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蝙蝠做朋友:從認識到保育的生態探索之旅

格式
doc
大小
1.83 MB
頁數
26
上傳者
雲林鳥會張恒嘉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11-16,离现在 21 34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3

5

2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主題探索系列


與蝙蝠做朋友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著許多我們不曾注意卻影響著我們生活文化的小生物(視網膜效應),「蝙蝠」正是其中之一。本「議題」主要藉由欣賞、研究「蝙蝠」,來探討生活周遭環境的變化,並透過實地調查、記錄,讓學童及民眾了解生物生存危機,化作行動施行相關保育措施,打造蝙蝠家園,實際幫助牠們。


設計者:張恒嘉 雲林縣誠正國小 接受日期:2003/11/14



內容:

一、模組結構及使用說明

()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活動項目一覽表

()主題探討活動

()各活動科學智能培養一覽表

()學習成就評量

二、模組之系列教學活動

()認識蝙蝠家族(欣賞階段、認識蝙蝠、認知為主)

()蝙蝠大追蹤(研究階段、實做調查、技能為主)

()小蝙蝠來我家(保育階段、統整應用、情意為主)

三、學習手冊


使用說明:

1.本模組示例內容,乃是依據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學校本位課程,藉由對「蝙蝠」的欣賞,到「蝙蝠」的調查研究,讓學童及民眾了解生物之生存危機,化作行動施行相關保育措施(如蝙蝠屋製作),實際幫助牠們

2.本模組適合鄉下或山區學校於下學期實施教學,約8-12節,不適合在鬧區實施。都市學校宜選擇公園、學校或河川附近之綠地、水銀燈下觀察。

3.課程的內容雖然是特定的實體-「蝙蝠」,但學習者可依探索活動中,自行建構整個學習歷程,且教學設計並非只能以「蝙蝠」為主要議題,凡與各地方性的生態育議題,皆可利用本模組架構來完成課程設計。

4.本模組在調查過程中,需要家長在黃昏或夜間參與學生觀察與紀錄。

5.本模組不鼓勵學生飼養野生動物。蝙蝠屋實驗之精神在於如何讓學生在能力範圍之下,親自動手於生活中做生態保育。


網址:http://www.phy.ntnu.edu.tw/nstsc/http://www.naer.edu.tw/nstsc

(一)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和蝙蝠做朋友

對於蝙蝠最常問的問題莫過於:蝙蝠是瞎子嗎?為什麼晚上才出來?晚上麼可以看見路嗎?蝙蝠都是黑色的嗎?蝙蝠爲什麼要倒吊?蝙蝠會不會吸血?

東方人原本將蝙蝠視為吉祥的動物,如「天官賜福」、「五福臨門」,並以多種圖騰符號來表示歡迎;歐美文明進入後,卻將蝙蝠和和黑夜、吸血、邪惡連在一起?為什麼要用這些描述來表示蝙蝠呢?這些對生活具有什麼影響呢?這些描述的語句正確嗎?如果不是,關於蝙蝠的生態及形態,我們要怎麼去描述?

觀察情境

察覺問題








引導討論

確定問題

描述及觀察蝙蝠:

*那兒有蝙蝠?怎麼拜訪牠?如何進行蝙蝠的觀察?

*蝙蝠吃什麼?大便怎麼亮亮的?

*和鳥類有何不同?

*蝙蝠會咬人吸血嗎?

為什麼喜歡在黑夜出沒?住在哪裡?

*蝙蝠或其排遺對您生活有什麼影響?該如何去解決?

瞭解蝙蝠及推廣保育:

*蝙蝠面臨哪些壓力?該如何去幫助他們呢?










分工合作

進行探究

「蝙蝠大追蹤」:依據蝙蝠習性自製記錄表和準備需要的器材。實際尋找蝙蝠,並觀察記錄生態與形態,以得知蝙蝠和人類的關係。




「小蝙蝠來我家」:舉行蝙蝠發表會,將紀錄結果與其他組報告互相交流、分享及綜合討論,並製成書面文稿,伺機將保育觀念導入社區民眾。

分享經驗

整合成果






發現開拓性的問題:

*蝙蝠要如何大小便?

*蝙蝠會不會腦沖血?

*該如何說服民眾對夜行性生物的刻版印象,施行保育措施?

綜合評鑑

推廣運用


作業、應用推廣

教學成效評鑑





(二)「和蝙蝠做朋友」教學模組活動項目一覽表


項目(活動方式)

器材與資源

活動內容

1.認識蝙蝠家族

手繪圖本(星月)、故事書(哈利波特)、寺廟文物、雕飾、年畫(天官四蝠、五蝠臨門、迎春納蝠、蝠壽雙全)、蝙蝠圖片、標本、屋簷或棕櫚科植物下之蝙蝠排遺及食餘。

*全班閱讀後進行討論。探討蝙蝠的神話、迷信與意義。

*實地拜訪蝙蝠或圖騰,並由相關觀察得知蝙蝠的相關知識。


2.蝙蝠大追蹤

1)蝙蝠資料大集合

2)小小設計家


視需要而定:如望遠鏡、放大鏡、紅光手電筒、夾鍊袋及實體顯微鏡等

*確認觀察問題後,依此分組規劃觀察目標及設計紀錄表。

*利用各種器材,觀察紀錄蝙蝠,知道住家附近蝙蝠生態與形態。

3.小蝙蝠來我家

1)蝙蝠發表會

2)打造蝙蝠家園

延伸學習工具視需要而定:如蝙蝠屋相關器材、溼度計、溫度計、照度計、專題報告、學習單

*舉行蝙蝠發表會,提新聞稿或手繪圖本。

*由蝙蝠的生態與形態得知蝙蝠與人類的關係。

*推入社區,打造蝙蝠花園。

(三)主題探討活動

「和蝙蝠做朋友」教學活動流程

說明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可由「夜行性生物」說起,由一張圖片、圖騰、例子或故事來導引到這個主題。

第一個示例:

用幾張蝙蝠圖片或直接詢問學生蝙蝠相關問題做開始,由此切入相關的議題。

第二個示例:

用哈利波特故事做為開始:藉由蝙蝠探討由動物生態形態的觀察及和與人息息相關的議題。

第三個示例:

可以從春節貼的「福」到了、寺廟建築的裝飾品「五福臨門」或「天官賜福」等蝠=福之圖騰著手。探討由蝙蝠在中國人及西方人心中存在的不同印象。

第四個示例:

本課程實施時相當容易看見或聞到「蝙蝠的排遺」和「幼蝠掉落」的情形,可由此切入。

第四個示例:

由兒童手繪蝙蝠圖本「星月」著手,可由此切入。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進行活動一:認識蝙蝠家族

蝙蝠的「生態與形態」,要把它當成一個議題要來做科學性探討,需要多費心思。以下為常見的描述及觀察蝙蝠問題之引導:

蝙蝠吃什麼?(食)常出沒的地區是在路燈附近、屋簷房舍裂縫、冷氣下和椰子樹嗎?(住)該如何分組去尋找蝙蝠出沒的地區?蝙蝠和鳥類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進行活動二:蝙蝠大追擊

1.蝙蝠資料大集合

引導學童利用課中及課後的網路及圖書資料蒐集,進行分組討論,以確定未來進行觀察研究之主題。

2.小小設計家

除此之外,各組需要自行設計探究(發展描述或測量)符合自己特定子題的工具和紀錄表。

分組實際觀察可如下所示:

  • 蝙蝠棲地類型之記錄與分析。(住)

  • 蝙蝠的食性與排遺分析。(食)

  • 搜集有關蝙蝠和鳥類之不同。(衣、行)

  • 搜集有關人類和蝙蝠互動關係的圖騰、文章、活動等資料。



  • 備妥蝙蝠相關圖片、手

繪本或排遺等。

  • 3-3-0-4察覺在「以新觀點看舊資料」或「以新資料檢視舊理論」時,常可發現出新問題














  • 1-3-1-2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 可參考附錄1:蝙蝠

十問。


  • 1-3-5-4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 6-3-3-1能規劃、組織

探討活動

  • 1-3-1-1能依規畫的實

步驟來執行操作

  • 2-3-2-2觀察動物形態及運動方式之特殊性及共通性。觀察動物如何保持體溫、覓食、生殖、傳遞訊息、從事社會性的行為及在棲息地調適生活等生態




各目排遺之昆蟲分析可使用顯微鏡觀察,並參考張永仁「昆蟲圖鑑」一書做簡單分類。

3.課後實際調查:

調查時需要家長在黃昏或夜間於水銀灯下或有蝙蝠的地方,實際參與學生觀察與紀錄。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進行活動三:小蝙蝠來我家

在學生實地探究後,才能以科學化的資料或數據引導討論出蝙蝠和人類生活的關係。每小組最好能提出報告,報告中應包括相關於該問題的資料、觀測情形及結果分析,其過程如下:

1.蝙蝠發表會(研究成果發表會)。

跨組合作將各蝙蝠資料匯整起來,成為本班的

的蝙蝠介紹報告。

教師回應每個活動的「評量表」:學生也可以

在「分組成果發表會」上提出問題,或私下參訪

各小的組成員,討論評量單上的題目。

【綜合評鑑與推廣運用】

2.打造蝙蝠家園

對觀察活動之檢討與推廣運用,例如:

你認為怎麼樣做可能更有效的瞭解蝙蝠?

對於蝙蝠你還有哪些問題?

你可不可以體認到住家附近蝙蝠及人類生存上的危機問題?

如何在社區落實生態保育工作?

你願意親自動手製作蝙蝠屋讓蝙蝠住嗎?

還有哪些夜行性動物常遭人曲解而面臨生存壓力?

這些遭誤解的生物,該如何去關心牠們?

  • 你能不能自己去觀察一特定主題的生物?

  • 延伸學習工具視需要而定:如蝙蝠屋相關器材、溼度計、溫度計、照度計、專題報告、學習單

  • 可參考附錄2.1:蝙

蝠大追蹤學習單。

  • 可參考附錄2.2:蝙

蝠調查表。

  • 1-3-4-1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 1-3-5-2用適當的方式表述資料(例如數線、表格、曲線圖)

1-3-5-3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 1-3-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 可參考附錄3.1:「小蝙蝠來我家」學習單。




  • 8-3-0-3認識並設計基本的造形

可參考附錄3.2:蝙蝠屋身份證示例單。

可參考附錄3.3:蝙蝠屋觀察紀錄表觀察紀錄表(延伸學習,可自行修改)。

可參考附錄3.4:蝙蝠屋的製作。

可參考附錄3.5:蝙蝠屋架設注意事項。



(四)科學智能評量細目表

素養要項

評 量 指 標

學習活動項目




過程技能

觀察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操作------------------

1-3-1-2

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1-3-1-3

辨別本量與改變量之不同(例如溫度與溫度的變化)--

比較與

分類

1-3-2-1

實驗前,估量「變量」可能的大小及變化範圍------

1-3-2-2

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變化程度------------

1-3-2-3

依差異的程度,作第二層次以上的分類------------

組織與

關連

1-3-3-1

實驗時,確認相關的變因,做操控運作------------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關關係----------------

1-3-3-3

由系列的相關活動,綜合說出活動的主要特徵------

歸納

研判

推斷

1-3-4-1

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4-2

辨識出資料的特徵及通則性並做詮釋--------------

1-3-4-3

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1-3-4-4

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傳達

1-3-5-1

將資料用合適的圖表來表達----------------------

1-3-5-2

用適當的方式表述資料(例如數線、表格、曲線圖)--

1-3-5-3

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1-3-5-4

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1-3-5-5

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科學與技術認知

認知層次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認識植物

動物的生態

2-3-2-1

察覺植物根、莖、葉、花、果、種子各具功能。照光、溫度、溼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活,不同棲息地適應下來的植物也各不相同。發現植物繁殖的方法有許多種--------------------------------------------

2-3-2-2

觀察動物形態及運動方式之特殊性及共通性。觀察動物如何保持體溫、覓食、生殖、傳遞訊息、從事社會性的行為及在棲息地調適生活等生態--------------

2-3-2-3

知道動物卵生、胎生、育幼等繁殖行為,發現動物、植物它們的子代與親代之間有相似性,但也有些不同

2-3-2-4

藉著對動物及植物的認識,自訂一些標準把動物、植物分類----------------------------------------

認識物質

2-3-3-1

認識物質的性質,探討光、溫度、和空氣對物質性質變化的影響------------------------------------

2-3-3-2

探討氧及二氧化碳;氧的製造、燃燒之瞭解、氧化(生銹等),二氧化碳的製造、溶於水的特性、空氣污染等現象------------------------------------------

2-3-3-3

探討物質的溶解性質、水溶液的導電性、酸鹼性、蒸發、擴散、脹縮、軟硬等------------------------

2-3-3-4

認識促進氧化反應的環境------------------------

認識環境

2-3-4-1

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升落方位(或最大高度角)在改變,夜晚同一時間四季的星象也不同,但它們有年度的變化規則------------------------------------

2-3-4-2

認識天氣圖上的高、低氣壓線、鋒面。觀察(資料搜集)一個颱風的興衰--------------------------------

2-3-4-3

知道溫度高低不同,使水的存在形態改變,是形成霜、露、雲、雨、雪的原因--------------------------

2-3-4-4

知道生活環境中的大氣、大地與水,及它們間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的認識

2-3-5-1

知道熱由高溫往低溫傳播,傳播的方式有傳導、對流、輻射。傳播時會因材料、空間形狀而不同。此一知識可應用於保溫或散熱上--------------------------

2-3-5-2

藉製作樂器瞭解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音量大小、音色好壞等,知道樂音和噪音之不同----------------

2-3-5-3

瞭解力的大小可由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的程度來度量----------------------------------------------

2-3-5-4

藉簡單機械的運用知道力可由槓桿、皮帶、齒輪、流體(壓力)等方法來傳動--------------------------

2-3-5-5

知道電流可產生磁場,製作電磁鐵,瞭解地磁、指北針。發現有些「力」可不接觸仍能作用,如重力、磁力--------------------------------------------

認識常見的科技

2-3-6-1

認識日常用品的製造材料(如木材、金屬、塑膠)----

2-3-6-2

認識房屋的結構與材料--------------------------

2-3-6-3

認識資訊設備(如電腦主機及周邊設備)和其材料(如半導體......)------------------------------

科學本質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3-3-0-2

知道有些事件(如飛碟)因採證困難,無法做科學性實驗--------------------------------------------

3-3-0-3

發現運用科學知識來作推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3-3-0-4

察覺在「以新觀點看舊資料」或「以新資料檢視舊理論」時,常可發現出新問題----------------------

3-3-0-5

察覺有時實驗情況雖然相同,也可能因存在著未能控制的因素之影響,使得產生的結果有差異----------

科技的發展

科技的

本質

4-3-1-1

認識科技的分類--------------------------------

4-3-1-2

了解機具、材料、能源--------------------------

科技的

演進

4-3-2-1

認識農業時代的科技----------------------------

4-3-2-2

認識工業時代的科技----------------------------

4-3-2-3

認識資訊時代的科技----------------------------

4-3-2-4

認識國內、外的科技發明與創新科技與社會--------

科技與

社會

4-3-3-1

了解社區常見的交通設施、休閒設施等科技--------

科學態度

細心切實

5-3-1-1

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最佳抉擇------------

5-3-1-2

知道經由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資料才可信------

5-3-1-3

相信現象的變化有其原因,要獲得什麼結果,需營造什麼變因--------------------------------------

思考智能

批判思考

6-3-1-1

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理的求證和質疑創造思考

創造思考

6-3-2-1

察覺不同的辦法,常也能做出相同的結果----------

6-3-2-2

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完成一件事------------

6-3-2-3

面對問題時,能做多方思考,提出解決方法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

6-3-3-1

能規劃、組織探討活動---------------------------

6-3-3-2

體會在執行的環節中,有許多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考量

科學應用

7-3-0-1

察覺運用實驗或科學的知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

7-3-0-3

能規劃、組織探討活動--------------------------

7-3-0-4

察覺許多巧妙的工具常是簡單科學原理的應用------

設計與製作

8-3-0-1

能運用聯想、腦力激盪、概念圖等程序發展創意及表現自己對產品改變的想法-----------------------

8-3-0-2

利用多種思考的方法,思索變化事物的機能和形式--

8-3-0-3

認識並設計基本的造形--------------------------

8-3-0-4

了解製作原型的流程----------------------------

(五)模組之學習成就評量

  1. 紙筆測驗(可用問答、選擇、填充等方式行之)。

(可列出學生在做完「和蝙蝠做朋友」活動後,你期望他學到的「科學與技術認知」方面知識)

2、報告及成品評鑑。

3、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

4、其他各種適當的方式。

(本欄尚未發展)















二、各項活動之教學示例

頁次

  1. 認識蝙蝠家族………………………………………………………11

教學要點、教學資源、教學示例。

附錄:閱讀資料、相關資料、活動紀錄、評量單

  1. 蝙蝠大追蹤…………………………………………………………15

教學要點、教學資源、教學示例。

附錄:閱讀資料、相關資料、活動紀錄、評量單

(三)小蝙蝠來我家………………………………………………………18

教學要點、教學資源、教學示例。

附錄:閱讀資料、相關資料、活動紀錄、評量單



(一)「認識蝙蝠家族」活動指導


1.教學重點:

2.教學資源:

3.使用說明:

附錄1:蝙蝠十問(常見的蝙蝠問題及諮詢專線、網站)。


4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流程

說明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教師利用手繪圖本(星月)、圖片、哈利波特故事、標本、排遺、食餘、家中或寺廟建築的裝飾品(春節貼的「福」到了、天官四蝠、五蝠臨門、迎春納蝠、蝠壽雙全)等。引起學童對蝙蝠的話題,並引導學童提出生活中對於蝙蝠的相關問題。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 引導學童利用書籍、網路、訪談等方式搜集相關文獻,讓學童對蝙蝠習性、特徵有基本的認識。

  • 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童針對蝙蝠排遺、食餘等間接線索進行蝙蝠可能出沒地點的探察,(教師並可於過程中提出蝙蝠習性與特徵之相關概念,例如:飛行、視力、超音波)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請學童將蒐集的資料,於上課時提報與分享。提出印象及相關經驗後,教師可提問:「如果我們想在附近尋找蝙蝠,有那些線索可以幫助我們?」(教師可引導學童依「蝙蝠為夜行性動物」推想蝙蝠可能的棲息地、排遺、食餘等。)

【激勵學生推廣運用】

想像一下

  • 對於蝙蝠你還有哪些問題?

  • 蝙蝠有何生存上的危機?

  • 如何在社區落實生態保育工作?

  • 還有哪些夜行性動物常遭人曲解而面臨生存壓力?

這些遭誤解的生物,該如何去關心牠們?



  • 引起動機





edu.tw/~bat/





  • 可提供附錄1

蝙蝠十問給學生











  • 實際操作在「小蝙蝠來我家」活動或延伸學習部分


附錄1、蝙蝠十問

(本文修改自台灣蝙蝠學會鄭錫奇研究員

1)蝙蝠和鳥類及老鼠很相似,但是有何不同?

蝙蝠蝙蝠是哺乳類中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而所謂的飛鼠與皮膜類動物只能算滑翔而已。除翅膀外,有些蝙蝠的長相、體型大小和毛色與老鼠倒是有些神似。一般來說,老鼠僅能活2-3年;而雌蝠自交配至產仔最長需要近九個月之久;幼蝠在出生數月後或次年始有生殖能力。蝙蝠體型雖小,壽命卻較同體型的其他哺乳動物壽命長,目前最長的記錄為美洲小棕蝠,已知可活至三十餘年。

2)全世界的蝙蝠有幾種?是否都是黑色?

蝙蝠屬於翼手目,其下分為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兩亞目。大翼手亞目的蝙蝠僅有一科,即分布於舊大陸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狐蝠、果蝠類,約有170餘種。小翼手亞目的蝙蝠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約有760餘種;除了極地冰區與少數的海洋性島嶼外,全世界都有牠們的存在。多數的蝙蝠的毛色確實以黑灰色為主,不過也有棕色、黃色、甚至白色的。

3)台灣的蝙蝠有幾種?最大的和最小的各是那一種?

依據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約有30種。台灣最大型的蝙蝠為產在綠島的台灣狐蝠,體重約700-800克,雙翼展開可達1公尺長,是台灣唯一的食果蝠;最小型的則是生存於中高海拔山區的寬吻鼠耳蝠,牠的體重僅有3-4克,翼展長亦僅20公分長。

4)蝙蝠都住在那裡?

蝙蝠是夜行性動物,白天喜好棲息於陰暗角落,溫濕度較穩定之居所,包括住家閣樓、冷氣旁、屋縫或橫樑,天然洞穴、廢棄隧道或坑道、防空洞、橋墩下、樹洞、樹叢樹葉中、竹筒內或夜晚明亮的街燈下,只要不受人類干擾之處所,都可發現。

5)蝙蝠有超音波嗎?

蝙蝠能夠適應各種環境而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最主要原因是牠們擁有許多他種動物少有的飛行與超音波迴聲定位能力。換言之,蝙蝠是以翼膜飛行暨超音波飛行回聲定位在「看」週遭事物。

6)蝙蝠食性為何?

以台灣而言大翼手亞目的狐蝠大多食果(很難看見);一般的小翼手亞目蝙蝠大多食蟲,可從排遺中檢視出各目昆蟲殘骸。台灣並沒有吸血蝙蝠,全世界僅有的三種以血為食的蝙蝠,只分布在中南美洲。

7)蝙蝠對人類有好處嗎?

超過70%的蝙蝠種類是以昆蟲為食,以150隻小型蝙蝠群落一個夏天晚上既可吃掉12萬隻以上之昆蟲,其中也有蚊、蠅、蛾等害蟲。另外約有200多種的蝙蝠食用植物的果實、花粉、花蜜,這些蝙蝠無意間擔任了替植物散播種子、傳花授粉的重要媒介。許多熱帶地區森林的種子傳播與植群擴展,以及夜間開花的高經濟果樹(如榴槤)的結果都少不了蝙蝠的幫忙。至於吸血蝙蝠唾液中所擁有的天然抗凝血物質,目前已開發出一種運用於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的藥品。而蝠糞(夜明砂)更早被中國人當成中藥(明目)所使用。

8)為什麼冬天都看不到蝙蝠?可以進入洞穴中觀察嗎?

蝙蝠在冬天時因食物短缺,只好靠進入洞穴冬眠或深度休眠狀況,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幾乎看不到蝙蝠活動。蝙蝠正常活動的體溫約在40,但是當牠們在休眠或冬眠狀態時可降至20甚至10以下。在冬眠或休眠時期,任何的干擾,都可能造成蝙蝠的甦醒,使體溫由10左右上升至可活動的近40。這種情形將使得冬眠期的蝙蝠耗掉原本儲存來渡冬的能量,甦醒後又無食物可補充,最終將因無法支持至來年春天而死亡。此外蝙蝠洞中常有毒蛇、蠍子或有毒氣體,所以非必要盡量不要進入。

9)為什麼蝙蝠總是倒吊著,牠們會不會腦充血?

蝙蝠都以後足掛抓、頭下腳上的姿勢棲息,主要是為了要迅速起飛之故,而掛在樹枝上或洞壁上亦可避免蛇類的接近。在休眠或冬眠時攀附倒掛於冰冷的洞壁,是避免失溫的最佳選擇。另外,蝙蝠擁有強而有力的心臟與具瓣膜的血管所構成的循環系統,可充分的將血液運送循環,不會屯積於一處,因此不會腦缺血。

10)如何去查詢蝙蝠相關問題?

可向台灣蝙蝠學會洽詢04-23507309,白天皆有專人(徐秘書長毛球先生[email protected])或該學會網站http://student.thu.edu.tw/~bat/查詢

也可向國外蝙蝠網站http://www.batcon.org/查詢蝙蝠屋相關技術製作。











(二)「蝙蝠大追蹤」活動指導


1.教學重點:

2.教學資源:

3.使用說明:

附錄2.1蝙蝠大追蹤學習單。

附錄2.2蝙蝠調查表。
























4、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流程

說明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進行「蝙蝠資料大集合」教學:

  • 教師引導學童利用課中及課後的資料蒐集,進行分組討論,以確定未來進行觀察研究之主題。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 引導學童自行設計調查與記錄方式前,藉由各組資料的整合確立設計的方向,可引發學童求證書面資料的科學態度。

  • 教師引導學童將各組的報告進行彙整,並整理出可由學童自行觀察紀錄與研究的相關問題。如:蝙蝠棲地類型之記錄與分析(住)。蝙蝠的食性之記錄與分析(食)。搜集有關蝙蝠和鳥類之不同(衣、行)。搜集有關人類和蝙蝠互動關係的圖騰、文章、活動等資料等。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進行「小小設計家」教學:

  • 設計觀察紀錄表,可透過彼此經驗交流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並為自行設計調查、記錄表埋下更多可探討的伏筆。

  • 紀錄的項目如:種名、數量、毛色、環境、樹種、最近水源、日照方向、溫度、濕度、日照度、海拔、隱蔽程度、食物、行為、各項形値…,可以讓學生自行發揮,然後經討論後再決定記錄表的格式與教導觀察技巧。

  • 由學童分組發表探索的主題與研究方法,包括記錄的方式及測量工具的選用與操作方法的示範。並請其它組學童針對該組調查時可能遭遇的問題進行計劃之修改。

  • 針對學童提出的相關主題,確立各組的分工計劃,可引導學生從哪裡可以發現蝙蝠?蝙蝠的食物是什麼?等方向著手。(可利用學習單中的蝙蝠問題架構圖,幫助學童確定)

  • 可約略分為四大組:「蝙蝠棲地類型之記錄與分析」、「蝙蝠住在哪裡」「蝙蝠的排遺記錄與分析」、「蝙蝠與鳥類之不同」、「蝙蝠和人類互動關係與可能的危機」)

  • 調查前工具及觀察技巧之訓練。

【激勵想像推廣運用】

  • 野外實地觀察(請家長協助實地調查,最好在水銀灯下、校園或樹林多的區域進行)。



  • 可參閱附錄2.1

蝙蝠大追蹤學習單。













  • 可參閱附錄2.2

蝙蝠調查表。











  • 各目排遺之昆蟲分析

可使用顯微鏡觀察,並參考張永仁「昆蟲圖鑑」一書做簡單分類。

  • 野外觀察可於黃昏或

剛入夜時由師長或家長陪同在水銀灯下、古宅屋簷或、有排遺的椰子樹下做觀察。

附錄2.1:蝙蝠大追蹤學習單

組別:組員:

利用下面的架構圖確定即將研究的問題,並可將小組的分工計劃填計下來。









【蝙蝠調查問題架構圖】

附錄2.2:蝙蝠調查表

小朋友可利用下面的表格,填入調查的項目與記錄方式,或自行利用反面空白紙張進行表格的設計。

生態形態


日期



































三)「小蝙蝠來我家」活動指導


1.教學重點:

2.教學資源:

3.使用說明:

附錄3.1小蝙蝠來我家」學習單

附錄3.2蝙蝠屋身份證示例單。

附錄3.3蝙蝠屋觀察紀錄表觀察紀錄表(延伸學習,可自行修改)。

附錄3.4蝙蝠屋的製作。

附錄3.5:蝙蝠屋架設注意事項。

4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流程

說明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進行「蝙蝠發表會」教學:

  • 各組展現各組調查統整之書面報告或手繪圖本。

  • 針對所有組別完成的研究,引導學童如何跨組將各蝙蝠資料匯整起來,成為本班的蝙蝠報告,甚至形成社區刊物。

  • 教師可要求小組成員發表在研究中感到最有成就的是什麼?

  • 各組代表報告成果心得,並聆聽他組報告。

  • 交流與分享觀看他組成果內容,並完成互評學習單

【激勵學生推廣運用】

進行「打造蝙蝠家園」教學:

  • 教師帶領學童針對蝙蝠生活形態、與人類互動關係,提出蝙蝠生存可能遭遇的危機。根據現在我們對蝙蝠的了解,我們可以為蝙蝠作些什麼?(引導學童提出重建適合蝙蝠居住的環境為出發)

  • 師生共同討論並著手設計如何增加蝙蝠在住家附近棲息的環境。(可引導學童自行設計或索取蝙蝠屋或蝙蝠停棲板;亦可以種植物吸引昆蟲;也可以增加房舍外牆溫度充足之裂縫空隙,以吸引蝙蝠前來生產育幼)

  • 將自行計設製作的蝙蝠屋(或冷氣機下方或側面加裝一片粗糙面的木板),放置在師生共同討論後的位置後,可再共同設計說明板作為說明推廣之用途。(師生共同討論確定說明板的用途、內容、原始照片等亦可設置多個蝙蝠屋,加上記錄表格,經過一段時間後比較不同位置蝙蝠進住的情形)

  • 定期幫牠清排遺、把牆腳和屋簷縫隙留給牠住、不隨意進入蝙蝠洞中、做蝙蝠的小小義工、做蝙蝠生態調查、多看蝙蝠書籍、少用殺蟲劑等皆是幫助蝙蝠的行為,不見的一定要做蝙蝠屋。









  • 可參考附錄3.1:「小蝙蝠來我家」學習單。






  • 可參考附錄3.2:蝙蝠屋身份證示例單。

  • 可參考附錄3.3:蝙蝠屋觀察紀錄表觀察紀錄表(延伸學習,可自行修改)。

  • 可參考附錄3.4:蝙蝠屋的製作。

  • 可參考附錄3.5:蝙蝠屋架設注意事項。



附錄3.1:「小蝙蝠來我家」互評學習單

組別:組員:

1、觀摩完各組的成果書面報告或手繪圖本後,請完成下面的表格。


組別

理由

最佳版面編排的作品



內容最豐富的作品



印象最深刻



最具有批判性



組織統整能力



報告技巧










2、在討論中,我最欣賞的同學發言有:

(1)同學,討論題目:

他的看法:






(2)同學,討論題目:

他的看法:



附錄3.2:蝙蝠屋身份證示例(延伸學習,可自行修改)

編 號





認養聯絡人


顏 色

白色 □ 深咖啡色 □ 木材原色

層 數

一層 □ 三層 □ 四層

置掛時間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置掛地點


置掛高度

(煩請概算) 公尺

置掛方向

東 □ 南 □ 西 □ 北 □ 其他 ﹎﹎﹎﹎﹎

置掛位置

獨立架設 □ 樹木 □ 建築物外牆 □ 其他 ﹎﹎﹎﹎﹎

日照時數

(煩請概算) 小時

最近食區

(煩請概算) 公里

最近水源

(煩請概算) 公里

遮蔽情形

(煩請概述)

置 掛 地 點 周 圍 環 境

(煩請概述或描繪)









註:本表由嘉義市教師會提供。蝙蝠屋及相關知識(置掛方式、遮蔽情形、最近水源、最近食區可向嘉義啟智學校鍾老師0921023981洽詢或嘉義市僑平國民小學翁老師[email protected]詢問、借用或索取。

附錄3.3蝙蝠屋觀察紀錄表觀察紀錄表(延伸學習,可自行修改)

編號 號 蝙蝠屋觀察紀錄表

地區: 縣市海 拔: 公尺經緯度/GPS

記 錄 人

姓 名

棲 息 種 類

組 成


個 體 編 號

溫、濕、照度

.%..Lux

備 註

氣 候

棲 息 數 量

A

A

J

J

















3




















































1本表由台灣蝙蝠學會鄭錫奇研究員提供,蝙蝠相關知識(蝙蝠捕捉、測量、翼標製作、成幼體辨識可向該會04-23507309或該會網站http://student.thu.edu.tw/~bat/或國外網站http://www.batcon.org/查詢。

2:蝙蝠屋監測表格網址:www.batcon.org/bhrform/dataform.html

2濕度計、照度計在自然教室、保健室、健康中心或國中以上學校均可借到。

附錄3.4蝙蝠屋的製作(本文由台大李玲玲教授提供,原創為何英毅先生)

一、材料:夾板(適合戶外用)一片,尺寸約60cm*120cm*1.2cm。松木條一條,尺寸約2.5cm*5cm*240cm50cm*60cm的塑膠紗網一面(網目約3mm)。20-30顆螺絲釘(約4cm長)。乳膠塗料一罐。填縫劑一管。3mm長的訂書針。

二、工具:鋸子、電鑽、鑽頭、捲尺、熱熔膠槍、剪刀、釘書機、油漆刷

三、步驟方法:

1、將夾板切成以下三尺寸:66cm*60cm(背板)、42cm*60cm(前板上部)、12cm*60cm(前板下部)。

2.、將木條切成三段,長度分別為60cm一段(作為上邊)及52cm兩段(作為側邊)。

3.、先將60cm長的木條黏於66cm*60cm之背板上,並以螺絲釘緊。之後依序將側邊條固定於背板上。

4、由底部開始,將紗網鋪平於背板之內面,不要留下任何摺皺,並以訂書針將紗網固定。

5、先將前板上部黏於邊條上,並釘牢。之後依同樣方法固定前板下部。上下兩段間須留1.2cm寬之通氣孔。

6、檢查外部接縫處是否有空隙,若有,以膠填實。

7、可選擇是否於頂部加釘一8cm*70cm的板子作為屋頂。

8、將蝙蝠屋外部塗上兩層漆(防水)。

四、其他建議(蝙蝠屋及相關知識可向嘉義啟智學校鍾老師0921023981洽詢或嘉義市僑平國民小學翁老師[email protected]詢問或索取)

1、較寬的蝙蝠屋可以聚集較多的蝙蝠。但在擴大的同時須同時注意調整前後木板、邊條及紗網的尺寸。當寬度超過60cm時須在蝙蝠屋中間加裝一2cm的支撐柱。

2、兩個蝙蝠屋可以背對背地組合在一起。在組合前,須先在兩個蝙蝠屋的背板上。

3、離底部約25cm處開一條2cm寬的通氣孔,以促進空氣的流通與蝙蝠的活動。將兩片10cm*10cm*2cm的木板以水平方向排列,釘住兩個蝙蝠箱﹔再以7.5cm*56cm*2cm的木條垂直固定於水平木片之兩端,使光線不至溢入,而又能確保蝙蝠與空氣的交流。在兩箱之間保留約2cm寬的空間,並將該區之木板表面刨粗或鋪上紗網(注意不要蓋住新開的通氣孔),頂部可加裝鐵皮屋頂以防內部過熱,屋簷長約8cm

4、都市環境的家庭,可以直接在冷氣機下方或側面(或溫度稍高處)加裝一片粗糙面的木板,即可吸引蝙蝠前來,甚至生產育幼。

附錄3.5:蝙蝠屋架設注意事項(本文由嘉義教師會提供)

蝙蝠屋注意事項:

使用較大的蝙蝠屋以便溫度適合、漆上適當的色調、確保縫隙密封、將蝙蝠屋置放在高桿或建築物高處、將蝙蝠屋置放在湖或溪附近、全年監控、每年冬天修理或清潔蝙蝠屋、避免蝙蝠屋太小、太透風或漏水、安裝在樹上或金屬牆壁的建築物上、忘記檢視、讓胡蜂進駐、破損或油漆剝落。

何時架設蝙蝠屋?

任何時候,但是以蝙蝠返回前或是蝙蝠被趕出原棲所前幾週較佳。

將蝙蝠屋架在何處?

要安裝蝙蝠屋時,記得蝙蝠和人一樣,有其特殊習性,喜歡居住在特定位置,所以在這些位置的蝙蝠屋較易成功。另外就是考量食物的豐富度與水源。

蝙蝠屋多久會被利用?

BCIwww.batcon.org的案例中,在建築物上的蝙蝠屋平均71天被找到,高桿上的73天,樹幹上的255天。

何時決定蝙蝠屋應該換位置?

如果在至少一個活動季之後,蝙蝠屋還未被利用,則將蝙蝠屋移到另處,大多數成功的蝙蝠屋在第一年就會被利用。如果移動後會被利用,對瞭解蝙蝠如何利用蝙蝠屋會有幫助。

如何調整蝙蝠屋的位置?

如果蝙蝠屋是架在高桿上,試著從南北向調到東西向,或調整隔熱系統或是通風系統。

為什麼蝙蝠不來住我的蝙蝠屋?

可能的原因很多:蝙蝠屋日照不足是國外許多蝙蝠屋不被使用的主因,其他原因包括附近殺蟲劑使用過量、昆蟲食物不足、沒有棲所

等。

如果有幼蝠掉出蝙蝠屋要如何處理?

如果母蝠沒有很快撿回去,用手套撿起放回蝙蝠屋:如果發生很頻繁,可能是母蝠處於食物不足等緊迫狀況。

蝙蝠屋架設後應監測記錄哪些項目?

監測者基本資料(姓名、聯絡方式等)蝙蝠屋編號、放置地點(經緯度、GPS)、方位、高度、蝙蝠屋材質大小顏色、附近環境(水源、舊屋等等)放置時間、監測間隔影像紀錄溫度、濕度、蝙蝠種類、數量、在蝙蝠屋內位置、有無生殖、特別溫暖或寒冷時的狀況。

B CI蝙蝠屋監測表格網址:www.batcon.org/bhrform/dataform.html






2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