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教學對國國小童語言發展的重要性

格式
doc
大小
83.5 KB
頁數
17
上傳者
kt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6-02-21,离现在 19 24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說話教學對國小學童的重要性

潘煦俐老師、黃筱雯老師


【摘要】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思想、表情達意的工具。每個人每天都在說話,也都能張口說話,但是否能夠達到「應對如流」的境地,每一個人的結果就不盡相同了。

但長久以來,國小對「說話」教學並不重視,「說話課」常被挪為他用,說話訓練也只用在專門培訓朗讀、演講或辯論比賽的少數人才身上。其實,國小階段應培養學童的書面表達和口頭的表達能力的素養。而「說話」心理過程分析,更可瞭解到國小時期「說話教學」的重要。因此本文首先擬從說話教學的心理探究,其次聽說教學的重要最後從各種說話教學的方式來探討,希望藉此能增進說話教學活動的品質並提升學童說話能力。






關健詞:語言、國小學童、心理、聽說教學、說話能力




  1. 前言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樑及人際關係建立的工具。人們經常用哭、笑等不同表情、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來彼此溝通,但大多數還是藉由聽、說、讀、寫四種方式進行,而聽、說、讀、寫就是語言的四大教學領域。

「聽讀」是吸收外界的資訊站,是儲備知識的基礎;「說寫」是表達內心情意的傳播站,是將儲備在心中的知識情意表達出來,使對方了解。所以,彼此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差別也極大。聽、說是人類語言發展的原始型態,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接觸,或在教室裡進行教學時的溝通,「口頭語言」往往比文字來得更便捷普及,因此,「口頭語言」被使用的次數遠高於「文字語言」,其間道理是無法計的。甚至在教學過程中,如數學、社會、自然科學等,儘管參考了許多資料,進行時仍然需仰賴「口頭語言」的溝通說明,此時彌補了文字語言的不足,可見「口頭語言」即「說話」在我們生活及教學中的重要性。

「說話」是國小在國語教學中重要的一個項目。依據教育部八十二年修正頒布的新「課程目標」1,現在將課程標準的「分段目標」與「說話」教學有關的,依低、中、高年級的順序摘錄如下:

「低年級分段目標」對「說話」項目要求的是:

(一)熟習注音符號,能讀、寫每個字音。

(二)培養聽說讀國語的能力和習慣。

聽:凝神靜聽、了解內容。

說:發音正確、語句流利、活潑自然。

「中年級分段目標」對「說話」項目要求的是:

  1. 利用注音符號,幫助識字,增進閱讀能力。

  2. 增進聽、說國語的能力。

聽:領會主旨,記取要點。

說:用詞恰當,條理清楚,態度自然。

「高年級分段目標」對「說話」項目要求的是:

使用標準國語充分表達思想情意:

(一)聽:分辨是非,體會技巧。

(二)說:語調和諧,內容充實,把握時間,態度大方。

「小學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又根據國民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導兒童學習標準國語,養成聽話及說話的能力和態度。」2預期學生必須達到的說話目標是:

(一)聽話方面:凝神靜聽,把握中心,記取要點,發問謙和有禮。(二)說話方面:發音正確,語調和諧,語句流利,態度自然和藹。

因此,教師們必須時時指導學生學習說話,也就是「說話教學」是一門不容忽視的課程之一。




二、「說話教學」的心理探究


語文是一些符號的組合,而符號本身就是一種刺激,唯有透過學習,方能對語文有所反應與接收。要有效的精熟語文符號,需對語文教學心理加以探究。

過去心理學家曾做過許多語文學習實驗,如配對聯想學習、自由回憶及單字與無意義音節學習等3,試圖了解各種語文學習真相。早期的學習心理研究強調刺激與反應的機械聯結,關心記憶而非理解。在一九六○年後,心理學的趨勢由「行為主義學派」轉為「認知心理學派」的觀念,特點是理性主義,注重以科學的方法來探究個體內在的思考與心智過程,產生了許多研究成果。

茲列舉幾位有助於語文學習的心理學家的成果如後:

(一)布魯納的「發現學習」

布魯納強調結構的重要性,他認為教學時,須配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使學生自動發現教材的重要概念4

(二)蓋聶的「資訊處理」

一九七七年蓋聶(Gagne ,R.)提出資訊處理的模式,對人類內在學習歷程的運作和知識結構,有深入而科學的探討5,對教師了解學生如何學習及設計有效的教學歷程,有莫大的幫助。

(三)懷高特斯基的「最近發展域」

俄國心理學家懷高特斯基認為,兒童的發展歷程與學習歷程並不相符或一致,要使兒童有良好的學習,須診斷其「最近的發展域」6,而後才決定如何指導兒童。使兒童在指導或經由合作、模仿情況下,學習新的能力,在語文學習中,就是透過學習以該語文為主要溝通工具而學會語文。因此教導兒童說話時,須配合兒童的發展階級,製造學習語文的環境並予以適切的引導。

(四)喬姆斯基的「語言本能強化現象」

本世紀關於語言本能最著名的理論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心理語言學家詹姆斯基(Noam Chomsky)所提出的,他是第一個揭曉語言系統的精密性,也是奠定近代語言學革命與促使認知科學誕生的最有力人物7

(五)皮亞傑的「自我中心語言」

兒童早期的語言,大都是自言自語,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稱這種形式語言為「自我中心語言」。此階段的兒童以喃喃自語為主,其後隨著年齡漸長,兒童將語言的功能擴大,用語言與人溝通,皮亞傑稱為「社會性語言」,依研究結果,六歲的兒童,使用自我中心語言與社會性語言的機會各佔一半。

由以上的語言發展心理過程來看,兒童進入學校學習階段,國小兒童的語言須依照其心理發展即先運用具體可見的名詞、動詞與修飾語,往後才漸漸能了解抽象的事物、概念、原則等。因此在國小教學說話時,須把握這項教學。而目前國小教學說話並無完整的說話教材,教師在教學時須特別依據教學目標、社會需求、兒童的經驗、興趣和能力,並配合說話的原理,編擬岀適切的教材,以便教學。其細目可分為發音、聽話、內容、運思技巧、態度五大項,若能加以運用,其對國小說話教學有很好的幫助8




  1. 聽說教學的重要


事實上,在進行「說話」教學活動時,一定離不開「聽」,「聽」和「說」是同步進行,不可分割的。所以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目標》中,關於「說話」一項的總目標很明確的就說出:

指導兒童學習標準國語,養成聽話及說話能力和態度。

聽話方面:凝神靜聽,把握中心,記取要點、發問謙和有禮。

說話方面:發音正確、語調和諧、語句流利、態度自然和藹9

其實「聽說教學」對兒童的表達與思考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將聽、說兩種教學活動,界定在同一範圍中,是極其正確和必要的。其重要性如下:

(一)提升智能水準

美國加納(Gardner ,1983)認為每個人至少擁有七種以上的智能,如語言修辭的智能、人際關係等智能10

語言修辭的智能包括有說話、閱讀、書寫的能力。而語言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而口頭訓練有助於培養思考的靈敏性和條理性,進而提升智能。

(二)增進口語溝通能力

在通訊發達的時代,人與人間不僅利用口語相互交談、討論、即席發言等直接方式的溝通,且有效的口語溝通,應明確、生動、簡練的傳達說話者的觀念和需求。因此,從小就應培養兒童具有勇於發表自己見解和正確無誤的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

(三)加強寫作能力

兒童入學以後,口語使用的語彙愈來愈多,而書寫的辭彙也會相對地增加。因此,小學階段應有步驟地教導他們正確地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進而環繞主題暢述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兒童學習書寫作文時,教師應及時利用口語的訓練轉換書寫語言的練習,當兒童能順暢地說一句話、一段話、一篇話時,才能更有效的學會用書寫語言的方式來作文。

(四)對上課提高興趣

敘述要生動,表情要動人,情感要豐富。所以,教師說話的語句,應該盡量使用兒童已經聽懂的熟語調,再把部分新的語調融入其中,以求兒童了解,才能持續保持學習的興趣。

(五)聽得懂增加信心

跟兒童說話的時候,讓每一個兒童都在你的視線之下,也就是目光要掃視全場,這樣可以使得兒童有教師在對自己說話的感覺,因而更想注意聽老師說的話,增強學習的信心。

(六)熟練運思養成縝密心

教師講述的時候,要時常讓兒童有思考的機會;或者語氣停頓在高潮、曲折之處,經幾秒鐘後再繼續說下去;或者改用疑問的口吻等,兒童就不僅只限於聽,而在聽的過程中,還要思考答案,以期能對別人的話語做適切的反應。這樣指導兒童一邊聽,一邊思考,也就能把說與想的結合,做更進一步的加強訓練。




  1. 說話教學的方式


說話教學是屬於應用學科,重實踐力行的。依據現行課程標準說話教學實施規定,「說話」應採用「直接教學法」,來得比較適當。教師應自行設計教材,依據學生的素質興趣設計,但首先必須配合國語課本單元,或與其他有關的教材聯繫,不適宜印成課文,以免流於背說,而受文字的拘束,成為「照字念」的機器。

教學方式如下:

(一)直接教學法

國小說話課程採「直接教學法」,此法是王玉川先生倡導的。這是依據語言學心理而來,兒童學習語言是從「聽」開始的,所以教國語時,應該先讓孩子練習聽,然後才練習說,「聽」練習好了,「說」就容易多了。在教學時,要先「教完整」的句子,起初句子可以短些,以後逐漸加長,逐漸複雜,這是依據「全部→部分→全部」的原則,碰到句子有較難的單字、單音時,教學全句中,應把該字音格外說得清楚,並多說幾句含有這個字音的句子,學生就會明白了,此法非常適合初學國語者。

1. 教學重點:可分「示意法」與「練習法」兩種。

1)示意法:是指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方法示意,使學生了解國語的方式,有用實物、用圖畫、用模型、用動作、用情景、用前後文、說明、類推、翻譯、舉例、對比、換句話說、問答、試驗錯誤成功等十四種。

2)練習法:有機械重複、命令動作、問答、換句話說、演進、句行重複、詞類替換、自由談、講故事等九種。

2. 教學時須注意五點11

1)發音和語調訓練:

為配合注音符號及讀書教材為主,並注意隨機指導學生。

2)有組織的演進語料

每套要有一個題目,每句要有具體的動作;要從一個主位說起,並且要容易看、容易做,每套句子不可太多,尤其對剛入學的一年級而言。

3)教學時,可利用視聽教具:

如用連環圖畫、傀儡表演、絨布圖片或表情動作等,以使兒童不受文字的拘束,消除背誦文句的弊病。

4)容易錯誤的字語教師應示範:

教師應做清楚的示範,要兒童多聽多說,並就發音部位及方法要指導矯正。意義不明顯的話,要用實物,圖片、動作等示意方法輔助。

5)低年級學童發音的缺點要親切的指導矯正:

剛入學的第一、二學年的兒童,個別發音的缺點,要以親切的方式,應隨時指導矯正。

如果教師能依以上五種來設計說教學活動,並針對兒童好活動、喜歡發問、愛表現的特性及活用心理學的知識加以進行指導,學生一定能在教師的教學情境中,快樂地學習並很快的漸入佳境。

(二)「演進語料」教學法

1. 意義:「演進教學法」是法國古安創始的。是一種有系統、有組織的連貫性教材法。

2. 方式:利用演進語料進行教學時,要一面說,一面做動作。由單詞到完整語句,由單句到一整段故事。由於教學教材具體,富有趣味性,又易於記憶,教學效果良好。如:「學跳繩,不心急,邊數邊跳勤練習。單腳跳,雙腳跳,跳過繩子哈哈笑。」12這是以句為單位,每說一句話,就做一個動作。

3. 教學指導:

1)教學前,教師先蒐集準備的資料。

2)準備教學時用的圖片、實物。

3)先示範表演,在命令學生做模仿13的動作,最後請學生自行做練習。

4)做動作時,要和語句配合做,如何說,就要如何做,但切忌不要重複做三次以上的模仿練習,學生會厭倦無趣。

5)等學生熟悉動作後,最後進行口說的問答練習。

此教學法比較適合低、中年級來練習,高年級不太適合,他們會覺得幼稚可笑!

(三)日常會話教學法

1. 意義:培養學童發問與應答的能力,使學童對日常會話能有禮貌的表達意見和態度。

2. 方式:

1)形式會話:按會話的方式訓練。

2)自由會話:不拘形式、不拘流程,視當時情境來交談練習。

3)特殊會話:特殊場合的會話練習。如探病、拜訪親友、電話問候等,都有一定的用語情境。

3. 教學指導:

1)可依兒童的生活經驗指導,如:打電話及拜訪親友時應有的基本禮貌寒喧問候語。

2)依照選定的主題,教師先示範扮演問、答雙方,學生靜聽,然後模仿,找同學做問答練習。

3)說話的機會盡量全班均等。

4)口吃或發音不清的兒童,應個別指導矯正。

5)可採用比賽方式如教師設計紙卡〈學生按照內容訪問〉,看哪位同學問候的最多,誰就是「說話王」。

(四)故事講述教學法

1. 目的:每個人先天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學童,講故事可以滿足學童的好奇心。因此,講故事可引起學習說話的興趣。教師若能充分利用故事情節,對學童性格的陶冶當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2. 教學方式:可依下列五種方式分階段教學,用漸進法建立說話的信心。

1)聽講故事:教師先講一段故事後,學生聽完後參與講述或複述一遍。此法較適用於低、中年級。

2)仿講故事:先由教師示範說一個故事,揭示引導詞時,並給予提示,加深兒童對故事的了解。聽完後,就所知道的類似故事自由發表,可讓兒童跟著模仿。

3)看圖說故事:用看圖說話教學增進組織能力。

A. 適合低年級說話教學14或中年級語言能力較差的學童。

B. 看圖說話是給小孩一個主題,讓學童說話有內容。

C. 提供圖片,輔導學生觀察,然後按圖意的提示,思考故事的內容並練習口述大意。

D. 教學過程:

a. 展示圖片:可以一部分展示或全部展示。其目的是在使學生觀覽圖片,始能把握主題。

b. 範講圖意: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先示範,再檢討並做補充訂正。

c. 學生練習講:學生自由發表,教師在旁協助做歸納的整理工作。15

d. 作文習作簿:可將看圖說故事的內容,經整理後,作為練習作文的材料。16

E. 目的:不論是單幅圖或連環圖,在指導過程中,最重要是為了啟發兒童的思緒,受圖畫情境的刺激,使思想活潑並增進組織能力,並加深兒童對故事的理解。

4)故事接龍:即接說故事,這是訓練學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5)自編故事:即自述故事。

A. 輔導學生利用課文或故事書選材,自編故事,練習講述。

B. 教學時,必須與「讀書」教學做好聯繫,如運用已列好的造詞,如「害怕、仁慈、恐懼、快樂、英雄、受傷、可怕」等詞,請學生按照上列的詞句,自編故事。

C. 培養課外閱讀的能力後,能口述所閱讀的故事。

D. 經討論後,可以分組或個人上台輪流自述,互相批評訂正。

E. 能將故事說得生動有趣,需「聲音」、「動作」、「表情」一起呈現。

F. 此法比較適合程度較優等的中年級或高年級。

(五)報告教學法:

1.目的:讓學生能將日常生活經驗的所見所聞,有系統的報告,學習組織的技能。

2.方式:

1)生活報告:是說話教學最簡單的方法。

A. 問答式:適用於低年級

B. 自由報告式:適用於中、高年級

C. 將日常生活的某一主題,透過自己的感覺,將親身體驗的事物,統整後作有條理並重點式的提出報告。

2)讀書報告:

A. 輔導學生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後,報告大意、主旨、心得或感想,並說出這本書給你的啟示。

B. 比較適合程度較優的中年級或高年級

3)新聞報告:如播報新聞的記者

A. 指導學生從報章雜誌、廣播、電視所獲悉的重大事件或評論,上台提出綜合報告。

B. 像電視的新聞記者一樣,坐上廣播台,將這一週重大熱門事件撥出。

C. 藉此活動也可促進作文能力,並養成剪報、思索的好習慣。

D.此活動適合高年級

4)專題報告

A. 教師出一個專題,讓學生針對題目,經討論後,提出報告。

B. 老師要先指導報告的方式,和事前請學生蒐集專題的有關的資料,內容要充分、敘述要有條理,才能使報告完整。

C. 藉此可促進同儕之間互相交換經驗,充實知識。

D. 一般做專題報告事前的指導工作很重要,此活動在高年級實施效果較好。

(六)演說教學:訓練抓住主題的能力。

1. 目的:演說是語言與動作適切配合的說話方式,可以訓練學生面對大眾說話的勇氣與膽量,使學生獨立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

2. 演說的方式17

1)從形式命題演說:又可分成臨時抽題演說、背演講稿演說、看著演講稿、事先寫好演講稿綱要等。

2)從內容上:自由演說,與命題演說的發表情況相同,只是沒限制題目,但會有一個範圍。如政治演說、競選演說、學術演說等。

3)從功能上:競賽類、報告類演說即是。例如:主席報告、工作報告。

4)禮儀類演說:例如節日祝詞、答謝歡送詞等。

5)應用類演說:典禮類演說、自我介紹、即席演說等。此法比較適合高年級練習。

(七)討論教學:增加思辯的能力。

1. 目的:討論是以某一問題為題材,讓學生依照規定的程度提供意見,以求得結論。藉以促進思想意見的溝通及培養學生說話及組織語言思考的能力。

2. 方式:以「腦力激盪法」最適宜中、低年級,來進行討論,藉以增加思辨的組織能力。突破以前單向教學方式,鼓勵表達不同的意見,以建立開口發表的自信心。

(八)表演教學:

1. 目的:遊戲表演的教學模式,一向為兒童最樂於接受目前最輕鬆的一種教學法,老師可以設計一些動作,讓兒童表演,可藉由表演以實現說話教學的目的。

2. 方式:提出幾種趣味的教學方法參考:

1)相聲:老師提供帶子,讓學生有學習的範本。

2)雙簧:內容自編。

3)繞口令:是訓練說話的靈活、咬字清晰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4)數來寶:無腔無調,可即興創作,靠著打竹板的伴奏技巧,可達到生動活潑的效果。

5)話劇:除演員外,要有舞台,在佈景、燈光和效果的配合下,運用動作、表情、對話為觀眾表演故事。

以上五種有趣的說話遊戲教學,可以訓練學生膽識,進而培養其不怕上台說話的勇氣。比較適合中、高年級的學生程度。

(九)辯論教學:歸納分析的能力。

1. 目的:是指導兒童推究真理的說話教學方式,此辯論也是保護自己權益得最好方法,在小學若加以訓練,可養成學生迅速而正確的思考能力及歸納分析的能力,增進說話的技巧。

2. 方式:

1)自由辯論:自由發表正反意見,發言時把握自己的立場,做簡而有力的說明,先駁斥對方的發言,再申明自己的理由。

2)奧瑞岡式18:由已知的申論中,進一步學習如何質詢及答辯,訓練以理服人的辯才,即採用「即問即答」的質詢方式。

3)國會式辯論19:除結論外,每一與賽者最少必須提出申論及諮詢各一次。申論─諮詢─答辯─結論

3. 教學要點:

1)輔導學生蒐集資料,正反兩面的資料都要蒐集。

2)輔導學生辯論的技術,辯論時要把握重點,並舉出具體例證。

3)此教學比較適合高年級的程度。




  1. 結論


現在是自由民主開放的時代,「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溝通管道暢通,人際互動頻繁的時代。無論是闡明自己的主張,傾聽別人的言論或辯駁他人的意見,都應具備清晰的表達能力才能溝通。所以,教師應在聽說活動過程的心理學角度分析基礎上,配合聽說教學活動的原則及各種說話教學的方式,透過親師合作以趣味化和遊戲化的活動進行,使兒童樂於學習。最後,兒童能有效的實踐於日常生活中,靈活的、明確的並有禮貌的使用社交語言;那麼說話教學的目的才能完全達成。








【參考書目】

一、專書部份《接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1.《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2.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91年一月二十二版七刷。

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西元1993年。

4. 羅秋昭 著,《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排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9月三版七刷。

5. 黃瑞枝 編著,《說話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出版社出版,20013月初版二刷。

6. 何三本 著,《九年一貫聽說教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10月二版一刷。

7. 陳弘昌 編著,《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裝訂版),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二月二版八刷。

8.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教育部,2003

1月台國字第0920006026號。

9. 張正男 著,《國音及說話》,台北:三民書局,20048月初版一刷。

10.何三本 著,《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10月初版三刷。

二、期刊部分

  1. 陳正治 著,《談說話的運思技巧》,國語日報,民國七十六年九月十七日、二十四日「國語文教育專欄」。

  2. 梁仲容《從聽說活動歷程談國小說話的教學》,國教之友,第501期。

  3. 新莊國小教務主任 李美穗《開放教育的國語說話教學》,北縣教育國語科輔導員。

  4. 傅素君《從國語文學習領域改進說話教學》,和林文教雜誌,第十九期。

  5. 鄭玉疊《語文領域趣味化的說話教學》,北縣教育第四十五期。

  6. 黃清棋《說話教學研究》國語科輔導員。

1參閱《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民國82年。

2參閱《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目標》第四條,教育部,頁75

3參閱朱敬光,《學習心理學》,頁13 ~ 17

4參見布魯納(Bruner,J.s.),《The act of discovery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61,頁21~32

5見林清山,《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之「有效教學研究」中,頁74~77

6最近發展域(Zone of Proximaxl Development)為懷高特斯基提出的學習觀念,指的是小孩在適當指點(教師或同儕)或合作的情況下,經觀察、模仿,能作出的能力,包含解題,解決困難等,這種經指點或合作才能學會的能力與單獨能完成的能力之間的距離即最近發展域。

7見史迪芬‧平克著,洪蘭譯《語言本能》,台北:商業周刊出版,民875月出版,頁28~31

8參閱陳正治著,《國小語文教學論集》,台北:國語日報,民76,頁77~90

9同註2

10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加納(1983~1993)於多年的研究認為每一個人至少擁有七種以上的智能,語言修辭的智能、數學邏輯的智能、肢體運動的智能、視覺空間的智能,人際關係的智能與內省的智能。

11參閱黃瑞枝編著《說話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民90年,頁274~275

12參見國語課本第三冊第十一課「跳繩」,南一書局,民國93年。

13動作表演,依性質不同可分為四種:(一)完全動作:是與實際生活中的動作完全相同的動作。(二)部分動作:是表演全部動作之一部分,如將身子一側,示意跌倒。(三)模仿動作:是失去憑藉的物件而表演的動作,如模仿開車、跳舞等。(四)暗示動作:用手勢表示大小、高低、胖瘦、方圓、遠近等的動作。

14就心理學來講,低年級屬感覺動作運思期,需多運用實物以及具體情境教學,透過實際接觸,親身經歷,要學生了解語言的意義就容易得多,此時用圖片、布偶等為引子,指導學說繞口令、數來寶、看圖說故事及故事皆龍等最容易引起學童的高度興趣。

15同註7

16參閱國語二上《國小作文小博士》,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編寫,台北:翰林出版社,民國93

17可參閱何三本著,《九年一貫聽說教學》,台北:五南出版,頁504

18同註18,「奧瑞岡式」:乃是由英、美等國法庭間的辯論演進而來,首創於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而後加以改良,以至於今日此種形式。此辯論係脫於法庭,其真精神乃在─-求真、求實,處處拿出證據來。頁396~398,「奧瑞岡式」辯論比賽規則,參閱陳弘昌著《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頁223~228

19屬於傳統式的辯論,將辯者分為主辯、助辯、結辯。

17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