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教學觀察紀錄表

格式
docx
大小
40.14 KB
頁數
18
上傳者
dgps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9-13,离现在 2 4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附表三-1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觀察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日第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科目: 教學單元:

授課內容

教學觀察重點

一、全班學習氣氛

二、學生學習動機與歷程

三、學生學習結果

請聚焦於備課時討論的觀察焦點互相呼應。

例如:

老師利用分組合作學習方式,透過圖片和關鍵字的引導,融入當地的特色和學生生活經驗,針對SDGs的概念,學生大都能舉一反三,沉浸其中,討論氣氛熱絡。

課堂軼事紀錄

一、學生的特殊發言

二、學生的經驗分享與回饋

可記錄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的學習狀況。

例如:

小組成員於分類競賽時遇到阻礙,組員們會想方設法的尋求解決方法(如詢問老師、左右張望、蒐集敵情等)為小組極力爭取加分機會和榮譽。

教學觀察

收穫與省思

從觀察的經驗中,我學到了可用在我自己教學上的是什麼?

授課教師的教學優勢、亮點。

例如:

老師教學流程非常有系統,很清晰地解說SDGs的概念和生活運用的層面。教學上大致依循全班觀念講解與任務說明→分組合作精熟練習討論。當學生回答錯誤時,在老師一步步搭鷹架的引導下,逐步修正自己的答案朝正確的方向,不會因為有挫折感而不願意再發言。

提問與思考

觀完這堂課後觀課者想對授課老師提出的問題;並非記錄課堂

中教師對學生的提問。

例如:

透過這一次的觀課,發現原來學生的學習和課程的設計是可以如此多樣而豐富的;透過國際事件,轉換到在地人的視角和關注議題上。但,若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先備知識),在提問和討論設計上,老師您會如何拿捏和調整呢?

備註:修改自高雄市政府教育局107年度性別融入教學觀課活動之觀課紀錄表。


溫馨小建議

此份紀錄表適合用於下列情況:

1.最大面相(廣角鏡)、有觀課經驗之教師。

2.全課室的觀察。

附表三-2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觀察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日第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科目: 教學單元:

一、觀察重點:

面向

參考要項

教學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全班學習氣氛

1-1是否有安心學習的環境?

1-1

教師講課生動活潑、幽默風趣,能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身想法和經驗,讓學生可以在安心的環境下學習。

1-21-3

以撲克牌方式累積分數,鼓勵學生積極回答,故多數學生是熱衷參與和專心聆聽。

1-2是否有熱中學習的環境?

1-3是否有聆聽學習的環境?

1-4其它

學生學習動機與歷程

2-1教師是否關照每個學生的學習?

2-12-2

教師透過和學生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課程的學習;也不斷透過結合生活時事問題的提問思考,讓學生維持學習動機。

2-42-52-6

透過分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可以相互討論、相互支援、學習傾聽同學的想法;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同學積極的參與課程,踴躍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說錯了,也不會因挫折而畏縮。

2-7

5組的A生雖是資源班學生,但在此課堂上表現相當突出,似乎是討論發言的啟動器,是小組的靈魂人物,讓人驚訝不已。

2-2是否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2-3學生學習動機是否持續?

2-4學生是否相互關注與傾聽?

2-5學生是否互相協助與討論?

2-6學生是否投入參與學習?

2-7是否發現有特殊表現的學生?

2-8其它

學生學習結果

3-1學生學習是否成立?如何發生?何時發生

3-1

學生的學習是成立的,因為學生學會了區分專有名詞、普通名詞,並運用語文的推論策略,將一些不懂的語詞或是名詞做一個釐清。

3-2

B生在文本的擷取訊息、統整解釋方面均能勝任,但在省思文本部分卡關了。


3-3

C生平時學習力低,不善也不敢開口,但老師在文本省思:「生活經驗、換位思考」時,經由組內對話討論,C生竟能侃侃而談,提出自己的看法。

(ps.老師可於課後與正向表現的學生個人晤談,做後設認知以蒐集伸展跳躍的證據)

3-4

教師透過六何法和表格,讓學生自己將文本及圖表的資訊重新整理過,加深學習印象,幫助學生整理問題和系統地思考。

3-2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是什麼?

3-3挑戰伸展跳躍的學習是否產生?

3-4學生學習思考程度是否深化?

3-5其它

二、學生學習紀錄(請參考上表,視小組成員人數自行新增欄位)

用於分組合作學習,學生個別編號以利個別記錄

1

C生平時學習力低,不善也不敢開口,但老師在文本省思:「生活經驗、換位思考」時,經由組內對話討論,C生竟能侃侃而談,提出自己的看法。

3


2

B生在文本的擷取訊息、統整解釋方面均能勝任,但在省思文本部分卡關了。

4

【觀課學習】我從這堂課學到的理念及方法

此部分可於議課時分享

從此次觀課中學習到多元的教學策略之運用、代幣獎勵機制、跨領域教學示範等;也看到學習力低的學生,在以往的課堂可能已累積相當的學習經驗,這些片斷經驗,透過老師的引導提問或是小組的對話,居然被「串聯」起來,因此當學生學習經驗的不斷累積,可能已為未來跳躍學習做準備了。


三、課堂軼事紀錄

時間

教師學習引導與學生學習行為

備註

9:10

1.老師進教室後,先向學生說明今天採「分組合作」、「撲克牌積點」方式進行。

黑板上畫上組別(5),以利立即加分。


約有95的學生眼看著老師聽講。

備註:修改自潘慧玲等人(2014),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推動手冊1.1版之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紀錄表。

溫馨小建議

1.適用於學習共同體能近距離觀察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情形。

2.此表包含三部分:觀察重點、學生學習紀錄、課堂軼事紀錄。

(1)觀察重點:針對共備時的觀課焦點,選擇相關參考要項,進行教學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2)學生學習紀錄:於課堂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選擇某一小組進行觀察記錄。

記錄原則:A.經授課教師允許,在不影響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情形下,近距離觀察小組合作學習情形。B.選擇某一小組,在教師派發小組任務時,記錄組內學生學習歷程(含參與情形、討論內容…等)

(3)課堂軼事紀錄:依時間順序,簡要地將教室中所發生的事件,客觀具體的記錄下來。

3.共備時,請與授課教師釐清各參考要項的內涵,例如:3-3 挑戰伸展跳躍的學習是否產生? 3-4 學生學習思考程度是否深化?



附表三-3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觀察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日第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科目: 教學單元:


層面

指標與檢核重點

教學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A課程設計與教學

A-2掌握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

A-2-1 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能或生活經驗。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A-2-1

ppt呈現生活中常見的植物並以「小草」說明老師自己的個性;教師提問學生最喜愛的植物為何?並說明原因。

A-2-2

教師利用正反成語的比較(其中一個是學生熟悉的成語) 使學生明白成語的意義。如:介紹「富麗堂皇」是「環堵蕭然」的相反詞。

A-2-3

教師會利用數學課本及習作的題目,請學生在小白板上練習畫出線段圖,並將算式寫出來,再請學生上台發表,說出做法與每個數字代表之意義,提供了學生適當的三位數減法練習。

A-2-4

每個教學活動後,透過歸納整理引導學生對環保議題的概念與省思。

例如:

(1)請學生在課文上寫上(一)、(二)並畫起來,以歸納課程重點。

(2)教師詢問學生臺灣目前的交通網絡,指定學生一一回答,教師再做歸納整理。

(3)教師歸納並請學生寫下消波塊的優點及缺點。

A-2-2 清晰呈現教材內容,協助學生習得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A-2-3 提供適當的練習或活動,以理解或熟練學習內容。

A-2-4 完成每個學習活動後,適時歸納或總結學習重點。

A-3運用適切教學策略與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A-3-1 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實作。

A-3-1

教師運用環保議題佈題、討論與發表;觀察課本中的老照片,對比今昔差異;藉由張貼重點整理表格引導學生練習重點摘要策略等教學策略,導引學生瞭解課程目標。

A-3-2

(1)教師複述閱讀及寫作的理解策略4W,並說明在編寫小亨利四格漫畫時,要運用在文章中。

(2)教師教導學生進行漫畫圖像觀察時,須觀察每張漫畫圖像裡,可能要表達的重點。

A-3-3

理化老師在解釋摩擦生熱時,雙掌摩擦配合說明,並移動到學生座位旁,讓學生感受教師手掌的溫度,幫助學生了解此種現象。

A-3-2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A-3-3 運用口語、非口語、教室走動等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A-4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能力,提供學習回饋並調整教學。

A-4-1 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A-4-1

教師運用發表、提問及數學題目習寫等多元評量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A-4-2

教師在學生上台發表四格漫畫故事後,會請台下聆聽的學生們說出該生發表的優點為何。同時教師也會說出該生編唸的故事內容可以再改進的部分,或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

A-4-3

教師根據支撐點實作評量結果,調整秒數,以增加挑戰性或完成度。

A-4-2 分析評量結果,適時提供學生適切的學習回饋。

A-4-3 根據評量結果,調整教學。

A-4-4 運用評量結果,規劃實施充實或補強性課程。(選用)

B班級經營與輔導

B-1建立課堂規範,並適切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B-1-1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課堂規範。

B-1-1

教師使用學生熟悉之小組競賽口令,引導學生迅速整隊完成,並專注聆聽規則。

B-1-2

當學生遵守課堂發言規則積極參與回答問題時,教師會使用「非常好」(good job)口頭讚美,回應學生遵守課堂規範的良好表現。

B-1-2適切引導或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B-2安排學習情境,促進師生互動。

B-2-1 安排適切的教學環境與設施,促進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

B-2-1

將學生分六組進行小組討論及分組競賽,並將「四格漫畫」彩色影印放大,張貼於黑板上。每組各有一面白板及白板筆,將討論後的答案填寫在白板上,請各組張貼在黑板上,讓全班得以觀摩其他組討論後的答案,促使學生積極學習。

B-2-2

小組制度規劃清晰,獎勵制度明確,獎懲皆能迅速完成,不致打斷教學節奏,讓學生能專注於競賽活動的熱絡氣氛。

B-2-2 營造溫暖的學習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

備註:

1.資料修改自105425日臺教師(三)字第1050040254號函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105年版)之教學觀察紀錄表。

2.舉例之教學表現事實摘要敘述,參考並修改自歷年台師大專業回饋人才培訓研習內容。


溫馨小建議

1.觀察指引較多,較符合課堂教學脈絡和班級真實現況。

2.較偏向關注教師。

3.請聚焦於備課時討論的觀察焦點,選擇數個指標與檢核重點具體描述。


附表三-4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觀察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日第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科目: 教學單元:


觀察對象

學生行為表現紀錄

(組 A同學或人


學習過程

聆聽、回答、討論、操作、書寫的表現


學習表現

在學習內容上的學習表現

行為1

9:30 上課有抄寫筆記,寫學習單且大部分都對,有和同組一起回應教師的提問

行為2

9:40 A生熱烈參與小組討論....組員隨口譏笑A生「你笨蛋喔!」…

行為3

9:50我看A生討論時都在玩自己的筆..或在學習單上塗鴉…

行為4

9:59直到下課前..A生都托腮聆聽…自顧自的翻閱課本…

從學生多個行為推論學生表現的原因

A生於課堂開始時,仍有學習動機和興趣,但可能是受到同儕的言語侮辱,故於課堂後半段學習表現欠佳

擬定教學策略

1.建立友善、心理安全的討論環境,再指導學生討論。

2.分組討論時,教師可組間巡視,及時處理像這樣的突發狀況。

備註

1.參考劉世雄教授修備觀課紀錄表。

2.舉例之學生行為表現紀錄,參考並修改自劉世雄教授研習內容。


溫馨小建議

1.狹角鏡:觀注於個別/小組學生學習表現。

2.可更細緻發現學習的關鍵點、困難點或影響學習的原因。

3.學生在不同時間點會有不同表現,應從學生多個行為推論學生表現的原因,並提出改善策略。


附表三-5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觀察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日第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科目: 教學單元:


一、教材適切精熟掌握

具體客觀描述

1.教材內容符應課綱與學生需求

2.教材內容符合學科教學之知識

3.正確掌握任教單元的教材內容

4.有效連結學生新舊知識、技能

5.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5

教師展示臺灣特有種動植物圖片和播放梅花鹿影片,請學生分享所知道關於這些特有種的知識、經驗以及學生的感受、想法。

二、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具體客觀描述

1.說明學習目標或重點

2.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3.清楚講解概念、原則或技能

4.提供學生實作或練習

5.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

6.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1

課文多屬說明文形式,教師利用單元的學習地圖(概念圖),以分析標題架構的方式,讓學生能初步掌握該單元的整體學習內容。

三、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具體客觀描述

1.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2.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3.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指導

4.有效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5.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3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示範及口說教導學生運用學習策略:

  1. 畫重點:教師過程中不斷示範如何畫重點,也再次提醒學生先前教導過的畫重點策略

  2. 文字聯想記憶:利用文字進行聯想來記憶,如苗栗三義火炎山→火苗

  3. 記筆記:介紹國家公園時,請學生在國家公園地圖,每個國家公園旁寫上該國家公園特殊處,如陽明山國家公園:地熱、臺灣水韭……

-5

教師運用教科書電子書及網路媒材,有圖有文,協助學生學習。

四、學生高參與且專注

具體客觀描述

1.適時檢視學生參與學習情形

2.師生互動良好(老師與個別學生、小組、全班之線上口語、文字及目光互動等)

3.同儕互動良好(同學間之線上互動)

4.學生主動發表或分享作品

5.提供未發言學生學習參與機會

6.適時檢視學生自主學習情形(檢核上課前、上課中狀況)

7.適時檢視學生學習表現情形(能理解、悅納或運用所學之知識、技能與態度)

-1

教師上節課進行線上測驗,本節從線上學習平台發現有學生未完成,立即詢問某生是否需要協助?某生表示家中網路不穩,以致未完成。教師提醒待網路回穩,記得完成。

-2

課堂進行約20分鐘,教師隨機發問問題(:你覺得最近最紅的YT)請學生在訊息欄回應(藉此再次點名並喚醒專注度)

-3

教師提問某一個問題時,同時有3~4人舉手加回應,教師一時無法辨識,A生即挺身而出,指認那些同學是回應者,教師給予A生口頭讚美和加分。

-6

利用抽點學生念課文或回答問題,檢視學生是否專注學習。

-7

(1)介紹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時,抽問學生先前學過哪些臺灣動植物也出現在這地方?學生能回答先前P86學過的野百合。

(2)課程中以撰寫習作方式及口頭回答來檢視學習成效。

五、善用線上教室教學

具體客觀描述

1.適當使用線上學習教室各項功能

2.提供學生自主學習教材或網站(課前、課中或課後)

3.數位教學素材播放與轉換流暢

4.口語清晰音量適中教室無回音

5.教學環境安靜無其他干擾因素

6.教材字體及所有版面呈現適切

-2

開設google classroom放置自主學習素材、作業等,並透過該平台與學生互動。

-36

教師播放電子書順暢,也能善用小工具畫重點、補充內容、放大縮小頁面、選號器及播放Youtube 影片等。


-4

教師上課口語表達清晰,語速放慢,收放音正常,聲音高亢和學生間互動熱絡,充分展現教學的魅力。

六、善於發問啟發思考

具體客觀描述

1.設計由淺而深的問題引發思考

2.提問開放、探究或正向假設問題

3.發問後待答時間適切

4.發問後能針對回答繼續延伸問題

-3

以倒數計時器,提醒學生隨堂測驗待答時間將至。

-4

教師利用提問方式,協助引導學生摘要課文段落重點(如臺灣的國家公園有哪些?各有哪些特色呢?為何它會被列為國家公園?有哪些條件?主要目的為何?)

七、善用多元評量與回饋

具體客觀描述

1.依據學習需求選用適切評量工具(如實體工具、數位應用軟體或平台等)

2.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

3.根據評量結果提供及時具體回饋

4.根據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或加深加廣

-123

透過 google classroom放置自主學習素材、評量作業等,並讚美多數同學課堂完畢後立即做作業(離截止日還有段時間)不延遲且答對率高。

-4

(1)課後作業,提供學生作業思考點及範例(如:永續發展-建設與破壞、珍惜與浪費)

(2)有學生不懂老師的作業內容,課後留在會議室,教師再解釋一次給他聽。

八、班級經營建立關係

具體客觀描述

1.適時線上關懷學生學習與生活

2.學生出缺席(上線)、無故離線的及時處理

3.維持良好的上課秩序(如學生開鏡頭、關麥克風、發言先舉手、網路禮儀、勿截圖錄音等)

4.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5.妥善處理學生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6.教師口語正向班級氣氛佳

7.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1

溫馨提醒若螢幕太小或不清楚,儘量看課本,保護好眼睛;下課時閉眼休息,起來動一動及喝水等。

-2、八-3

(1)上課3分鐘後,教師進行線上點名(打開鏡頭或按舉手符號),掌握學生出缺席狀況。

(2)教師利用簡報揭示課堂公約具體明確(如:發言之前先報名字再說話、網路不穩暫時離開可體諒但遲遲未歸劃記曠課,有特殊情況可說明),以維持良好上課秩序。

-4、八-5

適時回應學生的提問,並給予該生鼓勵:問題問得很好;B生多次出現不適宜的學習行為(:拿課本遮住鏡頭、搖晃身體等)。老師多次提醒和糾正;但不耽誤其他同學學習時間,說明下課後會再跟B生詳談並詢問該班導師。

-6、八-7

對於課本某處某張圖片,學生提問:「那麼多都要背嗎?段考會考嗎?」教師無立即回應,而是要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老師?你覺得呢?」接著,從習作題型或評量試卷中引導學生觀察,此類型題目出現的頻率,也提供記憶口訣等自主學習方式。

備註:此線上觀察表係由「教育部校長暨教師專業發展支持平臺」團隊所發展編製。

溫馨小建議

此份紀錄表適合用於下列情況:

1.本觀察表主要是提供教師線上觀課之參考,教學者與觀察者可自行增刪觀察指標。

2.教學觀察焦點可由教學者主導,或由教學者與觀察者共同討論決定。

附表三-6

師課堂班級經營觀察紀錄表

授課教師


任教年


任教領域科目


觀課人員


教學單元


教學節次

  

本次教學為第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
時間

分至

地點


備註1: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備註2:若該項目並未觀察到師生相關行為事實,可以不必填寫,或填寫「未觀察到」。

項目

內涵說明

觀察到的師生行為事實

課堂初始

守時就位

1.教師與學生均能適時進入教室並就定位。

2.教師要求學生以適當的方式進入專科教室,例如走廊整隊。

學生於上課鐘聲響後2分鐘內即就坐完畢。

收心安頓

適當安頓師生心情,收拾物件,進入教學準備狀態。

1.請學生將鉛筆盒或水壺收進抽屜內。

2.說明課堂的獎勵規則(以撲克牌兌換獎品)

3.全班學生在班長帶領下自動念課文。

動態掌控

了解學生出缺席或動態,必要時能及時做適當處置。

1.教師依座位點名。

2.有兩位學生尚未入座,立即詢問班長原因,班長表示:「兩位為資源班學生,還在從資源班回來的路上。」。

關懷互動

1.能關心問候個別或全體學生,展現出師生間的正向關係。

2.能展現出認識熟悉個別學生或班級群體。

1.教師主動關懷一位一直咳嗽的男學生,並貼心的提供新口罩。

2.鼓勵學生動腦思考、踴躍舉手發表想法,講錯不扣分。

3.教師能叫出每位學生的名字,並能針對學生個別狀況提出協助,例如:王生上課忘記戴口罩,教師從抽屜拿出一個口罩給王生。

規範提示

能適當提示或重申課堂規範。

教師於課堂中反覆說:有聽清楚我問的問題請舉手。

承續處理

能適當且有效率的處理前堂課程之後續事宜,例如收繳作業、發還作業或檢討等。

課堂初有口頭讚美和鼓勵上次作業中的優良作品。

座位形式

座位安排形式符合當節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

在教室座位安排上,由面對黑板改為ㄇ字型排列,為配合閱讀任務,學生能快速轉換為四人分組討論模式。

情境設備

1.教學空間各項物理條件適當合宜。

2.能配合教學進度布置相關資料、情境,或備妥設備器材。

3.了解學生攜帶準備學習所需資料之情形,必要時能及時做適當處置。

1.ㄇ字型的座位安排,教師易於眼神關照和組間巡視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

2.教師自備撲克牌、計時器、抽籤筒、小白板、糖果、小禮物等。

3.於黑板上設置記點區。

4.教師檢視每位學生是否有帶彩色筆,並請未帶彩色筆的學生可以開口跟其他人借。

課堂中

教學進程
轉換

1.教學進行順暢,節奏合宜,時間掌控良好。

2.活動轉換時能明確清楚引導。

1.說明今日課堂中閱讀任務有三個,最終小組需共同完成,並撰寫在於小白板後張貼於黑板,大家一起批閱。

2.明確指令,如「閱讀文本的13行,請學生一起朗讀並從這3行中圈起來自己認為的重點」、「學生閱讀文字和圖片時可拿筆圈起來,並標註1.2.3.,這樣讀起來會比較清楚。

3.教師每完成1個任務就會做歸納統整,最後3個任務完成後,從文本中引導學生歸納今天課程的核心概念,如「歷史是複雜的,要回到那個時期,配合那時候的狀況,社會的看法,不要馬上就下定論」。

成員互動

1.師生之間、學生同儕之間能有適當的教學互動。

2.教師視線眼神或身體移動能關照到所有學生。

1.小組中,編號1和編號2,編號3和編號4倆倆討論後,互相核對圈了幾項學生認為的關鍵字或重點,那些項是相同的?那些項是沒圈到的?

2.ㄇ字型的座位安排,教師易於整堂課頻繁的組間巡視,關照每位學生及每組討論的情形。

3.教師進行活動時,學生的眼神多能聚焦在自己目前的學習任務上。

4.教師提問時所站位置偏向教室中右側,與中右側學生互動較多。

5.教師提問17次,即使有學生舉手,教師仍多次自問自答,或是學生沒舉手就說出。

積極正向

1.師生言行積極正向,情緒管理合宜。

2.教師展現教學或帶班的魅力或影響力。

1.教師請學生到黑板練習,用「挑戰一下」這個語詞激發學生的興趣。

2.教師上課口齒清晰、語速得宜、語調抑揚頓挫,可有效抓住學生的專注度。

秩序維持

1.學生聽課、討論、書寫、實作或個人座位上之學習活動,均能有合宜的秩序。

2.教師能注意到並督導分心失序的學生投入學習。

3.學生組織結構(班級幹部、小老師、小組長或小組成員等)能協助發揮秩序維持功用。

1.1組討論時,起初無4人一起討論,教師鼓勵編號1和編號2的學生「轉向」,且鼓勵10號學生發言,營造成員互動及成功的機會。

2.全班念課文,部分學生亂念,教師未能制止。

3.教師行間巡視指導學生作業書寫。

4.教師明確的說明各組員的任務:

1號組長:指定成員回答、問大家的意見。

2號組員:負責討論問題。

3號成員:負責記錄。

4號成員:負責到黑板貼小白板。

偶發行為
處理

教師對干擾、衝突行為或偶發事件,能依據性質與程度,及時處置回應。

1.3組在小組討論時,疑似出現想法不一致,內鬨的狀況。教師立即一起參與討論,引導學生參考並學習其他小組答案。

2.教師複習前兩節課程,甲生問第一次上課是甚麼時候?教師回:今天是……,那第一天就是……,並請甲生思考後再問問題。甲生第二次又問:你沒有講?教師回:其他學生都能補充,請你專心聽。

3.上課3分鐘有學生拿書本到前面問教師,教師示意請他先回座。

獎懲回應

教師能依既定規則,對學生課堂學習或秩序表現,及時給予個人∕小組∕全班性的獎懲或紀錄(包含讚美、欣賞、鼓勵或責備)。

1.答對的學生發予一張撲克牌來兌換糖果。

2.教師給予到黑板前寫出正確答案的學生掌聲鼓勵並畫記一次。

3.學生念課文念得不錯,會說太棒了。

4.老師說:「帥喔!」這些讚美和正增強的話語, 在課堂中隨時發生。

安全維護

有安全顧慮的教學活動(例如實驗),能有適當的說明與防護。

教師以提問方式確認學生是否知道要留意做實驗應有的安全行為。

課堂末

作業活動
交代

採取適當方式,學生能記得完成並理解作業活動之要求,預告次堂課程注意事項。

下課前,教師發下4題數學題作業,並提醒學生作業容易寫錯的情形,如數字抄錯或單位寫錯,請學生注意。

回饋總結

教師能總結學生課堂學習或行為表現,並給予回饋或實施獎懲。

1.小白板貼於黑板,大家一起批閱時,教師稱讚 每組均能抓到重點且能分項說明,表現得很好。

2.活動進行到一個段落,教師口說總結整節課的內容重點。

3.課堂表現總結:鼓勵學生今天排隊上來,較以往快速,並檢討實驗狀況不佳的情形。

4.本堂課教學總結:由學生實驗結果,推論到這堂課的重點:推球→球會滾動;擋球→球會停止或速度變慢。

環境復原

1.師生能妥善收拾環境、器材、整理教室或座位。

2.教師要求學生以適當的方式從專科教室回到原班教室,例如整隊帶回。

1.教師叮嚀學生離開時,要將文本、文具拿走並且將椅子放好。

2.各小組完成實驗後,能快速收拾完器材,放回教師指定位置,教師口頭讚美表現好的小組。

追蹤輔導

教師能針對課堂未盡事務,追蹤輔導特定學生。

下課前,教師提醒4號學生,待會一下課,拿著剛才未完成的數學學習單到教師座位,教師會單獨教他完成。

備註或綜合評述

(此部分可於議課時說明)

1.課堂初始,教師能掌握學生動向,並說明課堂規範及獎勵方式,師生口語或非口語互動佳。

2.課堂中,教師雖專注於教學活動,卻也能眼神關注學生或行間巡視留意學生學習狀況,即使有分心的狀況或突發行為,教師都能積極正向的引導和提醒同學。

3.課堂末,教師能歸納總結課程內容,交代作業並要求環境復原,如座位和器材歸位、課本文具記得帶走等,並對學習落後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

備註:修改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人才培訓輔導計畫之觀察工具22,作者為南投縣集集國小黃雅蘭主任。


溫馨小建議

1.此份紀錄表適用於課室內的班級經營觀察。

2.觀察內涵指標多,適用於細微的觀察課堂(初始、中、末)班級經營真實狀況。

3.若該內涵並未觀察到項目中的師生相關行為事實,視情況可以做以下處理:

(1)不必填寫。

(2)填寫「未觀察到」。

(3)填寫「不適用」。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