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國際評量計畫Q&A
Q:什麼是PISA?
A: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所委託的計畫,於1990年代末期開始對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進行持續、定期的國際性比較研究。 PISA係由OECD會員國共同監督管理,目前已有許多非會員國(稱為夥伴國家)也加入合作進行。
Q:PISA國際評量計畫多久舉行一次?
A:PISA國際性評量調查每三年舉行一次,第一次調查是在2000年,共有43國參與;第二次調查是在2003年,參與國家數為41國;第三次調查於2006年舉行,共有57國參加。
Q:PISA國際評量計畫的資料蒐集負責機構為何?
A:PISA 2000、2003、2006和2009的資料蒐集負責機構為澳洲教育研究委員會(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簡稱ACER)主導的國際性組織,並由 Ray Adams 擔任此項國際計畫的主持人。
Q:PISA國際評量計畫到底評量什麼呢?
A:PISA運用素養(literacy)的觀點來設計測驗,測驗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領域: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主要在評估15歲的學生能夠將學校所學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各種情境和挑戰所達到的程度,例如學生運用閱讀能力對於接觸的文書資料能夠理解或詮釋所達到的程度;能運用數學與科學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情境、問題和挑戰所達到的程度。
Q:PISA受測的學生年齡為何?
A:PISA是一項以年齡為導向的調查研究,主要在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即國三生與高中一年級生)學生,也就是在評量一個已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生,能不能將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進入社會後可能面臨的各種情境及挑戰。
Q:閱讀領域的評量包括那些?
A:閱讀素養的評量內容為讓學生在閱讀不同種類的文章後,完成一系列不同類型的作業。評量所採用的文章除一般文章外,還包括清單、圖表、表格及操作說明書等,學生對於文章必須要有深入的理解和詮釋。
Q:數學領域的評量包括那些?
A:數學領域的評量包括普通的計算以及數學思考與分析能力,學生能否應用機率、空間及圖形、量化推理等數學概念,同時也會涵蓋其他比較深入的範疇,如代數及幾何等。
Q:科學領域的評量包括那些?
A:科學領域的評量要求學生應用科學概念瞭解及判斷自然界的現象,還測量學生對科學問題的辨別能力,是否懂得運用證據作科學化的推論,並將結論與人溝通。評量所測量的科學概念與學生身處的世界有密切關係,這些概念包括科學日常生活、健康、環境和科技各方面的應用。
Q:PISA評量收集那些學生的資料嗎?
A:此外,為了瞭解學生的家庭、學校等背資料景與各項評量成績之相關性,並做為國際間研究之參考,PISA也調查收集學生的各項家庭環境和學校背景資料,以及各種有關學校的背景資料及其所提供的教育內容。
Q:每次PISA評量是不是會特定著重或深入在那一個領域評量呢?
A:PISA每次評量都會從數學、科學及閱讀三個領域中選定一個主要領域,賦予比較多的重要性,另外二個次領域較未深入評量。2000年主要領域是閱讀,2003年為數學,2006年為科學,所以2009的主要領域又回到閱讀。
Q:臺灣從何時開始參與PISA評量?受測情形為何?
A:臺灣在2006年首次餐加PISA「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共抽測了240所學校,受測學生共計8815位(到考率97.75%);其中包含了國中、五專、高中、高職(包括實用技能班與建教合作班)及進修學校。
Q:臺灣在2006年評量的結果為何?
A:根據2007公佈測驗結果,我國學生獲得「數學領域」全球第1名,勝過第2名的芬蘭,香港及韓國排名第3, 日本排名第10及瑞典第21名,美國第35名。
「科學領域」全球第4,亞洲國家中香港排名第2,日本和韓國的表現都落後臺灣。至於科學各科的表現情況為:「生命科學」排名第3名;「理化」排名第3名;「地球科學」排名第9名。如果以試題屬性來分,我國學生科學素養的三項主要能力「解釋科學現象」排名第3名、「科學論證」排名第9名、「形成科學議題」排名第17名,「科學本質」排名第10名。
「閱讀領域」則在57國排名第16,成績雖優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但輸給排名第1的韓國、第3的香港、第15的日本。此外,從閱讀素養各級百分比來看:低於Level1:3.8%,Level1:11.5%,Level2:24.4.%,Level3:34.0%,Level4:21.6%,Level5:4.7%。表現較不理想,但也反應出我國未來中小學國語文教學的重要性與未來教育發展的重點。
Q:除了看排名,還可以用什麼工具來看臺灣學生的表現呢?
A:除了看總排名外,OECD會依得分將各國學生表現由低至高分為七級(閱讀分為六級), Level 3-6為較高素養,Level 2以下為較低素養,「數學學科」我國受測學生列為較佳素養者有73.7%,列為較低素養者有26.3%,我國學生的數學素養大致接近正常曲線的分佈且高分群學生較多,沒有雙峰化的現象。
「科學學科」方面,受測學生達到較高素養者有69.8%,列為較低素養者有30.8%。與前三名國家得分相較,高分群表現雖不夠好,但我國在科學素養上,較低素養(below level 1)的學生僅有1.9%,優於日本的3.2%,韓國的2.5%及排名第三名加拿大的2.2%。
Q:從2006PISA評量的結果發現,臺灣學生在閱讀的表現較不理想,教育部對於中小學國語文教學是否有新的計畫呢?
A:閱讀是教育的核心,教育部已自96年度起規劃推動的「國民中小學閱讀五年中程計畫」,希望提昇我國學生閱讀能力及興趣。
Q:PISA如何測驗學生的閱讀能力?
A:參加PISA測驗的學生必須閱讀短篇故事、網路信件、雜誌報導、及統計圖表等各種形式的資訊,然後回答問題,PISA則從三個層面來衡量他們的閱讀能力:
1.擷取資訊:能否從所閱讀的文字資料中,找到所需資訊。
2.解讀資訊: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3.思考和判斷力:能否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根據PISA的定義,閱讀能力愈強的人,愈有能力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目標、增進知識、開發潛能,並運用資訊,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運作。
Q:下一次評量的施測日期為何時?
A:下一次施測的日期是在2009年,是第四次調查,截至目前為止,包括台灣,已經有66個國家、地區簽署參與此次調查。每次調查,各國通常會有4500名至10000名學生接受施測調查。
Q:臺灣對於2009年PISA測驗是否有所規畫或準備?
A:目前臺南大學已由國科會及教育部經費補助成立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國家研究中心,96年9月10日正式揭牌使用。由國科會科教處處長林陳湧與臺南大學校長黃秀霜共同主持,該中心未來將專責國內學生能力國際評量,除了跨國比較十五歲學生在閱讀、數學、與科學素養的表現概況,更將深入探討台灣教育品質和學習機會均等的議題。目前中心研究工作包含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大領域試題翻譯、測驗技術及測驗實施等項目,各分項研究皆由專精的教授共同主持,除了結合南大各系所研究人力外,也整合校外各領域學者專家共同參與,積極透過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台灣教育成效探討研究的國際能見度。更已爭取到主辦2009年台灣PISA相關的測驗實施規劃與研究。
資料整理:臺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林愛玲
參考資料
1. 國立台南大學國家研究發展中心http://pisa.nutn.edu.tw/pisa01.html
2. 教育部電子報294期2008.2.14出刊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print.aspx?print_type=topical&print_sn=157&print_num=294
3. http://news.epochtimes.com.tw/7/12/15/72891.htm
4. 中華日報
http://news01.cdns.com.tw/20070911/news/nxyzh/T90003002007091018240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