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离现在 4
年 29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我 的 位
置 在 哪
裡?
位置的
表達方式
相對位置:利用目標物和某個明顯地標的方位關係,來表示
目標物的所在
絕對位置:利用座標系統來表現目標物的所在
地圖上
的位置
地圖要素
圖名:描述地圖的主要內容
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地表實際距離的長度比
例
方向標:標示方向的指標;若無方向標,通
常以地圖上方為北方
圖例:利用符號代表地形地物
網格座標屬於絕對位置的表達方法
經緯線
座標系統
經線
連接南、北極點的半圓弧線,又稱子午線
東、西經各有 180 度
緯線
地球表面所有與赤道平行的圓圈線
南、北緯各有 90 度
認 識 我 所
居 住 縣 市
的位置
縣市的位置可用相對位置或絕對位置來表示
我國
行政區劃
6 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
中市、臺南市、高雄市
16 個縣、市
臺 灣 的
位 置 在
哪裡?
臺灣的
相對位置
從海陸位置看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側、太平洋西側,海空
交通與戰略位置重要
從鄰國位置看臺灣:位於中國的東南方,南韓、日本的西南
方,菲律賓的北方,越南的東北方
從全球海陸
分布看臺灣
地球表面陸地只占全球面積 29%,分為七大
洲;海洋則占 71%,分為三大洋
臺灣位於最大陸地亞洲,與最大海洋太平洋
交界處
臺灣的
絕對位置
臺灣島大致位於北緯 22 度到 25 度,東經 120 度到 122 度之
間
領土除臺灣本島外,還包括澎湖群島、金門列嶼、馬祖列嶼、
釣魚臺列嶼、綠島、蘭嶼、南海諸島及周邊島嶼等,總面積
約為 36,000 平方公里
1
上
第 1 課 臺灣的位置
臺
灣
的
位
置
位 置 會 影
響 哪 些 地
理特性?
經度與時區
時區
每 15 經度劃為一時區,全球共分 24 個時
區
以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天文臺的時間為國
際標準時間
時差:因地球由西向東自轉,愈往東邊,時間愈早
緯度與氣候
全球氣候
帶劃分
熱帶:赤道至回歸線間的範圍
溫帶:回歸線至極圈間的範圍
寒帶:極圈至極點間的範圍
南、北半球的季節差異:受地軸傾斜影響,太陽直射
帶會在南、北回歸線間來回
移動,形成四季變化,且南、
北半球季節相反
相 對 位 置
對 臺 灣 帶
來 哪 些 影
響?
臺灣生物
的多樣性
位於大陸邊緣:同時擁有海陸兩域的生態環境與資源
位於寒、暖洋流交會處:臺灣位於黑潮與中國沿岸流
交會處,洋流交會帶來豐富
海洋生態資源
位於溫、熱帶交界處:是許多物種在季節轉換時,南
北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棲地
位於板塊接觸帶:臺灣多高山且地勢變化大,兼有熱、
溫、寒帶三種氣候的垂直分布,提供
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
特有生物
眾多
冰河時期:臺灣海峽因海平面下降,使許多源自亞洲
大陸的動植物遷徙到臺灣
冰河期結束後:海平面上升,臺灣再次與大陸分隔,
孤立的島嶼環境,逐漸孕育出各類特
有生物
高 度 依 賴 國
際 貿 易 的 經
濟發展
早期:因接近中國大陸,且能在遠洋航程作為補給站,
成為荷蘭人的東亞貿易據點,站上全球貿易舞
臺
近代:因位於聯繫東北亞和東南亞海空航線的重要樞
紐,深化臺灣與世界各地的相互依存關係
1
上
第 2 課 位置對臺灣的影響
位
置
對
臺
灣
的
影
響
臺 灣 地 形
的 樣 貌 為
何?
臺灣的地
形特徵
山地廣大、地勢高聳、坡面陡峭、地質破碎
臺灣島因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推擠,形成數列南北向
的新褶曲山脈,且至今仍常有火山活動與地震發生
風力與流水等外營力也與內營力共同形塑臺灣地表形貌
臺灣的地
形分布
山地:中央山脈為脊梁山脈;玉山山脈的主峰是臺灣最高
峰
丘陵:多分布於山地外緣,常開闢種植茶樹、果樹、水稻
等
平原:主要分布於西部,以嘉南平原面積最廣
盆地:四周被丘陵、山地圍繞的盆狀地形,臺北盆地是全
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台地:多分布在盆地、平原或丘陵的接觸帶,改善供水條
件後,可發展為農、工用地
如 何 表 現
一 地 的 地
形?
等高線地形圖:在地圖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閉合曲線,來表
示地表的高低與起伏型態
分層設色圖:將等高線地圖中,不同高度範圍的區域分別畫成不同顏色,
以表現地表高度的分布與變化
地形剖面圖: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畫一直線,連接此直線上各高度所形成
的曲線,可具體呈現地表高低起伏型態
衛星影像與航空照片:能快速並準確取得地面即時影像,了解土地利用
變化、災害的發生與影響等;若長期拍攝某地影
像,可比對不同時期的地圖,掌握當地環境變化
狀況
如 何 適 度
利 用 土 地
資源?
平原和盆地底部地形平坦、水源豐富,成為較早開發的地方
當人口逐漸增加,開發行為就會延伸至丘陵、台地與盆地邊緣、山區等
地,過度開發常導致災害發生
在滿足人類發展同時,必須制訂一些規範或設立保護區等,以達到
永續利用的終極目的
1
上
第 3 課 臺灣的地形
臺
灣
的
地
形
臺 灣 的 海
岸 如 何 利
用?
海 岸 的
類型
沙岸
海水、河流堆積作用所形成
海岸線平直、海灘寬闊、海底平坦、海水較淺
多沙灘、沙洲、潟湖地形
岩岸
山地或丘陵直接與海洋相鄰而成
海岸地形崎嶇、海岸線曲折、海水較深
多岬角、灣澳地形
臺 灣 的
海 岸 與
利用
西部沙岸:常闢成鹽田、魚塭和海水浴場;潟湖是沿海
養殖或港口興建的良好地點
北部岬灣海岸:灣澳處常成為天然良港,作為漁撈與航運
基地
東部斷層海岸:高聳山地直逼太平洋,海岸線平直、多懸
崖峭壁;除部分河口沖積平原,多數地區
不利開發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地處熱帶、海水清澈,岸邊岩石被
珊瑚附生而成;地形奇特、生態豐
富,具研究與觀光價值
臺 灣 的 海
域 利 用 現
況如何?
臺 灣 的
海 域 資
源
領海:領海基線向外延伸 12 浬的範圍,是國土的一部分
經濟海域:領海基線向外延伸 200 浬間的海域,擁有漁、
礦等開發利用與管理權利
近年各國對島嶼主權、經濟海域優先使用權的執行愈趨嚴
格,漁民若不慎闖入他國經濟海域越界捕撈,便易形成國
際衝突
沿岸與近海漁業的過度和不當捕撈,已嚴重破壞海域自然
生態,對沿海漁民生計構成威脅
臺 灣 的
離島
大陸島:因海平面上升或陸地下沉,較高的山嶺凸出海面
而成,如金門列嶼、馬祖列嶼等
珊瑚礁島:由珊瑚礁構成,面積較小、地勢低平,如琉球
嶼、東沙島、太平島等
火山島:由海底火山及噴發的堆積物,露出海面形成,如
釣魚臺列嶼、龜山島、綠島、蘭嶼、澎湖群島等
離島地區海洋資源豐富,漁業發達,部分島嶼的特殊地形
和島民文化特色,也是著名觀光資源
1
上
第 4 課 臺灣的海域
臺
灣
的
海
域
今天的天
氣如何?
天氣:一地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及其變化
天氣因子
氣溫:指大氣的溫度,常以攝氏(℃)或華氏(℉)為單位
降水:包含雨、雪、冰雹等型態,以毫米(mm)為單位
氣壓:單位地表面積所承受的空氣重量,常以百帕(hPa)為單
位
風:空氣由氣壓較高處向氣壓較低處的水平流動,常以公
尺/秒(m/sec)為單位
天氣預報:利用衛星雲圖與地面天氣圖等資料,分析天氣狀況變化,預
報天氣
臺灣的氣
候有什麼
特色?
氣候:將一地長期觀測的各項天氣資訊,加以彙整,從中找出各項天氣
因子的變化規律
氣 候資 料
的解讀
一地氣候特徵多以月均溫、年均溫、年降水量等長時間的平
均數據作為分析指標
根據各月均溫與降水量所繪製成的氣候圖,是最常用的工具
臺灣的
氣候特色
氣溫特徵
夏季全臺平地皆高溫,南北氣溫差異小
冬季南部因緯度較低,氣溫較北部溫暖
山區地勢較高,氣溫低於平地
降水特徵
山區降水量多於平地
南部夏雨冬乾,北部全年有雨
臺灣的
氣候災害
強降雨:五、六月間鋒面滯留形成的梅雨,夏季午後的雷陣
雨,夏、秋季節颱風侵襲等,皆可能帶來規模不等
的強降雨,造成淹水災害
寒害:冬季亞洲北部冷氣團南下,寒流低溫影響人體健康,
並使農、漁業受損,形成寒害
旱災:臺灣西南部每年冬季至隔年春季易發生長時間連續不
降雨的乾旱現象,乾旱時間太長則造成旱災,影響民
生用水與產業發展
1
上
第 5 課 臺灣的氣候
臺
灣
的
氣
候
臺 灣 的 水
資 源 夠 用
嗎?
臺 灣 可 用
的 水 資 源
量
臺灣的年降水量雖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平均每人可再生水
資源量卻不多
一地是否缺水,是以「平均每人可再生水資源量」作為判
斷依據(可再生水資源量除以人口總數)
臺 灣 水 資
源 的 特 性
(河川特徵)
主要河川東西分流:中央山脈為主要分水嶺,河川長度普
遍短小,加上河流流速較快,能提供
的可用水資源不豐沛
河川輸砂量高:因岩層脆弱,大量砂石常被暴雨沖刷入河
川,因此河川的輸砂量普遍偏高,提高乾
淨水資源的取用成本
乾、雨季流量變化大:北部四季有雨,河川流量較穩定;
中南部降雨季節分布不均,形成乾
季無水可用、雨季的水來不及用的
現象
如 何 充 分
利 用 水 資
源?
臺 灣 水 資
源的開發
河川上游興建水庫,中、下游設立攔河堰,是當前最常見
的河川水資源開發方式
西南部因乾季較長,加上農、漁業需水量較大,居民常以
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作為輔助水源,抽取規模也最大
臺灣水資源
的保育
河川
部分
集水區做好水土保持,防止邊坡坍塌,減少河
川泥沙含量
確實執行河川汙染管制,維護河川水質
地 下 水
部分
做好汙染管制,並盡量減少地表人工覆蓋物的
面積
避免抽取量超出補注量,以利地下水資源的永
續利用
1
上
第 6 課 臺灣的水文
臺
灣
的
水
文
史
前
文
化
與
原
住
民
族
從考古認識
史前文化
認識史前文化
透過考古遺址的發掘和研究
考古學家以古人使用器具的材質和製作方式,作為史
前時代的分類
舊石器時代
長濱文化:已知用火、打製石器
新石器時代
早期
大坌坑文化:粗繩紋陶器
晚期
圓山文化:貝塚
卑南文化:石板棺、玉器
金屬器時代
十三行文化:煉鐵、已有對外貿易
臺灣原住民的
傳說與遷徙
族群:南島語族
範圍:北起臺灣,南抵紐西蘭,東到復活節島,西到馬達加斯加島
起源傳說
岩石始祖說。例如:泰雅族
洪水漂流說。例如:布農族、賽德克族
名稱演變
清帝國時期:依是否納稅、服勞役分為生番、熟番
日治時期:平埔族和高砂族
中華民國:改高砂族為高山族,後通稱為原住民族
1
上
第 1 課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
大
航
海
時
代
的
臺
灣
東亞海上
貿易的發展
漢人在臺澎
的活動
十四世紀,明朝政府實施海禁政策,澎湖成為捕魚、
走私和海盜活動場所
臺灣成為
海商的據
點
十六世紀,海商活動從澎湖轉移到臺灣
十七世紀,海商集團以李旦、顏思齊和鄭
芝龍最具勢力
日本人在臺澎
的活動
稱臺灣為高砂或高山國
十六世紀後期,民間來臺貿易興盛
歐洲人到
東亞貿易
目的:商業利益和傳教
葡萄牙人據點:澳門
西班牙人據點:馬尼拉
荷蘭聯合
東印度公司
以巴達維亞為據點,與中國、日本通
商
第一次占領澎湖:被明將沈有容逼退
第二次占領澎湖:明朝派兵驅逐並斷
絕貿易
西元 1624 年,轉往臺灣南部發展
各方勢力
在臺的競爭
荷、西競爭
與入臺
荷蘭人占領
臺灣南部
統治中心:大員的熱蘭遮城
商業巿街:赤崁的普羅民遮城
因徵稅與日本商人發生衝突,至日本
實行鎖國政策後才告一段落
西班牙人占領
臺灣
北部
西元 1626 年,占領臺灣北部。後因
日本實施鎖國政策,對日貿易受挫
西元 1642 年,被荷蘭人驅離臺灣
荷蘭在臺灣
的經濟活動
將臺灣作為國際貿易的轉運站
招募漢人來臺開墾,增加米、糖等產量;對漢人管制
嚴格,爆發郭懷一事件
荷、鄭勢力
的競爭與合作
荷蘭人與鄭芝龍合作,展開貿易
明、清政權更替動亂,荷蘭與鄭成功關係惡化,貿易
急遽衰退
鄭氏勢力在
臺的經營
反清初期,鄭成功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
西元 1661 年,鄭氏圍攻熱蘭遮城,次年,荷蘭人撤
離臺灣
1
上
第 2 課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原
住
民
與
外
來
者
的
接
觸
原住民遇
到西方人
早期
原住民
經濟生活:漁獵、游耕
十六世紀以來:漢人海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
荷蘭與
原住民
強力鎮壓迫使原住民降服;聯合歸順部落,攻打其他平
埔族社
召開地方會議:授權長老管理部落
接受
基督教
信仰
以羅馬字拼寫新港社語言,翻譯聖經
新港文書(番仔契):用新港文字簽雙語
契約
漢原貿易活動:交由漢人承包,原住民提供鹿皮,漢人
提供布匹、鹽、鐵器
西班牙與
北臺灣原
住民
征服雞籠、淡水地區的原住民部落
宣揚天主教
馬賽人:語言能力強,善於貿易,協助西班牙人探採黃金
原住民與
鄭氏政權
教育:設立學校,傳入儒家文化,導致基督教文明逐漸消退
開墾
原住民學習漢人的農耕技術
以臺南為中心往南北拓墾,原漢衝突不斷
抗爭
原因
土地被侵占
擔負沉重勞務
事件:大肚王武力反抗
結果:鄭氏派兵平亂,造成原住民嚴重死傷
受到外來
者的影響
原住民的生活及宗教文化被迫改變
轄區外部分原住民保有原有的生活方式及信仰
1
上
第 3 課 原住民與外來者的接觸
清
帝
國
時
期
的
行
政
治
理
初期的
治臺政策
施琅提出建議,康熙皇帝同意將臺灣納入版圖
為防臺而治臺
渡臺禁令,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基地
劃界封山,避免原住民與漢人發生衝突
行政區劃
演變
康熙時期:接收臺灣後,設一府三縣
雍正時期:朱一貴事件發生後,增為一府四縣二廳
嘉慶時期:增噶瑪蘭廳,為一府四縣三廳
漢人開發方向大致由南向北,由西向東
對外事件與
施政改革
牡丹社事件
背景:西元 1871 年,琉球船員漂流到臺灣,與原
住民發生衝突
經過:日本以懲辦凶手為藉口出兵攻打臺灣
結果:沈葆楨來臺處理防務,雙方簽訂和約
清法戰爭
(西仔反戰爭)
背景:西元 1884 年,清帝國與法國因越南問題爆
發戰爭
經過:戰火波及基隆、澎湖、淡水
結果:重視對臺灣經營,西元 1885 臺灣建省,
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行政改革
與建設
調整行
政區劃
沈葆楨:二府八縣四廳
建省後:三府一州十一縣三廳
開山撫番:解除劃界封山、興築北、中、南地區聯
絡東部的道路、在東部設置行政區
交通:購置輪船、架設電報線、設郵政總局、修築
臺北到基隆的鐵路
1
上
第 4 課 清帝國時期的行政治理
●
20
●
1 主權
清
帝
國
時
期
的
農
商
發
展
農業發展
背景
十八世紀後,中國大陸人口增加,糧食短缺
福建、廣東居民湧入臺灣,從事土地開墾與水利設施
土地
拓墾
向原住民承租土地、向政府申請墾照
採合資方式共同拓墾
水利
設施
從事水稻種植,需要灌溉水源
多以合資方式興建水利設施
臺灣與中
國的貿易
活動
行郊
組織
功能:維護利益,避免惡性競爭
以貿易地區、商品劃分,如泉郊、廈郊;糖郊、布郊等
航運
商貿
貿易
出口:稻米、蔗糖為主;
進口:紡織品、藥材等日用品
港口
鹿耳門是最早合法的對渡港口
一府二鹿三艋舺,反映臺灣由南向北的開拓過程
開港後的
變遷
臺灣
開港
原因:清帝國敗於英、法聯軍
結果:開放淡水、安平、雞籠、打狗為通商口岸
茶、糖、
樟腦的外銷
茶葉是當時最大宗的輸出品
外銷歷史悠久的蔗糖,由安平或打狗出口
樟腦由淡水出口到歐美,產量曾居世界第一
經貿帶動
北部崛起
茶葉與樟腦帶動中、北部城鎮興起
大稻埕是茶葉加工、集散地,成為重要商業區
臺灣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北部
十九世紀後期,臺灣對外貿易開始呈現出超現象
1
上
第 5 課 清帝國時期的農商發展
清
帝
國
時
期
的
社
會
與
文
化
移民社會
閩南人:主要來自福建泉州與漳州
客家人:來自福建西部、廣東東部一帶
械鬥與
民變
械鬥:爭奪水源、田地、商業利益
民變
官員貪汙腐敗、
祕密結盟盛行
康熙 60 年:朱一貴事件
乾隆 51 年:林爽文事件
同治元年:戴潮春事件
漢人社會
文化的發展
宗教
信仰
原鄉信仰:三山國王、開漳聖王
共同信仰:媽祖、王爺、土地公
宗族
組織
唐山祖:同姓,不一定有血緣關係,祭祀原鄉祖先
開臺祖:同姓,有血緣關係,祭祀來臺的祖先
西方文化
的再傳入
傳教士
來臺
馬雅各:在臺南設立第一間西醫醫館
馬偕:行醫、創立理學堂大書院與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
原住民社會
文化的變遷
平埔社會
的變遷
部分漢人與平埔族女子通婚
清廷要求改漢姓、學漢字
生活改變
與遷徙
與漢人合作開鑿猫霧捒圳、學習水田稻作技術
遷徙
中部平埔族:蘭陽平原、埔里盆地
西拉雅族:臺東、花蓮
噶瑪蘭族:花蓮
開港通商
的影響
漢人入山移墾,原始山林被經濟作物取代
多次開山撫番,迫使原住民遷移
1
上
第 6 課 清帝國時期的社會與文化
什麼是
自我發展?
認識自我
指一個人能了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優缺點,以及對
自己的評價
個人可以從自我反思與他人的看法來形成對自己的理
解,增進對自我的認識
肯定
自我
指個人能夠肯定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只要找到適當的定位,就能
發揮所長
懂得虛心學習與發展潛能
展現自我:能夠盡情發展自己的特質與發揮才能,以實現人生理想,在
社會中呈現出自我的價值
自我發展與
人性尊嚴有
何關聯?
人性尊嚴
的定義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都有存在的意義與
價值,應該受到平等的尊重
可以透過自由的選擇與行動,以實現人生的理想,享
有身為人類應有的尊嚴
兩者間
的關聯
都強調個人能夠做自己與實現理想的生活,因此為了
維護人性尊嚴,就必須保障個人的自我發展
人人都享有人性尊嚴,所以自我發展必須受到保障
如何保障人
權以維護人
性尊嚴?
肯 定 人 人 有
權 過 著 有 尊
嚴的生活
每個人先天條件不同,當生活條件不足時,有賴國家
的介入,提供相關的資源
唯有讓身心障礙者在與其他人共處的環境中,感到舒
適自在,其身為一個「人」應有的尊嚴,才能受到尊
重
制定法律
落實人權
保障
一個重視人權的國家,會透過法律制定,具體落實人
權保障的內容
人性尊嚴強調尊重個人的獨特性,但社會上仍有一些
人長期處於弱勢
除了由國家制定法律保障各種人權外,每個人也應積
極尊重與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權
1
上
第 1 課 自我發展與人性尊嚴
自
我
發
展
與
人
性
尊
嚴
性別差異為何
產生不平等的
現象?
性別差異
生理性別:先天身體結構不同的生理性別特徵
社會性別:不同的生理性別會依照社會文化表現出
不同的樣子
性別不平等
的現象
性別刻板印象:長期累積定型,對男女產生固定且
僵化的看法,並以此作為評價他人的標準
性別偏見:對違反性別角色者所持的負面評價
性別歧視:因性別偏見而對某性別形成不利的差別
對待
性別不平等帶
來哪些不公平
的處境?
檢視公不公
平的原則
責任承擔:負擔的事務和內容是否公平適切
貢獻肯定:付出之努力是否皆有受到他人之肯定
利益分配:所獲得之利益是否有平等的分配與對待
需求滿足:是否能依照個人的需求,發揮潛能,實
現自我
性別中不公
平的處境
造成無助感與自我否定
發展機會或努力的成果常常因此被排除或剝奪
遭受暴力的攻擊或對待,例如:發生性騷擾、性侵
害或是性霸凌
如何促進性別
平等以落實公
平正義?
消弭不平等
的性別觀念
不否定性別差異的存在,不要求社會抱持一樣的性
別角色期待
回歸「個人」的本質,不以性別刻板印象妄下論斷
建置性別平
等的法律制
度
學校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法》:尊重多元性別差
異,鼓勵學生發揮潛能
工作職場
《性別工作平等法》
:不能因性別因素對
求職者、受雇者有差別待遇
社會安全
《性騷擾防治法》
:規範以上兩者範圍以
外的其他性騷擾事件
建立公平正
義的社會
自我覺察與省思:透過自我覺察,修正言行,平等
尊重與接納每個人的選擇
其他公平議題:不公平的處境存在校園、工作與社
會、家庭中,唯有省思、察覺並力
圖改善,才能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
1
上
第 2 課 公平正義下的性別平等
公
平
正
義
下
的
性
別
平
等
法 律 如 何
規 範 親 屬
關係?
家庭
的定義
具有婚姻、血緣、收養等親屬關係的人所組成
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
最早接觸的團體,也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
親屬關係
配偶:夫妻之間互為配偶
血親
自然血親:出於同一祖先、彼此具有血緣關
係;又可分為直系血親與旁系血親
法定血親:透過法定程序辦理收養而成立
姻親
血親的配偶
配偶的血親
配偶的血親的配偶
親子間
權利與義務
父母對
子女
承擔保護及教養的權利與義務
適當方式教養子女,並糾正子女不當行為
子女對父母:子女應盡到扶養父母的義務
家 庭 型 態
為 何 產 生
轉變?
家庭的
基本型態
大家庭:由數個具血緣關係的小家庭所組成
小家庭:指一對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家庭,又稱為
核心家庭
折衷家庭:指小家庭再加上此夫妻的直系血親長輩
多樣化家庭生活模式:雙薪及頂客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兩地家
庭、隔代教養家庭等
多樣化家庭
生活模式出
現的原因
婚姻價值觀的轉變
生育觀念的變化
居住與就業場域的變遷
女性就業的普遍
家庭功能
如何改變?
生育功能
昔:農業社會普遍生養眾多
今:家庭子女數減少,有人選擇少生、不生或收養
教育功能
昔:由家庭成員互動中學習生活態度與觀念
今:父母與子女相處時間減少,大眾傳播媒體與教育機
構補充部分教育功能
經濟功能
昔:家庭是生產的基本單位,透過自給自足滿足需求
今:透過市場消費來滿足需求
保護與
照顧功能
昔:獲得生理、心理支持,發揮保護、照顧功能
今:部分保護與照顧功能需由社會福利、醫療與安養機
構等加以補足
1
上
第 3 課 我們都是一家人
我
們
都
是
一
家
人
家人親密
關係如何
維持?
家人間的親密關係,例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等
相互尊重才能維持親密關係,
落實平權觀念
尊重生活自主與隱私
家務共同討論與分工
政府如何
協助建立
平權家庭?
修改法令推動
家庭平權
在配偶平權方面:姓氏、住所、財產的決定符合性別
平權精神
在親子平權方面
父母若濫用親權,則可能
會被剝奪親權
子女對父母惡意不扶養或
虐待,不得繼承遺產
在手足方面:平等繼承遺產的權利與扶養義務
政府介入家庭暴力
防治
家庭暴力的定義: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
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行為
《家庭暴力防治法》:透過保護令的聲請,使加害人
遠離被害人生活
各縣市政府:設有「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並設置 113 保護專線
110 報案專線:可請當地警察機關救援
政府如何
協助家庭
發揮功能?
子女生養方面
制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發放生育給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與育兒津貼
老人照顧安養方面
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補助民間設置老人日托中心,協助家庭發揮照顧
長者的功能
弱勢家庭經濟方面
輔導就業
職業訓練服務
經濟補助
跨國婚姻家庭教育
方面
開設識字班、生活適應班等
舉辦各種促進理解新住民文化的活動
1
上
第 4 課 家庭協奏曲
家
庭
協
奏
曲
為什麼我們
要到學校?
發掘潛能,展現個人能力
培養學習態度,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培養人際互動能力
學習參與公共事務
我們在學校
有哪些權利
與責任?
學習方面:憲法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
身體自主方面
《教育基本法》規定國家應保障學生不受體罰
禁止校園霸凌
人格方面
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協助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
人的價值和尊嚴皆應受到保障
財產方面:每個人有自由使用自己物品的權利,不得任意侵害
學生如何參
與校園公共
事務?
釐清校園公共
事務的範圍
校園的公共事務通常是指與學校每個人有關且需
要處理的事務
涉及的對象及適用範圍不同,可以參與決定的人也
不同
深入了解公共
事務的內容
透過各種管道蒐集相關資料
藉此過程獲得正反面意見的完整資訊
藉由學生自治
形成公共事務
的決定
可透過學生自治的途徑來形成共識
學生自治的先決條件,是必須遵守學校規定與社會
規範
經由充分討論,使大家理解各種處理方案的優缺
點,再以投票方式表決
決議的結果每個人都有遵守的責任
開會程序:選出主席、司儀、紀錄
→宣布開會→報
告事項
→討論事項→臨時動議→散會→導師講評
1
上
第 5 課 校園生活中的公共參與
校
園
生
活
中
的
公
共
參
與
社 區 參 與
的 重 要 性
為何?
社區的
組成
社區的意義: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區的一群人,因彼此常往來
接觸且生活相關,自然形成的公共生活領域
社區意識:心理上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社區組織:為解決社區共同的問題或達成共同的目標所成立
的組織
社區參與
的重要性
意義:社區居民參與社區舉行的活動,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的
過程
態度:居民積極投入社區參與,以「經營自己家」的態度來
參與社區事務
目的:喚起居民自主參與的意識,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共
創幸福的社區家園
部 落 的 組
成 與 重 要
性為何?
部落的
組成
部落定義:依《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部落是原住民於原
住民族地區一定區域內,依其傳統規範共同生活
結合而成之團體,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核定
特徵
在一特定地理區域,擁有共通的文化、宗教、語
言與價值觀
部落居民平時會透過部落會議來決定部落事務
意義:部落是原住民族地區的生活中心與自治基礎,透過部
落的運作,可促進成員相互合作
部落對
原住民族
的重要性
血緣、宗教、政治與經濟的共同體,更是文化的根
部落保存原住民族的在地特色與歷史傳統,讓原住民族可在
其中尋找文化的源頭與祖先的智慧
透過部落可以使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
得以傳承
如 何 追 求
社 區 與 部
落 的 永 續
發展?
永續社區
的目標
追求永續社區,須考量環境生態、經濟發展與公共參與面向
永續社區須彰顯包容性、參與性與民主性等特質,以實現公
平正義、促進經濟發展與落實環境保護等社區願景
原住民族部落重建:政府推動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以凝聚部落共識、
培養自治能力與促進在地就業機會
1
上
第 6 課 我住故我在‧社區與部落
我
住
故
我
在
․
社
區
與
部
落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