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2
,离现在 7
年 12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1
第九屆臺灣閱讀協會 閱讀議題系列活動
「ㄅㄆㄇ及早教、及早學:幫助兒童探索知識和想像世界
」座談會暨記者會
新聞稿 (更新版)
研究指出,注音(國外是拼音)的學習可以提早到學前進行,幼兒不但學得會,這樣的早期
學習,對入學後的讀寫發展有很大的助益,尤其對弱勢或有學習困難的幼兒幫助最大。但在臺灣
的幼兒園,注音符號教學的定位不明,各幼兒園注音符號教學的師資、教材教法品質也參差不齊。
臺灣超過九成的幼兒在進入國小就讀前就已學過注音符號,但是我國幼教師師資培育課程中並沒
有培養幼兒園教師注音符號教學知能的課程,注音符號學習也未納入現行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
綱。基於促進兒童閱讀能力發展的立場,我們呼籲教育部要正視幼兒園注音符號教學的問題、訂
定有證據本位的決策、培訓幼兒園教師注音符號的教學知能、研擬適齡適性的注音符號教材教法、
積極預防弱勢(社經弱勢及身心障礙)幼兒入學後發生閱讀困難的情形。
本次座談會與會者有資深幼兒園和國小教師、專精於讀寫發展、讀寫教學、讀寫障礙與偏鄉
教育的學者專家,我們將在討論中引出以下事實/議題,以問答方式說明本次座談/記者會的重點:
為什麼要學注音?
注音是學習閱讀的重要工具。沒有注音的時候,學習者要花很長的時間,記了上百、上千個
國字之後,才能進入閱讀的狀態。這對欠缺語文支持環境的社經弱勢幼兒或有學習困難的身
心障礙幼兒閱讀的學習極為不利。而在系統性的注音教學之後,一般兒童在十週內就可以掌
握注音。幼兒語彙遠超過字彙,學會注音,即能以注音觸接既有的語彙,因此能夠跨過識字
的困難門檻,及早進入閱讀的世界,並且以注音為工具認識更多的國字。例如,小二下全國
平均識字量約 1,300 個,但課本出現過的漢字不到 700 個,小朋友哪裡學的?主要是透過注音
自己學的。
幼兒園教注音會不會揠苗助長?
教育部 2009 年為幼兒家長印了一份「爸爸媽媽放輕鬆」的手冊,裡面談到「學前階段本來就
不該教注音」,又說「先學注音,無關日後的學習成就」。這些說法其實和實證研究的結果
不符,這樣的主張對弱勢幼兒尤其不利。
實證研究怎麼看幼兒學注(拼)音的議題?
注音是一種拼音文字。國外文獻一再指出,三至五歲幼兒就能學拼音文字,早期的閱讀教育
對弱勢幼兒尤為有利。美國的國家早期讀寫委員會(National Early Literacy Panel)2008年回
顧了數十年的實證研究,結果指出學前的字母知識和聲韻覺識的教學對入學後閱讀有重要的
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教育部的「早期閱讀優先」計畫,會把字母知識和聲韻覺識列為
三至五歲學前幼兒的教育目標。英國、美國、紐西蘭的實驗教學研究也指出,早期的閱讀教
學,早期的閱讀教學,可以預防高風險群幼兒(社經弱勢、身心障礙)入學後發生閱讀困難,
被鑑定為學習障礙的機會也會降低。臺灣的宣崇慧(2014)也發現學前注音解碼和一至二年
級的識字有顯著相關。這些研究結果和「爸爸媽媽放輕鬆」手冊的看法截然不同。
早點教注音,對高風險幼兒特別有幫助,臺灣有這方面的證據嗎?
最明顯的證據是2006年簡淑真教授在臺東進行早期閱讀教學實驗。有三組幼兒參與。第一組
2
是弱勢組,來自文化社經弱勢的偏遠國小附幼,家長為原住民的比例超過四成,他們接受的
是一般幼兒園常見的遊戲、生活本位課程,沒有特別教導閱讀;第二組的家庭背景和第一組
相同,但在實驗中接受為期三十週、每天30分鐘的注音及聲韻教學;第三組是優勢對照組,
幼兒選自東大附幼及一所臺東市的私立幼稚園,他們家長的背景有中上的社經地位。結果發
現,進國小後,第一組的弱勢孩子完全不是優勢孩子的對手,注音及期中考的國語分數落遙
遙落後,隨著學期的進行,落後的程度愈來愈大。但是,接受注音/聲韻教學的實驗組,不但
在國幼班結束時,展現了相當不錯的注音能力,更令人驚喜的是,他們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
期中和期末考,居然沒有輸給優勢對照組的兒童。
幼兒園能不能教注音?
教育部其實沒有明說「幼兒園不能教注音」,教育部說的是
「幼兒園課程不得為國民小學課
程之預習與熟練,並不得仿照小學教學寫字」(
102學年至106學年幼兒園基礎評鑑指標,第
3.2.3細項)
,及「
各班課程應採統整不分科方式進行教學」
(
107學年至111學年幼兒園基礎
評鑑指標,第3.1.2細項)
。因為國家課綱(現行課綱及108課綱)把注音列為國小入學後最前
面十週的教學目標,所以若根據
102學年至106學年幼兒園基礎評鑑指標,
幼兒園是不能教注
音。現行幼兒園基礎評鑑指標已將此點規定刪除,但注音符號在幼兒園的定位還是不清。有
些幼兒園從小班就開始教,有的在大班下學期幼小銜接課程時才教,極少數的幼兒園完全不
教。此情形造成家長的焦慮、國小教師的困擾、及教育不均的現象,特別是對弱勢幼兒。
幼兒園教注音的情況如何?
2016年PIRLS
調查研究(
樣本為4,326名國小四年級學童)發現超過九成(91%)的臺灣父母
認為其子女在進入國小前,辨識注音符號的能力為非常好(48%)或還不錯(43%);認為孩
子在入國小前書寫注音符號的能力為非常好(40%)或還不錯(47%)的家長則有87%。2018
年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追蹤研究計畫(樣本為2,164名三歲幼兒及6,576名三月齡幼兒)發
現在孩子三歲時,三成多(31.5%) 的家長平均一星期讓孩子認識注音符號一次以上;孩子到四
歲時,則有近五成五(54.7%)的家長平均一星期讓孩子認識注音符號一次以上。一般民眾也認
為幼兒園應該教注音。一項民調指出:「75.4%民眾認為幼教不能教國字注音不合理、91.4%
的民眾支持幼教透過遊戲,讓幼兒學習注音」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2017)。
沒學注音對哪些幼兒的影響最大?
公立幼兒園比較遵守法令,教注音的情況較少,但這造成另一個問題
—
依照現行法令,弱勢
兒童(低收入戶、原住民、新住民、身心障礙)可以優先進入公幼,結果是上國小一年級時,
只有弱勢幼兒沒有學過注音,一入小學,語文能力就遠不如同儕,這可能嚴重斲喪弱勢幼兒
的學習動機。此外,家庭功能不彰的弱勢兒童沒有機會藉由親子閱讀享受繪本,但學習注音
符號能幫助他們及早獨立自學,進入知識與想像的世界;而對於閱讀與書寫國字有困難的學
習障礙學生,他們可能長期需要仰賴注音符號來輔助閱讀與書寫,及早學習注音符號可以幫
助他們精熟這項技能。
所以我們的主張是什麼?
一、從高風險弱勢幼兒開始:以積極性的差別待遇,對弱勢社區的幼兒園投入資源,進行注
音教學實驗,以提升兒童閱讀成功的機會;關注高風險的讀寫障礙幼兒,於注音符號教
學中,早期發現讀寫障礙的高風險幼兒,並及早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師培研習及教材教法研發:鼓勵學術界投入五歲至二年級分散式注音符號教學研究、研
發適齡適性幼兒注音學習相關的教材教法,並改善幼兒師資培育課程,提供現職教師相
關研習。
3
主題:
「
ㄅㄆㄇ及早教、及早學:幫助兒童探索知識和想像世界
」座談會暨記者會
主辦:臺灣閱讀協會
協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時間:107 年 6 月 20 日(三)上午 9:30-11:0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三樓第一會議室
(請參考路線圖)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圖書館校區)
議程:
時間
主題
主持人/主講人
9:30-9:35
開場、致詞及引言
開場:張鑑如教授/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
學系教授、臺灣閱讀協會理事長
致詞:陳學志院長/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講座教授
主持及引言:柯華葳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
習科技學系講座教授 (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院
長、臺灣閱讀協會理事長)
9:35-9:45
幼兒注音符號教與學:
現況、政策與研究
曾世杰教授/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特殊教
育學系教授 (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臺灣
閱讀協會理事長)
9:45-9:55
注音符號及早教學的功能:
弱勢學生
呂偉白助理教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
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創會理事長
9:55-10:25
注音符號怎麼教?
廖佩玲老師/臺中市四季藝術幼兒園老師
陳純純老師/臺北市立健康國小退休老師
10:25-11:00
Q & A
曾世杰教授、呂偉白助理教授、廖佩玲老師、
陳純純老師
活動地點路線圖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