,進而
在小組合作與組間的競爭中強化學習動力。
評量
重點
表現任務
學生面對學測試題中的混合題型,能以精確的文字進行作答。
教學
資源
因材網Padletgoogle 表單〈師說〉〈諫逐客書〉〈赤壁賦〉110 年學測試考
題、111 年與 112 年學測混合題試題。
教學活動設計
課程階段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學資源
學生自學
一、 試題考點分析
() 前測
112 年學測混合題進行前測。
(試題收錄於附錄一)
20
紙、筆
組內共學
() 小組討論試題重點
1學生先上 padlet 下載閱讀理解策略分類(收錄於附錄
)
2小組討論混合題的試題為閱讀理解策略中的哪一類類
型題目。
3.討論答題必須具備哪些能力。
10
Padlet、磁
貼白板
組間互學
()各組分享討論結果
1各組分享試題分類的分析結果。
2.說明答題須具備哪些能力。
20
Jamboard
投影機
389
形成性評
1110 年學測試考題
2.小組分享考題類型與須具備的能力
教師導學
二、 筆記術教學
()教師講述
教師以 ppt 講述製作筆記的 9種常見工具並以文本讓學
生進行筆記練習。
20
PPT
投影機
學生自學
()個人筆記練習
課堂中利用〈師說〉〈諫逐客書〉〈赤壁賦〉三個文本,
讓學生先閱讀文本後,再進行個人筆記書寫。
20
白紙
組內共學
()小組分享與討論
小組互相觀摩彼此筆記,討論哪些重點需要再加強,並放
入自己的個人筆記中。
9
個人筆記
組間互學
()小組筆記分享
各組推派 1~2 份值得分享的筆記,上傳至班級 padlet
1
Padlet、個
人筆記
形成性評
1 學生個人筆記
2 小組上傳至 padlet 的筆記分享
教師導學
三、 象限式思考
()教師講述象限式思考
教師以 ppt 解說象限式思考與混合題作答原則(ppt 收錄
於附錄三)
10
ppt
組內共學
()文本練習
111 年混合題作為練習(收錄於附錄四),讓學生以小組
為單位,嘗試以象限式思考解析考題。
20
111 年混合
題、白板
組間互學
()各組分享討論成果
教師引導討論作答時常見的問題與錯誤。
20
白板
學生自
四、 因材網練習
教師派發知識節點,透過因材網【國語文 10810-12
級中的【第 2單元閱讀】 291 個知識節點讓學生於
課餘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自主
學習
因材網
形成性評
小組以象限性思考學習單作答 111 年混合題試題。
390
學生自學
五、 檢測與反思
()後測
110 年試辦考試的題目為後測(收錄於附錄五)檢視
學生在反覆操作練習一個月後,對混合題的作答成果。
20
後測試卷
學生自學
()前後測作答成果比較
發回前測考卷,讓學生檢視並比較自己作答狀況。
10
前、後測試
學生自學
()回饋與反思
透過 google 表單上的題目,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狀
況進行反思與回饋。
20
Google
肆、學習成效與檢核
此份教案分別在中山高中與高師大附中施行,因此實驗數據亦分別呈現。
一、中山高中前後測成績比較
112 年前測
110 年試辦後測
進步
12.6/22
16.1/22
3.5
本次施測學生人數為32兩次混合題的滿分均為22若以中間值11分作為比較的基
則前測混合題分數超過11分的有19比例占59.3%後測混合題分數超過11分的有31
人,比例達到96.8%,學生分數大幅提升。
若將學生兩次混合題的成績進一步分析其進步率,32位學生中有6人退步,2人持平,
有高達24人是進步的,比例高達75%,足見教學成效之顯著。
二、高師大附中前後測成績比較
112 年前測
110 年試辦後測
進步
15.75/22
17.03/22
1.28
本次施測學生人數為45兩次混合題的滿分均為22若以中間值11分作為比較的基
則前測混合題分數超過11分的有34比例占75.5%後測混合題分數超過11分的有43
人,比例達到95.6%,學生分數大幅提升。
若將學生兩次混合題的成績進一步分析其進步率,45位學生中有6人退步,1人持平,
有高達38人是進步的,比例高達84%,足見教學成效之顯著。
391
三、學生作答與課堂學習單
()前測
學生在未經學習的狀況下,作答時並無方法,是以考卷的引文及題目上常是一片空白,不
會刻意圈出關鍵字詞,也無從得知學生作答聚焦的方向
()象限式思考學習單
在教師的引導教學下學生會嘗試在閱讀引文時進行斷句標記重要字詞透過象限式思
考的表格工具,幫助聚焦題目重點,進行作答
392
()學生筆記練習
學生能運用康乃爾筆記法為文本進行摘要、下小標,以及統整心得
學生針對文本進行摘要,並嘗試作簡單分類
393
學生能以魚骨圖為文本進行摘要統整,同時找出文本的核心概念
學生能在筆記上呈現 2種以上的筆記工具:用心智圖為文本進行摘要統整,另外以程序圖
整理出文學流變。透過圖像化的整理,快速整理文本重點
394
()後測
學生在作答時,已能針對文本進行摘要,並嘗試圈出關鍵字句
學生能透過象限式思考的表格,自行提醒題目的關鍵字,進行作答。
395
()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樣貌
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領取因材網任務
行知識節點影片自學與測驗
透過上課前用 5分鐘進行知識節點測驗遇到
不懂的題目再回家或利用下課時看教學影片,
學生表示在學習上能更彈性的運用時間並掌
握自己的學習狀況
教師在因材網後台一旦發現當天派發的知
識節點學生答錯率較高時可以即時進行引
導與分析
學生透過小組討論,提取文章關鍵字
小組討論後各組派代表上台分享小組討論
後的成果
同學在小組分享成果時都能認真參與與並台
上同學互動
396
伍、學生回饋與教師反思
一、學生回饋
()利用前測尋找答題難點
為了讓學生了解面對混合題作答時的困難,所以用GOOGLE表單條列問題,學生的作答
情形如下:
問題
中山高中作答
高師大附中作答
作答混合
題,讓你
最困擾的
是:
抓不到題目主要要問什麼
不知道這是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解讀不了字句背後真實意義
無法精確抓到關鍵字
要歸納整理
知道題目想問什麼也有大致想法
但寫不出來
不知道題目要問我什麼,常常答非
所問還拿不到分數
搞不懂題目重點
找不到關鍵字
我寫的跟作者想的都不一樣
寫的沒有寫到關鍵字進而沒有分數
缺乏歸納能力
常常對自己的答案自我懷疑
推論文章主旨時抓錯重點
回答不到正解的關鍵字
作答 112
年學測混
合題(
子王),
你覺得是
檢驗哪些
能力
?(
)
中山高中
高師大附中
問題
中山高中作答
高師大附中作答
你覺得自
己在提升
混合題作
答能力方
1多寫題目、增加
2多寫一些之前的學測題並多多閱
讀文點的
3多閱讀 、推
1多做目練
2平時做筆
3多寫點混合題習用
寫。
397
,可以
做什麼努
?
4套用師教的方
5對於文章抓取重點與主題句點能
力需要提升 多多嘗試不同類型的
混合
6可以利用老師所提供的象限圖去
思考鍵字
4努力找到文章的關鍵字或主旨
5以作記來加強
6將題以句號分
7多做
道出題者的邏輯與出題的重點,未來
能抓到出題者可能要叫我們回答出的
從兩個學校學生作答的情況來看,可以看見:
1.學生面對混合題時的問題都滿相似的:常覺得捉不到問題的重點,找不到文章關鍵
字,有同學覺得他回答的和作者想的都不一樣,也有同學提到自己缺乏歸納能力,
對於自己書寫的答案也常自我懷疑等等。
2.學生普遍能看見混合題的命題重點:檢索、歸納、摘要與推論能力。
3.面對混合題,還可以做哪些努力?學生提到多練習、多做筆記、強化摘要,尋找關
鍵字等等方式。
()教案施行後學生的反饋
1.先個人自學分析文本,再聆聽教師引導分析文本,這部分對於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助
益:
中山
高師
在學習過程中,先進行個人自學分析文本,再聆聽教師引導分析文本,中山高中的學生
普遍落在認同與非常認同之間,高師大附中則有7位同學則認為沒有影響。
2.教師引導教學時,安排小組之間的對話與分享,這部分的教學活動有助於釐清我的
思考盲點。
398
中山高中
高師大附中
「由教師引導教學,安排小組對話與分享,有助於釐清思考盲點」中山高中53%的學
生認同高師大附中則有51%認為小組活動對釐清思考沒有影響的中山高中有3位同學
高師大附中則有5位同學。比較特別的是,高師大附中有1位同學認為小組對話對於釐清思考
盲點是沒有幫助的。
399
3.教師以科技輔助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提升我的混合題作答能力
中山高中
高師大附中
在中山高中有將近94%的學生認同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能有效提升混合題作答能力,在高
師大附中則僅有71%學生認同。
4.從了解混合題型的命題方式、分析它想檢驗學生的哪些閱讀理解能力,到以筆記方
式提取文章重點、再由教師引導歸納文本重點,最後觀摩同儕筆記等這一系列的學
習活動,你覺得它對你的學習有沒有幫助?為什麼?
1有,以找到自
2我認有幫己筆
由觀摩其他同學的混合題,來增添新視野。
3有,為它提供
4有,以從平常
5答者出題者的
考點
6有,因為我學習到了整理歸納的技巧。
7能夠筆記
自己
有幫角度
8有幫助 的資分和
9有的自己先抓
400
在筆記術方面,學生都認同它能有效提升混合題作答能力,因此進一步追問為何認同,
學生認為筆記練習能幫助自己摘要、歸納、統整能力,透過互相觀摩筆記,能看到自己學習
上的盲點進行調整也因為筆記練習更學會用命題者的角度來分析關鍵字句在作答時
也就更能精準用字。
陸、教師反思
()陳燕秋
教學現場常常聽見學生這麼回饋,「混合題不就是簡答題嗎?」、「混合題常看不懂題
目的要求」「混合題常常沒時間完成」實老師的教學時間非常有限透過教師在課堂上
引導學習策略,學生使用線上平台進行題目練習,小組間使用數位工具觀摩閱讀筆記,並以
線上表單進行前、後測的回饋分析,如此一來可以讓學生掌握混合題評量的解題關鍵,並自
主以數位工具進行學習,讓教學更省力、學習更有效率。
()邱靖宜
此次進行混合題評量的解題及答題教學,嘗試以科技方式輔助,佐以學生在因材網上自
主學習,從前測及後測的回饋,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上的覺察及認知,透過學生自學及小組
共學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在思考及聆聽中提升學習成效,而老師在引導的角色中,藉由提問
讓學生思考閱讀與理解的層次整體而言相較於單純的講述科技與自主學習策略的融入
讓學習更多元,成效更顯著。
()李慕慧
這一次帶領高一的孩子嘗試實作混合試題雖然高一的孩子經過一年的閱讀與摘要訓練
不過,顯然地,一開始面對混合試題仍舊是抓不到問題的核心與答題的重點。我們運用象限
式思考輔以科技媒體平台,如padlet分享,驚艷地發現,其實孩子們在適度的引導下,慢慢
地梳理出問題的核心,讓作答可以更聚焦,對混合試題的掌握度有顯著的提升。
()許靜宜
在教學時,常常看見學生的無力感。有些學生表示,明明他很認真,在國文作答上,
為什麼就是看不見成績的提升?更有些學生有迷思,覺得考的都不是老師上課教的,考國文
好像就只能靠運氣。但透過這一系列教學,讓學生更清楚了解,在國文課堂上可以幫助他的
是思考的訓練,透過筆記幫助學生搭建摘要、統整、歸納的練習;透過象限性思考幫助學生
對焦問題與聚焦作答;透過因材網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在這些訓練後,更重要的還
是學生持之以恆的自主學習,才能更上層樓。在暑假的訓練後,開學迎接模擬考時,不少從
前對國文沒自信的孩子在考完試對完答案後,終於能開懷露出笑容。在拿到成績單後,也能
自信的說無愧於這段時間的努力。透過教師課堂上搭建學習鷹架,配合學生自主練習,讓孩
子成績能蒸蒸日上,我想,這正是最美好的教學與學習經驗!
401
柒、教材、教具呈現(PPT、講義、學習單等)
附錄()112年學測混合題
402
403
404
附錄()閱讀理解策略
405
406
407
408
409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