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的行為】: | ||||||||||||
A前事Antecedents | B行為 Behavior | C後果 Consequence | R 個體反應 Reaction | 功能假設 | ||||||||
背景因素/情境事件 | 立即前事 | |||||||||||
時間 | 地點 | 情境 | 事件 | |||||||||
與標的行為有關的特定因素。發生於立即前事之前,會影響個體對當下正在進行活動或指令的接受程度。 | 日期/ 星期幾/第幾節課或幾點 | 教室、走廊、知動教室、禮堂、辦公室… |
| 立即、當下所發生的事(誰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如:老師說要考試或拍學生肩膀,叫他起床 | 1描述先兆(較為輕微的行為,如:碎碎念、握拳) 2一連串行為發展的脈絡 | 老師、家長的處理或同儕、他人的回應 | 學生被處理之後的反應 | 逃避/獲得(內、外在刺激)→應以個案的角度來看待行為之功能 |
資料參考來源:台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廖芳玫主任,ABC行為觀察分析表;台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曾瑞蓉老師,行為功能與常用行為處理策略參考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