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仁愛國小一年級數學「長度」單元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教案

格式
docx
大小
396.49 KB
頁數
4
上傳者
KNSH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09-27,离现在 4 2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基隆市仁愛國小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教案

一下數學 第二單元「長度」的教學設計


  1. 價值定位(設計理念)

測度量從知覺上可分為「感官量」與「工具量」, 感官量是指可以用身體的感官器官去發掘此量的存在,工具量則是指必須利用工具測量才可得知此量。「長度量」為感官量中最容易察覺,也是學生最常接觸的測度量。 在第一冊已經學習了長度的初步概念與間接比較的初階概念,這個單元將完整的處理「長度的間接比較」。

學生在一上第二單元「比長短」的課程裡,學會了物品的長,並且能夠直觀或直接比較兩直線的長,也認識了直線與曲線,並且能比較長短,知道高矮、厚薄也是一種長度,並會做直接比較,還透過長度的複製做間接比較。 這個單元希望學生透過具體操作的活動,發覺使用不同的個別單位測量時會產生差異,並探究造成差異的原因。



仁愛國小110學年度一年級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數學教案

領域

數學領域

單元名稱

一下 第二單元 長度

設計者

一年級教學團隊

總節數

5節,200分鐘

設計依據

價值

定位

(設計

理念

長度是學生最早學習的連續量,具有指標作用,又是數線與小數概念的入口,應完整處理此細目,以利後續相關學習之流暢。由於連續量除了日常應用,也與自然科學應用相關,須藉由實際觀察與操作活動,認識長度的意義(「長短」、「高矮」等),再學習如何比較物體長短的各種方法。

本單元將透過具體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學習:一、間接比較物件的長短;二、以個別單位測量與比較物件的長短;三、以個別單位做長度的合成與分解。

學習

重點

學習

表現

n-I-7理解長度及其常用單位,並做實測估測計算

領域核心素養

-E-A2 具備基本的算術操作能力、並能指認基本的形體與相對關係,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用數學表述與解決問題。


-E-A3能觀察出日常生活問題和數學的關聯,並能嘗試與擬訂解決問題的計畫。在解決問題之後,能轉化數學解答於日常生活的應用。


-E-B1具備日常語言與數字及算術符號之間的轉 換能力,並能熟練操作日常使用之度量衡及時間,認識日常經驗中的幾何形體,並能以符號表示公式。

學習

內容

N-1-5長度(S-1-1):以操作活動為主。初步認識直接比較間接比較(含個別單位)。


議題

融入

實質

內涵

【科技教育】科技態度

【戶外教育】有意義的學習

所融入之學習重點

E4 體會動手實作的樂趣,並養成正向的科技態度。

E5 善用教室外、戶外及校外教學,認識生活環境(自然或人為)。

學生特質及經驗

1.已認識物品的長並能直觀或直接比較兩直線物的長。

2.已認識直線與曲線,並能比較長短。

3.已知道高矮、厚薄也是一種長度,並會做直接比較。

單元目標

透過複製長度的具體操作,進行長度的間接比較,並以個別單位實測比較物件的長短,再透過長度的合成和分解計算並表述物件的長度。

教材來源

翰林版數學1下課本第2單元

教學設備/資源

1.數學課本、數學習作、數學附件。

2.任務單。

3.可剪斷的繩子(或毛線、紙條)、大的迴紋針(或古氏積木)

總結性

表現任務

量一量、說一說

以相同的測量工具,分別在學校及家中找到同類的物件,進行測量後,記錄測量得到的單位量,計算並比較它們的長度。

上台以自己的紀錄表口語說明自己的測量結果。

情境脈絡


覺察:


物件的長短可以用複製的方式來比較。



測量、比較:


以個別單位實測物件的長,並比較長短。



行動表述:


記錄測量的結果並上臺發表。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時間

備註


量長度:間接比較長度

  1. 能複製彎曲物的長。

  2. 透過遞移間接比較長短。

個別單位測量

1.能以個別單位測量並描述物件的長。

2.能察覺以不同個別單位測量長度,結果也會不同。

3.能以個別單位實測物件的長,並比較長短。

長度的合成和分解

1.能以個別單位做長度的合成並用算式記錄。

2.能以個別單位做長度的分解並用算式記錄。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時間()

評量方式

備註


第五節


以不同長度的工具測量相同的物件,比較測量工具的長度。(課本P.18動動腦)
活動一

  1. 請學生拿出一枝筆和一塊橡皮擦,請學生用鉛筆量課桌長,記錄次數。再用橡皮擦量課桌長,記錄次數。

  2. 教師提問:「課桌長和幾枝筆一樣長?課桌長和幾塊橡皮擦一樣長?」

  3. 請學生發表自己的測量結果與發現。

  4. 教師提問:「課桌長和幾枝筆一樣長?課桌長和幾塊橡皮擦一樣長?答案有一樣嗎?為什麼?

  5. 引導學生發現同樣的物品,以不同的東西做個別單位來測量時,所需個別單位數量不同。

活動二

1.請學生拿出一枝筆用鉛筆量課桌長,記錄次數。

2.教師提問:「課桌的長和幾枝鉛筆一樣長?」

3.請學生發表自己的測量結果與發現。

4.教師提問:「每個人量出來的答案都一樣嗎?」

5.教師提問:「為什麼量出來的答案會不一樣?」

6.學生討論「為什麼量出來的答案會不一樣?」

7.請學生發表討論結果與發現。

活動三


教師先說明 課本p.18動動腦 的題意,請學生兩人一組,討論同一枝叉子,為什麼用ㄅ和ㄆ來量,用到的個數不一樣?


  1. 請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

  2. 教師提問:「叉子和幾個ㄅ紙條一樣長?叉子和幾個ㄆ紙條一樣長?」「為什麼用ㄅ和ㄆ來量,用到的個數不一樣?」

  3. 引導學生由討論中發現個別單位的長度越長,所需的數量越少;個別單位的長度越短,所需的數量越多。

第五節結束







5




10








5






10





10








實作評量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口語評量








口語評量

作業評量





教師行間巡視,確認學生點數正確。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