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特教學生閱讀理解的策略探討

格式
pdf
大小
6.57 MB
頁數
6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6-12-23,离现在 8 30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東華特教 民 102 年 12 月                  第五十期 23

◎通訊作者:李亭葦 [email protected]

壹、前言

閱讀,是作者透過文本與讀者溝

通的橋樑,而我們所閱讀的,將成就我

們本身。閱讀幾乎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

事,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生活資訊的

獲得,我們都會運用到此項技能。但資

源班的孩子,多半有閱讀理解困難的問

題,也因為有限的閱讀能力,導致他們

不願意也不喜歡閱讀,而這樣長期的

影響下,就造成了閱讀上,「貧者愈

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現象。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閱

讀便成為一項很重要的課題。

筆 者 所 任 教 資 源 班 的 學 生, 大

部 分 都 具 備 基 本 的 閱 讀 技 能, 但 是

受限於詞彙知識量及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的不足,常讓他們在閱讀

的過程中受挫,詞彙量的擴充以及先前

知識的建立有賴於生活中多方閱讀累

積,所以選擇閱讀的材料就很重要,而

報紙便是一個很適合拿來教學的教材,

因為報紙的篇幅不會太長,內容多元豐

富又可貼近生活、符合時事,因此也容

易讓學生理解。

貳、資源班學生閱讀能力之特徵

閱讀是一項複雜的認知能力,除

了閱讀者本身的閱讀技能之外,文本

本身的難易程度及呈現方式也會影響

閱 讀 者 的 理 解( 胡 永 崇,2006; 蘇 宜

芬,2004;van den Broek  &  Kremer,

2000)。而王瓊珠(2004)認為除了讀

者與文本之間的變項會對閱讀產生影響

之外,環境的變項也是主因。資源班學

生多以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為主,

其在學習的表現上有部分相似之特徵,

因此,筆者整理學者所提出的影響閱讀

的因素,整理出資源班學生的閱讀特徵

如下:

一、詞彙知識量不足

閱讀包含識字與理解兩部分,所以

閱讀能力牽涉到識字量的多寡與對詞彙

意義的掌控。蔡欣儒(2009)研究國小

四年級學童發現,識字量多寡與語用、

李亭葦

 

彰化縣二水國小資源班

讀報教育於資源班語文教學之應用

background image

24 東華特教 民 102 年 12 月                  第五十期

閱讀理解成正相關,而語用與閱讀理解

之間也有關聯。詞彙知識量不足是許多

資源班學生閱讀困難的主因,除了資源

班學生本身的認知能力而影響對抽象語

彙的理解之外,也因為閱讀量的不足,

導致他們在能理解的語彙上比起同年齡

的孩子都要來的少。

二、先前知識不足

根據 Kintsch(1998)所提出的建構

整合理論,他將閱讀分成文本模式及情

境模式兩種,情境模式指的是讀者本身

的先備經驗與過去所學的知識會影響閱

讀理解。閱讀理解與讀者本身的先前知

識(priorknowledge)的 關 係 已 得 到 許

多研究上的驗證,許多研究也指出,具

有閱讀理解困難的兒童在先前知識的表

現上也較一般學童差(王家玲,2003;

李慧慧,2006;李佳紋,2011;顏若映,

1993)。

三、閱讀策略不足

閱讀策略指的是閱讀者在閱讀的過

程中,進行若干活動來增進對文章理解

的心理、行為上的行為(VandenBroek,

&Kremer,2000)。透過有效地閱讀策

略,讀者可以在不同層次的閱讀歷程

中,有效掌握閱讀的重點。閱讀障礙孩

子閱讀策略不足原因來自於本身後設認

知能力差,無法隨時監控自己對於文本

理解的程度而適時善用策略,吳訓生

(2002)也指出,閱讀能力較低的孩子

傾向以局部的方式去整理重點,遇到閱

讀困難也傾向以迴避的方式處理。 

四、讀者之個人因素

胡永崇(2006)認為學習障礙學生

的心理處理速度、專注力、短期記憶及

工作記憶,還有視知覺等基本認知的缺

陷,都會造成閱讀困難的發生。學習障

礙學生具有神經心理功能異常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導致他們在閱讀上出現困

難,因此,必須透過特殊教學策略以及

適當的課程調整,才能幫助他們學習閱

讀。

參、讀報教育之相關研究及課程設計

「讀報教育」意指以報紙為教材的

教學活動。報紙的內容大多呈現時事,

具有即時性、貼近生活的特點,因此是

許多學校推動閱讀活動的方式。美國是

最早實施讀報教育活動的國家,至今已

有超過五十個國家也加入讀報教育的行

列(陳靜雅,2008)。且臺灣的讀報教

育,也在許多學校行之有年。

研究發現,使用報紙作為才來進

行閱讀理解教學,對於閱讀策略之增進

以及閱讀興趣之提昇都有顯著成效(楊

雅斯,2012;鄭麗雪,2011;謝巧莉,

2010)。

且多元豐富的內容很適合作為閱讀

的題材,對於許多生活經驗匱乏、閱讀

經驗不足的資源班學生而言,是相當實

background image

東華特教 民 102 年 12 月                  第五十期 25

用的教材。

讀報課程可以氛圍的塑造、新聞

導讀及兒童創作能力並搭配語文教學目

標做設計,透過多元的方式結合語文教

學及十大基本能力的學習目標(陳靜

雅,2008)。因此,在讀報教育的設計

上可以採取上述方式循序漸進引導學生

讀報。根據馮琼愛、邱銘心(2011)研

究台北市國民小學讀報教育發現,實施

讀報教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

1. 培養學生閱讀習慣;2. 提升學生閱讀

理解能力;3. 增進學生思辨分析能力。

推動閱讀之最終目的無非是要建立學生

獨立閱讀的習慣,進而培養閱讀的興

趣,從學習如何閱讀到能透過閱讀去學

習。

肆、讀報教學的實施方法

市面上的報紙除了國語日報是專為

學童設計的刊物外,另外還有國語日報

週刊也很適合國小學童,且還分為初階

及進階版,教師可視學生能力選擇較適

合的刊物,筆者所任教的班級有訂閱國

語日報週刊初階版,此刊物適合五至八

歲學童閱讀,內容卻很豐富多元,也包

含很多生活常識,較能貼近生活。

而在新聞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搭配

時事挑選學生可能感興趣的議題,像是

前一陣子的「圓仔」誕生的新聞,或是

「黃色小鴨」來台的訊息等。以下就資

源班學生可設計的讀報教學做說明以提

供參考:

一、乾坤大挪移-認識報紙的版面

資源班學生因為閱讀能力的不足,

所以容易有不喜歡閱讀的狀況,更別提

閱讀報紙,而對於報紙能夠提供資訊的

此項概念,很多資源班學生是不清楚

的,因此,在引導學生閱讀報紙前,可

先向學生介紹報紙有哪些版面,待學生

瞭解報紙的組成,便能選擇自己喜愛閱

讀的部分進行閱讀。

國語日報主要有新聞、兒童、文

藝……等幾個版面,教師可透過遊戲競

賽的方式讓學生將剪下的報紙內容做分

類,一方面也能帶學生認識各種不同文

體及其敘寫的方式。

二、我是預言家-閱讀標題、進行預測

報紙的新聞標題大多會簡要陳述

出新聞內容,也有摘要主旨的功能,例

如:「自種蔬食避毒害」。就是一篇告

訴我們,自己種植蔬果可以避免有毒物

質侵害的新聞,讓學生在尚未閱讀新聞

內容之前,先猜測這篇新聞可能在講些

甚麼,達到對文本進行預測的理解策

略。預測是透過線索去猜想文本內容,

之後再檢視自己所預測的是否和作者一

致,而預測能夠幫助學生去發現線索、

去檢視自己對文本判斷的合理性,除此

之外,也能夠在預測的過程中,讓學生

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background image

26 東華特教 民 102 年 12 月                  第五十期

三、我是小主播-唸讀新聞

教師選定適合閱讀的新聞篇章後,

可利用競賽的方式讓學生輪流唸讀,在

唸讀之前,教師可針對新聞內容做說

明,並教導孩子如何斷詞及遇到不同句

子時應該使用的語氣。斷詞指的是能將

句子中的詞語做適當區分以符合意義

(楊憲明,1998),許多資源班學生在

此方面的能力是需要多加練習的。而在

學生唸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其他學生當

評審去檢視其他同學的表現,這也是一

向很好的觀摩學習歷程。

四、小小偵探-訊息提取

教師在學習單的設計上,可以填空

的方式讓學生去尋找關鍵資訊,比如:

「最近的食品出現不少問題,乳品添

加(),澱粉類食物添加(),而

天然麵包也使用()。所以我們可以

知道,這些東西對人體是(好 / 不好)

的。」透過克漏字的方式讓學生去提取

重要資訊。再者,教師可針對填空的詞

彙去做解釋,例如:「原本以為住在鄉

下的生活辛苦,只能(粗茶淡飯)的填

飽肚子。」針對粗茶淡飯去做說明。

五、尋找 5W—結構組織法

報 紙 的 新 聞 內 容 也 是 練 習 5W 的

好題材,5W 即是「What,When,Where,

Why,Who」,許多報紙新聞內容會詳

細敘述事件發生的背景、前因後果,例

如在九月所舉辦的彩色路跑活動,因為

主辦單位將彩色粉末以水溶解後再掃進

基隆河所以遭到環保局開罰的新聞事

件,就可以拿來當作學生練習 5W 的閱

讀教材。除了可以透過對新聞事件的結

構化分析,更清楚知道社會上發生的事

外,還可讓學生去對社會事件感興趣,

從而反省檢討。

六、我也是小作家-文章仿作

《國語日報》也提供了不少小學生

所寫的優秀作品,教師可利用詞語或語

句替換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寫作,比如:

「(牽罟的印象)一直深深留在我心

5W 練習

W2hat

when

where

why

who

彩 色 路 跑 主 辦
單 位 遭 到 環 保
局開罰

九月份的週末

臺 北 大 佳 河 濱
公園

彩 色 粉 末 汙 染
基隆河

彩 色 路 跑 主 辦
單 位、 台 北 市
環保局

表 1
5W 練習

中,它讓我(享受捕魚的樂趣),也讓

我(體會到漁民的辛苦)。」讓學生將

句中的語句加以替換,漸進式地引導學

生練習寫作。

background image

東華特教 民 102 年 12 月                  第五十期 27

七、畫中有話—利用圖畫練習表達能力

報紙裡面的新聞常會佐以圖片以

幫助讀者更瞭解新聞事件,而這些圖片

也是很好的語文教學教材。當學生對於

較長的文本進行閱讀時,可將重點放在

閱讀圖片說明的敘述上,因為圖片說明

通常能精要敘述整個新聞事件。除此之

外,讓學生看著圖片練習說出圖片中發

生的事,也能讓他們增進他們表達的能

力。此外,有些報紙版面會提供連環漫

畫,連環漫畫也是一個很好練習寫作的

教材。

伍、結語

九年一貫中所提倡的十大基本能

力包含對文化學習及國際的了解,透過

讀報教育,可以讓學生瞭解新聞事件之

外,也由於內容題材生活化,因此更能

幫助資源班學生了解社會,進而參與社

會。

近幾年,國際大型的閱讀能力測驗

PISA 以及 PIRLS 都強調學生能否從文

本中去歸納摘要重點、了解文本意旨,

以及能否透過閱讀而掌握基本的知識和

技能,基本知識技能也是資源班學生相

當需要學習的。因此,身為教師的我

們,是否應該思索,應該帶給他們的是

如何更貼近生活的教學,而不是一味補

救他們未來生活根本用不到的知識。

參考文獻

王家玲(

2003)。國中不同閱讀能力學

生先前知識與文章理解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彰化市。

王瓊珠(

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

閱讀。臺北:心理。

王菁菁(民

102 年 9 月 23 日)。自種

蔬食避毒害。國語日報

2 版

李 佳 紋(

2011)。圖文表徵與先備知

識對學童閱讀理解影響─以「地

形」、「水循環」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北市。

李慧慧(

2006)。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

生先被知識、詞彙量、工作記憶、

推論能力與閱讀理解之關係(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臺南市。

吳訓生(

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

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

究。特殊教育學報,16

65-104。

吳欣恬(民

102 年 9 月 30 日)。彩色

路跑粉塵恐誘發氣喘、肺炎。國語

日報

1 版。

胡永崇(

2006)。閱讀的相關因素及學

習障礙學生之閱讀補救教學。屏師

特殊教育,13

29-37。

陳靜雅(

2008)。讀報教育 - 讓孩子跟

上時代的動脈。師友月刊,496

background image

28 東華特教 民 102 年 12 月                  第五十期

64-65。

馮琼愛、邱銘心(

2011)。台北市國民

小學實施讀報教育研究。圖書與資

訊學刊,76

88-108。

鄭 麗 雪(

2011)。讀報教育故事圖法

對國小輕度障礙學生提升閱讀能

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縣。

楊憲明(

1998)。中文詞間、詞內空格

調整對閱讀的影響。台南師院學

報,31

303-326。

楊雅斯(

2012)。運用讀報實施閱讀理

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

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市。

蔡欣儒(

2009)。國小四年級學童識字

量多寡與語用能力、閱讀理解能

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市。

謝巧莉(

2010)。國小一年級閱讀教學

課程實施讀報教育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屏東縣。

顏若映(

1993)。先前知識在閱讀理解

上之認知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

16

385-412。

蘇宜芬(

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

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

129

21-28。

Kintsch(1998). 

Comprehension: A para-

digm for cognition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en Broek, P., & Kremer, K. E. (2000). 

The mind in action: What it means to 
comprehend during reading.

 In B. M. 

Taylor, M. F. Graves, & P. van den 
Broek.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