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表件
附錄一
公開授課倫理與重點
一、公開授課倫理:請遵守進入學生學習殿堂之禮儀,觀課時專心觀察、聆聽與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基於維護並尊重學生學習環境之自主性,參與觀課時不發言、不干涉、不交談,共同遵守以下事項:
(一)為尊重教師、學生、不干擾上課,請提早幾分鐘進入教室。
(二)細心觀察並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況。
(三)維護教學互動之場域,不干涉學生學習歷程。
(四)觀課時,不進入學生與教師視線交流之區域。
(五)觀課時不得交談及使用手機,課程中如需交談,請主動移步至教室外討論。
(六)拍照或攝影前需經教師、家長及學生同意。
(七)授課教師自編教材未經同意不得使用。
(八)學生表現僅供專業回饋時討論,不得任意轉述,以確保隱私權。
二、教學觀察重點,應聚焦於「學生的學習表現」,如:
(一)學生的發言是否與教師提供之教材聯結。
(二)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頻率、次數與氛圍。
(三)學生實際的學習表現與投入程度。
三、專業回饋重點:
(一)依據學習目標,討論學生學習成功和困惑之處。
(二)分析教學觀察時所蒐集的資料,討論學生的學習表現。
(三)分享自己從教學觀察中學到什麼。
(四)遵守專業對話、權益保護原則,讓教師及學生都獲益。
附錄二
公開授課表件說明與填寫注意事項
一、公開授課表件說明:
(一)本次公開授課表件修正說明如下,附錄一、二為公開授課倫理與重點、公開授課表件說明與填寫注意事項,提供教師進行公開授課前之指引。
(二)公開授課表件(如:附表一至附表四),提供表件填寫之說明或參考範例,以 灰色斜體字呈現,教師可自行刪除。
(三)教學觀察紀錄表(如:附表三-1至附表三-5),表件最後附上溫馨小提醒,提供教師在使用此表件之適用教學情形,以 網底正體字 呈現。
二、公開授課表件填寫注意事項:
表件名稱 | 填寫注意事項 |
附表二 共同備課紀錄表 | 一、共備心態:為「價值分享」,教師先自備再共備,才能產出更精緻的觀點,並在教學觀察前,對要看的這堂課有概念。 二、共備模式: (一)模式一:共同討論課程教學的策略,由授課人員擔任執行者。 (二)模式二:由授課教師提供教學設計,進行說明,觀課者提供教學建議。 三、備課要備什麼: (一) 備學生 1.班級概況:班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氣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表現落差…等。 2.學生先備知識或經驗:含學生先備知識、起點行為、個別差異、學生特性/潛能…等。 (二) 備教材 1.教學脈絡:(要學什麼?)學習單元/主題、學到什麼?(學習目標)、如何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等。 2.學習評量:怎麼知道?(評量方式)、學習重點?(含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 四、觀察焦點: (一)焦點選擇可包含哪些面向?從哪裡找觀察焦點? 1.從教師之前的教學經驗、師生互動、學生專注度等來思考(教學困難點、學生迷思概念、用過的教學策略等)。 2.從學校、社群、教師個人實施課程與教學創新來思考。 3.從學生學習評量結果來思考,如:課堂中的問答、作業/學習單、學習任務、小組討論及發表、以及紙筆測驗等。 4.可參考附表三-3<公開授課教學觀察紀錄表> 指標與檢核重點來思考觀察焦點。 (二)針對觀察焦點選擇適當的觀課紀錄表(請詳見後面「教學觀察紀錄表溫馨小建議說明」)。 |
附表三-1~三-5 教學觀察紀錄表 | 一、觀課面向(扣緊觀察焦點作紀錄): (一)教師教學面向: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技巧、評量方式、班級管理等。 (二)學生學習面向:學習動機、學習歷程、學習結果、班級學習氣氛等。 (三)師生/生生互動情形:包括教師提問內涵、學生發言內容、發言次數、語言流動、肢體語言等(重點是在於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關聯)。 二、觀課注意事項: (一)觀察者須熟悉觀課紀錄表單,並了解檢核重點內涵。 (二)把握客觀和具體證據原則,記錄事實不下判斷。 (三)利用關鍵字、圖像、符號等記錄相關資料。 (四)觀課前請參閱附錄一<公開授課倫理與重點>。 |
附表四 專業回饋紀錄表 | 一、專業回饋紀錄: (一)聚焦於觀察焦點,根據觀察事實具體描述給予回饋, 重點在引導授課教師省思。 (二)可分享自身在本次公開授課的收穫或心得。 二、授課人員自我省思: (一)根據觀課教師提供的建議能與其相呼應,並提出改善行動策略。 (二)聚焦於本次公開授課的自我學習與專業成長。 |
附表一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 學年度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時間規劃表
編號 | 授課 人員 | 授課 班級 | 領域名稱 | 教學單元 | 共同備課 | 教學觀察 | 專業回饋 | 觀課 人員 | |||||||||
日期 | 節次 | 地點 | 日期 | 節次 | 地點 | 日期 | 節次 | 地點 | |||||||||
1 | |||||||||||||||||
2 | |||||||||||||||||
3 | |||||||||||||||||
4 | |||||||||||||||||
5 |
附表二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共同備課紀錄表
共同備課時間:年月日第節 授課人員:
共同備課人員:
項次 | 內容紀錄 |
共備內容 紀要 | 一、學生程度及班級概況 二、教學內容(得參考以下內容或附教案) (一)單元名稱 (二)學習目標 (三)學習重點(含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 (四)學習活動設計 (五)學習評量 三、觀察焦點 |
共備歷程 討論重點 | 一、教學難點或學生迷思概念 二、針對教學難點提出建議或有助益的教學策略 |
附表三-1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觀察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年月 日第節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內容 | |
教學觀察重點 | 一、全班學習氣氛 二、學生學習動機與歷程 三、學生學習結果 |
課堂軼事紀錄 | 一、學生的特殊發言 二、學生的經驗分享與回饋 |
教學觀察 收穫與省思 | |
提問與思考 |
備註:修改自高雄市政府教育局107年度性別融入教學觀課活動之觀課紀錄表。
※溫馨小建議
此份紀錄表適合用於下列情況:
1.最大面相(廣角鏡)、有觀課經驗之教師。
2.全課室的觀察。
附表三-2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觀察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年月 日第節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科目: 教學單元:
一、觀察重點:
面向 | 參考要項 | 教學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
1 全班學習氣氛 | 1-1是否有安心學習的環境? | 1 |
1-2是否有熱中學習的環境? | ||
1-3是否有聆聽學習的環境? | ||
1-4其它 | ||
2 學生學習動機與歷程 | 2-1教師是否關照每個學生的學習? | |
2-2是否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 ||
2-3學生學習動機是否持續? | ||
2-4學生是否相互關注與傾聽? | ||
2-5學生是否互相協助與討論? | ||
2-6學生是否投入參與學習? | ||
2-7是否發現有特殊表現的學生? | ||
2-8其它 | ||
3 學生學習結果 | 3-1學生學習是否成立?如何發生?何時發生 | |
3-2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是什麼? | ||
3-3挑戰伸展跳躍的學習是否產生? | ||
3-4學生學習思考程度是否深化? | ||
3-5其它 |
二、學生學習紀錄(請參考上表,視小組成員人數自行新增欄位)
用於分組合作學習,學生個別編號以利個別記錄
編號1 | 編號3 |
編號2 | 編號4 |
【觀課學習】我從這堂課學到的理念及方法 | |
三、課堂軼事紀錄
時間 | 教師學習引導與學生學習行為 | 備註 |
備註:修改自潘慧玲等人(2014),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推動手冊1.1版之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紀錄表。
※溫馨小建議
1.適用於學習共同體能近距離觀察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情形。
2.此表包含三部分:觀察重點、學生學習紀錄、課堂軼事紀錄。
(1)觀察重點:針對共備時的觀課焦點,選擇相關參考要項,進行教學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2)學生學習紀錄:於課堂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選擇某一小組進行觀察記錄。
記錄原則:A.經授課教師允許,在不影響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情形下,近距離觀察小組合作學習情形。B.選擇某一小組,在教師派發小組任務時,記錄組內學生學習歷程(含參與情形、討論內容…等)。
(3)課堂軼事紀錄:依時間順序,簡要地將教室中所發生的事件,客觀具體的記錄下來。
3.共備時,請與授課教師釐清各參考要項的內涵,例如:3-3 挑戰伸展跳躍的學習是否產生? 3-4 學生學習思考程度是否深化?
附表三-3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觀察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年月 日第節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科目: 教學單元:
層面 | 指標與檢核重點 | 教學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
A課程設計與教學 | A-2掌握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 | |
A-2-1 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能或生活經驗。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 ||
A-2-2 清晰呈現教材內容,協助學生習得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 ||
A-2-3 提供適當的練習或活動,以理解或熟練學習內容。 | ||
A-2-4 完成每個學習活動後,適時歸納或總結學習重點。 | ||
A-3運用適切教學策略與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 ||
A-3-1 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實作。 | ||
A-3-2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
A-3-3 運用口語、非口語、教室走動等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 ||
A-4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能力,提供學習回饋並調整教學。 | ||
A-4-1 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 ||
A-4-2 分析評量結果,適時提供學生適切的學習回饋。 | ||
A-4-3 根據評量結果,調整教學。 | ||
A-4-4 運用評量結果,規劃實施充實或補強性課程。(選用) | ||
B班級經營與輔導 | B-1建立課堂規範,並適切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 |
B-1-1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課堂規範。 | ||
B-1-2適切引導或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 ||
B-2安排學習情境,促進師生互動。 | ||
B-2-1 安排適切的教學環境與設施,促進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 | ||
B-2-2 營造溫暖的學習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 |
備註:
1.資料修改自105年4月25日臺教師(三)字第1050040254號函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105年版)之教學觀察紀錄表。
2.舉例之教學表現事實摘要敘述,參考並修改自歷年台師大專業回饋人才培訓研習內容。
※溫馨小建議
1.觀察指引較多,較符合課堂教學脈絡和班級真實現況。
2.較偏向關注教師。
3.請聚焦於備課時討論的觀察焦點,選擇數個指標與檢核重點具體描述。
附表三-4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觀察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年月 日第節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科目: 教學單元:
觀察對象 | 學生行為表現紀錄 |
(組 A同學或人 ) 學習過程: 聆聽、回答、討論、操作、書寫的表現 學習表現: 在學習內容上的學習表現 | |
從學生多個行為推論學生表現的原因 | |
擬定教學策略 |
備註:
1.參考劉世雄教授修備觀課紀錄表。
2.舉例之學生行為表現紀錄,參考並修改自劉世雄教授研習內容。
※溫馨小建議
1.狹角鏡:觀注於個別/小組學生學習表現。
2.可更細緻發現學習的關鍵點、困難點或影響學習的原因。
3.學生在不同時間點會有不同表現,應從學生多個行為推論學生表現的原因,並提出改善策略。
附表三-5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觀察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年月 日第節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科目: 教學單元:
一、教材適切精熟掌握 | 具體客觀描述 |
1.教材內容符應課綱與學生需求 2.教材內容符合學科教學之知識 3.正確掌握任教單元的教材內容 4.有效連結學生新舊知識、技能 5.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 |
二、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 具體客觀描述 |
1.說明學習目標或重點 2.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3.清楚講解概念、原則或技能 4.提供學生實作或練習 5.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 6.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 |
三、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 具體客觀描述 |
1.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2.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3.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指導 4.有效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5.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 |
四、學生高參與且專注 | 具體客觀描述 |
1.適時檢視學生參與學習情形 2.師生互動良好(老師與個別學生、小組、全班之線上口語、文字及目光互動等) 3.同儕互動良好(同學間之線上互動) 4.學生主動發表或分享作品 5.提供未發言學生學習參與機會 6.適時檢視學生自主學習情形(檢核上課前、上課中狀況) 7.適時檢視學生學習表現情形(能理解、悅納或運用所學之知識、技能與態度) | |
五、善用線上教室教學 | 具體客觀描述 |
1.適當使用線上學習教室各項功能 2.提供學生自主學習教材或網站(課前、課中或課後) 3.數位教學素材播放與轉換流暢 4.口語清晰音量適中教室無回音 5.教學環境安靜無其他干擾因素 6.教材字體及所有版面呈現適切 | |
六、善於發問啟發思考 | 具體客觀描述 |
1.設計由淺而深的問題引發思考 2.提問開放、探究或正向假設問題 3.發問後待答時間適切 4.發問後能針對回答繼續延伸問題 | |
七、善用多元評量與回饋 | 具體客觀描述 |
1.依據學習需求選用適切評量工具(如實體工具、數位應用軟體或平台等) 2.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 3.根據評量結果提供及時具體回饋 4.根據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或加深加廣 | |
八、班級經營建立關係 | 具體客觀描述 |
1.適時線上關懷學生學習與生活 2.學生出缺席(上線)、無故離線的及時處理 3.維持良好的上課秩序(如學生開鏡頭、關麥克風、發言先舉手、網路禮儀、勿截圖錄音等) 4.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5.妥善處理學生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6.教師口語正向班級氣氛佳 7.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
備註:此線上觀察表係由「教育部校長暨教師專業發展支持平臺」團隊所發展編製。
※溫馨小建議
此份紀錄表適合用於下列情況:
1.本觀察表主要是提供教師線上觀課之參考,教學者與觀察者可自行增刪觀察指標。
2.教學觀察焦點可由教學者主導,或由教學者與觀察者共同討論決定。
附表四
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專業回饋紀錄表
授課班級: 觀課日期:年月 日第節
授課人員: 觀課人員:
授課科目: 教學單元:
項次 | 內容紀錄 |
專業回饋 紀錄 | |
授課人員 自我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