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二 年級 國文 領域 教學課程設計
主題/單元名稱 | 第五課 五柳先生傳 | 設計者 | 康軒編輯團隊 | ||||
實施年級 | 二年級 | 節數 | 11節課 | ||||
總綱核心素養 | A 自主行動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 ||||||
領域學習重點 | 核心素養 | 國-J-A1 透過國語文的學習,認識生涯及生命的典範,建立正向價值觀,提高語文自學的興趣。 | 議題 | 學習主題 | 1.品德核心價值 2.終極關懷 3.生涯教育與自我探索 | ||
實質內涵 | 品EJU5廉潔自持。 生J4分析快樂、幸福與生命意義之間的關係。 涯J3 覺察自己的能力與興趣。 涯J4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與價值觀。 涯J6 建立對於未來生涯的願景。 | ||||||
學習表現 | 1-Ⅳ-3 分辨聆聽內容的邏輯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Ⅳ-2 有效把握聽聞內容的邏輯,做出提問或回饋。 2-Ⅳ-3依理解的內容,明確表達意見,進行有條理的論辯,並注重言談禮貌。 5-Ⅳ-2 理解各類文本的句子、段落與主要概念,指出寫作的目的與觀點。 5-Ⅳ-3 理解各類文本內容、形式和寫作特色。 6-Ⅳ-3 靈活運用仿寫、改寫等技巧,增進寫作能力。 | ||||||
學習內容 | Ab-Ⅳ-6 常用文言文的詞義及語詞結構。 Ba-Ⅳ-2 各種描寫的作用及呈現的效果。 Cb-Ⅳ-2 各類文本中所反映的個人與家庭、鄉里、國族及其他社群的關係。 | ||||||
學習目標 | 一、聽出五柳先生名號的由來。 二、說出對五柳先生的看法。 三、以正確的語音朗讀課文。 四、了解五柳先生實為作者的自我寫照。 五、從五柳先生的相關描述歸納其為人風格。 六、認識「先傳後贊」的寫作形式。 七、能分別從個性、生活等各種角度描述人物。 八、認識作者假託五柳先生,以表現自我的筆法。 九、欣賞率真自然、不慕榮利的生活態度。 十、從日常生活中養成儉樸的美德。 | ||||||
教學資源 | 課本、習作、學習單、教學PPT、教學電子書 | ||||||
學習活動設計 | |||||||
學習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 時間 | 備註 | |||||
一、準備活動 (一)請學生回家先行預習本課教材。 (二)請學生標記生難字詞並檢索主要訊息。 (三)請學生搜尋「柳樹」代表的含義及特性,並思考陶淵明以柳樹命名五柳先生,含有什麼寓意。 二、發展活動 (一)講解課文生難字詞。 1. 請學生上臺板書標記之生難字詞,教師進一步叮嚀易訛誤之字形、字音並補充講解。 2. 教師播放課文生難字詞PPT,請學生對照自己標記的生難字詞,核對有無遺漏,進一步叮嚀學生易訛誤之字形、字音並補充講解。 (二)講解「篇章導讀」。 1. 參考寫作背景補充資料,講解「篇章導讀」的內容。 2. 講述時,可以著重說明本文模仿史傳的寫作形式,以及作者託言五柳先生表現自我的寫作筆法。 (第一、二節結束) (三)介紹作者陶淵明。 參考作者補充資料,介紹陶淵明的生平及文學成就。講述時,可搭配作者的趣聞軼事,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陶淵明。 (第三節結束) (四)播放課文朗讀音檔,請學生跟著瀏覽課文。 ˙從朗讀語氣中掌握關鍵字。 (第四節結束) (五)配合課文提問教學學習單,逐段講解課文並提問段落重點。請學生依序完成學習單以掌握各段大意及重點。 ˙以PPT依序呈現「提問教學學習單」的題目及答案(動畫模式),符號「★」代表題目重要等級,數量愈多等級愈高,教師可以視教學時間多寡彈性調整題目數量。 (第五節結束) (六)講述「鑑賞分析」。 1. 以PPT播放「鑑賞分析」全文,提示重點,展示課文結構表。 2. 運用表格統整比較五柳先生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有條理的表達對五柳先生的看法。 (七)與學生進行「問題思考」之討論。 1. 請學生口頭回答「問題思考」答案。 2. 以PPT播放「問題思考」參考答案。 (八)引領學生進行「延伸探索」,閱讀文章並回答提問。 ˙以PPT播放「想一想」參考答案。 (第六、七節結束) 三、綜合活動 (一)我心目中的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品格令人敬佩。除此之外,請學生思考還有哪些人物也有類似的行為表現?教師可請同學三人一組進行討論,舉例並說明原因。 (第八節結束) (二)世外桃源何處尋 陶淵明另有一篇文章為人所稱頌,那就是〈桃花源記〉。在「桃花源」裡,沒有壓迫與剝削,人民安居樂業,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教師可以補充〈桃花源記〉原文,思考作者期待的理想世界,再試著引導學生說出或畫出自己心中嚮往的世界。 (第九節結束) (三)同學素描 陶淵明掌握人物特色,從個性、生活等各種角度生動刻畫五柳先生的形象。請學生各抽一同學姓名籤並保密,掌握同學的特色、興趣及個性,運用約一百五十個字練習人物描寫,彼此分享後上臺朗讀發表佳作,讓同學猜猜看描寫的是哪位同學,教師再酌予加分。 (第十節結束) 四、評量活動 (一)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完成應用練習及習作。 (二)準備測驗卷供學生課堂上練習,強化解題能力。 (第十一節結束) | 30’ 30’ 30’ 45’ 45’ 45’ 20’ 40’ 30’ 45’ 45’ 45’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