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焦點與觀察工具的選擇
目錄
前言 3
工具1、105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5
工具2、101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教學觀察表 7
工具3、軼事紀錄表 11
工具4、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 12
工具5、在工作中量化分析表 13
工具6、教師移動量化分析表 14
工具7、佛蘭德斯(Flanders)互動分析法量化分析表 15
工具8、選擇性逐字紀錄表 16
工具9、教學錄影回饋表 17
工具10、省思札記回饋表 19
工具11、「分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察表 20
工具12、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紀錄表(丙) 22
工具13、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觀議課實務手冊》紀錄表 23
工具14、高效能教師-觀察紀錄表 25
觀察工具參考來源 29
下列表格為目前進行公開授課使用之工具彙整,可僅使用培訓課程教授之觀察工具,亦可依觀察焦點選擇其他觀察工具使用。
授課教師如何形成觀察焦點?
可依以下方式形成與確定觀察焦點:
從教師專業發展規準來加以檢視。
從教師知識來加以檢視。
從教學行動與推理的過程來思考。
從學校、社群、教師個人推動或實施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創新來思考。
從教師個人的課程設計、教學轉化、教學經驗、學生特性、課堂師生互動及學習脈絡來思考。
依學生基本學力檢測結果作為觀察焦點:針對不同內容向度、能力指標內容,進行全國或所屬縣市與各校之試題答對率的比較,挑選想設為觀課焦點的項目。
其他。
請自行設計或參用以下觀察工具,可依觀察焦點使用部分欄位或某規準,不必完整使用該附表,亦可兩種以上工具兼用。
觀察工具名稱 | 特色 |
| 從105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來加以檢視。 |
| 從101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來加以檢視。 |
|
|
|
|
|
|
|
|
|
|
|
|
|
|
|
|
| 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使用。 |
| 實施學習共同體使用。 |
《觀議課實務手冊》紀錄表 |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提供,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為觀察重點。 |
| 以「高效能教師的七個成功訣竅」為觀課規準。 |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教學單元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層面 | 指標與檢核重點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
A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學 | A-1參照課程綱要與學生特質明訂教學目標,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 | |||||||
A-1-1參照課程綱要與學生特質明訂教學目標,並研擬課程與教學計畫或個別化教育計畫。 | ||||||||
A-1-2依據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選編適合之教材。 | ||||||||
A-2掌握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 | ||||||||
A-2-1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能或生活經驗,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 ||||||||
A-2-2 清晰呈現教材內容,協助學生習得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 ||||||||
A-2-3 提供適當的練習或活動,以理解或熟練學習內容。 | ||||||||
A-2-4 完成每個學習活動後,適時歸納或總結學習重點。 | ||||||||
A-3運用適切教學策略與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 ||||||||
A-3-1 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實作。 | ||||||||
A-3-2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
A-3-3 運用口語、非口語、教室走動等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 ||||||||
A-4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能力,提供學習回饋並調整教學。 | ||||||||
A-4-1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 ||||||||
A-4-2 分析評量結果,適時提供學生適切的學習回饋。 | ||||||||
A-4-3根據評量結果,調整教學。 | ||||||||
A-4-4 運用評量結果,規劃實施充實或補強性課程。(選用) | ||||||||
B 班 級 經 營 與 輔 導 | B-1建立課堂規範,並適切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 |||||||
B-1-1 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課堂規範。 | ||||||||
B-1-2 適切引導或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 ||||||||
B-2安排學習情境,促進師生互動。 | ||||||||
B-2-1 安排適切的教學環境與設施,促進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 | ||||||||
B-2-2 營造溫暖的學習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 |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教學單元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教學目標 | 學生經驗 | |||||||||
◎背景說明: ◎先備知識: ◎教室情境: ◎座位安排: | ||||||||||
教學活動 | 觀察前會談 | |||||||||
◎會談時間: ◎評量工具: ◎觀察工具: ◎觀察焦點: | ||||||||||
層面 | 指標與參考檢核重點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 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
A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學 |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 |||||||||
A-3-1正確掌握任教單元的教材內容。 | ||||||||||
A-3-2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識或技能。 | ||||||||||
A-3-3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 ||||||||||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 ||||||||||
A-4-1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 | ||||||||||
A-4-2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 ||||||||||
A-4-3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 ||||||||||
A-4-4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 ||||||||||
A-4-5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引導價值觀。 | ||||||||||
A-4-6設計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教學情境。 | ||||||||||
A-4-7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 ||||||||||
A-5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 ||||||||||
A-5-1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 ||||||||||
A-5-2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 ||||||||||
A-5-3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
A-5-4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 | ||||||||||
A-5-5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 ||||||||||
A-5-6透過發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 | ||||||||||
A-5-7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 ||||||||||
A-5-8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活動。 | ||||||||||
A-6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 ||||||||||
A-6-1板書正確、工整有條理。 | ||||||||||
A-6-2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 ||||||||||
A-6-3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 ||||||||||
A-6-4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 ||||||||||
A-7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 ||||||||||
A-7-1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 | ||||||||||
A-7-3根據學生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 | ||||||||||
A-7-4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 ||||||||||
B 班 級 經 營 與 輔 導 | B-1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規。 | |||||||||
B-1-3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 ||||||||||
B-1-4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 ||||||||||
B-1-5妥善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 ||||||||||
B-2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 ||||||||||
B-2-1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 ||||||||||
B-2-2布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 ||||||||||
B-2-3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 ||||||||||
B-2-4教師公平對待學生。 | ||||||||||
B-4落實學生輔導工作。 | ||||||||||
B-4-3敏察標籤化所產生的負向行為,採取預防措施與輔導。 |
※可根據特定學科教學行為需求,另行增列評鑑層面、指標和參考檢核重點,作彈性組合。舉例如下:
層面 | 指標與參考檢核重點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 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A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學 | ※有效引導實驗或實作活動 | |
※-1 實驗器材或實作材料準備周延。 | ||
※-2 實驗或實作內容講解清楚(包括安全守則講解)。 | ||
※-3 確實掌握實驗流程或實作步驟(含實驗器材操作正確)。 | ||
※-4 引導學生正確蒐集數據或資料。 |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教學單元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時間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備註 | ||||||
教師教學行為 | 學生學習行為 | |||||||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教學單元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一、「教師對學生」語言流動-觀察統計 | 二、內容分析 | ||||||
□1.學生性別 | □男 | ( )人次/節 | □1.語言流動的性別人數差異度不高 分析:_______________ □2.語言流動的性別人數有特別喜好 分析:_______________ □3.其他 分析:_______________ | ||||
□女 | ( )人次/節 | ||||||
□2.學生座位 | □前方 | ( )人次/節 | □1.語言流動與學生座位差異度不高 分析:__________ □2.語言流動與學生座位有特別關聯性 □(1)偏重前方座位的學生 □(2)偏重中間座位的學生 □(3)偏重後方座位的學生 分析:_________ □3.其他 分析:__________ | ||||
□中間 | ( )人次/節 | ||||||
□後方 | ( )人次/節 | ||||||
□3.發起對象 | □教師發起 | ( )人次/節 | 語言流動發起對象分析 □(1)教師發起的次數較多 □(2)學生發起的次數較多 □(3)教師或學生發起的次數無明顯差異 分析:__________ | ||||
□學生發起 | ( )人次/節 | ||||||
□4.其他: | |||||||
1.須一併檢附「語言流動」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教學單元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一、觀察統計 | |||||||
□1.時間 (可自行增列) |
點 分 | A專注認真共( )人 O非工作中共( )人 H尋求協助共( )人 其他: ( )人 | |||||
(2)第二輪觀察時間: 點 分 | A專注認真共( )人 O非工作中共( )人 H尋求協助共( )人 其他: ( )人 | ||||||
(3)第三輪觀察時間: 點 分 | A專注認真共( )人 O非工作中共( )人 H尋求協助共( )人 其他: ( )人 | ||||||
□2.類別 | (1)A專注認真共( )人次(/節)(2)O非工作中共( )人次(/節) (3)H尋求協助共( )人次(/節)(4)其他: ( )人次(/節) | ||||||
□3.個別學生 (可自行增列) | (1)(學生姓名或代號)出現在各工作現類別的次數 A專注認真共( )次(/節)O非工作中共( )次(/節) H尋求協助共( )次(/節)其他: 共( )次(/節) | ||||||
(2)(學生姓名或代號)出現在各工作類別的次數 A專注認真共( )次(/節)O非工作中共( )次(/節) H尋求協助共( )次(/節)其他: 共( )次(/節) | |||||||
(3)(學生姓名或代號)出現在各工作類別的次數 A專注認真共( )次(/節)O非工作中共( )次(/節) H尋求協助共( )次(/節)其他: 共( )次(/節) | |||||||
二、內容分析 | |||||||
□1.(第一輪/第二輪/……)學生工作表現分析: □2.(A/O/H/……)學生工作表現分析: □3.個別學生工作表現分析: □4.其他: | |||||||
1.須一併檢附「在工作中」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在工作中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教學單元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內容分析 | |||||
一、教師移動有特別顯著處,顯著面向為:(可複選) □(1)學生(例如移動區偏好在某一位、某一組或某一性別之學生) □(2)空間(例如移動區偏好在某一方位或組別) □(3)時間(例如移動發生偏好在某一段教學時段) □(4)其他: | |||||
二、教師移動原因:(可複選) □(1)教師移動與學生學習專注度有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師移動與教學活動設計有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師移動與班級經營有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相關原因: | |||||
1.須一併檢附「教師移動」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教師移動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教學單元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內容分析 | ||||||
一、師生互動類別分析 1.最顯著的類別為:(可複選) □1接納□2鼓勵□3使用 □4提問□5演講□6指示 □7批評□8被動□9主動 □10靜止 2.其他: | 二、教師教學風格分析 □1.直接教學 推論說明: □2.間接教學 推論說明: □3.教學風格不顯著 推論說明: □4.其他: | |||||
三、最顯著類別、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生學習成效之分析: | ||||||
四、其他: | ||||||
1.須一併檢附「佛蘭德斯(Flanders)互動分析法」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佛蘭德斯(Flanders)互動分析法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教學單元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 |||||
|
註:請自行依照需要調整表格格式和長度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備課社群(選填) | 教學單元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 |||||
| |||||
|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教學單元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 ||||||
| ||||||
|
「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推動小組編製2013.2.28修訂
教學者姓名:科目、任教單元名稱: 觀察日期: 年 月 日
層面 | 評 鑑 標 準 | 評 鑑 項 目 | 文 字 敘 述 | 評量 | |||
優 良 | 滿 意 | 待 改 進 | 未 呈 現 | ||||
A 教 學 前 準 備 | A-1 選用適用教學單元 | A-1-1 教學主題與選用的合作學習法適配 使用的合作學習法是: LT | |||||
A-2 小組人數適切 | A-2-1 小組人數合宜(2-6人),能兼顧學生的參與機會與小組意見的多樣性 | ||||||
A-3 教室空間安排合宜 | A-3-1班級採分組形式(座位) | ||||||
A-3-2 小組與小組間距離合宜 | |||||||
A-3-3 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時,彼此採面對面互動 | |||||||
B 教 學 中 的 進 行 方 式 | B-1 教師講解合作學習方式和配合事項 | B-1-1 說明學習目標(小組任務) | |||||
B-1-2 強調積極互賴 | |||||||
B-1-3 提醒個別責任 | |||||||
B-1-4 解釋成功標準或獎勵標準 | |||||||
B-1-5 說明期望的合作表現 | |||||||
B-2 教師隨時掌握並 適時介入 | B-2-1 教師能巡視組間 | ||||||
B-2-2 教師能適時提供小組協助(介入) | |||||||
B-2-3 教師能指導(提醒)學生與人合作的技巧 | |||||||
B-3 學生積極參與 | B-3-1 所有學生都積極與組員互動 □注意聽 □幫助同學 □鼓勵同學 □發言討論 □認真參與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層面 | 評 鑑 標 準 | 評 鑑 項 目 | 文 字 敘 述 | 評量 | |||||
優 良 | 滿 意 | 待 改 進 | 未 呈 現 | ||||||
C 合 作 學 習 學 後 的 評 量 | C-1 評量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 | C-1-1進行小組報告/小組結論/小考或統計達到成功標準的人數 | 期盼教師最後出的10題選擇能與本次學習範圍及任務有直接相關,並當場訂正以釐清概念,進行進步積分表揚。 | ||||||
C-1-2 給予小組表揚 | |||||||||
C-1-3 評估小組運作效能:在課堂最後,預留時間給學生自我反省 | |||||||||
軼事紀錄表 | |||||||||
時間 | 活動或事件紀錄 | 備註 | |||||||
可根據特定學科教學行為需求,另行增列評鑑規準向度和評鑑項目,作彈性組合。
自評簽名: 觀察人員簽名:
1040312
觀課科目: 授課教師: 觀課班級:
授課內容: 觀課日期: 觀課者:
第 組學生互動紀錄
○ | ○ | 面向 | 1.全班學習氣氛 | 2.學生學習動機與歷程 | 3.學生學習結果 |
參 考 項 目 | 1-1是否有安心學習的環境? 1-2是否有熱衷學習的環境? 1-3是否有聆聽學習的環境? | 2-1老師是否關照每個學生的學習? 2-2是否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2-3學生學習動機是否持續? 2-4學生是否相互關注與傾聽? 2-5學生是否互相協助與討論? 2-6學生是否投入參與學習? 2-7是否發現有特殊表現的學生? (如學習停滯、學習超前和學習具潛力的學生) | 3-1學生學習否成立?如何發生?何時發生? 3-2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是什麼? 3-3挑戰伸展跳躍的學習是否產生? 3-4學生學習思考程度是否深化? | ||
○ | ○ |
課堂軼事紀錄
時間 | 教師教學引導 | 學生學習行為 | 備註 |
觀 課 心 得 |
紀錄表範例一
(校名: ) 觀課紀錄表 (結構式)
觀課科目 | 授課教師 | 觀課班級 | |||||||
授課單元名稱 | 觀課日期 | ||||||||
1.學生上課狀況 | (1)學生投入課堂學習的程度如何? | ||||||||
(2)學生有干擾課堂的行為嗎?情況如何? | |||||||||
2.學生分組討論情形 | (1)小組間互動情形如何?(熱絡狀況、參與程度) | ||||||||
(2)小組討論是否聚焦本次課堂? | |||||||||
(3)小組討論內容深度? | |||||||||
3.知識學習的情形 | (1)學生在課堂中對哪一個部分感到興趣? | ||||||||
(2)學生在學習中有沒有困難之處? | |||||||||
(3)真正有效的學習發生在什麼情境? | |||||||||
4.綜合建議 |
觀課人員: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觀議課實務手冊》紀錄表範例
紀錄表範例二
(校名: ) 觀課紀錄表 (半結構式)
觀課科目 | 授課教師 | 觀課班級 | ||||||||
授課單元名稱 | 觀課日期 | |||||||||
教師 教學行為 | 學生 學習行為 | 觀課者 想法 | ||||||||
1.學生學習的發生點 | ||||||||||
2.學生學習的困難點 | ||||||||||
3.其他 | ||||||||||
我最欣賞這堂課的三項優點 |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任教年級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教學單元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訣竅/檢核重點 (請勾選符合之項目) | 事實摘要敘述 (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具體事實說明」必填但字數不限) | |||||
1.發展能連貫並連結學生學習進展的課程 | ||||||
1-1.學習進展:實施完善、連貫的學習進展
| 具體事實說明: | |||||
1-2.學習連結:將學習連結到學生的生活和大概念
| 具體事實說明: | |||||
2.運用策略、資源與科技促進學習 | ||||||
2-1.學生中心策略:透過學生中心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習 □2-1-1能使學習視覺化和具體化 □2-1-2能積極吸引學習者 | 具體事實說明: | |||||
2-2.資源和科技:提供資源和科技來支持學習 □2-2-1科技和資源能幫助學習 □2-2-2良好地運用科技與資源的課堂環境 □2-2-3能讓科技發揮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 具體事實說明: | |||||
3.營造安全、尊重、組織良好的學習環境 | ||||||
3-1.課堂流暢:順利和有效地管理教學時間和非教學事務 □3-1-1能引導安全、尊重、協作的互動,並使教學時間最大化的課堂 □3-1-2增加連結來改善學習 □3-1-3能讓課堂流暢 | 具體事實說明: | |||||
3-2.課堂互動:有效管理學生行為,培養尊重和協作的氣氛 □3-2-1班級組織良好 □3-2-2學生主動參與課堂 □3-2-3建立尊重的課堂環境 | 具體事實說明: | |||||
4.安排具挑戰性且嚴謹的學習經驗 | ||||||
4-1.挑戰文化:促進堅持和高期望的氣氛 □4-1-1能建立學生的自我控制 □4-1-2能培養學生學習毅力 | 具體事實說明: | |||||
4-2.教學挑戰:提供挑戰和差異化的學習經驗 □4-2-1能配合學生現有的能力表現給予學 習挑戰 □4-2-2能滿足學生個別差異 | 具體事實說明: | |||||
5. 激發互動與重思考的學習 | ||||||
5-1.互動文化:促進豐富的互動文化 □5-1-1鼓勵學生參與課堂 □5-1-2提出令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5-1-3兼具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 | 具體事實說明: | |||||
5-2.參與程度:促進有思考和目的性的學生參與 □5-2-1課程連結學生生活經驗,並確保具目的性 □5-2-2 引導學生解釋、推理、演示與辯證所提出的理由或想法 | 具體事實說明: | |||||
6.建構創意與問題解決的文化 | ||||||
6-1.創意性文化:強化具有創意和探究的學習環境 □6-1-1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6-1-2採用學生中心的學習方法 | 具體事實說明: | |||||
6-2.解決問題的環境:提供鼓勵創意和問題解決的學習經驗 □6-2-1能營造解決問題的環境 □6-2-2能使學生學習思考聚焦並引導為清 楚明確的結論、精煉的概念或具體的看法 □6-2-3能使學生深入思考進而激發創意 | 具體事實說明: | |||||
7.提供能引導和提示教與學的檢視、評量和回饋 | ||||||
7-1.回饋引導學習:提供回饋來引導並支持學生的學習 □7-1-1提供回饋引導學習 □7-1-2運用有效的回饋 □7-1-3深化回饋的價值 | 具體事實說明: | |||||
7-2.形成性評量:依據形成性評量的資料來調整教學 □7-2-1善用形成性評量 □7-2-2提供具體明確的回饋 □7-2-3蒐集學生在學習中有意義的資料 | 具體事實說明: |
一 、 本人 (以下稱甲方) □同意 □不同意 教師(以下稱乙方)於 年 月 日進行公開授課時,由乙方或參與之觀課人員 對本人拍照、錄音及錄影。
如同意拍照、錄音及錄影,乙方及觀課人員需在滿足下列其中一項條件後方能進行拍照、錄音及錄影(請擇一勾選)。
□可拍攝課堂,但照片、影片中不得出現甲方的聲音及影像。
□可拍攝課堂,但影片中僅可出現甲方的聲音,不可出現影像。
□可拍攝課堂,照片、影片中可出現甲方的聲音及影像。
二 、甲方同意乙方或參與之觀課人員對本人進行個別訪談。
如同意進行個別訪談,甲方 □同意 □不同意 乙方及觀課人員對個別訪談的過程進行拍照、錄音及錄影。
如同意拍照、錄音及錄影,乙方及觀課人員需滿足下列其中一項條件後方能進行錄音錄影(請擇一勾選)。
□不可拍攝臉部,亦不可於畫面中出現全名。
□可拍攝臉部,但不可於畫面中出現全名。
□可拍攝臉部,亦可於畫面中出現全名。
上述同意之拍攝或訪談資料僅供教學研究之用,不得挪為他用或任何商業用途。
本人(簽章):
法定代理人(簽章):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表格名稱 | 參考來源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 分組合作學習計畫網站 |
| 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 計畫辦公室網站 |
|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觀議課實務手冊》 |
| 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 |
學生拍照、錄音及錄影同意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