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東大學 97.98.99.100學年度 課程綱要
師範學院 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專門課程
10005022 99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社教系課程會議、系務會議修訂通過
1000602-99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三次院課程會議暨第四次院務會議修訂通過
1000616-99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三次校課程會議修訂通過
1000616-99學年度第二學期第四次教務會議核備
壹、教育目標
本所碩士班課程之教育目標為:
一、培育具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研究與課程設計發展的基本人才;
二、培育具文史工作能力的人才;
三、提供社會學習領域中小學教師進修之管道。
依上述教育目標,本所發展方向、課程發展重點及課程設計理念如下:
(一)發展方向:
1.培育具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研究與課程設計的基本人才:
培育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研究發展人才,使之具有社會科及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的專業知能,提供中小學社會科教師進修之管道。
2.培育具地方文史工作能力的人才:
在研究與課程中增強臺灣本土及東臺灣社會文化的教學內容,以社會變遷、族群關係、常民生活、多元文化、鄉土歷史與文化資源等面向為研究主體,凸顯地方特色,提供地方文史工作者及有志於地方社會文化研究人士進修之管道。
(二)課程之發展重點:
1.以本土人文素養為社會科教育的基礎。
2.著重東臺灣區域特色的社會科教育研究。
3.著重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研究。
(三)課程設計理念:
本所課程依上述發展方向與重點,以下列二點為課程規劃原則:
1.增強方法論與論文撰寫訓練:為培育研究生研究能力,在課程規劃首重基礎研究方法的訓練,包括質性、量化研究;其次訓練研究生撰寫研究計畫與論文,包括引導研究、獨立研究。
2.理論與實務並重:本所以臺灣本土與東臺灣社會人文及文化資源為基本場域,設計社會科教學研究與地方文史研究應用課程,兼顧教育與應用之平衡。
貳、課程設計
依據上述規劃原則,本所課程架構分為二部分,畢業學分30學分:
一、基礎課程:著重基礎理論與方法,獨立研究能力與論文寫作,必修12學分。
二、選修課程:至少18學分,其中6學分可修習本校所際、院際相關課程。
課程類別 | |||
基礎課程 | 必修 十二學分 | 量化研究 | 三學分 |
質性研究 | 三學分 | ||
東臺灣歷史文化專題 | 三學分 | ||
社會學習領域專題研究 | 三學分 | ||
畢業論文 | ○學分 | ||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策略研究 | 三學分 | ||
口述歷史與社會記憶 | 三學分 | ||
地方文化資源調查專題 | 三學分 | ||
選修課程 | 選修 至少十八學分 | 至少18學分,其中6學分可修習本校所際、院際相關課程 |
參、選課須知
跨校選修依學校相關規定申請。
基於學生學習需要,其中6學分可修習本校所際、院際相關課程。
畢業總學分至少三十學分,修業年限依學校規定。
畢業前須提一篇相關論文,發表於學報、學術研究期刊、研討會或學術論壇。
必修12學分 | 選修18學分 | |
量化研究EGO1S111 3/3 |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發展EGO2S206 3/3 | 當代社會議題EGO3S325 3/3 |
質性研究EGO1S107 3/3 | 社區發展研究EGO2S207 3/3 | 旅遊地理與區域研究 GO3S336 3/3 |
社會學習領域專題研究EGO1S112 3/3 |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策略研究EGO3S327 3/3 | 韓國文化與人物EGO3S3493/3 |
東臺灣歷史文化專題EGO1S109 3/3 | 口述歷史與社會記憶EGO2S208 3/3 | 中國近現代人物EGO3S350 3/3 |
地方文化資源調查專題EGO3S348 3/3 | 東臺灣的族群與文化 EGO3S352 3/3 | |
中、韓近現代專題EGO3S353 3/3 | ||
中韓近現代化運動之比較3/3 EGO3S351 | ||
英文課程名稱請見下頁
類 別 | 學分數 | 科目中文名稱 | 科目代碼 | 必選修 | 學分 | 時 數 | 開課學期 | 科目英文名稱 | 備 註 | |
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 基礎課程 | 必修十 二學分 | 量化研究 | EGO1S111 | 必 | 3 | 3 | 一上 | Quantitative Research | |
質性研究 | EGO1S107 | 必 | 3 | 3 | 一上 | Qualitative Research | ||||
社會學習領域專題研究 | EGO1S112 | 必 | 3 | 3 | 一上 | Seminar o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 ||||
東臺灣歷史文化專題 | EGO1S109 | 必 | 3 | 3 | 一下 | Topics on History and Culture of Eastern Taiwan | ||||
畢業論文 | 必 | 0 | 0 | 二下 | Thesis | |||||
選修課程 |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發展 | EGO2S206 | 選 | 3 | 3 | 二上 |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 |||
社區發展研究 | EGO2S207 | 選 | 3 | 3 | 一上 | Community Development | ||||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策略研究 | EGO3S327 | 選 | 3 | 3 | 二下 | Pedagogy of Social Studies | ||||
口述歷史與社會記憶 | EGO2S208 | 選 | 3 | 3 | 一下 | Oral History and Social Memory | ||||
地方文化資源調查專題 | EGO3S348 | 選 | 3 | 3 | 二上 | Seminar on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Survey | ||||
社會科教材研究 | EGO3S326 | 選 | 3 | 3 | 一/二 | Studies in Social Studies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 ||||
鄉土教育專題研究 | EGO3S333 | 選 | 3 | 3 | 一/二 | Seminaron Homeland Education | ||||
社區發展研究 | EGO2S207 | 選 | 3 | 3 | 一/二 | Seminar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 ||||
社區總體營造專題 | EGO3S335 | 選 | 3 | 3 | 一/二 | Seminar on Community Empowering | ||||
當代社會議題 | EGO3S325 | 選 | 3 | 3 | 一/二 | Contemporaneity social issues | ||||
肆、專門課程
類 別 | 學分數 | 科目中文名稱 | 科目代碼 | 必選修 | 學分 | 時 數 | 開課學期 | 科目英文名稱 | 備 註 | |
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 選修課程 | 選修 十 八學分 | 臺灣社會變遷專題研究 | EGO3S336 | 選 | 3 | 3 | 一下 | Seminar on Social Changes of Taiwan | |
族群關係研究 | EGO3S328 | 選 | 3 | 3 | 二上 | Seminar on Ethnic Relations | ||||
臺灣民間信仰專題研究 | EGO3S338 | 選 | 3 | 3 | 二下 | Topics on Folk Religion of Taiwan | ||||
臺灣史文獻導讀與研究 | EGO3S339 | 選 | 3 | 3 | 一上 | Taiwan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Studies | ||||
田野工作理論與實務 | EGO3S334 | 選 | 3 | 3 | 二上 | Field Work:Theory and Practice | ||||
地理資訊系統專題研究 | EGO3S347 | 選 | 3 | 3 | 二下 | Seminar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
空間資訊系統應用 | EGO2S209 | 選 | 3 | 3 | 二下 | Application of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 ||||
旅遊地理與區域研究 | GO3S336 | 選 | 3 | 3 | 二下 | Tourism Geography and Regional Studies | ||||
韓國文化與人物 | EGO3S349 | 選 | 3 | 3 | 一下 | Education and People of Premodern and Modern Eras | ||||
中國近現代人物 | EGO3S350 | 選 | 3 | 3 | 二上 |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 ||||
中、韓近現代專題 | EGO3S353 | 選 | 3 | 3 | 一上 | Topics in Modern Chinese and Modern Korea | ||||
中韓近現代化運動之比較 | EGO3S351 | 選 | 3 | 3 | 一上 | South Korea's relatively recent modernization movement | ||||
東臺灣的族群與文化 | EGO3S352 | 選 | 3 | 3 | 一上 | Eastern Taiwan's ethnic and cultur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