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 八十九學年度 第二學期
科目:班級經營
班級:夜 大 代 一
學生:何以珣 892201
洪榕鎂 892212
顏子矞 892222
徐文莉 892234
張維華 892238
「小組合作學習」最早起源於1930年美國著名的教育家Colonel Francis Parker創造合作和民主的求變氣氛而聞名,到了杜威又提倡在設計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團體的構想。1940年代Morton Deutsch 提出合作和競爭的理論,而近年來美國、加拿大及其他國家有不少教育研究人員及實務人員不斷地探討並建構合作學習的教學環境和實施程序。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David Devries、Keith Edwards、Robert Slavin…等等。
什麼是「小組合作學習」呢?有些人一定會聯想到老師常用的「分組學習」和「小老師制」;「分組學習」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練習、討論、實驗、觀察等活動;而「小老師制」則運用能力較強的學生去指導能力較弱的學生,兩者都有不錯的效果。不過,若把「分組學習」和「小老師制」看成等同於合作學習教學法,將會失掉合作學習教學法的本質。「小組合作學習」背後的基本觀念是學生願意見到小組成功地達成學習目標,他們會鼓勵其他同學追求卓越的表現,甚至會幫助其他同學實現之。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方法,其進行的方式把不同特質的學生分配在同一小組中學習,教師經由各種途徑鼓勵小組成員間彼此協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因此需要熟練地學習和運用人際技能,而小組成員也需要安排時間檢討團體的互動過程,並予以改進。「小組合作學習」注重個別績效,每個學習者進步及優異表現的狀況,平均起來便成為小組表現。因此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對團體都會有貢獻,都能為小組獲取酬賞盡一分心力,更進一步促進組內同學的學習合作,每個學生都會為彼此的學習負責。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小組合作學習」受重視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希望透過合作學習來提高學習成效且,增加個別學習的機會
自從班級教學盛行以來,老師在固定的教學時間內由於面對許多學生,大多把課程內容齊一地教給學生,個別指導的教學只能勉力為之,在這種情形之下,教育品質自必受到影響。然而在教育經費不可能提高太多的情形下,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法,讓能力高的學生指導能力較差的學生,或讓經驗豐富的學生協助沒有經驗的學生進行學習,確實是一個值得採行的選擇。
二.經由合作學習來解除社會隔離的現象,並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在班級教學中,許多老師都採用傳統式的教學,注重單向式的灌輸,學生彼此缺乏互動。此教學法採取「異質性分組」的方式,彼此合作來學習,可以增進他們之間的互動、理解和友誼,對於未來生活之中即將面對的人際關係,應該比較容易勝任的。
三.小組合作學習採「同質」或「異質」性分組?
有的老師規定六人一組,要學生自己找組員。這樣做,有的學生找到自己喜歡合作的同學,很高興;但也有沒人願意與他一組,讓他自卑。自己找的結果,常常都是程度好的同學一組,差的同學一起,這樣分組是「同質分組」。分組到底同質較好?還是異質較好?各有優、缺點?「同質分組」最顯著的缺點是程度好的組,很快寫完答案沒事做,可能在那吵;差的小組常常沒有答案拿出來報告。若小組競賽,差的永遠是輸家,立足點不同,這樣比賽也不公平。如此分組容易造成,成績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小組成員刺激學習的效果不易顯現出來。
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報告,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科能力進行「異質分組」的成效較佳。小組中成績好的、差的各半,男女各半,小組沒有答案的情形幾乎沒出現過。「異質分組」的優點可讓好的同學帶動討論,並會教差的同學,一起互助合作。即使「異質分組」可能對成績好的同學不公平,但學者認為成績好的同學學得快,先做完後可學習如何幫助差的同學,達到與人合作、溝通的社交技巧。
四.小組合作學習的設計
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在設計時須要注意下列六點:
一.異質性分組
在常態編班的基礎上,採「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異質性分組」。「異質性」至少應考慮三方面:
1.能力:組內同學的能力不一樣,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不同能力的組合,學生較能平衡。
2.性別:組內同學男女生都可學習如何尊重異性,包容他人。
3.多元文化:組內同學來自各種文化背景,大家可互相學習,更可促進族群的融合。
二.每組人數以4-6人為宜
每組人數以4-6人為宜。人數太少或太多皆非所宜,反而缺乏互動的機會。
三.教師掌控分組,不宜由學生自行分組
分組的時候,不宜由學生自行分組,以免同類相聚,宜由教師掌控,分配組別、人數,以符合「異質性」。班上如有「英雄好漢」,最好把他(她)們拆到各組,讓他們孤掌難鳴,無法稱兵作亂,也有助於班級秩序的管理。
四.不固定分組
不固定分組係指一學期或一學年中,經常更動組別,讓學生有更多互動的機會,擴展互動的空間,延伸到整個班級。
五.小組長輪流擔任
分組時,每一組應有一位小組長。從學習的觀點言之,以輪流擔任較適宜。此種方式具有下列優點:
1.機會均等:大家都有機會擔任小組長,不致淪為少數人的專利,無形中也訓他說話的技巧。
2.訓練領袖:小組長也是班級領導人物,每一位學生都可從最基層的小組長做起。
3.培養傾聽的能力:小組長必須傾聽別人的意見,無形中培養專心一致的習慣。
4.培養分析、綜合、組織的能力:小組成員七嘴八舌,各說各話,小組長必須歸納、統整組內的意見,成為小組的意見。
六.多元化化教學評量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時,教學評量宜採「多元化」教學評量,多採用觀察法,兼顧個人表現與團體表現。一些學習業成績不錯的學生,是否肯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如果仍然勾心鬥角,我行我素,教學評量時就應降低他的情意領域成績,引導他培養良好的群己關係及互勵合作的美德。
五.小組合作學習的特質
歸納學習的主張,合作學習的特質可以從下列幾項來討論:
(一)異質性分組
各個小組內都要儘量安排背景不同的成員,例如不同能力水準的學生,不同族群或性別的學生。
(二)積極的互賴
小組內的成員是互相依賴,而此種依賴是相互得利,猶如唇齒之相依的,而不是你得我失或我得你失的情形。合作學習的積極互賴可以表現在很多方面:
1.目標互賴:大家努力追求共同目標。
2.工作互賴:同一學習工作大家分擔。
3.資源互賴:大家分享學習材料、資源或資訊。
4.角色互賴:分配成員擔任不同角色,例如記錄員、觀察員、資料員等等。
5.酬賞互賴:提供酬賞給予表現優良的小組。
(三)面對面的互動
由於各種積極互賴的關係,使學生對彼此的學習負責,他們不再孤立或獨立地學習,而要相互討論、觀察、回饋,其間的語文或非語文交換,都會影響學習結果。
(四)個別績效
每個人對小組表現都有其責任,都可能有其貢獻。
(五)人際歷程的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安排時間的程序,分析討論其小組運作及功能發揮情形,檢討彼此合作協助以達成學習目標的狀況,觀察成員在團體內是否能有效維護工作關係並隨時給予指導。
(六)小組酬賞
小組具有共同學習目標,當目標達成時,小組可以獲得表現優異的證書或其他酬賞。各個小組要贏得酬賞並不是彼此競爭的,小組表現是與既定標準來比較,在某一既定的時間內任何小組只要能達到目標設定的標準,都能獲得相同的酬賞。
六.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有其優點與困難,「小組合作學習」是利用分工合作,團體間的競爭,機會均等的記分方式來建立教學系統,根據學者的研究發現其多項功能及優點歸納如下:
1.對學業成就有正值的效果。
2.對改善種族間的關係與態度具有顯著的效果。
3.對情意方面的學習結果大大增加。
4.增進同學間的接觸與合作,達到有效增進學習效果。
5.「異質分組」使各組能在同一立足點上努力及貢獻。
6.利用團體的競爭與個人的合作來增進工作的動機,維持工作的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在教導學生合作能力,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方面倍受稱道和肯定。以增進學習成就的效果為例,分析其發生效用的機略,如下圖。
同組同學協力專心於學習
增進同學學習的動機
學習的增進
團
體增強結構
支持學習的同輩常模與獎懲
隨處皆感受得到的人際誘因
沖淡追求成功的機會之不平等
「小組合作學習」實施上也有一些問題與困難值得注意,歸納如下:
1.小組成員行為表現不良或小組成員彼此不合,都會影響學習成果。
2.小組討論產生的噪音太大,干擾彼此的學習。
3.有的組員會抱怨成績被差的同學拉下來。
4.組內成員能力差距太大,無法兼顧低能力學生。
5.大班教學人數太多,分組進行困難。
6.好的同學常常一個人把小組工作完成,其他組員沒有參與的機會。
7.課程教材評量試題的設計費時。
合作學習教學法是可以和其他教學方法結合運用,最重要的是能夠發揮其精神和特徵,而非一定得遵循教學程序。而趣味性的競爭、自我競爭、組織間競爭、及獨立學習都是教育的目標和具有意義的方法,在適當的時機更皆可運用。因此,團結就是力量,小組成員間須分工合作,不分彼此,良好的小組運作,將提昇更好的學習成效。
參考期刊與書目
1.徐藝華(民88)。增加互動促進學習-張清濱主任談小班教學的精神。師友,88年7月,p.14-21。
2.蕭月穗(民89)。國小教室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國教之聲,第33卷第4期,p.12-16。
3.黃政傑(民8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4.黃政傑(民8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5.林生傳(民77)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班級經營-小組合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