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學年度國民小學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計畫表(社會5上)課程架構圖

格式
doc
大小
160.5 KB
頁數
27
上傳者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4-02-17,离现在 11 25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03學年度    國民小學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社會5上)課程架構圖



參考資料

書目

1.何金鑄(1998)。《臺灣地誌》。臺北市:龍吟出版社

2.林孟龍、王鑫合著(2002)。《臺灣的河流》。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牛頓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編輯部(1999)。《地震》。臺北:牛頓。

4.張雅連(1998)。〈大河戀—臺灣重要水系〉。《臺灣月刊》,183期。頁470

5.陳文山(2000)。《臺灣15000萬年之謎——身世大公開》。臺北:遠流。頁52-53

6.黃兆慧(2002)。《臺灣的水庫》。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2829

7.涂建翊、余嘉祐、周佳著(2004)。《臺灣的氣候》。臺北市:遠足出版社。頁6883

8.葉振輝(1995)。《臺灣開發史》。臺北:臺原出版社。頁412

9.劉益昌(1992)。《臺灣的考古遺跡》。新北市立文化中心。

10.遠流臺灣館(2000)。《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頁66


網站

1.行政院環境保護署:http://www.epa.gov.tw/

2.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網站:http://www.inform.gio.gov.tw

3.經濟部水利署:http://www.wra.gov.tw

4.公共電視臺:http://www.pts.org.tw

5.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http://www.gio.gov.tw/info/ecology/Chinese/animals/MidAnimals/MidAnimals22.htm

6.行政院特有生物保育中心:http://tesri.coa.gov.tw/show_index.php

7.臺灣研究網路化: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han/Paper/Village/TwPlaceMisc.htm

8.行政院農委會:http://www.coa.gov.tw/index_intro.php

9.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兒童網站:http://pavo.sipa.gov.tw/kids/index.html

10.學習加油站:http://content.edu.tw/



年級:五年級

科目:社會

學習目標

(一)能利用地圖認識臺灣的地理位置。

(二)探索臺灣氣候的特色。

(三)了解臺灣主要河川與特性,及臺灣水資源的利用。

(四)認識十七世紀前的臺灣歷史。。

(五)欣賞臺灣原住民尊重自然、保育生態的生活與信仰。

(六)理解十七世紀荷蘭人和西班牙人來臺灣的歷史。

(七)評價荷西、明鄭時期開發臺灣的過程和影響。

(八)了解移民開墾臺灣土地的情形。

(九)體會臺灣移墾時期,先民辛勤耕耘,建立新家園的精神。

(十)探索家族社會的生活與組織。

學習領域課程的理念分析及目的

(一)建立學生自主的學習觀:過去的教育觀僅著重於師資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近年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觀日亦受到重視,為呼應此教育理念,在課程設計上著重於輔佐教師調整教學觀,並以學生的想法和期望為出發點,幫助學生學習乃至和學生一起分享豐富的學習生活。

(二)肯定學生生活經驗是教學的起點:過去社會科的教學目的和方法使學生容易產生喪失自我生存能力、被動因應社會變化的情形。為剔除這現象,在課程設計的理念上重新建立新的課程觀,從學生有興趣和關心的議題出發,或從社會生活環境和社會議題中挖掘學習的素材,藉以協助學生發展自我探究和解決問題能力。

(三)強調親身體驗和動手做的理念:親身體驗和動手做,乃是助益學生達到將知識綜合化和實踐化的直接和主要途徑。讓學生的學習歷程,是由自己親身動手操作,並透過觀察、調查、訪問、討論、發表和動手找資料等方式,再加上師長從旁協助輔導,則學生的學習將更具完整性和意義性。

(四)重視生活和融入道德教育:課程內容方面讓教師能輔導、教育學生將道德融入生活當中,以呼應社會領域所涵蓋的社會制度、道德規範、公民責任和愛護環境與實踐等內涵。

(五)闡述多元化觀念和科技發展的意義:「多元化」和「科技化」是世界各國社會發展的重點,因此,在課程的呈現方面,將敘述多元文化觀念的重要性和科技發展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以期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態度及具備應有的科技技能和素養。

教學材料

翰林版國小社會五上(第五冊)

教學活動選編原則
及來源

(一)以學生為主體:為落實「學生中心主義」教學觀,因此本書著重由下而上的方式,從學生生活周遭取材,透過親身體驗和探索的方式,引導學生重組及建構自己的生活經驗,成為一位關心周遭生活環境和具備生活能力的國民。

(二)注重情義和技能的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特別強調基本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帶得走的能力。所以在活動選編上除強調能力的培養外,新課程亦重視情意方面的學習。

(三)生活化與活潑化:因應生活步調及資訊流通愈來愈快速的時代,在教學活動選編上,即著重以學生周遭的社會生活和議題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發展自我探究的能力。本土化與國際化:讓學生對臺灣本土有所認知和了解,故教學活動以強化學生認同本土和建立生命共同體為目標;因應地球村的必然趨勢,因此活動設計上亦加入國際素材,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





起訖週次

起訖日期

主題

單元名稱

分段能力指標

學習目標

教學活動概要

教學活動重點

教學節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一週

9/1

~

9/5

第一單元嗨!臺灣你好

第一課認識我們的家園

1-3-4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利用地圖認識臺灣的地理位置
2.
認識臺灣四周的環境
3.
利用經緯度描述臺灣的地理位置
4.
了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

1.透過閱讀世界地圖了解臺灣的地理位置
2.
在全球地圖上找出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亞洲、大西洋、太平洋、臺灣的位置
3.
藉由地圖了解經緯線
4.
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習作

活動一:地球上的臺灣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7頁課文與圖片。
2.
看圖找一找:請學生在世界地圖上分別指出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亞洲、太平洋、大西洋及臺灣的位置。
3.
問答:
(1)
臺灣位在哪一個大陸和海洋之間?
答:臺灣位在歐亞大陸和太平洋之間。
(2)
你覺得臺灣的形狀看起來像什麼呢?
答:有人說臺灣看起來像香蕉或是蕃薯,因為臺灣南北較長約394公里,東西較窄約144公里。
活動二:臺灣的鄰居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頁課文與圖片。
2.
看圖找一找:請學生在臺灣海陸位置圖上分別指出太平洋、臺灣海峽、巴士海峽、東海、中國、菲律賓、日本、韓國。
2.
統整:臺灣東有太平洋;西有臺灣海峽,和中國大陸相鄰,北有東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南有巴士海峽,和菲律賓相隔。
活動三:經線在哪裡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9頁課文與圖片。
2.
看圖找一找:請學生在世界地圖上分別指出格林威治的位置、經線0度及赤道的位置。
3.
統整:世界公認以通過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的經線為0度經線,以東稱為東經,以西稱為西經。

3

1.世界地圖
2.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海洋教育】2-3-4了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第二週

9/8

~

9/12

第一單元嗨!臺灣你好

第一課認識我們的家園

1-3-4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利用地圖認識臺灣的地理位置
2.
認識臺灣四周的環境
3.
利用經緯度描述臺灣的地理位置
4.
了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

1.透過閱讀世界地圖了解臺灣的地理位置
2.
在全球地圖上找出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亞洲、大西洋、太平洋、臺灣的位置
3.
藉由地圖了解經緯線
4.
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習作

活動四:緯線在這裡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什麼叫做赤道?
答:將地球儀平均分成南、北兩半球的圓圈線稱為赤道。
(2)
什麼叫做緯線?
答:與赤道平行的的圓圈線就是緯線。
(3)
如何區分南、北緯?
答:以赤道為緯度0度,赤道以北稱為北緯,赤道以南稱為南緯。
(4)
南緯60度如何用英文符號表示?
答:60°S
(5)
北緯30度如何用英文符號表示
答:30°N
3.
統整:世界公認赤道為緯度0度,赤道以北是北緯,以南是南緯。
活動五:認識臺灣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1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說說看臺灣島的經緯度。
答:臺灣島大致介於東經120度至122度,北緯22度至25度之間。
(2)
請用經緯度描述你所居住的縣市位置。
答:請教師依實際所在縣市提供大致經緯度。可參考課本第11頁圖2
3.
習作實作: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習作1-1-1「臺灣在這裡」。
(1)
討論習作。
(2)
分享習作內容
4.
統整:人們制定經緯度表示各地的精確位置。

3

1.世界地圖
2.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海洋教育】2-3-4了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第三週

9/15

~

9/19

第一單元嗨!臺灣你好

第二課海洋中的家園

1-3-11了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3-12
了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3-3-4
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或「互動」。

1.認識地球板塊。
2.
說明臺灣島的形成
3.
介紹臺灣發展海洋國家具有的條件
4.
說明臺灣地理位置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讀課本的圖了解全球板塊的分布
2.
教師利用黏土、夾心餅乾、洗碗棉或土司做臺灣地震的實驗
3.
教師引導學生書寫習作
4.
統整、發表地震與板塊等相關知識

活動一:板塊的活動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213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全球一共有哪些板塊?
答: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澳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版塊、南極板塊。
(2)
造成臺灣地震十分頻繁的原因是什麼?
答:因為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持續的推擠。
3.
統整:臺灣的形成、山脈的形成與地震頻繁的發生率等,這些都是與地球的板塊運動有很大的關係。
活動二:平原的誕生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4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平原是如何產生的?
答:山脈受到河川的侵蝕,河流從山地夾帶出大量的泥沙,堆積在海底,逐漸露出海面,形成平原。
(2)
為什麼在臺灣山的西邊有廣大的平原?
答:山脈的西邊因為河流較多且下游坡度平緩,泥沙更容易堆積,時間一久,就形成廣大的平原。
3.
統整:臺灣平原的形成,是因為山脈受到河川侵蝕,大量的泥沙堆積在河川下游,形成平原。

3

1.請學生蒐集有關地震的報導。
2.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料蒐集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海洋教育】2-3-4了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海洋教育】3-3-4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了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四週

9/22

~

9/26

第一單元嗨!臺灣你好

第二課海洋中的家園

1-3-11了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3-12
了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3-3-4
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或「互動」。

1.認識地球板塊
2.
說明臺灣島的形成
3.
介紹臺灣發展海洋國家具有的條件
4.
說明臺灣地理位置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讀課本的圖了解全球板塊的分布
2.
教師利用黏土、夾心餅乾、洗碗棉或土司做臺灣地震的實驗
3.
教師引導學生書寫習作
4.
統整、發表地震與板塊等相關知識

活動三:地理常識找一找
1.
教師引導學生書寫習作1-2-1「地理常識找一找」。
2.
發表:學生發表自己所寫的。
3.
統整:認識一些地理現象與常識。
活動四: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5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東亞島弧包括哪些島嶼?
答: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
(2)
請說出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
答:臺灣位於島弧的中段,亞洲大陸出入太平洋的門戶,也是東北亞和東南亞的中間點,在交通和戰略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3.
問題與討論:
(1)
請舉例說明臺灣是南、北生物遷徙的中途休息站。
(2)
臺灣擁有優越的海洋地理位置,說說看如何運用這個優勢,發展成名符其實的海洋國家。
4.
統整:從臺灣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如何發展海洋相關產業,了解到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

3

1.請學生蒐集有關地震的報導。
2.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料蒐集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環境教育】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海洋教育】2-3-4了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海洋教育】3-3-4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了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五週

9/29

~

10/3

第二單元臺灣的自然環境

第一課山海之歌

1-3-1了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3-3-1
依自己的觀點,對一組事物建立起分類和階層關係。

1.能依地形的定義,從臺灣地形圖探索臺灣主要的地形分布
2.
了解臺灣地區主要海岸地形的特色及其分布
3.
認識臺灣特殊地理景觀的成因,進而能愛護大自然景觀

1.教師解釋等高線的意義
2.
教師向學生提問地形的相關知識
3.
閱讀課本第23頁臺灣地形分布圖,了解臺灣周圍有哪些島嶼
4.
藉由課本圖文了解臺灣主要地形

活動一:地形比一比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81923頁。
2.
教師解釋等高線的意義。
3.
問答:看課本第23頁臺灣地形分布圖回答問題。
(1)
找一找臺灣周圍有哪些島嶼?
(2)
臺灣的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盆地地形分布在哪裡?各有什麼特徵呢?
4.
統整:臺灣面積不大,地形多樣,有高山峽谷、丘陵起伏、臺地高起、沃野平疇、山間盆地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活動二:海洋巡禮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021頁。
2.
討論與發表:學生分組討論臺灣東、西、南、北海岸及離島海岸特色,並記錄下來。
3.
統整:
(1)
臺灣四周臨海,海岸線全長約1,240公里,與世界其他島嶼相較之下,海岸線比例較短,但海岸地形變化多。
(2)
北部岩石海岸:岬角及海灣地形交互出現,有獨特的海蝕景觀。
(3)
東部是斷層海岸:山脈直逼入海,沿海腹地狹小,並有曲折多變的岬灣地形。
(4)
南端珊瑚礁海岸:分布在恆春半島附近。
(5)
西部沙岸:從淡水河到屏東楓港附近,海岸線平直,加上沿岸流作用,在沿海形成海埔新生地、沙洲、潮汐灘地、沙嘴、潟湖等地形,屬於堆積性海岸。

3

1.「地形」圖照。
2.
「臺灣地形分布圖」圖照。
3.
「海岸地形」圖照。
4.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討論
口頭評量

【資訊教育】4-3-2能了解電腦網路之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資訊教育】4-3-3能遵守區域網路環境的使用規範。
【資訊教育】5-3-1能了解網路的虛擬特性。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六週

10/6

~

10/10

第二單元臺灣的自然環境

第一課山海之歌

1-3-1了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3-3-1
依自己的觀點,對一組事物建立起分類和階層關係。

1.能依地形的定義,從臺灣地形圖探索臺灣主要的地形分布
2.
了解臺灣地區主要海岸地形的特色及其分布
3.
認識臺灣特殊地理景觀的成因,進而能愛護大自然景觀

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頁面
2.
教師與學生討論蒐集來的特殊風景或地形資料
3.
引導學生思考臺灣具獨特地形的風景名勝
4.
提醒學生參觀自然景觀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活動三:綺麗世界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2頁。
2.
問題與討論:
(1)
各組討論所蒐集的資料,並寫下臺灣具獨特地形的風景名勝。
(2)
遊客參觀這些自然景觀時,應該注意什麼?
(3)
說一說,你最想推薦哪一處地形景觀做為校外教學的地點?為什麼?
(4)
分組發表。
3.
統整:
(1)
臺灣從板塊運動形成至今,經歷地盤隆起、地震、火山噴發,產生多樣地形景觀;又經風和水的力量,不斷雕塑,使我們可以欣賞到不同的地形觀。例如:基隆八斗子的海蝕平臺、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火山地形、新北市鼻頭角和龍洞灣的海蝕地形、新北市野柳的蕈狀石及燭臺、三義和六龜的火炎山、七股潟湖、高雄田寮的惡地形、高雄燕巢的雞冠山、雪山和南湖大山附近有冰斗地形、墾丁國家公園的珊瑚礁生態環境、恆春或萬丹有出火奇景、臺南關仔嶺的水火同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峽谷地形、宜蘭和花蓮附近的斷層海岸環繞的地形、澎湖桶盤嶼的六角柱狀玄武岩等。
(2)
勿任意摘取、傷害大自然界的一石一木、一鳥一蟲;勿留下垃圾;勿任意踐踏,只走開放或規畫的步道等。
4.
習作實作:完成習作2-1-1「美麗之島」。
(1)
討論習作。
(2)
分享習作內容。

3

1.老師、學生於課前先蒐集曾參觀過具獨特地形的風景名勝的資料和照片。
2.
各色色筆、海報紙數張。
3.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海洋教育】4-3-2了解海嘯形成的原因、影響及應變方法。
【海洋教育】4-3-3說明潮汐現象的變化及其與生活的關係。
【海洋教育】5-3-1探討水產產業與居民飲食文化之關係。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七週

10/13

~

10/17

第二單元臺灣的自然環境

第二課氣候變奏曲

1-3-9分析個人特質、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對生活空間設計和環境類型的影響。
3-3-1
依自己的觀點,對一組事物建立起分類和階層關係。
3-3-5
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的。

1.了解季風、緯度、地形對臺灣氣候的影響
2.
探索臺灣氣候的特色
3.
從雨量氣溫統計圖中,分析臺灣各地氣候的差異與原因
4.
探索臺灣地區部分生活習性與建築景觀是因應氣候而發展

1.教師藉由課本讓學生了解臺灣氣候
2.
歸納臺灣的地理位置導致氣候對臺灣各地氣候產生影響
3.
教導學生學會閱讀雨量及氣溫圖,並與學生討論相關問題
4.
教師統整氣候相關知識
5.
教師引導學生書寫習作

活動一:氣象萬千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427頁。
2.
討論與發表:
(1)
請看淡水、恆春、合歡山雨量及氣溫圖,說出三地的氣候特徵。
(2)
請從雨量及氣溫圖,找出地形高低對於溫度和降雨量的影響。
(3)
請從雨量及氣溫圖,找出季風對於溫度和降雨量的影響。
3.
統整:
(1)
淡水和恆春兩地夏季溫度相當;冬季溫度有南北差異,由南往北逐漸降低,南北溫差超過5度。
(2)
淡水的緯度略高於合歡山,但年平均溫度高於合歡山,這是受地形影響。山脈地形分布的差異,則會影響降雨量的多寡。所以合歡山與淡水的溫度、降雨量差異甚大。
(3)
合歡山地勢高,平均溫度低於淡水、恆春,雨量高於淡水、恆春。
4.
習作實作:完成習作2-2-1「氣象萬千」。
活動二:得其所哉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829頁。
2.
統整:
(1)
最適合且工作效率高的溫度是20;炎熱時,人以流汗調節體溫,血液流到皮膚表面容易疲勞,食慾降低;寒冷時,人體顫抖禦寒,食慾增加。
(2)
羽毛衣、毛衣、泳衣、防晒用品、雨具、冰品、冷氣機等。

3

1.請學生蒐集一週以來的溫度。
2.
請教師蒐集臺灣地區因應氣候而發展的產業、觀光活動與建築物的圖片和資料。
3.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討論
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4-3-2能了解電腦網路之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環境教育】2-2-1能了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八週

10/20

~

10/24

第二單元臺灣的自然環境

第三課生活的泉源

1-3-9分析個人特質、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對生活空間設計和環境類型的影響。
3-3-4
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或「互動」。

1.了解臺灣主要河川及其特性
2.
探索興建水庫的優、缺點
3.
體驗河川自然生態與生活的關係

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課文與圖片
2.
教師透過臺灣主要河川水庫分布圖,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3.
教師與學生一起做問題討論
4.
教師統整臺灣水資源仍不足的原因

活動一:悠遊大地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031頁。
2.
問答:
(1)
臺灣有哪些主要的河川?
(2)
臺灣河川的水流量因季節有何不同?
(3)
哪些國家每年分配到的水量比臺灣多呢?這是為什麼呢? 
3.
統整:雨水是臺灣主要的水資源,每年5月至10月之雨量即占全年之78%,但因為河川坡陡流急、腹地狹隘,大多流入海中。臺灣雨量雖然豐沛,但因地狹人稠,所以每人每年所分配到的水量卻不到世界平均值之六分之一。
活動二:飲水思源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233頁。
2.
統整:
(1)
引進溫帶水果、高山蔬菜濫墾濫種的結果,造成土質鬆軟,一下雨泥土就被沖刷進水庫,肥料流進水庫也造成水庫水質優養化。
(2)
不當開闢產業道路與坡地超限利用,造成馬路下方涵洞排水斷面不足,導致自上流而下的土石在無處宣洩下,越過公路、橋梁埋填房舍。
(3)
臺灣目前現有大小水庫壩堰約有一百多座,密度高,但河谷狹窄,水庫總容量不大。且水庫也產生負面影響,如:破壞河川生態、水庫淤積等。
(4)
當河流生態被破壞,人類與其他生物不再享用純淨水源,不但影響健康,也無法享受自然生態的美好。近來強調親水這個觀念,希望能喚回人們多接觸自然、多接觸河流,進而能維護自然環境。
3.
習作實作:完成習作2-3-1「嘉南大圳」。

3

1.請學生蒐集所居住縣市的河川和水庫資料。
2.
臺灣地區親水河岸的照片。
3.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4-3-2能了解電腦網路之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環境教育】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環境教育】2-2-1了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九週

10/27

~

10/31

第三單元臺灣遠古的故事

第一課追尋臺灣遠古行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了解臺灣考古遺址與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2.
認識考古遺址的基本知識
3.
了解探索歷史的途徑及資料

1.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觀賞相關動畫影片
2.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課文與圖片
3.
教師說明有關臺灣考古最早的記錄與發現及最近的考古發現
4.
帶領學生了解考古的目的

活動一:考古VS傳說
1.
引起動機:觀賞「盤古開天闢地」動畫(24分鐘)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館籌建簡介」。(6分鐘)
2.
說明: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盤古開天闢地」是一代一代的先人利用口耳相傳所留下來的故事,它或許可以呈現先人的想法,但只能算是神奇的「傳說」,唯有經過科學方式考古而得的推論較能接近先民的生活。
活動二:考古臺灣
1.
引起動機:教師可參考資料說明有關臺灣考古最早的記錄與發現及最近的考古發現。
2.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637頁的課文及圖片。
3.
問答:
(1)
什麼是考古?
答:以科學的方法去發掘並研究古代人類所遺留下來的物品。
(2)
「遺跡」與「遺物」是怎麼形成的?
答:人們為了生活需要,所造出的生活物品及建築物,經過千百年塵土風沙日積月累的堆積,最後被掩埋到地下,便形成「遺物」或「遺跡」了。
(3)
人類考古的目的是什麼?
答:了解同一塊土地上,在不同的時間裡,不同的人們的生活方式。
4.
統整:人類可以藉著考古的方法,由遺物與遺跡中追尋先民生活的方式。

3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實作評量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十週

11/3

~

11/7

第三單元臺灣遠古的故事

第一課追尋臺灣遠古行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了解臺灣考古遺址與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2.
認識考古遺址的基本知識
3.
了解探索歷史的途徑及資料
4.
對臺灣分期有基本概念

1.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觀賞相關動畫影片
2.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課文與圖片
3.
教師說明有關臺灣考古最早的記錄與發現及最近的考古發現
4.
帶領學生了解考古的目的

活動三:尋找歷史的足跡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839頁的課文及圖片。
2.
問答:
(1)
什麼是歷史?
答:以前人們的生活故事就是歷史。
(2)
我們可以利用哪些物品來了解先民的生活?
答:器物、建築遺址、服飾、貨幣、圖畫、地圖、照片、文字、俗諺、歌謠等。
(3)
我們可以透過哪些途徑來獲得這些史料?
答:閱讀相關的書籍、上網搜尋、請教長輩、參觀古蹟、遺址及博物館等。
(4)
我們為什麼要了解並研究歷史?
答:歷史記錄了先人的發展過程與生活方式,是我們的文化寶藏。
活動四:古今大不同
1.
展示:教師在黑板上同時展示現今的臺灣地圖,與清朝時期所繪製的古地圖。
2.
觀察與比較:引導學生觀察兩幅臺灣古今的地圖,並比較其異同點。
相同:都是描繪臺灣這塊土地的地圖。
相異:現今地圖運用現代科技描繪,圖中有方向、比例尺、圖示,並詳細標明山川名、城市名、鐵公路等交通線。而古地圖則沒有精確的比例與圖示,圖中描繪的是實物景象,並特別畫出聚落與田地的位置。
3.
統整:
(1)
由地圖製作與繪製的內容可以了解當時的地理環境與生活情況。
(2)
可以幫助人們了解過去生活的資料稱為「史料」。
活動五:時光謎蹤
習作實作: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習作「3-1-1時光謎蹤」。

3

1.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2.
準備現今臺灣地圖、清朝時期所繪製的古地圖。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實作評量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十一週

11/10

~

11/14

第三單元臺灣遠古的故事

第二課悠遊臺灣史前行

1-3-12了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能了解臺灣史前人類生活的特色
2.
認識臺灣最著名的四個史前文化

1.統整臺灣史前人類過著採集、捕魚、狩獵、製造陶器等生活
2.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課文及圖片
3.
藉由問答了解四個史前文化的文化特色
4.
教師引導學生將史前時代人類生活想像圖中的各項活動,依食、衣、住、行、育、樂、習俗做歸類

活動一:史前生活面面觀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4041頁的課文及圖片。
2.
發表:
(1)
長濱文化的遺址在何處?
答:臺東縣長濱鄉
(2)
長濱文化人是如何生活?
答:以敲打方式製造石器工具、以採集和漁獵維生,知道用火。
3.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4243頁的課文及圖片。
4.
發表:
(1)
圓山文化的遺址在何處?
答:臺北市
(2)
圓山文化人的生活有哪些特色?
答:發現大量貝塚,以磨製方式製造石器工具,會製作陶器,種植農作物,以玉器陪葬。
5.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4445頁的課文及圖片。
6.
發表:
(1)
卑南文化的遺址在何處?
答:臺東縣
(2)
卑南文化人的生活有哪些特色?
答:使用磨製的石器,懂得製陶,有農耕技術及畜養動物的能力。發現大型石柱及石棺,磨製玉石為玉飾。
7.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4647頁的課文及圖片。
8.
發表:
(1)
十三行文化的遺址在何處?
答:新北市。
9.
十三行文化人的生活有哪些特色?
答:以農耕、漁獵為生,住在高架屋裡,擁有煉鐵技術。遺址中發現瓷器和錢幣。推測當時可能有相當優秀的航海技術可以從事海外貿易。

3

1.「史前文化一覽表」空白表格。
2.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討論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家政教育】3-3-1認識臺灣多元族群的傳統與文化。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十二週

11/17

~

11/21

第三單元臺灣遠古的故事

第三課探訪臺灣原住民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認識17世紀以前生活在臺灣舞臺的族群
2.
了解臺灣原住民的分布情形
3.
認識原住民崇敬自然、保護環境的文化特色

1.讓學生了解在漢人移民臺灣之前,已有許多原住民居住在這塊土地上
2.
介紹高山族原住民的文化特色(與自然、生態有關的信仰與禁忌)

活動一:認識臺灣原住民族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48頁的課文及圖片。
2.
觀賞:公視DVD「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系列影片。
3.
問答:原住民各分布在臺灣的哪裡?
答:臺灣的原住民一般分為「平埔族」與「原住民族」兩大族群。平埔族居住在臺灣西部及東北部的平原;原住民族居住在山區及東部一帶。
4.
統整:
(1)
十七世紀前的臺灣,已有許多原住民居住在這塊土地上,「臺灣」這個名稱更是源於平埔族。
(2)
原住民有居住在臺灣西部及東北部平原的平埔族,及居住在山區及東部一帶的原住民族。
活動二:遊原住民兒童網站──探訪原住民文化園區
1.
介紹與說明:教師介紹原住民兒童網址並做網站導覽。
2.
共讀:引導學生共讀網站「原住民文化園區一日遊」電子書。
3.
討論:
(1)
在園區一日遊中,哪裡最讓你印象最深?
(2)
你還記得原住民的慶典活動嗎?哪一項慶典活動最吸引你?為什麼?
(3)
你對網站中的哪一項學習活動最感興趣?為什麼?
4.
統整:網站、書籍、旅遊等拜訪,可以增進我們對原住民文化的親近與認識。

3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討論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環境教育】2-3-1了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十三週

11/24

~

11/28

第三單元臺灣遠古的故事

第三課探訪臺灣原住民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認識17世紀以前生活在臺灣舞臺的族群
2.
了解臺灣原住民的分布情形
3.
認識原住民崇敬自然、保護環境的文化特色

1.讓學生了解在漢人移民臺灣之前,已有許多原住民居住在這塊土地上
2.
介紹高山族原住民的文化特色(與自然、生態有關的信仰與禁忌)

活動三:與大自然共舞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49頁的課文及圖片。
2.
發表:
(1)
臺灣各原住民族群的神話與傳說故事中,有哪些共通的想法?
答:敬畏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2)
原住民的祖先們用哪些方式傳遞他們的生活經驗與人生智慧給後代子孫?
答:神話、傳說、宗教儀式、禁忌等。
(3)
在魯凱族的傳說故事『鬼湖傳說』中,傳遞了哪些禁忌?
答:大、小鬼湖為魯凱族的聖湖、禁地,族人不得在在周圍狩獵、也不可喧譁。
(4)
「鬼湖傳說」中的禁忌,對當地的環境有哪些影響?
答:當地容易崩塌,這個詛咒和禁忌,既保護了當地水源,也使植物生長茂密,成為野生動物的最佳庇護所。
3.
統整:原住民傳說裡含有許多禁忌與宗教儀式,裡面傳遞著祖先們的生活經驗與智慧,蘊含著「生態保育」觀念,告誡子孫避免天然災害的發生,讓世代均能在此地安養生息。
活動四:遇見「巴冷公主」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5051頁的連環故事圖片,了解「巴冷公主」傳說故事。
2.
統整:臺灣原住民各族群各自流傳著許多傳奇故事、精巧手藝與美聲歌謠,為豐富的臺灣文化增添絢麗色彩,值得我們珍視與發揚!

3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討論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環境教育】2-3-1了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十四週

12/1

~

12/5

第四單元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第一課來到福爾摩沙的紅毛人

1-3-12了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1.能了解臺灣在16世紀與漢人和西洋人接觸的背景
2.
會分析臺灣在海洋發展中的重要地理位置
3.
可以簡述荷蘭人在臺灣的開發歷史
4.
可以簡述西班牙人在臺灣的開發歷史

1.看圖了解臺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介紹航海時代在臺灣可以看到的船舶
3.
教師可說說「鄭芝龍與臺灣」的故事
4.
教師統整相關知識
5.
帶領學生認識臺灣的舊地名或相關設施物品名稱,有哪些保留荷蘭人舊時代的遺跡

活動一: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5455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看圖說說看,臺灣有什麼重要的地理特色,因此成為航海時代的重要地區?
3.
尋找資料:試著想像那時候在臺灣可能看到哪些船舶載具?
活動二:荷蘭人統治福爾摩沙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5657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荷蘭人在臺灣登陸設立的第一個據點?
(2)
荷蘭人另一個重要的商業據點設立在哪裡?
(3)
說說看臺灣的另一個名稱「福爾摩沙」的意思?
3.
總結:
(1)
荷蘭人統治臺灣的重要商業基地是熱蘭遮城和赤嵌樓。
(2)
荷蘭人除了獲取商業利益,也致力於對原住民的統治和宣教工作。
活動三:荷蘭人留下的遺跡與西班牙人在北部的足跡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5859頁課文與圖片。
1.
資料蒐集:你還知道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統治臺灣期間,有哪些人物、遺跡或事件嗎?請查閱相關資料,向同學報告你的新發現與想法。
4.
總結:
(1)
分享蒐集到的荷西時期遺跡:例如紅毛埤、紅毛城、紅毛港、荷蘭豆、芒果等。
(2)
西班牙也曾經在臺灣北部建立商業基地,也留下遺跡,最後被荷蘭人驅出臺灣。

3

1.準備17世紀的臺灣古地圖。
2.
蒐集三桅帆船或中國式帆船(戎克船)圖片或模型。
3.
蒐集熱蘭遮城圖片。
4.
蒐集安平古堡圖片。
5.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海洋教育】4-3-7辨別各種船舶的種類與外形。

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第十五週

12/8

~

12/12

第四單元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第二課臺灣的明鄭王朝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能說明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的經過
2.
可以說出明鄭時期對於臺灣的重要影響
3.
認識或訪查荷西與明鄭時期的歷史遺跡

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課文及圖片
2.
說明明鄭時期的臺灣建設
3.
統整明鄭時期積極開發臺灣,在土地開闢、貿易、教育、風俗習慣、地名上有很深遠的影響
4.
教師可安排戶外活動探訪明鄭古蹟

活動一:熱蘭遮城包圍戰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061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簡單說明中國明朝被清朝滅亡的過程。
(2)
鄭成功為什麼要渡海攻打臺灣?
3.
故事模擬角色扮演:
(1)
張貼17世紀的臺灣古地圖、赤嵌熱蘭遮城的區域古地圖;蒐集熱蘭遮城的圖片或展示模型等。
(2)
創造角色:以居住在赤嵌樓附近的臺灣居民做為角色。
(3)
營造故事背景:蒐集、閱讀、報告並發表當時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的資料。
(4)
關鍵事件,例如:國姓爺和陳永華的對話或鄭軍對於荷蘭的包圍戰爭陷入膠著
(5)
故事結局事件:
A.
同學扮演荷蘭長官、荷軍人,鄭成功、軍師、鄭家軍,雙方討論和平條約的內容,記錄下來。
B.
宣讀並簽約。荷軍整隊退出熱蘭遮城,向福爾摩沙(美麗之島)說再見。
活動二:明鄭王朝經營臺灣、施琅擊滅明鄭王國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263頁課文與圖片。
2.
讀圖:在地圖上指出與明鄭時期相關的地名。例如:新營、下營、左營、前鎮等。
3.
問答:
(1)
明鄭王朝在臺灣的施政內容為何?
(2)
明鄭納入清朝版圖的過程為何?
4.
總結:
(1)
明鄭時期對於臺灣的行政區畫分,至今仍可從地名中追尋這段歷史。
(2)
明鄭最終被鄭成功原本的部下施琅於康熙年間所滅。

3

1.蒐集些關於明鄭時期古蹟的相關資料。
2.
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第十六週

12/15

~

12/19

第五單元唐山過臺灣

第一課開墾拓荒建家園

1-3-5說明人口空間分布的差異及人口遷移的原因和結果。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清朝政府限制漢人來臺的原因及政策
2.
了解清代閩粵人民移民臺灣的原因
3.
了解臺灣移墾時期的土地開墾制度
4.
了解清朝政府實施漢番隔離政策的原因與方式
5.
了解臺灣移墾時期興建水圳的原因、影響及重要的水利設施

1.教師講述清朝治臺政策與渡臺限制
2.
藉由清朝漢人渡海來臺想像圖照了解先民渡臺艱辛
3.
說明臺灣開墾土地的相關歷史
4.
讓學生了解先民與原住民之間的紛爭

活動一:移民到臺灣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667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清朝政府為什麼頒布渡臺限制?
(2)
清朝政府頒布哪些渡臺限制?
(3)
閩粵人民為何要移民到臺灣?
3.
看圖說說看:教師引導學生指出
(1)
渡臺船隻遭遇風浪而沈船。
(2)
士兵逮捕偷渡來臺的人。
(3)
經向政府申請渡臺許可證來臺的人,須在港口等待船班、驗船票;遭官吏刁難勒索的情形時有所聞。
活動二:認識大墾戶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869頁課文與圖片。
2.
問題與討論:
(1)
想合法在臺灣開墾土地,應該怎麼做?
(2)
清朝政府為什麼要實施漢番分離政策?內容及成效如何?
(3)
這些墾戶與原住民爭地,各用了什麼方法?
4.
統整:
(1)
無主地要向政府申請,經查無妨礙原住民才可開墾。
(2)
成功申請墾照後,設立公館做為辦事處,招幕佃戶、墾丁,築水圳,進行開墾事務。
(3)
原住民是依賴原始農業與狩獵維生,往往需要很多的土地。漢人開墾面積增加就相對減少了原住民狩獵的場所;加上漢人入山採藤伐木,使原住民備感威脅,往往以武力還擊,清朝政府雖立界禁越,但均未奏效。

3

1.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2.
請學生分組蒐集張達京、吳沙、姜秀鑾等墾戶的資料。
3.
蒐集瑠公圳、八堡圳、曹公圳或其他水圳圖片。
4.
清朝漢人渡海來臺想像圖照。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蒐集資料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海洋教育】3-3-2說明臺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對臺灣開發的影響。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十七週

12/22

~

12/26

第五單元唐山過臺灣

第一課開墾拓荒建家園

1-3-5說明人口空間分布的差異及人口遷移的原因和結果。
2-3-1
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清朝政府限制漢人來臺的原因及政策
2.
了解清代閩粵人民移民臺灣的原因
3.
了解臺灣移墾時期的土地開墾制度
4.
了解清朝政府實施漢番隔離政策的原因與方式
5.
了解臺灣移墾時期興建水圳的原因、影響及重要的水利設施

1.教師講述清朝治臺政策與渡臺限制
2.
藉由清朝漢人渡海來臺想像圖了解先民渡臺艱辛
3.
說明臺灣開墾土地的相關歷史
4.
讓學生了解先民與原住民之間的紛爭

活動三:水利工程師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071頁的課文與圖片。
2.
猜地名:教師提示「圳」、「埤」、「坡」、「欄」等地名的來源和臺灣開墾過程有關;歸納移墾過程中,為解決灌溉水源問題,往往需要集資興建水利工程。
3.
分組活動:各組分別閱讀所蒐集的資料,或教師將「教學研究篇玖:水利工程師的故事」影印後交給各組,並從故事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
清代三大圳是指哪三大圳?
(2)
瑠公圳(八堡圳、曹公圳)由誰所興建,引用哪條河流?灌溉哪些地方?
(3)
為什麼他們願意投入這麼多年的心力、金錢來興建水利呢?
4
統整:清朝時期完工的三大水利工程分別是郭錫瑠父子建造的瑠公圳、施世榜興建的八堡圳、曹謹闢建的曹公圳,其中以八堡圳的灌溉面積最大。
活動四:水圳小尖兵
1.
展示與說明:教師展示瑠公圳、八堡圳、曹公圳或其他水圳圖片,同時說明水圳設施是奠定臺灣業發展的基礎,有人稱之為「臺灣文明的孕育者」。
2.
發表:
(1)
說說看,你曾經看過的水圳景觀。
(2)
都市中的水圳失去灌溉功能後,如何延續它的價值呢﹖
3.
統整:隨著臺灣農業發展,各地可見水圳流經田野的優美景觀,也是臺灣農村的特色;希望我們共同關心水圳的空間規畫與保護工作。

3

1.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2.
請學生分組蒐集張達京、吳沙、姜秀鑾等墾戶的資料。
3.
蒐集瑠公圳、八堡圳、曹公圳或其他水圳圖片。
4.
清朝漢人渡海來臺想像圖照。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蒐集資料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海洋教育】3-3-2說明臺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對臺灣開發的影響。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十八週

12/29

~

1/2

第五單元唐山過臺灣

第二課移墾社會的發展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3-3-4
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或「互動」。
5-3-3
了解各種角色的特徵、變遷及角色間的互動關係。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臺灣移墾時期民變與械鬥的成因及影響
2.
了解清代臺灣書院教育的特色
3.
探討臺灣移墾時期,平埔族社會快速變遷的原因
4.
了解清代臺灣與大陸間貿易發展的原因
5.
了解清代商業組織「郊」的發展與變遷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課文
2.
藉由資料蒐集,了解臺灣移墾時期民變與械鬥的形成原因與影響
3.
蒐集與討論臺灣書院照片及書院格局的配置

活動一:民變與械鬥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273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引起民變的原因有哪些?清代臺灣有哪些大規模的民變事件?
(2)
引起械鬥的原因有哪些?清代臺灣械鬥種類有哪些?
3.
教師講述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資料。
(1)
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發生的原因。
(2)
想一想,在臺灣有哪些建築特色、習俗是因民變與械鬥而產生的?
4.
統整:
(1)
由於清領臺灣以後,社會常出現暴力衝突,人民為求自保,便與同籍人士聚居,或結盟拜會,有時因個人衝突,便糾眾報復,使得社會風氣動盪不安。民變是漢人反政府活動,多因官員勒索而起,民變次數頻繁。
(2)
臺灣因械鬥而產生的建築特色有:聚落有隘門、彎曲狹隘的街道;而大眾爺廟在臺灣鄉間也經常可見,較有名的大眾爺廟,如:集集大眾爺祠、新北市新莊區大眾爺廟。
活動二:文化傳播中心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4頁課文與圖片。
2.
問題與討論:教師提問下列問題:
(1)
清代臺灣書院興起的原因?
(2)
清代臺灣書院授課內容有哪些?
(3)
說說看,在我們居住的縣市有清代成立的書院嗎?你曾經參觀過哪些書院呢?

3

1.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2.
請學生分組蒐集朱一翰林爽文事件資料
3.
「清朝漢人與平埔族農業發展的比較」表格。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十九週

1/5

~

1/9

第五單元唐山過臺灣

第二課移墾社會的發展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3-3-4
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或「互動」。
5-3-3
了解各種角色的特徵、變遷及角色間的互動關係。
9-3-2
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1.了解臺灣移墾時期民變與械鬥的成因及影響
2.
了解清代臺灣書院教育的特色
3.
探討臺灣移墾時期,平埔族社會快速變遷的原因
4.
了解清代臺灣與大陸間貿易發展的原因
5.
了解清代商業組織「郊」的發展與變遷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課文
2.
藉由資料蒐集,了解臺灣移墾時期民變與械鬥的形成原因與影響
3.
蒐集與討論臺灣書院照片及書院格局的配置

活動三:尋找平埔族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5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平埔族人為何很快融入漢人的生活方式?
答:因為漢人不斷與平埔族人通婚、買賣、租地耕作,接觸頻繁。
(2)
清朝政府透過哪些方式,使平埔族接受漢人社會文化?
答:成立社學教導平埔族人讀四書五經、說漢語並改成漢姓。
(3)
為何高山族能保有原來的文化,受到漢化的影響較小?
答:高山族因位居高山地區,與漢人接觸較少。
3.
共同討論:老師利用「清朝漢人與平埔族農業發展的比較」表格引導學生討論
(1)
比較漢人與平埔族農業發展的差異。
(2)
現今有許多的臺灣人民深感平埔族文化流失的危機,正積極努力尋根,你曾經參加或在媒體上看過嗎?
活動四:一府二鹿三艋舺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7677頁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清代臺灣輸往大陸的產品有哪些?
稻米和蔗糖。
(2)
中國大陸銷售至臺灣的產品有哪些?
(3)
清代臺灣興起的港口城市多具備什麼地理條件?
(4)
清代臺灣商人為什麼要組織成「郊」?
(5)
清代臺灣的商人組織成「郊」有什麼功能?

3

1.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2.
請學生分組蒐集朱一翰林爽文事件資料
3.
「清朝漢人與平埔族農業發展的比較」表格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4-3-1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資訊教育】4-3-5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二十週

1/12

~

1/16

第六單元臺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形成

第一課傳統社會生活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說明原住民社會組織與生活
2.
認識漢人傳統家族社會建立背景與原因
3.
了解漢人傳統家族社會制度與生活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課文
2.
欣賞原住民年齡階層訓練的相關影片
3.
帶領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同時培養統整或製表能力
4.
全班共同討論與發表想法

活動一:緊密的生活關係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081頁的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原住民部落通常由什麼關係所組成?
(2)
部落裡的成員必須共同承擔與遵守哪些事務?
(3)
為什麼男子通常到一定年齡之後,需要接受部落組織的訓練?
(4)
原住民祭祀祖先的形式都一樣嗎?
3.
影片觀賞:年齡階層訓練
4.
心得發表:學生依照觀賞影片後進行心得發表。
5.
統整:年齡階級是原住民中非常重要的社會組織。除了訓練應有能力之外,也是毅力的展現,更是男子負責任的開始。不僅分工完整,也能凝聚部落裡的向心力,具有保存的價值。
活動二:凝聚向心力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2頁的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漢人的家族社會大多是以哪一種型態為主?
(2)
家族社會有哪些功能?
(3)
家族中有哪些規範、觀念?
(4)
家族也教導族人哪些基本道理?
3.
討論與發表:
(1)
家訓指的是什麼?
(2)
族譜有哪些功用?
4.
統整:家訓指祖先對於後代子孫的訓勉或指引,包括孝道、勤儉、兄友弟恭等做人處事的方法及道德品行的修養。另族譜除了記錄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之外,有些也會記錄家族的發源地,甚至於家訓等重要的事項。

3

1.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2.
準備年齡階層訓練影片。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實作評量

【家政教育】3-3-1認識臺灣多元族群的傳統與文化。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二十一週

1/19

~

1/20

第六單元臺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形成

第二課傳統文化的展現

1-3-2了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3-2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1.認識各類臺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原因
2.
了解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與其內涵
4.
探索臺灣地區不同海洋民俗活動與宗教信仰的差異與特色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課文
2.
帶領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同時培養統整或製表能力
3.
全班共同討論與發表想法

活動三:大家來作「夥」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3頁的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清朝政府治臺初期的家族型態以哪一種為主?
(2)
形成這種家族型態的原因是什麼?
(3)
家族型態在什麼時候開始漸漸改變?
3.
討論與發表:想想看,如果自己隻身到陌生的地方開墾,可能會出現什麼狀況?
4.
統整:除了要面臨環境的適應外,還要克服耕種不易、生命財產受威脅等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初期才必須藉助同鄉關係,共同開發。
活動三:家族生活面面觀
1.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485頁的課文與圖片。
2.
問答:
(1)
傳統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2)
多代同堂的家族成員有哪些?
(3)
家族中族長如何產生?
(4)
家族社會的活動有哪幾方面?特別重視哪一種活動?
(5)
傳統家族透過哪些活動來凝聚向心力?
3.
討論與發表:
(1)
你曾經參加過家族祭祀活動嗎?
(2)
祭祀活動中會發現哪一些現象?
(3)
祭祀活動在現代社會中有哪些意義?
4.
統整:
(1)
學生自由回答。
(2)
祭祀活動中會發現祭祀有一定的輩分、一定的過程、成員之間互動的熱絡程度不同等現象。
(3)
祭祀活動有慎終追遠、緬懷祖先,也提醒我們不能忘本等。

3

1.教用版電子教科書。
2.
客家擂茶、藍染廟會遶境影片。
3.
達悟族飛魚祭影片。
4.
傳統宗教信仰資料蒐集與簡報製作影片。

口頭評量
習作評量
實作評量
蒐集資料

【家政教育】1-3-7認識傳統節慶食物與臺灣本土飲食文化。
【家政教育】3-3-1認識臺灣多元族群的傳統與文化。
【海洋教育】3-3-8說明臺灣地區不同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的特色。
【海洋教育】3-3-9比較臺灣地區不同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的差異。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