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導向探究式教學與紙筆評量題Ⅱ:高階思維培養與探究學習策略/提問

格式
docx
大小
1.7 MB
頁數
26
上傳者
Beatrice Wu Pichun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10-29,离现在 2 36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素養導向探究式教學與紙筆評量題 II

高層次思考培養與探究學習策略/提問

吳璧純

國立台北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教授


  1. 素養紙筆命題重點摘要

  1. 素養學習評量,評量學生的素養

  2. 使用表現評量、實作評量、任務評量,評量學生素養的表現與學習結果

  3. 課室素養評量,對應領綱的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學生需要透過探究學習的歷程形成素養

  4. 素養紙筆評量只能評量到認知向度=知識(概念與原則)運用+高層次思考技能(HOTS)

  5. 素養紙筆題的命題要素:真實情境(任務)+高層次思考能力

  6. 素養紙筆題的編製:(1)找出領綱或學習目標中的高層次思考成分 (含推理、分析、判斷、評估、價值、策略選擇與運用、後設認知與調節)(2)使用各種素材鋪陳真實情境;(3)設定評分規準。


  1. 試題建構完成的檢核表

編號 檢核向度

問題描述

1.符合命題通則 (符合學生閱讀水準、重要學習結果、措辭精簡、題型要求……)


2.沒有測驗偏誤 (族群、宗教、性別……)


3.無不雅或禁忌語言


4.無違反當代教育價值


5.呼應素養學習目標


6.使用有趣的素材 (新穎、引發閱讀興趣……)


7.使用有真實情境的素材 (照片、圖表、引文、視覺化的物件…..)


8.圖表、引文等清楚,能發揮效果


9.主題定義敘述清楚、明確


10.具有如何解題的清楚說明


11.量測高層次的思考技能


12.答案隱含在所編整的素材中 (關連性)


13.答案不會直接從素材中看到 (認知歷程與技能運用)


14.非例行性的問題 (遷移)


15.題目之間沒有相互依賴的關係


16.呈現計分標準


2022/10, 吳璧純

三、30個提升HOTS的策略/方法

編號

方法

說明

1

揭開神秘面紗

說明何謂HOTS,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思考特性,優弱勢

2

指出概念背後的概念

在文章脈絡中,指出所乘載的概念原則

3

說出關鍵概念

在適當的時機帶出關鍵概念

4

分類概念

對於一群概念進行分類

5

說明和展現

請一部分學生進行概念說明,一部分學生進行展示

6

抽象與具象之間來回

讓學生在抽象概念 (原則知識)與實務之間做來回連結

7

教學生概念學習的步驟

包括:a.說出概念的主要成分或屬性,b.說出一些其他成分,c.說出一些錯誤的成分,d.給出典型事例,e.給出反例或非例子,f.提出提他類似的例子

8.

從基本到複雜

確定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後,加深加廣

9.

將討論延伸到家中

與父母討論相關問題 (例如讀新聞做討論)

10

連結相關概念

使用思考工具連結概念

11

教導學生做推論

從真實生活事件或學生熟知的事物或現象著手進行因果推理或腦力激盪

12

教導學生分析問題與答案關係的技巧 (QAR)

使用引導問題審視問題類型形成答案,例如問,能否在文本找到是否是原本已知?

13

區辨理解與記誦的不同

透過學習中所引用的學生表現方式

14

精緻化與解釋

針對所知,進一步思考與詮釋

15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

善用圖片讓學生找處對應概念

16

使用心智電影

對於重要的學習內容,以播電影的方式想像

17

教導概念繪圖與圖形組織策略

使用所材料示範與練習

18

教導追求答案的合宜方法

在探究學習中探討對應追尋答案的適切方法,例如從錯誤方法中思考。

19

探究方法

針對問題討論可能的探究方法

20

指認問題

從所覺識的現象或發現的問題中,界定出可探究的問題

21

鼓勵提問

營造問無所懼的教室氛圍

22

常使用合作學習

從溝通中相互學習

23

合作式策略閱讀

學生一起:a.瀏覽課文,b.指出懂了和不懂的地方,c.找出主旨,d.結論與提問

24

使用明喻、隱喻和類比思考

老師舉例示範、師生一起進行、學生自己產出

25

獎賞創意思考

稱讚學生合理的創意

26

教學分析、創意和實務問題思考

問題解決取向的教學

27

教導學習歷程成分分析

進行學習歷程成分的後設思考

28

主動教導後設認知能力

反思自己如何學、如何想、如何做,以促進學生自我監控、調整、規劃、有效執行的能力

29

使用自評

反思調整,具備後設認知能力

30

教學相長

學生與教師在夥伴關係中相互成長

修改自:Alice Thomas <30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https://ueatexas.com › pdf › 30strategies


四、Bloom分析以上探究提問問題根

高層次認知

問題根

分析

假如……發生,結果會有何不同?

這兩者之間,有何相似的地方?有哪些的特點與支持的理由?

有看到其他的可能結果嗎?

為什麼結果會有所改變呢?

你能解釋當XX條件成立時,會發生什麼事?

有哪些問題會發生?

這背後可能有什麼動機?

轉捩點是什麼?

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這之間的關係是?

發現了什麼證據?

可以做出什麼推論?

主要意旨是什麼?


評鑑

有更好的解法嗎?

XX價值觀點來看,你覺得YY如何?

你可以為自己的立場辯護嗎? 如何辯護?

你覺得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為什麼?

你會如何處理它?

你會建議如何做改變?

有多有效?

結果會是怎樣?

這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會有什麼利弊得失?

為什麼這個具有價值?

有別的選擇嗎?

誰會贏,誰會輸,你的想法是?

你會用什麼標準去評判?

你會如何決定?

你可以如何驗證?

你會使用哪些資訊做判斷?

你會使用哪些資料作驗證?


創造

為了XX目的,你可以設計一個YY?

有關這個問題,你有可能的解答嗎?

如果你擁有所有的資源,你會如何處理這事?

為何你不用自己的方式來設計一個XX?

你可以使用多少種方式來做?

你能創造新奇的使用方法嗎?

你能提出一個規劃嗎?

你能產生一個新的計劃嗎?

你有什麼新的提議?


(Pohl, M., 2000. Learning to Think, Thinking to Learn, pp. 13-15)


五、探究學習常會用到的提問句

開始探究階段

這裡可以用到什麼?

怎樣的圖表可能有幫助?

可以為這個創造簡單的符號嗎?

如何簡化這個問題?

什麼是已經知道的,甚麼是還不知道的?

我們做了什麼假定?

進入探究階段

你在哪裡見過類似的情形或事件?

什麼是固定不變的,而哪些是可以改變的?

相同的和不同的各有哪些?

假如我們把A改成B,會發生什麼事?

這樣的取向或作法,在什麼情況下都行得通嗎?

如果獲得那樣的答案,接下來你會怎麼做?

這只是什麼的特例嗎?

你能形成任何假設嗎?

你可以想到任何反例嗎?

我們犯了什麼錯誤?

你能建議另一種做法嗎?

你能從資料中做出什麼結論?

我們如何抽檢資料?

如何明智地做紀錄?

解釋和評估探究結果階段

如何呈現資料?

使用這種圖表好還是其他種?為什麼?

從資料中看到發生了什麼事?

你能為這個說詞提出有力的論證嗎?

這個答案是合理的嗎?為什麼?

你怎麼能100%確定,這個一定是真的?

你如何看XX所提出來的論證?

哪一種方法在這裡可以被最佳運用?為什麼?

(自行整理)

六、引發高層次思考的問題根

把隱含的想法外顯化

1.你決定這樣做了嗎?

2.為什麼你決定這樣處理?

3.這個問題是否帶出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或議題?

4.你會想這樣做的理由是?

5.這個問題的基本假定是?

6.在相同的情況,你曾經……?

7.你能想到的是關於……?

8.你能解釋你是如何做的?
9.
還有其他作法也是可行的?

引導看到不同觀點

1.你覺得不同意你的人會怎麼想?

2.想像一下,這個如何應用到另一個情境或問題?

3.可不可以換個觀點來看問題?

4.假如我們把XX改成XX,會發生什麼事?

支持自己的主張與解釋

1.你如何知道的?

2.你有任何證據可以說明嗎? 證據來源可信嗎?

3.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

4.是什麼讓你這樣說的?

5.有什麼理由/證據/例子可以支持你的看法?

6.是什麼讓你能下這個結論的?

預測可能的結果

1.如果……,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2.可能的結果有哪些?

3.如果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假定,可能會有什麼不同的結果?

連結和組織訊息

1.這個給我們的學習什麼啟示?

2.你可以用一個圖表來組織這些訊息嗎?

3.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什麼?

4.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

5.這兩者之間有何不同?

應用原則或公式

1.這個原則如何應用到這個情境?

2.誰能使用這個公式來解決我們之前遇到的問題?說說看。

擴展和深化想法

1.是什麼樣的假定讓你這樣想?

2.什麼/誰影響你的想法?

3.我們來評估一下成功的可能性?

4.要解決這個問題前, 還有那些問題必須先處理?

5.為什麼這個論點很重要?

6.這件事的優缺點分別有哪些?

7.你如何知道這是可行的?

8.你認為問題的根本是?

探索態度、價值、感受

1.這個說法有什麼價值或信念在支持?

2.什麼在影響你對這個主題的感覺或信念?

3.是什麼讓你這樣想、這樣說呢?

4.是什麼讓你這樣感覺的?

提升反思和後設認知能力

1.要在什麼地方或是要如何做改進?

2.那是如何發生的?

3.你如何擺脫那個錯誤/失敗的?

4.為什麼是那樣?

5.哪一個是你的最佳表現?

6.哪一個地方讓你最頭痛?為什麼?

7.哪一個是最有效的策略?

8.在什麼地方還可以用到這些策略?

9.今天遇到的學習挑戰是?為什麼?

10.今天的學習,讓你最感到驚艷的是?為什麼?

11.你在哪一方面成功了,是什麼具體的事情可以讓你這樣說?

12.如果有機會讓你重新再來學一次這個,你會做什麼調整?

13.我最想要改進的一件事是……?

14.未來你還會想再試的方法/策略,是……?

(自行整理)


七、一般性的探究工具/策略

思考原則

建議的工具/策略

規劃與選擇

喚起先備技能、知識和理解

概念圖、概念卡通、KWL、心智繪圖、odd one out、圓點貼投票

決定歷程、方法與策略

心智繪圖、placemat activities、程序化、雪球挑戰/便利貼挑戰

決定成功的基準

KWL、思考-配對-分享、紅綠燈、圓點貼投票

執行與運用

思考因果關係並作推論

概念卡通、魚骨圖、KWL、幸運線、odd one outLiving graph、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進行邏輯思考並尋找組型

幸運線、記憶圖、多層謎團、patchwork thinking5W1H、整體和部分

考量證據、訊息和觀念

雙重泡泡、拼圖、PMI、利和弊、六頂思考帽、韋恩圖

形成意見並作決定

心智繪圖、最可能是?、餐墊討論法、優先金字塔、雪球挑戰、六頂思考帽、圓點貼投票

反思與調整

回顧結果和成功的基準

回顧歷程/方法

點投票、熱椅、PMIKWL、六頂思考帽、紅綠燈

回顧歷程/方法,並評估自己的學習和思考

毛毛蟲、概念圖、KWL、學習本、Lily-pads、足跡、PMI、問卷、反思三角、六頂思考帽

連結到水平思考

概念卡通、等會、KWL、心智繪圖、odd one out

1.概念卡通

功用:在科學、數學、語文等各領域探討學生的迷思概念 (Stuart Naylor and Brenda Keogh)

做法:

2.


























3.Plus-Minus-Interesting

P-M-I

選擇一: 選擇二:

加分點

 

有趣點

 

減分點

 

 

 

 

 

 

 

 

 

加分點

 

有趣點

 

減分點

 

 

 

 

 

 

 

 

 

 

 

 

 

 

 

 

 

 

 

 

 

 

 

最後的決定

 

4.窗戶筆記

(1)請學生將白紙摺成四等分,(2)在每一個格子各寫下標題:事實、感覺、問題、想法;

(3)將課堂所聽到的或課本所讀的對應四個類別寫下來;(4)在小組或大班分享



  1. 國內外常使用的形成性評量工具和策略,他們也經常是探究學習的策略、教師鷹架學生學習的策略(舉例)

()素養導向三種評量(Assessment for, as, of learning) (Earl, 2003)


()在教室中常見的5種有效形成性評量作法 (J. Dodge, & B. E. Duarte, 2017)

1.摘要和反思

2.列表、圖表、圖像組織

3.訊息的視覺化

4.協同學習的活動

5.自評、同儕互評、檢核表和規準表


1. T

主題:

想法 (贊成、類別….) 例證 (反對、舉例…..)







2.X-chart (X )


3. Y


看起來像……



聽起來像…… 感覺像……




想了後認為像……

主題







主題:

3.Y

分類2

分類3

分類1



4.觀察-疑惑-推論

-疑惑-推論 (observe-wonder-infer)


組名:


觀察(使用眼睛仔細看1分鐘,描述你的看見)


好奇(出現什麼想法?有什麼疑惑?)


推論(結論或是猜測它的起因)









5.連鎖事件分析

初始事件:





引發事件1:






引發事件2:






引發事件3:






最終結果:






6.Frayer模式」









7.建構想法

()增進探究學習的工具~反思、自評或互評工具/策略舉例

1.學習摘要表 (也可轉化為學習筆記)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

S-O-S 摘要表

S:問題陳述(老師提供)


O:寫下你的意見


S:支持的證據(例子、資料或理由)

2.學生出題

日期:

姓名:


題目:

同學回答:







3.摘要

下課卡~使用5W摘要所學 姓名:


什麼


何時


何地


為什麼



4. 量尺

下課卡~量尺評估 姓名:


使用10點量尺評估你今天的學習,你會給自己幾分?






你會如何做,來讓自己學得更好?







5.下課前的字卡

下課紙條 名字:


今天的課讓我更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仍然感到不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學到的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

我學到什麼?

主題:_________________

畫下來 寫下來







1.

2.

3.


7. 3-2-1字卡

3-2-1字卡 姓名:


◎3件你今天學到的事



2件你還想學更多的事



◎1件你仍然覺得困惑的事




8.下課卡 (特定領域)

姓名: 日期:

描述在故事中發生了什麼事? (3個關鍵詞寫這節課的重點)





9. 小組進行思考對話時,可以掌握的對話目標

思考類型

對話目標

做到打勾

建設性的

我有說話


大部分人都有說話


能幫助他人說話/表達


整個討論的時段都很專注


合作的

關注每個人說的話


讓說話的人,說完他想說的 (可提醒發言規則或時間)


輪流說話


討論對焦到主題


有意義的

嘗試理解別人的意思


問自己和他人關心的問題


指出相同和不同的想法


論證的

給理由


指出不同意的地方


不同意時不能顯露生氣


嘗試達成共識



10.同儕回饋表件

作品名稱:

日期:

你的名字或小組:



回饋要給的同學或小組:


從哪些標準看這個作品?

描述這個作品達成標準的地方









精彩點


建議改善的地方或做法:








11.工作反思表

反思在工作成果和歷程上

姓名:


工作成果

歷程

我學到的最重要事情是……



我喜歡/不喜歡這樣學習,因為……

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


我發現的困難點是……

我有的一個問題是……


幫助我學習的是……

我使用的一個技巧是……



如果我怎麼做的話,應該會學得更好……




十、<讓思考變得可見>R. Ritchhart, M. Church, &K. Morrison合著,中文譯者伍晴文,大家出版社,2018

歷程(routine) 類型

名稱

說明




新知識導入




-思考-懷疑

看到什麼-想到什麼-疑惑什麼

3-2-1橋接

3個詞,2個問題,1個隱喻來連結新舊概念

粉筆談話

使用筆談進行腦力激盪

羅盤方位

用來幫助做決定,四個方位分別是:需要點、興奮點、憂慮點、結論與下一步行動

放大

觀看物件的局部,假設驗證, 逐步形成完整概念的過程

進入當事人角色

從看、想、感受、困惑四個面向同理他人角色

給一個、得一個

Give one, get one

  1. 針對一個主題或事物

  2. 跟你的夥伴分享一個想法

  3. 從你的夥伴處得到一個想法

  4. 討論為何重要的原因

  5. 紀錄彼此的想法

  6. 重複2




綜合組織




下標、命名

為探究的結果命名

CSI (color-Symbol-Image)

以顏色、符號、圖像或譬喻來代表所思考的對象

連結-延伸-挑戰

對所探究的對象進行知識或經驗連結,並進一步提出新的想法,羅列問題或可能的挑戰

以前我認為-現在我認為

學習告一段落時問學習前與學習後的想法比較

追求看見

反思自己如何看見與轉變觀點



深究想法




是什麼原因讓你這麼說

問學生如此說,或如此做的原因

拔河


以「拔河」隱喻對立立場問題的原因探究與分類

+1

1.小組回憶並寫下所閱讀或所學的內容中重要的觀點

2.並將所寫的內容傳給右手邊的人,讓他在既有的觀點下+1個想法

3.重新回去看自己的觀點,並再加上一些想法

4.帶著學生重新思考這個歷程的收穫

紅黃燈

以紅燈表示自己覺得困惑不解的地方,以黃燈表示自己在什麼地方學習變慢,開始停下來審視自己的想法是否對或錯


舉例~

1.-思考-懷疑

See-Think-Wonder: -思考-懷疑

對所探究的對象進行仔細觀察,提出想法,羅列問題。

探究事物或文本:


(看到什麼)

思考

(想到什麼)

懷疑

(疑惑什麼)






2.放大


Zoom-In (放大)

布置

透漏

全貌

呈現物件的一部分,讓學生仔細觀察,發展並形成假設

漸進呈現物件的其他局部訊息,讓學生思考是否維持原來的假設

重複第2個步驟, 直到學生看到物件的全貌,讓學生說一說或寫一寫他的想法如何改變的歷程



3.連接-延伸-挑戰

Connect-Extend-Challenge: 連接-延伸-挑戰

對所探究的對象進行知識或經驗連結,並進一步提出新的想法,羅列問題或可能的挑戰。

探究事物或文本:

CONNECT

EXTEND

CHALLENGE







4.拔河

拔河 (Tug of war)

  • 在桌子中間放()一條拔河線,選一個可以從許多觀點或立場思辨的難題

1.找出對立立場, 標示在兩端

2.找出拉力或理由支持立場

3.把理由分別寫在便利貼上

4.整理理由, 把最有力量的說詞放在末端,較弱的往中間擺

5.找出過程中出現, 「如果…」、「」的問題,貼在拔河繩上方

6.進行補充、如何跟別人結論、問題解決、行動策略、作為辯論題材



5.下標

Headlines (下標題)

姓名:

想想看你已經學到的大概念或重要想法

為這個想法下一個標題

(摘要並凸顯你在這個主題上所認為的重要的或有意義的想法)





6.羅盤

  1. 追求看見

  1. 進入當事人心裡


  1. 價值-認同-行動



  1. 觀點環


十一、特定學科領域用的探究工具/策略

  1. 國語文

1.<來來回回>

2.<為文本作註解>

(1)發給學生所選的文本

(2)全班同學討論文本的名稱、副標、和圖片,並預測文章的內容再說些什麼?

解釋作註解的意義與功用

(3)全班瀏覽文本,並圈出不懂的地方

(4)學生倆倆討論,為不懂的字詞寫出一段短解釋文,在寫的過程可能需要查閱教科書、解釋名詞、字典、網路或其他資源。

(5)在學生倆倆將所有不清楚地方的註解寫在該處下方或旁邊,並標註所連結的資源。


3.<預先瀏覽指引>

使用以下指引瀏覽一篇故事或文本。真正閱讀前,先標註你贊成或不贊成每一個陳述。閱讀後,寫下針對每一個陳述所找到的答案的頁數,並寫下你對了嗎?並進行反思。

陳述的內容

同意與否

頁數

你對了嗎?

反思

陳述1

同意 □不同意

 

是 □不是

 

陳述2

同意 □不同意

 

是 □不是

 

陳述3

同意 □不同意

 

是 □不是

 

陳述4

同意 □不同意

 

是 □不是

 

陳述5

同意 □不同意

 

是 □不是

 


  1. 數學V


  1. 自然科學

1.預測、觀察、解釋 (POE)















2.論證架構圖 (TAP)














3.主張-證據-推論 (CER)














  1. 社會

  1. 描述事件














  1. 衝突



















  1. 議題探討

























  1. 歷史素養養成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