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語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臺東縣桃花源國小為例
王晧暹
國立臺東大學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原住民是臺灣多元文化體系的代表,歷經世紀的消磨及世代的更替,最具代表原住民資產特色的語言已悄悄地走了。台灣原住民之一的平埔族,他們因為漢化的非常的深,因此其語言文化幾乎是消失的差不多了,而很多的學者專家也預言,若不再重視目前台灣原住民民族的文化語言,也將步入平埔族的命運了(孫大川,民81;浦忠成,民90)。
臺灣原住民族延續最大的危機在於族語的流失(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指出:臺灣有二十四種語言瀕危,甚至是已經滅絕了,這二十四種,全部都是原住民語言(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 。因此,我國也從2001年開始將族語列入九年一貫基礎教育中,實施至今已十餘年了。族語對一個民族的延續是很重要的象徵,也是族群存在世上生活的價值,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夠延續不絕,除了繁衍後代、活動祭儀外,語言的敍述是相當重要的成分,因為從語言的使用及其內容的意思當中,我們可以了解種族的思想及文化的內涵。
沒有語言便無所謂文化,能發展出足以傳達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人類邁向文明的驚人成就之一(姚榮松、蒲忠成、張美煜,2007)。學校實施族語教學,是一個過渡時期,也是做復育的工作,將來族語的學習,仍是應該要回歸到家庭和部落去學習,而在現階段要讓復育工作更具成效,專家學者提出要重視師資培育的工作以及編擬完善的教材是當務之急,並且也需要學校行政的配合與支持,才能使族語教學的成效大大的提昇。除此之外,學校的所有同教職同仁懷抱著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更是支持一位族語老師在工作崗位竭盡心力的重要原動力。因此,也藉本文呼籲所有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不管推行哪一種族語言,大家一起盡力朝著教育目標、配合族語教師把我們的語言再傳承下去。語言是體現文化的媒介之一,同時蘊藏了一個族群的生活經驗與發展歷程(王前龍,2002)。
綜上所述,研究者者認為解決族語流失的問題是刻不容緩的,而學校就是振興族語活躍族語、復活族語的地方,進而影響父母對族語的重視、產生民族自信心,最後讓社區文化傳承、族人凝聚共識、永續生命力生生不息。研究者是一名原住民小學教師,服務於台東縣桃花源國小(以下稱本校),是一所純種原住民的學校,本校布農族籍教職同仁含族語老師及族語支援教師共6位,是否本校族語教學成效應是別出心裁、獨具特色?答案是肯定的。有鑒於此,語言是延續族群文化的命脈,語言涵蓋了許多族群文化的資產,所以當在教授族語課的同時,除了讓學生能藉由族語進行溝通,更能透過族語進入自我族群的文化之林,讓小朋友自己更能重新認識自己,體認回到家中使用在學校所學到的族語和父母、祖父母及其他家人對話,進而對自己的族群有更深的歸屬感與認同感,讓已遭時代巨輪摧毀殆盡的族群文化,在下一代孩子中重新開出鮮豔的花朵。所以筆者更重視如何在族語教學中,使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更能內化於學童本身,如何透過社區布農族群文化的素材進行族語教學,這部分值得去深思與探究。因此,本研究的動機在探討本校族語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社區家長漸漸重視族語教育的基礎紮根,在族語教學中,社區族群的自信心與文化傳承的認同是如何呈現。再者從族語教師、教材、課程、學校行政、教師同仁、校長辦學、社區環境、來看,本校族語教育的實施情形,小朋友的自信心是如何在其中引發出來,而對於布農族文化是如何形成認同。
二、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期待經由本研究達到目的如下:
(一)探討本校推行族語教學之現況。
(二)探討本校族語教學對增進學生文化紮根與自信心之成效。
(三)探討本校族語教學所面臨的困境與改善之道。
三、研究問題
(一)本校推展族語教學之現況為何?
(二)本校族語教師熱衷於族語教學工作的動力?
(三)本校實施族語教學對增進學生文化紮根的影響為何?
(四)本校實施族語教學對增進學生自信心的影響為何?
(五)本校實施族語教學的困境為何?
(六)本校實施族語教學的困境其解決的方法?
貳、文獻探討
一、族語教學的意義
(一)語言的危機
聯合國於的瀕危語言調查中,將全球調查大約6000種的語言分成「安全的語言」、「脆弱的語言」、「明顯瀕危的語言」、「嚴重瀕危的語言」、「危急的語言」與「滅絕的語言」等六大類。而其中各類所佔的比例是,「安全的語言」為56%、「脆弱的語言」為10%、「明顯瀕危的語言」為11%、「嚴重瀕危的語言」為9%、「危急的語言」為10%、「滅絕的語言」為4%。而根據此調查的定義與分類,台灣語言瀕危的程度如下:
1、脆弱的語言:多數的孩童能在特定領域說此語言。例如:雅美語、排灣語、魯凱語、卑南語、鄒語、布農語、阿美語、太魯閣語、泰雅。
2、明顯瀕危的語言:孩童在家中不再學習族語。
3、嚴重瀕危的語言:祖父母或此世代以上的人會說此語言,而父母會說此語言,但與其孩童溝通卻不會與使用此語言。例如:賽夏語。
4、危急的語言:祖父母或此世代以上的人會此語言者,但卻不常使用。例如:沙阿魯阿語、卡那卡那富語、邵語、Nataoran、巴宰語、噶瑪蘭語。
5、滅絕的語言:沒有人會此語言。例如:西拉雅語、洪雅語、巴布薩語、巴布拉族語、道卡斯語、龜崙語、馬賽語、凱達格蘭語
林宜慧(2007)針對「雅美語語言活力與語言保存之研究」,蘭嶼中學一到四年級的青少年,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青少年很少使用雅美語,而且雅美語語言能力大不如前。雖然朗島村落的青少年雅美語的使用情形最為良好,但是研究發現朗島村落青少年語言能力似乎隨著年齡下降而降低。黃東秋(2007)提及中生代說族群的話欲言又止,新生代說祖先的話遙不可及,可說是原住民語流失的最貼切寫照,如果原住民語言不加以努力確保其使用的持續性,最後族語終將淪為工具性的使用,而非生活及溝通的一部分。
(二)族語教育
所謂族語,應該肩負起這個責任的,第一個應是他的家人,如果他的家人都不教他,也不和他說族語,甚至不會說,那對他而言,豈不又成了另一個英文?對漢人、客家人及原住民而言,這些語言就是他的生活文化。族語更是父母的話,是嬰兒自出生以後,父母一直跟他說的話;族語也是祖先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語言,它包含了一個族群的文化和生活習俗,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肯定和體認自己與族群關係的重要標幟;族語,亦稱第一語言,是一個人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族語一般是自幼即開始接觸、並持續運用到青少年或之後;並且,一個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家族族群的語言傳授的。
自九十學年度開始推行的九年一貫課程,堪稱是我國邁向新世紀教改計畫的基礎指標。尤其「鄉土與國際意識」的強調,不僅是九年一貫課程的五大理念之一,更是政府近年來的施政主軸。而九年一貫課程的「語文領域」更同時囊括「本國語文」與「英語」,共佔有20%~30%的授課節數。其中「本國語文」更是將國語文與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本土語」置於相同的位階。
(三)族語教學
原住民語言教學的目標首重培養實際運用的能力,並藉由語文的學習認識族群相關的歷史文化,使學生對族語的學習,能有高度的興趣,其學習成就亦能維持在基本水準之上。
「語言」和「文化」是不能分開的,學語言必需要在文化的脈絡中學習,這樣語言的學習才能正確深入,因為語言裡有太多文化意涵的東西(浦忠成,2002)。
從課程綱要中可以了解本土語言的教學目標:
1、能熟悉並運用本鄉、鎮、區鄉土語言以保存本土文化。
2、能熟悉本縣、市本土語言,進而了解各族群語言間的關係。
3、增進對本土語言的認識,並培養保存、傳遞及創新的觀念。
4、培養對族群文化的尊重,以開闊胸襟及視野,增進社會和諧。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有關原住民族語之基本內容理念與課程目標簡述如下:
1、以多元文化之理念,尊重各族群語文,並納入語文課程,實施教學,促進理解,奠定
整體社會和諧與發展之基礎。
2、培養學生兼用族語和本國語的習慣,發展整體學習思考及創造的能力。
3、選擇原住民族重要語文知識觀念,經過縝密整理,並予以提昇、轉化,設計族語課程,
其教學先著重聽說能力,進而強化閱讀與寫作能力。
4、重視資訊科技及工具書之運用,提昇族語學習的效果。
5、基於原住民族語言文化的弱勢處境,應積極營造適宜的環境,讓學習者能有效習得或
學習族語。
以族群意識這類主觀因素來定義所謂的「族群」,指的是有共同的血緣及文化意識的群體,然而,光是有集體的自我認定,這種族群意識並不足以形成高度的內部凝聚力以及社會或政治動員的基礎,還必須加上對自身血緣、文化引以為榮及一種具有排他性的優越感,集體的情感及認同感,以及利害榮辱與共的認識。族群認同包括下列三者的內容:
1、共同血緣、語言及文化上同源自我認定的群體。2、血緣文化上的優越感。3、對於現實處境具有命運利害休戚與共的認識。
綜上所述可知,族語教育主要在於介紹其知識和文化特質內涵,不僅讓學生從族語的語法語意等認識其特色,進而可以和國語的學習產生連結;甚至於更能透過族語認識本土文化,因為沒有文字的民族,可以從語言中發現他們的文化,換句話說,語言包含了民族的文化資產、語言是他們的生活文化精髓。
二、族語教育的重要性
(一)增進族群自信心
傳統教育中,以主流文化為中心,主流族群學生所接觸的是自己的文化,而少數民族學生所接觸的卻是異足文化,殊少去比較不同文化之間的意義差異,無法做異文化的溝通,結果就產生了種族中心主義,而有所謂「優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區別(陳枝烈,1997)。
族群的意義在於它被當成一個社會的、歷史的建構。是關於互動、想像共同體的塑造,經過歷史過程、競爭對立的社會關係而建構出來的身份認同。族群意識根據黃宣範認為其泛指一個族群所共享的意念或信仰,這些通常是潛意識下的意念或信仰。如果刻意再加以包裝、渲染、激發而成為整個族群共同體認的意識形態,常是政客或文化人士為了解決某些問題或達到某種目的而營造的結果。最常見的是把語言提昇為政治認同或抗爭的符號,如總統的新年賀詞或國慶發表一定以國語、方言播出。這種特意營造的族群意識,久而久之,最後發展成為族群的存在、行為及知識的一部分。一旦族群意識滲透到整個族群的各個社會文化層面時,語言常常被凸顯為族群的存在,行為以及知識的核心部分。
多元文化教育與鄉土教育之間有著相當密切之關係。多元文化教育是要教導學生,不論其種族、宗教、性別、社經地位或特殊性,都要去認識自己所屬及相關的微型文化,和各族群共同有普遍性巨型文化。多元文化教育與鄉土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於改進課程中違背現實的族群偏見和刻板印象,使少數族群文化不致零碎化、消聲匿跡、不平衡,或者受到扭曲。學生經由學校多元文化課程,得以認識自身文化和其他族群文化;透過鄉土文化教育,學生將學會尊重自己、尊重自身所屬族群,進而尊重其它族群,使族群關係更為和諧(黃森泉,2000)。
(二)加深文化認同
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傳遞與繁衍文化,並促進兒童社會化。歷來由於政府同化政策的成功,原住民學生大多以漢化,喪失本族文化的認知與行為。未來如欲復興民族文化,必須從強化兒童與青少年的文化認同著手。因此,學前與國民教育階段的鄉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各級學校與社教機構應推廣族語教學與鄉土文化教育,以建立原住民學生的民族意識、尊嚴與自信。(譚光鼎,1998)
不同的文化體系均有其產生與發展之內外條件,亦均有其特殊之價值;台灣為多族群之社會,彼此認識,相互尊重的態度與作法,是將來能否在和諧中持續發展的關鍵,原住民族在整體上屬於少數,但是原住民之歷史、語言及社會文化對於台灣整體教育文化而言,卻有其獨特的地位;族群文化環境相異,其教育之理念與策略不能一致,是以面對其文化不相統屬的族群,在制定政策與措施之際,應本多元文化之理念,尊重文化上的差異,並體察整體力量較小族群所面臨之困境,發展本土多元的教育型態,在課程、學制、教學及教育資源上給予較多彈性,以逐步發展最適合其族群文化的學校教育方式(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8)。近年來原住民族意識覺醒,文化認同趨於強烈,惟此一趨勢大多止於知識精英,尚未普及化。未來如欲復興民族文化,必須從強化兒童語青少年的文化認同著手。因此,學前與國民教育階段的鄉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各級學校應透過族語教學語鄉土文化教育,已建立原住民學生的民族意識、尊嚴語自信。(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9)。
三、臺灣推展族語教學之脈動
從民國79年開始,部份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即在學校推動各族群(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話等)語言的教學,隨後更多的人力投入語言搶救與復興的工作或辦理各項研習,推廣本土教育與族語教學的理念或積極編寫在地文化、族語教材,做為學校的補充教材(熊同鑫、黃志偉,2003)。從九十學年度起,本土語言成為一個正式的課程,從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生必須就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族語等三類本土語言中,選擇一種必修學習之課程,教育部並於九十二年推動本土語言教學訪視評鑑(曾金金,2004)。本土語言教學之沿革如下:
(一)76年解除戒嚴:戒嚴法、黨禁與報禁的取消,社會形態朝向民主化與多元化的方向,國民對於「本土」的意識覺醒。
(二)77年客家族群「還我族語運動」:客家族群以「和平、奮鬥、救客家」為口號,並以「還我客家語運動」為訴求,抗議廣電法對於方言使用的限制。
(三)79年「本土語言教育問題」研討會:七縣市聯合辦理「本土語言教育問題」研討,討論主題為雙語教育的推動,同時討論本土語言教材之編寫,以及文字書寫系統與音標等問題。
(四)78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修訂小組」成立:64年公布「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後,於72年做第二次修正。因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成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修訂小組」,著手進行總綱與課程標準之修訂重點。
(五)82年「國民小學本土輔助教材大綱」研究:期程為7月至12月,此研究為「國小本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訂定的前置作業。主要內容為松及國內現有本土教材,並參考各國本土教學之資料,編制為本土輔助教材大綱,提供國小本土教學之參考。9月20日,於中高年級增設「本土教學活動」一科,共分為本土語言、本土歷史、本土地理、本土自然與本土藝術等五大類別,每週一節,自85學年度起逐年實施。各校得依實際需求與地方特性,配合各科教學外,可彈性安排本土教學活動
(六)84年「國民中小學臺灣本土語言輔助教材大綱」專案研究報告:九月,教育部為規劃中小學本土語言輔助教材,成立「本土語言輔助教材大綱研究專案小組」,蒐集學者與各縣市之意見,同時網羅現有本土語言教材,在各地域語言、文化、歷史差異中試圖做出統整,以供未來本土語言教學之需求。
(七)85年本土語言正式設科教學:85學年度起,國小課程標準正式實施,而本土教學活動科於87學年度之三年級實施。
(八)87年本土語言音標系統公告:教育部公告「閩南語音標系統」、「客家語音標系統」以及「地方音符號系統」,供教學者與本土語言教材編撰者參考與使用。
(九)89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公布:9月,國小各年級每週實施一至兩節本土語言課程,閩南語、客家語與原住民語擇其一,以必選修之形態進行。
(十)90年「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實施要點」實施:其目標有「增進鄉土文化的認識,並培養保存傳遞及創新的觀念。」、「培養鄉土活動的興趣,激發學生愛家愛鄉愛國情操」、「培養鄉土問題的意識,養成主動觀察問題解決的能力」、「落實本土教育的推展,尊重多元文化,並促進社會和諧」、「培養本土語言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能有效應用本土語言」、「提升欣賞本土文學作品能力,體認本土文化的精髓」。
(十一)91年「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進用辦法」公布:凡取得原住民語言能力認證或族語支援教學人員研習證書者,皆可擔任族語教師。此辦法於96年改為「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
(十二)92年「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公布、「本土語言教學課程與教材評鑑機制」公告、「教育部推動本土語言教學訪視評鑑實施要點」公告、「本土語言課程綱要」公布:本土教育納入社會學習領域,本土語文則納入本國語文,從此本土語文納入正式課程,且本土教育不再是設科教學,而是課程的編排,公布原住民語、客家語以及閩南語課程綱要。
(十三)95年度
1.「族語日」實施:6月21日,發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推動臺灣族語日活動實施要點」,自95學年度起,各校可每週自定一天為臺灣族語日,選擇一種或多種本土語言實施,作為推動本土語言之活動,促進照顧族群之間的瞭解、包容與尊重。
2.「本土語言指導員」專職設置:8月27日,95學年度起,依據「國民中小學本土指導員設置要點」,按各縣市學校比例設置1至3名本土語言指導員。
3.原住民語九階教材發行:9月23日,教育部委託政治大學原住民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編輯民族語言教材,並在2002年~2006年期間完成原住民語9階共40語,總計360冊,而每冊又分為學生課本與教師手冊。同時,建置族語教室網頁,提供電子檔下載。
4.「台灣閩南語羅馬拼音方案」: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台灣閩南語羅馬拼音方案」。
5.「提升國民中小學本土教育師資專業素養改進措施」實施:12月11日,96學年度起,未受過初階培訓之現職教師,不得擔任鄉土語言教學。98學年度起,未受過進階培訓之現職教師,不得擔任本土語言教學。100學年度起,未通過本土語言認證之現職教師,不得擔任本土語言教學。
(十四)96年度
1.「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通過:5月16日,將閩南語、客家語以及原住民語等本國各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列為國家語言。
2.「閩南語認證考試」實施:11月21日,教育部公布「臺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作業要點」,此認證得分區辦理,且每年至少辦理一次。
(十五)97年度
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5月8日,將「鄉土語言」改為「本土語言」,對本土語言的界定,限定為閩南語、客家語與原住民語。
2、「本土語言課程綱要」修訂:陸續公布客家語、原住民語以及閩南語課程綱要之修訂,主要配合九年一貫的基本能力與分段能力指標做統一規格。
(十六)98年「提升國民中小學本土教育師資專業素養改進措施」修正:其中第六點修正為,98年起教育部委託本土語言認證單位辦理各校現職教師本土語言認證,提供免費參加認證。以上資料經筆者整理。
四、本土語言教學之相關研究
從本土語言文化漸漸被重視以來,有很多人倡議在學校實施鄉土語言文化的教學,希望透過學校的教學讓學生學習族語及相關的文化習俗,藉以延續傳承本土語言文化。隨之而起的是關於本土語言文化教學的教材及研究,研究者僅就與研究主題相關的部份學者專家的研究,歸納其研究重點與發現如下:
(一)施炳華(1996)研究主題是「如何應用族語實施本土文化教學」,其研究發現如下:
1.族語表現了一個族群的文化和習俗。2.運用族語來實施本土文化教學,能收到很大的效果。3.族語教學有編輯教材、族語音標、文字的一致化、培育師資等困難必須克服。
4.。本土教學就是使一個人認識自己出生的地方的種種事物。5.族語表現了一個族群的文化和習俗,與一個人所生長的土地上的事物息息相關,所以本土文化教學脫離不開族語。
(二)林金泡(1995)研究主題是「族語與文化傳承」,研究發現如下:
1.族語研究,編輯族語教材,全方位推廣族語。2.推展族語教學活動。3.推行族語化家庭教育。4.政府制定明確之族語教育。5.培養族語師資及族語研究人才。6.加強原住民民族意識之覺醒教育。
(三)王麗瑛(2001)研究主題是「屏東縣國小族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族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研究發現如下:
1.學校推行族語教學所教的族語以河洛語居多而且大多只教一種族語。2.大多數學校「族語教學活動」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居多。3.學校「族語教學」相關教學資源有待充實。4.學校推行族語教學之困難依次為:教學教材缺乏.教學時間不足、師資來源少、缺乏具族語教學能力的師資…等原因。5.族語教學教材以選用屏東縣教育局編纂之族語教材或坊間出版社之族語教材居多。
(四)譚光鼎(1998)研究主題是「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前瞻規劃」,研究發現如下:
1.家長在家不說族語。2.學校缺乏生活化的族語環境。3.教材缺乏(族語教材及教學媒體)。4.教學時數太少、教育部訂定族語能力指標太高。5.族語教師及家長認為孩子普遍不會說族語。
(五)李壬癸、林英津(1995)主題是「臺灣南島民族族語研究論文集」,研究發現如下:
1.民族文化的存續、學術的價值、民族的感情,台灣南島民族的族語問題都是值得大家共同關切的重要課題。2.台灣南島民族的語言文化在學術上確實是一個寶庫。可惜它們流失得非常之快。由於過去幾十年來國民政府在政策上的偏差,更加速這些語言文化的流失。3.今日來談族語的維護,雖然為時已晚,但多少還有「亡羊補牢」的作用。4.語言文字的使用,使人們帶來了知識與能力。5.對於族語的基本觀念承認族語是:(1)說族語是基本人權。(2)學習族語有助於正常心理、認知的成長。(2)語言都是平等的。
由上述研究,可歸結出目前遭遇困境之現象:
第一、學校行政方面:校方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的觀念,經費上也無法提供充足的教學資 源及設備。
第二、教師教學方面:師資來源不足、不穩,成員專業知能不夠。
第三、學生學習方面:學習意願不強。
第四、社會環境方面:社區、家長支持度不夠。
第五、課程教材方面:課程實施時間不夠,安排上不夠生動豐富,評量更困難。
這些存在的問題實在是很難透過學校單方面來解決,尤其是原住民語言教學,施炳華也指出教師本身對族語的「自覺」,亦即對族語的重視也會影響教學成果。由此可見,族語教師的教學熱忱及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影響著孩子的學習的成效。解決本土語言流失的問題、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不單只靠學校教育,而應將族語融入家庭生活中,讓孩子在耳濡目染情境下,配合著學校本土語言課程,如此一來原住民語言不致於走向滅種之路,仍然像軔勁旺盛的小草一樣,風吹雨打毅力不搖、野火燒盡春風又生,綿延不絕形成一望無際大草原。
參、研究設計
本研究旨在透過與訪談對象之訪談探討本校族語教學的成效,並進一步了解其所產生的困難,以及解決之措施。分為研究架構、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流程、研究的信效與效度、研究倫理、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期程規劃等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法是「訪談研究法」,訪談研究建立在反省理性理論的基礎上,並且視知識的建構是需要將知識整合到行動發展之中。研究者希望藉由訪談、行動與觀察、反思與再計劃等螺旋循環的歷程中,促使了解學校實施族語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情形,省思並作出教學的調整。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採用研究方法乃以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為主要之研究方法。
(二)研究對象:本校現任校長一位、教導主任一位、行政人員一位、教師人員一位、布農族族語教師二位、社區家長三位、社區耆老二位以及三位布農族籍的國中小學生。
三、研究工具
由於本研究為訪談研究,研究者從與訪談者進行實際的訪談中去了解現況、發現問題,研究者本身即扮演訪談者與研究者的角色,在訪談當中發現與嘗試解決問題。
四、研究流程
本研究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研究準備階段、文獻分析階段、編製訪談大綱階段、實地訪談階段、歸納結果與撰寫報告等。
五、研究的信效與效度
質性訪談是研究者與受訪者的一個互動過程,是不斷在互動過程中創造新的意義和感受,而質性研究中信度是指測量程序的可重複性;效度是指獲得正確答案的程度,檢驗信度與效度的方法包括本次研究之可信賴性、可轉換性與可依靠性及可確認性等方法。
六、研究倫理
質性研究強調以人為研究之對象,研究過程中,除了尊重受訪者本身是否意願外,研究者本身更應注意倫理信條及道德情境,以免讓被研究者本身受到傷害。
七、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採訪談之方式,就研究問題編製題綱與訪談對象進行錄音訪談,事後就訪談之反應,利用質性研究資料相關之處理方式進行整理分析,再就不同身份之訪談者的反應,分析解釋其觀感,最後整理提出結論。
八、研究期程規劃
研究者依據準備階段、正式實施階段、資料分析階段、撰寫報告階段,制定研究期程,以利研究者規劃研究之時間。
肆、研究結果
本研究針對本校現任校長、教導主任、行政人員、學校教師、族語教師、社區家長、耆老和由桃源國小畢業目前就讀國中之學生及仍在國小之小朋友等進行質性研究深入訪談,以「推展語教學的現況」、「族語教學對文化的認同」、「族語教學對自信心的產生」、「族語教師熱衷族語教學的動力」、「實施族語教學的困境及解決方法」等五大面向作為訪談重點。
一、本校推行族語教學的現況
本校實施族語教學已有多年,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及族語實施要點,在語文領域課程程中安排族語教學。綜合學校行政人員、社區家長耆老、族語教師及學生代表,對於本校推展族語教學的現況,可以歸納下列幾項結果:
(一)推展族語教學是被認同的。
(二)受訪者支持學校實施族語教學的措施及認同本校推展族語教學是認真且積極的。
(三)本校推展族語教學的內涵是多元而且符合學生學習。
(四)學校推展族語教學對親子關係具有正面意義。
(五)受訪者肯定國中小族語教學是連貫的。
(六)受訪者認為族語教學除了學校實施以外,家庭的教育責任是更需重要的。
(七)學校實施族語教學宜將歲時祭儀納入教學之領域。
(八)學校實施族語教學的成效是被肯定的。
二、族語教學對文化的認同
「文化認同」的意思指的是一個人接受某一個族群文化的態度與行為,並且不斷將文化之價值體系與行為規範內化至心靈中的一段連續的過程。當前對於原住民在教育的重要問題,並不僅僅在於如何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於族群的發展應如何定位?
族語的流失不但是文化認同危機的象徵,也是適應失調的結果,但是令族人感到非常憂心的是,如果既失去文化的傳承,又未能擄獲主流的文化資本,這種負面的文化認同,終將形成一個自我衰退的不利文化。
小朋友經由學校多元文化課程,得以認識自身文化和其他族群文化;透過本土文化教育,學生將學會尊重自己、尊重自身所屬族群,進而尊重其它族群,使族群關係更為和諧。
受訪者認為族語教學和學生的文化認同有一定的關係,他們覺得從學習族語可以產生對自我族群的自信心和認同感,因為學習語言的同時,就會認識相關的文化,認識文化之後就會喜歡自己的文化。受訪者更表示學習族語認識自己文化之後,不但會喜歡自己的文化,更會進一步認識其他種族的文化,了解彼此的差異,在接受自己和其他文化的同時,自然而然就會建立尊重包容的情操,當然,文化認同是需要學生從實際活動的參與之中建立。
三、族語教學對自信心的產生
綜合受訪者訪談內容可歸納下列幾點:
(一)族語絕對和族群意識有相關,因為會說自己的族語,就會很清楚自己的族別,願意承認並知道要在生活中應用語和傳承文化。
(二)學生學習族語除了認識自己原有語言、特有文化外,最有意義的是自我族群的認同感,從學習族語找到自尊、信心,我們就是一家人,這種族群意識是相當強烈的。
(三)我最喜歡的是布農族的射耳祭,因為在這活動裡面,真的可以學到很多事情,例如:布農族的傳統生活、布農族的一些習俗、最重要的是布農族的八部合音。
(四)布農族的傳統祭典很多,例如:小米祭、豐收祭、開墾祭、報戰功…等,射耳祭和報戰功在國小的時候有參加過,覺得很好玩且可以讓我們這一代的更認識布農族的文化。
由上可知,本校的族語教學的成效,和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是相同的,族語教學的確和族群意識及自信心的產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四、族語教師熱衷族語教學的原因
訪問二位曾任及現任族語教師,歸納重點如下:
(一)身為布農族,自然而然打從心底的力量,就是要教導小孩子學會自己的語言。
(二)教學相長,不斷努力田野調查,作成紀錄自我充實。
(三)教導小朋友學族語,小朋友參加族語語文競賽或其他族語項目比賽,充滿成就感。
(四)身為部落耆老,文化傳承責任。
(五)政府補助薪資,貼補家庭經濟。
(六)學校校長鼓勵,行政支援的配合以及老師同仁的協助。
(七)看到學生快樂的學習,讓他們有能力在社區裡使用族語跟長輩們對話。
(八)知道小朋友在部落傳統祭典儀式,用所教過的族語進行。
五、實施族語教學的困境及解決方法
(一)困境
1.教師部分:加強族語教師編寫教案及教材教法的能力。
2.教材部分:教學手冊與縣編本均不夠活潑及生活化。
3.經費部分:學校無額外的經費來推展族語活動,僅限教師鐘點費。
4.時間部分:每週一節,只有一小時是說族語,其他時間全說國語,造成教學的困擾。(二)解決方法
1.組成教師社群,協助族語教師編輯教案及相互研討教材教法的知能。
2.全校同仁集思廣益提供族語相關資料,讓教材的編輯活潑化及生活化。
3.尋求外界機關團體經費支援,加深加廣族語教學的活動內涵。
4.族語教學時數不足,利用下課時間協助族語教師認證活動,要求小朋友族語交談。
族語教學的目的是應用在生活中,所以增加教學的時間及向下延伸到幼兒園是必要的,單靠學校的教學是不足的,族語的復興應該從家庭展開並且落實體現,家庭和部落是最重要的族語教室,因為就本校而言,整個社區部落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的主要工具,其實就是布農族的族語。
伍、結語
從本校實施族語教學的研究中發現,推行族語教學要有成效,除了現行教育法規的修訂、族語教材的編寫、師資的訓練,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外更需要英明睿智的領導—校長,俗話說:「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老師;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舉凡開學日致詞,一個平地校長竟能用布農族語說布農族傳說故事給小朋友聴,更能叫出全校小朋友的原住民名字,不僅小朋友瞪大眼睛專心聴故事,連族語老師及學校同仁們也為之佩服,在這種氣氛的氛圍下,族語教學成效自然彰顯。
本校族語教學是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因為,從幼兒教育到九年一貫至今十二年國教,至少有十二年以上的時間,學生都在學校縝密的族語課程中學習及其相關的文化祭典…等,十二年以後我們有信心看到這些能說一口流利族語的孩子。而且在這十二年之間,改革的腳步雖然是漸進的,但必須讓原住民的家長、學生、教師,都能感受到十二年後的希望無窮,在這種紮根的氛圍下,族語教學成效自然彰顯。
社區的文化模式及價值特色對於學校的教學都有相互的影響,而學校往往是一個社區重要的文化傳播、儀式活動的據點,學校對於社區有重要的象徵與實質的意義。因此,本校在任何的教育活動、文化祭典的實施,目標都能廣泛於家庭及社區,均獲得社區民眾、學校行政及全體同仁、族語教師、學生家長及學生的肯定,在這種全面性的參與氛圍下,族語教學效果是點、線、面的傳播,成效非凡自然顯著。
參考文獻
王麗瑛(2001)。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李壬癸、林英津(1995)。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市,211。
余光澤(1996)。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一)。台北,296。
吳根明(1987)。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林金炮(1995)。母語與文化傳承。載於李壬癸、李英津合編,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臺北:教育部教研會,203-222。
林于弘(2004)。九年一貫「鄉土語」之內容分析比較與省思。台北。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建構。課程與教學,3,10-16。
洪惟仁(2002)。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載於施正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台北。
施炳華(1996)。如何應用母語實施鄉土文化教學。收錄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
研討會論文,教育部,66。
蒲忠成、張美煜(1999)。推動鄉土語言教學面面觀。原住民族教育研討會。台北市,55。
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苑,4、274。
張學謙(2007)。弱勢語言的地位規劃與語言復振:從語言歧視主義到語言公平。收錄於2007年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張學謙(1995)。紐西蘭原住民的語言規劃。語言政治與政策研討會,台北。
張維邦(1995)。魁北克「民族主義」語法語為官方語言的制定兼論加拿大聯邦政府雙語與多元文化的確立。發表於語言政治與政策研討會,台北。
黃宣範(1995)。多元文化的臺灣-語言社會學的探討。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63-76。
黃宣範(199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
黃宣範(1995)。近五十年臺灣語言政策的變遷。臺灣近百年史研討會,台北。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41。
曾金金(2004)。國小語言教育現況及政策之探討─台灣北部國小閩南語教學現
況調查研究。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北。
熊同鑫、黃志偉(2003)。原住民母語教育的論述:多元文化思潮的反思。原住民教育,30,55-76。
劉秋雲(2003)。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劉惠玲(2004)。台灣客家文化運動與族群建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劉蔚之譯(1994)。教師與多元文化教育(Lynch,J.著)。載於黃政傑編,多元文化課程,臺北:師大書苑,19-23。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6、13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