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 附件
核心能力之建立理念
建置課程地圖很重要的一步是確立教育目標,有了目標才能知道要帶給學生怎麼樣的能力,藉以規劃完整課程,後續也才能檢視課程有無符合此教育目標,建立評量機制。是以確立通識教育欲培育學生之核心能力,乃建置課程地圖之第一步。
國內外大學高等教育核心能力
下表舉隅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東海大學、歐洲聯盟以及前哈佛大學校長Derek Bok提出之核心能力。其中台灣大學之能力為全校層級之能力指標,除「專業知能」由專業系所培養外,其餘能力由通識教育、正式課程中的潛在課程、非屬正式課程至校園環境來型塑。
清華大學之能力則是在對通識課程進行重整後,加以整理各領域教學目標後,歸納出來之八大多元能力;東海大學之能力僅指涉通識教育所培育之能力;歐盟之能力為「2010教育訓練計畫(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10, ET 2010)」中建置之高等教育的八大關鍵能力。
表一 國內外大學之高等教育核心能力
大學 | 能力 | 備註 |
台大 |
| 校級能力指標 |
清大 |
| 針對各門通識課程教學目標加以整理,歸納出八種大學生多元能力。 |
東海 |
| 希望學習到的能力 |
歐盟 |
| 2010教育訓練計畫(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10, ET 2010)中建置之八大「關鍵能力」 |
哈佛 |
| 前哈佛校長Derek Bok提出大學應有的八大教育目標 |
國內外社會面向核心能力
高等教育機構無法迴避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若培育之人才無法適才適所,產生學用落差便是教育資源的浪費。表二為社會面向的調查資料,為就業取向之就業力指標。
表二 國內外社會面向核心能力
區域 | 單位 | 報告書 | 指標 |
美國 | 勞工局 | 解決問題能力、職業相關的科技能力、人際關係能力、電腦程式能力、教育與訓練能力、科學與數學能力、財務管理能力、資訊管理能力、外語能力、經營管理能力。 | |
台灣 | 師大 |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整合計畫」問卷中,對找工作或創業有幫助之能力向度 | 專業能力、職涯準備工作、求職技巧、外語文能力、中文寫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思考能力、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電腦資訊能力。 |
台灣 | 青輔會 | 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 | 核心就業力:良好工作態度、穩定度與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術、學習意願與可塑性、團隊合作能力、基礎電腦應用技能、發掘及解決問題能力。 |
台灣 | 天下雜誌 | 八大調查企業主對大學畢業生評價指標 | 「專業知識與技術」、「具有國際觀與外語能力」、「穩定度與抗壓性高」、「團隊合作」、「具有創新能力」、「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具有解決問題能力」、「融會貫通能力」。 |
台灣 | 清華大學 | 「學校對您發展下列各項能力有幫助嗎?」問卷調查 | 外語能力(培養外語能力)、寫作表達(中文寫作、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培養外語等)、自然科學(數理邏輯、資電能力、科學素養等)、人文素養(文藝素養、瞭解歷史、瞭解差異等)、自我人際(自我成長、生涯目標、自律能力、合作能力、情緒管理、個人價值、傾聽能力等)、性別識能(性別意識、異性相處等)、專業智能、公共領域(公共關懷、國際觀等)。 |
澳洲 | 就業力技能架構(employability skills framework) | 核心就業力技能:溝通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原創與進取技能、規劃與組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學習技能、科技技能。 |
核心能力之整彙(見表三、表四)
綜合以上所述,以前哈佛校長Derek Bok提出的大學應教之8個教育目標做為分類向度,將台大、清大、東海、歐盟之資料作一歸納,無法歸納之能力納入「其他」類別。
表三 核心能力之整理分析
良好的溝通能力(口語與寫作) | 清晰的思辨能力 | 獨立的道德思考力 | 積極參與的公民責任感 | 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 | 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 | 拓展廣泛的興趣 | 就業能力 | 其他未能歸類之指標 | |
台大 | ○ | ○ | ○ | ○ | ○ | ○ | ○ | 。人文關懷 。團隊合作 。美感品味 | |
溝通表達 | 獨立思考與創新 | 道德思辨與實踐 | 履行公民責任 | 了解尊重多元文化 | 國際視野 | 專業知能 | |||
清大 | ○ | ○ | ○ | ○ | ○ | 。自然科學思維與理悟 。社區參與、團隊精神與組織技能 。資訊科技能力與素養 | |||
溝通表達能力與EQ養成 | 邏輯、批判思考與創造力 | 社會與倫理反思 | 多元文史與藝術涵養 | 全球意識與國際觀 | |||||
東海 | ○ | ○ | ○ | ○ | ○ | ○ | 。欣賞人文藝術能力 。終身學習能力 。尊重生命與關懷環境的態度 | ||
聆聽、表達及溝通能力 | 分析、推理及整合能力 | 道德思辨與實踐能力 | 履行公民責任能力 | 欣賞多元文化能力 | 具備國際視野能力 | ||||
歐盟 | ○ | ○ | ○ | ○ | 。數學素養與科學基本能力 。數位能力 。學習如何學習之能力(Learning to learn) | ||||
母語溝通能力、外語溝通能力 | 人際與公民能力 | 文化表現能力 | 企業與創新能力 |
註1:分類向度為前哈佛校長Derek Bok提出的大學應教之8個教育目標
註2:
台大之參照資料—校級十大核心能力指標。
清大之參照資料-針對各門通識課程教學目標,歸納出八種大學生多元能力。
東海之參照資料-通識教育中,希望學習到的能力。
歐盟之參照資料-2010教育訓練計畫(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10, ET 2010)中建置之「關鍵能力」。
相對於高等教育的核心能力,表四將以「就業力」為內涵之核心能力作彙整,其分類向度為所有能力列表後將近似之取向分類,最後做一小計,以期看出何種核心能力是多數人之共識。
表四 國內外社會面向核心能力指標
報告書或計畫 | 外語能力 | 科學能力 | 人際溝通、團隊合作 | 主動學習能力 | 解決問題能力 | 電腦應用能力 | 專業能力 | 創新能力 | |
勞工局(美) | ˇ | ˇ | ˇ | ˇ | ˇ | ||||
師大(台) |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整合計畫 | ˇ | ˇ | ˇ | ˇ | ˇ | |||
青輔會(台) | 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 | ˇ | ˇ | ˇ | ˇ | ˇ | |||
天下雜誌(台) | 八大調查企業主對大學畢業生評價指標 | ˇ | ˇ | ˇ | ˇ | ˇ | ˇ | ||
清華大學(台) | 「學校對您發展下列各項能力有幫助嗎?」問卷調查 | ˇ | ˇ | ˇ | ˇ | ||||
澳洲 | 就業力技能架構(employability skills framework) | ˇ | ˇ | ˇ | ˇ | ˇ | |||
小計 | 4 | 2 | 6 | 4 | 4 | 4 | 4 | 2 |
註:非針對大學教育提出的能力指標,偏重職涯發展能力。
伍、小結
綜合表三、表四之彙整,可以看見「良好的溝通能力」、「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兩者的共識度最高,其次是「清晰的思辨能力」、「獨立的道德思考力」、「積極參與的公民責任感」及「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再者是「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另外則是前哈佛校長Derek Bok未提及,但國內將其納入核心能力者眾的「自然科學能力」與「資訊或數位能力」。
除此之外,本校於92年度推動的「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計畫」中,曾以本校學生為對象進行「通識教育目標」問卷,並經工作會議討論調整後得出九項通識教育指標為「自我了解」、「人際關係」、「生活能力與意義」、「主動與終身學習」、「多元思維」、「資訊整合」、「民主法治與倫理」、「認識、探索環境」與「國際視野」(見附表一,第10頁);又本校政大書院之推行,涵蓋八大重要元素,包括「通識」、「藝文」、「語文」、「創意」、「多元包容」、「社會關懷」、「生涯定向」與「健康促進」(見附表二,第10頁)。
由國內外大學核心能力指標的交集,以及本校過去的研究結果、現在推行之政大書院精神,可以發現大眾及本校對學生所應具備之核心能力有些許重疊之共識,例如:資訊能力、國際視野、人際關係、倫理道德、多元包容等面向。
再者,於「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未來的展望」一書中,John I. Goodlad(2008)將學校的教育目標分為「學術目標」、「就業目標」、「社會、公民、文化目標」與「個人目標」四的面向,分別陳述目標之下應具備之能力,以及能力的評鑑指標。其分類如下:
一、學術目標
精熟基本技能和基礎過程
1.1學會讀、寫和基本運算。
1.2透過閱讀和聆聽,學到新的想法。
1.3透過書寫和發表,溝通想法。
1.4學會運用數學概念。
1.5培養利用資料的能力。
智能的發展
2.1培養理性思維的能力,包括問題解決的技能、應用邏輯思考的能力、使用不同的探究方式。
2.2培養運用和評估知識的能力。例如,批判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幫助人們在智能的活動和生活的各種角色—公民、消費者和工作者—做出判斷和決定。
2.3積累廣泛的知識基礎,包括數學、文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素養和概念。
2.4培養對於智能活動的積極態度,包括好奇心和進一步學習的願望。
2.5培養對於社會變革的理解。
二、就業目標
生涯教育—職業教育
3.1學會如何選擇一個人滿足又適合於自己技能和興趣的職業。
3.2學會根據對不同職業的了解和知識作出決定。
3.3培養謀生的技能和專業知識,以培養學生未來經濟獨立的能力。
3.4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態度,例如,優秀工作者的成就感,使學生可以有效地參與經濟社會。
三、社會、公民、文化目標
人際關係的了解
4.1了解不同的價值體系,以及其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
4.2了解家庭成員在不同家庭模式中的角色,以及在自己家庭中的角色。
4.3培養在團體中有效溝通的能力。
4.4培養認同和促進他人的目標的能力。
4.5學會在尊重、信任、合作、體諒和關心的基礎上,建立與他人有效及良好的關係。
4.6培養對於人類的關心以及對國際關係的理解能力。
4.7培養對於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公民參與
5.1培養歷史觀點。
5.2了解政府的基本運作。
5.3培養參與國家和社區政治的意願。
5.4培養對自由、全民監督政治、代議制和個人對於社會公益的認同。
5.5培養對現代社會的複雜組織及機構相互依存關係的理解,並學會依據這種理解而行事。
5.6依據個人良知,行使發表異議的民主權利。
5.7培養經濟和消費技能,以做出明智選擇,提高生活品質。
5.8了解環境中生物和物理資源的相互依存關係。
5.9培養個人對於社會相互依存關係的理解而行動的能力。
文化修養
6.1培養文化價值和特性的深入見解,包括對自己的語言和文明的演進。
6.2知曉和理解文化遺產,熟悉過去曾啟發和影響人類的重要事蹟。
6.3了解過去的傳統在當今社會的作用,以及它在社會的方向和價值上的影響。
6.4理解和採用個人所屬團體的準則、價值觀和傳統。
6.5學會運用藝術和人文科學的基本原則和概念去鑑賞其他文化的美學貢獻。
道德和倫理品質
7.1培養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
7.2培養堅持真理和價值。
7.3學會利用價值標準做出決定。
7.4培養正直的情操。
7.5了解力行道德行為的必要性。
四、個人目標
身心健康
8.1培養學生願意接受情感的表達,並且發展自己的情感敏察力。
8.2培養情感調節和情感穩定的能力和技巧,包括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
8.3培養對自己身體的認識,投入身體保健的活動,遠離有害物質和毒品。
8.4學會健身和休閒的能力。
8.5掌握保持身體健康和娛樂的技能。
8.6培養有建設性的自我反省能力。
創造力和美感表達
9.1培養有創意地處理問題的能力。
9.2培養容忍新觀念的能力。
9.3培養彈性的思考和採取不同觀點的能力。
9.4培養體驗和聆賞不同創意表現方式的能力。
9.5培養評賞不同的美感表現的能力。
9.6培養主動運用創意作品進行溝通的意願和能力。
9.7運用自己藝術方面的、職業的和業餘的興趣,貢獻社會和文化。
自我實現
10.1學會在個人的活動中尋求意義,發展出生活的哲學觀。
10.2培養自信心,以理解和挑戰自己。
10.3學會真實地評價和接受自己的侷限和長處。
10.4理解到個人的自我概念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形成的。
10.5培養根據目標做決定的能力。
10.6學會做計畫和組織環境,以實現個人的目標。
10.7培養為個人的決定及其後果承擔責任的意願。
10.8培養選擇個人終身學習目標及其達成目標的能力。
藉由以上之歸納,加之我校之教育目標「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試以「學術目標」、「就業目標」、「社會、公民、文化目標」與「個人目標」四大目標,初步擬訂出通識教育核心能力如下:
學術目標
溝通表達能力
學習清楚、流暢且有說服力的口語表達溝通,以及準確、清晰及有風格的書寫表達技能。
邏輯、獨立思考與創新
透過多元化跨領域的知識視野,期望學生具有邏輯思維與批判思考能力,能獨立思考且有效解決問題;並具創意思考、創新之精神。
自然科學與數位能力
了解自然科學之基本觀念知識,認知自己與他人、自然世界、社會環境之關係;具備有效應用數位技術能力,能透過多媒體技術取得評估、儲存、生產、呈現、交換資訊,以及透過網際網路進行溝通參與,成為資訊社會中的良好參與者。
就業目標
主動學習
培養學生具規劃自我學習的傾向與能力,如有效管理時間,解決問題,獲取、評估與吸收新知,以及運用新知識與新技巧於不同領域之能力。
社會、公民、文化目標
國際視野
了解全球化趨勢,建立一套宏觀的國際視野,培養與世界對話及實際參與的能力,以期未來面對國際問題和機會時,能有效的適應與反應。
團隊合作
藉由活動之參與及合作,培養團隊意識,尊重團隊並協助成員成長與學習。
履行公民責任
培養學生在現代社會中,具有民主法治素養,能積極參與公眾事物,履行身為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責任。
多元文化與人文關懷
理解認識不同文化,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鑑賞力,尊重差異;落實「以人為本」的積極精神,由不同的視野,給予人類和社群關懷。
道德思辨與實踐
培養學生對人事物的判斷、反思能力,能仔細思辮道德困境,評估各方論點並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且具有將自己的道德結論付諸實踐的渴望與決心。
個人目標
藝術涵養
培養學生藝文品鑑的能力,能觀察、體驗、聆賞、評析不同美感而有所體悟。
附表一 政大92年度推動之「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計畫」通識教育指標
核心能力 | 說明 |
自我了解 | 幫助學生發展自我概念,增進對自我的認識,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
人際關係 | 學習與他人進行互動的方式,拓展人際關係。 |
生活能力與意義 | 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至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並從各種角度發展自身的興趣,訂定未來的目標,探索生活的意義。 |
主動與終身學習 |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內容,能自發性的在各種環境中學習,不斷充實各項知能,以發揮個人潛能,達到自我實現。 |
多元思維 | 鼓勵學生從角度思考,發揮個人的創意與特色,尋求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
資訊整合 | 促使學生主動運用多種資源尋找資料,對資料進行篩選處理,並將多種的資訊加以整合成為有意義的知識。 |
倫理與民主法治 | 培養學生對社會的公德心、關懷心與責任感,並加強對民主與法治的理解,和對公民權利與義務的認識。 |
認識、探索環境 | 促使學生能夠更了解其所在環境,主動發現並了解所處環境的特點,並探索個人不熟悉的領域,有勇氣面對未知的世界。 |
國際視野 | 培養學生以包容的觀點欣賞不同文化,且以寬廣、宏觀的國際視野思考並處理問題。 |
附表二 政大書院八大元素
面向 | 說明 |
通識教育 | 微觀知識、宏觀思維、自學能力、批判思考、自我定位教育。 |
藝文 | 藝術可以是能量,文學可以是智慧,藝文可以是素養。 |
語文 | 增進表達能力,拓展國際視野。 |
創意 | 實驗創意,玩人、玩課、玩空間。 |
多元包容 | 展現對不同文化、種族、性別的開放、包容及興趣。 |
社會關懷 | 讓一顆關懷服務的心靈種子從大學萌芽。 |
生涯定向 | 我型我塑,關懷輔導啟動人生新藍圖。 |
健康促進 | 新生活運動,早起運動心好感動;小小付出大大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