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年級的學生談文化,似乎是有點難,但是,若是能用沉浸式的方式,讓學生從
生活中發現,那麼接受度就高多了。
節慶與食物的連結本來就是學生耳熟能詳的經驗,但是愈熟悉的東西愈不會加以思
考,理所當然的習慣,讓我們從來沒有特別去想過節慶與節慶、食物與食物之間的關係。
透過這一年的教學,我們發現(包括教學者)原來節慶除了反映人類的生活習慣之外,歲時
節氣、地理環境、氣候物產…….都有可能造成它們的不同,這就是文化的差異性!例
如:東方人的食物多是以米、麥、五穀雜糧為主食(其中米又多於麥),這都是因為東方人
多以農立國,亞洲的氣候宜人,多雨的就種稻,少雨的就種雜糧,所以飲食方式多有雷
同,像年糕與麻糬、飯捲與壽司、油飯與米糕……,雖然常常接觸,卻沒仔細探究過。
在生活課程的學習中,通常是在特定情境(教室、校園、學校附近、家庭)中採取
特定的行動(探索、體驗、探究、創作、解決問題、溝通、合作⋯⋯等),藉由此歷程而發
展能力與素養。素養是一個人的內在質地,必須透過「表現」才能觀察得到,學生在學習
歷程中使用方法與策略、自己思考或與同儕討論、採取行動和進行反思調整」五大要素,
學生素養得以發展。換句話說,素養是發展來的,而不是直接灌輸形成的。
本課程引導學生透過體驗、探索活動認識節慶中飲食的特性;教師透過提問引導學生
持續探究,交付學生學習任務,促使學生藉由創作,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創作的樂趣,
並發展觀察、紀錄等探究事理的能力,尤其利用口語、文字、圖畫與肢體等多元的方式表
達對主題的理解,呼應「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此外,讓學生練習感官觀察、練習分
類歸納,學習整理概念,引導「A2 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在活動歷程中,學生能與學習
夥伴分享、討論,一起分工合作完成任務,呼應「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一年級是學習的開始,「探索好奇,勇於表達」是我們設定的目標,如果能夠落實進
行,相信定能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奠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