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擬人法是將物比擬為人,使物具有人性化的修辭,下列
敘述何者使用了擬人法?
(A)只剩下鋼琴陪我彈了一天,睡著的大提琴,安靜
的、舊舊的
(B)我的靈魂二十一公克,因為你而完整了
(C)才發現了,媽媽一直是,我無聲洗衣機
(D)也許未來遙遠,在光年之外,我願守候未知裡,
為你等待。
31.「娘什麼!老子都不老子呀!」,「娘什麼!」一詞是借用諧
音雙關來表達「涼什麼!」下列選項中何者沒有使用此
手法?
(A)中油自助加油區,請大家「自己為自己加油」
(B)拜金女早晚會成為「敗金女」
(C)生活裡充滿了「新情」,只看你有沒有心情體會
(D)師長們苦口婆心的勸告,在他耳裡竟然都成了
「廢腐之言」。
32.語言是活的,字義、詞義會因時間、語境的不同而產生
變化。因此,有時所指稱的事物相同,但古今用語卻不
同。以下列出一些古代用語和相對應的現代用語,何者
配對正確?
(A)俳優、伶人──演員
(B)盤纏、束脩──旅費
(C)苦力、捕快──搬運工
(D)郎中、西席──老師
33.「在國內的醫療系統,所謂安寧照護還是偏重於生理層
面□如何讓一個人在生病與往生過程中不要受到太多生
理折磨。然而,一個即將往生□面臨生命最後一段歲月
的人,他們的心理狀態是如何?我們如何從身心靈成長
的角度幫助這樣的人?這種心理層面的考慮更是必
要。」這段文字□中的標點符號,依序填入下列何者最
恰當?
(A)…… , (B)── 、
(C); ── (D)。 :
34.關於<無心的錯誤>的文章內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本文舉了許多事例,如留學生在飛機上開玩笑要劫
機、劉軒幫助陌生人開門鎖、劉軒跟朋友在自家院
子放炮、劉軒跟朋友酒醉駕車肇事
(B)劉墉的妻子告訴劉墉,留學生開玩笑要劫機卻遭逮
捕一事,其用意是擔憂丈夫乘坐飛機,會遇上劫機而
有生命危險
(C)「酒醉駕車肇事的人是有心殺人嗎?……考試時受不
住朋友請託而傳個紙條的是惡意犯規嗎?」劉墉連
續提問,其用意要兒子警惕:生活處處有陷阱,要
隨時提高警覺
(D)「今天你還小,如果當你長大之後,還不能慎交朋
友,就會惹下天大的麻煩」由此可知「染於蒼則
蒼,染於黃則黃」的道理。
35.「苦練沒有什麼指望的事情,到頭來也許只是白費心
血。這當然有部分的真實性,不過世事往往有出人意表
者」,這段話在文中具有何種作用?
(A)呼應前文魯賓斯坦的例子,強調行行出狀元的道理
(B)在全文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為了解除讀者疑惑,舉
喬丹的例子說明成功的條件需要:天分、苦練、機會
(C)說明即使是投資報酬率低的事情,若肯苦練,仍是
有機會成功
(D)王溢嘉與魯賓斯坦對於投資報酬率低卻有興趣的
事,抱持著不放棄的態度。
36.關於<藍色串珠項鍊>小說中人物心理狀態的描寫,下列
敘述何者正確?
(A)藉琴‧格雷斯的姐姐和彼得的對話,透露姐姐對彼
得的欣賞
(B)以琴‧格雷斯姐妹的鶼鰈情深,烘托彼得內心的孤
寂
(C)耶誕節前生意興旺,讓彼得因工作而疲憊不堪,想
暫時逃離人群
(D)「『妳有多少錢?』彼得小心翼翼地問」由此句可推
知彼得心思細膩、個性善良。
37.藍色串珠項鍊>篇名用「串」字串起人與人之間的情
感,下列哪一選項無法呼應此寓意?
(A)藉由項鍊串起彼得對已故戀人的思念
(B)琴‧格雷斯屬意的禮物剛好是彼得本來要送已故戀
人的禮物
(C)彼得因成全陌生人琴‧格雷斯的願望,藉由項鍊串
起與琴‧格雷斯的愛情
(D)琴‧格雷斯藉此項鍊表達對姐姐的感恩。
38.關於<音樂家與職籃巨星>所述,無論資質如何,人若要
贏得成功,其要素不包括哪一項?
(A)不輕言放棄
(B)天分不足恃
(C)玉不琢,不成器
(D)時過然後學
39.下列有關語氣的說明,何者錯誤?
(A)「我想,沒有人會否認磨鍊的重要性」:肯定語氣
(B)「如果妳能一天練琴六到八個小時,妳的願望可能就
會實現」:假設與推測語氣
(C)「我多麼希望我的鋼琴能夠彈得跟你一樣好」:期
望、敬佩語氣
(D)「你的球技雖然精湛,但可惜太矮了」:推測語氣。
40.下列各項文句中,哪一句不是強調「恆毅力──努力的
堅持」?
(A)失敗乃是成功的墊腳石
(B)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C)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D)偉大的人做事決不半途而廢
41.下列選項,何者前後文意最相近?
(A)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
王/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B)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C)只有在幽獨、寧靜之中,你才可以悄然地蓄集你生
命的力量 /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D)事實上最近的也最遠--眼睛看不到眼睛 / 知人知
面不知心
42.「荷盡已無晴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所描寫的季節,
與下列何者相同?
(A)千里鶯啼綠映紅,水郭山村酒旗風
(B)尋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
(C)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D)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