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課程綱要
附
件三:生活課程綱要
92.2.27
(一)基本理念
國民小學低年級課程乃屬國民教育之開端,特別應以生活為中心,統整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生活中的各種互動與反省能力,奠定從生活中學習的基礎。
(二)課程目標
人與自己
從藝術的探索、欣賞與表現活動當中,覺知個人與環境的關係,感受創作的喜悅與樂趣,並豐富個人的心靈生活。
透過生活體驗,覺察自己的成長、潛能、身心健康、以及自主能力。
人與社會
認識自身周圍環境的特性與變化,覺察到社會中的各種網絡關係,進而關懷自己的周遭環境。
樂於參與各種藝術活動,擴展文化與藝術視野。
人與自然
喜歡觀察環境中的事物,獲得發現的樂趣。
認識、了解並關懷周邊的動、植物。
喜歡利用簡單的器材,製作各種玩具或器具。
(三)分段能力指標
<編號說明>
下列所有的能力指標皆取自原三大領域的第一學習階段之能力指標,此處未做任何增刪修改,只是加以歸類(仍稱之為主題軸),並賦予編號。
在下列九大主題軸當中,第(一)軸至第(三)軸原屬社會學習領域,第(四)軸至第(六)軸原屬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七)軸至第(九)軸原屬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在下列「a-b-c」的能力指標編號當中,a代表主題軸序號,b代表學習階段,c代表流水號。
1.認識周圍環境
1-1-1辨識地點、位置、方向,並能運用模型代表實物。
1-1-2描述住家與學校附近的環境。
1-1-3了解住家及學校附近環境的歷史變遷。
1-1-4描述家庭定居與遷徙的經過。
1-1-5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2.體驗個人與群體生活
2-1-1覺察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
2-1-2描述自己身心的變化與成長。
2-1-3舉例說明自己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
2-1-4了解自己在群體中可以同時扮演多種的角色。
2-1-5舉例說明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其目的而影響他人或其他群體的歷程。
2-1-6在社會領域第一階段能力指標中未出現。
3.察覺社會與生態關係
3-1-1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為自己生活的各個層面帶來新風貌。
3-1-2舉例說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等)如何把全球各地的人聯結起來。
3-1-3察覺並尊重不同文化間的歧異性。
3-1-4舉出重要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等),並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4.探索與創作
4-1-1 嘗試各種媒材,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悅與滿足。
4-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1-3 使用媒材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4-1-4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5.審美與理解
5-1-1 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
5-1-2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的美感,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5-1-3 參與社區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藝術文化,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5-1-4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元文化的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6.實踐與應用
6-1-1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連。
6-1-2 養成觀賞藝術活動或展演活動時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6-1-3 運用藝術創作形式或作品,增加生活趣味,美化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空間。
7.發展科學過程技能
7-1-1 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輕重…)。
7-1-2 察覺物體有些屬性會因某變因改變而發生變化(如溫度升高時冰會熔化)。
7-1-3 依特徵或屬性,將事物歸類(如大小、明暗…)。
7-1-4 比較圖樣或實物,辨識相異處,說出共同處(如兩棵樹雖大小不同,但同屬一種)。
7-1-5 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如豆子成長的過程)。
7-1-6 將對情境的多樣觀察,組合完成一個有意義的事件(如風太大了葉子掉滿地,木板吹倒了…)。
7-1-7 察覺事出有因,且能感覺到它有因果關係。
7-1-8 察覺若情境相同、方法相同,得到的結果就應相似或相同。
7-1-9 學習運用合適的語彙,來表達所觀察到的事物(例如水的冷熱用燙燙的、熱熱的、溫溫的、涼涼的、冰冰的來形容)。
7-1-10嘗試由別人對事物特徵的描述,知曉事物。
7-1-11養成注意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習慣。
8.提昇科學認知
8-1-1 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察覺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狀態變化,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運用現成的表格、圖表來表達觀察的資料。
8-1-2 察覺到每種狀態的變化常是由一些原因所促成的,並練習如何去操作和進行探討活動。
8-1-3 選定某一(或某一類)植物和動物,做持續性的觀察、並學習登錄其間發生的大事件。察覺植物會成長,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注意到植物生長需要土地、陽光及水分等良好的環境。察覺動物如何覓食、吃什麼、做什麼活動,成長時身體形態的改變等現象及現象變化的觀察。
8-1-4 觀察現象的改變(如天氣變化、物體狀態的改變),察覺現象的改變必有其原因。
8-1-5 製作各種不同的玩具,體會「力」有多種,力可使物體動起來,或使物體振動發出聲音
8-1-6 認識與使用日常生活家用產品。(含傳播設備、交通工具、安全設備)。
9.涵養科學精神
9-1-1 能依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9-1-2 相信每個人只要能仔細觀察,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9-1-3 察覺自己對很多事務也有自己的想法,它們有時也很管用。
9-1-4 養成動手做的習慣,察覺自己也可以處理很多事。
9-1-5 學習安排工作步驟。
9-1-6 學習如何分配工作,如何與人合作完成一件事。
9-1-7 喜歡探討,感受發現的樂趣。
9-1-8 學習安排工作,有條理的做事。
9-1-9 學習操作各種簡單儀器。
9-1-10 喜歡將自己的構想,動手實作出來,以成品來表現。
9-1-11 培養將自己構想動手實作出來,以成品表現的習慣。
(四)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的關係
<說明>
由於生活課程所有的能力指標,皆取自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這三大領域的能力指標,故與總綱十大基本能力的關係並未產生改變,其關係請參考原三大領域的課程綱要,此處不再重複。
(五)實施要點
1.生活課程之教科書編輯,每學期以一冊為原則,不宜分成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冊。
2.生活課程之教學時間最低應佔基本教學節數百分之三十。
其餘實施要點請參考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大學習領域之課程綱要。
(六)附註
附錄一課程計畫示例
<說明>
為更清楚表達單元內涵,各單元名稱或主題名稱皆冠以較嚴肅名稱,教材編撰者可自行將各種名稱活潑化。
各單元之間或單元主題之間的分類方式,是採「未窮盡、未交互排除」的方式列舉。
附錄文件屬建議性質,僅供教材編撰者與學校教育人員參考,不列入審查依據。
第一階段(1-2年級)
單元名稱 | 單元主題 | 能力指標 |
我 是 誰 | 我是自己的主人 1.我的成長 2.我喜歡的事物 3.我與他人 | (2-1-1 )(2-1-2 )(2-1-3 )(2-1-4 ) (3-1-1 )(3-1-2 )(3-1-3 ) |
我是一個小小藝術家 1.我會創作 2.我能夠表現 3.我喜歡欣賞美的事物 4.我會美化自己 | (4-1-1 )(4-1-2 )(4-1-3 )(4-1-4 ) (5-1-1 )(5-1-2 )(5-1-3 )(5-1-4 ) (6-1-1 )(6-1-2 )(6-1-3 ) | |
我是一個小小科學家 1.我的感覺很敏銳 2.我很好奇 3.我會比較事物 4.我喜歡探究事物的起因 5.我會描述事物與現象 6.我喜歡操作與實驗 7.玩具DIY | (7-1-1 )(7-1-2 )(7-1-3 )(7-1-4 ) (7-1-5 )(7-1-6 )(7-1-7 )(7-1-8 ) (7-1-9 )(7-1-10 )(7-1-11 )(8-1-7 ) (8-1-8 )(9-1-1 )(9-1-2 )(9-1-3 ) (9-1-4 )(9-1-5 )(9-1-6 )(9-1-7 ) (9-1-8 )(9-1-9 )(9-1-10 ) | |
我 的 家 庭 | 我家的環境 1.住家附近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2.家中與住家附近的生物 3.家庭空間設計 4.家庭之美 5.美化家庭 | (1-1-2 )(1-1-5 )(2-1-4 ) (3-1-2 )(3-1-3 )(3-1-4 ) (4-1-1 )(6-1-3 )(7-1-1 )(7-1-3 ) (7-1-10 )(7-1-11 ) (8-1-3 )(8-1-4 )(8-1-5 ) (9-1-4 )(9-1-8 )(9-1-10 ) |
我家的歷史 1.家庭尋根 2.住家附近環境的變遷 | (1-1-3 )(1-1-4 )(7-1-5 )(7-1-7 ) (8-1-1 )(8-1-6 ) | |
我的家庭生活 1.家庭關係 2.學習、工作與休閒 3.家裡看天下 | (2-1-2 )(2-1-4 )(3-1-2 ) (8-1-7 )(8-1-8 )(9-1-4 )(9-1-5 ) (9-1-6 )(9-1-8 )(9-1-9 )(9-1-10 ) |
我 的 學 校
| 我的學校環境 1.學校的地點與位置 2.學校附近的環境 3.學校主要場所的位置 4.學校的各種設備 5.學校裡的各種動、植物 6.學校所在地的氣候變化 | (1-1-1)(1-1-2)(1-1-5) (8-1-3)(8-1-4)(8-1-5)(8-1-6) (9-1-1)(9-1-2 ) |
我為學校寫歷史 1.學校的發展史 2.學校附近的變遷 | (1-1-2)(1-1-3)(7-1-5)(7-1-7) (8-1-2 )(8-1-6 ) | |
學校生活 1.自治活動 2.學習活動 3.遊戲活動 4.兩性關係 5.人際關係 6.關懷生命 (朋友、老師、動植物等) | (1-1-5 )(2-1-3 )(2-1-4 )(3-1-2 ) (8-1-4 )(8-1-5 ) | |
學校之美 1.校園之美 2.同學之美 3.美化校園 4.校園藝術活動 | (1-1-1
)(1-1-2
)(1-1-3
)(2-1-4 ) | |
我 的 社 區 | 社區環境 1.社區的動植物 2.認識與關懷生命 3.社區的生態環境 4.社區的氣候 | (1-1-2
)(1-1-5
)(3-1-4
)(4-1-1
) (8-1-1
)(8-1-3
)(8-1-4
)(8-1-5
) |
社區生活 1.個人與社區 2.公共服務 3.藝文活動 4.美化社區 5.社區之美 | (1-1-1
)(1-1-2
)(2-1-1
)(2-1-3
) (4-1-3
)(5-1-1
)(5-1-2
)(5-1-3
) |
附錄二教學活動設計說明
在國民小學低年級階段,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大領域合成「生活」一個更大的領域來設計,其目的在於融合兒童自然的生活及遊戲活動,使兒童能夠參與群體生活、與人溝通交往、互助合作,能用心的觀察、察覺周圍環境的變化,能感受花草樹木的活潑生機,也能用自己的語言、圖畫、動作或歌唱來表達內心的感受。
課程綱要以條列的方式表達,看起來嚴肅可畏,實際上,用輕鬆活潑的教學活動仍可一舉完成這些想達到的條目,以下試列舉兩個教學活動例子,來說明這種自由空間的運用。
[例一]小朋友原先有個「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教師可以先帶兒童玩過一次之後,引發兒童設計面具,改成「大野狼與小豬」、「蜈蚣競走」…等遊戲,彩繪面具時可教兒童如何使用色彩及設計造型,查看圖畫上各種動物的面相及特徵,發明各種不同的玩法,學習如何分派角色通力演出。接著,也許可以教一些兒歌,配合動物間活動的話劇來表演。相信這一系列活動下來,就學習到了三個領域所要達到的許多目標了。教師可於一系列活動的期間或結束時,用問答、報告、紙筆回應等自認適當的方式來提醒學生察覺活動裡的涵義或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例二]端午節到了,由吃粽子、划龍舟、祭祖等活動中,可以讓學生作畫、編歌、探討粽子怎麼做的、粽葉的功用、甚至於試包一些自己做的小粽子去蒸,從這些活動中也可以學習到三個領域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
編排一系列的主題,以安全、活潑的活動來進行教學。有時為了考量課程目標,可將一些活動朝某方向調整,在不影響趣味性之下,很自然地達到學習成效。這是將三個學習領域合成「生活」一科,以增加設計教學活動自由
附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