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
(差異量),小松有幾支筆?」為比較類參考量未知比少型C4的題目。
解題第一步需要思考關係句「誰比較多?」,此時要把「阿丹比小松
少」轉換成「小松比阿丹多」或「小松比較多」,表徵為 ( ) – 5 = 2。
再確認問句是小松的量,需要將阿丹的量加上差異量,故再將表徵轉換
成5 + 2,才能算出答案。故順利解答比較類題型,特別是參考量未知題
型,需要高階的語言與認知能力並耗費工作記憶容量,才能順利完成,
對低年級學童來說特別困難。
Gabler與Ufer(2021)統整影響文字題解題的因素時,也提到除了
需要語意轉換的題型(如比較類)之外,參考量或起始量未知的題型也
較為困難。有些研究發現未知數在等號之後,即結果量或全體量未知的
題型(如A3、A6、B1),答對率較高;未知數在等號前面,例如改變
類起始量未知(A1或A4)、比較類參考量未知(C1或C4)等題型,答
錯率較高(吳秀美,2012;Tarim, 2017)。此類錯誤可能是因為學童認
為運算是由左而右的過程,故等號右方應為運算結果;一旦答案在等號
左方,即產生認知衝突而找不到答案(林佩霈,2021;姚如芬,2011;
謝闓如,2010)。具備將部分—全體關係進行可逆推論的能力,例如兩
個部分集合組成一個總集合、總集合捨去一個部分集合可得到另一個部
分集合等,有助於解答未知數在等號之前的題型(蔣治邦,2001)。
此外,許多錯誤可能來自於運算過程。例如楊孟嫺(2013)發現
學童正確列式後,卻以每位值中較大的數字減去較小的數字,因而得到
518 – 185 = (473) 的錯誤答案。其他常見的運算錯誤包括加法該進位未
進位、減法應借位未借位、使用錯誤運算符號、位值概念錯誤、疏忽寫
錯漏答等(林逸文,2002)。故學童是否熟悉運算規則、理解位值概念
等也影響解題表現。
統整影響解題錯誤的原因之一是題型占比,但題型占比與錯誤率之
間並非為直線關係。占比高者因熟練且題型簡單,容易答對。占比低者
雖少見,但如語意結構簡單也有高答對率,如語意結構轉換困難(如比
較類)、缺乏部分—全體關係逆推之能力,則不理解題意,答錯率高。
此外,因不理解題意而採關鍵字解題,也是造成錯誤率高的原因之一。
最後,小學低年級學童對加減基本程序知識(如進位、借位退位、位值
概念)及運算仍不精熟,也是解題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加減法文字題錯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