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目標(含核心素養、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
主題學習目標 | 能理解並運用正方形、長方形周長與面積的公式 能以公尺、平方公尺為單位算出周長與面積 在生活情境中解決周長與面積的相關問題
| 核心素養 |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數-E-A2:
具備基本的算術操作能力、並能指認基本的形體與相對的關係,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用數學表述與解決問題。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數-E-B1:
具備日常語言與數字及算術符號之間的轉換能力,並能熟練操作日常使用之度量衡及時間,認識日常經驗中的幾何形體,並能以符號表示公式。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數-C2:
具備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素養,並能尊重多元的問題解法,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
二、學生經驗(含學生先備知識、起點行為、學生特性…等): 1.認識周長的意義,並計算周長。 2.認識平方公分的意義,並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在方格板上)。
三、教師教學預定流程與策略: 學習表現 | 學習活動歷程 | 教師的思考與教學策略 | n-II-9 理解長度、角度、面積、容量、重量的常用單位與換算,培養感估測能力,並能做計算和應用解題。 | 活動一:周長 複習三年級學過的,什麼是「周長」。 周長的公式: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
× 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
×
4 在學習單上畫周長為36公分的長方形或正方形。
| 複習周長的意義 了解長方形周長的公式 了解正方形周長的公式
| 活動二:面積 複習三年級以點數1平公分格的計算面積方式。 面積公式:
長方形面積:長
×
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
×
邊長 在學習單上畫面積為36平方公分的長方形或正方形。 思考這些圖形的關係:
周長相同,面積不同;面積相同,周長不一定相同。 | 複習面積的意義 了解長方形面積的公式 了解正方形面積的公式
用實際在1公分方格紙上畫圖釐清面積和周長的差別
| 活動三:平方公尺 了解公分、平方公分以及公尺和平方公尺的關係 每個孩子以20×20的格子設計圖形,每人設計5張。 每個孩子先把自己的5張紙連乘20×100 每5個孩子連接起來就是1平方公尺
| 從公分與公尺的關係,討論1平方公分與1平方公尺的關係
每個人運用百分格設計圖案,繪製圖形、連接成1平方公尺的過程中更清楚1平方公分和1平方公尺的關係 | 活動四:生活應用 思考籃球場面積多大? 用什麼方式測量?
|
|
四、學生學習策略或方法: 學習任務 (學生要學會的) | 學習活動歷程 | 學習策略 | 學會周長的公式 | 活動一:周長 複習三年級學過的,什麼是「周長」。 周長的公式: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
× 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
×
4 在學習單上畫周長為36公分的長方形或正方形。
| 從點數周長歸納出周長的公式 (理解) | 學會面積的公式 | 活動二:面積 複習三年級以點數1平公分格的計算面積方式。 面積公式:
長方形面積:長
×
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
×
邊長 在學習單上畫面積為36平方公分的長方形或正方形。 思考這些圖形的關係:
周長相同,面積不同;面積相同,周長不一定相同。 | 從點數小方格歸納出面積的公式 (理解) 發現面積和周長的關係 (連結) | 理解平方公尺的意義 了解平方公分以及公尺和平方公尺的關係 | 活動三:平方公尺 了解公分、平方公分以及公尺和平方公尺的關係 每個孩子以20×20的格子設計圖形,每人設計5張。 每個孩子先把自己的5張紙連乘20×100 每5個孩子連接起來就是1平方公尺
| 小組討論 小組合作 實作(繪圖) (連結) (擴張) | 在生活中運用平方公尺的概念 | 活動四:生活應用 思考籃球場面積多大? 用什麼方式測量?
| 小組討論 (連結) (擴張) |
五、教學評量方式(請呼應學習目標,說明使用的評量方式): 紙筆測驗、學習單、提問、發表、實作評量、實驗、小組討論
六、期待觀課觀察重點: 1.教學流程是否流暢 2.教師提問是否適時適當
七、回饋會談日期與地點:(建議於教學觀察後三天內完成會談為佳) 日期:107年05月09日地點:四年8班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