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書教學技巧在國語教學上的運用之行動研究—以國民小學低年級國語科教學為例

格式
doc
大小
269.5 KB
頁數
14
上傳者
yiau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2-11-12,离现在 22 35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圖畫書教學技巧在國語教學上的運用之行動研究-以國民小學低年級國語科教學為例

在學校教學的實務上,行動研究是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教師之最佳選擇。對某一教學法經由計畫、行動、觀察、省思再加以修正,而再進行下一循環的計畫、行動、觀察與省思將實際有助於此一教學法對該班教學效果之增進。

而在國小低年級之國語課文中,大部分的課文內容多偏向於故事或生活記趣類型之文章,因此,筆者期許自己能以說故事、討論故事的方式,帶領孩子進入國語文的世界。並以圖像結構的方式,讓孩子能更清楚的瞭解文章架構及其內容。更以多元智能的活動來引發孩子內在的潛能與特質。

因此,本研究以國小國語科教學為例進行行動研究,探討將圖畫書教學之原理技巧運用在國語科教學之中,其對孩子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與效果。

研究的結果是:將圖畫書教學技巧融入於國語科的教學之中,確實能夠讓孩子更用心的體會文中的含意,也增強了孩子在創意思考、邏輯、語言表達能力,更也因此激發了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對文學的喜好。

最後本論文並依據研究的結果做出了六點建議:

(一)推廣將圖畫書教學技巧融入國小的國語科教學活動當中,增進小朋友的語文能力,並提升其對文學的喜好。

(二)除了平時的學習活動之外,在評量上亦可加入此元素、技巧,增加評量的多元化。

(三)國語科的教學應與孩童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讓孩子從心出發,來欣賞每一篇文章。

(四)在取樣方面:若要進行進一步的實證性研究,宜增加取樣的人數。以增進實驗結果的外在效度。

(五)在研究時間方面:研究時間若能在人力的、時間、經費的許可下予以延長,當更能看出此教學技巧對於學生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

(六)在評量工具方面:希望加入創意思考評量及觀察記錄,以增加研究的信度。



壹、前 言

圖畫書,英文為「picture books」,在日本稱為「繪本」,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甚至是完全沒有文字,全是圖畫的書籍。這一類書籍特別強調視覺傳達的效果,所以版面大而精美,不僅具有輔助文字傳達的功能,更能增強主題內容的表現。

實施圖畫書教學時,其所運用的技巧通常包括:

  1. 朗讀、說故事與討論故事。

  2. 多元智能的圖畫書活動設計。

  3. 網狀圖示法的分析應用。

以下分別就這三個技巧來作詳細的說明:

一.朗讀、說故事與討論故事

  1. 朗讀技巧

對孩子而言,聽別人朗讀故事是一件輕鬆沒有壓力的事。在這個傾聽與欣賞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瞭解書寫方式,認識生字新詞,並熟悉語法。朗讀故事給孩子聽,也等於提供孩子欣賞創作風格,瞭解情節鋪陳,認同成功角色的機會,這對於引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幫助。當孩子傾聽故事的機會越多,其生活經驗與知識領域自然隨之擴展,影響所及,形成個人的想法與判斷。

以下為有效朗讀故事的指引:(表一)

朗讀過程

提示

朗讀前

  • 呈現書的封面並探討封面插圖,鼓勵孩子與自身經驗作連結。

  • 鼓勵孩子預測該書內容。

  • 與孩子討論該書的作者及插畫家。

  • 向孩子介紹主角、情境與主題。

朗讀中

  • 鼓勵孩子在說故事中積極反應與評論。

  • 故事的表達及內容詳細度配合孩子理解能力的需要。

  • 在適當之處,請孩子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情。

  • 偶爾問問題以瞭解孩子對故事的理解及詮釋。

  • 當孩子一臉茫然時,改變方式重述故事。

朗讀後

  • 回顧故事內容(角色、情節、情境、問題、解決方法等)。

  •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對故事的感受及想法。

  • 協助孩子將主角所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的生活作連結。

  • 配合故事內容,設計延伸活動。

表一:有效朗讀故事指引

而適合朗讀的圖畫書則為具有以下特徵的圖畫書:

  1. 詞句優美的圖畫書。

  2. 插畫內容豐富的圖畫書。

  3. 具有猜測效果的圖畫書。

  1. 說故事技巧

說故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活動。在文字尚未發明之前,說故事一直是兩代間傳遞文化、思想、語言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在提倡兒童閱讀活動的今日,說故事活動儼然成為學校、社區所積極推廣的文化活動。

林秀兒(民88)曾以深刻動人的描繪來說明故事對孩子的影響,她說:「當孩子心田裡播下各式各樣不同的神話、傳說、童話等故事種子,看似沒什麼,確有一場靜悄悄的文化碰撞進行著」。

以下為有效說故事的指引:(表二)

說故事的過程

提示

說故事前

  • 安排一個適當而溫馨的場地。

  • 設計簡單而特殊的開場。

說故事中

  • 保持眼光的接觸並留意反應。

  • 設計簡單的活動使孩子參與其中。

  • 伺機變化音量、語調、語氣,使故事生生入扣。

  • 運用孩子的疑問引發思考與討論。

  • 妥善運用道具來說故事。

  • 不要死記故事內容。

說故事後

*準備評量表做為回饋的依據。

表二:有效說故事指引

而適合口述的故事則有以下的特徵:

  1. 完整結構的故事。

  2. 適合孩子年齡與經驗的故事。

  3. 適合自己風格、能力及人格特質的故事。

  1. 討論故事

討論故事是兒童文學中很重要的一環,他可以透過兩個人、一個小組或一整個班級進行。討論故事可以建立師生雙向互動的關係,對老師而言,討論故事可以瞭解孩子看了哪些書?對故事的瞭解程度有多少?思考的深度與廣度如何?對孩子而言,討論故事提供一個合作思考的機會,他不僅幫助孩子確認、擴展及修正個人對故事內容的理解,甚至在成人的引導下,培養傾聽、發問與表達的技巧,學習說理與思考,建立對自己有意義的知識系統。

討論故事與談論故事經常被混為一談,其實,與孩子說故事實,可將討論在區分成兩個部分,四個階段,也就是談故事與討論故事兩個部分:由自身經驗進而到情緒及基本思考技巧,然後是心理的反省層面,最後再到哲學層面。前兩個階段屬於談論故事的部分,後兩個階段則是討論故事的部分(陳鴻銘,民78)。

二.多元智能的圖畫書活動設計

圖畫書活動設計的目的在透過多樣化、活潑化、深度化、統整化的活動來促進孩子對所閱讀的圖畫書做加廣與加深的研究,期望藉此加深對圖畫書內涵的瞭解(知),培養愛讀書惜書的態度(情),並增進閱讀的樂趣(意)。

設計圖畫書活動,必須把握下列幾項原則:

  1. 重視新舊經驗的銜接。

  2. 符合孩子的發展特質、能力、興趣與需要。

  3. 統整各種學習經驗。

以下以多元智能的七個內涵為主要概念,所發展出的圖畫書活動設計:(表三)

多智能類別

活動設計

語言智能

  • 說故事*討論故事*錄製有聲書

  • 製作宣傳廣告*自編咒語

邏輯─數學智能

  • 計算*分類*製作圖表

  • 測量*排序

視覺─空間智能

  • 圖示*大富翁*紙牌遊戲

  • 尋寶遊戲*視覺迷宮*製作告示牌

肢體─運作智能

  • 肢體語言*戲劇遊戲*操作學習

  • 體能遊戲*烹飪

音樂智能

  • 歌曲、吟唱、饒舌歌*音樂錄音帶、CD、唱片

  • 音效遊戲*克難樂器大合奏*創作歌曲

人際智能

  • 同伴分享*人群雕像*合作小組

內省智能

  • 談論個人的經驗*選擇時間

  • 情緒的察覺與調整*設定目標*自我探索

表三:多元智能圖畫書活動設計

三.網狀圖示法的分析應用

狀圖是指「各種訊息及其相互關係的圖示或視覺化呈現」,詳言之,就是將各種訊息以繪製蜘蛛網方式加以串名的組織圖。網狀圖的基本結構通常是將主要概念置於網的中央,次要概念則置於中央外圍之處,用來代表與主要概念有關的不同訊息。每一個次要概念下可以補充說明許多事實與訊息。概念與概念之間以聯結線相連,代表概念間有意義的關係(圖一)。

(一)網狀圖示法在文學課程上的應用

網狀圖示法在文學課程上的應用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老師以統整的觀念適切地應用兒童文學作品於各種領域的課程設計、各種延伸的概念以及各種文類的閱讀上,茲以下列三種網狀圖說明之。

  1. 整合課程網

整合課程網是從書籍發出的學科活動設計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不同學科領域的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1. 延伸概念網

延伸概念網是從概念出發的活動設計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將主題、書籍的概念及活動作一聯結。

  1. 閱讀網

閱讀網是從主題出發的參考書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與主題有關的各樣書目,促使孩子對某一主題作廣泛性的閱讀。

(二)網狀圖示法在文學研究上的應用

在文學研究上,不同的網狀圖示法,其外型、適用的書籍、功能及繪製方式各有不同,沒有一定的標準可循,端看使用者如何運用及詮釋,茲分述如下:

  1. 文學要素網

文學要素網適用於注重情節發展的故事書,無論是寫實故事或虛構故事皆適宜。繪製文學要素網的最終目的在培養孩子理解故事及架構故事的能力。繪製的方式是一某一本童書為主,分析該書的敘說觀點、角色、背景、主題與情節等。

  1. 情節網

情節是作者有意識安排而組成的「敘事體系」(蔡尚志,民81)。情節的設計包括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故事情節精彩與否和情節的安排息息相關。因此,情節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理解故事發展的能力。

  1. 順序網

順序網屬於情節網的一種,特別是用在預測性圖書。繪製的方式是依照故事發生先後順序排列,然後以箭頭表示下一個發生的現象或結果。

  1. 角色網

角色網是用在人物特質鮮明的童書。角色網可以讓孩子抓緊角色的特質,培養描寫人物的能力。繪製的方式是以某一同書中的角色為主,將足以描寫該角色的形容詞列於四周,並且舉出書中的具體實例以為佐證。

  1. 比較網

比較網可以是兩本書、兩個角色或兩種現象的比較,其功能是培養孩子比較分析的能力。繪製的方式可以將兩本書(現象或角色)分別列於兩旁,然嘔中間列出比較點,其後在於比較點的兩端箭頭上方,寫上彼此的相異處。

  1. 概念網

有關自然科學類的圖書,最適合運用概念網來分析。分析時,將該書的書名置於核心,然後於核心四周列出幾個重點,再針對這些重點描述細節。一旦孩子可以透過心象畫出概念網,便可以看出閱讀的扎實度。

  1. 修辭網

許多童書的詞藻優美,對初學閱讀的新手而言,詞句的理解無疑是建立閱讀的基本條件。修辭網不僅可以豐富語彙,更可以培養造句及舉例的能力,適用於基礎寫作者。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擬以國小低年級國語科教學為例進行行動研究,探討將圖畫書教學之原理技巧運用在國語科教學之中,其對孩子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與效果。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以下幾項:

一、配合國小低年級國語科課程,發展一套適合的語文科教學技巧。

二、探討以行動研究法改進國語科教學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

三、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研究改進國小國語科教學之參考。

參、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所研究的對象僅為台北縣立彭福國民小學二年八班的學生共32名。所做的國語文教學是以國民小學二年級上學期國語文第一課至第十八課為範圍,教學時間約三個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

三、行動研究法的步驟

楊紹旦(70)指出行動研究法的步驟如下:

(一)擇定研究問題

(二)設立研究假設

(三)擬定研究計畫

包括:(1)研究計畫標題、(2)緒言、(3)研究目的、(4)研究假設、(5)研究對象或範圍、(6)研究方法及步驟、(7)研究資料、(8)經費來源、(9)人員及工作分配、(10)研究時間、(11)其他重要事項。

(四)蒐集研究資料

(五)檢討改進

(六)整理資料

(七)作成結論

夏林清等(86)的《行動研究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一書中亦提到了行動研究的步驟:

(一)找出起始點

1.研究日誌

2.尋找一個起點

(二)釐清情境

1.澄清研究的起點

2.收集資料

3.資料分析

(三)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實踐

(四)分析與理論類化

其中(二)到(三)是一個循環的歷程

此架構反映出一個信念:理論從實踐而來;理論主要的價值是作為反映實踐的一個途徑,理論在實踐中被批判的評估,從而刺激了實踐取向知識的進一步的發展。(p.11-12)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於研究的三項目的定研究假設為:「在國小國語科教學中融入圖畫書教學的原理技巧,以說故事的方式帶領孩子討論課文內容並以圖畫方式呈現文學架構,則能有效增進學童學習國語文之興趣,並提升對文章內容分析之能力。」

四、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第一階段

  1. 以說故事、朗讀故事的技巧引領孩童進入文章的世界。

  2. 以網狀圖示法的技巧探索課文內容。

(二)第二階段

  1. 以圖畫輔助孩子對於角色與情境的認識。

  2. 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思考活動。

  3. 以分組競賽的方式激勵孩子學習。

(三)第三階段

  1. 加入各種多元智能活動讓孩子更能體會文中情境。

  2. 讓孩童學習自行架構網狀圖。

肆、研究過程與結果的呈現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將圖畫書教學之原理技巧運用在國語科教學之中,其對孩子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與效果。

由於是行動研究法,因此研究的對象是筆者所任教的台北縣立彭福國小二年八班的所有學生,一共32名,並不做抽樣統計。

在國小低年級之國語課文中,大部分的課文內容多偏向於故事或生活記趣類型之文章,因此,筆者期許自己能以說故事、討論故事的方式,帶領孩子進入國語文的世界。並以圖像結構的方式,讓孩子能更清楚的瞭解文章架構及其內容。更以多元智能的活動來引發孩子內在的潛能與特質。

首先,筆者計畫在每一課的開頭先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課文內容呈現出來,引領孩子進入課文之中,同時並試圖將文章內容以網狀圖示法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孩子清楚的瞭解課文的架構及內容。在這個階段,故事的敘述與呈現以說故事或朗讀故事的技巧要點來進行,技法上著重於以孩子為主體,從圖片的欣賞領導孩子進入文章的世界,並讓孩子多發言,發揮其創造力與想像力。這個部分孩子們有著極高的參與度,反應相當的不錯,對於一些平常較少發言的孩子,也因為故事對他的吸引力,而能踴躍的發言。至於以網狀圖示法呈現課文內容的部分,孩子們對於情節網的理解程度較高,比較網、文學要素網,對於他們來說會較困難,因此多半較無法領會或思考其圖示內容。

基於以上實施的效果,筆者將保留原先成效較好的活動,並再加入新的策略,其中主要以提升孩子們對於網狀圖示法的思考。在這部分,將以圖畫的方式來輔助孩子對於各個角色的認識與情境的狀態,另外,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孩子在藉由討論的過程中,互相激發思考,並以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提升程度較低兒童的學習。最後,再以分組競賽的獎勵制度方式,只要是其思考方向正確或能回答創意思考、或能夠積極的學習討論,將可獲得小組的累計加分,鼓勵孩子發言與思考。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教學,小組討論的進行確實讓孩子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並更因為獎勵制度,孩子們的參與又顯得更加的積極。

以目前實施的成果發現,孩子們學習的成效一直不斷的在進步,但為了要更確實的落實以孩子為主體的學習型態,筆者計畫在課程的進行中,再多加入一些多元智能的活動設計,例如在愚公移山一課,便實施話劇的表演;在小香的秘密一課,便讓孩子實際的玩酢漿草,體會期中樂趣。另外,更希望在網狀圖示教學的部分,跳脫以老師為主題的討論活動,讓孩子自行架構出課文的架構。

孩子們因為各種活動的加入而玩得不亦樂乎,同時也更能夠體會文中人物的想法、情境與所欲傳達的意念,至於讓孩子自行架構課文內容的想法上,也有了不錯的成效,孩子們漸漸的能以自己的想法來概念出課文內容,筆者也在一次的教學活動中,讓孩子們將一課新體詩以製作小書的方式呈現,孩子們的表現亦相當的優秀。

以此型態來進行教學活動,寓教於樂之中,孩子們在玩耍的同時,也進行了大量的思考活動,更因其思考,而架構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也養成了其創意思考與建構知識的習慣。

 

伍、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就學生參與發言的情況分析:

在這個部分發現,孩子們發言的情形相當的踴躍(每個人皆曾經發言過),儘管有些孩子發言的次數較少,但,對於這些平常注意力較不集中、程度低落的孩子來說,已有了很大的進步,至於程度較好的孩子們,其發言的情形又更加的踴躍,不僅自己思考了,也帶領了小組中其他的成員一同思考。

二.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度分析:

孩子們不僅經由網狀圖示對於課文的內容有了清楚而有條理的理解外,也藉由多元智能活動的進行,用心的體驗了文中的各種含意,達到了知、情、意各方面的學習目標。

三.就孩子的創意思考分析:

孩子們在聽故事時,從一開始的猜測推想、到聆聽時劇情發展的創意巧思、到統整課文內容架構的表現,讓孩子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這一連串的活動,除了需要孩子的創造力之外,更需要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在兩方面的激盪思考下,才能真正架構出屬於孩子自己的知識體系。

  1. 就孩子的情意表達、感情溝通上分析:

在孩子們表達對故事的想法上、及一些情意方面活動的進行中,孩子們會將自己生活上的一些態度、遭遇、習慣、家庭生活、同儕生活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老師可藉此更加的認識孩子,更可以藉機導正孩子的一些想法或觀念,至於孩子之間,也因為各種觀念的溝通、表達上而有了更多的默契。

  1. 就語言、書面表達能力上分析:

像這樣以孩子為中心的學習活動中,孩子們常常需要表達自己的各種想法,除了單向的向大家表達意念外,更虛發揮溝通的技巧與同儕間互相討論,並獲得一共識,因此,大量的語言表達能力便無時無刻的再進行訓練。而在文字表達能力上,孩子們常需要將課文中的意念以文字或圖像來表達呈現,因此,這些化無為有的表現,便需要著優良的書面表達能力。

 

陸、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與分析,獲致以下的結論:將圖畫書教學技巧融入於國語科的教學之中,確實能夠讓孩子更用心的體會文中的含意,也增強了孩子在創意思考、邏輯、語言表達能力,更也因此激發了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對文學的喜好。

依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建議如下:

(一)推廣將圖畫書教學技巧融入國小的國語科教學活動當中,增進小朋友的語文能力,並提升其對文學的喜好。

(二)除了平時的學習活動之外,在評量上亦可加入此元素、技巧,增加評量的多元化。

(三)國語科的教學應與孩童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讓孩子從心出發,來欣賞每一篇文章。

(四)在取樣方面:若要進行進一步的實證性研究,宜增加取樣的人數。以增進實驗結果的外在效度。

(五)在研究時間方面:研究時間若能在人力的、時間、經費的許可下予以延長,當更能看出此教學技巧對於學生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

(六)在評量工具方面:希望加入創意思考評量及觀察記錄,以增加研究的信度。

柒、參考文獻

王文科(民8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秀兒(民88)。天方日夜譚。毛毛蟲月刊,112期,27-28頁。

陳鴻銘(民87)。談故事與討論故事。毛毛蟲通訊,97期,第一版。

蔡尚志(民81)。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楊紹旦(民70)。行動研究法及其實例。國教輔導月刊,20卷,4期,5-7頁。

夏林清(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譯們: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敏宜(民89)。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公共圖書館模型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