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辦理
111學年度提升國中小師生口說英語展能樂學計畫
子計畫二5-3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公開授課實施暨獎勵計畫
依據
「前瞻基礎建設─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2030雙語政策計畫(110至113年)」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國民中小學推動英語教學實施要點」。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11年12月1日臺教國署國字第1110165718號函。
目的:
提升學生沉浸式英語學習環境,以促進學生口說能力,鼓勵教師於英語課以全英語教學方式進行授課。
藉由共同備課、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厚植教師教材教法、多元評量及提升教學之能力與成效。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承辦單位:高雄市英語教學資源中心(鳳山區曹公國小)。
參加對象:本市公私立各國中小(含完全中學附設國中部或小學部)英語課教師(含代理代課實習教師)。
實施辦法:
英語使用比例:至少達70%
觀課人數:2~5人
教案節數:1~4節。請標註公開授課之節次。
繳交文件與其他相關說明,請參閱附件1與附件2。
申請方式
申請資料
申請表:請填寫完後,由所屬學校核章(附件3)。
教案:教案格式可自訂或參考附件4。
教學影片:影片長度20~45分鐘。
其他相關文件及詳細說明,請參閱附件2。
(二)資料繳交方式:
紙本資料:請依照第七項條款項目排序後,彩色掃描成一份
pdf檔後,以電子郵件傳送[email protected]英資中心陳小姐。
教學影片:
影片格式:1920(W)x1080(H) MP4檔案,請以「橫向」拍攝。影片可編輯過或一鏡到底,檔案大小請以1GB 為限。
繳交方式:使用雲端連結開啟共享,並隨同紙本資料pdf檔email雲端連結至中心[email protected] 英資中心陳小姐。
繳交期限:112年7月31日(星期一)下午5時前。
獎勵辦法
教師獎勵:申請案件通過審核之公開授課教師核予嘉獎兩次,共備教師2~5人每人核予嘉獎乙次,
學校獎勵:申請案件通過審核之公開授課教師比率,佔全校實際教授英語課之英語教師(含代理代課)。
(1) 達30%者,行政人員1~2人每人核予嘉獎乙次。
(2) 達50%者,行政人員3人每人核予嘉獎乙次。
(3) 達90%者,行政人員4~5人每人核予嘉獎乙次;並獲頒獎狀乙紙及公
開表揚。
計畫圓滿完成後,承辦單位相關人員逕依「高雄市立各級學校及幼兒園教職員工獎懲標準補充規定」辦理敘獎。
注意事項
各校每學期應鼓勵英語課教師採全英語授課,必要時提供協助及適時評估實施成效,並得請實施本案計畫之教師提供授課經驗或教學建議,作為校內推動全英語授課規劃之參考。
參與觀課之人員請詳閱附錄「公開授課倫理與重點」以尊重公開授課教師與學生。
本案申請紙本資料正本請留校備查。
預期效益
提升教師共備與觀議課之風氣,鼓勵專業對話與跨域合作,提升教師全英語授課之專業知能。
經費來源: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111學年度2030雙語政策-提升國中小師生口說英語展能樂學計畫」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經費補助,詳如經費概算表。
本計畫經教育局核准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附件1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辦理
111學年度提升國中小師生口說英語展能樂學計畫
子計畫二5-3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公開授課實施暨獎勵計畫
名詞定義及規範與評定標準
一、名詞定義
(一)英語課:本計畫之英語課包含課程綱要規範領域節數之英語課,以及英語融入彈性課程。
(二)全英語授課:本實施計畫所稱全英語授課,係指該學期英語課程中之課堂用語(classroom English)或運用教學媒體,使用英語教學比率達70%以上,亦即「全英語授課」。
(三)公開授課
依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5年10月17日臺教國署國字第1050111992號函「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實施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參考原則」。
形式:公開授課流程應包括共同備課、教學觀察及專業回饋。觀課人員至少2人並以全程參與為原則。
時間:公開授課時間,每次以1節為原則,並得視課程需要增加。
其他觀課人員:鼓勵邀請校內、校外專家學者、教師以及家長觀課。
二、規範與評定標準
項次 | 實施辦法 | 規範與評定標準 |
1 | 英語使用比例 | 至少70% |
2 | 觀課人數 | 觀課人員2~5人 |
3 | 教案節數 | 1~4節 |
附件2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辦理
111學年度提升國中小師生口說英語展能樂學計畫
子計畫二5-3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公開授課實施暨獎勵計畫
申請資料檢核表
項次 | 繳交資料 | 說明 | 附件編號 | 備註 | 完成請打勾 |
1 | 申請表 | 承辦人填寫後,由所屬學校完成核章。 若同校多件申請,授課教師可為其他件共備教師至多2次。 | 附件3 | 須核章 | |
2 | 校內英語 | 含教師人數、資格、教授班級。 | 1.須核章 2.此資料攸關敘獎額度,請確實填寫。 | ||
3 | 授權書 | 評選為優良者之教案與教學影片將上傳高雄市英資中心 | 請親筆簽名 | ||
4 | 教案 | 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之教案。 | 附件4 | 參考格式 | |
5 | 教學影片 | 20~45分鐘 | 無 | 無 | |
6 | 共備省思紀錄 | 教師提出實施全英語授課教學之經驗省思 | 附件5 | 參考格式 | |
7 | 觀課紀錄表 | 觀課人員提供回饋之書面紀錄至少2份 | 參考格式 |
案件編號:
(由英資中心填寫)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辦理
111學年度提升國中小師生口說英語展能樂學計畫子計畫二5-3
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公開授課實施暨獎勵計畫申請表
申請學校 | 區 國中小 | 承辦人 | |
承辦人email | 承辦人聯絡電話 | ||
公開授課教師姓名 | |||
共備教師姓名 | |||
承辦人填寫 | 審核紀錄(由英資中心填寫) | ||
項目 | 繳交請打勾 | 繳交紀錄 | 審查意見 |
1.申請表(須核章) | □ | □繳交 □無 | |
2.全英語教案 | □ | □繳交 □無 | |
3.教學影片 | □ | □繳交 □無 | |
4. 共備省思紀錄 | □ | □繳交 □無 | |
5.觀課紀錄表 | □ | □繳交 □無 | |
6.校內英語教師名單(須核章) | □ | □繳交 □無 | |
7. 授權書 | □ | □繳交 □無 | |
□通過 □修正後通過 □不通過 |
承辦人
處室主任
校長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辦理
111學年度提升國中小師生口說英語展能樂學計畫子計畫二5-3
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公開授課實施暨獎勵計畫學校英語教師名單
校名 | OO區OO國中小 | ||
填表人 | 職稱 | ||
聯絡電話 |
編號 | 教師姓名 | 資格 | 本次全英語公開授課計畫任務別 | ||
1 | □正式 □代理 □代課 | □公開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共備教師 □無參與本計畫 | |||
2 | □正式 □代理 □代課 | □公開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共備教師 □無參與本計畫 | |||
3 | □正式 □代理 □代課 | □公開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共備教師 □無參與本計畫 | |||
4 | □正式 □代理 □代課 | □公開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共備教師 □無參與本計畫 | |||
5 | □正式 □代理 □代課 | □公開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共備教師 □無參與本計畫 | |||
總計 |
□達全校實際教授英語課之英語教師30%者 □達全校實際教授英語課之英語教師50%者 □達全校實際教授英語課之英語教師90%者 | ||||
承辦人 | 處室主任 | 校長 | |||
註:
1. 本附件須核章。此資料攸關敘獎額度,請確實填寫。
2.表格若不敷使用,請自行增列。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111學年度提升國中小師生口說英語展能樂學計畫子計畫二5-3
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公開授課實施暨獎勵計畫著作財產權讓與同意書暨著作財產權受讓人創用CC授權同意書
一、著作財產權之授予
本人(下稱甲方)同意參與高雄市111學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公開授課實施暨獎勵計畫而創作之著作,無償授予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下稱乙方)重製、推廣公佈及發行之權利,並保證作品內容未侵犯任何第三人之權利,否則應就乙方因行使上述授予之著作財產權,而生之損害或損失(包括但不限於律師或訴訟費用)負賠償責任。
二、創用CC授權之同意
乙方同意將上述之甲方著作,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對不特定之公眾授權;乙方仍保有受讓自甲方之著作財產權,但同意授權予不特定之公眾以重製、散布、編輯、改作、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之方式利用該著作,惟利用人除非事先得到乙方之同意,皆需依下列條件利用:
姓名標示:利用人需依著作人指定之方式標示著作人之姓名
非商業性:利用人不得為商業目的而利用本著作
相同方式分享:若利用人改變、轉變或改作本著作,當散布該衍生著作時,利用人需採用與本著作相同或類似的授權條款
創用 CC 「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3.0版臺灣授權條款詳見: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tw/legalcode
甲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或蓋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或蓋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或蓋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或蓋章)
乙方: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附件4
高雄市111學年度子計畫二5-3
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公開授課實施暨獎勵計畫
OO區OO國中小 課程教案
單元/主題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班級 | 年 班 | 教學者 | 教案設計者 | ||||||||
版本 | 若無請寫自編 | 授課日期 | 年 月 日 | 時間 | ___:___~___:__ | ||||||
總綱 核心素養面向 | 總綱核心素養1 | 領綱核心素養2 | 符應之主要教學活動3 |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設計理念 | |||||||||||
學習目標 | |||||||||||
學習重點 | 學習表現 | 學習內容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 □海洋 □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 □閱讀素養 □安全 □防災□能源 □多元文化□生涯規劃 □家庭教育 □原住民□戶外□國際 □其他:____ | ||||||||||
議題 實質內涵 | 有議題融入者,請填入議題指標;無融入者,請填無。 | ||||||||||
跨領域(科) | 有跨領域(科)者,請填入兩個以上領域;無跨領域(科)者,請填無。 | ||||||||||
教學流程 | 時間 | 教學媒材 | 評量方式 (內容/工具/規準等) | ||||||||
第一節 | |||||||||||
第二節 | |||||||||||
第三節 | |||||||||||
第四節 | |||||||||||
教學提醒 | (非必要項目) | ||||||||||
參考資料 | (若有請列出) | ||||||||||
附錄 | (若有請列出) |
註123:僅須列出符合之核心素養與符應之教學活動,不須包含全部之核心素養。
附件5
高雄市111學年度子計畫二5-3
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公開授課實施暨獎勵計畫
OO區OO國中小 共備省思紀錄
共同備課時間 :年月日 第節 授課人員:
共同備課人員: 紀錄人員: _
項次 | 內容紀錄 |
共備內容 紀要 | 一、學生先前的學習表現 教學觀察的內容(得參考以下內容或附教案)
二、觀察重點 |
共備歷程 討論重點 |
|
高雄市111學年度子計畫二5-3
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公開授課實施暨獎勵計畫
OO區OO國中小 觀課紀錄表
授課班級 | 觀課日期 | 年 月 日 第 節 | |||
授課人員 | 授課科目 | 學生人數 | 人 | ||
單元名稱 | 教授單元為教案中第____節 | ||||
觀課人員身分 | □導師 □科任教師 □行政 □專家學者(含教授、諮詢委員等) □家長 | ||||
觀課人員姓名 |
層面 | 指標Criterion | 向度Scale | |||
A 課程設計與教學 | A-2掌握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Manage material content, teaching activity, help Ss’ learning | ||||
A-2-1 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能或生活經驗。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Associate Ss’ new and old knowledge. Stimulate and maintain S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 4 | 3 | 2 | 1 | |
A-2-2 清晰呈現教材內容,協助學生習得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Present content clearly. Help Ss acquire important concepts, principles or skills. | 4 | 3 | 2 | 1 | |
A-2-3 提供適當的練習或活動,以理解或熟練學習內容。 Offer appropriate practice or activities to help Ss understand or be familiar with the content. | 4 | 3 | 2 | 1 | |
A-2-4 完成每個學習活動後,適時歸納或總結學習重點。 Summarize the learning points properly after each learning activity finished. | 4 | 3 | 2 | 1 | |
A-3運用適切教學策略與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Use proper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help Ss with learning. | |||||
A-3-1 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實作。 Use proper teaching methods to guide Ss to think, discuss or do something. | 4 | 3 | 2 | 1 | |
A-3-2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Integrated learn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 4 | 3 | 2 | 1 | |
A-3-3 運用口語、非口語、教室走動等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Use communication skills, like verbal, non-verbal, classroom inspection, etc. to help Ss’ learning. | 4 | 3 | 2 | 1 | |
A-4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能力,提供學習回饋並調整教學。 Use multiple assessments to evaluate Ss; provide feedback and adjust teaching methodology. | |||||
A-4-1 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Use multiple assessments to evaluate the Ss’ learning efficiency. | 4 | 3 | 2 | 1 | |
A-4-2 分析評量結果,適時提供學生適切的學習回饋。 Analyze the result of assessments and offer Ss learning feedback for criticism. | 4 | 3 | 2 | 1 | |
A-4-3 根據評量結果,調整教學。 Adjust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assessment. | 4 | 3 | 2 | 1 | |
B 班級經營與輔導 | B-1建立課堂規範,並適切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Set up class rules and respond to Ss’ performance properly. | ||||
B-1-1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課堂規範。 Set up the class rules which help Ss’ learning. | 4 | 3 | 2 | 1 | |
B-1-2適切引導或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Guide Ss properly or respond to Ss’ performance. | 4 | 3 | 2 | 1 | |
B-2安排學習情境,促進師生互動。Arrang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 and Ss. | |||||
B-2-1 安排適切的教學環境與設施,促進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 Arrang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well. Stimulate T and Ss’ interaction as well as Ss’ learning. | 4 | 3 | 2 | 1 | |
B-2-2 營造溫暖的學習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 Create a possible atmosphere for learning. Promote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between T and Ss. | 4 | 3 | 2 | 1 | |
C 綜合回饋 |
備註:資料修改自105年4月25日臺教師(三)字第1050040254號函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105年版)之教學觀察紀錄表
附錄:公開授課倫理與重點
一、公開授課倫理:
請遵守進入學生學習殿堂之禮儀,觀課時專心觀察、聆聽與記錄學生的學習表 現,基於維護並尊重學生學習環境之自主性,參與觀課時不發言、不干涉、不交談,共同遵守以下事項:
(一)為尊重教師、學生、不干擾上課,請提早幾分鐘進入教室。
(二)細心觀察並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況。
(三)維護教學互動之場域,不干涉學生學習歷程。
(四)觀課時,不進入學生與教師視線交流之區域。
(五)觀課時不得交談及使用手機,課程中如需交談,請主動移步至教室外討論。
(六)拍照或攝影前需經教師、家長及學生同意。
(七)授課教師自編教材未經同意不得使用。
(八)學生表現僅供專業回饋時討論,不得任意轉述,以確保隱私權。
二、教學觀察重點,應聚焦於「學生的學習表現」,如:
(一)學生的發言是否與教師提供之教材聯結。
(二)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頻率、次數與氛圍。
(三)學生實際的學習表現與投入程度。
三、專業回饋重點:
(一)依據學習目標,討論學生學習成功和困惑之處。
(二)分析教學觀察時所蒐集的資料,討論學生學習表現
(三)分享自己從教學觀察中學到什麼。(而不是發現老師沒做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