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溝通訓練課程
壹
壹壹
壹、
、、
、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溝通是社會生活的重要能力,個體藉由語言與非語言(Owens, 2005)訊息的接收
與表達,可達到 Maslow (1986)之安全感、隸屬感、友愛、自尊及自我實現等不同層
次的心理需求。一般人隨著社會情緒及語言的發展,逐漸發展出與週遭人溝通的語
言能力以及社會技巧。溝通的基本層面包括:表達基本的需求、交換訊息、建立社
會親密感及參與社會例行活動(Light, 1989)。然而,卻有少數學生,因為聽覺障礙、
身體機能障礙或其他認知功能等問題,而導致溝通困難。本課程依據特殊教育法的
精神,參照民國 89 年頒布之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聽覺障礙課程綱要及九
年一貫課程,針對有溝通訓練需求之特殊教育學生,編訂溝通訓練課程,期望能提
昇其溝通能力,學會至少一項足以與他人互動或上課的溝通方式,獲得較佳之學習
及生活品質。
本課程依據溝通的主要架構(Owens, 2005)及基本需求層面(Light, 1989; Maslow,
1986)分為四個主軸,依次為身體語言、口語訓練、手語訓練及建立關係之溝通技能。
其中,身體語言分為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兩個次項目。口語訓練包含讀話訓練、聽
能訓練與說話訓練三個次項目;手語訓練的次項目則包含模仿、理解、及表達。由
於自然手語或文字手語均依循相同的發展階段,故將二者合併敘述。建立關係之次
項目則包含參與及合作兩部分,參與是指能以適當的溝通方式開始、理解、維持、
及結束正要/在參與的活動,包括主動參與、得到他人注意、與人建立融洽的關係,
如:幽默、讚美、關心、表現興趣以及尊重等溝通技巧;合作則著重與以適當的溝
通方式與他人共同執行任務或工作,包括理解及協商合作的規範及自我需求表達。
本領域之建立關係強調與人建立社會關係所需的溝通技巧,因此,使用者若發
現學生需要透過語言或非語言進行理解或表達,以增進其在融合環境下的參與及合
作品質,這類的溝通訓練課程,應以本領域目標為主;但若發現學生需透過社交技
巧或適當的態度禮節教導及練習,以增進其與人相處的品質時,則以社會技巧領域
目標為主。至於擴大性與替代性溝通系統下的輔具使用與訓練,已移至輔助科技應
用領域中以避免重複,使用者可搭配輔具應用領域的行為目標使用。另外,特殊教
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聽覺障礙類課程綱要中,部分有關閱讀訓練及筆談訓練的
部分在此並未列入,乃因在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語文領域內有關閱讀能力及寫作
能力指標已十分完整且具系統,故不另列。而「國語口手語」之學習與「手語溝通」
所強調之重點並不相同,故而不列於本領域內。
各指標分為初階及進階,主要精神在於根據學生能力與需求,達到滿足生活與
心理需求為目標。若屬於具體概念交流,且其溝通層次屬於基本需求或交換訊息等
基本功能性溝通目的者,則歸為初階;相對地,若屬於情感、情緒或抽象概念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