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三民區博愛國小五年級第 一 學期部定課程【社會領域】課程計畫
週次 | 單元/主題名稱 | 對應領域 核心素養指標 | 學習重點 | 學習目標 | 評量方式 | 議題融入 | 線上教學 | |||||
學習內容 | 學習表現 | |||||||||||
一 | 第一單元臺灣的位置與先民足跡 第一課 從地圖探索位置與發展有何關聯? | 社-E-A2 | Ab-III-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a-III-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 1.透過世界地圖認識臺灣海陸位置,並了解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2.認識臺灣在東亞的鄰國與海洋,並覺察不同族群帶來的文化。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二 | 第一單元臺灣的位置與先民足跡 第一課 從地圖探索位置與發展有何關聯? | 社-E-A2 | Ab-III-3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 2a-III-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2a-III-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 1.探究臺灣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對經濟活動與生活空間的改變。 2.覺察地理位置帶來海洋資源,使得人與環境互動產生海洋文化。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使用 Windy.com 查詢臺灣各地即時風向、風速與氣候特性,進一步討論季風氣候如何影響生活。 | |||||
三 | 第一單元臺灣的位置與先民足跡 第二課 史前人們如何善用資源維持生活? | 社-E-C3 | Cb-III-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b-III-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 1.理解臺灣早期歷史與文化的發展。 2.解析臺灣重要的史前遺址及其意義。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課綱:多元文化-3 | |||||
四 | 第一單元臺灣的位置與先民足跡 第二課 史前人們如何善用資源維持生活?(探究社會有絕招) 第三課 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環境有何關聯? | 社-E-B3 | Cb-III-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b-III-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 1.從遺址出土文物解析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活特色。 2.理解臺灣的原住民族及其分布情形。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五 | 第一單元臺灣的位置與先民足跡 第三課 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環境有何關聯? | 社-E-A2 | Cb-III-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b-III-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 1.欣賞並尊重原住民族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觀念。 2.從原住民族的社會組織與生活方式,理解並欣賞其傳統文化。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六 | 第二單元臺灣登上國際舞臺 第一課 臺灣為什麼在大航海時代崛起? | 社-E-C3 | Af-III-2 國際間因利益競爭而造成衝突、對立與結盟。 Cb-III-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3c-III-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 1.解析大航海時代,不同族群來到臺灣進行貿易、開發、統治等活動。 2.理解荷蘭人統治臺灣的過程和影響。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七 | 第二單元臺灣登上國際舞臺 第一課 臺灣為什麼在大航海時代崛起? | 社-E-B3 | Af-III-2 國際間因利益競爭而造成衝突、對立與結盟。 Cb-III-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 3c-III-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 1.透過分組討論,理解西班牙人統治臺灣的過程和影響。 2. 理解鄭氏政權的統治對臺灣帶來的重要影響。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八 | 第二單元臺灣登上國際舞臺 第二課 大航海時代在臺灣留下哪些影響? | 社-E-A2 | Cb-III-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III-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b-III-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 1.理解荷蘭和西班牙人在臺灣遺留的文化資產。 2.解析臺灣轉變成以漢人社會為主體的原因。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課綱:原住民教育-3 | |||||
九 | 第二單元臺灣登上國際舞臺 第二課 大航海時代在臺灣留下哪些影響?(探究社會有絕招) | 社-E-C3 | Cb-III-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III-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b-III-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 1.理解荷蘭和西班牙人在臺灣遺留的文化資產。 2.解析臺灣轉變成以漢人社會為主體的原因。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小組於 Canva 製作海報,介紹一個歷史景點及其文化故事。 | |||||
十 | 第三單元成為清帝國的領土 第一課 早期移民如何在臺灣建立家園? | 社-E-C3 | Bc-III-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Cb-III-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 1c-III-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3c-III-2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長,透過分工進行團隊合作。 | 1.探究臺灣轉變成以漢人社會為主體的原因。 2.解析清帝國前期限制漢人來臺政策,以及民變與械鬥的成因與影響。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十一 | 第三單元成為清帝國的領土 第一課 早期移民如何在臺灣建立家園? | 社-E-C3 | Bc-III-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Cb-III-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b-III-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 1.理解清帝國時期漢人文化成為社會主流的過程。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十二 | 第三單元成為清帝國的領土 第二課 開港通商為什麼改變了臺灣的發展? | 社-E-A2 | Cb-III-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 2b-III-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3c-III-2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長,透過分工進行團隊合作。 | 1. 解析開港通商的原因,以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十三 | 第三單元成為清帝國的領土 第二課 開港通商為什麼改變了臺灣的發展? | 社-E-C3 | Cb-III-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3c-III-2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長,透過分工進行團隊合作。 | 1.理解沈葆楨與劉銘傳來臺的原因和在臺灣的建設。 2. 透過分組討論,探究清帝國後期對臺灣治理政策的轉變。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十四 | 第三單元成為清帝國的領土 第二課 開港通商為什麼改變了臺灣的發展?(探究社會有絕招) | 社-E-A2 | Cb-III-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III-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2b-III-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3d-III-1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 1.解析斯文豪在臺灣從事的活動及其影響。 2.探究清帝國時期外國傳教士在臺傳教及推動西方教育、醫療的事蹟與影響。 3.探究西方人再次來台,對臺灣帶來哪些影響。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十五 | 第四單元土地的利用與變遷 第一課 人們如何適應不同地形創造所需? | 社-E-A2 | Ab-III-3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 2a-III-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 1.理解板塊運動造就臺灣豐富的地形。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十六 | 第四單元土地的利用與變遷 第一課 人們如何適應不同地形創造所需? | 社-E-A2 | Ab-III-3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Cb-III-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b-III-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 1.關注臺灣河川與地形的關聯,及其與人們生活的互動關係。 2.理解山林的土地利用及山林保育的重要性。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十七 | 第四單元土地的利用與變遷 第二課 沿海的利用為什麼呈現多元發展? (探究社會有絕招) | 社-E-A2 | Ab-III-3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Cb-III-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3d-III-1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 1.關注臺灣東西岸海岸發展的差異性,與人們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2.理解臺灣南北特殊的海岸地形。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線上教學 透過Google Maps 街景,探索臺灣東西岸的不同景觀,並在班級平台上進行分享。 | |||||
十八 | 第四單元土地的利用與變遷 第三課 土地開發與環境保護該如何抉擇? | 社-E-A2 | Ca-III-1 都市化與工業化會改變環境,也會引發環境問題。 Ca-III-2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 1b-III-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III-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 1.理解過度開發對土地及環境帶來的影響。 2.關注保護河川與海岸資源的重要性。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法定:環境-(環E5)-2 | |||||
十九 | 探究與實作 第五單元製作小書看見臺灣 | 社-E-A3 | Ab-III-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Bc-III-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 3b-III-2 摘取及整理社會議題相關資料的重點,判讀其正確性及價值,並加以描述和解釋。 3c-III-2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長,透過分工進行團隊合作。 | 1.透過回顧所學內容,覺察自己感興趣的主題。 2.透過分組方式,團隊一起規劃學習任務、討論分工,並檢視進度。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二十 | 探究與實作 第五單元製作小書看見臺灣 | 社-E-A3 | Ab-III-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Bc-III-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 3b-III-2 摘取及整理社會議題相關資料的重點,判讀其正確性及價值,並加以描述和解釋。 3c-III-2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長,透過分工進行團隊合作。 | 1.透過有系統的方式,蒐集有關臺灣主題的資料,並加以整理。 2.透過分組方式,團隊一起規劃學習任務、討論分工,並檢視進度。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 ||||||
二十一 | 探究與實作 第五單元製作小書看見臺灣 | 社-E-A3 | Ab-III-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Bc-III-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 3b-III-1 摘取及整理社會議題相關資料的重點,判讀其正確性及價值,並加以描述和解釋。 3c-III-2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長,透過分工進行團隊合作。 | 1.能與團隊一起規畫學習任務、討論分工,並檢視進度。 2. 能思考如何用系統、清楚的方式呈現有關臺灣主題的資料。 | ■紙筆測驗及表單 □實作評量 ■檔案評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