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二年級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pdf
5.3 MB
40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91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林雅惠* 黃馨慧**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分析國小二年級學童的加減法文字題錯誤情形,包括
解題錯誤與教材題型占比及解題歷程的關連,並探究部分原因。
研究設計/方法/取徑
首先統計國小二年級數學教材(南一版)的加減法文字題,在課本
中有61題,課後練習(習作、隨堂演練及兩次期中評量)有143題。再
以臺北市某公立國小二年級18位課後照顧班學童為對象,每週二次收集
其課後練習(習作、隨堂演練及兩次期中評量)的解題表現。全學年共
收集342題解題錯誤案例,並計算各題型之錯誤率。以內容分析及半結
構訪談部分學童,分析其解題歷程錯誤類型。
研究發現或結論
課後練習的平均錯誤率為13.3%,其中單步驟題平均錯誤率為11.8%
0-50.0%),兩步驟題平均錯誤率為19.8%0-29.6%)。從教材題
型占比來看,單步驟題中占比高的題型多為基礎題型(改變類與合併
類),錯誤率較低;占比低的題型答題時受到語意結構影響,錯誤率
較分散。兩步驟題的各類題型占比均低(0-6.6%),與錯誤率無明顯關
連。從解題歷程來看,題意理解錯誤在單步驟題占31.3%,兩步驟題占
36.5%,可能原因包括逆推困難、關鍵字解題、題意複雜與多餘訊息。
計算執行錯誤在單步驟題占68.7%,兩步驟題占63.5%,可能原因包括進
92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DOI10.6869/THJER.202312_40(2).0003
投稿日期:2023821日,2024117日修改完畢,2024129日通過採用
* 林雅惠,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所研究生,E-mail: [email protected]
** 黃馨慧(通訊作者),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E-mail:
本研究為林雅惠的碩士論文改寫,指導教授為黃馨慧。
位、借位錯誤、位值概念錯誤、大數減小數、運算錯誤、寫錯或漏寫數
字等。
研究原創性/價值
本研究提供更具生態效度之解題錯誤資料,能真實反應學童於教材
各類題型的課堂學習成果,並回答教材題型占比與錯誤率之關係。
教育政策建議與應用
教師可透過各類表徵或提問以促進學童理解題意,並要求正確書寫
與直式計算以減少計算執行錯誤。教材應盡量呈現各類題型並提供適當
練習題數。
關鍵詞:加減法、解題歷程、數學文字題、數學題目類型、錯誤率
93
壹、緒論
加減法是國小低年級的學習重點,從加減法文字題的表現,能瞭解
學童是否習得算術的基本能力並加以應用。由於現代學童多半在安親班
或課後照顧班完成作業並訂正妥當,教師很少有機會瞭解訂正前解題錯
誤的原因。如能針對錯誤模式進行診斷,從解題歷程中識別出錯誤的解
題策略,可幫助教師發展適當的鷹架或補救教學,進而提升學童的數學
學習成效。故解題錯誤分析對教學者與學習者而言,均有長期的重要效
益。
雖然國內已累積不少低年級加減法文字題的相關研究(吳羽涵,
2021;吳秀美,2012;沈純,2016;連玉真,2014),但均為自編測
驗,各題型題數一致且題型較為侷限(例如不含等化類及題組題型、或
僅有單步驟題、僅有兩步驟題),無法瞭解教材中各題型占比與答題表
現的關係。此外,團體測驗情境有作答時間限制,不一定真實反應課堂
學習成果。
本研究收集的國小數學教材有四類,包含課本、習作、隨堂演練及
期中評量。其中課本是教室教學活動中的主要媒介,另外三類教材為教
師指定學童於教學課堂外自主完成,統稱為課後練習。為回應過去研究
的限制,本研究收集學童整學年課後練習的解題錯誤案例,以獲得更符
合生態效度的結果。此外,依據教材中各類題型占比,對照課後練習錯
誤率,以瞭解教材題型占比與錯誤率的關係。故本研究目的為分析國小
二年級學童的加減法文字題錯誤情形,包括解題錯誤與教材題型占比及
解題歷程的關連,並探究部分原因。研究問題如下:
一、課本與課後練習的題型占比與課後練習的錯誤率關係為何?
二、解題歷程中題意理解與計算執行的錯誤率為何?可能的錯誤原
因?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94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貳、文獻探討
一、數學文字題題型
數學文字題是指以文字形式而非數學符號形式,有時伴隨著圖表呈
現問題相關訊息的數學習題(Boonen et al., 2016; Powell et al., 2022)。
解文字題需要透過一連串讀題、題意理解、表徵及計算執行與檢核等步
驟才能完成,而一般計算題只需要將數量依照運算規則執行即可,因此
文字題難度更高(許家驊,2018)。
小學低年級的加減法文字題(以下簡稱文字題),主要分為單
步驟及兩步驟,近年也開始出現題組型文字題。單步驟文字題題型,
可依照語意結構,歸納為改變(change)、合併(combine)、比較
compare)及等化(equalize)四類(Fuson, 1992)。再根據未知數在
問題中的角色與數量運作方向,區分為20種題型(蔣治邦,2001),如
1
1
加減法文字題單步驟題型
類型 未知量 數量運作方向 代碼 算式表徵
起始量a 添加/拿走 A1/A4 ( ) + b = c / ( ) – b = c
改變A 改變量b 添加/拿走 A2/A5 a + ( ) = c / a – ( ) = c
結果量c 添加/拿走 A3/A6 a + b = ( ) / a – b = ( )
全體量c B1 a + b = ( )
合併B
部分量a/b B2 ( ) + b = c a + ( ) = c
參考量b 比多/比少 C1/C4 a – ( ) = c / a + c = ( )
比較C 比較量a 比多/比少 C2/C5 ( ) – b = c / b – c = ( )
差異量c 比多/比少 C3/C6 a – b = ( ) / b – a = ( )
參考量b 添加/拿走 D1/D4 a + c = ( ) / a – c = ( )
等化D 比較量a 添加/拿走 D2/D5 ( ) + c = b / ( ) – c = b
差異量c 添加/拿走 D3/D6 a + ( ) = b / a – ( ) = b
95
改變類A指一個起始量經過添加或拿走的改變後,形成另一個結果
量的問題,分為六種題型(A1-A6)。如「阿噗有55條橡皮筋,用了一
些後還剩下27條,阿噗用了幾條橡皮筋?」為改變量未知拿走型A5。合
併類B指一個大集合與二個互補子集合之間的關係,亦即二個部分量總
合的問題,分為兩類(B1-B2)。如「小姿有明信片和卡片共31張,明
信片有13張,卡片有幾張?」為部分量未知型B2
比較類C指比較二個數量差異的問題,分為六種題型(C1-C6)。
如「花果山有76隻公猴和58隻母猴,公猴比母猴多幾隻?」為差異量未
知比多型C3。等化類D是比較類和改變類的混合類型,因較為困難,在
低年級教材中出現頻率最低(黃佳雯,2022Parmjit, 2006)。其問題
情境是比較二個互斥集合,然後再提出「要如何操作才可以使這兩個集
合的元素個數相等?」的問題,分為六種題型(D1-D6)。如「姐姐有
488元,妹妹有256元,妹妹還要存多少才會跟姐姐一樣多?」屬於差異
量未知添加型D3
兩步驟加減法文字題是二個單步驟文字題的結合,依照問題情境
的先後順序,分為第一事件及第二事件。第一事件的運算會產生一個訊
息,此為第二事件的解題線索,接著再進行第二事件的運算,才算完成
解題目標。兩步驟題需要對問題進行整合思考,會造成認知負荷,且第
一步驟如果出錯第二步驟會繼續錯,因此難度更高。國內教材的兩步驟
題型,第一事件有改變、合併與比較三類,加上第二事件(改變、合
併、比較)可組合為九類,其中以改變+改變、合併+合併兩大類型較多
(沈純,2016)。
題組型文字題是近年出現的新式題型,一個題組內包含數個子題,
且通常搭配多個圖示並陳。題組內的子題各自獨立,每一子題需依情境
敘述,選擇匹配的圖示完成解題。學童除了要理解題意,還需要選取相
對應的圖示訊息解題。假設題組有四個圖示,但某子題只需要其中兩個
圖示解題,其他圖示訊息是否會干擾解題,值得進一步討論。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96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二、Mayer的解題歷程
本研究參考Mayer1987/1990)的理論,據以分析學童解題歷程的
錯誤類型及可能原因。Mayer認為思考問題的心智活動包含兩個成分:
一是表徵歷程(representational processes),指學習者先建立一個連貫
而有用的問題的內在表徵,據以進行想像、推理等思想活動;二是解決
歷程(solution processes),指計劃、執行和監控一個解題計畫。依據這
兩個成分,再將成功解題的策略分為問題轉譯、問題整合、解題計畫與
監控及解題執行共四項成分,每項成分均需要特定的解題知識才能順利
完成。
解題的第一步是問題轉譯(problem translation),即將每一個句子
轉譯為內在表徵,簡單來說就是瞭解句子的意義,知道題目在問什麼。
正確轉譯仰賴語言知識(linguistic knowledge)與語意知識(semantic
knowledge)。語言知識是指能認識及唸出題目字詞的能力,及轉譯問
題敘述的能力。如缺少合適的語言知識,則未能將關係句表徵在記憶
中,造成未能回憶某句子、回憶時發生特定錯誤(如給小玉4片變成給
8片)或轉變錯誤(如小丸子比小玉多8片,變成小丸子有8片)等,因
而造成解題錯誤(林逸文,2002)。語意知識是指個體對世界的事實知
識,如知道一天有24小時,或一公尺有100公分。缺乏語意知識會造成
無法組織某些與題目有關的事實知識,特別是數量關係的陳述句,因而
產生無意義的列式(鄭惠萍,2007)。
第二步問題整合(problem integration),是指解題者將問題的陳述
句整合成連貫一致的表徵,找出問題的類型,決定解決問題的相關資訊
並摒除無關的多餘訊息。為了要瞭解及整合問題,解題者需具備辨識問
題類型的能力,亦即基模知識(schematic knowledge),例如讀完文字
題後能依問題結構分類(是合併、改變或比較),能判斷文字題的資料
與問題是否有關(林清山,2000)。缺乏基模知識時,會產生問題整合
困難,如不會使用圖形或算式填充題表徵題意(簡敏娥,2006);或採
取直接轉譯策略,從問題中依據關鍵字表面意思解題,像是有「多於」
或「共有」時就將二個數字相加;有「少於」、「吃掉」、「給」就將
第一數減去第二數,因而導致解題錯誤(Hegarty et al., 1995)。
97
第三步解題計畫(solution planning)是指運用策略知識(strategic
knowledge)寫下解題必要的運算過程、算式或繪製圖表,或是在面臨
多步驟問題時列出所需的次目標,或根據解題計畫已完成的部分來繼續
解題任務。學童如缺乏策略知識,會產生思考前後矛盾的現象,例如對
自己的解題計畫說詞反覆,或是帶入錯誤的條件而造成解題錯誤(吳秀
美,2012;簡敏娥,2006)。此外,學童也會因策略知識不足,缺乏
監控能力(monitoring),無法省視解題策略是否適當及評估答案是否
合理,而導致解題錯誤(鄭惠萍,2007),例如兩步驟題型只寫了單步
驟,或應驗算卻未驗算。
第四步為解題執行(solution execution),是指運用程序性知識
procedural knowledge)正確無誤的算出答案。程序性知識是指熟悉
執行數學符號運算的程序和步驟。在加減法運算常見的執行錯誤,包括
進位錯誤、基本運算錯誤、位值概念錯誤,或減法恆以大數減小數、0
數減任何數為0等(林逸文,2002)。解題執行錯誤可能涉及多位數計
算的程序和概念問題、十進制位置的概念錯誤、視覺空間處理與視覺
空間工作記憶中的重組錯誤,且數值愈大愈容易犯錯(Fuson & Kwon,
1992)。
三、文字題解題錯誤分析
有些研究發現,在教材中較常出現的題型,正確率也越高(Parmjit,
2006)。希臘和土耳其的研究顯示,教材中出現頻率高的題型,例如改
變類結果量未知添加型A3,正確率優於很少出現或沒有代表性的題目
類型,如改變類起始量未知添加型A1、比較類參考量未知比多型C1
比較類比較量未知比多型C2、比較類差異量未知C3/C6等(Despina &
Harikleia, 2014; Tarim, 2017)。兩步驟題型中,較常出現的改變+
變、合併+合併兩大類型解題表現也較佳(連玉真,2014)。題型占比
高者答對率高,可能是因為多為基礎題型(如改變類)且未知數於等號
後,語意結構較為直觀,學童可把題目中讀到的兩數相加或相減即得到
正確答案。另一方面可能是占比高者,學童讀題後更容易正確回憶,
且發展出解題基模及自動化應用計算程序,有利於正確解題(Mayer,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98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1987/1990)。
但是有些題型即使很少出現,只要題意語意一致,仍有很高的答對
率。如DespinaHarikleia2014)研究中,比較類比較量未知比多型C2
的代表性不足(如瑪麗亞有10本書,喬治比瑪麗亞多出4本書,喬治有
幾本書?),但正確率超過95%DespinaHarikleia推測,答對的原因
除了加法推理能力成熟之外,也可能是依據題目的語意結構,看到關鍵
字「多」即使用加法,因此能正確答題。故教材中題型占比低的題型錯
誤率不一定會較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如語意結構是否困難)影響解
題表現。
從題目類型來看,比較類C的答錯率比合併類B與改變類A較高(施
慧君,2020;黃佳雯,2022)。兩步驟題型的研究也發現,當第一事件
出現比較類參考量未知比少型C4時,答錯率約在一半以上(沈純,
2016;連玉真,2014)。如細究比較類C各題型,參考量未知比比較類
未知更為困難,錯誤率更高(Lubin et al., 2013)。主要是因為比較類參
考量未知題型C1C4,其關係句述與所需的運算不一致,例如題目
述出現「比…少」,但要用加法解題(黃佳雯,2022Fuson, 1992;
Tarim, 2017)。如果學童無法順利語意轉換,而是以捷思反應採關鍵字
策略解題,如看到「多」即用加法,看到「少」即用減法,則無法順利
表徵問題。Powell等人(2022)以兩份美國國中小常用數學評量題庫,
分析文字題中關鍵字和算式相符比例只有不到50%(單步驟題)及10%
(多步驟題),故使用關鍵字是相當無效的解題策略。
Fuson等人(1996)認為要順利解答比較類題型,會經過四個概念
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關係(relational)階段,可以回答誰比較多、誰
比較少的問題,但無法確切回答多多少或少多少;第二階段是語言線索
階段(language cue),學童對有動作後使其相等的敘述(如再給他兩
支筆,他的筆和尺就一樣多)較能理解,此階段對靜態比較敘述尚不
熟悉(如他的尺比筆多兩個);第三階段是理解配對情境(understand
matching situations),此階段學童能解決比較量未知和差異量未知的問
題,但一直要到第四階段解決不一致(solve inconsistency),才能將關
係句進行語意轉換,以等化概念解決參考量未知題型。
例如「阿丹有5支筆,阿丹(比較量)比小松(參考量)少2支筆
99
(差異量),小松有幾支筆?」為比較類參考量未知比少型C4的題目。
解題第一步需要思考關係句「誰比較多?」,此時要把「阿丹比小松
少」轉換成「小松比阿丹多」或「小松比較多」,表徵為 ( ) – 5 = 2
再確認問句是小松的量,需要將阿丹的量加上差異量,故再將表徵轉換
5 + 2,才能算出答案。故順利解答比較類題型,特別是參考量未知題
型,需要高階的語言與認知能力並耗費工作記憶容量,才能順利完成,
對低年級學童來說特別困難。
GablerUfer2021)統整影響文字題解題的因素時,也提到除了
需要語意轉換的題型(如比較類)之外,參考量或起始量未知的題型也
較為困難。有些研究發現未知數在等號之後,即結果量或全體量未知的
題型(如A3A6B1),答對率較高;未知數在等號前面,例如改變
類起始量未知(A1A4)、比較類參考量未知(C1C4)等題型,答
錯率較高(吳秀美,2012Tarim, 2017)。此類錯誤可能是因為學童認
為運算是由左而右的過程,故等號右方應為運算結果;一旦答案在等號
左方,即產生認知衝突而找不到答案(林佩霈,2021;姚如芬,2011
謝闓如,2010)。具備將部分—全體關係進行可逆推論的能力,例如兩
個部分集合組成一個總集合、總集合捨去一個部分集合可得到另一個部
分集合等,有助於解答未知數在等號之前的題型(蔣治邦,2001)。
此外,許多錯誤可能來自於運算過程。例如楊孟嫺(2013)發現
學童正確列式後,卻以每位值中較大的數字減去較小的數字,因而得到
518 – 185 = (473) 的錯誤答案。其他常見的運算錯誤包括加法該進位未
進位、減法應借位未借位、使用錯誤運算符號、位值概念錯誤、疏忽寫
錯漏答等(林逸文,2002)。故學童是否熟悉運算規則、理解位值概念
等也影響解題表現。
統整影響解題錯誤的原因之一是題型占比,但題型占比與錯誤率之
間並非為直線關係。占比高者因熟練且題型簡單,容易答對。占比低者
雖少見,但如語意結構簡單也有高答對率,如語意結構轉換困難(如比
較類)、缺乏部分—全體關係逆推之能力,則不理解題意,答錯率高。
此外,因不理解題意而採關鍵字解題,也是造成錯誤率高的原因之一。
最後,小學低年級學童對加減基本程序知識(如進位、借位退位、位值
概念)及運算仍不精熟,也是解題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00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考量一年級學童的解題錯誤有可能受到識字有限的影響,故以二年
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採便利取樣,邀請臺北市某公立國小二年級課後照
顧班(簡稱課後班)學童參與。該國小位於市中心住宅及商業混合區,
學生數約有1000人左右,屬於中型學校規模。該校二年級有六個班,收
案的課後班學童來自其中三個班級(代碼為XYZ),此三個班級
學童的家庭背景多為雙薪家庭,課後安排方式有36%參加學校課後班或
社團,50%為校外安親班,僅14%由家長接回指導功課。考量在安親班
或回家完成作業者,隔日到校時已經訂正正確,因此以課後班學童為對
象,以便即時收集解題錯誤資料。
研究者先徵求三位級任教師同意後,在開學日向家長說明本研究計
畫,並強調基於研究倫理與保密原則,資料均以代號呈現。此外,尊重
家長與學童的自願參與,是否參與亦不會影響受教權益。並請同意之家
長及學童分別簽署同意書。學童版同意書以簡易文字陳述並輔以注音,
以利其理解。
三個班級共有74位學童,有22位參與課後班,其中20位同意參與
本研究。後有兩位學童因參加校隊常未到班,最終收集18位課後班學
童資料(11位為女童)。學童依照班級與座號編碼(如X26代表X
座號26之學童)。為瞭解參與學童的數學表現等級,以74位學童上下
學期二次數學期中評量(範圍包含加減法文字題)平均成績計算百分
位數(percentile rank, PR),並分為四個PR區間,結果如表2。參與
學童的PR值有7位(38.9%)介於0-255位(27.8%)介於26-503
16.6%)介於51-753位(16.6%)介於76-100。相較於班級學童,本
研究之參與學童有三分之二落在PR50以下。
101
2
班級學童與參與學童的數學成績百分位區間統計
PR0-25 PR26-50 PR51-75 PR76-100 Total
n (%) n (%) n (%) n (%) n (%)
班級學童 18 (24.3) 19 (25.7) 20 (27.0) 17 (23.0) 74 (100.0)
參與學童 7 (38.9) 5 (27.8) 3 (16.6) 3 (16.6) 18 (100.0)
二、研究工具
(一)文字題題型分類
本研究定義文字題選題標準為具有完整句子,包含文字與數字在
內,或是以圖片替代文字說明,且解題歷程紀錄須包含列出橫式算式、
直式計算過程及答案。此定義係根據本研究收案時的教學現況,該國小
二年級共六位數學教師,一致要求解答文字題需以橫式記錄問題,以直
式進行計算,並寫出完整、包含單位量詞的答案。
文字題來自四類教材:課本、習作、隨堂演練及期中評量試卷。
課本、習作與隨堂演練,二年級上下學期共六本(南一書局,2018
2019),由數學領域專家學者及教師共同編纂而成,適合做為教學與評
量工具。符合加減法之單元,包括第三冊第234單元及加油小站一
與綜合練習一,以及第四冊第23單元及加油小站一與綜合練習一。
另該校上下學期兩次期中評量試卷因涵蓋加減法,亦納入選題範
圍。期中評量試卷由一位教師命題,再由全學年六位教師共同審閱。六
位教師均為專任,教學年資為519年不等,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效性。
接著檢視四類教材,依據文字題定義,選出課本(包含「示例」、
「試試看」、「練習」及「加油小站」四個項目)61題、習作66題、隨
堂演練69題及期中評量8題,總計204題,各教材文字題數統計如表3
每一題依照冊數、教材(課本簡稱課、習作簡稱習、隨堂演練簡稱練、
期中評量簡稱評)及流水號編碼,例如「325」指第三冊課本第25
題。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02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3
各教材文字題題數統計
課本 隨堂 期中
習作 總計
示例 試試看 練習 加油小站 演練 評量
二上 19 5 6 0 34 40 4 108
二下 19 3 6 3 32 29 4 96
總計 38 8 12 3 66 69 8 204
接著將204題文字題進行題型分類,邀請二位國小資深教師連同第
一作者共三位,依據單步驟(表1)與兩步驟題型的架構進行分類。題
組題型以子題為分析單位,同樣依照單步驟或兩步驟架構進行分類。其
167題(81.9%)分類一致,不一致的37題(18.1%)透過開會討論達
成共識。
(二)解題錯誤紀錄表
研究者自編解題錯誤紀錄表,將收集的解題錯誤案例進行內容分
析。此紀錄表包括日期、照片編號、學童編碼(如Y02)、題目編碼
(如304)、題型代碼(如C2)及解題歷程錯誤代碼(E1E2)。解
題歷程錯誤類型係參考Mayer1987/1990)所述的兩個解題歷程成分
(表徵歷程與解決歷程),將錯誤分為題意理解錯誤(E1,是否正確列
式)及計算執行錯誤(E2,是否正確運算)兩類並記錄。由於解題歷程
具有順序性,如同時發生E1E2錯誤,以先發生的E1做為錯誤類型分類
之依據。
(三)訪談大綱
有時無法從解題錯誤案例判斷其錯誤類型,則邀請學童進行訪談,
以瞭解其解題歷程。訪談大綱參考Mayer1987/1990)的解題歷程、解
題知識與過去文獻(楊孟嫺,2013)自編七題,前四題為表徵歷程,後
三題為解決歷程。
1. 請你把題目唸一次。
103
2. 你知道題目要你算什麼嗎?
3. 你知道題目中這些數字代表什麼意思嗎?
4. 這二個人/東西是誰的比較多?誰的比較少?(比較類題目)
5. 你會列算式嗎?
6. 你為什麼要使用加(減)法?
7. 你的答案是怎麼算出來的?
三、研究步驟
從學年開學起,每週二次在課後班檢查數學課後練習,如有錯誤
即圈起題號,備註題目編碼與學童編碼後拍照,由第一作者根據答題情
形分析,並記錄於解題錯誤紀錄表。如難以判斷錯誤類型(例如整題空
白、答案奇特)者,則進一步訪談學童並錄音。期中評量試卷則以影印
方式蒐集答錯的題目並分析紀錄,如需訪談再利用上課日的晨光時間進
行。每次訪談時間約2-5分鐘。以上資料收集持續一整學年。
四、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問題一為教材題型占比與課後練習錯誤率之關係。首先統計課
本與課後練習中,加減法文字題各題型題數與百分比。再將收集的342
題解題錯誤案例,統計各題型錯誤題數與錯誤率。錯誤率為錯誤次數
除以總答題數的百分比,例如某題型有3題,總答題數為54題(3 ×
18位學童),收集到4個錯誤案例,則錯誤率為(4 ÷ 54)× 100% =
7.41%。錯誤率越高,代表該題型越容易發生解題錯誤。接著將課後練
習錯誤率分別與課本及課後練習之題型占比繪製散布圖。並依照單步驟
與兩步驟題型,分別討論題型占比與錯誤率之關連。
研究問題二為解題歷程中題意理解與計算執行的錯誤率及可能原
因。為分析每一個解題錯誤案例之錯誤類型,參考照片及部分學童受訪
資料,將錯誤分類為題意理解E1或計算執行E2,登記於解題錯誤紀錄
表。再計算各題型E1E2的次數與百分比。例如某題型有4個錯誤,其
1個錯誤來自E13個錯誤來自E2,則該題型E1錯誤占25.0%E2錯誤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04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75.0%。最後以作答照片及部分學童受訪資料佐證,歸納並說明部分
錯誤原因。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文字題題型占比與錯誤率
教材中各題型題數與百分比,以及課後練習錯誤次數與錯誤率,統
計如表4。以下先分析課本與課後練習中各題型占比情形,再討論課後
練習的錯誤率與教材中題型占比的關係。
105
4
教材中各題型題數與百分比及課後練習錯誤次數與錯誤率統計
題型 課本 課後練習 課後練習
數量運 錯誤 錯誤率
類型 未知量 代碼 題數 % 題數 %
作方向 次數 %
起始量 添加 A1 1 1.6 3 2.1 4 7.4
拿走 A4 3 4.9 10 7.0 38 21.1
改變量 添加 A2 5 8.2 3 2.1 23 42.6
改變
拿走 A5 4 6.6 6 4.2 15 13.9
結果量 添加 A3 3 4.9 20 14.0 27 7.5
拿走 A6 8 13.1 27 18.9 27 5.6
全體量 B1 13 21.3 20 14.0 41 11.4
合併
部分量 B2 2 3.3 1 0.7 0 0.0
參考量 比多 C1 1 0.7 9 50.0
比少 C4
比較量 比多 C2 4 6.6 10 7.0 20 11.1
比較
比少 C5 1 1.6 5 3.5 9 10.0
差異量 比多 C3 4 6.6 7 4.9 23 18.3
比少 C6
參考量 添加 D1 1 1.6 2 1.4 9 25.0
拿走 D4
比較量 添加 D2
等化
拿走 D5
差異量 添加 D3 1 0.7 1 5.6
拿走 D6
小計 49 80.3 116 81.1 246 11.8
(續下頁)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06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錯誤 錯誤率
第一事件 第二事件 代碼 題數 % 題數 %
次數 %
改變 A3 + A3 3 2.1 10 18.5
A3 + A6 1 1.6 1 0.7 3 16.7
改變
A6 + A3 1 1.6 4 2.8 18 25.0
A6 + A6 1 1.6 2 1.4 6 16.7
改變 B1 + A6 1 1.6 3 2.1 6 11.1
合併 B1 + B1 4 6.6 2 1.4 8 22.2
合併
B1 + B2 1 1.6 2 1.4 8 22.2
比較 B1 + C3 1 0.7 4 22.2
改變
合併 C2 + B1 1 1.6 4 2.8 14 19.4
比較 C5 + B1 2 3.3 3 2.1 16 29.6
比較 C2 + C2 1 0.7 0 0.0
C5 + C2 1 0.7 3 16.7
小計 12 19.7 27 18.9 96 19.8
總計 61 100.0 143 100.0 342 13.3
(一)教材的題型占比
在課本中,單步驟題20種題型中有8種題型未出現,其餘12種題型
共有49題,占課本文字題80.3%。四大類中以改變類最常見(24題,
39.3%),等化類最少(1題,1.6%)。各種題型中以合併類全體量未知
B113題(21.3%)最多,其次為改變類結果量未知拿走型A68題,
13.1%)。B1A6屬於簡單加減(全體或結果量未知)的基本題型,在
單步驟題中占42.9%。至於課本的兩步驟題,九大類中僅出現四類,共
12題,占課本文字題的19.7%。最常見的兩步驟題型為合併+合併類
5題,8.2%)。
在課後練習中,單步驟題20種題型中有6種題型未出現,其餘14
題型共有116題,占課後練習文字題81.1%。四大類中以改變類最常見
69題,48.3%),等化類最少(3題,2.1%)。各種題型中以改變類
107
結果量未知拿走型A6最多題(27題,18.9%),其次為改變類結果量未
知添加型A3與合併類全體量未知B1,此兩題型各有20題(各14.0%)。
此三種題型亦為全體或結果量未知的簡單加減題型,在單步驟題中占
57.8%。至於課後練習的兩步驟題,九大類中出現六類,共有27題,占
課後練習文字題的18.9%。最常見的兩步驟題為改變+改變類(10題,
7.0%)。
比較課本與課後練習可發現,兩類教材有幾點一致之處。一是單
步驟題題數遠高於兩步驟題題數,比例約為82。二是兩類教材的單步
驟題分布,均以改變類最多,等化類最少,與過去研究發現一致(呂錘
卿等人,2011Despina & Harikleia, 2014; Parmjit & Teoh, 2010; Tarim,
2017)。三是基礎題型占比幾乎超過一半,包括單步驟的改變類與合併
類,以及兩步驟的改變+改變與合併+合併。
但課本與課後練習也有兩個不一致之處,包括各題型在兩類教材的
占比差異大,以及課後練習會出現課本沒有的題型。以教材類型來說,
課後練習應該是課本的延伸。課後練習的單步驟題題數約是課本的2.4
倍,但少數題型在課後練習中題數特別多,例如課本的改變類結果量未
知添加型A33題,課後練習卻高達20題。反之,有些題型題數在課後
練習中特別少,例如課本的改變類改變量未知添加型A25題,但課後
練習只有3題。此外,少數單步驟題型在課本中沒有,但課後練習中有
1題,包括比較類參考量未知比多型C1及等化類差異量未知添加型D3
至於兩步驟題,課後練習的題數也約是課本的2.3倍,各題型在課本
1.6-6.6%)與課後練習(0.7-2.8%)的占比均不高。部分題型在課本
沒有,但課後練習有,包括合併+比較類及比較+比較類。
(二)錯誤率與教材題型占比之關係
課後練習的整體錯誤率為13.3%,相較於單步驟題(11.8%),
兩步驟題錯誤率(19.8%)較高。各題型的錯誤率範圍,單步驟題為
0-50.0%,兩步驟題為0-29.6%,顯示有極大落差。教材各題型占比與課
後練習錯誤率的散布圖如圖1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08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1 教材各題型占比與課後練習錯誤率之散布圖
首先討論單步驟題,如圖1a1b所見,各題型占比落差較大。在教
材中占比較高的題型錯誤率較低,表示當某題型在課堂中的示範說明及
課後練習的機會越頻繁,學童的答對率越高。此結果可能是因為有更多
機會練習而熟悉題型,也有可能是因為教材中占比高者多為基礎題型,
因此容易答對。如改變類結果量未知題型A3A6,在課後練習中總共
47題占32.9%的高比例,但錯誤率低(分別為7.5%5.6%)。此兩類
題型可能因未知數在等號後,符合運算由左至右的邏輯,故屬於答對率
高的基礎題型(吳秀美,2012Tarim, 2017)。
相較之下,單步驟題中占比較低的題型,學童缺乏相關學習經驗,
此時如果有其他因素干擾,則容易出錯。對照表4來看,單步驟題中錯
誤率最高的二種題型,依序為比較類參考量未知比多型C150.0%)及
改變類改變量未知添加型A242.6%)。此二種題型除了在課後練習
109
的題數很少(1題與3題),學童不熟練題型之外(Despina & Harikleia,
2014; Tarim, 2017),可能還因語意結構較為複雜、涉及三位數加減等
多重因素造成錯誤率較高。但也有一些占比低的題型,學童雖不熟悉,
但錯誤率低(如A17.4%B20.0%C2+C20.0%)。例如「有
34個小朋友在排隊,阿建排在第21個,他的後面有幾個小朋友?」(3
44/B2),此題題意還涉及序數與基數的轉換,算式表徵為21 + ( ) =
34。可能是因為排隊是學童熟悉的經驗,容易在心理產生圖像表徵輔助
理解題意,加上序數與基數屬於基礎數學概念,因此全體學童均答對。
兩步驟題在教材中的占比和錯誤率似乎沒有明確的關聯,如圖1c
1d,與過去研究相符(Despina & Harikleia, 2014; Parmjit & Teoh, 2010;
Tarim, 2017)。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兩步驟題占比都很低(課本0-6.6%
課後練習0.7-2.8%),加上題目較長,需將問題依照題意列出次目標再
依序完成解題任務,比單步驟題困難,故錯誤率多集中於20%上下。
二、解題錯誤原因
5為解題歷程之錯誤統計,其中題意理解錯誤E132.7%,計算執
行錯誤E267.3%。以下分別說明題意理解與計算執行的錯誤情形,並
討論可能原因。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10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5
課後練習解題歷程錯誤統計
題型 題意理解E1 計算執行E2
數量運 錯誤 錯誤率
類型 未知量 代碼 次數 % 次數 %
作方向 次數 %
起始量 添加 A1 2 50.0 2 50.0 4 7.4
拿走 A4 17 44.7 21 55.3 38 21.1
改變量 添加 A2 13 56.5 10 43.5 23 42.6
改變
拿走 A5 2 13.3 13 86.7 15 13.9
結果量 添加 A3 8 29.6 19 70.4 27 7.5
拿走 A6 2 7.4 25 92.6 27 5.6
全體量 B1 15 36.6 26 63.4 41 11.4
合併
部分量 B2 0 0.0 0 0.0 0 0.0
參考量 比多 C1 6 66.7 3 33.3 9 50.0
比較量 比多 C2 0 0.0  20 100.0 20 11.1
比較
比少 C5 1 11.1 8 88.9 9 10.0
差異量 比多 C3 9 39.1 14 60.9 23 18.3
參考量 添加 D1 2 22.2 7 77.8 9 25.0
等化
差異量 添加 D3 0 0.0  1 100.0 1 5.6
小計 77 31.3 169 68.7 246 11.8
錯誤 錯誤率
第一事件 第二事件 代碼 次數 % 次數 %
次數 %
改變 A3 + A3 0 0.0 10 100.0 10 18.5
A3 + A6 0 0.0 3 100.0 3 16.7
改變
A6 + A3 8 44.4 10 55.6 18 25.0
A6 + A6 0 0.0 6 100.0 6 16.7
改變 B1 + A6 3 50.0 3 50.0 6 11.1
合併 B1 + B1 3 37.5 5 62.5 8 22.2
合併
B1 + B2 3 37.5 5 62.5 8 22.2
比較 B1 + C3 3 75.0 1 25.0 4 22.2
合併 C2 + B1 6 42.9 8 57.1 14 19.4
C5 + B1 6 37.5 10 62.5 16 29.6
比較
比較 C2 + C2 0 0.0 0 0.0  0 0.0
C5 + C2 3 100.0 0 0.0 3 16.7
小計 35 36.5 61 63.5 96 19.8
總計 112 32.7 230 67.3 342 13.3
111
(一)題意理解錯誤
題意理解錯誤在單步驟題中有77次(占31.3%),兩步驟題中有35
次(占36.5%)。E1錯誤多發生於錯誤率較高的題型,如比較類參考量
未知比多型C1的錯誤率有50.0%,其中E1錯誤占66.7%;改變類改變量
未知添加型A2的錯誤率有42.6%,而E1錯誤占56.5%。以下歸納造成題
意理解錯誤的可能原因,包括逆推困難、關鍵字解題、題意複雜及多餘
訊息。
1. 逆推困難
逆推困難是指學童對部分—全體關係逆推的能力不熟練,如瞭解部
分相加為全體,全體扣掉一部分會得到另一部分。例如「姐姐送給妹妹
18張貼紙後,還剩下26張貼紙,姐姐原有幾張貼紙?」(323/A4),
由圖2a可見,學童看到原有幾張,知道未知數在等號前,再依照讀題順
序把數字依序列出,因而出現18 + ( ) = 26的錯誤橫式紀錄。學童並未理
解送出去的量與剩下的量相加會等於原來全體的量。此外,學童因看到
線段圖而列出與橫式不一致的直式 18 + 26 = (45),但又因運算錯誤而答
錯。類似的情況如圖2b,在解「霖霖有53元,再存幾元就可以買90元的
故事書?」(322/A2)時,學童讀題後因無法逆推陳述中部分與整體
的關係(總共需要的錢扣掉現有的錢,即為還要再存的錢),直接以題
目中數字出現順序列出錯誤算式 53 – 90 = (43)。加上程序性知識有誤,
直接以每一位值之大數減小數,故同時出現計算執行錯誤。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12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2. 關鍵字解題
學童如無法順利轉換語意而直觀採取關鍵字策略解題,亦容易出
錯。如「故事書賣96元,比一組文具貴37元,一組文具賣幾元?」(3
02/C1),此C1題型在課本中沒有示例,課後練習中僅有一題,錯誤
率達50.0%。由於題型不熟練,加上此題目相比較的故事書及文具以逗
號分開,讀題時「……比一組文具貴」文具和貴兩個詞接在一起而誤以
為文具比較貴。加上學童讀題看到「貴」即採用加法,以關鍵字解題而
未正確理解題意,造成錯誤。訪談如下。
師:請你把題目唸一次。
X26:故事書賣96元,比一組文具貴37元,一組文具賣幾元?
師:你知道題目的意思嗎?要你算什麼呢?
X26:是要算一組文具賣幾元。
師:你知道題目的故事書和一組文具,哪一個比較貴呢?
X26:(看題目……)一組文具比較貴。
2 題意理解錯誤範例I
2a
2b
113
師:為什麼你會覺得一組文具比較貴?
X26:因為我看到「一組文具貴37元」。
師:你的算式是怎麼想出來的?
X26:因為我看到貴37元,所以文具比較多錢,所以用加法,所
以把96 + 37 = 133
各類題型均可能會出現某些關鍵字詞影響解題,如比較類題型常會
出現「多」、「少」,結果量或全體量未知的題型常出現「共有」,
而起始量未知的題型常出現「原有」。以關鍵字解題常是無效的策略
Powell et al., 2022)。一旦學童只注意到關鍵字,而未理解題目中數
量間的關係,就容易列出錯誤算式(黃佳雯,2022Tarim, 2017)。
3. 題意複雜
兩步驟題因題目較長,容易造成認知負荷而出錯,包括未正確轉譯
題目、回憶錯誤及只完成第一步驟。兩步驟題型的E1錯誤有35次,其中
A6+A3題型有8次錯誤為最高,作答錯誤範例參見圖3a。題目為「停車
場裡有105輛車子,開走25輛後,又開進來16輛,現在停車場裡有幾輛
車子?」(412/A6+A3),學童可能因題目較長未成功轉譯,隨意拼
湊數字錯誤列式為16 – 25 = (11)11 – 105 = (94),且以每個位值大數減
小數,同時犯了計算執行錯誤。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14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兩步驟題型也容易發生回憶錯誤。以C5+C2題型為例,雖然其錯誤
率並不是特別高(16.7%),但可能因為題目較長,3個錯誤均發生在
題意理解階段。題目為「奶奶今年83歲,媽媽比她少35歲,爸爸比媽媽
5歲,爸爸今年幾歲?」(4D05/C5+C2),此題要先算出媽媽幾歲,
再由「爸爸比媽媽多5歲」推算出爸爸今年幾歲,正確的算式為先算83
– 35 = (48),再算48 + 5 = (53)。學童Y02僅列出第一步驟算式83 – 35 =
(48),訪談如下。
師:請你把題目唸一次。
Y02:奶奶今年83歲,媽媽比她少35歲,爸爸比媽媽多5歲,爸爸
今年幾歲?
師:你知道題目的意思嗎?要你算什麼呢?
Y02:是要算爸爸今年幾歲。
3 題意理解錯誤範例II
3a
3b
115
師:爸爸今年幾歲要怎麼算?
Y02:把83–35 = 48
師:你的答案是怎麼想出來的?
Y02:因為「奶奶今年83歲,比她少35歲」所以用減法,所以把
83–35 = 48
師:你把題目再仔細看一遍和再讀一次。
Y02:(看題目……又唸一次)奶奶今年83歲,媽媽比她少35
歲,爸爸比媽媽多5歲,爸爸今年幾歲?
師:(指著「奶奶今年83歲,媽媽比她少35歲」)所以比奶奶少35
歲的人是誰呢?
Y02:(看題目)呃……原來是媽媽比奶奶少35歲。
學童Y02犯了Mayer1987/1990)所稱,在理解題意時回憶錯誤之
「細目的錯誤」,亦即在陳述句中,一變數改變為另一變數,將「媽媽
比奶奶少35歲」當成「爸爸比奶奶少35歲」,而造成解題錯誤。部分學
童可能受限於工作記憶容量,在讀兩步驟題時未能正確表徵於記憶中,
而產生回憶錯誤。
最後,兩步驟題可能因為題目較長,如未注意題目有兩個事件則
會出錯。如「南王國小全校的男生有182人,女生比男生少24人,全校
有幾人?」(413/C5+B1)此題第一步驟應先算出女生人數,第二步
驟再將男生和女生人數相加。如圖3b,學童未列出所需的次目標,只
完成第一步驟182 – 24 = (158)。也可能是本題的解題目標是「全校有幾
人?」而非「全校共有幾人?」少了「共」字,學童因而忽略全校的人
數是男生和女生人數之加總。加上題目只提供兩個數字,且線段圖標註
女生處出現問號,可能誤導學童以為要算女生人數而未注意到問題句。
4. 多餘訊息
題組題型因為提供多個圖示,每一子題需要找出解題所需圖示資
訊,因此其他圖示資訊就成為干擾訊息。一旦學童無法順利區分哪些
資料與解答有關,哪些無關,則出現問題整合錯誤。舉例某題組(4
16-19)有四個子題及四個圖示,如圖4。玩具汽車標示100元,玩偶150
元,薯條55元,咖啡68元。題目(1)「一輛玩具汽車比一杯咖啡多幾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16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元?」(416/C2),正解是玩具汽車100元減咖啡68元,但學童在解
題時寫出錯誤的算式100 – 55 = (45),其中55是薯條的價錢。題目(4
「一杯咖啡和一包薯條的價錢合起來,和一輛玩具汽車的價錢相差幾
元?」(419/B1+C3),正解應先算出咖啡加薯條的價錢68 + 55 =
(123),再和玩具汽車比較123 – 100 = (23)。同樣該生在第一步驟正確列
68 + 55 = (123),但第二步驟卻出現100 + 150 = (250),將玩具汽車和
玩偶的價錢相加。以上例子顯示,學童如無法排除多餘訊息干擾,即會
選錯數值進行解題。
4 題意理解錯誤範例III
117
(二)計算執行錯誤
計算執行錯誤是解題歷程錯誤的主要原因,在單步驟題共發生169
次,占68.7%,在兩步驟題共61次,占63.5%。此類錯誤在各題型均很常
見,特別是錯誤率較低的基本題型。以下整理單步驟與兩步驟題共同會
發生的錯誤樣態(圖5),依序討論。
5 計算執行錯誤範例
5a 5b
5c
5f
5d
5e
5g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18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1. 加法進位錯誤
5a為「柔柔存了82元,想買一頂帽子,可是還不夠68元,一頂
帽子賣幾元?」(312/A3),學童解題為82 + 68 = (140),從直式可
看出個位數2 + 8 = (10) 未標註進位1到十位,但在執行十位數8 + 6 =
(14),則有標註進位1到百位。連續進位應進位而未進位,造成解題錯
誤。
2. 減法退、借位錯誤
如圖5b,「地上有23隻鴿子,飛走8隻後,還剩下幾隻鴿子?」(3
45/A6),學童列式正確,但借位減法未加回被減數,變成借位後以
10減去8得到個位數2,計算結果變成23–8 = (12),造成解題錯誤。
3. 位值概念錯誤
如圖5c,「快樂文具店昨天賣出75枝鉛筆,今天賣出89枝鉛筆,兩
天共賣出幾枝鉛筆?」(308/B1)。學童計算時將個位數的數字相加
5 + 9 = (14),進位的1記錄在十位數的答案欄位、將十位數的數字相加7
+ 8 = (15),進位的1記錄在百位數的暫記區,5則記錄在百位數的答案欄
位。此學童因錯誤的位值知識而將計算結果填寫在錯誤的欄位。
另一個位值概念錯誤的例子如圖5d,題目為「香甜冰店裡有55枝草
莓冰棒和82枝花生冰棒,這兩種冰棒合起來有幾枝?」(305/B1),
此為答對率高的合併類全體量未知題型,正確算式為55 + 82 = (137)。此
題學童列式正確,但答案卻令人百思不解,55 + 82 = (20),訪談如下。
師:請你把題目唸一次。
Z25:香甜冰店裡有55枝草莓冰棒和82枝花生冰棒,這兩種冰棒
合起來有幾枝?
師:題目的意思你懂嗎?
Z25:看得懂。
師:你知道題目的意思嗎?要你算什麼呢?
Z25:是要算兩種冰棒合起來有幾枝。
師:你的算式寫對了,答案是怎麼算出來的,可以說給老師聽嗎?
Z25:我就把數字加起來啊…
師:你是怎麼加的?
119
Z25:我就把5 + 5 = (10),再把8 + 2 = (10),然後10 +10 = (20)
從訪談中可見,學童欠缺位值概念之基模知識。在二位數加減法
的直式運算上,將二位數分成兩個單一數碼來計算,以每個數字面值
face value)來解釋其意義,產生面值迷思而造成解題錯誤。
4. 大數減小數
如圖5e,「一個大象玩偶賣548元,一個小熊玩偶賣382元,一個
大象玩偶的價錢比一個小熊玩偶多幾元?」(407/C3)。學童雖正確
列式,但不管何者是減數與被減數,恆以每一位值的大數減小數。因此
正確列式後,卻出現548 – 382 = (246)的錯誤答案。可能因學童在執行
算術的程序性知識有錯誤,不理解列式的規約,也可能是過度一般化加
法交換律,誤以為交換律也可以用在減法,而將大數減小數(李源順,
2022)。
5. 誤用運算符號
如圖5f,「一根長11公分的巧克力棒,弟弟吃掉5公分,還剩下幾公
分的巧克力棒?」(316/A6),學童正確列出減法,卻以加法錯誤解
題為11–5 = (16)
6. 基本運算錯誤
如圖5g,「1枝鋼筆長7公分,把2枝鋼筆接在一起,共長幾公
分?」(318/B1),學童以橫式算式列出7 + 7 = (12)。即使合併類全
體量未知題型在過去研究中解題成功率最高,也會因未列直式算式,只
靠心算或目測,加上計算能力不夠精熟造成解題錯誤。
7. 其他錯誤
另有因疏忽造成的錯誤,例如遺漏作答、抄錯答案,或抄錯題目數
字。例如「妹妹有362元,姐姐的錢比妹妹多181元,兩人共有幾元?」
4D06/C2+B1)。學童在第一步驟時解題正確362 + 181 = (543),但是
在寫第二步驟時抄錯數字,一時疏忽將543寫成542造成解題錯誤542 +
362 = (904)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
120
清華教育學報 第四十卷第二期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材中的加減法文字題,無論課本或課後練習,均
以基礎題型為主。其中單步驟題約占八成,以改變類最常見,等化類最
少。兩步驟題約占二成,較常出現的題型為第一與第二事件同類型,例
如合併+合併類與改變+改變類。如比較課本與課後練習,可發現有些題
型課本並無示例,但課後練習有,或是課後練習題數與課本題數比例不
相符,特別多或特別少。
各類題型在教材的占比與錯誤率並非呈現直線關係,在教材占比高
的單步驟題型,學童有機會熟練,錯誤率較低。至於比較少見的題型,
錯誤率分布較為分散。題型占比低但錯誤率高的題型,除了學童不熟練
之外,還受到其他因素干擾,例如語意結構複雜。至於題型占比低但屬
於基礎題型者,則錯誤率也低。兩步驟題因占比均低且題目較長較為困
難,其錯誤率與教材中占比無明顯關係。
解題錯誤中有約三分之一來自表徵歷程的錯誤,此類錯誤多發生在
錯誤率較高的題型。其原因包括讀題時無法對部分—全體關係進行可逆
推論、題目語意轉換困難而採關鍵字解題、兩步驟題因題目較長而未能
正確轉譯、回憶錯誤或只完成第一步驟、題組題型因圖示中多餘訊息干
擾而整合錯誤。學童如因語言或認知因素未讀懂題意、只看關鍵字而隨
意拼湊數字與運算符號、缺乏辨識問題類型所需的基模知識,即會出
錯。
其餘三分之二的錯誤則來自解決歷程,此類錯誤多發生在錯誤率較
低的基礎題型。錯誤原因包括借位退位、進位、位值等概念錯誤、大數
減小數、計算能力不夠精熟、疏忽漏抄或抄錯等。小二學童因認知發展
上記憶力和注意力受限,因此無論在執行單步驟或兩步驟解題時,仍然
有很高比例會因抄錯、漏答、或缺乏對運算程序的理解與熟悉而出錯。
綜合以上學童解題的錯誤類型實例,若欠缺語言知識,則未能順利
理解題目的意思或正確回憶題目表徵於記憶中;欠缺語意知識,無法理
解題目中已知數及未知數的關係,而產生問題轉譯的錯誤;若欠缺解題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