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基本能力與數學素養培養指南

格式
doc
大小
34.5 KB
頁數
5
上傳者
王慶安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05-21,离现在 22 15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伍、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的關係

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了解自己在數量或形上的能力及思考型態的傾向

挑戰並增加自我的數學能力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以數學眼光欣賞各領域中的規律

領會數學本身的美

以數學有組織、有效地表現想法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具有終身學習所需的數學基本知識

養成凡事都能嘗試用數學的觀點或方法來切入的習慣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結合一般語言與數學語言說明情境及問題

從數學的觀點推測及說明解答的屬性及合理性

與他人分享思考歷程與成果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互相幫助解決問題

尊重同儕解決數學問題的多元想法

關懷同儕的數學學習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連結數學發展與人類文化活動間的互動

與其他領域(語言、社會、自然、藝能、電腦、邏輯、環境)連結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

組織數學材料

以數學觀念組織材料

以數學語言與數學思維作系統規劃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將各領域與數學相關的資料資訊化

用電腦處理數學中潛在無窮類形的問題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形成問題、蒐集、觀察、實驗、分類、歸納、類比、分析、轉化、臆測、推論、推理、監控、確認、反駁、特殊化、一般化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進行數學式思維

以數、形、量的概念與方法探討並解決問題



陸、實施要點

本實施要點包括「教學」、「評量」、「教科書」、「教科書審查」、「學力測驗」、「電腦與電算器」六部分。

一、教學

  1. 課程綱要能力指標的訂定,以該階段或分年結束時,學生應具備的數學能力為考量。教師應依據能力指標及其詮釋,規劃課程、教案或依照教科書進行教學。教材選取應配合地方生活環境和學生實際生活,選擇適當而有趣的題材,並佈置適當的學習環境,以利於教學。

  2. 能力指標與分年細目是離散的條目,但教學與學習是連續的過程。階段或分年的規定,強調的是在該階段或分年中,應以條目內容為重點,發展並完成。但是基於學習的需求,教師仍然可以依自己的經驗,先作部分的跨階段或跨年的前置處理。

3教師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為考量。數學學習節奏之疏熟快慢,經常因人而異。教師應避免將全班學生,當做均質的整體,並應透過教學的評量,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做適當的診斷、導引與解決。

4課程綱要的制訂,並未預設特定的教學法,反而希望教師能依學生的年齡、前置經驗、授課主題特性與教學現場的狀況,因時制宜,採用教師本身覺得恰當或擅於處理的教學法,順暢地進行教學。

5原則上,在國小低年級時,配合學生學習之發展,可採用較多的活動課程。但隨著年級的增加與授課主題深度的轉變(主要是分數),到小學高年級時,則應減少活動課程的份量,增加授課與討論的份量,使能順利銜接到一般國中、高中的授課方式。

6數學教學應注重數、量、形的聯繫,讓學生在實作、實測與直覺中,獲得數、量、形及其相互關係的概念,並逐步抽象化與程序化成為精鍊有效的數學語言,再經由反思、論證、練習與解題,讓學生逐步穩定掌握其概念,並在熟練中建立更高層之具體數學直覺。

7教學過程可透過引導、啟發或教導,使學生能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順利以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形成解決問題所需的新數學概念,並有策略地選擇正確又有效率的解題程序。教師可提供有啟發性的問題、關鍵性的問題、現實生活的應用問題,激發學生不同的想法。但應避免空洞的或無意義的開放式問題,也避免預設或過早提出解題方式和結果。

8教師應協助學生體驗生活情境與數學的連結過程,培養學生能以數學的觀點考察周遭事物的習慣,並培養學生觀察問題中的數學意涵、特性與關係,養成以數學的方式,將問題表徵為數學問題再加以解決的習慣,以提高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在發展解題策略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概念之理解。

9當學生學習數學時,在生活應用解題與抽象形式能力兩課題間,必須來回往復地相互加強,才能真正順利地發展數學能力。教師既應避免過度執著於生活情境,干擾甚至忽略學生抽象形式能力的發展;也不應一味強調抽象程序的學習,妨礙學生將數學應用於日常生活解題的能力。

10數學與其他學科的差異,在於其結構層層累積,而其發展既依賴直覺又需要推理。因此教師不宜負面地將學生的錯誤皆視為犯錯,而應考察學生發生問題的根源(語言未溝通、肆意擴張約定、推理的謬誤等),並針對問題協助學生。因此教學時,宜提供充足的時間,鼓勵學生說明其理由與想法,肯定其正確的巧思,或用關鍵的例子,釐清其錯誤。

11)要學好數學,仰賴學生在各課題的學習,最後都能收斂連結為對數學的整體感或直覺,以作為下一個課題學習的基礎。整體感的自信,相當依賴於學生對於相關程序(計算方式、解題方式等)的熟練,而這種熟練,則需要教師能給予學生夠份量、有巧思的練習,讓學生從各種練習中,沈澱自己新學的概念,並能夠與原先的數學知識相連結。

12教師應對學生強調驗算的重要性。這能讓學生理解各運算之內在關係,發展對問題解答之不同檢查策略,進而理解問題中各數學表徵的關係。在驗算有問題時,透過懷疑、檢查、判斷的過程,更能強化學生對數學確定性與內在連結的認識。驗算習慣的養成,也能讓學生更專心與自信。

13)為了貫徹將每一位學生帶上來的目標,教師在教學時,應儘量以全體學生學好數學為目標,依據對學生的評量,引導學生因材施教。針對未能達成階段性目標(例如小四整數直式計算與四則運算或小六分數四則運算),有待加強的學生,教育決策單位更應擬定具體補救措施,專款補助學校,成立數學加強班

二、評量

1評量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過程,教師應透過各種評量方式,來改善自己的教學。雖然評量有多種方式(紙筆測驗、實測、討論、口頭回答、視察、作業、專題研究或分組報告等),但是在數學教育中,傳統紙筆測驗有絕對的參考價值,可作為評量的基本依據。

2教學評量宜以成就測驗的原則來進行,分析學生是否能達到能力指標的要求。教師應以教材內容、教學目標與相關課程能力指標,訂定評量的標準。教師不宜在教學評量中,出現困難度高的問題,因為教學評量並非常模參照類的考試,不該強調全班、全校的鑑別。指標詮釋中所附之評量範例,可作為教師命題難度的參考。

3針對學童個人的評量結果,教師可以理解學生既有的知識與經驗,也可從學生發生的錯誤,回溯其學習上的問題並加以輔導修正。針對全班評量結果的共通錯誤,可能反映教師本身教學上的疏失,並可據以改進。全校評量或全國檢測之結果,則可能反映課程綱要的問題,教師可多作回饋,作為未來數學教育綱要修訂的參考。

4評量時,應注意評量時機的選擇,避免對評量結果作錯誤或不適當解讀。評量學生的起點行為,可做為擬定教學計畫之依據;評量學生的學習狀況,可以及時發現學習困難,進行日常補救教學;評量學生最後學習所得,可做為學生學習回饋及輔導學生的參考。

5評量時,應配合評量的目的,讓問題能恰當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並讓所有的評量題型,發揮該題型的特長。除了單一選擇題與填充題以外的其他題型,均宜訂定分段給分標準,依其作答過程的適切性,給予部分分數,並讓學生理解其錯誤的原因。

三、教科書

1教科書的編寫,應配合課程綱要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制訂統貫性的教材,以協助教師教學、家長輔導與學生(較高年級)自學為目標。

2課程綱要的標準,為教科書編寫的最低標準,教科書內容應涵蓋分年指標與細目的內容。但是編者不應自我設限,在內容上可作恰當的延伸(應註明其難度),反映編者的數學教育理念。

3課文的編寫,內容應條理明晰、重點分明。依完整主題分配單元,盡量避免將主題作無謂的分割。在每單元中,能提供恰當的學習範例,足夠多的基本練習。並應包含具啟發性的問題,以及日常應用問題的解題。另外,應該將練習編寫在課文的單元中,並經常利用綜合練習的形式,讓學生統整練習。

4教科書的編寫,應注意整體結構的有機結合,在題材的呈現上,反映出各數學概念的內在連結。並且也應注意在取材上,能與其他數學主題、日常生活或其他領域的應用,作自然的連結。

5教科書的編寫,應注意文字的使用,配合學生的閱讀年齡。不應在低年級時使用過於困難的字詞,也不應在國中後,還使用過於稚嫩的文字。

6教科書的編寫,應顧及教師就地取材的便利,避免使用太特殊的教具或輔助工具。另外,為配合量的教學,應將常用度量衡換算表印製於書後。在小學五年級時,則應編寫計算器使用的附錄,附在書後。

四、教科書審定

1課程綱要為教科書審定之依據,審查委員應在審定前,理解課程綱要之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熟悉能力或分年指標,並詳讀詮釋,確實了解課程綱要所要求之底線。

2審查委員應謹照課程綱要的規範,確定送審教科書涵蓋所有課程大綱指定的數學內容,但不需對教科書之補充或較難內容設限,也不以自己的理念影響審查,讓教科書能呈現多樣性。審定的原則只應顧及:數學的正確性、教學的合理性以及教科書整體的整合性。

3出版商在教科書送審前,應先行處理編輯上的問題:錯別字、缺漏訛衍、未使用標準名詞,名詞前後不統一、號碼編排錯誤,語句不順等,以避免審查委員浪費時間,更正送審教科書的編輯錯誤。

五、學力測驗

1國中學力測驗的命題,應以本課程綱要之七至九年分年能力指標為準,作為學生進入高中時應具備之基本學力。

2如果學力測驗之定位為門檻考試,則試題之難度,應比照能力指標詮釋中之評量範例,避免艱難的試題。

3如果學力測驗之定位為傳統聯考,則試題應至少包含一半基本能力知識的題目,其難度比照能力指標評量範例,另外,再輔以從能力指標延伸,具鑑別度之試題。

六、電腦與電算器

在當前的資訊社會裡,電腦與電算器已被廣泛使用於生活中。面對大量資料,如何處理並獲取有用的資訊,已成為現代生活中的重要能力。2001年接受國民教育的新生,將在2020年投入職場,屆時,社會對其基本能力的要求勢必更多更高。九年一貫課程既然強調能力的開拓與終身學習,因此引導學生能正面有效地使用電腦與電算器,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基於以上的觀點,我們提出下列看法:

1在學生學會基本四則運算與估算後,學生面對問題時,應逐漸養成從問題研判適當計算精確度的能力。當此能力成熟,就可慢慢引入計算的輔助工具,協助解題。至於牽涉到科學記數與誤差的計算器使用,則以國中階段實施為宜。

2學生應明白,電算器或電腦固然可以用來減低計算上的負擔,但是仍然有各種錯誤的可能,因此仍然要有好的計算、估算甚至檢查策略,來驗證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3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可以將其中大量重複、耗時又無意義的計算技術性處理,交給電腦來執行。

4學生如果有機會,應該練習寫程式,在過程中不但可以應用自己的數學知識,還能學習分析問題要素、推展解題策略、精進邏輯思考。並且藉由有意思、有趣的應用問題,讓學生獲得有成就感的快樂。

6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