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教學實施現況研究——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為例

格式
doc
大小
107 KB
頁數
25
上傳者
sicon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4-05-06,离现在 21 17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92-2 8812004 蔡武勳

閩南語教學之實施現況之研究-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為例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民國九十年所推行的「九年一貫課程」中,更強調了對鄉土的關懷,以及對各族群的尊重,因此表現在語文的教育政策上,就是將鄉土語言納入本國語文之中,分為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單獨列入課程,並規定國小學生必須選擇一門鄉土語言修習,希望學生經由對鄉土語文的學習,激起他們對鄉土的關愛、對自己母語文化的了解。自此,母語的教學才正式在課程中找到了定位。

雖然,在正式的教育中,終於承認了鄉土語言的重要,但是在倉促實施的情形下,教育體系似乎還來不及準備,而師資的培育、教材的編寫、課程的實施、評量的施行,無一不出現問題。如此匆促的決定,反而讓人們對於鄉土語言的教學品質產生了質疑。實施鄉土語言固然是正確的語文政策,但由於其教材、師資的良莠不齊;一般人受到三十餘年來語言政策的影響,而質疑這個政策的必要性;再加上整體的宣導及配套措施不足,反而破壞了當初的美意。

下課後喧鬧的教室,裡裡外外都是孩子們的嬉鬧聲,但卻很少可以聽到鄉土語言的聲音;缺乏了培養語言的環境,身為教師要如何教好「鄉土語言」?

綜觀目前的閩南語研究,仍以語言研究居多,而閩南語課程與教學的研究卻是寥寥可數。於是,本研究選擇進入教學現場,針對個案教師做深入的瞭解。期望透過對閩南語文化擁有熱忱的教師,瞭解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閩南語教育的實施現況,並得到研究結果與發現,提供閩南語課程實施的建議。


  1. 研究範圍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鄉土語言—閩南語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期瞭解現今國民小學閩南語之教學現況,以及在面對鄉土語言教學時,所面臨的困難與因應策略,並從中探究其所需之協助。茲將本研究之目的羅列於下:


一、瞭解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的實施現況。

二、瞭解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師對於實施鄉土語言課程所抱持的態度。

三、探討教師實施閩南語課程所面臨的相關問題,及因應策略。


第三節名詞解釋

一、閩南語

閩南語意指來自大陸閩南地區大部分泉州和漳州移民所使用的語言。閩南語的起源來自大陸閩南方言,不過,在台灣的閩南語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繁衍,融合了台灣在地的特殊文化:稻米的文化、海洋的文化;也歷經了幾番帶著不同政治目的的統治政權所實施的語言教育政策,像如今許多閩南語就仍保留日語的味道,如台語所稱的「多桑」,就是日語「爸爸」的意思。本研究所欲瞭解的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所存在的鄉土語言—閩南語;然而,更精確的說,係指在台灣發展數百年後,保有台灣特色的閩南語。


二、閩南語課程

閩南語課程是以閩南語為學習內容,由老師安排的學習計畫;希望協助學生學習,並培養符合閩南語課程目標的學習經驗。

自九十學年度起所推行的九年一貫課程中,將台灣的鄉土語言列入鄉土教學活動裡,而閩南語課程便是鄉土語言課程之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取樣範圍以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教師為對象,由於受限於研究人力與物力,只以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師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與人力,研究範圍僅限於花蓮市之中正國民小學教師,由於研究對象有限,因此研究結果不宜過度推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 閩南語拼音與教學

一、閩南語拼音教學

學會拼音將使語言的學習事半功倍,然而在教學上如何教導學生學會拼音的方式,陳弘昌(1999)認為閩南語的拼音教學又可分成兩種方法,分別是分析法、綜合法,以下簡述介紹這兩種拼音法的特色。

()分析法

根據語音學發音的部位和發音方法,跟學生說明,依序教聲母、韻母和聲調,最後練習拼音。其分析法的優點為其系統分明、學生學習快速,適合有相關知識背景的成人學習。但也有其缺點,其缺點為純粹只單學無意義的符號,內容十分枯燥,不容易引起學習者的興趣,並不適合用來教兒童,否則兒童只會學的很乏味。

()綜合法

採目前國小教學注音符號的方法,由學生能聽、能說的延伸到讀寫。其教學步驟為先教完整的語句,然後分析句中的語詞。再分析出單字,再由單字分析出符號、聲調。最後教拼音,將分析出的符號綜合起來。綜合法的教學要點主要就是聯絡說話教學也就是由說話到讀寫。

第二節 鄉土語言實施相關問題

一、閩南語課程理念

江文瑜(1996)認為母語教學是維持多語社會的必要條件,多語社會是活潑的社會,不同的場合說不同的話,各語言又相互影響,詞彙變得更豐富,更重要的是,和諧的多語社會,人與人之間能學習相互尊重。就像江春標(1998)的看法,我們教學台語,旨在延續母語;尊重族群文化,近年更著眼在重整倫理道德,凝聚團契合作力量,建立祥和進步的社會。

相關的研究文獻發現,社會普遍對於鄉土語言教學的理念是:

(一) 延續鄉土語言,因為鄉土語言是各族群的文化遺產之一。

(二) 促進容納異己的民主精神,並使各族群能和諧地共存共榮。

(三) 對於各族群的語言發展應樂觀其成,並且讓語言間能相互激盪,豐富彼此的詞彙或語言內容。

(四) 透過鄉土語言課程能夠認識、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並在和諧的多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能學習相互尊重。

閩南語課程的實施與課程的設計與上述的鄉土語言的理念息息相關。閩南語課程的實施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延續閩南語這一個語言,保存閩南語文化,透過對閩南語文的認識,將對族群文化的尊重與關懷推展並延續下去。

二、閩南語課程規劃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的基本理念提到,教育應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而在其對閩南語文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則為:

(一)培養探索與熱愛閩南語文之興趣,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二)培養學生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表情達意。

(三)培養學生有效應用閩南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賞、創作和解決問題。

(四)培養學生應用閩南語文學習各科的能力,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學習領域、認識中華文化、面對國際思潮,以因應現代化社會之需求。


在閩南語的教學時數方面,教育部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有規定:語文學習領域佔領域學習節數的20%-30%,但是並沒有明確的說明閩南語的教學時數應該佔語文領域學習時數的百分比。但是就目前學校閩南語教學實施的現況來看,多數學校是以每周一節課為最多,且這一節課通常不包含在語文領域的教學時數裡面,而是運用彈性課程的時間來進行閩南語的教學。

三、師資培育

九年一貫課程已民國九十年於九月正式上路,在語文領域方面對於鄉土語言教學頗為重視,然而鄉土語言教學的推展是否能成功,師資的培育佔很重要的因素;基於此,根據20001227日公佈「國民中小學鄉土語言(閩南語、客家語)教師能力認證作業要點」,教育部提出鄉土語言師資的培育辦法,由符合以下幾點條件的人,經由檢定而任之:

(一)公私立現職國民中小學合格專任教師。

(二)具有國內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以上學歷者。

(三)具有本部認可之國外大學或獨立學院以上學歷者。

(四)具有該種鄉土語言專業能力,且經認證機構審議同意參加本項認證之個人。


九年一貫課程推展到現在,由於以上提出的師資培育辦法未能有效及時的實施,以至於在現在的教育現場仍然存在著閩南語師資不足的情況。在目前閩南語師資稍嫌不足的情況下,師資現況為:

(一)就現任教師或已修畢教育學程,且具有鄉土語言專長者,施以短期鄉土語言教學課程,使之直接任教。

(二)各界不具學歷而具鄉土語言教學能力者參加能力認證,暫時兼任。

(三)完成大學相關系所畢業資格,並修習教育學程,完成教師實習等法定程序,取得正式專業教師資格。


就以上的師資現況來看,由現任教師與不具學歷而具鄉土語言教學能力者來負責閩南語教學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能夠取得閩南語正式專業教師資格的教師畢竟還是少數;在現行鄉土語言教育的推展,面對專業培訓的鄉土語言師資仍然缺乏的問題。


四、教材來源

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閩南語課,所欲進行的是保存台灣在地文化的鄉土語言的教學,因此,閩南語教材編選應符合以下的原則(楊嵐智,2002

1. 本土化-閩南語教材應能傳達台灣這塊土地上的風土民情。

2. 生活化-教材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結合,並選用慣常用語。

3. 實用性-知識的範疇能透過語言的學習而加寬,因此,閩南語教材應考慮實際運用的可能。

4. 趣味性-教學的首要步驟是引起學習興趣,是故閩南語教材應以簡易有趣的方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學的材料。

5. 連貫性-閩南語教材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換言之,教材的編選應由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進行通盤的規劃,並呼應各階段性之十項能力指標。

6. 文學性-閩南語課程乃是語文領域中的一環,所以,在學生能力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應該加入閩南語文中優美的文學。

五、教學方法

根據教育部(2000)對閩南語的教學方法建議有:聆聽教學宜採用有聲教學並宜討論方式進行,口語教學宜採用溝通式教學法,閱讀教學宜從簡易有趣之故事及短文入手以提高閱讀興趣,並注意閩南語漢字特殊語詞涵意用法,書寫之教學以台灣閩南語特殊用字的學習為主,寫作指導應運用閩南語特有詞彙、句型以表情達意。

鄉土語言教學方法的設計和使用必須考慮諸多因素,並使教學情境生活化、教學方法彈性化、教學媒體多樣化,以及教師專業自主化;如此方能提供給學生適才適性的學習機會。

六、評量方式

評量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透過評量老師可以瞭解學生的接受度,及實施的問題;然後進行加深加廣的教學,或補救教學。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提到,新課程的基本內涵至少包括: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和國際意識,以及終身學習等(教育部,20003)。當然,這些理念的實踐,已經不再是紙筆測驗或單一評量方式可洞察的;因此,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也啟動了新的評量理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探討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的實施現況,因此在選擇訪談對象時,必要條件就是要有教授九年一貫閩南語課程的實際經驗,另外也希望受訪的對象是在閩南語課程方面有較深入了解的、先前已有教學經驗的或是透過教授的介紹。筆者所找尋的訪談對象,有些是在閩南語教學上已相當有經驗的老師,對於閩南語的課程也有很深入的了解、有些除了是實際教學者之外,更有編寫閩南語教材的經驗、有些雖然並沒有很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對於閩南語的教學卻都有獨到的見解,提供了筆者在閩南語實際教學上的寶貴經驗。


二、研究方法

訪談的進行是依據本研究目的,並參照既有相關母語教學文獻訪談大綱進行改,編擬本研究之訪談大綱(詳見附錄一)。訪談大綱修訂完成後,便著手進行受訪者的選擇與連絡,並約定訪談時間與地點。此外,於訪談前須先寄送訪談問題,使受訪者對於本研究有概略性地了解。進行訪談之前,須先向受訪者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與進行方式,並於徵求受訪者之同意後,進行錄音記錄訪談內容。

閩南語課程的教學及評量其實深受教師不同的理念及背景所影響,因此本研究除了以文獻分析的方法提出相關的理論之外,同時選取一些在九年一貫閩南語課程有實務經驗的老師進行個案的訪談,希望能實際的了解閩南語教學評量的實施狀況,並對理論提出驗證。本研究之所以採行個案的訪談,而不進行全面性的調查研究,其理由如下:

個案研究有助於了解參與者獨特的個人經驗,及其在現場脈絡下普遍性的經驗。在閩南語列為正式課程之後,所希望探究的不只是師資培育與教材編制等問題,而是能深入探討教師們實際的教學所遇到的困難及教學態度等,因此本研究採取以個案的方式進行訪談。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實施現況

表 一 為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的閩南語教學的概況,包括學校的規模,閩南語師資的來源、使用教材及母語推行情形等。

表一 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概況表


__TH_G12127

規模

〈班級數〉

主要的閩南語教學者

使用教材

母語推行的情形

中正國小

70

級任老師

自編

每週一堂的閩南語課

社團


學校所處的地區與社區文化對閩南語的推行情況顯著地影響,學校所屬環境如多屬利用閩南語交談的家庭時,在推行閩南語會比其社區環境多是講國語的學校來的有效果。

師資方面,大多是屬於學校的級任老師;這些校內的級任老師未必每一個都是屬於閩南的族群,也大多不是受過正規的閩南語師資訓練的,但是大部份的老師都有參加過閩南語的相關研習,如36小時的鄉土語初階認證。

教材方面,由於由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民間教科書版本大多著重於拼音的教學,內容太過於深奧,所以一般老師都會覺得不適合一般國小的初學者來使用。相對的,敎授閩南語的老師會覺得自編的教材會比較適用於所教導的學生,所以教材的使用除了利用民間教科書之外,大多數的老師都會配合學生生活經驗,給予適當的補充教材,對於課本內的拼音部分較少著墨。

教學方法的部份,大部份的老師都會以比較生動活潑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敎唱閩南語的歌謠或是輔以團康遊戲的進行。另外,依照教材進度的安排會依年段而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低年級大多都是練習簡單的單字或閩南語歌謠;中年級則著重在生活的對話;高年級則是重在演說。這些教學方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大家偏重在「聽」、「說」,對於拼音的部分較少強調,而且也發現不管在哪一個年段,閩南語歌謠的敎唱一直都是教學的重點。

閩南語的推展,除了每週一堂的閩南語課之外,許多的學校也會利用其他的方式來推行閩南語,加強學生閩南語的學習以補其在正式課程上學習的不足。


以中正國小利用其它活動來推行閩南語的狀況:

在社團活動的時間也有開設閩南語教學的社團,閩南語的推行不限於平常的上課時間。


綜合上述得知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的閩南語教學師資的來源大多是屬於校內的級任老師,閩南語教學的主要教材是教師會輔以自編的教材。而且學校除了每週一次的閩南語課之外,也會舉辦相關的活動來加強學生對閩南語的學習。


第二節 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所遭遇的困難

一、學校的政策

(一)政府推動鄉土語言沒有明確的方向,導致學校政令的宣導不積極

依據教育部公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之實施要點」,已明確指出:「國小一至六年級,必須就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語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國中則依學生意願自由學習。學校亦得依地區特性及學校資源開設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以外之鄉土語言供學生學習」。由於這一項政策,每個縣市都積極的在舉辦閩南語的研習,花蓮縣也不例外,但只有推廣教師教學上的研習似乎不夠使閩南語穩固的立足在現今的課程上,政府在學校推廣閩南語方面只重視師資的培育,但對於所需達成的目標並不明確,因此學校接收到的政令大多跟教育部所明定要達成的標準大同小異。雖然花蓮市中正國小對於閩南語教學很支持,但校內並無太多相關的活動,大多是舉辦母語日、朗讀比賽等相關的活動,導致老師視此課程只是教育部在九年一貫中所增加的一項課程,對其並不會太過重視。

(二)學校對於鄉土語言實施多採自由發展的態度,導致教師教學沒有目標可循

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對於閩南語的實施大多採自由的態度,一方面政府的態度推展目標不明確、學校的學校本位方向並不在此方面,所以學校方面對於閩南語教學推廣比較不積極,因此學校方面並不會擬定太多的目標,幾乎是全盤下放給教師。相對的,教師在閩南語教學上的自主權大幅提升,教材和教法上學校皆不干涉,這樣有一個優點,學校沒有給予老師壓力,老師在教學上也就沒有上級的限制,針對學生的背景來選擇教材的難易度,這樣學生學起來挫折感也會減低。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學校太過的放任導致最後學校的政策存亡,這多跟老師的態度有關。有的老師很贊同鄉土語言的推廣,他會很盡心盡力的收集教材、研讀相關資料,將閩南語教學呈現出最好的一面,以期學生能多學習自己的母語或是另一種語言;但有些老師的態度是抱持著這一項政令並不會推廣太久,所以多採取觀望態度,也就是他們只是負責上課,並不會花心思去整理教材,久而久之,因為老師的不重視,家長的不重視,學校的推廣成效也就不彰顯。當一所學校有心推動閩南語的演說或是朗讀,但教師的配合度不大,相對的學生對於此活動的興趣就不高,久而久之這項活動就只會流於形式。

二、閩南語師資

(一)國小中的閩南語師資雖然有參加過研習,但成效似乎不大

閩南語師資研習內容可分為:鄉土語言教學概要課程、鄉土語言能力訓練課程、鄉土語言教學專業課程等三大類。教育部所辦的研習為的就是能積極快速的培養閩南語教師,但參加過研習的教師評價不一,經由訪談得知有的老師覺得參加研習的效果很好,讓老師重新認識台語的美麗,同時也會教授如何將閩南語帶入課程中,對於老師在教學上有很大的幫助。但大多數的老師是持反對意見,他們覺得研習的成效不大,因為內容太過繁雜、艱深,並且質疑閩南語教學不應該侷限在教音標、拼音上的著墨,而是要讓學生自然的學習。


(二)閩南語教學師資教育專業水準落差大

依據教育部規定,只要是中華民國國民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得參加閩南語教師能力認證:(1)公私立現職國民中小學合格專任教師。(2)具有國內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以上學歷者。(3)具有本部認可之國外大學或獨立學院以上學歷者。(4)具有該種鄉土語言專業能力,且經認證機構審議同意參加本項認證之個人。這些人員雖然通過認證,但並不表示每個人都可以教好閩南語,光是36小時或是72小時的研習,就要讓這些老師上台教授閩南語,似乎有點強人所難,會講閩南語不一定會教閩南語。

從訪談中得知,有些老師本身不會講閩南語,但卻要教授閩南語,只好硬著頭皮上陣,甚至老師本身是客家人或是原住民,也必須教授閩南語,或是老師根本沒有參加過閩南語師資培育的研習,就只是因為教育部的政策,學校只好開授閩南語課程。花蓮市仍是以中小型學校居多,小學校的資源本來就不充裕,因此不可能有多餘的能力去聘請專業的鄉土語言師資,只能從校內的老師中任選,老師在此方面的專業水準就會受到質疑了,這樣的教學品質會好嗎?

(三)閩南語師資多由導師兼任,造成師資專業上的水準不足

花蓮市小學中的閩南語教師以導師兼任的比例很高,原因都是因為閩南語師資的缺乏,這樣的結果就會發現推展的成效並不理想,因為導師本身就有許多教學、行政、班級經營等方面的事務,現在又多加一堂閩南語課,無形中增加老師的教學份量。教學時間增多,但備課時間卻一樣,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的老師,已經沒有多餘的心力再去尋找補充教材,或是設計教案,多採用民間的版本來授課,而導師本身並非專職的閩南語教師,因此上課只能完全依照課本來上,連補充教材的時間都沒有。甚至有的學校將閩南語課程排在彈性課程中,老師可以利用這節課來加強其他科目,或是配合學校的活動加以挪用,很容易造成閩南語課名存實亡。

三、閩南語課程教材

教育部(1994)所公布的「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中規定:教材的選擇,各校可由活動內容綱要中自行編纂或自由選擇適當的教材,進行教學。但是,由於絕大多數的閩南語教師專業能力不足、時間有限…等因素,無法自編閩南語教材。即使有些教師會另外設計補充教材,也因為上課時數有限而很少使用。

(一)坊間教材內容過於制式化

教科書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材料,深深影響教與學的內容,在教科書開放的今日,教材的編輯不能僅有學科知識而忽略生活經驗,也不能只認識周遭事物而不對課程內容加深加廣。目前,共有六家民間出版社出版國小閩南語教科書,提供給各國民小學做為自編教材外的選擇。然而,現今坊間出版的教材內容往往過於制式化,若閩南語教師不懂得活用教材,只是照本宣科,則學生學習閩南語的成效是值得質疑的。

(二)拼音為大多數教材的重點,但不易瞭解

除了口耳相傳外,語言文化的傳承和保留,主要還是得依靠書寫的紀錄;因此,一套記音系統的存在,對語族而言是相當的重要。基本上,多數老師並不知道該如何實施閩南語暫行綱要中所規定的「拼音系統應用能力」,由於沒有統一的規定,身為教師都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音標系統,即使有許多種拼音方式幫助發音,但對教師而言,依然是沉重的負擔,更遑論希望學生達成音標系統應用能力的能力指標。如此一來,勢必導致教學問題、銜接問題…等。

(三)教材中的漢字不易辨識

閩南語是沒有文字的,因此只能靠著人們口耳相傳保存下來。然而,為了編寫閩南語教科書,也為了便於教師閩南語教學上的「讀」與「寫」,編輯者只能使用漢字進行閩南語課文的撰寫。但是,閩南語有七個聲調,發音與咬字也和國語有所不同,因此,教材的編輯者除了運用原有的漢字之外,更「創造」了許多文字。這些文字是字典中查詢不到的,且教師也不知如何唸讀這些文字,實為教材上令人詬病之處。

四、教學

(一)教師教學態度消極

教師的教學態度與否,深深影響著許多教學的層面。正式的學校課程裡,教育部明確規定每週至少要有一節鄉土語言的課程。然而,在受訪的教師中,絕大多數的教師認為,既然這是教育部既定的政策之一,只好照著政策進行閩南語教學,似乎只是應付了事。畢竟教師準備平時的教學已經頗為沉重,實在難為每週一節的閩南語課程再多付出心力。

(二)教學時數不足

受訪的老師,有大部分的教師都感到教學時數的不足,因此,無法給予學生時間充分的學習。此外,從受訪者的訪談裡發現學習效果與教學時數的不足,應該有某些程度的相關。

(三)拼音教學有實際的困難

受訪的老師,除一位不曾參加過閩南語教師研習活動外,皆參加過30小時以上的研習課程。大部分教師都表示拼音教學有實際的困難,即使老師參加過相關的研習,但面對眾多的拼音方式,仍不夠清楚,何況是學生。

(四)教師之教學方法不夠多元

閩南語的教學方法是很多元化的,除了教育部對聽、說、讀、寫、作的教學建議外,相關文獻中還有一些符合閩南語生活化、音樂化、趣味化特性的教學方式。但從受訪的教師中得知,許多教師仍是以傳統上國語課的方式進行閩南語教學,教學流程較為呆板,因此,距離閩南語教學方法須多元化的目標尚有一大段距離。

(五)以歌謠方式進行教學仍有缺點

針對教育部對於閩南語的教學方式而言,是希望閩南語教學能採取活潑教學的方式,例如:歌謠的背誦朗誦…等,若能確實按照這個目標來執行的話,學生的成效應是良好的。但是,就受訪教師的經驗中指出,以歌謠的方式進行教學的確能引起學生對於閩南語的興趣,但是,閩南語所強調的聲調會有所改變,這是此種教學方式的最大缺點。

(六)以聽說為教學重點,並輔以有聲CD

與其教孩子拼音,倒不如讓他們多唸、多聽,尤其對初學閩南語的學生而言,立即讓他們接觸拼音,可能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坊間的教科書都附有教學CD,可以作為練習聽與說的範本。由於閩南語的腔調各地有所不同,老師在發音方面若有不甚明瞭,可以使用CD代替。

五、家庭教育與學校

(一)家庭與學校缺乏說閩南語的環境,影響學生學習閩南語的成效

學習語言最重要的莫過於是孩子從小的家庭環境。一個家庭若使用何種語言交談,那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就是何種語言。就目前學生學習閩南語的成效而言,許多教師認為學習成效較好的孩子,大多是在家庭裡使用閩南語交談的孩子;相反的,若家中交談是以國語為主的孩子,學習成效並不高。

(二)大多數家長對於閩南語教學抱持著消極的態度

家長對教學的支持與否,常影響教師的教學成效。若家長對於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有所瞭解,並願意幫助孩子複習所學,則教師在教學上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現今的閩南語教學並不如國語、數學…等所謂的「主科」受重視,而且每星期也只有一節閩南語課,所以大多數家長對於閩南語教學是抱持著消極的態度,畢竟孩子的閩南語程度與否並不影響以後的升學。


綜上可知,目前實施閩南語教學所遭遇的問題與文獻所提出的問題大致相符。其問題分別來自學校的政策與資源、閩南語師資、教材、教學、家庭教育與學校等,需要相關單位加以重視並提出解決問題之對策。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鄉土語言—閩南語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期瞭解現今國民小學閩南語之教學現況,以及在面對鄉土語言教學時,所面臨的困難與因應策略,並從中探究其所需之協助。以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師為樣本,進行訪談,繼而依據所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本章根據研究之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發現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大多配合政府政策推行閩南語教學;閩南語教學師資的來源皆是校內教師,且皆為班級導師擔任;教材的使用除了利用民間教科書之外,大多數的老師都會配合學生生活經驗,給予適當的補充教材;教學方法著重在「聽」和「說」,較不強調拼音教學;而且大部分學校除了每週一次的閩南語課之外,也會舉辦相關的活動來加強學生對閩南語的學習;在家庭方面,則是缺乏說閩南語的環境。

目前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推展閩南語教學所遭遇的困難可分為五個層面,分別是:

一、學校的政策:

  1. 政府推動鄉土語言沒有明確的方向,導致學校政令的宣導不積極。

  2. 學校對於鄉土語言的實施多採自由發展的態度,導致教師教學沒有目標可循。

二、閩南語師資:

  1. 國小中的閩南語師資雖然有參加過研習,但成效似乎不大。

  2. 閩南語教學師資教育專業水準落差大。

  3. 閩南語師資多由導師兼任,造成師資專業上的水準不足。

(四)閩南語專任教師的缺乏乃是造成學校資源不足的原因。

三、教材:

  1. 自編閩南語教材有其困難。

(二)坊間教材內容過於制式化。

(三)拼音為大多數教材的重點,但不易瞭解。

(四)教材中的漢字不易辨識。

四、教學:

  1. 教師教學態度消極。

  2. 教學時數不足。

  3. 拼音教學有實際的困難。

  4. 教師之教學方法不夠多元。

  5. 以歌謠方式進行教學仍有缺點。

  6. 以聽說為教學重點,並輔以有聲CD

  7. 學生拼音學習成效差,能學多少算多少。

五、家庭教育與學校:

  1. 家庭與學校缺乏說閩南語的環境,影響學生學習閩南語的成效。

  2. 大多數家長對於閩南語教學抱持著消極的態度。


第二節 建議

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發現,並綜合文獻與訪談者之看法,提出以下建議;並對後續閩南語課程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學校的政策與資源方面:

(一)教育部應儘速公布統一的音標應用系統,或在低年級減少該能力指標的比重,使學校在推廣閩南語教學時有所依循。

(二)避免在閩南語課時間進行行政工作的宣導,而佔用為時不多的教學時間。

(三)鼓勵教師參與閩南語文研習,並且在學校生活或其他課程中使用閩南語。

(四)設置明確的閩南語教科書遴選標準,以及評鑑系統。

(五)若學校經費允許,可聘請專業的閩南語教師進行教學,以減少學校教師教學上的負擔。

(六)學校不應強迫非閩南人的學生學習閩南語,應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以選擇。

二、閩南語師資方面:

(一)應對現職教師加強閩南語文基礎能力的練習和養成。

(二)教師們應努力充實閩南語的專業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運用,以發揮最大的效果。

(三)閩南語研習應與教師教學作連結,內容可多著重於教學的技巧與評量,使教師將所學用於實際教學中。

三、教材方面:

(一)坊間出版的閩南語教科書內容可多增加一些生活上的用語,以切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二)對於閩南語教科書應作適當的轉化或調整,使其成為符合社區特色、學習需求的閩南語教材。

(三)各版本的閩南語教科書應統一其漢字,以便教師在轉換教科書的教學連結上有所依循。

四、教學方面:

(一)增加閩南語的授課時數,使教師在課程安排上有更完善的連貫。

(二)教師應該應用專業的教學判斷,在不同的時機採用多元、變通的教學方法。

(三)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重點應著重於學生聽、說能力的加強,不應強調拼音以避免造成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上的壓力。

(四)若需採取分組進行閩南語教學活動,應將學生進行常態分組,避免「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情形發生。

(五)導師兼任閩南語教學,可以將閩南語的教學評量可以和其他領域結合,使一份作業或考試可以同時測量出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家庭教育與學校方面:

(一)對於許多家長的反對及質疑,教師更應作好溝通的工作,讓家長充了解閩南語課程的重要性及教學和評量上的方式,以減少其疑慮。

(二)在家庭與學校學習活動中塑造閩南語學習環境,讓學閩南語成為很自然的事情。



參考文獻

江文瑜(1995)。台灣母語教育現狀之探討。華文世界,7559-65

江春標(1998)。讓台語教學活絡起來—台語嘛亦通。教師之友,39310-16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出版者。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出版者。

陳弘昌(1999)。拼音教學法20031214日,取自國立台東大學語教系,九年一貫鄉土語言教育台語羅馬字進修教學網站:http://elearning.lib.ntttc.edu.tw/TGLMJ/index.htm

楊嵐智(2002)。小學教師實施閩南語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 請問您從事閩南語教學幾年?

  2. 您受過哪些閩南語師資的培訓?

  3. 您對閩南語師資訓練的課程、教材教法的看法如何?

  4. 學校使用的教材版本為何?

  5. 您如何設計教學內容?

  6. 您所服務的學校對閩南語推展的支持度?學校資源的配套措施?

  7. 您在實際的閩南語教學上,是否有遭遇哪些困難?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8. 您在教學上,會以哪些的教學方式呈現?學生在學習閩南語的態度如何?師生的互動情況如何?

  9. 您覺得目前學生學習閩南語的困難之處為何?

10、學生使用閩南語的情況如何?(在家裡、同學間、長輩、課堂)

11、就您的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對學生在學習閩南語上是否有影響?家長使閩南語的習慣?家長的配合度?

12、就您擔任閩南與教學者對於花蓮市中正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推行的感想與建議?












受訪者:中正國小李老師 受訪日期:2004320

  1. 請問您從事閩南語教學幾年?

6年。

  1. 您受過哪些閩南語師資的培訓?

我是在中正國小教書,今年進入第10年,大概是在第4年的時候,我開了一個台語教學的社團,我為什麼會選擇開台語教學的社團,是因為當時我在報紙上收集到很多的資料,如:王金選的孩子歌,我覺得很好,所以我就想要利用社團的時間來讓孩子選這個社團,一開始選的人差不多在一、二十個人左右,在這之前沒有受過什麼師資訓練,純粹是因為每一個老師都需要開一個社團,而我本身又沒有什麼專長,那我就在想說:那時候怎麼就開始有點呼聲說要重視閩南語的教學,那我就覺得說台語我很厲害阿,所以我就開始來收集這一方面的資料,學習怎麼樣來教閩南語,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第一個就是想到收集教材,當時後的教材很少,也沒有什麼康軒版或國編版,沒有正式的版本,就是只有從報章雜誌上來收集來的。一直到了前年〈91年〉的時候,九年一貫要推動鄉土的時候有一個研習,閩南語研習初級的36小時,也有一次是學校辦的研習活動,一整天的,在探討閩南語教學的,就這兩次研習。

  1. 您對閩南語師資訓練的課程、教材教法的看法如何?

我去參加研習的時候,對我來說收穫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在當時,也是生平的第一次經驗,活到40多歲,我才知道我的台語說的不錯,然後台語有很多美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你去重視的地方,那時候的講師大部分都是我們這一個年代的,都是3年級或4年級的,他們都是很優秀的,比我還要棒,真的教的很好;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經過這樣一次的研習就跟他們一樣。上課的時候他們會安排很多的課程,一開始會跟你一講一些台灣語言發展的歷史,在來就是拼音的部分,然後就是教學的技巧部分,然後他們也會將收集的資料跟你一起分享,那些講師也都是學校的老師,有些甚至是故事媽媽,他們都很熱愛台灣,他們都覺得應該讓自己的孩子知道台灣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種地步的,大家都有薪傳的使命感。

  1. 您如何設計教學內容?

因為我們是社團嘛,小孩子他們在星期五的時候本來就會比較放鬆,然後他來選這一個社團的時候並不是真的很喜歡閩南語教學,因為我們學校人多,社團在選的時候是有人數限制的,其實小朋友在星期五是比較喜歡動態的活動,可是因為我們人多,密度高,所以根本不可能說全部的學生都下操場,所以就會有人來選室內的社團,因為我們是規定每一個級任老師的教室內都要有一個社團,而當時我在開閩南語教學社團的時候,我就有考慮到我是要邊教邊學,所以我們有兩節課80分鐘的時間,在我的設計上就是會比較活潑的,例如我今天要教他們一首兒歌是丟沙包的,那我就會順便教他們做沙包,就是比較綜合性的,或者是在教一首兒歌的時候順便教他們手語,也就是他們在教室內同時進行團康的遊戲,所以我我的教學設計都是比較把教材內容活潑有趣化,或者是用台語講故事給他們聽,九歲、十歲的小朋友都還非常天真可愛,那你就是盡量讓他們喜歡來到這裡,讓他上台表演,而且是簡單可以做到的,兒歌都很短,讓他上台發表,表演給同學看,屬口頭上的評量方式。

  1. 您如何進行閩南語的教學評量?

上台表演,上台念給大家聽,有動作最好,就是盡量設計和兒童的遊戲結合在一起,讓小孩子來到你的社團會覺得沒有壓力,所以剛開始選擇你台語社團的人會很少,可是他會慢慢的覺得來台與社團也很好,也可以玩,那他就會來,那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跟他說台語,因為要讓小孩子學的好台語,就是要讓他聽的懂,然後常跟他說台語,另外就是在兒歌的部分,其實小朋友的記憶力都很好,你不用用到什麼拼音,多唸幾次,小朋友就都學會了。

  1. 您所服務的學校對閩南語推展的支持度?學校資源的配套措施?

我們學校會比較偏向鄉土語言就是要回歸家庭,然後要把想土語言拿來當作是語文領域中的一們課,要按照其能力指標來上,很多比較資深的老師都不以為然,他們都會認為說:這搞不好政策一變就不見了,所以我們大部分的老師都是抱持著觀望的態度,並沒有很深入去探討說閩南語教學應該怎要才能教的更好,但是我們的自由度很高,學校沒有幫學生買課本,完全就是讓老師自己去設計,然後各個學年可以自己主張該怎麼教,因為說實在的現在閩南語教學的師資,以我們中正是偏向閩南語,但問題就是會說閩南語並不代表就是會教閩南語,如果是要按照他的規定來教的話,一定是教不出來,像我去參加班天的研習,我還是不會拼音。在這一個部分大家會覺得說,哪有人家學台語是這樣學的,我的爺爺、奶奶都不認識字,但他們閩南語都講的很好,所以針對拼音的問題,大部分的老師都不以為然。所以現在台語都淪為,一個禮拜一節課,那一節課是很容易過的,因為星期五常會碰到校外教學或考試,所以一個學期上不到多少課,最多上16次課,而在這16次裡又沒有限制你要教多少,所以完全都是自己來設計,對老師來說壓力也不大,所以說這一個東西就是完全看你這一個老師怎麼來看待這一個教學的問題,就閩南語來說,現在對教師、對學生來說是沒構成什麼壓力的。不過倒是給一些有心的人一些省思,像我就覺得這樣的教學是蠻有意義的。像我會利用那一個時段來讓小朋友了解我們的過去,我們的成長背景。

  1. 您在實際的閩南語教學上,是否有遭遇哪些困難(例如:拼音)?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主要是拼音問題,就是沒有辦法按照他的進度,他的進度哩,小孩子學會一套拼音系統,然後你要用拼音的方式去教小孩子,那跟學美語一樣難,像上次我班的美語老師點被他們氣個半死,26個字母還有人不會寫,我們考試最低分是30分,其他班還有考0分的,語言的東西如果弄成要考試,那整個美感都不見了。像我們班最近因為英語歌謠比賽在練一首英文歌LONGER,重點是沒有辦法整首歌都用拼音的方式教他們,都是直接教它們怎麼唸,那如果閩南語教學也要用羅馬拼音的方式來教的話,那不只是學生看不懂,我看連我自己也都看不懂了,所以我還是習慣用中國字,但是如果遇到真的差很多的字,或很難的字,我才會想辦法用拼音的方式拼出來,或者是想一個他可以記住的方法,意義的部分還是要用國字來傳達,台語的音本身是有一種情感在,那是跟生活結合在一起,因為台語本來就沒有字,所以一些音如果你沒有跟老年人生活在一起,你是沒有辦法體會那一種感覺的。像我家在宜蘭,夫家是高雄,現在住花蓮,那你看這就結合多少的東西在裡面了,像我嫁過去的第一天,我婆婆跟我說的台語我就聽不懂了,但是不懂就要問,問多了就懂了,那是一種感覺啦,適用文字、拼音沒有辦法呈現的,所以想我在教閩南語的時候我比較強調的是一種感情,因為鄉土語給我的感覺是開始讓每一個小孩子去愛這個鄉土,在我們這一年紀的看來,很多東西都是從普通的生活來的,所以要跟一些老年人相處才可以體會的出來,像我們在校就常和小朋友說台語,一句台語搭配一句國語,小孩子從你的肢體語言和與你的相處過程中,他就會記住了,所以我覺得鄉土語對我們第一線的老師而言,第一個要調整的是老師,是利用政策的力量來教我們身為一個台灣孩子的人。像我的兩個孩子都是河洛人的小孩,但是台語都沒有很流暢,但是也不錯,因為他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他們就會聽然後跟著學,我覺得閩南語第一個就是要先學會聽,課是我們現在還要求小朋友要學會寫,其實連我自己都不會寫,如果要照著他安排的這一個進度,我想這只是一個理想而已,其實在研習時來幫我們上課的講師的是很有理想的人,他們的理想是我們應該將台灣的文化留下來,因為台灣本來就沒字,所以就要想盡辦法將一些美的東西留下來。

  1. 您在教學上,會以哪些的教學方式呈現?學生在學習閩南語的態度如何?師生的互動情況如何?

大部分都適用影印的資料給他們,然後也有透過版書,也有做海報,但是很少,因為我們沒有課本,所以我們都採用這些方式。同時也利用歌謠的方式來進行,這樣要給他們歌譜,配合vcdcd來使用,甚至是dvd。至於態度方面,跟一班上課的時候一樣。(會有興趣嗎?)會阿,很認真的就會很認真,這牽涉到個人班級經營的問題,最起碼的一定要做到,至於學的很有興趣,一直要你教他的倒是沒有,但喜歡唱歌的,他就會很喜歡唱。像我就很期待我以後可以上到小朋友都很熱愛台語,這是我的理想。

  1. 您覺得目前學生學習閩南語的困難之處為何?

學生是沒有感受到什麼困難,倒是我個人覺得說萬一政策有要求說要像英語一樣要列入考核,要考試的,以閩南語的指標來看,在三、四年級的時候就要學會一套拼音系統,要看到什麼字就有辦法自己去查字典,我在想一方面的能力會不夠。(那老師會不會覺得族群會影響他們學習閩南語?)不會,說實在的現在閩南語是強勢,最弱勢的原住民語,像我們的原住民小孩子他不去學原住民語,反而是要留在教室學閩南語,在我們學校是以閩南語為主啦,其他學校我就不知道了。閩南語有些是很世俗的,如果沒有那種生長背景的話是沒有辦法拉近的。對小孩子的話,如果要把他當作是一種語言來學,那是很辛苦的,因為像我說編的很好的這一本教科書來看,跟我們的國語一樣,有動詞、名詞、形容詞…等,內容很細,要學拼音又要學語詞的用法,真的不容易;更何況閩南語最困難的部分是在聲調,到底是第幾音,我自己都搞不請楚,這一們學問很大,要把小孩子教到跟你一樣,是很困難的。如果以後真的要列入正式課程,要考試的話,那我就覺得很可憐了。

10、學生使用閩南語的情況如何?(在家裡、同學間、長輩、課堂)

少很,雖然說現在閩南語很強勢,不過現在的小孩會聽的比多,會說的比較少,如果他是會講的學生,可能他的家庭狀況就是屬於比較中下的,如果來學校他聽不懂國語,只聽的懂台語,那他大多是低成就的學生,他的語文程度較差,考試的時候要用台語說一次給他聽他才知道麼寫。如果爸媽是台灣人的,他在家還是講國語,只有祖父母才會講台語,他們會聽的比較多,因為電視上會常出現,所以他懂那是什麼意思,但是沒有辦法說的很準,或拿來實用,像我現在也是講國語比講台語多。

11、您的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對學生在學習閩南語上是否有影響?家長使閩南語的習慣?家長的配合度?

我覺得會,像以前我家都是講台語的,所以我在國小的時候就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我是慢慢學才聽的懂得,一直到現在國語說的多,台語講的少。甚至我會誤以為在學校講台語是錯的,一直到今年才比較常使用,利用社團時間來跟小朋友說。至於學生的環境,因為家長都說台語,學校也要教台語,所以家長也變的比較有尊榮感,所以我在教學生的時候,一些回家的功課可以跟家長溝通,所以親師之間的關係也變好了,配合度算不錯啦。

12、就您擔任閩南與教學者對於中正國小閩南語教學推行的感想與建議?

我的感想是:閩南語教學,那教學的老師嘛,那你當一個老師你的使命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著重你的行住作臥,就你的身教言教都要注重。至於閩南語教學自我的看法來看的話,就是我想跟現在的主政者有關啦,我想他們也是出於一片好意,很希望生長在台灣這一片土地的人都能夠愛惜我們的鄉土文化,所以像王金選的鄉土情勢我最喜歡的,加上我們學校非常尊重老師,讓老師自己設計,所以我教閩南語到現在,我是覺得還教的蠻順手的,就是說在當中我自己也在學習、也在成長,因為閩南語是我的母語,所以在親師生的互動裡,我覺得很好。至於在建議方面,我最大的建議就是,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可以不要拿來變成考試,我是比較希望是這樣,因為像學美語也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如果我想到我的學生到五年級的時候就要開始考美語,我覺得壓力就大了。我覺得語言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美的東西,如果要扣上一些嚴肅的東西,就會破壞他的美感。















受訪者:中正國小孫老師 受訪日期:2004326

  1. 請問您從事閩南語教學幾年?

目前教一年級,上了大概三年。上一學期使用光復版,這一學期使用康軒版。

就老師所使用過的教材有什麼不一樣之處?

基本上大同小異,但是就是說,現在會選擇康軒是因為現在二年級的老師,會覺得上起來會比較好上,因為一個禮拜配課才一節課,所以給人家的感覺好像不重要,所以才會選擇康軒,因為上起來的反應都還不錯,基本上一年級使用康軒二年級會繼續使用康軒的版本,銜接上比較不會有問題。

  1. 您受過哪些閩南語師資的培訓?

閩南語師資研習在上什麼?

上很多東西,有的老師事上一課很完整的課示範給我們知道,也有老師會講一些閩南語的禮俗阿,或是一些有趣的教學方法,讓以後的教學都可以運用的上,或是講一些典故,有的研習會偏重在介紹閩南語的文學介紹,但也有的研習會偏重在教學上。

  1. 您對閩南語師資訓練的課程、教材教法的看法如何?

閩南語有很多種上法,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之前研習時有遇到一位老師在實驗,使用羅馬拼音教學,他可以說是這方面的權威是實小的老師,經驗也很豐富,上起來的成效也很理想,我們都覺得閩南語如果真的這樣上的話學生一定覺得很有趣,但問題就來了,這個老師是在台北教書,跟花蓮的水準有差,也就是城鄉差距的影響很明顯,加上城市小孩從小就開始學習英文,因此對於拼音這方面就不陌生,你看就拿我們花蓮市來說,一年級剛近來的小朋友一開時要學習ㄅㄆㄇ,這對他們來講已經是很新的東西了,再加上他們還要學習美語、音標,這對他們來說會造成很大的困難。因此對於這種教學法我不知道最近有發生什麼樣的變動,因為當初參加那30小時的研習為的就是要推廣這種拼音教學法,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近都沒有下文了,所以我們上課還是按照課本上的來教學。

那小朋友看的懂課本所要表達的涵義嗎?

你看這些單字都不是我們所熟悉的生字,小朋友當然都不懂,他們連國字都不認得了,這種字當然更不了解,我覺得我自己的教學方法有一直在修正,你們看課本後面這些注音符號,有一些注音符號我看起來都很好笑,因為這些東西小朋友根本看不懂,因為就算有的小朋友也許會念,念的不標準就算了,有的甚至是離譜,但他們也只能看這個,研習時,那些老師還有提到閩南語的七種聲調,這真是太困難了。

中正國小所推動的鄉土語言?

中正國小並不是都上閩南語,有客家語也有原住民語,除了閩南語之外其他兩種鄉土語言是由科任老師來上課。之前想嘗試請家長來上,之前有一班的某位家長,剛好是這方面的權威,對於鄉土語言很有研究,因此由他來上課是在好不過,而且這位家長不管是在觀念上或是發音上都非常的標準正確,小朋友學起來也非常快樂。您如何設計教學內容?基本上,每一個禮拜都會上一節閩南語課,因為這是有進度的。不會被挪用到去做其他事。

  1. 您如何進行閩南語的教學評量?

如果你是一個比較有人性化的老師,因該會去衡量一下小朋友的家庭背景,像外省籍的小朋友,本來就沒有在接觸閩南語,像這樣的學生他們的環境就是這樣子,通常我就不會把他們的分數打的太低。

課本後都會有類似學習單的活動單元,老師放錄音帶,讓學生聽,聽到是什麼就從課本後面斯貼紙貼在正確的框框中。或是請小朋友回去找一張照片,貼在作業本上,作業本上會有一些問題相關於照片,家長在家中可以先幫小朋友複習,但有趣的是,有些小朋友根本不了解問題的涵義,就只是單純的被家長所講的答案,但我在評量時,我有的並不是按照順序問問題,所以會發現當我問第五題時,有一些小朋友會回答第一題的答案。我不知道該說他們很可愛,還是說我教學失敗阿。

有的學校比較有心的話會辦闖關活動,我們之前也有辦過一次,第一次辦大家當然都覺得很新鮮,但後來覺得成效似乎不是很好,我是指闖關這樣的評量方式,而且出來的成績也不是很客觀,我覺得那是很主觀的評量方式,因為我們一定會請家長來協助幫忙,但是家長一定有私心阿,遇到自己的小孩就會打暗號,我們就覺得這樣很不公平。

我發現很不會講台語的學生很普遍,所以變成我在評分時不會有特別低分的學生,但會有特別高分的學生,因為他的閩南語真的說的很溜,因為其他學生沒有那種環境,所以講不好是理所當然的。

  1. 您所服務的學校對閩南語推展的支持度?學校資源的配套措施?

學校沒有推廣什麼有關閩南語的活動。閩南語教學有課本的話對老師也會造成困擾和壓力,學生學起來會比較不快樂。學校沒有什麼相關政策,但有辦相關的研習。學校並沒有規定我們在什麼時候要達到什麼目標,我覺得這樣也好啦,學校沒有給我們壓力,相對的我們就不會給學生太大的壓力。我覺得要看學校,一定有的學校將重心放在這方面,那他們一定會辦很多相關的研習,經過校長的大力支持,老師的教學成效一定有所成效,學生學習的會很快樂。

  1. 您在實際的閩南語教學上,是否有遭遇哪些困難(例如:拼音)?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班上還是有大多數的小朋友在這堂課會學不到東西,因為大多數的家長還是比較重視國語數學。

  1. 您在教學上,會以哪些的教學方式呈現?學生在學習閩南語的態度如何?師生的互動情況如何?

我在上課時,我都會帶著他們念,但說真的我自己念的也不是很標準,如果有的老師有時間備課的話,他們都會先事先聽一次錄音帶的內容,教起來會比較標準,通順。

最近我發現讓她們先學習唱歌,這方式也不錯,因為教材所附錄的歌很好聽,他們都琅琅上口,我會先帶他們課文念過一次,另外剩下的20分鐘就讓他們重複的聽一首歌,讓他們熟悉這一首歌,單是我覺得聽歌有一個缺點就是他的聲調,會變成學生在唱這首歌時咬字也許還可以,但聲調會跑掉。

我本來很想自己去找一些教材來補充教學,但我發現光上這個課文我已經上不完了,我覺得康軒編ㄉ還不錯,因為他在編教材時已經幫你歸類好每一單元所要教給小朋友什麼基本常識,像這一單元全部都圍繞在做家事,藉此帶入屬數,歌謠等。每一節課剩下一點時間拿來作評量。像是拿圖卡看看學生會不會念,還有一點點時間的話就是複習下一節所要上的課文,通常一個單元要上三節課,但還不一定上的完,因為一年級說真的雜事很多,像是要抄寫聯絡簿等,所以通常我上閩南語都是上的非常的趕,不過還是會把他上完。

  1. 您覺得目前學生學習閩南語的困難之處為何?

因此有時候看到那些外省籍的學生,家人本身就都講國語,也都講的字正腔圓的,但現在卻要他們來學習閩南語,真是苦了他們阿。

給你有回饋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那些本來就會講閩南語的孩子,原則上我上閩南語課時我會全程使用閩南語,但有些小朋友就是一副我聽不懂,所以變成我有時後要在把他翻成中文講一次,就變成同樣的話要講兩次,我覺得這樣很浪費時間,也會感覺的出來他們覺得上課很無趣。

本身不講閩南語的學生,是否在學校接觸過閩南語課程後,對這個語言會有所接受和興趣?

他們也學了半學期了,可是我覺得接受程度不明顯,主要是因為一個禮拜才一節課,家裡也沒有在說,在加上說,我覺得這個語言甚至還輸給美語,因為有的小朋友一下可就是去學美語,去補習班,他們接觸美語的時間多於閩南語,所以他們進步沒有很多,會說的就是那幾個。像我上次帶的那一班,整班33位學生,兩年教下來,其實會說的學生不會超過5個,而這五個是本身就會講的。而且帶完兩年,我覺得成效不彰,會講的還是那幾個,會發現他們上完課很開心,那是那幾個聽的懂的,聽不懂的會發現他們一直在底下玩自己的東西,而且在課堂上,學生和學生間還是講國語,只有在我叫他們起來回答問題時他們才會勉為其難的用台語回答,

  1. 學生使用閩南語的情況如何?(在家裡、同學間、長輩、課堂)

我覺得現在很多家長在家裡都講閩南語,但跟小孩對話時就是講國語,我覺得這樣很不好,像有一位老師跟自己三歲不到的小孩講閩南語,所以家長有沒有這種觀念很重要。

學生大部分回家都還是說國語,我會觀察到說台語的都是因為家長在跟我對話時是講台語的,但多數的家長在小孩對話時還是會說國語,他們會覺得說,說台語就很沒水準,因為家長的觀念是那樣,因為那一輩的人當時所受的教育就是把台語當作方言,不可以說方言,而且有的人會刻意用台語來罵人,就會造成許多人對台語的刻板印象,所以也不能怪家長。

10、就您的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對學生在學習閩南語上是否有影響?家長使閩南語的習慣?家長的配合度?

因為我自己的小孩也正在學習這種語言所以我覺得家裡有沒有在使用這種語言真的很重要,我還是會在連絡簿上註明請家長回去要幫小朋友複習,但是有的家長就會覺得這沒什麼看看就算了,但有的家長就是會把這當作一回事,會幫小孩複習老師所上過的進度。而且家長都滿重視評量的,我有寫說我什麼時候要考試,家長就會特別注意。我覺得這是整個大環境的關係,因為這個環境給我們的感覺是鄉土語言不是那麼重要,所以家長們對於這個也就不會特別重視。如果說是美語就不一樣了,連電視都一直在報導,又有什麼新的教學方法等,像我們就很少聽到閩南語有什麼新的教學方法,連要不要實施都還一直有爭議。

11、就老師的感覺,您覺得政府這樣把鄉土語言納入正式課程,這樣的成效好嗎?

我會覺得大家都沒有那麼的重視,老師沒有那麼的重視,家長沒有那麼的重視,假設我們在學校教的非常的賣力,但家長一點都不重視,成效會很小,你就會覺得要一直付出嗎?這是種潛在的問題。

我有時候也會刻意用台語和家長溝通,盡量讓家長覺得說台語並不丟臉。

12、就您擔任閩南與教學者對於中正國小閩南語教學推行的感想與建議?

我們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而且我們並不是只要上閩南語課,我們還有其他的事要忙,像是班級的管理或是行政工作,這些都佔很大的份量,所以我們在這方面都是心有餘力,如果有一位專業的老師來上的話,他就會知道要怎麼上,要帶什麼遊戲,這樣學生學起來才會有收穫。

推廣不是那麼的積極,我們教起來有點吃力,畢竟我們不是專業的師資,有時我們甚至還會被小朋友指證,這樣還挺丟臉的。所以到最後我們都照著課本念,這樣一定不會錯,可是這樣就很可悲了。語言的東西就是必須要一直花時間的練習,才能念的很熟悉,有付出才會有收穫。



2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