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A)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B)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C)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D)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B 14.〈防風林〉一文中,下列何句可看出環境汙染對自然生
態的影響?
(A)灌溉,然後長苗;再灌溉,然後成禾
(B)我們曾是會生長的籬笆,但現在什麼都不如,因為我們
已枯
(C)浪太多了,怪不得看不見故鄉
(D)牛顯然是從外國運來的,一大早給人擠奶後,整天不工
作就閒蕩
B 15.「我們曾在風雨中成熟,颱風抬不走;在散沙上挺拔,
鹽分鹹不死。我們木麻黃從不麻木的,卻遭到科學廢氣的折
磨,逼迫我們麻木而黃。」關於這段文字的寫作手法,下列
敘述何者正確?
(A)採用第三人稱筆法,客觀描寫木麻黃的生長環境險峻
(B)巧妙運用「木麻黃」之名,顛倒字詞順序以突顯文章旨
意
(C)先抒發力不從心之感,再描述木麻黃的生長環境
(D)大量運用視覺摹寫和頂真修辭,加深讀者印象
A 16.下列何者使用譬喻修辭?
(A)我們終於知道那座大建築,白白伸出的圓長怪物是做什
麼用的:冒煙
(B)恍惚夢幻的迷濛竟是很真實的臭霧
(C)海鳥就不再和春風一起來講故事了
(D)從前他們認為農田是好土,現在他們覺得自己好土
D 17.「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
湖業已澄淨得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
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
還要好看,還要清楚。」根據這段文字,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老殘無意間聽見江上漁人所吟唱的漁歌,歌詞中細細描
述了大明湖和千佛山的山光水色
(B)大明湖的波瀾壯闊,搭配千佛山的雄偉勝景,總讓遊客
驚嘆連連,無疑是一場視覺饗宴
(C)大明湖上漁夫眾多,人聲嘈雜,容易影響遊興,因此老
殘認為千佛山比大明湖更值得一遊
(D)漁歌牽引老殘的視線至湖面,使他看見千佛山的倒影,
發現倒影比真正的山更賞心悅目
B 18.有關〈大明湖〉文句的說明,何者錯誤?
(A)「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點出當地泉水充沛並有近似江南水鄉、垂柳的佳致
(B)「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
風」是以想像之筆強調趙千里的畫風氣勢磅礡
(C)「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描寫岸
邊白色的蘆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所造成的景象
(D)「老殘隨手摘了幾個蓮蓬,一面吃著,一面船已到了鵲
華橋畔了」暗示老殘對於此趟旅程仍意猶未盡
A 19.「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
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以上
這段文字所使用的摹寫技巧,與下列何者不同?
(A)冬天和身在溫暖軟綿的被窩,蓬鬆舒適,起床成了生活
障礙
(B)黃金葛爬滿了雕花的門窗,夕陽斜斜印在斑駁的磚牆
(C)驚瀑駭潮碎在崖下,浪花飛濺,蒸騰起白茫茫的雨霧
(D)四山蒼肅,深淺濃淡各有遠近高低,薄薄地覆著一層清
柔的月光
B 20.〈喂
—
出來!〉一文的作者僅以簡潔的文字勾勒故事
角色的言行與神態,卻能將他們描繪得栩栩如生。以下關於
故事中各個人物在面對「洞」時的形象分析,何者有誤?
(A)年輕人「朝著洞裡大喊一聲」、「撿起一旁的小石子,
打算丟進去」
—
年輕人衝動、魯莽的形象
(B)老人出聲制止年輕人:「這樣會有報應的,快住手!」
—
老人倚老賣老、為德不卒的形象
(C)學者一臉「天底下沒有我不知道的事」的表情看著洞
—
學者不可一世的高傲態度
(D)派出所的警察擔心有人掉進洞裡,片刻不離的在洞口看
守著
—
警察盡忠職守的敬業態度
C 21.〈喂
—
出來!〉一文:「有一天,一名建築工人在新
大樓的鋼筋上剛完成一項工作,正在稍作休息。突然,他聽
見頭頂上傳來奇怪的叫聲:『喂
—
出來!』工人循聲抬頭,
卻什麼也沒看到,只有一片無比湛藍的晴空。他心想,可能
是自己剛才工作得太累,才會產生錯覺。正當工人要恢復成
原本的姿勢時,一顆小石子從發出聲音的方向飛來,在他面
前一掠而過。只不過,當時他正出神的眺望著變得越來越美
的都市天際線,絲毫沒有察覺。」根據這段文字,下列敘述
何者正確?
(A)透過叫聲與小石子來警醒世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
為」的道理
(B)警告人們若再對大自然予取予求,最終可能會觸怒神明
而招致懲罰
(C)暗示報應即將到來,但人們仍沉醉在眼前美景的假象中
而毫無警覺
(D)說明天災降臨之前大多有跡可循,應善加觀察周遭環境,
未雨綢繆
(一)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
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
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
節錄自《列子.湯問》
(二)
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
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
於東海。
—
節錄自《山海經.北次三經列》
B 22.關於以上兩篇文章內容的解讀,下列何者正確?
(A)夸父「將走北飲大澤」乃是因為河、渭的距離過於遙遠,
以夸父的腳程和體力實在難以負荷
(B)由「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可得知鄧林的產生
與夸父屍體的脂肪及腐爛的肌肉有關
(C)「其鳴自詨」的「詨」字即「叫」的意思,因此這句話
的意思是說精衛經常叫出悲傷的聲音
(D)「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意指女娃耽溺
玩樂而離家出走後,在外地改名換姓
白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謁顧況。況謔之曰:「長安
百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賦得原上草送友人,詩曰:「野
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況嘆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
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
節錄自《唐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