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機能訓練課程:促進特殊教育學生動作發展

格式
pdf
大小
236.43 KB
頁數
16
作者
SPC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3-11-20,离现在 11 33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13 

動作機能訓練課程 

壹、

、     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孩童的動作發展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成熟化、多樣化,而動作發展除需要身體

生長、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成熟外,還需要個體與環境充分的互動才能達成。學生
必須先具備基本的動作能力,才能進一步運用,更進一步形成應付日常生活的動作
技能。特殊教育學生因先天或後天的損傷,導致其動作發展遲緩或困難,嚴重影響
其基本的姿勢控制、行動、操作性活動與書寫等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因而降低生
活品質。

 

 

本課程大綱依據特殊教育法(2009)的精神和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

式實施辦法(2010)的規定,並參照國內外兒童動作發展量表、學校功能量表等對
於動作能力的評估向度,以及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綱要等,另參照世界衛生組
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於 2001 年提出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
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 ICF)為
動作活動與參與困難的特殊教育學生,編定動作機能訓練課程大綱。本課程大綱主
要是以基本動作技能、學校功能性活動以及能適應環境為主,因此具此特殊需求的
學生,只需訓練達到具備基本動作技能,並有足夠參與學校動作活動的能力即可。
至於這些動作型態的精熟度與動作成果,例如:跳的高度與距離皆會隨著年齡增長
而逐漸增加,是可以在一般的體育課或日常生活等不同的情境中不斷地練習與精
熟,以因應多樣化的環境。但對肢體嚴重障礙且完全依賴他人照護的學生而言,因
長期處於異常肌肉張力、身體不對稱等姿勢下,以及身體活動量過少,使得身體機
能惡化的可能性提升,此時主要目的即為促進其健康,以及預防肌肉骨骼系統的併
發症(如關節攣縮、脊椎側彎、髖關節脫臼等)產生。 

 

總之,本課程大綱希望不單只是傳統的著重學生的身體與結構、預防併發症,

還冀望更重視學生在學校的活動表現與情境參與,以期讓這些具有動作活動與參與
困難的特殊教育學生,也能有充份、平等、有尊嚴地參與各項學校活動的機會。 

 

本動作機能訓練課程內容主要分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二個主軸。根據神經發

展理論,不論粗大或精細動作發展階段,都有其固定的先後發展順序,但是這些動
作活動與參與困難的學生因個別的功能差異性大,且動作功能發展潛能與限制亦不
同,並無法單純的依據發展階段而有明確的學習年齡階段之區分。然而參考 ICF 的
理論精神,除應維持和提升學生的身體結構和功能外,更應以增加學生在學校情境
的動作活動與參與的能力為主,因此在此將動作機能訓練的課程根據動作、活動與
參與的難易,整體分為初階與進階二個學習階段。此外,動作活動與參與困難的特
殊教育學生,若能適當地將輔助科技輔具融入學校情境中,更能促成學生有意義的
參與學校活動,以及達到預防與促進身體健康重要的功能。而教學者可連結特殊需

background image

 

14 

求領域中之輔具應用課程,將輔具應用課程習得的技能應用在學校日常生活中。 

貳、

、適用對象與應用建議

適用對象與應用建議

適用對象與應用建議

適用對象與應用建議 

  

 

本課程適用於學前至高中職階段經專業團隊評估後有動作活動與參與困難的

特殊教育學生,包括肢體障礙(含腦性麻痺)、身體病弱,以及其他兼具動作活動
與參與困難的特殊教育學生。 

       

此動作機能訓練課程一週以 1~4 節為原則,但經專業團隊評估後,有需要增

加課程節數的包括有(1)認為其動作的活動與參與有增進的潛能者;(2)在現階
段,學生有因身體活動量過少,造成身體機能惡化之可能者,而主要目的為促進其
健康;(3)其有需要藉由動作機能訓練,以促進其參與學校活動者。 
    教學者應搭配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依據學生的身心特質、特殊需求及個別
差異,選擇合適的能力指標並加以調整成學年或學期目標,以及個別化教育計畫需
經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通過後以實施課程。實施課程時可採外加方式進
行,以動作機能課程大綱的能力指標做為擬訂適合學生之學年、學期目標之依據,
普通教育(七大學習領域)相關教材可列為教導本課程的教材之一;或將本課程融入
普通教育各相關領域課程(如健康與體育等)進行教學,使用上以該普通教育領域的
能力指標為主,動作機能課程能力指標則做為調整的重點。 

參、

、課程目標與主軸

課程目標與主軸

課程目標與主軸

課程目標與主軸 

本動作機能訓練課程目標為:1.增進學生動作的活動與參與;2.促成學生有意

義的參與學校功能性活動;3.達到預防與促進身體健康重要的功能。 

課程主軸包含粗大動作、精細動作二大部分: 

一、粗大動作:透過維持或增進關節活動度與肌肉力量、心肺耐力、維持適當姿勢、 

     

增進靜態或動態平衡,進而有利於從事各種身體活動、生活自理與學校活動的 

     

參與。亦藉由改變身體姿勢或位置(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以有利於與外界環 

     

境互動,以及未來獲得動作技能後,進而享受運動的樂趣、建立良好運動習慣, 

     

以促進健康的生活。 

二、精細動作:發展手部基本動作技能,以及在操作的過程中,藉由雙手協調、手 

     

指靈巧、手眼協調等能力的協助,進而能將這些動作技能應用到生活自理,以 

   及學校功能性活動的參與,例如:美勞工具之使用(如:撕紙、摺紙、撕貼畫、 
   使用膠水、玩黏土……等)、教室器材之使用(如:開關電燈及電器用品)、   
   資訊課程中開關電腦以及插入光碟等動作。 

肆、

、分段能力指標

分段能力指標

分段能力指標

分段能力指標 

一、

、能力指標編碼方式與說明

能力指標編碼方式與說明

能力指標編碼方式與說明

能力指標編碼方式與說明 

在【a-b-c-d】編號中,a 代表 2 個主軸序號(1-2),b 代表 2 個學習階 

段序號(1-2),c 代表 2 個主軸的次項目,d 代表各流水號。如下表: 

background image

 

15 

主軸 

學習階段 

次項目 

編號 

1.

粗大動作 

1.初階:各次項目下較

簡易、基本,或容易
達到活動表現與參與
的動作行為。 

2.進階:各次項目下較

困難、複雜的,或屬
應用層面較廣,與外
界環境互動較多,較
不容易達到活動表現
與參與,並屬認知層
次較高的動作行為。 

1.關節活動度 

流水號 

2.維持身體姿勢 

流水號 

3.改變身體姿勢 

流水號 

4.移位 

流水號 

5.平衡 

流水號 

6.校園功能性移行 

流水號 

7.傳遞物品 

流水號 

8.心肺耐力 

流水號 

2.精細動作 
 
 

1.手部基本動作 

流水號 

2.雙手協調 

流水號 

3.手指靈活 

流水號 

4.手眼協調 

流水號 

5.功能性操作 

流水號 

6.書寫前運筆技巧 

流水號 

 

二、

、指標使用說明

指標使用說明

指標使用說明

指標使用說明 

       

教學者在選取本課程的能力指標時,應特別考量學生個別的功能限制、動作活

動與參與的增進潛能,並宜評量學生在前一階段的能力是否已完備,宜適齡、適階
的持續發展,未必完全依據能力指標順序而執行,也並非所有列出的指標均需使
用,如經專業團隊確定該能力指標並非經教導後可具備,則可捨棄該指標的選取,
以提供不同年齡與障礙程度學生適性學習的機會。 

       

以指標 1-2-6-4「能在短距離(10 公尺內)的移動範圍內跟上同儕的速度」為

例,此乃主軸一「粗大動作」進階適用的「校園功能性移行」第四項能力指標。此
指標適用於半身偏癱、具行走能力的國小階段的腦性麻痺學生,但卻未必適用於罹
患四肢癱瘓的高中職階段的腦性麻痺學生,因為高中職階段的學生不能完全以發展
階段為考量,課程重點應以功能性動作、學校活動與參與為主。因此針對高中職階
段的動作活動與參與困難學生設計課程時,若是學生連最基本的維持與改變身體姿
勢、移位能力仍受到嚴重限制時,建議應考慮透過擺位、行動、生活等相關輔具的
協助,來移除環境中可能遭遇的障礙,讓學生能盡可能地參與學校的日常生活活動。 

       

另建議在應用本課程時,可參酌適應體育的精神,藉由教具器材與運動規則的

調整,並針對學生個別需求與所屬學習階段,調整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使學生獲
得適性發展。 

 

 

 

background image

 

16 

三、

、分段能力指標

分段能力指標

分段能力指標

分段能力指標 

粗大動作

粗大動作

粗大動作

粗大動作

 

1-b-1  關節活動度

 

  1-1-1-1  能配合他人執行被動關節運動 
  1-1-1-2  能在他人協助下,主動做出手腳的肢體動作至其完全之角度 

1-2-1-1  能完全主動做出手腳的肢體動作至其完全之角度 

1-b-2  維持身體姿勢

 

  1-1-2-1  俯臥時,能用前臂支撐上半身維持 2 分鐘或以上 

1-1-2-2  俯臥時,能用雙手掌支撐上半身維持 2 分鐘或以上 

  1-1-2-3  能在地板上維持坐姿 10 分鐘 
  1-1-2-4  協助坐著或站著時,能主動維持頭部直立 30 分鐘,包括坐在特製輪椅 
              或站在站立架上 
  1-1-2-5  能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進行活動至少 30 分鐘不跌倒 
  1-1-2-6  能在地板上維持高跪姿 10 分鐘 
  1-2-2-1  能坐在無靠背的椅子上進行活動至少 30 分鐘不跌倒 
  1-2-2-2  能維持站立 45 分鐘(包括使用站立架) 
  1-2-2-3  能視需要維持蹲姿從事活動(如:蹲著撿東西或拼拼圖、使用蹲式廁 
                等) 

1-b-3  改變身體姿勢

 

  1-1-3-1  可以在床上或地板上翻身(如:側臥、仰臥、俯臥間之姿勢轉換等) 
  1-1-3-2  能從地板上自己坐起來 
  1-1-3-3  坐在地板上能自己起身站立 
  1-2-3-1  能自己由站立平穩的坐在座椅或地板上 
  1-2-3-2  獨站時能彎腰撿東西不跌倒 
  1-2-3-3  能從蹲著而自己站起來 

 

1-b-4  移位

 

  1-1-4-1  能以連續翻身的方式在地板上移位 5 公尺 
  1-1-4-2  能肚子貼地向前匍匐前進 10 公尺遠 
  1-1-4-3  能肚子離地,用手和膝蓋交替往前爬 10 公尺遠 
  1-1-4-4  能扶著東西(如:欄杆、教室櫃子、走廊扶手、助行器等)從教室一

端步行到另一端 

  1-2-4-1  能自己平穩、不搖晃的往前步行至少約 3 間教室的距離 
  1-2-4-2  能雙手提抱需兩手提抱的大東西走 10 公尺遠不跌倒 
  1-2-4-3  能跨越過約膝蓋一半高度的障礙物而不跌倒 
  1-2-4-4  能跨越過約膝蓋高度的障礙物而不跌倒 

background image

 

17 

  1-2-4-5  能自行向上或向下移動有高低落差的地方而不跌倒(如:上下台階或   

樓梯等) 

  1-2-4-6  能順暢的跑步,並轉彎與避開障礙物 
  1-2-4-7  藉由彎曲和伸直雙腳而離地移動(如:不同方向的跳躍) 

 

1-b-5  平衡

 

  1-1-5-1  坐在地板上失去平衡時,能立即伸出手撐地 
  1-1-5-2  能減少坐在地板上失去平衡的頻率 
  1-1-5-3  站姿下失去平衡時,能使用適當跌倒的方式來預防造成嚴重的傷害

(如:扭傷、骨折等) 

  1-1-5-4  站姿下失去平衡時,能使用各種策略(如:跨步)去維持平衡不跌倒 
  1-1-5-5  能減少站姿下跌倒的頻率 
  1-2-5-1  能張眼、兩手插腰,單腳站 5 秒以上 
  1-2-5-2  能注意在不平衡狀況下行動,小心不跌倒 
  1-2-5-3  能在單腳站的姿勢下自行穿脫褲子 
  1-2-5-4  能兩手插腰或拿物沿著直線(如:在地板上用膠帶貼成的直線、腳ㄚ

圖樣、停車格、磁磚間的接縫等)往前走約 3 公尺 

  1-2-5-5  能雙腳前後站在狹窄且有高度的物體(如:平衡木、花圃等)5 秒以上 
  1-2-5-6  能雙手插腰或拿物在狹窄且有高度的物體(如:平衡木、花圃等)上,

交替跨步走約 3 公尺 

1-b-6  校園功能性移行

 

  1-2-6-1  在教室內能自由走動而不會撞倒障礙物或其他人 
  1-2-6-2  能在不平坦的地面(如:草地上、碎石路等)上走動不跌倒     
  1-2-6-3  在校園內能避開路面上的坑洞或其他固定障礙物自由地走動 
  1-2-6-4  能在短距離(10 公尺內)的移動範圍內跟上同儕的速度 
  1-2-6-5  能跨越校園中不同類型的障礙物(如:水溝、門檻、分隔磚等)不跌 

倒 

  1-2-6-6  能避開移動中的物品、人或載運工具步行(如:在擁擠的走廊上或操

場上等場所走動等) 

  1-2-6-7  能在擁擠或狹窄的校園空間中走動,被人碰撞後以適當方式跌倒,避 
                免嚴重的傷害(如:扭傷、骨折等) 
  1-2-6-8  在擁擠或狹窄的校園空間中走動時,被人碰撞後都能不跌倒 
  1-2-6-9  符合學校作息時間表,能用任何方式自行安全的在校園中由一個地方 
                移動至一個地方 

1-b-7  傳遞物品

 

  1-1-7-1  坐在地板上,能雙手滾大球三公尺給對方 
  1-1-7-2  坐在地板上,能雙手接住滾來的球(球的大小適合學生抓拿) 
  1-1-7-3  坐在地板或座椅上,能單手丟網球大小的球給對方 
  1-1-7-4  坐在地板或座椅上,能用手臂接住對面丟過來的球 

background image

 

18 

  1-2-7-1  站著時,能向前丟球至少 2 公尺遠 
  1-2-7-2  站著時,能用手臂接住 2 公尺遠處丟來的球 
  1-2-7-3  站著時,能用手掌接住 2 公尺遠處丟來的球 

 

1-b-8  心肺耐力

 

  1-1-8-1  能在中間有適當的休息下完成半天的學校靜態課程(大部分時間是坐 
                在椅子上)

,不會有明顯喘氣的情形 

  1-1-8-2  能在適當的休息下完成一天的學校靜態課程(大部分時間是坐在椅子 
                上) 
  1-1-8-3  能持續站在走廊上完成約 10 分鐘的升旗活動,不會有明顯喘氣的情形 
  1-1-8-4  能在同一樓層步行約三間教室的距離,不會有明顯喘氣的情形 
  1-2-8-1  能在半小時內慢走 1600 公尺遠的距離 
  1-2-8-2  能在半小時內健走 2400 公尺遠的距離 
  1-2-8-3  能連續爬二層樓梯(約 48 階)

,不會有嚴重喘氣的情形 

  1-2-8-4  能自我偵測身體活動量,以走路時會感覺稍微有點流汗或費力,但尚

能和別人或自我交談為原則     

  1-2-8-5  能達到一週運動 3 天,一天至少 1 小時(或一週 5 次 30 分鐘)之中度

身體活動量,每次心跳率可達每分鐘 130 下 

精細動作

精細動作

精細動作

精細動作

 

2-b-1  手部基本動作

 

  2-1-1-1  能伸手碰觸眼前的物品 
  2-1-1-2  兩手能分別主動伸出去抓握東西 
  2-1-1-3  能用手指耙起小東西 
  2-1-1-4  能自主地放開手裏握住的東西 
  2-1-1-5  能用拇指對指抓握(不一定要用指腹)約手掌大的東西(如:積木) 
  2-2-1-1  能用拇指及食指側抓起小東西(如:葡萄乾) 
  2-2-1-2  能用前 3 指指腹抓握約手掌大的東西(如:積木) 
  2-2-1-3  能用拇指及食指尖抓起小東西(如:葡萄乾) 

2-b-2  雙手協調

 

  2-1-2-1  能用雙手拿大東西 

2-1-2-2  能把東西從一手換拿到另一手 

  2-1-2-3  能拍手或敲擊兩手上的東西 
  2-2-2-1  能用雙手拔開和接合兩物 
  2-2-2-2  能一手扶東西,另一手做動作(如:旋開美勞用具的瓶蓋、撕紙、切 
                東西等) 
 

background image

 

19 

2-b-3  手指靈巧

 

  2-1-3-1  能一頁頁地翻書 

2-1-3-2  食指能按壓某物(如:電腦、電燈開關等) 

  2-2-3-1  能連續單手撿小物並移到同一手的掌心 
  2-2-3-2  能連續把手掌內東西移到手指處放掉 
  2-2-3-3  能抓握物品並同時進行按壓的動作,如:操作滑鼠等

 

2-b-4  手眼協調

 

  2-1-4-1  能把東西放入容器或孔洞裏(如:插入光碟片、插入鑰匙、投錢到撲 
                滿等) 

2-2-4-1  能堆疊東西(如:積木等)5~6 個以上 

  2-2-4-2  能剝或拆開東西(如:糖果紙、包裝紙等) 
  2-2-4-3  能把一個大珠子串入繩子內 
  2-2-4-4  能堆疊東西(如:積木等)7 個以上 
  2-2-4-5  能把一個小珠子串入繩子內

 

2-b-5  功能性操作

 

  2-1-5-1  能旋轉開關不同大小的瓶罐 
  2-1-5-2  能開合剪刀 
  2-1-5-3  能雙手扭擠東西(如:抹布、毛巾、海棉等)   
  2-1-5-4  能開關門把 
  2-2-5-1  能用剪刀沿著直線剪 
  2-2-5-2  能用剪刀沿著不同圖形剪 

2-b-6  書寫前運筆技巧

 

  2-1-6-1  能握筆塗鴉 
  2-1-6-2  能用前三指正確握筆 
  2-1-6-3  能自行調整握筆位置 
  2-2-6-1  能描畫直線線段 10 公分 
  2-2-6-2  能在兩條 10 公分長的線段(寬度間隔 1 公分)內畫線不超出 

2-2-6-3  能描畫不同圖形 

 

background image

 

20 

伍、

、動作機能訓練課程應用範例

動作機能訓練課程應用範例

動作機能訓練課程應用範例

動作機能訓練課程應用範例 

  

  

  

 

   

   

   

    以下即以國小階段因動作活動與參與困難的特殊教育學生為例,說明如何透過
團隊評估後,應用動作機能訓練領域課程能力指標來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中的學年
及學期目標,並據此來執行教學,達到學生有意義的參與學校活動。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個案說明

個案說明

個案說明

個案說明 

  

 

    林○○(以下簡稱林生)出生時與雙胞胎弟弟因早產缺氧導致罹患腦性麻痺,
造成下肢肌肉張力過高,進而影響雙腳的動作控制,目前雖已進入學校接受教育,
但家長仍積極的帶林生到醫院接受復健治療。個案目前為國小一年級的新生,因魏
氏智力測驗結果顯示整體智力程度(全量表 89)是屬於中下程度,其中語文量表為
111,作業量表為 71,雖其在作業量表表現較差,但推測有可能是因為林生動作緩
慢,導致作業量表分測驗的得分較低,影響整體智力,所以經鑑輔會安置會議確定
就讀一般學校的普通班。在開學後的兩週內根據教師平日觀察,林生的認知能力與
同齡孩子差異不大,無論是在記憶、理解、注意力和邏輯推理方面均有不錯的學習
表現,唯有體力不佳時,會影響學習的持續度。但是在生活自理與行動方面的表現,
則會因為肢體障礙而導致參與學校部分活動受限,導致學習內容需視情況調整,或
偶爾仍需大人或同儕的少量協助。 
    學期初安排物理、職能治療師到校評估林生的動作能力,評估結果顯示林生手
功能尚可,但寫字速度較慢,可以坐在教室內有靠背的椅子上進行活動 30 分鐘且
不跌倒,但坐和站姿間的轉換均需扶持桌面才能完成,而下肢動作控制、平衡能力
不足,站立時遇到外來過大推力即會失去平衡而跌倒,故移行時仍需扶持助行器,
但行進過程中會突然無法控制速度,往前衝,且行進速度無法跟得上同儕,因此仍
需要有人在旁陪同,無法獨立行動。目前扶持助行器可以連續移行一間教室而不休
息,也可以兩手側扶樓梯扶手上下樓梯一樓層,但均需斷斷續續才能完成,因而影
響教室間與樓層間的轉換,目前長距離或上下樓梯仍需要大人少量協助或使用輕便
型輪椅輔助。 
    個案管理教師統整學生的各項能力與需求評估結果後,先草擬林生的個別化教
育計畫,並邀請班級導師、任課教師、相關行政人員與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師共同
召開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經由團隊討論後,確認林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並經校
內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實施,計畫詳參附件,會議中決議如下: 

1.普通教育課程方面:主要考量學生的認知功能中等與具有主動學習的動 

機,因此鼓勵林生儘量參與普通班的課程,並與同儕有更多互動的機會。惟因考量
林生肢體的限制,參與國小一年級安排的室外體育課較為困難,因此免除上室外體
育課,改以動作機能訓練領域課程替代。 
   2.特殊需求課程方面:根據優弱勢與需求評估結果,考量林生目前仍有學校 

background image

 

21 

動作活動與參與困難,因此室外體育課改以特殊需求課程的「動作機能訓練」替代,
另外再各調整一節體育課和彈性課程的時間,每週外加「動作機能訓練」領域的特
殊需求課程二節。目的為提升林生在校園安全、獨立、且有效率行動的能力,因此
擬定林生學年目標時參考與獨立、安全行動和行動有效率相關的次項目與能力指
標,選取主軸「粗大動作」的次項目「平衡」的能力指標「1-1-5-5 能減少站姿下
跌倒的頻率」形成學年目標「在安全地墊上和不給予任何協助下,他人給予推力時
能不跌倒」

,次項目「校園功能性移行」的能力指標「1-2-6-9 符合學校作息時間表,

能用任何方式自行安全的在校園中由一個地方移動至一個地方」形成學年目標「在
規定的時間內,能自行使用助行器由班級教室經過擁擠的走廊移行至電腦教室。」,
以及次項目「心肺耐力」的能力指標「1-2-8-3 能連續爬二層樓梯(約 48 階),且
不會有嚴重喘氣的情形」形成學年目標「能兩手側扶著扶手連續爬一層樓梯(約 24
階),且不會有嚴重喘氣的情形」。 

3.相關支持服務方面:因考量林生肢體的限制,所以調整評量時間,目前先以

延長考試時間為主,之後再視學生狀況調整,使其能獲得公平的評量;普通班導師
指派班上的兩位同學,在課堂上或教室轉換時給予適時的協助,例如:協助中午用
餐時的打菜;或因林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教室間與不同樓層間的轉換,因
此需有人協助或安排提前前往下一個上課的地點;經物理治療師進行輔具需求評估
後,特教組協助向特教資源中心申請助行器與輕便型輪椅,並請物理治療師協助評
估輔具使用上的訓練建議,確保學生透過輔具的協助仍可參與學校活動;提供環境
的調整,包括儘量安排距離門口較近的座位、課桌椅的調整、廁所的改良等;請家
長仍繼續醫院的復健治療;學校的巡迴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則提供開學的新生
評估、環境調整的建議,以及提供特殊需求課程與訓平日訓練融入教學的建議;透
過老師製作的活動檢核表於家中進行每日的復健活動;林生因為無法自行上下學,
特教組協助家長申請交通費。 

    

background image

 

22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個別化教育計畫

個別化教育計畫

個別化教育計畫

個別化教育計畫

    

一、基本資料 

(一)個人資料 

學生姓名  林○○ 

班級 

一年○班 

起迄時間 

 

性別 

女 

出生日期  ○年○月○日 

身份證字號  X○○○○○ 

住址 

台北市○○區○○路○段○○巷○○號○樓 

住址變更  同上 

 

(o): 

家長或監護人 

林○○ 

關係  父女 


話 

(H): 

台北市鑑輔會鑑定類別:肢體障礙 

行動: 

身心障礙手冊:□無  ■有(續填)  手冊記載類別:      障礙程度:中度 

(二)身心狀況 

1.

 

健康狀況: 
□健康,很少生病  ■偶生病  □體弱多病(常缺席)  □其他:     

2.

 

相關障礙:無 

(三)家庭狀況及背景環境 

 
 
家庭生活簡述 

家庭成員有祖父母、父親、母親、姐姐、雙胞胎弟弟(同是罹患腦性麻痺)
以及個案。父母都非常關心個案,給予悉心教導並且積極地尋求各項資源
以幫助個案。目前家庭只有父親有工作,為單薪家庭,但是經濟狀況還算
可以。父母對個案的期望是個案只要能在班上的成績表現維持中等便可,
並不會對個案有過高的要求。 

(四)教育史及發展史 

過去教育 
安置情形 

學齡前在○○國小附設幼稚園就讀,並接受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到校服務。 

專業診斷 
治療情形 

從出生確定診斷為腦性麻痺後,即開始接受早期療育,包括:○○和○○
醫院的物理、職能治療。 

其他 

(出生特殊狀況) 

早產,出生時不滿 1500 克。 

 

二、評量記錄 

評量方式或工具 

日期 

評量者 

結果摘要 

魏氏兒童智力 

 測驗(第三版) 

99/04/25 

○○醫

院/○○

○臨床

語文量表分數=111,作業量表分數=71,全量
表分數=89。其中在作業量表表現較差,推測
可能因為林生動作影響作業量表分測驗得分。 

background image

 

23 

心理師   

訪談 

99/09/01 

班級導

師/○○

○ 

據媽媽描述日前仍有定期到醫院接受物理與 
職能治療(一週各一堂),主要以行走平衡為 
重點。且擔心林生體力不足,所以目前上下 
學皆由媽媽推輪椅往返學校與家裡。平時在 
家中遇到學習上需要協助的地方,或其它問 
題時,都會主動表達或找媽媽商量。  

課堂觀察 

99/09/05 

班級導

師/○○

○ 

1.記憶、理解、注意力和邏輯推理方面均有 
  不錯的學習表現,唯有體力不佳時,會影 
  響學習的持續度。 
2.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與班上同學差異不 
  大,但說話的速度較慢且聲音小。 
3.個性溫和,與同學的互動良好。平時情緒 
  穩定,且責任感重,非常遵守學校及老師 
  的規定,遇到學習上的問題會主動提出或 
  找任課老師商量。 

隨堂考 
(教師自編) 

99/09/10 

班級導

師/○○

○ 

隨堂考成績的數學=89、國語=85,學科學習
大致上能跟得上班上的教學進度。但是在體育
等藝能科會因肢體障礙而受限,學習內容需視
情況調整。 

物理治療評估 

99/09/14 

物理治

療師/○

○○ 

1.可以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進行活動 30 分 
  鐘且不跌倒,所以並不需要特製的桌椅。 
2.從坐在椅子上到站起來需扶著桌面才能完  
  成。 
3.下肢動作控制、平衡能力不足,站立時遇  
  到外來過大推力即會失去平衡而跌倒,行 
  動時仍需扶持助行器,但行進過程中會突 
  然無法控制速度,往前衝,且行進速度無 

法跟得上同儕,故仍需要有人在旁陪同, 
無法獨立行動。 

4.目前扶持助行器可以連續移行一間教室, 
  也可以兩手側扶樓梯扶手上下樓梯一樓 
  層,但因心肺耐力不佳,需斷斷續續才能 

完成,因而影響教室間與樓層間的轉換, 
因此目前長距離或上下樓梯仍需要大人少 
量協助或使用輕便型輪椅輔助。 

background image

 

24 

職能治療評估 

99/09/15 

職能治

療師/○

○○ 

1.

 

手功能並無嚴重的限制,惟寫字速度較慢。 

2.

 

聽知覺、觸、嗅覺正常,但有散光與斜視。 

3.

 

生活自理部分:動作雖較慢,但林生獨立性
尚可,可以自行如廁、用餐,但偶爾仍需大
人或同儕的少量協助。 

三、能力現況描述 

項目 

能力現況描述 

修改 

認知能力 

1.標準化測驗:魏氏兒童智力測驗結果顯示整體智力為

中等(全量表為 89),其中語文量表為 111,作業量表
為 71,在作業量表表現較差,推測可能因為林生動作
太慢,導致作業量表分測驗的得分較低,影響整體智
力。 

2.根據教師平日觀察,林生認知能力與同齡孩子差異不

大,無論是在記憶、理解、注意力和邏輯推理方面均
有不錯的學習表現,唯有體力不佳時,會影響學習的
持續度。 

 

溝通能力 

1.根據教師平日觀察,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與同齡孩

子差異不大,但說話的速度較慢且聲音小。 

2.能向家長及老師主動表達學習上的需求。 

 

學業能力 

1.學科學習大致上能跟得上班上的教學進度。 
2.在體育等藝能科會因肢體障礙而受限,學習內容需視

情況調整。 

 

生活自理能力 

林生雖然動作較慢,但獨立性尚可,可以自行如廁、用
餐,但偶爾仍需大人或同儕的少量協助。 

 

動作/行動能力 

1.手功能尚可,但書寫速度較同儕慢。 
2.可以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進行活動 30 分鐘且不跌倒。 
3.坐和站的姿勢間的轉換均需扶持才能完成。 
4.下肢動作控制、平衡能力不足,站立時遇到外來過大  

推力即會失去平衡而跌倒,行動時仍需扶持助行器,
但行進過程中會突然快速前進,且行進速度無法跟得
上同儕,故仍需要有人在旁陪同,無法獨立行動。 

5.目前扶持助行器可以連續移行一間教室,也可以兩手

側扶樓梯扶手上下樓梯一樓層,但均需斷斷續續才能
完成,因而影響教室間與樓層間的轉換,因此目前長
距離或上下樓梯仍需要大人少量協助或使用輕便型

 

background image

 

25 

輪椅輔助。 

6.上下學皆由媽媽推輪椅往返學校與家裡。 

感官功能 

聽知覺、觸、嗅覺正常,但有散光、斜視。 

 

社會化及情緒

行為 

根據教師平日觀察,林生個性溫和,與同學的互動良
好。平時情緒穩定,且責任感重,非常遵守學校及老師
的規定,遇到問題會找媽媽及任課老師商量。 

 

四、學習特性及需求綜合摘要 

優勢 

弱勢 

1. 智力中等,學習動機高。 
2.能主動表達學習上的需求。 
3.個性溫和、善解人意,人際關係佳。 
4.責任感重,自律能力高。 
5.學科大致上能跟得上普通班進度學習。 
 
  

1.動作控制、平衡能力不足,容易失去平衡

而跌倒,要依賴助行器行動,且行進速度
無法跟得上同儕,故仍需有人在旁陪同,
無法獨立行動。 

2.心肺耐力與下肢肌耐力不足,雖能使用助

行器在學校行動,但長距離或上下樓梯則
需要大人少量協助或使用輕便型輪椅輔
助。 

3.書寫速度較同儕慢。 
 

需求評估 

學習需求 
1.

 

透過動作機能領域特殊需求課程,來增進校園獨立、安全和有效率行動的能力。 

2.

 

透過老師製作的活動檢核表於家中進行每日的復健活動。 

相關支援與服務 
1.

 

物理治療師提供每學期定期的評估、諮詢與訓練建議。 

2.

 

職能治療師提供每學期定期的評估、諮詢與訓練建議。 

3.

 

在校考試時可以延長作答時間。 

4.

 

平時班上有小幫手可提供適當、適時的協助。 

障礙狀況在普通班上課及生活之影響 

1.

 

由於行動時需依賴助行器或輕便型輪椅,故影響其期參與普通班與活動相關的課程,
以及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教室間與不同樓層間的轉換。 

 
 
 
 
 

background image

 

26 

五、教育安置與服務方式 

(一)安置環境 

□特殊教育班  ■資源班資源教學  □資源班支援服務  □其他_________ 

(二)接受特殊教育服務 

科目

(領域)

 

地點 

節課/週 

起迄時間 

負責教師 

備註(抽離/外加) 

動作機能 

知動教室 

2 節/1 週  98.9~99.6 

○○○ 

外加/利用一節體育課

與一節彈性課程 

  99 學年度課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彈性課程 

數學 

數學 

語文 

數學 

語文 

彈性課程 

語文 

語文 

健康與體育 

健康 

生活課程 

語文 

生活課程 

彈性課程 

(動作機能

動作機能

動作機能

動作機能 

  

 

訓練

訓練

訓練

訓練)

 

語文 

綜合活動 

生活課程 

生活課程 

生活課程 

綜合活動 

午  休  時  間 

 

生活課程 

 

 

 

 

生活課程 

 

 

 

 

健康與體育 

體育 

(動作機能

動作機能

動作機能

動作機能 

  

 

訓練

訓練

訓練

訓練)

 

  

 

 

 

 

(三)相關專業服務 

服務內容 

服務方式 

頻率 

起迄日期 

負責人 

物理治療 

巡迴輔導/ 

評估、間接諮詢 

2 次/學期 

99.9~100.6 

○○○ 

職能治療 

巡迴輔導/ 

評估、間接諮詢 

2 次/學期 

99.9~100.6 

○○○ 

(四)支援與服務 

項目 

方式 

負責單位(人) 

福利服務 

請領交通補助費 

總務處、特教組 

科技輔具 

向特教資源中心借用助行器與輕便型輪
椅 

特教組、資源班老師 

background image

 

27 

環境調整 

儘量安排距離門口較近的座位、課桌椅
的調整、廁所的改良等 

普通班導師、特教組 

小義工 

指派班上的兩位同學,在課堂上與教室
轉換時給予適時的協助。 

普通班導師、資源班老師 

評量調整 

延長考試作答時間 

特教組、資 源 班教 師  

協助製作居
家復健活動

檢核表 

透過老師製作的活動檢核表於家中進行
每日的復健活動,養成主動規律活動的
習慣 

資源班老師 

六、學年與學期教育目標

 

  

 

 

領域 

動 作 機 能 訓 練 

上課時數 

每週 2 節 

學年目標

學年目標

學年目標

學年目標

 

修正或補充

修正或補充

修正或補充

修正或補充 

  

 

1.在不提供任何協助下,能在他人給予推力時在安全地墊上不跌倒。 
2.在規定的時間內,能自行使用助行器由班級教室經過擁擠的走廊 

移行至電腦教室。 

3.能以兩手側扶扶手的方式,連續爬一層樓梯(約 24 階)而不會有嚴
重喘氣的情形。 

 

學期目標

學期目標

學期目標

學期目標 

  

 

評量結果及修改

評量結果及修改

評量結果及修改

評量結果及修改 

  

 

上學期

上學期

上學期

上學期

 

1-1

 

在 99 年 10 月 15 日前,能在安全地墊上用跌坐的方式來預防造
成嚴重的傷害,每堂課老師給予 5 個站立時推她讓她失去平衡
的測試,每週利用檢核表評量一次,連續三週成功率達 100%。 

 

1-2

 

在 99 年 11 月 31 日前,能在安全地墊上在老師少許肢體協助下,
能使用跨步策略來維持平衡而不跌倒,每堂課老師給予 5 個站
立時推她讓她失去平衡的測試,每週利用檢核表評量一次,連
續三週不跌倒的成功率達 100%。 

 

1-3

 

在 100 年 12 月 31 日前,能在老師口頭提醒下在安全地墊上不
跌倒,每堂課老師給予 5 個站立時推她讓她失去平衡的測試,
每週利用檢核表評量一次,連續三週不跌倒的成功率達 100%。 

 

1-4

 

2-1 在 99 年 11 月 31 日前,能使用助行器避開路面上的固定障
礙物,每週給予一次在校園內自由活動的機會,連續三週每次
成功率 100%。 

 

 

2-2 在 99 年 11 月 31 日前,每週給予一次與同儕一起行進短距離 
    (10 公尺內)的機會,連續三次均能跟上同儕的速度。 

 

3-1 在 99 年 10 月 30 日前,每週給予 3 次扶著助行器站在走廊升旗 

 

background image

 

28 

的機會,均能完成約 10 分鐘的升旗活動,且不會有明顯喘氣的 
情形,連續三週平均成功率達 80%。 

3-2 在 100 年 01 月 15 日前,每週給予 5 次扶著助行器在同樓層移 

行約 3 間教室距離的機會,能成功移行且不會有明顯喘氣的情 
形,連續三週平均成功率達 80%。 

 

下學期

下學期

下學期

下學期 

 

2-3 在 100 年 03 月 31 日前,每週給予一次在擁擠的走廊使用助行

器移行的機會,在同學陪同下,能連續三週避開人群,自行使
用助行器從班級教室到電腦教室。 

 

2-4 在 100 年 6 月 30 日前,連續三週在規定時間內,能自行使用助

行器由班級教室移行至電腦教室。 

 

3-3 在 100 年 04 月 31 日前,每週給予一次兩手側扶著樓梯扶手爬 
    樓梯的機會,在老師少許肢體協助下,能連續爬一層樓梯(約 24 
    階),且不會有嚴重喘氣的情形,每週利用檢核表評量一次,連 
    續三週平均成功率達 80%。 

 

3-4 在 100 年 6 月 30 日前,連續三週能連續爬一層樓梯(約 24 階)

且不會有嚴重氣喘的情形。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