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第2次教務會議(106.04.13)_會議紀錄
開會時間:106年04月13日(星期四)14:30
開會地點:校本部行政大樓三樓會議室
主 席:賴教務長亮郡
出列席人員:如簽到表 紀錄:黃美慧
主席報告(略)
理工學院報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長照計畫(黃恊宏主任報告)、教學創新試辦計畫(張永明院長報告如附件一)
師範學院報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課程中的在地關懷:聚焦於弱勢教育及文創休閒產業(張如慧主任報告如附件二)、教學創新試辦計畫
人文學院報告教學創新試辦計畫(李玉芬院長報告如附件三)
通識教育中心報告教學創新試辦計畫(陳淑麗主任報告如附件四)
語文發展中心報告教學創新試辦計畫(蔡欣純主任報告)
上次會議決議事項一覽表
提案 序號 | 案由 | 提案 單位 | 決議 | 決議執行情形 |
一 | 有關本校「教學助理、課輔助理制度實施要點」月津貼給予標準,請討論。 | 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 | 照案通過。 | 已於106年4月7日發文公告周知,並於教發中心網頁公告。 |
二 | 修正「國立臺東大學教師教學輔導實施要點」第3點,請審議。 | 教務處課務組 |
| 已於106年4月5日公布教務處網站,並依規定執行。 |
三 | 修正「國立臺東大學教師增能 Mentor 實施辦法」,請審議。 | 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 |
| 已於106年4月7日發文公告周知,並於教發中心網頁公告。 |
本次會議提案簡表
提案 序號 | 案由 | 提案單位 | 決議 |
一 | 105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校課程會議(106.04.13)決議事項,請核備。 | 教務處課務組 | 同意核備 |
二 | 修正「本校教師教學輔導實施要點」第三、五點,新增第八點,請審議。 | 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 |
|
臨時提案一 | 增加第三學期案,請討論。 | 英美語文學系 | 現行規定即可滿足英美系的開課需求,今年英美系可於暑假開課,學生的學分數、成績及教師鐘點數皆可算於106學年度第一學期。 |
臨時動議一 | 面對全校型專案計畫申請,教務處應在制度面去改變、主動修改相關法規(學務或教務),讓實驗性課程、彈性課程、聘請外師及計畫經費通融上更具彈性。 | 體育系范春源主任 | 目前已朝制度面及法規面進行調整,請各系所在執行計畫上有任何窒礙難行之處,請告知教務處進行修正。 |
臨時動議二 | 招生工作很辛苦,但目前學生的質在下降,可否給教師教學上更多的協助,去提升學生的程度,如用教學助理及課輔助理來協助,未來沒有計畫經費挹注時亦要納入學校經費中。 | 體育系范春源主任 |
|
提案討論
提案一、105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校課程會議(106.04.13)決議事項,請核備。 (提案單位:教務處課務組) |
說 明:依93學年度第1學期第3次教務會議通過,為提昇議事效能,課程會議各項提案決議事項,逕送同日接續召開之教務會議核備,並自下學年度(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起比照辦理實施。
決 議:同意核備。
提案二、修正「本校教師教學輔導實施要點」第三、五點、新增第八點,請審議。 (提案單位: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 |
說 明:
為加強新進專任教師應參與本校研習或工作坊,修正新進專任教師應參與研習或工作坊年限規定。(修正草案第三點)
為有效提供教師教學輔導機制,修正教師授課任一科目之教學意見反映調查結果平均分數低於3.5分以下時,由教務處直接列入輔導名單,並請開課單位主管進行晤談並繳交晤談紀錄表。並請該教師於次一學期參加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修正草案第五點)
依教育部共同績效指標訂定教師獎汰制度,新增第八點。
修正條文對照表如下:
「國立臺東大學教師教學輔導實施要點」修正條文--對照表 | ||
修 正 條 文 | 現 行 條 文 | 說 明 |
三、本校新進專任教師,任教前二年應參與新進教師教學研習或工作坊每年至少八小時。 | 三、本校新進專任教師,任教第一學年應參與新進教師教學研習或工作坊八小時。 | 修正新進專任教師應參與研習或工作坊年限規定。 |
| 五、本校專任教師,經教學意見反映調查結果,其任一科目學生教學評量班級平均分數低於3.5分以下, 若同一科目連續二次列入觀察名單或一學期任二(含以上)科目學生教學評量班級平均分數低於3.5分以下,教務長應請系(所)主管於次學期開學三週內實地觀察、了解該教師教學現況,並向教務長提出書面報告。 「教學諮詢小組」將輔導結果與建議送「教學發展委員會」審議後,教務長應將書面結果通知開課單位及授課教師。 教師不同意教學發展委員會審議決議者,得向「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提出申訴。 |
|
八、專任教師近三年內所授課程有四個學期以上被列為輔導之課程,教務處應提供該教師最近二次之教學輔導報告,送校、院、系所教評會作為續聘參考。 | 依教育部共同績效指標訂定教師獎汰制度 | |
九、本要點經教務會議通過、校長核可後之次學期起實施,修正時亦同。 | 八、本要點經教務會議通過、校長核可後之次學期起實施,修正時亦同。 | 點次遞增 |
國立臺東大學教師教學輔導實施要點(修正後全文)
96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教務會議通過(97.3.20)
98學年度第1學年第3次教務會議通過(98.11.26)
103學年度第1學年第1次教務會議通過(103.10.02)
105學年度第2學年第1次教務會議通過(106.3.02)
105學年度第2學年第2次教務會議審議(106.4.〇)
國立臺東大學(以下簡稱本校)為協助教師提昇教學品質,依據本校教師教學服務成績考核辦法第五條暨本校教師服務倫理規範第二章第二條第六款之規定,特訂定「國立臺東大學教師教學輔導實施要點」(以下簡稱本要點)。
本校年滿六十歲或升任教授滿15年之專任教師得免接受教學輔導及研習課程。
本校新進專任教師,任教前二年應參與新進教師教學研習或工作坊每年至少八小時。
新進專任教師任教未滿二年者,得由教師所屬學院於開學前諮詢各系(所、學位學程)後指派教師擔任傳授者(Mentor),指派時以院級以上教學優良教師為優先,提供教學與環境適應之協助。通識教育中心、師資培育中心由中心主任指派。上述指派之人員應提交教學發展委員會審議。本校專任教師自願請求協助精進其教學者得依前述程序辦理。
本校專任教師,經教學意見反映調查結果,其追蹤輔導措施如下:
其任一科目學生教學評量班級平均分數低於3.5分以下,由教務處列入輔導名單,書面告知開課單位主管進行晤談,並寫成晤談紀錄表繳回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該教師應於次一學期參加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至少二次。
若同一科目連續二次列入輔導名單或一學期任二(含以上)科目學生教學評量班級平均分數低於3.5分以下,教務長應請該教師所屬學院(中心)主管於次學期開學三週內實地觀察、了解其教學現況,並向教務長提出書面報告。教務長應協助該教師轉介「教學發展委員會」之「教學諮詢小組」進行輔導。該教師應於次一學期參加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至少三次。
「教學諮詢小組」將輔導結果與建議送「教學發展委員會」審議後,教務長應將書面結果通知開課單位及授課教師。
教師不同意教學發展委員會審議決議者,得向「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提出申訴。
本校兼任教師連續二學期教學意見反映結果平均值每學期低於3.5分者,將依據「國立臺東大學兼任教師聘任辦法」辦理。
教師教學輔導之實施,其執行過程必須保密並顧及教師尊嚴,除直屬系所(或其他開課單位)主管、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及校長,非主管業務之其他教職員不得接觸教學輔導相關資料。
八、專任教師近三年內所授課程有四個學期以上被列為輔導之課程,教務處應提供該教師最近二次之教學輔導報告,送校、院、系所教評會作為續聘參考。
九、本要點經教務會議通過、校長核可後之次學期起實施,修正時亦同。
決 議:
第五點第一款修正為「其任一科目學生教學評量班級平均分數低於3.5分以下,由教務處列入輔導名單,書面告知開課單位主管進行晤談,並寫成晤談紀錄表繳回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
該教師應於次一學期參加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至少二次。」。第八點刪除,第九點改為第八點。
餘照案通過。
臨時提案一、增加第三學期案,請討論。 (提案單位:英美語文學系) |
說 明:
一、為了提供學生更彈性修課,增加學生提早畢業的可能性。
二、為配合課程不同性質的需求,第三學期的設置可提供更彈性的上課時間。
決 議:現行規定即可滿足英美系的開課需求,今年英美系可於暑假開課,學生的學分數、成績及教師鐘點數皆可算於106學年度第一學期。
臨時動議
面對全校型專案計畫申請,教務處應在制度面去改變、主動修改相關法規(學務或教務),讓實驗性課程、彈性課程、聘請外師及計畫經費通融上更具彈性(體育系范春源主任)。
決議:目前已朝制度面及法規面進行調整,請各系所在執行計畫上有任何窒礙難行之處,請告知教務處進行修正。
招生工作很辛苦,但目前學生的質在下降,可否給教師教學上更多的協助,去提升學生的程度,如用教學助理及課輔助理來協助,未來沒有計畫經費挹注時亦要納入學校經費中(體育系范春源主任)。
決議:
教學助理及課輔助理經費已分至各院,可向各院申請經費。
未來沒有計畫經費挹注時,學校已編列各院精進教學辦公室各100萬元經費可執行。
散會:16:35
附件一
附件二
106年度教育部補助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計畫申請基本資料表
學校名稱 | 國立臺東大學 | |||
計畫名稱 | 課程中的在地關懷:聚焦於弱勢教育及文創休閒產業 | |||
計畫類別 | □種子型計畫(A類) █萌芽型計畫(B類) □深耕型計畫(C類) | |||
送審議題 (擇一項) | █在地關懷;□產業鏈結;□永續環境;□食品安全與長期照護;□其他社會實踐 | |||
計畫主持人 (擔任主持人或協同主持人之計畫,合計至多2案) | 姓名:曾世杰 | 單位及職稱:師範學院院長 | 是否擔任其他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否 □是 學校: 計畫名稱: | |
電話:0919611933 |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
協同主持人 (擔任主持人或協同主持人之計畫,合計至多2案) | 姓名: | 單位及職稱: | 是否擔任其他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否 □是學校:計畫名稱: | |
電話: | 電子信箱: | |||
計畫聯絡人 | 姓名:高菱黛 | 單位及職稱:師範學院院務助理 | ||
電話:089-517511 | 電子信箱: | |||
計畫成員 (請自行增列) | 姓名: | 單位及職稱: | ||
電話: | 電子信箱: | |||
跨校合作 (請自行增列) | 學校1:豐榮國小學校2:豐源國小; | 學校3:綠島國小; 學校4: 綠島國中 | ||
計畫經費 | 申請教育部補助經費 : 3,000,000 元 | |||
提案資格 | 學校曾執行本部或其他部會有關服務區域產業聚落、工業園區輔導轉型、人文社會實踐、在地創新等類型之計畫累積達年。(由系統統計累積期限) | |||
計畫摘要(含標點符號,以500字為限) | ||||
台東是文化語言最多元的地區,但也是經濟最弱勢、平均餘命最短、自殺率最高的地區。最能讓人脫貧的是教育,但台東兒童的基本學力偏偏又是全國最低落的,而研究指出,兒童學力低落可能和家庭經濟的弱勢息息相關。因此,本計畫將致力於讓大學生於課程中投入「教育(讓窮孩子讀書)」與「文創休閒產業(讓大人有工作)」的議題,兩個議題我們各擬定了4個具體的投入目標: 教 育1. 發展弱勢幼兒的早期介入;2. 預防或克服國小低成就的問題;3. 協助本校菁英運動員提升閱讀及英語文能力。 文創休閒1. 山林海洋探索教育與休閒;2. 饒富在地文化歷史趣味的文創設計;3. 結合山海體驗與文化休閒的台東深度旅遊。 此外,本院師培與非師培系所擬合作開發具文化特色的國小、國中、高中教材,如「南島語族的大洋之旅」。我們將以實習課程為核心,在四年內整合師範學院、師培中心甚至通識中心的(課程)資源,建立強調「做中學」與「責任逐漸轉移」的課程與教學模式,結合地方需求,所有課程的目標都在支援學生在實習課裡有更好的表現,最後能讓大學生於動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為具專業素養、有責任感的知識份子。本計畫做為短期的過渡計畫,主要將以「教師增能」、「凝聚課程改革共識」、「發展並試行運作模式」、「發展教材教法」與跨系的「教育介入方案」為前驅嘗試。 |
計畫摘要
介紹計畫規劃及執行學校能量、含計畫主持人、計畫團隊曾執行相關計畫之執行成果概述
背景、方向與特色
本院的前身有6個學系,全部都是師培學系,絕大多數教師的專業背景都和教育有關。少子化之後,師培學系減至4個:教育學系、體育教育學系、幼兒教育學系及特殊教育學系;另外成立了2個非師培學系: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與文化休閒產業學系;及一個學位學程:運動競技學程。在這樣的結構下,本院同仁一向在思考,到底有什麼可以努力的方向,可以讓我們在邊陲地區做出貢獻。歷經多年的群體溝通與同仁們的個別努力,我們的目光投向了兩個方向,各有3個重點:
弱勢教育:與台東縣一同了解、面對「弱勢學生的教育問題」,強調本院的課程教學,與幼兒園及國小現場弱勢學生的需求結合
發展弱勢幼兒的早期介入;
2. 預防或克服國小低成就的問題;
3. 協助本校菁英運動員提升閱讀及英語文能力。
休閒文創:以「在地自然及文化(原住民)特色」為主題,在課程中發展山海體驗、深度休閒旅遊、數位媒體商品設計等。
山林海洋探索教育與休閒;
饒富具在地文化歷史趣味的文創設計;
結合山海體驗與文化休閒的台東深度旅遊。
這樣的努力方向,將有四個特色:
它不打高空,我們已經有了既有的基礎
它與本院現有師資的專業背景最為相符
它可以落實為可永續經營的課程與教學
它接地氣,和現場實際的問題密切結合
我們既有的基礎
在弱勢教育上:
對弱勢教育的學術研究:以黃毅志為主要領導人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及以曾世杰、陳淑麗為主要領導人的「低成就語文補救教學研究」,研究的質量全台首屈一指。著作目錄請參見附件一。
設置弱勢教育相關的課程:師範學院自九五學年度起設置跨系之「補救教學學程」,修課學生為教育系、特教系及體育系學生,10年來已經85人修滿20學分,取得學程證明。學生有3學期共6學分的補救教學實習,每星期投入實習時間6-10小時。
對弱勢學生的補救教學及服務:永齡希望小學在本校設有分校,主要由師範學生擔任課輔老師,對弱勢低成就生提供課後英文及數學的補救教學,分校已設立九年,每學期訓練約45名大學生課後至各國小為大約185名兒童教學。
四、(幼教待補)。
五、補救教學成效卓著:目前小規模的補救教學嘗試,具有良好的成效。以合作學校豐榮國小為例,本院補救教學學程學生每學期星期一、四下午有4節課,對一、二年級低成就學生投入補救教學。105學年度,該校一年級學生於下學期末,100%通過教育部科技化補救教學的評量。
在文創休閒上: (待補強)_
一、體育系溫卓謀、莊鑫裕的山林海洋教育課程
二、與地方休閒產業的合作
三、與地方文創產業的合作:史前館、特教學校、商品設計
對焦解決區域重點議題與需求分析
整體計畫對於區域議題盤點、瞭解需求、分析並達成共識後,說明學校對接在地需求的狀況及計畫所實踐之主要重點議題與涵蓋議題面向內容
區域重點議題與需求分析
台東學業低成就問題的嚴重性
教育部每年投入約15億元在全國各縣市進行補救教學,但在PISA、PIRLS、TIMSS等國際學力調查的研究中,我國前、後段的學生學力差距過大。
台東縣九年級畢業生最後16%學生的識字量,還不到全國小學三年級的平均值(陳淑麗、洪儷瑜,2012);近三年國中會考英數成績「待加強」的學生,約佔全部考生的59%,超出全國平均33%甚多,為全國各縣市最後一名。簡淑真(2012)研究指出,弱勢兒童五歲未進小學時,在認知上就已經明顯地落後於中產家庭同儕。而且,隨著年齡,前後段學生的成距差距會愈來愈大(甘鳳琴,2007)。亦即,學業成就低落的問題,並不會「長大就好」,它會影響個人終身學習的能力,影響生涯的發展與健康,影響個人在社會階層中向上流動的機會。
台東縣府教育處本學期啟動「減C計畫」,嘗試改善國小國中的教學輔導,以提升學生的基礎學力。
本校師範學院(師院)對弱勢兒童低學力的問題,已有十餘年研究、課程教學與相關的服務經驗。我們對弱勢低成就學生的「教育社會學」與「語文介入」的研究,在國內首屈一指。師院95學年設置「補救教學學程」,在課程中帶領師培生進入補救教學現場,成效卓著,也是全國首創。
台東在地產業文創、休閒的迫切 (待補強)
計畫推動之架構及組織運作
說明團隊執行計畫之深度及廣度,含計畫整體架構圖、具體說明執行團隊組織運作、執行團隊之人數、跨領域之能量、組成成員任務分工及團隊執行計畫經驗說明,及教師帶領學生參與本計畫之規劃
執行團隊成員(含跨校成員)及專業能量:
編號
姓名
學校/職稱
專精領域及主要經歷與成就
參與本計畫及工作項目之主要內容
曾世杰
師範學院/院長
特殊教育、補救教學
簡馨瑩
師培中心/主任
課程與教學、幼兒教育、
陳淑麗
通識中心/主任
讀寫補救教學
量身提供各系所需的中、英文課程
何俊卿
教育系/系主任
范春源
體育系/系主任
魏俊華
特教系/系主任
陳淑芳
幼教系/系主任
張如慧
數媒系/系主任
張凱智
文休系/系主任
陳秀惠
運競學程主任
呂冠緯
均一教育平台CEO
提供線上學習資源及所需訓練
劉鎮寧
台東縣教育處長
提供實習場域及行政支援
吳秀金
豐源國小/校長
提供實習場域及行政支援
趙光華
綠島國小/校長
提供實習場域及行政支援
彭志宏
大南國小/校長
提供實習場域及行政支援
游數珠
卑南國中/校長
提供實習場域及行政支援
預計參與計畫執行學生類型(含跨校學生):
計畫執行期程編號
學校
系科
學習領域
國立臺東大學
師範學院各系師培生
幼教、國小、特教師資培育學程學生
國立臺東大學
師培系所裡的非師培生
山林海洋教育
國立臺東大學
運動競技學程
棒球、柔道、射擊專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及文教產業學系
數位媒體文創設計
國立臺東大學
文化休閒產業學系
文化休閒深度旅遊
台東縣各國中小
說明當年度執行工作事項及進度、作業時程、設定查核點,並敍述全程計畫預計執行工作事項之規劃
本計畫執行甘梯圖
項目月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工作團隊開始運作
v
細部工作計畫
v
完成暑假工作執行準備
v
開始執行暑假工作項目
v
v
v
英語游泳營隊
v
v
潛水初、中、高級
v
v
與均一及台東教育處協作
v
v
v
每月共識工作坊及分享會
v
v
v
V
v
國小補救教學實習
v
v
v
V
V
於國小試行均一教育平台
v
v
v
V
拍攝英語、數學、國語文影帶
v
v
v
V
試行大學運動員增能計畫
v
v
v
v
V
結案報告
v
v
推動目標
請具體說明由學校教師帶領學生整合跨科系院、跨校團隊之能量,結合地方政府或產業資源,共同促進在地產業聚落、社區文化創新發展,透過課程或非課程形式,藉由師生走入社區,參與並協助在地發展及問題解決,於計畫推動後對於促進在地連結合作、培育區域發展所需人才、鏈結產學合作、活絡區域人文發展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等面向之具體發展目標。
本計畫將透過課程及/或非課程形式,藉由師生走入社區,參與並協助面對在地的「弱勢低成就問題」與「文創休閒產業發展」,具體目標如下:
一、「弱勢低成就問題」
(O)與鄰近國民小學建立夥伴關係,成為台東大學長年的實習夥伴。
(一)嘗試改善課程結構,為大一、大二發展實習課,並與服務學習時數結合,至國小提供補救教學。
(二)改良現有集中教育實習,建立跨課程分享支援機制:以增加課程的橫向協作。
(三)發展並試行蹲點式的分散式教育實習模式:使實習時間可以和學校的補救教學結合。
(四)研發推廣教材教法的部分時間實習運作模式:
例如,英語文補救教學3學分,其中2學分在教室上課,1學分化為2節課的實習,到國小進行補救教學。
(五)數位教材教法資料庫:
完成英語文補救教學所需字母拼讀(phonics)影音資料庫,計有1-3分鐘短片200則。
完成國語文補救教學注音、字、詞、理解的實況教學影帶各20則。
完成數學補救教學國小一、二年級的教學影帶各20則。
(六)本院教師完成以「均一教育平台」為核心的國小數學補救教學教材準備。
(七)發展並試行國家級運動菁英選手「大學運動員語文增能方案」
需要與通識中心、及學科教師密切
二、「文創休閒產業發展」(待加強)
具體策略作法
於在地連結、具體行動、支援系統之面向下,提出推動本計畫各項核心任務之具體執行策略及作法,包含未來爭取外部資源及永續經營規劃
在地連結
具體行動
三、 支援系統
課程與教學的理論依據:
做中學:杜威(J. Dewey)主張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強調學生要有事可做(something to do)更要有事可學(something to learn),學生最後透過反省思考來掌握學問、技能與素養。這樣強調實作的哲學,正可以改善目前大學教育教室學習比重太高、學習內容與真實世界脫離的情況、學生動機低落的困境。
責任逐漸轉移模式 (Pearson & Gallagher, 1983):傳統的問題導向學習,已被指出對初學者不利,容易造成初學者的重大挫折。而責任逐漸轉移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強調教學的初始階段,責任在教師方重點是「我做,你看」,期中階段是「我們一起做」,期末變成「你做給我看」。學生會有較高機會成功。
本院課程與教學將在計畫中逐步改進,包括: 1. 改變現有國小及幼兒教育實習課程的執行方式;2.普通教育課程增加進入現場的機會;3. 寒暑假的課程配合辦理弱勢兒童及文化休閒的學習營隊;4.更動課程結構,開設強調「責任逐漸轉移」的實習課;5. 橫向統整課程,讓所有的課程都在支援這個承擔社會責任的實習課。
計畫執行效益
計畫執行情形及預期成果,各校應依計畫之特色與需求,提出自訂質量化績效指標及達成值,例如:預期對區域發展產生實際貢獻或價值、帶動學生參與及在地認同…等
經費需求
其他補充資料
註:請以A4紙張、直式橫書、字體為標楷體14號字,並採雙面列印;各類型計畫申請書頁數說明如下:
種子型計畫:限15頁(不含封面、計畫資料表),含補充資料至多不超過35頁。
萌芽型計畫:限25頁(不含封面、計畫資料表),含補充資料至多不超過45頁。
深耕型計畫:限35頁(不含封面、計畫資料表),含補充資料至多不超過55頁。
附件三
附件四
教育部106年教學創新試辦計畫草稿
撰寫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計畫名稱:大一「中文閱讀與寫作課程」教學創新計畫
計畫目標(五年目標與辦學藍圖)
本校「中文閱讀與寫作」課程乃開設在通識教育大一共同必修,由通識教育中心中文組教
師於各科系專班授課。大一階段學生甫自高中畢業跨入大學生涯,在未來系專業課程設計中將連結社會場域之實踐,因此,本課程在全校性之教學創新計劃中,定位為「為未來所亟需之多域表達力奠基」,以全人的通識視野與新穎的學習模式,建構學生全面而基礎的表達訓練。本計畫以四目標執行:
課程方向重新定位:
1.為「確立自信」與「跨域對話」奠基的閱讀與書寫訓練
2.為培訓「感動力」、「說服力」、「論述力」的表達訓練
3.強化「社會議題關懷」與「在地人文參與」的思辨訓練
課程教材新編彙整:
1.融合「生命感知」與「問題解決」之文本教材,雙效合一
2.導入「專題式」之閱讀、提問、評析,強化表述之力道
3.建立通識精神六大主題之專題書庫,為跨域對話奠基
4.根據各系之屬性微調課程設計,量身打造專業表達力
學生訓練模式創新:
1.訓練多元表達力:含文字表述、短講、專題簡報、多元觀點論述、影音文創等
2.強化「專題論述」之能力:含題目擇選、資料蒐集剪裁、表達邏輯、傳達魅力等
3.打造終生閱讀習慣:以優質雜誌為學生必讀刊物,養成對趨勢、議題之敏感度
4.建立學生個人表述資料庫:引導學生打造個人專屬之故事、人物、議題資料庫
教師社群共學共議:
1.專兼任教師定期研議創新課程設計
2.參考國內各校課綱並跨校交流經驗
3.以工作坊邀集優秀教師分享教學法
現行做法與檢討
(一)課程方向
計畫執行策略 | 運作現況 | 與最終目標差異分析 |
在原有之通識全人教育精神的基礎上,強化「務實性表達」與「專題論述」之訓練,重新定位課程方向。 | 課綱精神為「以學生為主體」、「生命教育為核心」,並以全人教育六大面向為課程主軸:上學期為「自我探索」、「人我相通」、「族群萬象」,下學期為「在地書寫」、「社會關懷」、「生死覺照」,打造通識精神的閱讀與寫作訓練。 |
|
(二)課程教材
計畫執行策略 | 運作現況 | 與最終目標差異分析 |
教材進行新編彙整,在文學性文本之上,新增議題性表述之篇章與書庫,並根據各系屬性微調。 | 選材文本雖已建構,但目前以「文學性」之文本為主。 |
|
(三)學生訓練
計畫執行策略 | 運作現況 | 與最終目標差異分析 |
建立教師共識,尋求學生訓練模式之大方向共同性,以達課程品質與訓練強度之最大化。 | 目前具有共同課綱之文學性選文,但作業設計與學生訓練模式由任課教師自行設計。 |
|
(四)教師社群
計畫執行策略 | 運作現況 | 與最終目標差異分析 |
以跨校交流、工作坊強化教師之教學視野。 | 專任教師已有課綱研擬、教案分享之定期多次聚會。 |
|
三、創新策略:
本計畫創新策略為:「人文精神軟實力+多元表述硬實力」二效合一。
學生面對多變之未來,所需的是對「人」之底蘊的深解與關懷,以及面對不同場域時靈活的表述能力。因此本計畫在原有課綱對人文精神的深化與培成的「軟實力」中,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感知、族群文化的了解、在地人文的認識、社會議題的關懷、生死課題的覺照外;更進一步地,強化演說、簡報、專題論述、影音文創等多元表述的「硬實力」,並以優質雜誌專題、學生切身議題專書的引導閱讀與表述訓練,打造其終生學習力與問題思辨力。
四、具體工作:
課程方向重新定位部分
與所有專兼任教師舉行會議,強化說明,形成共識。
課程教材新編彙整部分
根據共同課綱六大主題,擇選優質專題報導或評析,新增為共同教材;引導學生從文本中觀察其下標、論述、引證之模式,並設計相應作業練習表述。
根據共同課綱六大主題,建立延伸閱讀書庫,為跨域思維奠基;同時透過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做專題式、論述性表達。
根據各系不同專業屬性,在課堂的案例舉證中或作業中,微調設計。例如於「在地文創」、「在地關懷」部分,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得以影音作品呈現,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習得以「台東社區營造」專題簡報呈現,以達各系所需表述力訓練。
每班均將《天下雜誌》、《遠見雜誌》數位版,設定為學生每月必讀刊物並設計作業。培養學生終生閱讀、跨領域觀察、與議題接軌、探索自身於時代定位的能力。
學生訓練模式創新部分
針對多元表達力之訓練,如短講、簡報、影音文創等,教師共同研發、擇選優質教案、範例,彼此研討分享。
針對「專題論述」能力訓練,教師共同研擬如何啟發學生關懷動機,並訓練資料剪裁、表達邏輯、闡述魅力等能力。
為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上的「學習自主」,以作業設計訓練學生為自己「量身打造表達資料庫」。學生須由平時多方閱讀,從雜誌、報章、電視專題或專訪、專書、媒體資料等來源中,建立專屬自己的資料庫,蒐集各種動人故事、關切議題、典範人物等等,作為表達內容的長期蓄積,以能厚積而薄發。此部分工作得由教學助理協助審視批閱。
教師社群共學共議部分
專兼任教師本學期至少舉行4次課程革新會議,研議教材、教案、作業設計。
本學期當蒐集他校具參考性之課綱,作為課程革新之參考依據。
本學期以工作坊邀請1位閱讀書寫典範教師分享教學設計。
學生自評成果評估
設計學生自評問卷(含閱讀力、書寫力、思考力、專題論述力等能力之提升與否)。
統計問卷,並作質性與量性成效評估。
(六)兼任助理協助工作:
1. 參與所有會議並作紀錄。
2. 主編106-1學生文字作品集《鏡心文集8》。
3. 彙整共同課綱之新增教材資料,並協助上傳教學平台。
4. 設計與統計「學生自評」成果。
5. 工作坊之行政事務辦理。
6. 共同教學平台之維護。
7. 學生主題專書讀書會之引讀。
8. 計畫成果之結案。
(七)教學助理協助工作:
1. 協助教師批閱寫作作業。
2. 協助教學平台之管理。
3. 協助分數登錄與統計。
4. 協助教材之印刷與蒐集。
(八)新增閱讀硬體設備:
1. 於通識教育中心「鏡心書房」內新增二台桌上型電腦,新增《遠見》雜誌數位版
供學生線上閱讀,並提供專題討論空間。
五、預期成效:
(一)課程定位面:將更強化闡述、論證、表達、創發、跨域閱讀、問題解決等能力,除人文
素養之培成外,學生將更能感受課程訓練與未來職涯能力之關聯。
(二)教材新編面:除在原來的文化文學素養中拓寬觀察思維面向、深化情感底蘊外,將更近
一步聚焦「真實議題」,連結社會發展,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創新,並探索自身專業所能
發揮的影響力。例如,在共同課綱之「生老病死」主題中,除文學性、哲思性作品之導
讀外,進一步共讀與探討「高齡產業的社會創新」等專題性報導;又如「在地書寫」主題
中,除研讀台東在地作家之文字創作,進一步引讀與討論台東不同領域(含公益、教育、
藝術、公共事務、農業……等)之書籍與專題,引導學生在多元文本引導的感發之上,
更進一步以不同視野探索自身參與社會實踐的各種可能性。
(三)學生訓練面:
1.透過多元表述力(文字表述、短講、簡報、影音文創)訓練,學生將更掌握表達的精確
性與吸引力。
2.透過專題論述力的訓練,學生將對不同議題產生更深思索,並學習針對真實議題,
提出反思、論證與回饋。其問題意識能力、資料蒐集剪裁能力、表達邏輯能力將獲
提升。
3.優質雜誌專題的引讀與討論,將令學生對趨勢、議題敏感度提升,形塑「社會參與」
的學習氛圍,創造同儕「共議共創」的機會,逐步養成現今人才「終生閱讀、終生學
習、終生創新」所需的能力。
4.學生個人表述資料庫的建立,將引導學生成為主動策畫者,蒐集自身所感興趣之議
題、所受啟發之人物或故事、所吸收之精采觀點,逐步發展成為自己量身打造的表
達智庫。
(四)教師社群面
1.本學期至少四次的專兼任教師間定期研議與分享,將確立創新課程方向、裁定所選
教材、分享新式教學教案、並設計共同作業。
2.他校中文閱讀書寫課程課綱之參照,將深化教師對課程的規劃與構思。
3.閱讀與書寫典範教師工作坊之舉行,將啟發教師對課室的經營與創思。
(五)學生成效面
1.學生產出:
(1)出版文字創作優秀作品《鏡心文集8》。
(2)至少10篇「專題論述」優秀作品,作為觀摩。
2.教學滿意度:目標量性評量高於學校平均值0.2個標準差。
3.學生自評:目標在「表述能力」、「表達自信」、「思考能力」等皆獲進步。
六、績效指標及預期量化、質化成果:
具體工作 | 績效指標 | 預期量化成果 | 預期質化成果 | 備註 |
課綱方向共識討論 | 專兼任教師會議討論課綱方向 | 本學期至少1次 | 確立「人文精神軟實力+多元表述硬實力」之課綱方向,擇定教材,形成共識。 | |
教材新編彙整 | 完成新編教材選輯 | 1.新增六大主題相關專題論述與報導,編入教材,至少6篇。 2.擴充六大主題延伸書庫,成教師研討方向與學生導讀方向,各主題至少10本,共至少60本。 3.根據各系所需特殊表述力,設計教案之舉例,至少3例。 4.優質雜誌《天下》、《遠見》數位版列入每位學生必讀教材。 | 建立專題論述與主題專書之教材文本,導向「議題思辨」與「論述表達」 之訓練。 | |
學生訓練模式創新 | 建立指標性教案與學生個人表達資料庫 | 1.多元表達力訓練(短講、簡報、影音文創等),共研議3個指標性教案。 2.「專題論述」表達訓練,研議1個指標性教案。 3.訓練學生建立「個人表達資料庫」,每位學生一學期至少蒐集5篇。 | 學生表達之思考性、精確性、條理性、動人性、創造性將獲提升。 | |
教師社群共議 | 參考他校課綱與舉辦典範教學工作坊。 | 1.本學期至少4次課程革新會議。 2.蒐集他校具參考性課綱至少3項。 3.閱讀書寫典範教師工作坊1次。 | 課綱精神與教材將明確化,教師將獲教學啟發。 | |
學習成果 | 1.學生文字作品集《鏡心文集8》出版 | 1.《鏡心文集8》1份 | 1.表達之精確與優美作品觀摩 | |
2.「專題論述」優秀作品選輯 | 2.專題論述作品至少10篇 | 2. 學生將能以同儕相互觀摩提升論述能力 | ||
3.教學滿意度 | 3.目標量性評量高於學校平均值0.2個標準差。 | 3.此項為量化數值 | ||
4.學生自評 | 4..此項為質性成效 | 4.目標在「表述能力」、「表達自信」、「思考能力」等皆獲進步。 |
七、達成目標之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