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緣起
研究者目前於台中縣豐原市葫蘆墩國小實習,上午是在一年級做教學與級務實習,下午的行政實習是每個月輪流到不同處室學習。11月份,研究者輪到輔導室行政實習,而一年級的十週注音符號教學也剛好結束,輔導室張主任徵詢一年級教師的意見,將各班學習注音符號狀況不佳的學生集合起來做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並把這項交代予研究者和另一名實習教師麗秋。研究者喜憂參半,喜的是有機會親自教學注音符號,憂的是能否讓學生學好注音符號。
由於在一年級實習,再加上親自教學注音符號,研究者深覺注音符號的本身就不簡單,要讓一年級學生學好注音符號更是一門大學問。藉由這樣的機緣與興趣,研究者希望對注音符號的教學有更深的認識,並檢討此次注音符號教學的缺失,以助益研究者將來的注音符號教學更上一層樓。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問題背景與現況分析,本研究以探討台中縣立葫蘆墩國小注音符號補救教學實施情況為主,其具體之目的有:
一、探討研究者在葫蘆墩國小實施第一階段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情況。
二、分析葫蘆墩國小第一階段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學生之錯誤類型有
哪些,以供教學者參考。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緣起與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研究者在葫蘆墩國小實施第一階段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情況?
研究者的教學方式?
學生的學習狀況?
葫蘆墩國小第一階段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學生之錯誤類型為何?
學生在發音方面的錯誤?
學生在拼讀方面的錯誤?
學生在聲調方面的錯誤?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台中縣立葫蘆墩國小實施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現況研究-以第一階段為例」,基於研究資料及時間因素,本研究之範圍及限制如下:
研究對象的範圍及限制:台中縣立葫蘆墩國小參與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一年級學生共32人(原為33人,但因陸小豪之前學校生活適應不良,一個符號都不認得,情況特殊,故捨棄之),不涵蓋其他人士,因此實證研究結果不宜推論至研究範圍外之其他地區或人員。
時間的範圍及限制:90年11月13日至30日的週一到週五(共14天)上午的八點到八點半為本研究的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時間。
由於實施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時,並無使用錄影機或錄音機等工具輔助觀察,研究者又是「完全參與者的觀察」,以至於只能對研究對象的學習狀況有個通盤粗略的了解。
名詞界定
一、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為奠定一年級學生的國語基礎,幫助少數在
十週注音符號教學結束後學習狀況不佳的學生,特實施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祈使他們能順利進入國字的學習課程。
二、以第一階段為例:原本計劃實施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時間為90年11月13日至26日為期十天,但因研究者覺得研究對象太多,且學習效果不好、進步不大,張主任請研究者再將教學時間延長四天,並篩選掉學習注音符號較佳的學生,儘量使學生人數降到二十人以下,以便再次進行補救教學。本研究所探討的是90年11月13日至30日的教學情況,為與之後的補救教學作區別,故稱此次為「第一階段」。
文獻探討
本章藉由文獻探討,了解注音符號的發展和教學方法。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注音符號的由來;第二節為注音符號的教學策略;第三節為學習注音符號之易錯類型。
關於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的沿革
一、民國以前
春秋時候有「雅言」,魏晉以後有「韻書」統一讀書音,從魏人李登的「聲類」,晉人呂靜的「韻集」,到唐代孫愐的「唐韻」,以至於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都是古代讀書人或是為官者,為求語言的統一所做的努力。
清朝時規定初作官者必定要學會「官話」;當時的官話就是北平話。清末有識之士看到日本的富強就在教育普及,教育要普及必須文字易懂、語言統一,於是有王照作了「官話字母」,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雖是符號,卻未臻完備,因此也未被普遍採用(羅秋昭,民8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民84;陳正治,民82)。
二、民國以後
民國成立以後,為團結各民族,提倡「國語運動」。民國二年,教育部開了一個「讀音統一會」,議定注音字母,並由全國代表表決,指定北平話的音系為標準語。民國七年,「注音字母」由政府公布,而且不斷的做修正的工作。民國十九年四月,國民政府下令改稱為「注音符號」。民國二十年,國語統一會,將「一、ㄨ、ㄩ」放在「韻符」的最後面,之後就未曾變過(羅秋昭,民8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民84;陳正治,民82;李慧雲,民87)。
現行的注音符號有聲母21個: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韻母16個: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一、ㄨ、ㄩ,共計37個。
注音符號的功能
我們的國字是由象形文字轉換而成的,有形無聲,只適合看而不適合讀,因為字體本身過於繁雜,用於標音不太方便,同時全省各地的讀者不同,無法統一。因此,在學習中國文字的同時,必須學習標註字音的符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注音符號」(李慧雲,民87)。「注音符號」是用來標示國字的音和國語的音的一種符號。它是實施國語文教學的重要工具(陳正治,民82)。透過認讀注音符號,可將我們各式各樣的方言、不同的口音,因注音符號的學習,而達到相互溝通的效果(李慧雲,民87)。
注音符號的教學策略
注音符號教學,根據課程綱要的規定,應採「綜合法」教學。因此,本節主要介紹綜合教學法,遊戲教學法、精緻化教學法、錄影帶教學法、錄影帶學習法、同儕教學法只做約略介紹,或做補充綜合教學法之不足。
綜合教學法(羅秋昭,民88;張書玲,民83;康軒文教編輯群,民90;李佳宜,民88;胡建雄,民80)
綜合教學法是先綜合、後分析、再綜合的教學過程。此法由學生能聽、能說的舊經驗出發,引申到能看、能念的新知識。其步驟是由已認識的詞句分析出字,再由字分析出符號、聲調,然後練習拼音,此法學習起來十分快速,而且效果極好。
一、說話教學
利用一年級國語課本首冊的每課課文做說話教學,以看圖說話、表演、問答等方式了解課文內容。
二、認識語句
舉長牌:認識課文語句。
範讀→領讀→試讀。
閃示長牌:辨識→認念。
三、分析詞語
對詞:教師將中牌(詞語)交給學生,在黑板上比對出長牌中
相同的詞語。
念詞:領讀→試讀。
閃示中牌:辨識→認念。
四、分析單字
1. 對字:教師將短牌(字牌)交給學生,在黑板上比對出中牌上
相同的單字。
2. 念字:領讀→試讀。
3. 閃示短牌:辨識→認念。
五、分析符號
復習單字。
比對符號:教師將符號牌交給學生,在黑板上比對出短牌上相
同的符號。
範讀→領讀→試讀。
閃示符號牌:辨識→認念。
辨別聲調。
六、習寫符號
復習符號。
教學範寫:書空分析筆順。
各自習寫:教師巡迴個別指導。
七、拼音練習
復習聲符與韻符。
直接拼讀法:揭示韻符→發音→揭示不同聲符直接拼讀。(先領拼,再由學生試拼。)
八、複習與測驗
利用卡片,讓學生把前一課學過的符號念出來,並做拼音練
習。
聽寫:教師最初只念分析出來的聲母、韻母、結合韻母,學生
很容易寫出來,等到學習一段時間後,才要學生寫拼出來的
符號,使學生感覺不難,增加學習的趣味與信心。
貳、遊戲教學法(張素連,民88;李慧雲,民87;羅秋昭,民88)
注音符號並不是一種很容易學習的教材,因為注音符號是很抽象的形符,有些符號又很相近,加上兒童在初學時耐性不夠,所以教師要用一些遊戲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學習注音符號的方法很多,如「找好朋友」、「大風吹」、「小蜜蜂採花蜜」、「過關」、「大富翁」、「釣魚」、「賓果遊戲」、「轉輪盤」、「配對」等方式,可參閱羅秋昭的<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林慧華的<注音符號真好玩>。
參、精緻化教學法(常雅珍,民89)
「精緻化教學法」依照三十七個聲符、韻符的發音特性、符號形狀,創造一套注音符號動作及遊戲,配合故事化、遊戲化的教學情境,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將抽象的注音符號意義化。
肆、錄影帶教學法(古明峰,民80)
在教學放映過程中,利用停止或重播或內容告一段落,對教學重點,予以練習、說明和強化。
伍、錄影帶學習法(古明峰,民80)
學生觀看錄影帶,教師負責維持秩序,但不給予任何學習指導。
陸、同儕教學法(古明峰,民80)
由教師推薦六年級優秀的學生中,選取口齒清晰、善於表達的學
生為同儕教導者,再由教師加以訓練、督導。
學習注音符號之易錯類型
壹、拼音條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民84)
韻母(包括結合韻母)可以單獨注音。
舌尖後音ㄓ、ㄔ、ㄕ、ㄖ舌尖前音ㄗ、ㄘ、ㄙ兩組聲母,在注音時省去空韻,直接用聲母注音。其他聲母不得單獨用來注音。
雙唇音ㄅ、ㄆ、ㄇ有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沒有撮口呼。
唇齒音ㄈ,有開、合,沒有齊、撮。
舌尖塞音ㄉ、ㄊ有開、齊、合,沒有撮口呼。ㄋ、ㄌ四等呼全有。
舌根音ㄍ、ㄎ、ㄏ,舌尖後音ㄓ、ㄔ、ㄕ、ㄖ,舌尖前音ㄗ、ㄘ、ㄙ等聲母,只有開、合,沒有齊、撮。
舌面前音ㄐ、ㄑ、ㄒ,只有齊、撮,沒有開、合。
ㄅ、ㄆ、ㄇ、ㄈ可與ㄛ相拼,除了「麼」字以外不拼ㄜ、ㄨㄛ;舌尖、舌根、舌尖後、舌尖前這四組聲母不拼ㄛ,只拼ㄜ、ㄨㄛ。
ㄝ韻拼聲母時,只有齊齒呼與撮口呼。ㄚ、ㄛ則沒有撮口呼。
ㄜ韻只有開口呼,沒有齊、合、撮。ㄞ有開、齊、合,沒有撮。ㄟ有開、合,沒有齊、撮。
ㄦ韻除了做詞尾ㄦ化之外,都是單獨使用,不拼任何聲母。
ㄧㄛ、ㄧㄞ兩個結合韻母,不與聲母相拼。
除以一、ㄨ、ㄩ做介音拼成結合韻母之外,其他開口呼各韻不得兩個相拼。
ㄠ、ㄡ有開、齊,沒有合、撮。
ㄢ、ㄣ、ㄥ四等呼全備。
ㄤ有開、齊、合,只缺撮口呼。
ㄦ只有開口呼,沒有齊、合、撮。
貳、易錯類型(李佳宜,民88;吳明雄,民84)
一、發音方面的錯誤
ㄝ與ㄟ的辨音。
ㄛ與ㄡ的辨音。
ㄢ與ㄤ的辨音。
ㄌ與ㄖ的辨音。
一與ㄩ的辨音。
ㄣ與ㄥ的辨音。
ㄜ與ㄦ的辨音。
ㄓㄔㄕㄖ與ㄗㄘㄙ混淆。
ㄐ、ㄑ、ㄒ不正確。
二、拼讀方面的錯誤
ㄅㄆㄇㄈ與ㄨㄛ拼。
ㄨㄥ、ㄩㄥ的拼讀。
三、聲調方面的錯誤
1.二聲、三聲分辨不清。
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
如研究緣起所述,研究者係因緣際會下擔任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教師。在十週注音符號教學結束後,輔導主任徵詢意見,由一年級各班的級任導師提出需要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學生共32名(原為33人,但因陸小豪情況特殊,故捨棄之)。名單如下:
班級 | 學生姓名 |
一年一班 | 陳小明、陳小翔、陳小羽、陳小寧 |
一年二班 | 鍾小晏、(陸小豪)、陳小璽、廖小萱 |
一年三班 | 邱小奇、張小瑋、吳小樺、廖小媗、林小君 |
一年四班 | 李小璋、朱小柔、古小瑄、鄭小娟 |
一年五班 | 廖小賢、李小宇、陳小琦 |
一年六班 | 張小元、魏小珈、吳小萱 |
一年七班 | 楊小茂、張小文、賴小杰 |
一年八班 | 鄭小欣、劉小廷、梁小鈺 |
一年九班 | 鄭小維、柯小羽、黃小淳、阮小雯 |
研究方法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的俗民誌研究方法:結合觀察、文獻及有關文件分析。
完全參與者的觀察(王文科,民88)
觀察研究可依研究者在現場參與觀察的程度分為四類:
完全的參與者-完全參與現場的活動。
觀察的參與者-觀察,但亦參與現場活動。
參與的觀察者-參與,但表明觀察者身份。
完全的觀察者-完全不參與現場的活動。
研究者的角色,乃兼具「完全的參與者」與「觀察的參與者」兩種,當研究者在講台上授課時,屬於完全的參與者;當研究者在講台下協助另一名教師授課時,屬於觀察的參與者。
文獻分析
由於研究者在實施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前無蒐集注音符號相關研究的資料,只有利用國語首冊(康軒版)的教材及幾本相關的書籍來輔助教學。研究者於實施注音符號補救教學後,深感對注音符號的瞭解不足,於是集合各家的大成,以參照本研究的教學經驗,找出可以截長補短之處,若是以後有機會任教低年級或是注音符號補救教學,定可以更得心應手。
相關文件分析
本研究的相關文件只有一張分辨聲調二、三聲的學習單,及聽寫考試簿,因為補救教學的時間短促(每次只有三十分鐘),且研究對象來自各班,無法蒐集其個人在平常課堂學習的文件資料。
以相關文件來彌補觀察的不足,並做為學生學習注音符號的佐證,使本研究更明確。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葫蘆墩國小九十學年度注音符號補救教學計劃與檢討
一、目的:為奠定一年級學生的國語基礎,幫助少數在十週注音符號教學結束後學習狀況不佳的學生,特實施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祈使他們能順利進入國字的學習課程。
二、對象:一年級1~9班注音符號程度落後的學生共33人。
三、時間:90.11.13~90.11.30 08:00-08:30 am
四、地點:低年級托育班教室
五、計劃與檢討
日期 | 教學者 | 學習目標 | 教學進度 | 檢討與改進 |
11.13 (二) | 柯孜青 |
|
| 有的學生已經會拼音,有的學生卻連單字都還不會,為了瞭解學生的程度,決定明天幫學生做能力檢測。 |
11.14 (三) | 柯孜青 蔡麗秋 蔡明賢 | 1.能力檢測 | 時間不夠,檢測未完成。 | |
11.15 (四) | 蔡麗秋 |
|
| 學生對聲調的分辨能力普遍不是很好,需再加強。應於每節課融入課程中練習。 |
11.16 (五) | 柯孜青 |
|
| 做ㄜ與ㄦ的練習活動時,學生會跟著大家跑,而沒有仔細聽老師的發音,下次做此類活動時,需要求學生先聽完老師的發音再跑,不然就是改以蹲下的方式,以免有玩到沒有學到。 |
11.19 (一) | 蔡麗秋 |
|
| 學生對ㄘㄔㄣㄥ的分辨能力及發音準確度不是很好,對發音正確位置常會混淆,需再加強。 |
11.20 (二) | 柯孜青 |
2.能分辨二、三 聲。 |
| 用學習單檢測學生的聲調,其時間不夠,以至於最後幾個圖案倉促,學生容易錯。 |
11.21 (三) | 蔡麗秋 |
|
| 做ㄔ與ㄘ的分辨活動時,學生的表現較之前佳,但還是有幾位仍需加強。做ㄕ與ㄙ分辨活動時,時間不夠,因此結尾較匆促。所以一節課的上課內容不要排太多。 |
11.22 (四) | 柯孜青 |
|
2.進行ㄟ與耶的辨別遊戲 | 昨天的翁與庸拼起來很奇怪,跟玉如師請教後才知道這兩個音是不能拆開來拼,所以今天跟學生複習並強調說明。 信賢、美娟、盈君、玳萱、思羽、力維這幾天的情況都不錯,還有幾位學生也還可以。 |
11.23 (五) | 柯孜青 | 1.聽寫考試(ㄖ.ㄍ.搭.取.害.南.校.捐.抹布.無尾熊) | 原本補救教學是到下星期一結束,打算藉由這次測驗讓各班老師知道學生的情況。但由於之前沒有考聽寫,所以沒有辦法看出學生是否有進步,因此決定延至下星期五。從下星期開始,每天都要針對上課內容考聽寫,以看出學生的程度。再篩選掉程度較佳的學生進行第二階段的注音符號補救教學。 | |
11.26 (一) | 柯孜青 |
|
| 太刻意強調二聲,反而念得很不自然,才會有學生把環寫成緩。為篩選出能力較弱的學生以進行第二階段注音符號補救教學,將連續進行四次考試,並根據每位學生的每題作答狀況做出詳細能力檢測表(附錄6),於11/30與各班教師討論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決定參加第二階段的學生名單。 |
11.27 (二) | 柯孜青 |
|
| 雖然上課時特別強調ㄟ與ㄝ的差別,但是考試仍然有學生分不清楚。 |
11.28 (三) | 蔡麗秋 | 1.學會分辨ㄓ與ㄗ、ㄔ與ㄘ、ㄕ與ㄙ。 | 1.ㄓ-ㄗ、ㄔ-ㄘ、ㄕ-ㄙ的短文練習(學習單-附2) 2.聽寫(字.至.木材.火柴.射箭.比賽) | 由於上課內容較多,上得太趕了。考試的題目稍多且讓學生作答的時間太短,以至於普遍不理想。 |
11.29 (四) | 柯孜青 |
|
| 今天的學習單與昨天的形式雷同,結果學生一拿到 學習單就拼命畫○與△,無法專心看黑板上課。 |
11.30 (五) | 柯孜青 | 1.學會分辨ㄋ與ㄌ、焉與冤、因與應。 2.能分辨語詞的聲調。
|
| 為避免昨天的情形再度出現,而且每次都會把學習單的內容寫在黑板上,所以等學生把學習單的內容學過後再發下去。 分辨語詞聲調的學習單,我帶著他們做,有的很快且正確完成,有的自顧自的亂畫。 |
| ||||
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情況
壹、研究者的教學方式
依照輔導室張主任的指示,注音符號補救教學就是把首冊的課程再復習一遍,因此上課內容是以康軒國語首冊為主;由於學生都已學過課文的內容,為避免學生厭煩,因此研究者在實施綜合教學法時,省略前面的步驟,直接分析符號,然後重點是放在發音與拼讀練習。
單單只是拼音會讓學生無趣,且無法讓學生分辨相似音,於是每堂課都會有一個強調的重點,有時是辨音練習,有時是舌尖前音與舌尖後音的語詞練習,有時是聲調的遊戲與學習單。
貳、學生的學習狀況
遲到:學生容易忘記來上課或遲到,可能是因為他們還不會看時鐘,再加上級任導師如果忘記提醒,那班的學生就都忘了,因此我們都要到教室去把學生找來上課,往往等學生都到齊已經8:10,這樣只剩20分鐘可以上課。幾天後,我們發現這樣不行,於是決定把上課時間提早為7:50,有了10分鐘的緩衝時間,至少可以有30分鐘的上課時間。
注意力不集中:來參加補救教學的學生大都因為無法專心學習,才會沒有把注音符號學好。
學生會出現的注音符號錯誤類型
壹、學生在發音方面的錯誤
ㄝ與ㄟ的辨音:在11月27日的考試中,第1題是『ㄟ』,第2題是『ㄝ』,在26名的作答學生中,有5名有錯誤,其中因為無法正確辨認ㄟ與ㄝ而產生錯誤的有3名。
ㄛ與ㄡ的辨音:在11月26日的考試中,第2題是『ㄡ』,第3題是『ㄛ』,在32名的作答學生中,有5名有錯誤,其中因為無法正確辨認ㄡ與ㄛ產生錯誤的有3名。
ㄢ與ㄤ的辨音:在11月23日的考試中,第6題是『ㄋㄢˊ』,在31名的作答學生中,有2名把『ㄢ』寫成『ㄤ』;在11月29日的考試中,第1題是『ㄤ』,有另外2名寫成『ㄢ』。
ㄌ與ㄖ的辨音:在測驗中並沒有學生把ㄌ、ㄖ混淆寫錯的,只有當ㄌ與ㄖ配上韻母時,發音會很相似,差別只在捲舌與否,稍不注意就會「快樂」「快熱」不分了。
一與ㄩ的辨音:在11月23日的考試中,第10題是無尾『熊』,在31名的作答學生中,有16名將『ㄒㄩㄥˊ』的『ㄩ』寫成『一』,
ㄣ與ㄥ的辨音:在11月29日的考試中,第2題是『ㄥ』,第4題是『ㄆㄣ』,在31名的作答學生中,有15名作答錯誤,而因為ㄣ與ㄥ不分的有9名。
ㄜ與ㄦ的辨音:在11月16日有做一個「ㄜ與ㄦ的語詞聽音練習」的遊戲,但由於學生只是跟著少數人跑來跑去,並無法明確知道他們能否分辨ㄜ與ㄦ。
ㄓㄔㄕㄖ與ㄗㄘㄙ混淆:在11月28日的考試中,第1題是『ㄗˋ』,第2題是『ㄓˋ』,在31名的作答學生中,有18名作答錯誤,而因為ㄗ與ㄓ不分的有12名。而當天的考試題目都是有關ㄓㄔㄕㄖ與ㄗㄘㄙ的語詞,學生皆考得一塌糊塗。
ㄐ、ㄑ、ㄒ不正確:在平時的拼讀練習中,研究者發現廖小賢與吳小萱對於ㄐ、ㄑ、ㄒ的發音很不清楚,尤其是廖小賢很嚴重,我們推測可能是他的大舌頭所導致,也將此情形告知該級任導師。
貳、學生在拼讀方面的錯誤
ㄅㄆㄇㄈ與ㄨㄛ拼:在11月23日的考試中,第9題是『ㄇㄛˇ』布,在31名學生的作答中,有27名作答錯誤,而其中將『ㄇㄛˇ』誤答為『ㄇㄨㄛˇ』的有21名學生。
ㄨㄥ、ㄩㄥ的拼讀:在練習三拼的過程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學生遇到聲母與ㄨㄥ、ㄩㄥ的拼讀時很吃力,而且ㄨㄥ、ㄩㄥ並不是ㄨ、ㄩ與ㄥ就可以拼出來的音,而是要變調,甭說學生學得不好,就連研究者也是請教一年級的教師才知道。
參、學生在聲調方面的錯誤
1. 二聲、三聲分辨不清:在五次的聽寫筆試中,32名學生中有23
名曾有二聲、三聲混淆的情形發生。其他的學生也都有聲調的錯
誤,有的是忘記標聲調符號,有的是四聲聲調都搞不清楚。
第五章結論與感想
結論
壹、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情況
一、研究者的教學方式
研究者教學方式以綜合教學法為上課主軸,搭配遊戲教學法與學習單練習。
二、學生的學習狀況
學生上課容易遲到,學習專心度不夠。
貳、學生會出現的注音符號錯誤類型
學生在發音方面的錯誤
最讓學生困擾的是「一與ㄩ的辨音、ㄣ與ㄥ的辨音、ㄓㄔㄕㄖ與ㄗㄘㄙ的辨音」。
學生在拼讀方面的錯誤
「ㄅㄆㄇㄈ與ㄨㄛ拼」是學生很普遍的錯誤。
學生在聲調方面的錯誤
「二聲與三聲的混淆不清」是最令學生與老師頭痛的。
第二節感想
研究者本身的教學經驗不足,對於實施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懵懵懂懂;再加上這學期在一年級實習,深深感受到一年級學生的天真可愛,學生的上課學習態度不佳也不忍苛責,因此造成上課的效果不彰。其實一直到上完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研究者仍舊對注音符號教學沒有信心。不過撰寫這份報告,最近又接了一個家教是做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與注音符號如此有緣份,研究者也愈來愈進入狀況了。
由於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同時,學生也開始學習國字,有些學生的注音學得不好,可是配上國字後,都能寫對國字的注音,據學校老師表示,注音符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符號,它只是用來輔助學習國字,只要學生學國字後能夠寫對注音就沒有問題了。
與注音符號接觸頻繁後,研究者發現某些學生學不好的地方實在是情有可原,就拿ㄣ、ㄥ來說,一般人說話根本不會強調ㄥ,ㄒㄧㄥ也都讀做ㄒㄧㄣ,學生難免覺得奇怪,怎麼說的與寫的不一樣呢?還有「ㄅㄆㄇㄈ不得與ㄨㄛ拼」,明明ㄇㄛ念起來就是ㄇㄨㄛ,卻不能寫ㄨ,學生問為什麼,研究者也只能解釋道:因為ㄅㄆㄇㄈ與ㄛ很要好,所以之間不能有其他符號。
大環境的說話習慣已經有部份偏離注音符號的發音,使得正確的發音與實際生活應用有一段差距,造成一年級學生學習此一抽象符號十分吃力,相信許多大人對於注音符號的拼寫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吧!
參考文獻
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古明峰(民80)。不同的補救教學方式對於注音符號學習遲緩兒
童之學習輔導效果研究。國小特殊教育,11,79~85。
世一幼兒教育研究中心。拼音對對碰。臺南市:世一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李慧雲(民87)。語音遊戲教學。臺北市:小小天地。
李佳宜(民88)。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現象之研究---以
二個個案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
文。
吳明雄(民84)。國民小學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社教資料雜誌,
201,4~6。
林慧華(民88)。來玩正音的遊戲。板橋市:螢火蟲出版社。
胡建雄(民80)。國小注音符號教學探討。國教月刊,37(5.6),
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民84)。國音學。臺北
市:正中書局。
張素連(民88)。國小國語科(注音符號、說話)遊戲教學。
國教世紀,186,29~32。
康軒文教事業主編(民90)。國語教學指引首冊。臺北:康軒文
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書玲(民83)。注音符號教學法。華文世界,74,1~2。
常雅珍(民89)。注音符號教學新法-精緻化教學法。國教天地,
137,33~40。
14. 陳正治(民82)。歷次國小注音符號教材之評估與探討。人文及
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 (5),114~132。
15. 羅秋昭(民88)。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附錄一

先聽老師唸,再把含有第二聲的動物畫個圈,有第三聲的動物打個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