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政府97年度研究報告 研 究 報 告 名 稱 交互教學對青少年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研究 研究人 服務單位:南投縣永昌國民小學 研究人員:邱麗芬(教導主任) 黃千惠(老師) 中華民國97 年10 月30日 |
南投縣政府 97年度研究報告摘要表 | |
研究報告名稱 | 交互教學對青少年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研究 |
研究單位及人員 | 南投縣永昌國民小學邱麗芬、黃千惠 |
研究起迄年月 | 97年2月起至97年8月 |
研究緣起與目的 | ㄧ、緣起:如何讓學生喜歡國文,進而願意主動學習,並提升閱讀能力,是現今我國教育所注重的。創造力能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也能使別人的生活更豐富,動機是影響創造力表現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進一步探討交互教學對青少年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影響。 二、目的: 1.探討交互教學法對青少年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影響。 2.發展出適於國中國文的交互教學法。 3.探討交互教學法的可行性與適用時機,並在實施的過程中,找出問題及困難點,供其他教師參考。 |
研究方法與過程 | 採取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等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以「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與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為前測工具,然後施予三個月的交互教學,再以前測的研究工具進行後測,藉此來探究交互教學對青少年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影響。 |
研究發現與建議 | 研究發現:1.交互教學對青少年的學習動機有提升的作用。 2.交互教學能提升青少年的創造力。 建議: 1.交互教學法是值得國中教師教學嘗試的方式 2.交互教學課程設計應審慎與規劃 3.採用正面的鼓勵來教學 4.應採多元評量的方式 |
選擇獎勵 | 行政獎勵 □獎勵金 |
交互教學對青少年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研究
壹、緒論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為了強化國家競爭力,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培養不容忽視,因為小創造力可以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而大創造力可以影響整個社會文化和大環境的運作,既然創造力的影響無遠弗屆,創造力的培養也就不容小覷;國文是基礎學科,中文能力的下降,會影響到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能力,因為唯有好的國文能力,才能思考與學習,了解問題真正的核心,現今許多教育學者常喊著「搶救國語文能力」的口號,但效果卻不彰,雖提倡「雙語教學」,但坊間卻出現一窩蜂補美語而忽視中文的現象,因此如何讓學生喜歡國文,進而願意主動學習,並提升閱讀能力,是現今我國教育所注重的。
創造力能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也能使別人的生活更豐富(Nickerson, 1999),動機是影響創造力表現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楊坤原,2001),許多研究也顯示在國外風行一時的交互教學法可促進學習動機(Borkowski, 1992;李新鄉、黃秀文、黃瓊儀,1997;楊榮昌,2002),國內的多位學者亦主張,創造性的發問技巧可提升學生創造思考的能力(張玉成,1983;陳龍安,1997),故本研究擬進一步探討交互教學對青少年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影響。
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探討交互教學法對青少年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影響。
2.發展出適於國中國文的交互教學法。
3.探討交互教學法的可行性與適用時機,並在實施的過程中,找出問題及困難點,供其他教師參考。
研究問題
1.實驗組的學生和控制組的學生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上的 得分是否有差異?
2.實驗組的學生和控制組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上的得分是否有差異?
3.實施交互教學的問題與限制?
貳、文獻探討
ㄧ、交互教學的理論基礎與內涵
交互教學法是由Palincsar and Brown(1984)參考Vygostsky的「可能發展區域」理論;Wood, Bruner, and Ross等學者提出的「專家鷹架」理論,以及Rogoff and Gardner提出「預測教學」的理論,結合三者的學說發展出的一種閱讀策略教學(Palincsar and Brown, 1984;Rosenshine and Meister, 1994),交互教學採用「對話」的方式進行閱讀理解教學,十分強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和「學習責任的轉移」,在教學活動中,需使用摘要、提問、澄清、預測等四個策略,以下將一一討論:
(一)摘要(Summarizing):摘要是教師指導學生對全文和每個段落或章節中,用自己的話把重要的概念做一敘述,從做摘要的策略及步驟中,可得知學生是否能了解文章所表達的真正意義。
(二)提問(questioning):提問是指當學生閱讀完文章後,對文章中的重要概念提出問題,並能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這樣才能對文章的內涵有更透徹的了解,不僅能確定學習的目的,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澄清(clarifying):澄清是一種理解監控的策略,是指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困難,文中出現無法理解的字彙或學生不清楚文意時,採取的一種閱讀理解策略。
(四)預測(prediciting):預測是指由教師指導學生經由文章的標題或線索,來預測文章未來的陳述內容,或是請學生根據文章上一個段落的敘述,推測下一個段落可能會出現的內容。
二、學習動機的理論基礎與內涵
Baron(1986)認為「動機」是指能夠長時間引起並維持行為的內在歷程,也是ㄧ切行為的方針與原動力,而學習動機則是能激發並促進個體學習的動力,張春興(1996)將學習動機定義為「能引起學生的學習活動並達到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
Tollefson(2000)指出動機的理論有四方面:包括預期價值論、自我效能論、目標導向論、歸因理論。Pintrich and Schunk(2001)則將動機因素分為三個層面來探討:首先是價值成分:是指學習者為何要學習,其中包括對學習工作的認知性、實用性與興趣。再來是預期成分:是指學習者預期學習工作能否成功,包括學習者地自我效能感、學習的控制信念等。最後是情感成分:是指學習者對自己的感覺或是學習工作情感上的反應,包括考試焦慮與自尊自重等需求。
創造力的理論基礎與內涵
創造力的概念眾說紛紜,各學者專家的見解不同,茲將常見的理論說明如下:
(一)創造是一種思考的歷程:Mary(1985)將為創造力是思考和行動的結合,也是個體經由獨特思考後的表現。
(二)創造力是一種人格特質:Rookey(1977)認為創造力是一種人格特質,個體需具有冒險性與挑戰性且有豐富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引自林珍羽,2003)。
(三)創造力的四要素:Guilford(1986)認為創造力包含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密性,而這四要素,可藉由閱讀教學來增進;以流暢性而言──藉由小組的討論文章內容,可引發學生不同的想法和優點,有助於促進表達的流暢性。以變通性而言───在閱讀時,須和個人的先備知識及以往的經驗相結合,具有擴散性思考的效果,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以獨創性而言──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想法及意見,學生對文章的感受給予最大的尊重。以精密性而言──將聽、說、讀、寫的四種語言能力做一統合,在閱讀教學中,可將閱讀寫作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創造思考(柳雅梅,2003)。
綜上所述,創造力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包含了認知與情意雙方面,強調個體因為環境的刺激,有與眾不同的見解並能解決問題。
四、交互教學法與學習動機、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一)交互教學與學習動機
Borkowski(1992)提出交互教學法對學習力低的學生是有效的,因為能改善他們嬉戲的態度、發展自我控制的技巧、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對國小一般正常學生而言,交互教學法對於閱讀態度與閱讀動機上均有顯著的效果(李新鄉、黃秀文、黃瓊儀,1997;楊榮昌,2002)。教師多給予學生鼓勵,聆聽學生不同的意見,而同儕關係,可達到楷模學習的功用,都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Goree, 1996;Howe, 1997)。
(二)交互教學與創造力
柯幸玫(2004)的研究發現交互教學活動以學生同儕互動為主,同儕間的發問、討論等活動可以激發更多元及不同的思考。教師的教學風格對學生同儕的關係也可以影響學生創造力。在創造力教學中,應注意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教師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必須營造有利於創造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提升學生創造力的表現(林幸台,2002),國內多位學者亦主張,創造性的發問技巧可提升學生創造思考的能力(張玉成,1983;陳龍安,1997)。
(三)創造力與學習動機
動機是影響創造力表現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個體的內在動機,可以促使各體為了自我滿足對興趣而學習,樂於接受較有難度的工作,所以具有內在動機者對於提升創造力是有很明顯的助益(楊坤原,2001)。Martinage(1989)的研究指出當小孩子的內在動機較高時,他們的創意表現也比較好(引自Sternberg and Lubart, 1999)。Lauren and Suzanne(2007)研究發現創造力和環境與環境和個人交互作用的關係較小,但創造力和個體的學習動機有顯著的正相關。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設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後,針對國中生設計一套交互教學,希望能探討交互教學對青少年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的影響,因而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
接受交互教學的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後測的得分有顯著差異。
接受交互教學的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之圖形測驗後測的得分有顯著差異。
接受交互教學的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之語文測驗後測的得分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南投縣塔羅牌國中的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二個班,其中一個班為實驗組,一個班為控制組,兩個班級均是由常態分班所組成的,共有64人,實驗組的男生為16人,女生為14人,共30人;控制組的男生為17人,女生為17人,共34人。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採取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等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以「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與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為前測工具,然後施予三個月的交互教學,再以前測的研究工具進行後測,藉此來探究交互教學對青少年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影響。
四、實驗設計
本研究是教學設計是以四十五分鐘為一個單元,進行一篇閱讀測驗的教學,經由教師示範使學生能了解四種閱讀策略的意義與使用時機,將學生分成異質性的小組,每組共5-6人,先挑選較常發言的學生當組長,以期能順利的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實驗設計如下表:
表1實驗設計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
O1
X1
O2
控制組
O3
X2
O4
茲將上表中各代號之意義,說明如下:
1.O1、O3:代表實驗實施前,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組學生實施的前測---「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與「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2.X1、X2:代表實驗組,實施交互教學法;X2則代表控制組,未實施交互教學法。
3.O2、O4:代表實驗實施後,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組學生實施的後測---「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與「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五、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有:「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和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一)「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
本測驗是由吳靜吉、程炳林(1992)編製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65~.91之間,而正式施測的Cronbach’s α係數為.879,目的在測驗學生對學習動機的看法及信念,一共有35題。本量表計分以Likert五點量表計分方式,分為「非常不符合」、「很符合」、「部份符合」、「大部份符合」、「非常符合」分別計分為1、2、3、4、5。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得分愈高,表示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愈高。
(二)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本測驗為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編製。包含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及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兩部分,適用於國小五年級至研究所的學生,並具有不同年齡和性別的常模。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以「竹筷子」為題目,受試者需在10分鐘內想出「竹筷子」的可能用途,並書寫下來,可測得流暢力、變通力和獨創力等三項指標;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以「人」作為題目,受試者需在10分鐘內畫出自己所能聯想到的圖形,可測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等四項指標。
信度方面,可分為評分者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在評分者信度方面,語文創造思考測驗評分者間信度介於.93至.97(P<.01);圖形創造思考測驗評分者間信度介於.79至.98(P<.01)。在重測信度方面,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介於.34至.46(P<.01);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介於.42至.60(P<.01)。
效度方面,以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之「空罐子」為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之效標;「線條」為圖形創造測驗之效標,其中因年代變遷答案有所改變,語文的獨創力相關僅有.08之外,其餘都有相當良好的關聯效度。
六、課程設計
研究者擬以十二篇閱讀測驗文章,作為研究的教材,這十二篇閱讀測驗文章的來源,是根據在該校服務三年多的經驗,依據以往學生的學業表現,並請學校的國文領域科的教師依學生的能力共同挑選出來的,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後,請學生填寫學習單,並根據文章的內容仿作,自編一篇小故事,增加學生的寫作力及創造力,教學計畫進度表如表2所示。
週次 | 篇名 | 教學策略 | 時間 |
第一週 | 結伴同行 | 教師示範 | 45分 |
第二週 | 老虎找回聲 | 教師示範 | 45分 |
第三週 | 我要比你大 | 分組練習、綜合運用 | 45分 |
第四週 | 華盛頓擒賊 | 分組練習、綜合運用 | 45分 |
第五週 | 出使狗國 | 分組練習、綜合運用 | 45分 |
第六週 | 字的玄機 | 分組練習、綜合運用 | 45分 |
第七週 | 兩個懶人 | 分組練習、綜合運用 | 45分 |
第八週 | 四個傻瓜 | 個體獨自運用 | 45分 |
第九週 | 書房的小窪地 | 個體獨自運用 | 45分 |
第十週 | 誰偷吃雞蛋 | 個體獨自運用 | 45分 |
第十一週 | 鄭人買鞋 | 個體獨自運用 | 45分 |
第十二週 | 紅豆餅阿伯 | 個體獨自運用 | 45分 |
表2 交互教學計畫進度表
七、資料分析
在實驗課程完成後,再以二組的學生進行「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
量表」與「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的後測,然後處理分析資料,探討三者之間相互的影響。本研究是採用量化的方式,藉由SPSS10.0的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基本資料是採用描述性統計,本研究中的依變項是以「前測」分數為共變數,針對「後測」分數進行「共變數分析」統計處理,以考驗各項假設。為比較交互教學法對青少年在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影響,本研究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時,以α=.05為顯著水準。
肆、研究結果
一、交互教學法對學習動機之影響
本研究要探討的是接受交互教學法的學生與接受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在國文學習動機的差異情形,因需考慮各組學生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的起始點差異性,故分析時以學生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分數為共變數做兩組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後測得分的共變數分析,兩組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後測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3,而共變數摘要表如表4。
由表3的數據顯示,實驗組的學生在經由實施交互教學法之後,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的總得分及各分量表都有增加,再由表4的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去除前測得分的影響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學生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得分的共變數分析上達顯著水準(F=9.73, p<.05);而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的七個分量表中,內在目標導向(F=6.452, p<.05),外在目標導向(F=10.986, p<.05),工作價值(F=6.49, p<.05),學習的控制信念(F=5.572, p<.05),學習的自我效能(F=7.13, p<.05),期望成功(F=4.245, p<.05)各分量表中實驗組的學生得分顯著優於控制組,只有在測試焦慮(F=0.48, p<.05)這分量表沒有顯著差異。意即經過實驗教學後,實驗組的學生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後測之總得分顯著優於控制組。
表3兩組學生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之得分
實驗組 N=30 | 控制組 N=34 | ||||
施測 | 平均數 | 標準差 | 平均數 | 標準差 | |
學習動機總量表 | 前測 後測 | 3.51 3.66 | .47 .43 | 3.18 3.19 | .34 .38 |
內在目標導向 | 前測 | 3.72 | .74 | 3.35 | .59 |
後測 | 4.03 | .64 | 3.48 | .66 | |
外在目標導向 | 前測 | 3.60 | .80 | 3.56 | .60 |
後測 | 3.90 | .57 | 3.44 | .58 | |
工作價值 | 前測 | 3.91 | .72 | 3.41 | .67 |
後測 | 4.07 | .74 | 3.41 | .60 | |
學習的控制信念 | 前測 | 3.40 | .52 | 3.14 | .39 |
後測 | 3.45 | .41 | 3.15 | .36 | |
學習的自我效能 | 前測 | 3.40 | .77 | 2.85 | .56 |
後測 | 3.54 | .65 | 2.87 | .59 | |
期望成功 | 前測 | 3.40 | .69 | 2.96 | .66 |
後測 | 3.70 | .79 | 3.08 | .77 | |
測試焦慮 | 前測 | 3.12 | .67 | 3.02 | .86 |
後測 | 3.18 | .80 | 2.98 | .80 |
表4「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 離均差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值 | |
學習動機總量表 | 實驗處理 | 1286.887 | 1 | 1286.887 | 9.730** |
1.內在目標導向 | 實驗處理 | 2.011 | 1 | 2.011 | 6.452* |
2.外在目標導向 | 實驗處理 | 2.980 | 1 | 2.980 | 10.986** |
3.工作價值 | 實驗處理 | 2.178 | 1 | 2.178 | 6.490* |
4.學習的控制信念 | 實驗處理 | 0.730 | 1 | 0.730 | 5.572* |
5.學習的自我效能 | 實驗處理 | 1.682 | 1 | 1.682 | 7.130* |
6.期望成功 | 實驗處理 | 2.011 | 1 | 2.011 | 4.245* |
7.測試焦慮 | 實驗處理 | 0.172 | 1 | 0.172 | 0.480 |
*p<.05 **P<.01 ***P<.001 |
二、交互教學法對創造力的影響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接受交互教學法的學生與接受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在創造力的差異情形,分為圖形測驗與語文測驗兩方面來探討:
(一)圖形測驗:因需考慮各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圖形測驗的起始點差異性,故分析時以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圖形測驗」分數為共變數做兩組學生「新編創造思考圖形測驗」得分的共變數分析,兩組在「新編創造思考圖形測驗後測」的調整平均數如表5,而共變數摘要表如表6。
由表5的數據顯示,實驗組的學生在實施交互教學法後,在圖形創造力的各方面的得分都有增加,且比控制組來的明顯。再由共變數分析結果得知,去除前測得分影響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中之流暢力(F=10.404, p<.05),獨創力(F=9.862, p<.05),變通力(F=13.46, p<.05)與精進力(F=5.158, p<.05)之得分達顯著差異,實驗組比控制組來的高,顯示交互教學對於青少年圖形創造力具有提升的效果。此研究結果與柯幸玫(2004)、陳龍安(1997)、柳雅梅(2003)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
表5 兩組學生在「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得分
實驗組 N=30 | 控制組 N=34 | ||||
施測 | 平均數 | 標準差 | 平均數 | 標準差 | |
流暢力 | 前測 | 13.23 | 5.23 | 14.12 | 4.42 |
後測 | 15.73 | 5.23 | 12.97 | 4.76 | |
變通力 | 前測 | 8.56 | 2.30 | 8.94 | 2.87 |
後測 | 10.73 | 3.14 | 8.91 | 2.97 | |
獨創力 | 前測 | 8.57 | 5.63 | 10.32 | 6.35 |
後測 | 10.77 | 6.90 | 7.71 | 5.20 | |
精進力 | 前測 | 2.10 | 8.17 | .35 | .60 |
後測 | 1.17 | 1.53 | .53 | .71 |
表6「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新編創造思考圖形測驗 | |||||
變異來源 | 離均差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值 | |
流暢性 | 實驗處理 | 172.184 | 1 | 172.184 | 10.404** |
變通性 | 實驗處理 | 66.855 | 1 | 66.855 | 9.862** |
獨創性 | 實驗處理 | 279.847 | 1 | 279.847 | 13.460** |
精密性 | 實驗處理 | 7.081 | 1 | 7.081 | 5.158* |
*p<.05 **P<.01 ***P<.001 |
(二)語文測驗:因需考慮各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語文測驗的起始點差異性,故分析時以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語文測驗」分數為共變數做兩組學生「新編創造思考圖形測驗」得分的共變數分析,兩組在「新編創造思考圖形測驗後測」的調整平均數如表7,而共變數摘要表如表8。
由表7的數據顯示,實驗組的學生在實施交互教學法後,在圖形創造力的各方面的得分都有增加,且比控制組來的明顯。再由共變數分析結果得知,去除前測得分影響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中之流暢力(F=12.965, p<.05),獨創力(F=9.725, p<.05),變通力(F=5.157, p<.05)之得分達顯著差異,實驗組比控制組來的高,顯示交互教學對於青少年語文創造力具有提升的效果。此研究結果與張玉成(1983)、陳龍安(1997)、Lauren and Suzanne(2007)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顯示,交互教學不論對語文或是圖形測驗的創造力都有提升的作用。
表7 兩組學生在「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之得分
實驗組 N=30 | 控制組 N=34 | ||||
施測 | 平均數 | 標準差 | 平均數 | 標準差 | |
流暢力 | 前測 | 6.93 | 4.04 | 8.85 | 5.12 |
後測 | 12.20 | 8.55 | 8.94 | 6.10 | |
變通力 | 前測 | 5.07 | 2.43 | 6.12 | 3.08 |
後測 | 6.97 | 2.77 | 5.74 | 2.66 | |
獨創力 | 前測 | 3.50 | 3.30 | 5.26 | 4.81 |
後測 | 7.50 | 5.70 | 7.06 | 6.04 |
表8「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新編創造語文圖形測驗 | |||||
變異來源 | 離均差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值 | |
流暢性 | 實驗處理 | 415.327 | 1 | 415.327 | 12.965** |
變通性 | 實驗處理 | 49.891 | 1 | 49.891 | 9.725** |
獨創性 | 實驗處理 | 80.525 | 1 | 80.525 | 5.157* |
*p<.05 **P<.01 ***P<.001 |
伍、結論與建議
ㄧ、結論
交互教學對國文學習動機之影響
實驗組經由實施交互教學後,和控制組在「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動機量表」上的得分有顯著的差異,故可知交互教學對青少年的學習動機有提升的作用。
交互教學對創造力的影響
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新編創造思考圖形測驗中不論是圖形測驗或是語文測驗的得分都有顯著的差異,可知交互教學能提升青少年的創造力。
(三)在實驗過程中,因為四個策略定義明確,學生能正確使用,但四個策略使用次數差別甚大,學生較常使用提問與預測的策略,澄清的策略較少使用,且經由學生的回饋單發現,學生最不喜歡摘要的策略。
二、建議
(一)對教師教學的建議
1.交互教學法是值得國中教師教學嘗試的方式
本研究發現交互教學有助於學生在國文學習動機與創造力的提升。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再加上交互教學的四個定義清楚明確,各學科都可採用。
2.交互教學課程設計應審慎與規劃
交互教學常需使用更多的教學時間,更應事先花心思去設計安排課程進度,並在教學過程師生不斷討論與修正。如時間掌控、活動進行等。最重要的是在教學中力求對話的過程有意義,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3.採用正面的鼓勵來教學
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時,宜多採用鼓勵的口吻,並接納學生不同的意見與看法,強調答案沒有對錯,注重學生彼此間的分享,讓學生有興趣學習,不再是考試的機器。
4.應採多元評量的方式
交互教學法中的提問與預測的部分,希望學生能廣泛的思考,找出和文章相關的知識,故教師在評量學生的答案時,不應採單一的標準,只要學生的答案合乎常理都該接受並給予肯定。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樣本的人數只選取南投縣塔羅牌國中一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因此交互教學的效果是否會因區域性和年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影響實驗結果,仍值得進一步探討。
2.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因為時間因素,只進行三個月的實驗教學,未來的研究可採較長時間的縱貫性研究,探討學生是否會因為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創造力與學習動機,此外也可以針對某些學生進行質化研究,更能進一步了解交互教學的效果。
3.課程設計方面
本研究為了引起學生的動機與興趣,選取的教材都是較有趣且機智性十足的文章,未來的研究可以加深文章的長度及深度,讓學生增加閱讀的能力。
4.策略使用方面
經由實驗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四個策略的使用次數分配並不平均,未來的研究者應注意,避免過於偏重某種策略。
參考文獻:
李新鄉,黃秀文,黃瓊儀(1997)。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能力、
後設認知能力閱讀態度之影響。嘉義師範學報,11,89-118。
林幸台(2002)。青少年的創造力發展。應用心裡研究,15,63-67。
林珍羽(2003)。創造性唐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9,59-78。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及研究手冊。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柯幸玫(2004)。國小資優生閱讀小組實施教學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9,182-182。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印。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修訂版)。台北:心理。
楊坤原(2001)。創造力的意義及其影響因素簡介。科學教育月刊,239,3-12。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
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柳雅梅(2003)。從創造力的觀點談讀者反應論對閱讀教學之啟示與運用。教育研究,52,43-49。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orkowski, J. G. (1992). Metacognitive theory: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literacy, writing, and math skill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5, 253-257.
Goree, K. (1996).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Do we really want it
Gifted Child Today, 19(4),36-37.
Guilford, J.P.(1986). Creativity talents: 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Bearly.
Howe, J. R.(1997).Some general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rograms,
curricula and instruction form creativity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f the Instruction for Creative Thinking. Taipei, NTNU.
Lauren King , Suzanne T, Gurland(2007).Creativity and experience of a creative task:Person and environment effects
Nickerson, Raymond S. (1999). Enhancing Creativity. In Robert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 p117-175.
Pintrich, P. R., & Schunk, D. (2001).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 research and applicatio.(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senshine, B., & Meister, C. (1994). Reciprocal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4), p479-530.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 (Eds.).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15.
Tollefson.(2000).Classroom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theories of motitvation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Vol.12, No.1, 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