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臺灣地名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意義

格式
docx
大小
20.12 KB
頁數
2
上傳者
張東昌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9-12-01,离现在 5 32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課程名稱

地名學

學分數

22

課程屬性

專題探究 跨領域/科目專題 跨領域/科目統整

實作(實驗) 探索體驗 特殊需求 其他__________

師資來源

校內單科 校內跨科協同 跨校協同 外聘(大學) 外聘(其他)

課綱

核心素養

A自主行動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B溝通互動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社會參與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 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學生圖像

知識力、品德力、資訊力

學習目標

地名可稱為歷史的化石,舊地名能深刻刻畫人與地的互動關係,藉著探究臺灣各分區地名的形成過程、形成原因、分布狀況、地方地名特色、地名和族群的關係、地名和拓墾初期產業的關係、地名和地形地貌的關聯性…等,使學生明白祖先們在台灣拓墾之初對這片土地的認識、付出,在台灣的每個族群對土地的不同詮釋。期待學生不僅認識各種不同的地名,也能對大地付出關心與熱愛,達到認知與情意、技能等教學的目的。

教學大綱

週次

/主題

內容綱要


1


課程概要

1.課程說明

2.師生共同討論與建立評量規準

3.分組合作學習的常規建立

2

地名的命名介紹

1.介紹台灣地名的命名依據

2.台灣有趣地名的介紹

3.介紹台灣古地名掛圖

3

搭配圖書館書籍1

1.書名:大灣大員福爾摩沙

2.由書中找出台灣古地名是依據那些地理資料而來

4

資訊科技使用

1.教師利用內政部地名資訊檢索系統教導學生如何使用

2.各組確認一個地區利用古地圖與現在地圖做叠圖分析,並且完成資料收集該地名的演變,製作一份書面報告

5

期中發表1

1.各組上台報告上周交辦作業 每組5分鐘

2.教師評分並說明各組的優缺點

6

新北市地名分析

1.教師說明三重地區的地名轉變由來

7

新北市地名分析

1.教師說明蘆洲地區的地名轉變由來

8

新北市地名分析

1.教師說明新北市其他地區主要地名的演變

9

期中發表2

1.各組將蒐集、分析資料,報告地名經濟學實例與展現成果(海報及地圖)上台報告。各組5分鐘

2.教師評分並說明各組的優缺點


10

搭配圖書館書籍2

1.書名:圖解台灣老地名

2. 由書中找出台灣古地名是依據那些地理資料而來


11

台北市街道名稱 捷運站名稱

1.教師說明台北市街道名稱命名的歷史

2.教師說明台北市捷運站命名準則依據


12

台北市各區地名分析

1.教師說明台北市主要地區地名演變

13

資訊科技使用

1.教師利用台灣歷史百年地圖教導學生如何使用

2.各組將整學期報告製作統計圖表

14

校外實察

1.學校附近的古地名以及街道命名的實察

2.完成實察學習單


15

期末測驗

1.依據整學期授課內容實施紙筆測驗

2. 地名猜謎PPT


16


反思與改進

依據各分組這學期選定的兩個主題在研究時遇到的困難要如何克服以及以後要如何選定主題才更適合,教師整合之後說明調整建議

17

期末成果發表

期末報告與成果展現(需製作10PPT,小論文)。各組10分鐘且每位同學都必須要報告一個部分

18

期末成果發表

期末報告與成果展現(需製作10PPT,小論文)。各組10分鐘且每位同學都必須要報告一個部分

學習評量

1.兩次期中報告(20%)

2.地名猜謎(10%)

3.紙筆測驗 (20%)

4.期末成果發表 (20%)

5.自評及他評 (10%)

對應學群

資訊工程數理化醫藥衛生生命科學農林漁牧

地球環境建築設計藝術社會心理大眾傳播外語

文史哲教育法政管理財經體育休閒

備註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